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專業(yè)17篇)

字號:

    感悟是從內心深處冒出的一種領悟,它能讓人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感悟的呈現方式和風格也是需要我們用心打磨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感悟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思考。這些感悟涵蓋了生活、人際關系、事業(yè)發(fā)展等各個方面,相信可以讓大家對自己的成長和人生有更深入的認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或許能夠找到與自己內心共鳴的感悟。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于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鐘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jié)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后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回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庇谑菞钕壬杏X“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倍@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起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倍@時的鍾書,“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絳,好好里?!痹诠朋A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二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三》,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三》,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三》。20xx年度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三》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yōu)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jié),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三
    終于讀完了本月的第二本書《我們仨》,這本書可能并不是在我固定的書單里面,只是有一天逛知乎看到有個書單推薦,索性就九塊九買來讀讀。讀完第一章,真心感嘆,大師手筆,果然不凡。自己也多多少少看過一些散文,但是像這樣平鋪直述,卻又絲絲入扣,這樣的風格,真的少見。
    今天看完這本書,去看了大家對這本書的書評,有一則說“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是呀,書很薄,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令人驚嘆的修辭,就是“我們仨”的往事。讀起來很平淡,讀完卻覺得很厚重。
    關于別后重逢,書中說“我們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關于孩子,書中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晌覍τ凇跋裎摇辈⒉粷M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鐘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象”;關于做學問,書中說“我們無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關于生離死別,書中說“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了才有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看完這些文字,看完這些煙塵往事,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千年以來大家講的“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吧。一家人沒有爭吵,沒有困頓,相互照顧著,相互憐惜著,而后安安靜靜的做著各自喜歡的事業(yè)。若如此,夫復何求。就書中的“我們仨”來說,突然有一天這樣的美好生活再也不在的時候,那該怎么辦呢,就連書中都說“.......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BR>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四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故人笑比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
    3.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4.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5.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后來就真的堅強了.
    6.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7.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
    8.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9.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10.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事業(yè)也罷,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11.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12.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3.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得到金錢,擁有金錢未必擁有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償.
    15.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五
    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幸福的學者家庭是不少人夢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書柜里看到楊絳寫的《我們三》,便隨意的翻閱起來。
    書是楊先生在女兒、先生相繼去世后寫的,并不厚實的一本書,平平淡淡的字句,卻承載著為人妻、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實我并不喜歡這種味道的書,看了總覺得一股驅之不散的陰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離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無奈莫過于死別生離,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三”愁斷人腸!
    書從一個萬里長夢講起,看似無邊無際,其實都是現實生活在夢境離的真切反應。尤其是錢老一句:那是屬于老人的夢。不禁令我心寒,一個同樣的.情景的夢莫非亦將橫亙在我的暮年?!
    兩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飄洋過海求學的艱辛,戰(zhàn)爭中輾轉相聚的艱難,以及--運動中的困難也在兩人間的生活瑣細中化作了輕描淡寫。也許人生亦不過如此,無論彼時如何輝煌或困窘,到時候也不過塵歸塵、土歸土。管你是王侯將相身后仍是一抷黃土罷了!于是佩服楊先生的生活觀:不與世求,不與人爭,安安靜靜過日子。
    女兒圓圓是父母的乖寶貝。既聰慧又孝順且貼心,我想養(yǎng)女莫過如此。有了女兒做三,家就完整了,不僅僅是恩愛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樂融融。過往從小到大的家庭歡欣細事躍于紙端,成為楊先生反復回味的幸福時光。
    感人至深處是附錄里圓圓和父母的通信,那時候正是三人最艱難的時光,三人三地,聚少離多,圓圓和父親都大概知道時日無多,彼此的牽掛不舍可謂字字催淚,就不再細說樂。
    匆匆閱畢,無異看了一場人生離合。幾許無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楊先生身體安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六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三》,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三》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七
