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匯總10篇)

字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一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lǐng)地。后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zhàn)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并稱為戰(zhàn)國七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山西設(shè)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于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淵父子起兵于太原,建都長安后,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后唐、后晉、后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jù)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lǐng)先地位。明代時,設(shè)山西行中書省于太原,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tǒng)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fā)生在山西。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zhàn)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jīng)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qū)。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nèi),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大同市、平遙縣、代縣、祁縣、新絳縣都是山西歷史名城。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二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guī)砩轿髀糜尉包c
    導游詞
    。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lǐng)導下,團結(jié)一致,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推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nèi)長城,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毗連。地形較為復雜,境內(nèi)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qū)、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nèi)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于東經(jīng)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cè)丝?000余萬人,占全國總?cè)丝诘?.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qū)、119個縣(市、區(qū))。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nèi)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xiāng)",也叫“煤炭之鄉(xiāng)”。
    山西表里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nèi)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guān)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jīng)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nèi)陸。外緣有山脈環(huán)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nèi)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2—28℃之間。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huán)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
    解放后,當?shù)厝嗣癞敿易隽酥魅?,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敢于戰(zhàn)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shè)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fā)出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nóng)業(yè)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fā)揚,大寨經(jīng)驗得到推廣。
    現(xiàn)在大寨已經(jīng)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chǔ)條件已經(jīng)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nóng)業(yè)旅游區(qū)。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fā)揚光大,利用優(yōu)勢,發(fā)揚長處,創(chuàng)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chǔ)工業(yè),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chǎn)制品廠等,還通過生產(chǎn)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shè)富裕美麗的新農(nóng)村。
    現(xiàn)在大寨已經(jīng)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chǔ)條件已經(jīng)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nóng)業(yè)旅游區(qū)。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yè)。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xiàn)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shù)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gòu)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gòu)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寶庫”之稱。經(jīng)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shè),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恒山風景名勝區(qū)、晉祠風景名勝區(qū)、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關(guān)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chǎn)品已蜚聲海內(nèi)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nèi)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qū)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jīng)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guān)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fā);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qū)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xx年來,山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礎(chǔ)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nèi)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jīng)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qū),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guān)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qū)。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三
