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帝本紀讀后感(實用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看完一部電影或者聽完一場演講后所產生的個人感受和思考,它是一種對所接觸到的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評述和評論。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閱讀的內容,同時也是與他人分享自己對作品理解和感受的一種方式。讀完一本好書后,我們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身背景和其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和聯想,拓展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它們以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來總結和評價閱讀內容。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一
    堯,是一位十分賢明的君主。他愛國家,愛人民,有一顆像太陽一樣可以給人溫暖的心,所以他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愛戴。
    我們應該從小就學會善良,用愛溫暖別人。如果我們被心胸狹隘所包裹,那我們的心靈就會被侵蝕,滋生仇恨。在生活中,哪怕是一個略帶善意的舉動,也是可以溫暖他人的。我們不遺余力地去幫助別人,最終也受到大家的喜愛。
    很多時候,我們善良,其實是幫了自己一把。看過一個故事:兩個人猜拳決定生死,他們約定一起出“石頭”,結果一個人出了“布”,另一個人出了“剪刀”,很顯然,一個人背信棄義,拋棄了自己的良心,結果害了自己;另一個人寧愿自己去死,結果活了下來。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友好,相互幫助,共同獻出自己的愛,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麗。
    人之初,性本善。讓我們從小就開始做一個太陽,讓心中充滿善良之光!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二
    自黃帝至舜,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因此黃帝稱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由此知,堯帝是位于黃帝后期的,那么是否可以假設堯是對黃帝時期歷法的完善?不過倘若說黃帝未提歷法是否也說得過去。對于上古時代,我們始終都是揣測階段,所以終究要帶有疑惑心理去看待那個時期的歷史文化。
    《五帝本紀》中亦提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倍凶娑右辉恍?,是為青陽,一曰昌意。而昌意的兒子則為高陽,如《五帝本紀》載:“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倍@其中又將牽涉到玄囂的孫子高辛,也就是帝嚳,而帝嚳之次妃簡狄之子為殷商男性始祖契,姜原為帝嚳元妃,而她之子則為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為棄。不得不說如此推理下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黃帝的后人。那“中華民族兒女都是炎黃子孫”的說法也的確成立。
    讀《五帝本紀》我感嘆于其中歷史的巧合,又嘆息那個時代過于久遠,難以考證。不管怎樣我們也要始終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用嚴謹的態(tài)度去探尋那段神話時期。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三
    《五帝本紀》是“本紀”的第一部分,它寫了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個在道德人倫,在治國功業(yè),在造福人類等諸方面都堪稱楷模的遠古帝王。該篇作品的主要意義在于明始祖,明道德,明制度,明一統(tǒng),處處顯現著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又因為它是《史記》全書的第一篇,作者在行文中涉及到了有關《史記》編寫的方法,義例等等,因此又有某些發(fā)凡起例的作用。
    皇帝,堯舜等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堯舜被儒家稱為圣人,見之于儒家著作的說法比較多,尤其堯舜禪讓的故事更被后世傳為美談。作者寫此紀所依據的《尚書。堯典》,據考證大抵產生于戰(zhàn)國后期,作者依之寫成堯舜兩位古代帝王,從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使之與秦漢以來的專制政治形成對照,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堯舜無疑是《史記》中最使作者尊崇的大公無私的理想帝王。
    黃帝倆兒子,玄囂(青陽)和昌意。但昌意的兒子高陽繼承了黃帝之位,高陽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的兒子是窮蟬,但顓頊帝死后玄囂的孫子高辛繼位就是帝嚳。高辛的父親是婷極,婷極的父親是玄囂,所以高辛是顓頊帝的侄子。
    帝嚳生摯和放勛,帝嚳死后摯接替帝位,但沒干出什么政績就讓位于弟弟放勛,放勛就是帝堯。
    堯的兒子丹朱品行不端,殘暴淫-亂,所以堯沒有傳位于他,而是通過考察禪讓給了舜。虞舜,叫重華。重華的父親是瞽(gu)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o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
    從這些關系來看,舜也是皇室一脈啊!堯是圣人,而且舜也有圣賢之德,但是,堯是否也會考慮到這點才傳給舜呢?哈哈,舉賢不避親我是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四
