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評估和反饋是提高方案質(zhì)量和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好的方案應該具備可操作性和可持續(xù)性。方案是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標而制定的一套具體操作步驟和措施。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和情況。一個好的方案應當具備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在實施方案之前,我們需要詳細了解目標和要求。制定一個合適的時間表和進度安排是方案執(zhí)行的基礎。方案的實施需要充分激發(fā)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以保證方案的順利實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方案范例,供大家參考。通過學習這些成功的方案案例,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借鑒和啟示。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一
1、在活動中會邊實驗邊記錄,并將同類的水果歸類,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2、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1、蘋果、梨、西瓜、橙子、橘子、葡萄等水果。
2、各種水果圖片、顏色標記。
3、人手一份操作卡片(上面有一些水果的圖片)、白布、固體膠。
一、出示一封信,引起幼兒的實驗興趣。
2、討論: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顏色的?與果皮是否一樣?
二、幼兒實驗了解各種水果的果汁顏色,
師: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種水果,一些白布、還有一張實驗記錄表和一些顏色標記,請小朋友實驗的時候一邊做實驗一邊將實驗的結果用顏色標記記錄到實驗表上。
1、幼兒一邊實驗一邊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教師巡回輔導,幫助能力差的幼兒實驗記錄。
2、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和實驗記錄表。
3、對有爭議的實驗結果,教師實驗得出正確結果。
三、幼兒再次實驗,將水果歸類。
師:這些水果的果汁顏色有的和果皮顏色一樣,有的和果皮顏色不一樣,那么,哪些是和果皮顏色一樣的呢?哪些和果皮顏色不一樣呢?我們再一起來做一次實驗,一邊做實驗一邊將水果進行歸類,將果汁與果皮顏色一樣的水果卡片放到一起,不一樣的放到一起。
1、幼兒實驗,并將水果卡片歸類。
2、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3、送卡片:將水果卡片送到相應的筐中。(果汁與果皮顏色一樣的放一個筐中,不一樣的放另一個筐中。
4、教師小結幼兒的操作結果,表揚鼓勵。
四、給動物幼兒園回信,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1、出好的實驗記錄表,疊好放進信封。
2、將歸類好的水果卡片分別包好,寫上說明裝入信封。
五、延伸活動:
1、師生一起寫回信。
2、自己動手榨果汁,一起品嘗果汁。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二
1、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2、能區(qū)分不同氣味的物品,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1、圖片。
2、兩塊毛巾,其中一塊灑有花露水;同樣的小瓶8個,分兩組,里面分別裝有小半瓶自來水、白醋、白酒、酒精。
一、聞一聞,想一想——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重點提問:
1、聞一聞兩塊毛巾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你能發(fā)現(xiàn)第二塊毛巾很香?
3、除了鼻子,還有其他器官能聞氣味嗎?
小結:鼻子有聞氣味的本領。
二、說一說——能感知生活中的氣味重點。
提問:
1、你聞到過哪些氣味呢?在哪里聞到的?
2、是什么東西發(fā)出的氣味?聞到這種氣味,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許多的氣味。觀看《我的`鼻子本領大》ppt,說說這些物品特有的氣味。
3、游戲:聞一聞猜一猜——能區(qū)分不同氣味的物品重點提問:
4、聞一聞:一樣嗎?教師:這里有八個一模一樣的小瓶,里面裝了四樣東西,每樣有兩瓶,你能找出一樣嗎?讓幼兒想一想,通過哪些辦法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并試一試,從而使幼兒進一步鞏固對鼻子功能的認識。
5、你能說出里面分別裝的是什么嗎?
小結:鼻子的本領真大,能聞出各種各樣的氣味?;顒咏ㄗh:在區(qū)域活動時,提供有不同氣味的材料,請幼兒聞一聞、分一分、說一說。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三
活動目標:
1、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現(xiàn)象,體驗操作的樂趣,小球站穩(wěn)了(中班科學)。
2、探索發(fā)現(xiàn)利用一張紙使小球穩(wěn)定的方法。
3、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材料準備:乒乓球和紙。
知識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玩球的經(jīng)驗,知道球滾動的特性。
環(huán)境準備:體育區(qū)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動過程:
一、游戲?qū)?,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
1、幼兒自由玩球.
2、幼兒將球放在柜子上,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小球在桌面容易滾落的現(xiàn)象。
二、提出問題,幼兒設想。
1、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球站穩(wěn)?
2、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再次提出問題:能不能想辦法就用一張紙讓小球站穩(wěn)?
4、鼓勵幼兒動腦筋.再次大膽設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動手嘗試,實踐想法。
1、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用紙幫助小球站穩(wěn).
2、教師觀察,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將作品陳列在柜子上,幼兒集體欣賞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悅。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四
1、引導幼兒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肥皂。
2、體驗吹泡泡活動的樂趣。
1、提供形狀、顏色、氣味不同的肥皂;裝有水的臉盆。
2、一次性杯子、吸管、硬卡片。
3、《吹泡泡》的背景音樂。
1、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什么顏色的?請你猜猜看,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吹泡泡(幼兒討論回答)。
2、教師小結:肥皂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圓的、方的)、他們的顏色也很多(紅的、黃的……五顏六色的)、味道也不一樣。
3、大家一起來洗手(發(fā)現(xiàn)肥皂的用途)。
1)師:現(xiàn)在請你們用肥皂來洗手,洗完之后請你告訴我,你的手有什么變化,臉盆里的水有什么變化。
2)師:肥皂還有什么用處呢?
師:今天我們就用這些材料來制作泡泡,好嗎?