    楊絳先生的《我們三》,我的體會是一個老人一段充滿了愛的記憶的片斷,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錢鐘書先生一家在經歷過的歲月中平凡而溫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面對生活所有的那種態(tài)度,或者說超然,或者說淡然。我覺得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不像其他的類似回憶錄類的文章回過分的追求被敘述者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或者過分的渲染愛情、隱私等滿足他人對名人好奇的欲望,恰恰相反,作者僅僅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活中經歷的'最為普通、細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里的種種瑣碎與喜怒哀樂如出一轍。而在對這種我們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里,我們又會發(fā)現作者的目光和我們又是多么不一致,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光陰里,作者筆下的一家卻樂于享用平淡生活給予的熱情,即使在苦難的環(huán)境里,那種力量也讓我們感到幸福似乎始終也未曾拋棄他們而去。
    即使這些是楊絳老人在愛女與老伴相繼離世后寫下的代追憶性的文字,期間不免帶上老人對親人的思念,與戎戎獨立于世的感傷,但我始終覺得這些文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愛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質?;蛟S在于我的這個年齡還無法更深入的去領悟,但我卻無不羨慕錢楊先生夫婦那種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再轟轟烈烈的生活,到最后無非都要回歸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實的,能在平淡中產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發(fā)的,這是一種隨興所致的熱情。反觀時下大眾,為了高質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興趣”,只不過是沒有自己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負擔罷了。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八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閱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并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恒寫讀后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后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盡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么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么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后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鐘書和楊絳婚后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鐘書和楊絳婚后到英國留學,后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這是多么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現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九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BR>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于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鐘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jié)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后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回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庇谑菞钕壬杏X“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倍@時的鍾書,“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彼麑λf的最后一句話是:“絳,好好里。”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
    楊絳的《我們三》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三”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三”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yè),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沖了過去。原來,正在給老爸拔白頭發(fā)的老媽,忽然發(fā)現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于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蕩”。于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后,終于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老爸原來是想捉弄一下老媽的,誰知道老媽幽幽地說:“你要知道,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眹樀?老爸立馬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三》里,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說我吧:兒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該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里,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三”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一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舍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后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后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一直在延續(xù),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yǎng)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二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三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三》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不復早父母庇蔭之下,都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說是又節(jié)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于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于是為了節(jié)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并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jié)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三》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四
    由于疫情我們過了一個不同往年的春節(jié),今年春節(jié)我翻閱楊絳先生的散文《我們仨》,先生以回憶錄的方式、輕松活潑的口吻用心記述了她和丈夫錢鐘書先生以及女兒錢瑗生活的點滴。
    我喜歡看回憶錄式的書,這樣能了解作者的一些經歷,進而了解這個人,如我之前看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響了溥儀的一生,但在那個年代溥儀何嘗不是封建社會的悲劇呢,如果能夠選擇也許溥儀也想做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我們仨》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兩種感情,一是夫妻的愛情,二是父母子女的親情。