    史記一整本書其實當數三皇五帝篇目最為無趣,盡數是些枯燥文字,以平淡的口吻輕聲敘述著那距今實在太過久遠的遠古時期,講中華大地最初的故事。沒有太過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俠客豪情也沒有英雄悲歌。然而翻開舜的故事,讀來卻實在令人心生慨嘆。我們時??梢月牭桨偕菩橄冗@樣從古流傳至今的句子,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孝之一字從來都是時間長河里艱難前行的人必堅持之事。我一直相信父慈子孝當是家人相處時的一大幸事,但我未曾思量過父不慈子當不當仍做孝子。
    幼年喪母的孩子唯一的依靠卻是那個兇頑的盲眼父親,偏這樣的父親極其寵愛續(xù)娶的后妻與狂傲暴戾的小兒子。于是這個孩子被迫早熟,年紀尚幼便一個人去歷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黃河邊燒制陶器,在壽丘制作日常用具,在負夏經商,從晨光熹微到暮色深沉,他的勞作從不曾停下。他的家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卻從未對家人的偏心而抱怨,從來都抱有赤誠之心寬容待人。可即使如此,總還有人容不下他。孩子從來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為什么會有父親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殺死自己的兒子?火燒糧倉、活埋地下,無所不用其極。行兇者甚至在意識到他們殺死了舜后,驕傲的說自己是主謀??墒撬窗。麑嵲谑莻€善良的孩子,他分明清楚父親與兄弟一門心思置他于死地只為得到他的糧倉和妻子,偏還在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后,對他們更好了。為什么行兇者沒有意識到呢?沒有意識到舜之所以擁有糧倉與妻子,擁有他們沒有卻十分渴望的那些,是因為他傳至遠方的.孝名。
    猶記得曾經看過的動畫,主角便是舜,畫面上是尚且年幼的孩子,冰天雪地里只穿著件單薄破舊的外衣,而歪在家里塌上的象,身上是嶄新的棉衣。舜帶著空籃子回到家里,盲眼的父親以為舜穿著新棉衣還偷懶,找來木棍便要抽他,偏這實誠孩子一動不動任他打。木棍抽開本就極其單薄的布料,露出內里的干枯木葉,孩子的背上許是已經青一塊紫一塊了,但他強忍著一聲不吭,紅著眼眶跪在雪地里。
    畫面定格在我腦海里,我思量許久許久也未能明白分明不公至此,甚至因為家人險些喪命,這些他為什么從未怨恨過。大抵能成帝王者,胸中總是懷有大仁大愛罷。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五
    這兩天閱讀了《史記》的第一個——《五帝本紀》,感觸很深!比如一段:“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從這一段的閱讀中我受到動感很大!萬萬沒有想到,原來我們的老祖先的智商實在是太高了!善于觀察的他們把變幻莫測的天氣歸類成24節(jié)氣。偉大的帝王堯又把一年算成365天多一點,所以又定成每四年有一年是閏年。并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重要節(jié)氣。
    而這本書又寫在幾千年前,所以我實在是感慨萬分因為我們的老祖先們太智慧了!帝王堯在位70年時問大臣們誰可以接他的班,可別人給他推薦的人經過試驗都不行,終于到舜了,堯經過重重實驗認可了舜。聰明的舜又把之前未過關的神們發(fā)配到遠方做他們可以做的事并按照他們的能力分配的恰到好處。堯認可舜28年后退位由舜管理天下。
    當初有高陽氏,高辛氏共16位有才能的人,世世代代清潔高尚。但是帝堯在位時他們并沒有得到重用,于是舜用他們掌管天下水利,農作,教育結果使整個社會和睦發(fā)展。而當時還有16位惡霸,舜還是一個十分懂得謙讓的人他的父母與兄弟姐妹想殺了他,卻屢次沒有成功。舜也知道他的親人想殺他,但是寬容的心并沒有想到去報復,所以堯非常欣賞他,便爽快的讓他繼承了自己的王位,去管理內外大事!從此舜又以孝順出名了。
    我們做人也要像舜一樣,待人寬容,有信譽,謙虛。才可以在世界上才會被人永遠被人記下,在世界上永存!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六
    記得以前語文課的時候,老師提問,誰知道三皇是哪三皇?我很激動地舉手回答"天皇地皇人皇"。結果被否了,答案是"伏羲女媧神農"。搞得我很納悶,因為我分明見過天地人三皇這么一個說法。后來有網絡了才知道,原來"三皇五帝"都是上古的傳說,具體哪三皇哪五帝,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看來是老師誤我,我那時可沒膽推翻老師的"正確答案"。
    史記開篇從三皇中的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和五帝中的黃帝說起。神農氏的"農"無疑是代表著農業(yè),軒轅黃帝的"黃"則代表著黃色的土地。炎黃子孫在華北平原這塊豐沃的土地上繁衍千年。軒轅,指的是車乘和冕服。軒轅帝阪泉之戰(zhàn)勝神農炎帝,逐鹿之戰(zhàn)勝蚩尤,堪稱上古戰(zhàn)神。大宇公司開發(fā)的《軒轅劍》系列,被公認為華人世界的兩大經典角色扮演游戲系列之一,其內涵就源于軒轅帝的不朽武功。
    黃帝之后是顓頊(zhuanxu),也就是高陽氏。屈原的《離騷》開篇第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指的就是顓頊帝,是后來夏朝人的'祖先。顓頊帝打敗了水神共工,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有的說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也有的說是昆侖山),導致天地塌陷,大江大河的水才奔騰向東。這個故事也有傳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戰(zhàn),反正上古的傳說真是亂糟糟的,沒個定論。