1、教師示范制作,強調(diào)要求。
2、幼兒探索操作。
教師及時觀察孩子們的制作情況,并及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BR> (播放背景音樂)我們一起去草地上吹泡泡吧。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五
了解并嘗試描述水母的外形特征。
模仿水母的姿態(tài)和動作,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和動作表現(xiàn)力。
學習搜集有關水母的資料,初步培養(yǎng)收集信息資料的'能力。
視頻短片“水母”(《動物真有趣》電子書第8-9頁)。
柔和的音樂。
學習領域:
形式:集體/小組
1.播放視頻短片“水母”,請幼兒觀察水母的顏色、外形特征和游動的姿態(tài)。
2.請到過海洋館或海洋公園、見過水母的幼兒,和大家一起分享見聞。
3.請幼兒用“水母像……”說一句話來描述水母的特征,例如“水母像把傘。”“水母像降落傘。”等。
4.播放柔和的音樂,請幼兒扮演水母在水里浮沉游動。
5.請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搜集有關水母的資料,然后帶回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能用適當?shù)恼Z言描述水母的外形特征。
能用肢體動作模仿水母在水里浮沉游動的動作。
能搜集有關水母的資料。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六
1、使幼兒了解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節(jié)。
2、引導幼兒用簡短的句子說出自己愛吃水果的名稱、形狀及顏色。
實物水果:蘋果、梨、橘子、香蕉、石榴等若干,籃子一個,圖片一幅。
重點:是幼兒能說出幾種水果的名稱、顏色及味道。
難點:是讓幼兒知道這些水果是在秋季里成熟。
一、開始部分。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謎語:黃金衣,包銀條,中間彎彎兩頭翹。謎底:(香蕉)。
2、教師逐一出示蘋果、梨、石榴等水果,讓幼兒觀察后說出它們的形狀、顏色及味道,讓幼兒知道它們都是秋季里成熟的水果。
3、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認識的這些水果都是秋天里成熟的`水果,它們的形狀分別有圓形、橢圓形、長柱形的;它們的顏色分別有紅、黃、綠等;有的剝開皮吃,有的用水洗洗就可以吃,味道有酸有甜,它們的水分很多,又有營養(yǎng),希望小朋友們每天吃個水果,這樣身體就會茁壯成長。
4、出示圖片,讓幼兒連線。
5、做游戲:《猜猜我是誰》。
三、結束部分。
教師簡單講評,下課!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七
1、通過幼兒的觀察與動手探索,發(fā)現(xiàn)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輕,二是底面大圓滑。
2、簡單了解物體重心,物體底面面積的大小與穩(wěn)定性之間的簡單科學道理。
不倒翁數(shù)個;木板、錐體等物體若干。
一個老爺爺,別看年紀大,走路左右擺,就是不倒下。
(1)、教師讓不倒翁動起來,并提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兒分組,帶著問題去操作、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
(2)、不倒翁為什么不倒?
(3)、教師小結: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體上重下輕,底部有一塊較重的鐵塊;二是底面面積較大并且圓滑,向一邊傾斜時,重力的作用使它搖擺起來。
(1)、幼兒分組操作木板,錐體,讓操作物體站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引領。
(3)、操作不倒翁,讓它左右大搖大擺,發(fā)現(xiàn)重心與重力作用之間的簡單的關系。
(1)、通過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發(fā)現(xiàn)底面面積越大,物體越穩(wěn)定。
(2)、通過操作不倒翁,當不倒翁倒向左邊時,重心和重力作用線在接觸點的右邊,反之相同;不倒翁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產(chǎn)生的作用就越大,擺動就越大。
不倒翁,真好玩,樣子長的也很獨特;
頭兒小來,腳兒大,頭兒輕來,腳兒重;
左推它不倒,右搖它不倒;
傾斜的越大,擺動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右邊;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左邊;
搖搖搖,擺擺擺,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八
1、在探索活動中感受和比較物體的粗細,理解粗細是具有相對性。
2、嘗試給5個以內(nèi)物體按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1、筷子、木棒、鉛筆、彩筆、記號筆、蠟筆。
2、粗細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個(里面裝有粗細不同的物體)。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
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孫悟空有一個很厲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變粗也可以變細。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并請幼兒說一說。
(1)哪個粗?
(2)哪個細?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細的?
2、教師通過變變變的游戲出示不同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3、游戲變變變教師說變粗時幼兒兩手做出粗的樣子,師說變細時幼兒兩手做出細的樣子,通過游戲加深對粗、細的理解。
三、活動結束比較周圍環(huán)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后比較家里各種東西的粗細并做記錄。
1、觀察實物,區(qū)別粗細。
(1)教師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導幼兒觀察哪根粗,哪根細。
(2)分別出示鉛筆、蠟筆和記號筆,幼兒比較粗細。
(3)出示三支筆讓幼兒比較最粗和最細。
教師小結:判斷哪一種物體是粗還是細,一定要通過兩樣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才能區(qū)別它們的粗細。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師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細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戲"奇妙的口袋"。
游戲規(guī)則:教師出示一支水彩筆,請幼兒從口袋里摸一樣比水彩筆更粗的物品,每個幼兒一次摸出一樣的物品。
3、幼兒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細的。
教師小結:手臂細,大腿粗;小腿細,大腿粗;手指頭細,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細等。
4、嘗試用5種以內(nèi)的物體按正逆順序排序。
(1)出示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引導幼兒用吸管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出來。(教師巡回檢查)。
(2)教師出示4個粗細不同的紙筒,請個別幼兒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集體檢驗)。
(3)發(fā)操作材料,讓幼兒把5棵樹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教師巡回檢查)。
(4)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兒排對,教師給予鼓勵。
5、教師小結:在給物體排序時,如果是按從粗到細的順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如果是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就要把最細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這樣就能準確的排出物體的粗細。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九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體驗伙伴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小碟子,內(nèi)裝與本組幼兒人數(shù)相等的橘子。
2、口袋1個,若干橘子。
活動過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裝了些什么呢?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讓你來摸摸)-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是橘子嗎?我們來看一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里把橘子拿出來。)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師:"你們看過哪些顏色的橘子呀?"幼:"綠色、黃色、黃色加綠色、橘黃色。"2、看一看:提問:(1)師:"那橘子是什么樣的呀?"幼:"圓圓的、扁扁的。"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幼:"好。"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三、感受橘子的內(nèi)部特征。
1、師:"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呀?"(說什么的都有)2、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樣的?"3、師:"我們先從哪一面開始剝呢4、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剝開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幼:"花。"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師:"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師:恩,橘子剝開來,里面的瓤彎彎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戲剝橘子。
師:"今天啊桌子上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開始剝吧(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盤子里哦!"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嘗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幼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怎么寫?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文章,是關于幼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濃度和水之間的關系,對科學現(xiàn)象感興趣。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教師:紅色的飽和糖水、透明水。
幼兒:抹布人一塊。
第一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糖(每組一份)勺子(每人一個)。
第三次操作:紅色的飽和糖水(每組一份)。
糖(每組一份)勺子(每人一個)普通的紅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魔術,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導入,幼兒猜測。
2、教師實驗。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慢慢的將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變成兩層?