    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后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qū)——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筑,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guān)于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jù)說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jīng)、史、子、集,長大后,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后學業(yè)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后當天夜里在抱佛寺內(nèi)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床,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里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占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鉆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說:“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nèi)又空著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闭l知龍母聽后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說:“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饼埬敢琅f大怒,志超又耐著性子說:“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jié)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說:“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饼埬缸孕抛约浩逅嚫叱?,是不會輸?shù)摹D敲唇Y(jié)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nèi),仍保存著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厘米,碑兩側(cè)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游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頂,峰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著三塊矩形巨石,據(jù)說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峰,這就是“五龍墓”。傳說五龍死后就葬在這里。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峰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舍身崖,所謂舍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舍身投崖處。這里地勢險要。繼續(xù)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里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里,游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四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博物館”。不妨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西旅游景點
    導游詞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nèi)。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guī)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傳入五臺山,出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qū),稱為臺內(nèi),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xiàn)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nèi)37處,臺外6處。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nèi)臺懷鎮(zhèn)。這里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圣景圣跡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里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guān)于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于舍衛(wèi)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后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蕓蕓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后因?qū)τ^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顯通寺位于臺懷鎮(zhèn)中心地,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guī)模的寺廟。該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cè)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jīng)》中記載有五臺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
    現(xiàn)占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筑400余座,規(guī)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nèi)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jīng)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xiàn)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內(nèi)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xiàn)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nèi)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宏偉,內(nèi)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為珍稀之文物。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恒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shè)計思想真絕,其建筑藝術(shù)真高。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渾源縣,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巖石作為它的基礎(chǔ)。游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梁,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游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shù)米∵@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巖石的巨大木梁后,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fā)出感嘆和敬佩了。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約1400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jié)構(gòu)都沒有改變。