    顓頊之后是帝嚳(ku)。帝嚳是顓頊的侄子,他是《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相傳帝嚳的母親踏到巨人足跡后生的他,是商朝人的始祖。帝嚳的功績有二,一是遷都毫,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看來那個年代的黃河水患真是中華民族的頭等大事,后來的大禹治水,再后來商朝的"盤庚遷殷",都跟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有關。二是制定節(jié)氣,《史記》中說,"歷日月而迎送之"。節(jié)氣對農業(yè)生產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帝嚳的兒子放勛,就是著名的堯。帝堯德高望重,是第一個推行禪讓的上古帝王。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常常深入窮鄉(xiāng)僻壤,到山野之間求賢問道。"許由洗耳",講得就是堯年老時,深感兒子丹朱不肖,擔心他貽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堯帝想禪讓給他。許由連夜逃走,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隱居深山之中,此事傳為千古美談。之后,大家推舉舜,堯便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經過長時間觀察,認定舜有能力執(zhí)掌天下,便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帝兩眼都是雙瞳仁,所以起名重華,是顓頊帝的六世孫。舜從小受到父親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抖男ⅰ返牡谝恍⒅v的就是舜帝的孝行。舜的德行不斷感染他周圍的人,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會很快發(fā)展起來成為一個富庶且人民風氣很好的地方,堪稱以德治國的開創(chuàng)者。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因為治水成功威望最高的大禹為繼任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圣王,被公認為中華民族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
    時間太趕,制圖粗糙,sorry…。
    軒轅帝、顓頊帝、帝嚳、帝堯、帝舜,這五位合稱五帝。上古傳說的特點就是亂,說法不一。太史公司馬遷感嘆說"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走遍大江南北,各地的說法都不一樣,可見治史之不易。
    古代姓、氏、名、字、號起名系統(tǒng)很有意思。"姓",指的是部落名。黃帝一脈,都是姬姓。姬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始祖姓氏(分別是姜、姬、媯、姒、贏、姞、姚、妘)之一。隨著部落的不斷壯大,大部落里頭的小部落為了區(qū)別自己,又誕生了"氏",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都是他們的小部落名。之后,隨著個人意識的覺醒,慢慢地出現了"名"。再往后,身份高的人給自己再額外加了個"字",如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與前面四類不同,"號"是可以自取的,比如說李白號青蓮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等。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七
    《五帝本紀》是“本紀”的第一部分,它寫了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個在道德人倫,在治國功業(yè),在造福人類等諸方面都堪稱楷模的遠古帝王。該篇作品的主要意義在于明始祖,明道德,明制度,明一統(tǒng),處處顯現著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又因為它是《史記》全書的第一篇,作者在行文中涉及到了有關《史記》編寫的方法,義例等等,因此又有某些發(fā)凡起例的作用。
    皇帝,堯舜等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堯舜被儒家稱為圣人,見之于儒家著作的說法比較多,尤其堯舜禪讓的故事更被后世傳為美談。作者寫此紀所依據的《尚書。堯典》,據考證大抵產生于戰(zhàn)國后期,作者依之寫成堯舜兩位古代帝王,從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使之與秦漢以來的專制政治形成對照,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堯舜無疑是《史記》中最使作者尊崇的大公無私的理想帝王。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八
    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妒酚洝纷畛鯖]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妒酚洝放c后來的《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璧”。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九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於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硃開明?!眻蛟唬骸坝?!頑兇,不用?!眻蛴衷唬骸罢l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痹涝唬骸爱愒?,試不可用而已?!眻蜢妒锹犜烙悯叀>艢q,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眻蛟唬骸跋づe貴戚及疏遠隱匿者?!北娊匝造秷蛟唬骸坝旭嬖诿耖g,曰虞舜?!眻蛟唬骸叭唬蘼勚?。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膘妒菆蚱拗?,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彼醋岇兜虏粦?。