二、幼兒嘗試探索實驗。
1、試一試。
教師: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神奇的水嗎?現(xiàn)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2、討論:
教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
教師:為什么你們沒有成功呢?(想一想,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兒再次進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師:因為老師的水里加了一種的東西,而你們的水里沒有,是什么呢?(糖)。
教師:老師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們看到糖了嗎?糖去哪了?
總結: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們看不見。
2、幼兒進行探索實驗。
教師:這一次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來試一試吧!
3、討論。
教師:孩子們,這次你成功了嗎?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沒有成功。為什么加了糖還是沒有成功?(幼兒討論)。
總結: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紅色的飽和糖水。幼兒進行探索。
1、出示飽和的紅色水,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紅色的水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老師的水很粘稠。
2、幼兒實驗。
教師:讓我們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變得粘稠的時候再來試一試吧!
3、討論。
(1)教師:這次成功了嗎?
(2)教師:為什么加了糖紅色的水會沉下去呢?(幼兒討論)。
小結: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紅色的水里放了糖能變成兩層。如果放入鹽會發(fā)生什么。
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會發(fā)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凈。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們能給人們帶來溫暖。
2、關心周圍的科技產(chǎn)品并知道使用它們的安全方法。
活動準備:
1、幼兒從家里帶一些小型取暖用具到幼兒園。
2、教師另準備一些取暖用具圖片,如古老的炭盆、暖手爐、熱水袋、火爐,現(xiàn)代的油汀、空調(diào)、電熱毯等。
3、幼兒操作材料畫面“各種取暖用具”
活動過程:
1、讓幼兒介紹自己帶的取暖用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1)“小朋友,冬天冷嗎?怎樣做才會感到暖和呢?”(鍛煉、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請你們把自己帶來的取暖用具介紹給大家,說說它叫什么,怎么用,再請你用給大家看看?!?BR>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發(fā)熱的,有不同的用法。
(1)“你們帶來的取暖用具是怎樣發(fā)熱的?請小朋友們?yōu)榇蠹医榻B。
(2)出示幼兒沒有說到的取暖用具,”老師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們認識它們嗎?”
(3)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如何發(fā)熱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取暖用具是如何發(fā)熱取暖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爐、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調(diào)、電暖氣、電暖風、暖手爐、電熱毯是用電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
(4)請幼兒按照取暖用具的發(fā)熱方法進行功能分類。
好,剛剛我們小朋友知道了取暖用具發(fā)熱的方法,現(xiàn)在我們給取暖用具的發(fā)熱方法分個類,看看哪些取暖用具是用電發(fā)熱的,哪些是不用電的。把用電的這一類稱為電器類。不用電的這一類稱為非電器類。我們一起來給這些取暖用具找找家吧!
(5)討論取暖用具的優(yōu)缺點。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看了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覺得哪個取暖用具好,為什么?
油汀、空調(diào)可以給很多人用,但比較浪費電,熱水袋攜帶方便,可以靈活使用,但只能一個人用。爐子、火炕的缺點是不衛(wèi)生,但經(jīng)濟實用等。
3、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確用法,注意使用時的安全。討論:使用這些取暖用具需要注意什么?空調(diào),電暖氣要注意別觸電。火爐和水暖氣要注意防火等。引導幼兒多鍛煉、多運動,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4、古代人和外國人的取暖方式剛剛我們小朋友知道我們現(xiàn)代人的取暖工具,那你們知道我們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嗎?那你們知道外國人是如何取暖的嗎?延伸活動:冬天里,各種動物的取暖方法。
教后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多次討論取暖用具的名稱和發(fā)熱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從同伴哪里得到許多新信息、新經(jīng)驗。讓幼兒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這比教師告訴幼兒更能讓他們接受,我設計了分類的環(huán)節(jié),將這些取暖用具按用電和不用電進行分類,加深幼兒對取暖用具發(fā)熱方法的了解。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感知淀粉遇到碘變藍的現(xiàn)象。
2.能運用這個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會變藍。
難點:嘗試運用淀粉遇到碘變藍的原理。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1、認識碘酒。
提問:我們來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顏色的?(棕褐色)。
2、幼兒操作。
1)試一試。
將碘酒滴到食物上,觀察現(xiàn)象。
師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哪些食物變藍了。
2)記錄。
哪些食物發(fā)生了變藍的現(xiàn)象,在對應的欄里打勾,教師驗證有異議的食物。
3)揭示現(xiàn)象。
你知道為什么有些食物會變藍嗎?因為他們中都有一樣東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會變藍。
3、問題解決——運用。
1)情景表演。
師:灰太狼,為了掙些錢給紅太郎和小灰灰買好吃的,動起了歪腦筋,開了一家奶粉超市。
2)想一想。
你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檢測?
看顏色、嘗一嘗、用碘酒。
3)動一動。
請你們用碘酒的方法試一試,哪瓶是合格的哪瓶是不合格的。
4、結束游戲。
師:找到了不合格的奶粉,灰太狼被警察叔叔帶走了,神奇藥水把它送進了監(jiān)獄,羊村又恢復了平靜。請小朋友回去做做看那些食物中還含有淀粉。做一份食物淀粉大調(diào)查。
活動目標:
1.對鏡子感興趣,樂意探索利用兩面鏡子看清自己后腦勺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活動準備:鏡子40面、水果貼絨20個。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
今天,我給中一班的小朋友帶來了一件禮物,是什么呀?(出示鏡子)。
2.照鏡子請你照照鏡子,你覺得鏡子里的你漂亮嗎?什么地方最漂亮?