    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jié)構(gòu)驚險,造型奇特?!?BR>    進寺后,有樓梯可攀登上樓,這里并不顯得多么驚險,但當你在樓上,沿著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檐的樓閣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巖”;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nèi)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shù)價值。寺中共有殿堂40余處,都是木結(jié)構(gòu),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lián)絡。游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如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筑構(gòu)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在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贊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魯班,也叫公輸班,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人,被認為是建筑工匠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說,這座建筑物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
    當?shù)赜幸痪湫稳荽怂麦@險的民謠:“懸空寺,半山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泵鞔舐眯屑倚煜伎驮谒挠斡浿袑铱账路Q為天下巨觀,并對整個寺廟建筑、部署作了極高的評價。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五
    站在觀音洞遠眺,南山寺就在眼前,清水流淌不息,對面貢布山千米臥佛競殿神姿,高山公園培植的奇花異樹皆可入目,亭臺石凳盡現(xiàn)山間雅趣,偶聽鳥鵲呢喃,或見奇獸奔走,使人游興大增。
    那是一座懸崖之上的洞穴,不知生成于何年何代,歷史上稱為觀音洞。它在棲賢谷出口處,舉頭仰望,仿佛懸掛在絕壁間的浮雕。
    這里,寺院在山腳下,紅墻碧瓦完全掩映在青揚翠柳間,朝禮觀音菩薩,觀賞神奇寶室,就需舉步高登,一直上到1700米的險峻處,級級石階彎曲向上延伸,這便是歷代朝圣者通道。相傳,觀音洞是觀音菩薩曾經(jīng)顯圣過的地方,因而,這里的主殿乃為觀音殿,最頂上的觀音殿供塑八臂十一面觀音象,每一面呈現(xiàn)一種顏色,表示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有多種應化身影,并可拯救十一種人間最大疾苦和災難。觀音的兩側(cè)為八大菩薩,并有大唐卡懸掛正中。唐卡上所繪的左面為西方極樂世界,右面為四臂觀音,中間是觀音菩薩。益西管家手指著唐卡給我們介紹著藏傳佛教的故事,更多的是關(guān)于觀音菩薩的傳說。
    在另一重殿里,前面供宗咯巴大師,左右分別是他們兩大弟子,塑制莊嚴,手法獨特。
    尤為奇特的是第三重殿,稱為五爺?shù)?,泥塑神像,高約1米,五爺供奉于觀音洞還是不多見的,據(jù)說五爺在五臺山是有求必應的神靈,他得了菩薩果位后,專程到觀音洞若觀洞臺禪修煉,成了觀音菩薩的一協(xié)侍。
    還有一重殿為長壽殿,供塑長壽佛母、白渡母和尊勝佛母,最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右邊是三大菩薩,觀音、文殊和金剛手菩薩。
    到觀音洞,所看到的塑像都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特征,尤其在藏族僧侶指引下游歷,更有一種雪域文化的韻味。
    我們關(guān)注最多的莫過于“觀音洞”自然生成的兩孔洞穴,東面的洞穴可容一人趺坐,背靠的石壁顯現(xiàn)出的是觀音菩薩坐像。你只要登臨,閉目神思之后,睜眼間,仿佛觀音就坐在對面。據(jù)傳說,六世他央嘉措入洞靜坐,以后成為佛教信徒神往的地方。
    西面的洞穴寬五尺,深約丈余,里邊供奉觀音像,并有一池,水源清澈,名為觀音泉,來此泉飲水者居多,意在祈求消災延壽,賜福賜慧。
    在觀間洞的時日,是與藏傳佛教對話的極好機會?,F(xiàn)住管家益西,30歲年紀,出生于甘肅省甘南地區(qū),13歲在甘南新寺出家為僧。他是一名衛(wèi)校畢業(yè)生,由于篤信佛教,立志普渡眾生,追求佛家最高的思想境界。不辭勞苦來到觀音洞,在一個殘破的寺廟里精進修持,維護道場,已經(jīng)重修了三重大殿,新修了齋堂,新造了香爐,補塑了佛像,并從四川迎請了三部三藏經(jīng),邀請著名藏族畫家花丹扎西繪制了大幅唐卡,使觀音洞的藏傳佛教文化韻味更加濃厚,也成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五)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xiàn)在的萬佛閣,于明代萬歷年間40年,坐落在陜西省臺懷鎮(zhèn)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nèi)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shù)厝艘簿桶讶f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舍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筑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殿內(nèi)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里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yǎng)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zhuǎn)輪王,這“十殿閻王”構(gòu)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cè)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于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chuàng)九華山道場時想占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遍h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薄昂蜕小甭勓?,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布施供養(yǎng)。殿檐梁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nèi)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tài),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里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里殿內(nèi)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里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chǎn)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托著當?shù)匕傩掌砼物L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愿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征,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六
    假日里爸爸媽媽帶我去山西玩,我們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暈車難受極了,當時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抖擻。只見滔滔河水從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來,到了壺口這里匯到一起沖下懸崖,注入深潭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壺口瀑布落差約三十米,水波急濺,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云之勢!站在這里真正體會到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
    離開壺口瀑布我們又去看了世界一絕的懸空寺、古老的平遙古城、壯觀的云岡石窟、靈險的五臺山、純木結(jié)構(gòu)的應縣木塔等等。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七
    后院主體建筑為大雄金殿,內(nèi)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為十八羅漢。
    龍泉寺:參觀了金閣寺,我們乘車向臺懷鎮(zhèn)方向下行約10公里,便進入一道東西走向的溝峪,名叫東溝,著名的龍泉寺便位于溝北的山嶺下,離臺懷鎮(zhèn)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于寺東側(cè)這眼泉水。泉亭下這股山泉清澈晶瑩,味道甘爽。傳說很久以前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附近這九道山嶺之下,在這眼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所以被命名為龍泉。泉旁古剎便取名龍泉寺。龍泉寺位于中臺頂腳下,九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并身會飲于龍泉,因此人稱這里為九龍岡。