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則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硃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毕笈c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毕竽酥顾磳m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N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硃,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庇戆莼?,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彼丛唬骸皸?,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彼丛唬骸案尢?,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硃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彼煲猿p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辈淖屬?、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稺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辟缭唬骸办?!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彼丛唬骸班担∨卸?,敬哉,惟時相天事?!比龤q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fā),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fā)、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髟子鑶栁宓鄣录暗巯敌眨逭呋虿粋?。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帝出少典,居于軒丘。既代炎歷,遂禽蚩尤。高陽嗣位,靜深有謀。小大遠近,莫不懷柔。爰洎帝嚳,列圣同休。帝摯之弟,其號放勛。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東作,昧谷西曛。明揚仄陋,玄德升聞。能讓天下,賢哉二君!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
    讀《史記》項羽本紀篇,鉅鹿之戰(zhàn)、四面楚歌、垓下之圍等,都可看出項羽是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猛將,但是有勇無謀、剛愎自負,最終導致了英雄末路,自刎烏江。
    項羽求學無耐心,“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膘妒琼椓耗私碳ǎ笙?,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雖不肯學,鉅鹿之戰(zhàn)卻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破秦軍;戰(zhàn)場英勇無比,無懼無畏;但鴻門宴上卻又優(yōu)柔寡斷,沒能狠下心殺劉邦。
    有勇無謀、用人不當、偏聽偏信,失去將士謀臣之心;性格殘暴又讓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即使連續(xù)多場大勝,卻因一場大敗,而無力回天,感嘆“時不利兮騅不逝”!甚至沒有臥薪嘗膽、東山再起之心。
    讀史讀古人,除了向古人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從自身上反思。
    說項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我們身上沒有項羽的勇就罷了,但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項羽求學無恒心,淺嘗輒止,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讀書不夠深入,甚至堅持也沒能堅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學,還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項技能,莫不是在孤獨中孜孜以求、試錯、反饋、練習、繼續(xù)嘗試,周而復始,經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卻又往往急功近利、毫無耐心。
    比如,聽不得別人的忠言逆耳,雖沒有項羽的憤而殺人,卻也常常聽不進良言。
    至于謀略、策略,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可以慢慢學習、成長,關鍵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堅持,培養(yǎng)自己堅毅的性格。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敬大英雄!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一
    據《五帝本紀》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禪讓相承。其美德為后世所歌頌,是百世之楷模。
    況顓頊帝為黃帝之孫;帝嚳為黃帝之曾孫;唐堯為帝嚳之子;虞舜為黃帝的第八代子孫;夏禹為黃帝之玄孫。說是禪讓,大權卻一直在軒轅氏族內交接。況舜時八愷、八元為顓頊、帝嚳之后人,禹、契、后稷等人也多為黃帝之后人。如此說來,五帝之時,自天子至群臣,皆為同一氏族,如此專制,恐比后世更甚。
    若堯與舜、舜與禹之間,真是禪讓,恐也是迫于形勢。當堯尋找可以繼位之人時,四岳一致推薦舜。四岳身居高位,何以一致了解一個平民百姓呢?只可能是當時舜已有很大的名望。
    舜每當他的父兄堯謀害他時,他總有防備。例如:當他上房頂修房子時,他就多余的`帶上了兩個大斗笠,后來果真派上了用場;當他挖井時,他又早早辛苦的挖了一條暗道,又用它得以逃生。在這樣泯滅親情的謀害之后,舜卻更加的孝敬父母善待弟弟,明顯的故意彰顯美德。以致后來的種種行為,都深得民心。所以,堯迫于形勢,知民眾諸侯不會服從丹朱,只得禪讓于舜。
    至于禹,在堯時就已被任用,到舜時,又治理水災,疏通河流。使得天下百姓不必受苦于水患,造福于百姓,立第一等功,所以舜也只能禪讓給禹。
    五帝時事,過于久遠,無從考證。但《史記》中所載實有諸多疑問,也可能有誤。還應多加思考,不應一味盲從。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二
    《五帝本紀》是《史記》的第一篇。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五帝本紀。
    讀書筆記。
    希望您喜歡!