3.小結剛才我們玩了照鏡子的游戲,從鏡子里我們看到了自己漂亮的五官,鏡子的本領可真大。
4.第一次操作。
(1)等一下老師再讓你們來玩一次照鏡子的游戲,這一次請你從鏡子里去看看自己的后腦勺。你們知道后腦勺在哪里嗎?請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腦勺。好,現(xiàn)在我們輕輕地拿好鏡子玩一玩。(幼兒操作)。
(2)你看到了自己的后腦勺嗎?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的?(集體交流)。
(3)小結:從這面鏡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腦勺的。
5.第二次操作。
(1)呆會兒老師請你們每人找一個好朋友,相互合作,用兩面鏡子試一試能看到自己的后腦勺嗎?(幼兒操作)。
(2)誰看到自己的后腦勺?你們是用什么方法的?(交流)。
(3)小結:用兩面鏡子能看到自己的后腦勺。
6.第三次操作(以游戲的形式)。
(1)好,老師手上有許多的水果,等會兒老師再給你們每人一面鏡子,請你自己用兩面鏡子來幫忙,看看自己的后腦勺貼的是什么水果?(幼兒操作)。
(2)你看到自己的后腦勺貼的是什么水果呢?(幼兒回答)。
7.延伸活動。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受和比較物體的粗細,理解粗細是具有相對性。
2、嘗試給5個以內(nèi)物體按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活動準備:
1、筷子、木棒、鉛筆、彩筆、記號筆、蠟筆。
2、粗細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個(里面裝有粗細不同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
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孫悟空有一個很厲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變粗也可以變細。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并請幼兒說一說。
(1)哪個粗?
(2)哪個細?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細的?
2、教師通過變變變的游戲出示不同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3、游戲變變變教師說變粗時幼兒兩手做出粗的樣子,師說變細時幼兒兩手做出細的樣子,通過游戲加深對粗、細的理解。
三、活動結束比較周圍環(huán)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后比較家里各種東西的粗細并做記錄。
1、觀察實物,區(qū)別粗細。
(1)教師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導幼兒觀察哪根粗,哪根細。
(2)分別出示鉛筆、蠟筆和記號筆,幼兒比較粗細。
(3)出示三支筆讓幼兒比較最粗和最細。
教師小結:判斷哪一種物體是粗還是細,一定要通過兩樣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才能區(qū)別它們的粗細。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師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細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戲"奇妙的口袋"。
游戲規(guī)則:教師出示一支水彩筆,請幼兒從口袋里摸一樣比水彩筆更粗的物品,每個幼兒一次摸出一樣的物品。
3、幼兒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細的。
教師小結:手臂細,大腿粗;小腿細,大腿粗;手指頭細,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細等。
4、嘗試用5種以內(nèi)的物體按正逆順序排序。
(1)出示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引導幼兒用吸管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出來。(教師巡回檢查)。
(2)教師出示4個粗細不同的紙筒,請個別幼兒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集體檢驗)。
(3)發(fā)操作材料,讓幼兒把5棵樹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教師巡回檢查)。
(4)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兒排對,教師給予鼓勵。
5、教師小結:在給物體排序時,如果是按從粗到細的順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如果是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就要把最細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這樣就能準確的排出物體的粗細。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一
科學概念目標:
1.光源、遮擋物和屏是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
2.可以自己發(fā)光并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時光源。
3.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光源與遮擋物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物體的側面形狀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的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關系。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
2.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在實驗觀察中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觀察、推理、傾聽是人們經(jīng)常用到的認識活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長方形木塊、a4紙、鉛筆、尺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簾全部拉下,燈都熄滅)教師以手影游戲引入,利用投影機的燈光,教師現(xiàn)場做手影,讓學生根據(jù)看到的影子判斷是什么小動物。讓也有些會手影的學生上臺來表演。通過以上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條件,引導學生說出影子形成的條件。
二、知識構建。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條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學嘗試地說一說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學1:要能自己發(fā)光的物體。
同學2:也要是正在發(fā)光的物體,比如:現(xiàn)在我們教室的日光燈,現(xiàn)在熄滅了,沒有發(fā)光,所以說也要是正在發(fā)光的物體。
師:這兩個同學說的都很不錯,都能說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實際上就是光源就是這兩個同學說的。哪個學生再來總結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學3:能自己發(fā)光并且在是正在發(fā)光的物體。
師:我們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斷下面的物體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學一起判斷。
三、實驗探究。
生:影子變大。
書本遠離投影機時,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影子變小了。
師:通過剛剛小小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影子是可以變化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下發(fā)學習單(即課本上25頁)。
1、實驗器材的準備:手電筒、a4紙、木塊。
2、說明實驗要求和實驗目的。
3、實驗時的注意事項:比如探究手電筒從不同遠近照射同一木塊實驗時,要保證手電筒和屏的距離不變,移動木塊,觀察影子的變化。
4、沒完成一個實驗,嘗試著在a4紙(屏)上畫出影子,并且嘗試著分析、推理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小組合作探究、討論。
實驗探究和討論結束后,進行班級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4、影子總是在背光一側。
在進行交流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在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后,還要要求學生在學習單(課本25頁)上嘗試畫出影子形成的光線圖,大致能通過畫圖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長短。
四、課堂延伸。
講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應用。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律。
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遮擋物,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發(fā)出的光。
板書: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變化的特點。
投影。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二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知道植物也能治病。
2、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植物信息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3、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植物的欲望,萌發(fā)對大自然的親近感。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六種奇特花草,了解它們的藥用價值。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感興趣的、有特殊特征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圖書等資料。
2、植物標本、圖片若干。
3、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先咳嗽幾聲,提問:小朋友,老師剛才怎么啦?
幼兒:(咳嗽)。
師:那么咳嗽了怎么辦呢?
幼兒:打針吃藥、掛鹽水。
二、出示魚腥草,引起幼兒的興趣。
1、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種草,你們認識它嗎?知道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嗎?情你們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
幼:是一種草,聞上去有一股味道,好像是魚的味道。
師:這種草有一股魚腥味,我們叫它魚腥草,你們知道魚腥草有什么用途嗎?