    龍泉寺創(chuàng)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余間,坐北面南,并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shù)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臺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臺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臺頂?shù)难萁趟?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cè)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志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gòu)圖巧妙,堪稱一絕。而臺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為精致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門拱券,都采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梁、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shù)的稀世之寶。牌坊后面的東大院前后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八
    五臺縣位于山西省境東北部,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轄6鎮(zhèn)24鄉(xiāng),人口30.25萬,縣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 五臺縣,因境內(nèi)五臺山而得名。西漢置慮縣,北魏太和年置驢夷縣,隋大業(yè)初改名五臺縣,金升為臺州,明洪武二年復為五臺縣,今因之。 境內(nèi)山巒重疊,地形復雜,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五臺山雄峙縣境東,由東、西、中、南、北、五臺組成,其中最低南臺海拔2485米,最高北臺3085米,號稱“華北屋脊”。中部為丘陵區(qū)。
    全縣平川極少,主要分布在豆村、茹村兩個小盆地和溝南、東冶一帶。河流主要有滹沱河、清水河等。 五臺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 全縣共有耕地 51.03萬畝,農(nóng)作物以玉米、土豆、谷子為大宗,高梁、莜麥、蠶豆等也有種植。成片林50多萬畝,零星樹一千多萬株。 五臺縣礦產(chǎn)資源主要有煤、鐵、銅、硫磺、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等20多種。工業(yè)有煤炭、化肥、機械、化工、建材、采礦、陶瓷、大理石、工藝美術(shù)等。向外銷售的主要產(chǎn)品有硫鐵礦、大理石、鋁床、塑料制品、鑄字機等。 交通較為方便,忻州至長城嶺、忻州至繁峙、盂縣至繁峙等干線公路途徑縣城,還有通往繁峙西留屬的支線公路以及各種縣級公路。此外,往東有公路可通河北阜平等地。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峰聳立, 峰頂如臺,其頂壑、頂崖之間及臺懷修建有大小不同的寺廟,成寺剎者百余處。其中有中國現(xiàn)存最古的木構(gòu)建筑—重建于唐建中初年的南禪寺;薈萃北魏、北齊、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種建筑風格于一體的佛光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與洛陽的白馬寺并稱中國最早寺院建筑的靈鷲寺(顯通寺);另外還有卓有聲譽的塔院寺舍利塔、龍泉寺漢白玉石牌坊、碧山寺緬甸王佛等,為佛國風光增添了色彩。五臺山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也享有盛名。它以成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紐帶和佳賓云集的旅游勝地。五臺縣主要特產(chǎn)有臺參、臺蘑、大理石、般若礦泉水、五臺山石硯、中藥舒筋散等。
    二、太谷縣
    太谷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與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mào)發(fā)達,是文明遐邇的晉商發(fā)祥地之一,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清宮圣藥“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chǎn)于太谷。明末清初,太谷達官富貴云集,因資本一度集中而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yè)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cè)丝?7萬人,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nóng)業(yè)人口21萬人。
    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600立方米。農(nóng)業(yè)基礎(chǔ)條件好。因盛產(chǎn)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師范區(qū),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太谷擁有各類工業(yè)企業(yè)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nóng)機、建材、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制藥、紡織、運輸?shù)戎鲗Мa(chǎn)業(yè)。第三產(chǎn)業(yè)、城鄉(xiāng)基礎(chǔ)建設(shè)以及社會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城鄉(xiāng)人民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高。 太谷縣農(nóng)副產(chǎn)品資源十分豐富,四十五畝糧田,適宜北方各種農(nóng)作物生長,而且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yōu)質(zhì)釀酒葡萄的區(qū)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wěn)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fā)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jīng)濟作物。
    其中年產(chǎn)小麥0.6億公斤,玉米0.5億公斤;蔬菜種植9萬畝,總產(chǎn)量3.2億攻擊;紅棗、核桃產(chǎn)量1.4億公斤;水果產(chǎn)量1.2億公斤;色素種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0.3億公斤;法國葡萄拈鬮葡萄種植3000畝;畜牧業(yè)方面已形成規(guī)模養(yǎng)殖小區(qū)206個,豬年飼養(yǎng)量38萬頭,雞年飼養(yǎng)量300萬只,產(chǎn)蛋3700萬公斤。 通訊十分方便。城內(nèi)程控交換機容量10000門,農(nóng)村交換機容量5000門。人均擁有電話量名列全省前茅。無線尋呼機和移動電話暢通,實現(xiàn)了全國聯(lián)網(wǎng)漫游。 科技、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發(fā)達。本世紀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創(chuàng)辦了銘賢學校,目前縣境內(nèi)還有“一大三?!?,即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和太谷師范學校,晉中衛(wèi)校、山西交通技工學校等三所中等專業(yè)學校,縣內(nèi)還駐有山西果樹研究所、山西生物制藥廠、兵器工業(yè)部753廠,航天工業(yè)部513所等研究單位和軍工企業(yè),為我縣增添了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縣內(nèi)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晉中二院、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院、職工醫(yī)院等較強的理療體系。
    本縣工業(yè)已初步形成瑪鋼、農(nóng)機、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產(chǎn)業(yè),其中瑪鋼管件年產(chǎn)量占全國三分之一,中華精品飛象牌農(nóng)用車、“遠”字牌龜齡集和定坤丹、糖醛、樹脂、順酐、硫酸、水泥、鐵鍬、藥用曲頸安瓶及乳制品、電力金具、紙面石膏板等名優(yōu)產(chǎn)品在國內(nèi)國際市場享有教高聲譽。農(nóng)業(yè)基礎(chǔ)交好,規(guī)模種植、養(yǎng)殖、林果業(yè)發(fā)展迅速,成為遠近聞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鄉(xiāng)和農(nóng)副產(chǎn)品基地。同時,商業(yè)興盛,市場日益繁榮。
    三、孝義市
    孝義市位于省境中部西側(cè),呂梁地區(qū)南端,面積943平方公里,現(xiàn)轄6鎮(zhèn)12鄉(xiāng),人口 36.32萬,市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 孝義,春秋時晉置瓜衍縣,西漢屬茲氏縣,三國魏中陽縣來治,西晉永嘉元年并入隰城縣,北魏改置永安縣,隋屬西河郡治,唐貞觀元年以邑人鄭興孝行聞于朝,敕賜名孝義縣。1991年設(shè)縣級市。