    現代人了解有關夏代以前的歷史有很多是從《史記·五帝本紀》來的。按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載的,黃帝是少典之子?!秶Z》又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炎帝、黃帝。《帝王代紀》中說炎帝、黃帝中間隔八帝,五百多年。顯然炎、黃二帝不可能同為少典之子?!肚乇炯o》中說:“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笨梢娚俚涫菄?,不是人名。黃帝是少典氏后代子孫。
    《五帝本紀》中說,黃帝的正妃“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昌意的兒子高陽,也就是顓頊;玄囂的孫子高辛,也就是帝嚳。帝嚳其中的兩個兒子摯和放勳(謚號堯)在他死后先后為帝;殷商的男性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是帝嚳次妃;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為棄,他的母親姜原為帝嚳元妃;放勳之后,重華(謚號舜)即位,他是顓頊的六世孫;夏禹,名為文命,他的祖父是帝顓頊(案:說禹祖父是顓頊不可信,《漢書·律歷志》:顓頊五代而生鯀。班固所說的近于事實。),還有秦、趙兩國共同的男性始祖大業(yè)的母親女修是傳說中的“帝顓頊的苗裔孫”。
    這樣看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黃帝的后人,甚至秦、趙兩國的男性始祖的血緣中也有一半來自黃帝后人。這就是我們是幾千年來常說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的來歷,但是未免讓人心生疑慮。這些記載是否屬實,至少據現有的史料,很難考證。姑且不論這樣的記載是否屬實,那么這些記載所反映的思想文化觀念也很值得我們深思:
    其一,重視個人出身。中國很早就很重視每個人的氏族出身,《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中記載的凡是即帝位的都無一例外追溯到名聲地位顯赫的黃帝,這可能是事實,但更可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而這么說的。
    其二,重視血緣關系。中國人很重視血緣關系,俗語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說。再有中國人喜好以稱兄道弟來表示朋友之間關系密切?!段宓郾炯o》中甚至連常常迫害舜的異母兄弟“象”也被封為侯。
    其三,《五帝本紀》中傳說色彩濃厚,尚夸飾。例如說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等等。
    一方面,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里,被當作賢君圣主的楷模歷代傳頌?!把S子孫”也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一種稱呼。另一方面,《五帝本紀》中記載的事情雖然未必全部可靠,但它也不是毫無依據的。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地下文物的發(fā)掘來看,有些記載是言之有征的,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
    《五帝本紀》開篇便提"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乍一讀此可能我們都認為黃帝是少典的孩子,正如《國語晉語四》中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祖母華胥氏"似乎是證明了黃帝是少典之子,更有《史記集解》譙周:"有熊國君者,少典之子也。"少典又是誰呢?他是上古時代中國華夏族人,他是第一個出現于史籍的國君,乃燧人氏于華胥氏之孫、伏羲與女媧之子,炎帝與黃帝之父。在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是有熊部落首領,也是夏族末期的最后一位首領,這樣的解釋似乎并無不妥,而又有《秦本紀》言:|"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由此看來少典是國號而非人名,那么又是否可理解為黃帝是少典的后世子孫呢?上古時代距今已十分久遠,無論說黃帝是少典之子還是后代子孫都有不同的歷史文獻對其進行論證??梢哉f對于那個時候的歷史研究單憑文獻記載是不夠有說服力的,更需要相應的科學手段或考古文物加以佐證。那么司馬遷是將其視為孩子還是子孫也難知曉。
    更有后文介紹黃帝"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有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木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財物"說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guī)律,推算陰陽五行的變化,教民順應四時變化播種百谷草木,教民馴養(yǎng)鳥獸蠶蟲等不得不使人想到堯。黃帝此時便已推算出歷法,而《尚書堯典》中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中也有關于堯帝推測歷法的記載,那么歷法到底是由哪位帝王推算出來的呢?或者堯是對黃帝時期的進一步完善?其實由黃帝到夏禹時期我們都稱為傳說時代或神話時代,這一段時期我們并不十分確切的證據證明他們的存在,可以說是歷史學上的一大空缺吧。既然連存在都難以肯定,那么歷法的提出者也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考古學驗證,黃帝屬于二里頭文化時期。此時可以說我們的考古學于文獻學是兩分狀態(tài),很難具體考證,尚在研究之中。