2、小結:魚腥草是一種中草藥,如果我們吃了那個汁,咳嗽就會好起來的。
三、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有趣的植物、奇特的花草。
幼兒拿出事先收集到的奇特的植物圖片、照片或相關資料向同伴介紹,每組選1-2名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帶來的最奇特的植物。
1、馬蘭:手少流血了,把馬蘭頭的葉子揉一揉,敷上幾分鐘血就不出來了,有止血的作用。
2、枸杞:我們?nèi)搜劬δ:床磺澹瑧摱喑渣c枸杞,吃了眼睛明亮。
3、馬齒莧:也叫長壽菜,它主要治拉肚子,如果我們吃了不干凈的東西拉肚子就吃它。
四、出示植物標本、教師介紹奇特的花草。
1、蒲公英:葉子長長的,邊緣有鋸齒狀,開得黃花,籽像一個雪球毛茸茸的,它能抗菌消炎、對糖尿病功效很好。
2、金錢草:葉子小小的,圓圓的,形狀像一個圓圓的硬幣,曬干泡茶可以治膽結石。
五、圖片連線,幼兒操作,哪些草治哪些病。
剛才老師給你們介紹了幾種奇特的花草,它們能治哪些病,現(xiàn)在老師來考考你們有沒有掌握,請你們連線一種草治一種病。
魚腥草拉肚子馬蘭膽結石。
馬齒莧眼睛明亮金錢草糖尿病。
枸杞感冒咳嗽蒲公英止血。
六、作品評價,表現(xiàn)做得對的幼兒。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三
1.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不同物體下落速度不同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各種糖紙、羽毛、報紙、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絹、
2、輔助材料:剪刀、透明膠、夾子、雙面膠、泥工、彩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xiàn)象。
1.教師:“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們來玩一玩,把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BR>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二、再一次拋接物體,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啟發(fā)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2.引導幼兒兩兩相伴,同時拋接物體,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啟發(fā)幼兒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師出示兩張相同的紙,啟發(fā)幼兒能讓我們以不同的速度落下來。
2.幼兒嘗試探索:如將紙折成飛機就扔得高些,落下來也快些。夾子夾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為什么物體都會往下落?
教師:扔上去的物體為什么會落下來呢?
(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五、小結:今天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知道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會下落。
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的高,落下來也快,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六、組織幼兒觀看人在太空中的錄象。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一
1、在活動中會邊實驗邊記錄,并將同類的水果歸類,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2、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1、蘋果、梨、西瓜、橙子、橘子、葡萄等水果。
2、各種水果圖片、顏色標記。
3、人手一份操作卡片(上面有一些水果的圖片)、白布、固體膠。
一、出示一封信,引起幼兒的實驗興趣。
2、討論: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顏色的?與果皮是否一樣?
二、幼兒實驗了解各種水果的果汁顏色,
師: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種水果,一些白布、還有一張實驗記錄表和一些顏色標記,請小朋友實驗的時候一邊做實驗一邊將實驗的結果用顏色標記記錄到實驗表上。
1、幼兒一邊實驗一邊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教師巡回輔導,幫助能力差的幼兒實驗記錄。
2、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和實驗記錄表。
3、對有爭議的實驗結果,教師實驗得出正確結果。
三、幼兒再次實驗,將水果歸類。
師:這些水果的果汁顏色有的和果皮顏色一樣,有的和果皮顏色不一樣,那么,哪些是和果皮顏色一樣的呢?哪些和果皮顏色不一樣呢?我們再一起來做一次實驗,一邊做實驗一邊將水果進行歸類,將果汁與果皮顏色一樣的水果卡片放到一起,不一樣的放到一起。
1、幼兒實驗,并將水果卡片歸類。
2、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3、送卡片:將水果卡片送到相應的筐中。(果汁與果皮顏色一樣的放一個筐中,不一樣的放另一個筐中。
4、教師小結幼兒的操作結果,表揚鼓勵。
四、給動物幼兒園回信,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1、出好的實驗記錄表,疊好放進信封。
2、將歸類好的水果卡片分別包好,寫上說明裝入信封。
五、延伸活動:
1、師生一起寫回信。
2、自己動手榨果汁,一起品嘗果汁。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二
1、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2、能區(qū)分不同氣味的物品,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1、圖片。
2、兩塊毛巾,其中一塊灑有花露水;同樣的小瓶8個,分兩組,里面分別裝有小半瓶自來水、白醋、白酒、酒精。
一、聞一聞,想一想——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重點提問:
1、聞一聞兩塊毛巾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你能發(fā)現(xiàn)第二塊毛巾很香?
3、除了鼻子,還有其他器官能聞氣味嗎?
小結:鼻子有聞氣味的本領。
二、說一說——能感知生活中的氣味重點。
提問:
1、你聞到過哪些氣味呢?在哪里聞到的?
2、是什么東西發(fā)出的氣味?聞到這種氣味,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許多的氣味。觀看《我的`鼻子本領大》ppt,說說這些物品特有的氣味。
3、游戲:聞一聞猜一猜——能區(qū)分不同氣味的物品重點提問:
4、聞一聞:一樣嗎?教師:這里有八個一模一樣的小瓶,里面裝了四樣東西,每樣有兩瓶,你能找出一樣嗎?讓幼兒想一想,通過哪些辦法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并試一試,從而使幼兒進一步鞏固對鼻子功能的認識。
5、你能說出里面分別裝的是什么嗎?
小結:鼻子的本領真大,能聞出各種各樣的氣味?;顒咏ㄗh:在區(qū)域活動時,提供有不同氣味的材料,請幼兒聞一聞、分一分、說一說。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三
活動目標:
1、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現(xiàn)象,體驗操作的樂趣,小球站穩(wěn)了(中班科學)。
2、探索發(fā)現(xiàn)利用一張紙使小球穩(wěn)定的方法。
3、能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材料準備:乒乓球和紙。
知識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玩球的經(jīng)驗,知道球滾動的特性。
環(huán)境準備:體育區(qū)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動過程:
一、游戲?qū)?,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
1、幼兒自由玩球.
2、幼兒將球放在柜子上,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小球在桌面容易滾落的現(xiàn)象。
二、提出問題,幼兒設想。
1、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球站穩(wěn)?
2、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再次提出問題:能不能想辦法就用一張紙讓小球站穩(wěn)?
4、鼓勵幼兒動腦筋.再次大膽設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動手嘗試,實踐想法。
1、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用紙幫助小球站穩(wěn).