    孝義市城區(qū)不僅是全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而且是晉西和陜北的物資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樞紐。 該市地勢西高東低,東部為太原盆地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主要糧棉產(chǎn)區(qū)。中部黃土丘陵,地形破碎,梯田遍布,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山地屬呂梁山支脈,主要山峰有龍盤山、鳳凰嶺等,海拔分別為1163米和1365米。境內(nèi)主要河流有文峪河、磁窯河、下堡河、兌河等。
    該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1度,一月均溫--5.6度,七月均溫23.7度,年均降雨量47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70天。 孝義市現(xiàn)有耕地52.88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高梁、玉米、谷子、大豆和薯類,另外,蕎麥、莜麥、糜子等雜糧也有較大面積的種植。經(jīng)濟作物主要有核桃、柿子、棉花、油料等。 孝義市礦產(chǎn)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石膏、鐵等,其中以煤炭儲量最大,已探明煤儲量為71億噸,是汾西礦務局主要煤炭開采基地。其次是鋁土礦,是山西鋁廠的礦源基地。主要工業(yè)有煤炭、煉鐵、化肥、水泥、農(nóng)機、塑料、陶瓷、紡織、釀酒、毛皮、玻璃、印刷、食品加工等。 孝義市交通便利,介西和孝柳兩條支線鐵路橫貫全境,是孝義市對外交通的主要門戶。
    孝義至午城、汾陽至介休等干線公路途經(jīng)該市,此外還有縣級和鄉(xiāng)鎮(zhèn)公路多條,連通全市各鄉(xiāng)鎮(zhèn)。 位于縣古城中央的中陽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古頗享盛譽,因當時孝義為中陽縣所轄而得名。 孝義生產(chǎn)的“羊羔美酒”,顏色潔白,似羊羔之毛色,故而得名。孝義是“汾州核桃”主要產(chǎn)地之一,其特點是果形美觀,果實個大,皮薄肉厚,出仁率高達 52%,含油量達 70%,是該市大宗出口物資,遠銷海內(nèi)外。孝義市東許、高陽、兌鎮(zhèn)、白壁關(guān)等鄉(xiāng)鎮(zhèn)盛產(chǎn)柿子,暢銷省內(nèi)外。
    四、壺口瀑布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____旅行社的導游員王曉芊,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guī)滋斓挠斡[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xiàn)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yè)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梢哉f,壺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fā),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jīng)駛?cè)雺乜诰皡^(qū),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jié)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jīng)四川、甘肅、寧夏,在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zhuǎn)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shù)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shù)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shù)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F(xiàn)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wèi)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xiàn)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fā)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yè)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cè)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xù)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這個行當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zhèn)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zhèn)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愿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九
    大家好!
    我叫韓楷昕,是咱們山西博物院絲絳之路院的一名小解說員。今天就由我?guī)ьI(lǐng)大家進行一次美妙的絲絳之游,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滿意。開頭自然親切,自然引起解說。
    大家可能都知道,絲絳之路從山西大同開始,一直到延伸到羅馬,整條路經(jīng)過了二十幾個國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漫長的貿(mào)易之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位蹲跑銅武士俑,此文物的年限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前戰(zhàn)國時期。俑高40.6厘米,出士時間是1938年,出士地點是新源縣鞏乃斯河南現(xiàn)藏于新疆維吾爾zu自治區(qū)博物館收藏。要寫出其歷史價值或者歷史意義。
    中國以前一個神秘的樓蘭古城,一直沿用到東晉時期。公元4世紀左右樓蘭古國神秘消失了,在此中國史籍中再沒有出現(xiàn)過,樓蘭人去哪了,一直是個謎?解說留有余地,很吸引人。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一些舊石器時代,石器打制法里有捶擊法、碰砧法、砸擊法。修整技術(shù)有:軟捶、壓剝法、間接打制法等等。要解說這里有哪些代表性的石器。
    今天我為大家的服務將告一段落了。我叫韓楷昕,希望大家記住我。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再次感謝!
    山西旅游景點導游詞篇十
    各位旅客:
    大家好!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shù)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shù)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晉祠是祭祀西周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創(chuàng)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guī)模。后經(jīng)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jīng)20____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guī)模。
    其中于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shù)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別是主體建筑圣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實例。保存在圣母殿內(nèi)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chuàng)了雕塑藝術(shù)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國雕塑史上藝術(shù)高超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chuàng)建年代久遠,跨越時空漫長,所處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許多祠廟建筑難以比擬的。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建筑、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lǐng)域的發(fā)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筑藝術(shù)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chǎn)。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