    自黃帝至舜,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因此黃帝稱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由此知,堯帝是位于黃帝后期的,那么是否可以假設堯是對黃帝時期歷法的完善?不過倘若說黃帝未提歷法是否也說得過去。對于上古時代,我們始終都是揣測階段,所以終究要帶有疑惑心理去看待那個時期的歷史文化。
    《五帝本紀》中亦提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而嫘祖二子一曰玄囂,是為青陽,一曰昌意。而昌意的兒子則為高陽,如《五帝本紀》載:"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而這其中又將牽涉到玄囂的孫子高辛,也就是帝嚳,而帝嚳之次妃簡狄之子為殷商男性始祖契,姜原為帝嚳元妃,而她之子則為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為棄。不得不說如此推理下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黃帝的后人。那"中華民族兒女都是炎黃子孫"的說法也的確成立。
    讀《五帝本紀》我感嘆于其中歷史的巧合,又嘆息那個時代過于久遠,難以考證。不管怎樣我們也要始終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用嚴謹的態(tài)度去探尋那段神話時期。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三
    《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其敘述的主要是在鴻門宴會上,劉邦赴宴,而項羽沒把握住機會而導致劉邦逃脫的故事。自此,楚漢相爭便開始了,最終也是以項羽的失敗為結局,而項羽也在江邊以死謝罪。
    那么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敗涂地呢?項羽自殺前說:“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也就是說項羽認為他的失敗是命運不濟:也有人說,項羽的失敗是應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對待手下的態(tài)度。對于這兩種觀點,我更同意后者。
    的確,不得不肯定的是項羽是破秦的中堅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敗。
    項羽一生之中最嚴重的失誤毫無疑問就是在鴻門宴上沒用聽從謀士范增之言,導致劉邦最終逃走,這無異于放虎歸山。宴會之前,項羽通過曹無傷了解到劉邦欲稱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這種喜怒形于色而不會隱藏的性格讓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罷,便集結兵力欲取劉,而此時的得知即將要面臨強敵的劉邦并沒有選擇也項羽正面硬剛,而是以柔克剛,籠絡項伯,以他來轉達自己對項羽的敬意,謳歌項羽,以致在鴻門宴上,項羽數次將范增的數目置之不理,而導致劉邦逃脫。
    項羽對待手下唯一的謀士范增可以說是不以為意,與劉邦對于張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謂是天壤之別,這兩種對待賢士的態(tài)度也為其兵敗自刎埋下伏筆,劉邦的善問,善用對于項羽的剛愎自用,有勇無謀是巨大的優(yōu)勢,幫主一句話就將其手下的臥底忠臣曹無傷置于死地,而對于樊噲的理論,他就無言以對。
    無論是相遇的失敗抑或是劉邦的成功,一切皆取決于性格和態(tài)度。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四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fā)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于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為九五之尊也是眾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后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于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為。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那才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吧斪鋈私?,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zhàn)八年,一生經歷七十余戰(zhàn)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余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這最后一戰(zhàn),更要戰(zhàn)得漂亮,戰(zhàn)得從容。
    于是,戰(zhàn)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碑旐椨鸷蛣顐兌疾辉僖赞r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chuàng)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五