2、教師觀察,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將作品陳列在柜子上,幼兒集體欣賞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悅。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四
1、引導幼兒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肥皂。
2、體驗吹泡泡活動的樂趣。
1、提供形狀、顏色、氣味不同的肥皂;裝有水的臉盆。
2、一次性杯子、吸管、硬卡片。
3、《吹泡泡》的背景音樂。
1、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什么顏色的?請你猜猜看,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吹泡泡(幼兒討論回答)。
2、教師小結:肥皂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圓的、方的)、他們的顏色也很多(紅的、黃的……五顏六色的)、味道也不一樣。
3、大家一起來洗手(發(fā)現(xiàn)肥皂的用途)。
1)師:現(xiàn)在請你們用肥皂來洗手,洗完之后請你告訴我,你的手有什么變化,臉盆里的水有什么變化。
2)師:肥皂還有什么用處呢?
師:今天我們就用這些材料來制作泡泡,好嗎?
1、教師示范制作,強調(diào)要求。
2、幼兒探索操作。
教師及時觀察孩子們的制作情況,并及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BR> (播放背景音樂)我們一起去草地上吹泡泡吧。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五
了解并嘗試描述水母的外形特征。
模仿水母的姿態(tài)和動作,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和動作表現(xiàn)力。
學習搜集有關水母的資料,初步培養(yǎng)收集信息資料的'能力。
視頻短片“水母”(《動物真有趣》電子書第8-9頁)。
柔和的音樂。
學習領域:
形式:集體/小組
1.播放視頻短片“水母”,請幼兒觀察水母的顏色、外形特征和游動的姿態(tài)。
2.請到過海洋館或海洋公園、見過水母的幼兒,和大家一起分享見聞。
3.請幼兒用“水母像……”說一句話來描述水母的特征,例如“水母像把傘。”“水母像降落傘。”等。
4.播放柔和的音樂,請幼兒扮演水母在水里浮沉游動。
5.請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搜集有關水母的資料,然后帶回幼兒園與同伴分享。
能用適當?shù)恼Z言描述水母的外形特征。
能用肢體動作模仿水母在水里浮沉游動的動作。
能搜集有關水母的資料。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六
1、使幼兒了解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節(jié)。
2、引導幼兒用簡短的句子說出自己愛吃水果的名稱、形狀及顏色。
實物水果:蘋果、梨、橘子、香蕉、石榴等若干,籃子一個,圖片一幅。
重點:是幼兒能說出幾種水果的名稱、顏色及味道。
難點:是讓幼兒知道這些水果是在秋季里成熟。
一、開始部分。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謎語:黃金衣,包銀條,中間彎彎兩頭翹。謎底:(香蕉)。
2、教師逐一出示蘋果、梨、石榴等水果,讓幼兒觀察后說出它們的形狀、顏色及味道,讓幼兒知道它們都是秋季里成熟的水果。
3、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認識的這些水果都是秋天里成熟的`水果,它們的形狀分別有圓形、橢圓形、長柱形的;它們的顏色分別有紅、黃、綠等;有的剝開皮吃,有的用水洗洗就可以吃,味道有酸有甜,它們的水分很多,又有營養(yǎng),希望小朋友們每天吃個水果,這樣身體就會茁壯成長。
4、出示圖片,讓幼兒連線。
5、做游戲:《猜猜我是誰》。
三、結束部分。
教師簡單講評,下課!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七
1、通過幼兒的觀察與動手探索,發(fā)現(xiàn)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輕,二是底面大圓滑。
2、簡單了解物體重心,物體底面面積的大小與穩(wěn)定性之間的簡單科學道理。
不倒翁數(shù)個;木板、錐體等物體若干。
一個老爺爺,別看年紀大,走路左右擺,就是不倒下。
(1)、教師讓不倒翁動起來,并提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兒分組,帶著問題去操作、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
(2)、不倒翁為什么不倒?
(3)、教師小結: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體上重下輕,底部有一塊較重的鐵塊;二是底面面積較大并且圓滑,向一邊傾斜時,重力的作用使它搖擺起來。
(1)、幼兒分組操作木板,錐體,讓操作物體站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引領。
(3)、操作不倒翁,讓它左右大搖大擺,發(fā)現(xiàn)重心與重力作用之間的簡單的關系。
(1)、通過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發(fā)現(xiàn)底面面積越大,物體越穩(wěn)定。
(2)、通過操作不倒翁,當不倒翁倒向左邊時,重心和重力作用線在接觸點的右邊,反之相同;不倒翁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產(chǎn)生的作用就越大,擺動就越大。
不倒翁,真好玩,樣子長的也很獨特;
頭兒小來,腳兒大,頭兒輕來,腳兒重;
左推它不倒,右搖它不倒;
傾斜的越大,擺動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右邊;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線(接觸點)在左邊;
搖搖搖,擺擺擺,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八
1、在探索活動中感受和比較物體的粗細,理解粗細是具有相對性。
2、嘗試給5個以內(nèi)物體按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1、筷子、木棒、鉛筆、彩筆、記號筆、蠟筆。
2、粗細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個(里面裝有粗細不同的物體)。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
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孫悟空有一個很厲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變粗也可以變細。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并請幼兒說一說。
(1)哪個粗?
(2)哪個細?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細的?