    其實我也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對于愛情我還知之甚少,從楊絳先生與錢鐘書老先生愛情當中我學到了些許。
    互相尊重是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兩個人再怎么親密無間總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怎么處理分歧尤為重要。先生與錢老有約定兩人出現異議不必求同,可保留自己的見解互不勉強,事實也應如此,我們都不是圣人,不敢保證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就一定是正確的,況且我們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對方說什么做什么,還不如學習先生和丈夫的相處之道,出現異議時各自可發(fā)表觀點但不可勉強對方接受,我們在最大范圍內求同存異。
    共同的興趣愛好是保鮮劑。許多人包括我身邊的朋友都講要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談戀愛,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則算是三觀一致的一個具體表現,共同興趣愛好不僅可以讓兩個人在這其中得到放松,更能在這其中得到感情的升溫與鞏固,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出現對對方做的事情不感興趣而使兩個人漸行漸遠。先生與丈夫兩個人都是愛看書的,不論是在英國留學還是在清華大學或者在家里,不論住的條件優(yōu)越還是居住陋室,他們都愛看書,看書似乎成了他們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夫妻倆也在閱讀交流中認定彼此。
    我現雖未為人母但終會為人母,先生記錄下來的她們夫妻二人和女兒的相處狀態(tài)對我今后為人母是有啟發(fā)的。正如前面談到夫妻間要互相尊重,父母對于子女其實也是要尊重的,雖然是孩子,但自從他第一聲啼聲開始他就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先生和錢老這點做的就很好,對于女兒錢瑗自己決定的事情,夫妻二人不予干涉,錢瑗最后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對于孩子,做父母的可以引導、建議,但是不能剝奪孩子的決定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旅途畢竟有限,如若事事替孩子做決定恐造成孩子缺乏獨立性以致于影響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楊絳先生夫妻二人與女兒朋友般的關系也讓我記在了小本本上,先生回憶到三人在館子吃飯時父女二人偷聽鄰桌客人講話并評論的場景,還有錢瑗在病中給父母寫的信總會有手畫的卡通大臉頭像以及“l(fā)otsoflove”字樣的落款……種種都表現出錢瑗與父母的關系不像傳統的父母子女更像是是朋友。
    傳統的父母子女關系一般是嚴肅的,父母與子女間較少打趣和分享秘密。就說我自己吧,有些事情我不會選擇跟父母講而是跟朋友聊,可能是我覺得跟爸媽講不合適,現在想想如果我跟父母不僅是長輩與晚輩還是朋友的話,我跟父母分享秘密也許他們還能給我不同于同齡朋友的建議。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相處孩子才會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更好更具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幫助孩子成長。當然,我畢竟還不是位母親,這些都是我在《我們仨》里悟出的理論,希望在今后我能用理論指導實踐,與孩子共同進步。
    在《我們仨》中,先生與丈夫以及女兒的一生都未離開過看書,我本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但看了《我們仨》之后,我感到很慚愧。在先生那樣的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設備,他們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看書從書中汲取養(yǎng)分豐富學識,而我身在這樣好的時代卻不大愛看書辜負了這樣好的條件,愿之后我能好好利用條件,在閑暇之余多些閱讀多些思考。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五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y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我們不能理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fā)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zhàn)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蔽矣X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六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證明了一個記者的正直和職業(yè)道德,斯諾客觀詳實的報道了中國的主張、綱領,讓全世界知道,在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真正的未來在哪里。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是研究黨的歷史、了解領袖們的資料,作為在當時寫成的第一手資料,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紅軍的征戰(zhàn)史,并且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進行了報道和解釋,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書,也是中國人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回顧黨和軍隊的途徑。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國土,而當權者的屠刀則指向人民,整個中國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來挽救危局。
    在黨的初期,由于共產國際的干預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過很大的損失,新生的中國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領袖們的睿智使黨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確立堅定不移的綱領,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為中國,為中國人民,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頑強抗爭。
    只有人民擁護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讓國家看到未來,中國人民沒有被侵略者的刺刀擊退,沒有被當權者的嚇倒,在無數人的流血犧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來,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崇高的事業(yè)。
    在多方打擊和封鎖的情況下,所領導的隊伍卻在逐漸壯大,在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后,沒有人能再輕視這股不可抵擋的力量,一切關于“無知土匪”的謠言不攻自破,這是一個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政黨,這是一個有著執(zhí)著信仰、嚴格紀律的政黨。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紅星照耀中國》可以讓我們知道,中國及其軍隊所經受過的苦難、犧牲,今天的幸福來自昨天的奮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們今天的輝煌。
    歷史是沉痛的,幸而這種情況不會再次發(fā)生,黨領導下的中國日益強大,但是,昨天的硝煙雖已散去,鮮血雖已干涸,這段歷史卻該永遠保存在后代子孫的記憶。
    了解過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國的偉大,這種偉大,將會給中國帶來新的輝煌!
    我們仨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七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y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
    我們不能理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
    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fā)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zhàn)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BR>    我覺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