    《史記》是中國古代史書中最為重要、影響最大的一部史書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五帝本紀,它講述了中國古代的五位帝王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遠古,但卻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思考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閱讀《史記》中五帝本紀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些故事的智慧和啟示,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的一些體會。
    第二段:對堯舜禹的獨裁治理的看法。
    在五帝本紀中,堯、舜和禹都被描述為具有高尚思想和德行的偉大統(tǒng)治者。他們通過履行正義義務、教育和激勵人民,以及建立一個強大、統(tǒng)一和富裕的國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時代。但是,關于他們獨裁治理的評價,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由于當時社會的特殊背景和管理需要,對于一些政治上的限制以及獨裁式的治理是必要的。這樣的治理方式需要建立在有道德、有遠見的人的基礎上,他們能夠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著想。
    第三段:談五帝的統(tǒng)治理念。
    盡管堯、舜和禹都是大權獨攬的統(tǒng)治者,但他們的治理理念強調了人們應該如何生活和相處。他們非常關注道德品行和人倫關系。例如,『中行維轄,夏后聿修』的要求,就是要求人們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表現出尊敬、忠誠和勤勞。當今社會的領導者可以從五帝的統(tǒng)治理念中,探索到一些古老智慧。比如,“愛國愛民,勤勉奉獻”,“執(zhí)政者為民眾之黨”,“以德治國”等等。這些理念都是源于古代,但在今天依然可行。
    五帝本紀不僅包含了漢族歷史中的五位帝王,也包括了他們管理和領導的歷史。這其中針對古代治理時期的管理方法、領導方式都可供我們借鑒。例如,“王者矜具惠,布施濟貧,是以天下稱仁”這一段,讓我們看到一個有孝和仁愛之心的國王,如堯、舜、禹等都以百姓為己任,將他們掛在心頭,尤其關注他們的生活和生計,他們的品行顯得特別可取,值得我們借鑒。
    第五段:總結。
    通過閱讀五帝本紀,我們可以為我們的現代生活榜樣啟示和管理理念。這些古代統(tǒng)治者的業(yè)績和方式們給我們提供了思路和提示,以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安寧、更有活力的社會。傾聽史書的聲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讓我們更了解歷史,更明白以及更欣賞我們自己的過去和社會發(fā)展的內在智慧。希望更多的讀者通過閱讀《史記》五帝本紀,受到啟示和啟發(fā),為我們的時間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五帝本紀讀后感篇十六
    《史記》是我國古代史書中的重要一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的五帝本紀是史記中的一篇重要章節(jié)。這篇文章將通過閱讀《史記》五帝本紀這一章節(jié),分享我對于五帝本紀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紀傳與書論的區(qū)別。
    五帝本紀是《史記》中的紀傳體,不像其他篇章那樣有明確的分章,而是按年代順序敘述歷史事件。與此不同的是,《史記》中還有一種書論體,它是作者對歷史人物及事件進行評價和總結,目的是為了闡明作者的歷史哲學觀點。在五帝本紀中,作者模擬了當時的傳統(tǒng)史書的寫作方式,只敘述事實,沒有過多的評價和總結。這使得五帝本紀更加樸實無華,更加真實可信,也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并推斷出每個時代的發(fā)展變化。
    第三段:傳統(tǒng)的歷史觀。
    在古代的中國社會中,信仰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史記》中,五帝本紀中的每位帝王都被描繪成“圣德”,被尊為神明。這種歷史觀的出發(fā)點在于強調神明的作用和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強化王權的正當性和神圣性。實際上,信奉這種歷史觀的人傾向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掌權地位,看歷史也更加主觀。
    第四段:現代歷史觀。
    在現代歷史觀中,強調刻苦攻讀,以求對歷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到歷史本身就是個有趣的故事,每個歷史事件都有不同的形式和現象,不同的文化和習俗。試圖從中深入挖掘歷史背后所蘊含的寶貴知識,從而更好地領悟現在和未來?!妒酚洝肺宓郾炯o作為史書之一,雖然意義可能不同,但也值得人們研究和閱讀,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背景。
    第五段:結論。
    總之,《史記》五帝本紀是古代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它真實、無華地記錄了五位古代帝王的生平事跡。通過它,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五帝的個人命運,還可以大致了解到當時社會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到傳統(tǒng)歷史觀的由來和發(fā)展,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在今天,我們應當摒棄對歷史的主觀看法,以深刻的、客觀的方式去研究和理解歷史,以此來開啟我們的知識體系和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