2、教師通過變變變的游戲出示不同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3、游戲變變變教師說變粗時幼兒兩手做出粗的樣子,師說變細時幼兒兩手做出細的樣子,通過游戲加深對粗、細的理解。
三、活動結束比較周圍環(huán)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后比較家里各種東西的粗細并做記錄。
1、觀察實物,區(qū)別粗細。
(1)教師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導幼兒觀察哪根粗,哪根細。
(2)分別出示鉛筆、蠟筆和記號筆,幼兒比較粗細。
(3)出示三支筆讓幼兒比較最粗和最細。
教師小結:判斷哪一種物體是粗還是細,一定要通過兩樣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才能區(qū)別它們的粗細。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師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細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戲"奇妙的口袋"。
游戲規(guī)則:教師出示一支水彩筆,請幼兒從口袋里摸一樣比水彩筆更粗的物品,每個幼兒一次摸出一樣的物品。
3、幼兒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細的。
教師小結:手臂細,大腿粗;小腿細,大腿粗;手指頭細,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細等。
4、嘗試用5種以內(nèi)的物體按正逆順序排序。
(1)出示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引導幼兒用吸管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出來。(教師巡回檢查)。
(2)教師出示4個粗細不同的紙筒,請個別幼兒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集體檢驗)。
(3)發(fā)操作材料,讓幼兒把5棵樹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教師巡回檢查)。
(4)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兒排對,教師給予鼓勵。
5、教師小結:在給物體排序時,如果是按從粗到細的順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如果是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就要把最細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這樣就能準確的排出物體的粗細。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九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體驗伙伴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小碟子,內(nèi)裝與本組幼兒人數(shù)相等的橘子。
2、口袋1個,若干橘子。
活動過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裝了些什么呢?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讓你來摸摸)-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是橘子嗎?我們來看一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里把橘子拿出來。)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師:"你們看過哪些顏色的橘子呀?"幼:"綠色、黃色、黃色加綠色、橘黃色。"2、看一看:提問:(1)師:"那橘子是什么樣的呀?"幼:"圓圓的、扁扁的。"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幼:"好。"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三、感受橘子的內(nèi)部特征。
1、師:"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呀?"(說什么的都有)2、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樣的?"3、師:"我們先從哪一面開始剝呢4、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剝開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幼:"花。"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師:"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師:恩,橘子剝開來,里面的瓤彎彎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戲剝橘子。
師:"今天啊桌子上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開始剝吧(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盤子里哦!"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嘗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幼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怎么寫?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文章,是關于幼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濃度和水之間的關系,對科學現(xiàn)象感興趣。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教師:紅色的飽和糖水、透明水。
幼兒:抹布人一塊。
第一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紅色水、透明水(每人一份)、
糖(每組一份)勺子(每人一個)。
第三次操作:紅色的飽和糖水(每組一份)。
糖(每組一份)勺子(每人一個)普通的紅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魔術,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1、導入,幼兒猜測。
2、教師實驗。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老師慢慢的將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變成兩層?
二、幼兒嘗試探索實驗。
1、試一試。
教師: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神奇的水嗎?現(xiàn)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2、討論:
教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
教師:為什么你們沒有成功呢?(想一想,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兒再次進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師:因為老師的水里加了一種的東西,而你們的水里沒有,是什么呢?(糖)。
教師:老師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們看到糖了嗎?糖去哪了?
總結: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們看不見。
2、幼兒進行探索實驗。
教師:這一次請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來試一試吧!
3、討論。
教師:孩子們,這次你成功了嗎?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沒有成功。為什么加了糖還是沒有成功?(幼兒討論)。
總結: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紅色的飽和糖水。幼兒進行探索。
1、出示飽和的紅色水,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紅色的水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觀察討論)。
小結:老師的水很粘稠。
2、幼兒實驗。
教師:讓我們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變得粘稠的時候再來試一試吧!
3、討論。
(1)教師:這次成功了嗎?
(2)教師:為什么加了糖紅色的水會沉下去呢?(幼兒討論)。
小結: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動。
小朋友紅色的水里放了糖能變成兩層。如果放入鹽會發(fā)生什么。
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會發(fā)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凈。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們能給人們帶來溫暖。
2、關心周圍的科技產(chǎn)品并知道使用它們的安全方法。
活動準備:
1、幼兒從家里帶一些小型取暖用具到幼兒園。
2、教師另準備一些取暖用具圖片,如古老的炭盆、暖手爐、熱水袋、火爐,現(xiàn)代的油汀、空調(diào)、電熱毯等。
3、幼兒操作材料畫面“各種取暖用具”
活動過程:
1、讓幼兒介紹自己帶的取暖用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1)“小朋友,冬天冷嗎?怎樣做才會感到暖和呢?”(鍛煉、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請你們把自己帶來的取暖用具介紹給大家,說說它叫什么,怎么用,再請你用給大家看看?!?BR>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發(fā)熱的,有不同的用法。
(1)“你們帶來的取暖用具是怎樣發(fā)熱的?請小朋友們?yōu)榇蠹医榻B。
(2)出示幼兒沒有說到的取暖用具,”老師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們認識它們嗎?”
(3)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如何發(fā)熱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取暖用具是如何發(fā)熱取暖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爐、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調(diào)、電暖氣、電暖風、暖手爐、電熱毯是用電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
(4)請幼兒按照取暖用具的發(fā)熱方法進行功能分類。
好,剛剛我們小朋友知道了取暖用具發(fā)熱的方法,現(xiàn)在我們給取暖用具的發(fā)熱方法分個類,看看哪些取暖用具是用電發(fā)熱的,哪些是不用電的。把用電的這一類稱為電器類。不用電的這一類稱為非電器類。我們一起來給這些取暖用具找找家吧!
(5)討論取暖用具的優(yōu)缺點。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看了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覺得哪個取暖用具好,為什么?
油汀、空調(diào)可以給很多人用,但比較浪費電,熱水袋攜帶方便,可以靈活使用,但只能一個人用。爐子、火炕的缺點是不衛(wèi)生,但經(jīng)濟實用等。
3、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確用法,注意使用時的安全。討論:使用這些取暖用具需要注意什么?空調(diào),電暖氣要注意別觸電。火爐和水暖氣要注意防火等。引導幼兒多鍛煉、多運動,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4、古代人和外國人的取暖方式剛剛我們小朋友知道我們現(xiàn)代人的取暖工具,那你們知道我們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嗎?那你們知道外國人是如何取暖的嗎?延伸活動:冬天里,各種動物的取暖方法。
教后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多次討論取暖用具的名稱和發(fā)熱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從同伴哪里得到許多新信息、新經(jīng)驗。讓幼兒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這比教師告訴幼兒更能讓他們接受,我設計了分類的環(huán)節(jié),將這些取暖用具按用電和不用電進行分類,加深幼兒對取暖用具發(fā)熱方法的了解。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嘗試,感知淀粉遇到碘變藍的現(xiàn)象。
2.能運用這個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會變藍。
難點:嘗試運用淀粉遇到碘變藍的原理。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1、認識碘酒。
提問:我們來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顏色的?(棕褐色)。
2、幼兒操作。
1)試一試。
將碘酒滴到食物上,觀察現(xiàn)象。
師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哪些食物變藍了。
2)記錄。
哪些食物發(fā)生了變藍的現(xiàn)象,在對應的欄里打勾,教師驗證有異議的食物。
3)揭示現(xiàn)象。
你知道為什么有些食物會變藍嗎?因為他們中都有一樣東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會變藍。
3、問題解決——運用。
1)情景表演。
師:灰太狼,為了掙些錢給紅太郎和小灰灰買好吃的,動起了歪腦筋,開了一家奶粉超市。
2)想一想。
你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檢測?
看顏色、嘗一嘗、用碘酒。
3)動一動。
請你們用碘酒的方法試一試,哪瓶是合格的哪瓶是不合格的。
4、結束游戲。
師:找到了不合格的奶粉,灰太狼被警察叔叔帶走了,神奇藥水把它送進了監(jiān)獄,羊村又恢復了平靜。請小朋友回去做做看那些食物中還含有淀粉。做一份食物淀粉大調(diào)查。
活動目標:
1.對鏡子感興趣,樂意探索利用兩面鏡子看清自己后腦勺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活動準備:鏡子40面、水果貼絨20個。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
今天,我給中一班的小朋友帶來了一件禮物,是什么呀?(出示鏡子)。
2.照鏡子請你照照鏡子,你覺得鏡子里的你漂亮嗎?什么地方最漂亮?
3.小結剛才我們玩了照鏡子的游戲,從鏡子里我們看到了自己漂亮的五官,鏡子的本領可真大。
4.第一次操作。
(1)等一下老師再讓你們來玩一次照鏡子的游戲,這一次請你從鏡子里去看看自己的后腦勺。你們知道后腦勺在哪里嗎?請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腦勺。好,現(xiàn)在我們輕輕地拿好鏡子玩一玩。(幼兒操作)。
(2)你看到了自己的后腦勺嗎?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的?(集體交流)。
(3)小結:從這面鏡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腦勺的。
5.第二次操作。
(1)呆會兒老師請你們每人找一個好朋友,相互合作,用兩面鏡子試一試能看到自己的后腦勺嗎?(幼兒操作)。
(2)誰看到自己的后腦勺?你們是用什么方法的?(交流)。
(3)小結:用兩面鏡子能看到自己的后腦勺。
6.第三次操作(以游戲的形式)。
(1)好,老師手上有許多的水果,等會兒老師再給你們每人一面鏡子,請你自己用兩面鏡子來幫忙,看看自己的后腦勺貼的是什么水果?(幼兒操作)。
(2)你看到自己的后腦勺貼的是什么水果呢?(幼兒回答)。
7.延伸活動。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受和比較物體的粗細,理解粗細是具有相對性。
2、嘗試給5個以內(nèi)物體按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活動準備:
1、筷子、木棒、鉛筆、彩筆、記號筆、蠟筆。
2、粗細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個(里面裝有粗細不同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
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孫悟空有一個很厲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變粗也可以變細。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并請幼兒說一說。
(1)哪個粗?
(2)哪個細?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細的?
2、教師通過變變變的游戲出示不同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3、游戲變變變教師說變粗時幼兒兩手做出粗的樣子,師說變細時幼兒兩手做出細的樣子,通過游戲加深對粗、細的理解。
三、活動結束比較周圍環(huán)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后比較家里各種東西的粗細并做記錄。
1、觀察實物,區(qū)別粗細。
(1)教師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導幼兒觀察哪根粗,哪根細。
(2)分別出示鉛筆、蠟筆和記號筆,幼兒比較粗細。
(3)出示三支筆讓幼兒比較最粗和最細。
教師小結:判斷哪一種物體是粗還是細,一定要通過兩樣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才能區(qū)別它們的粗細。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師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細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戲"奇妙的口袋"。
游戲規(guī)則:教師出示一支水彩筆,請幼兒從口袋里摸一樣比水彩筆更粗的物品,每個幼兒一次摸出一樣的物品。
3、幼兒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細的。
教師小結:手臂細,大腿粗;小腿細,大腿粗;手指頭細,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細等。
4、嘗試用5種以內(nèi)的物體按正逆順序排序。
(1)出示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引導幼兒用吸管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出來。(教師巡回檢查)。
(2)教師出示4個粗細不同的紙筒,請個別幼兒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集體檢驗)。
(3)發(fā)操作材料,讓幼兒把5棵樹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教師巡回檢查)。
(4)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兒排對,教師給予鼓勵。
5、教師小結:在給物體排序時,如果是按從粗到細的順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如果是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就要把最細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xù)排。這樣就能準確的排出物體的粗細。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一
科學概念目標:
1.光源、遮擋物和屏是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
2.可以自己發(fā)光并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時光源。
3.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光源與遮擋物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物體的側面形狀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的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關系。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
2.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在實驗觀察中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觀察、推理、傾聽是人們經(jīng)常用到的認識活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長方形木塊、a4紙、鉛筆、尺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簾全部拉下,燈都熄滅)教師以手影游戲引入,利用投影機的燈光,教師現(xiàn)場做手影,讓學生根據(jù)看到的影子判斷是什么小動物。讓也有些會手影的學生上臺來表演。通過以上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條件,引導學生說出影子形成的條件。
二、知識構建。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條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學嘗試地說一說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學1:要能自己發(fā)光的物體。
同學2:也要是正在發(fā)光的物體,比如:現(xiàn)在我們教室的日光燈,現(xiàn)在熄滅了,沒有發(fā)光,所以說也要是正在發(fā)光的物體。
師:這兩個同學說的都很不錯,都能說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實際上就是光源就是這兩個同學說的。哪個學生再來總結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學3:能自己發(fā)光并且在是正在發(fā)光的物體。
師:我們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斷下面的物體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學一起判斷。
三、實驗探究。
生:影子變大。
書本遠離投影機時,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影子變小了。
師:通過剛剛小小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影子是可以變化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下發(fā)學習單(即課本上25頁)。
1、實驗器材的準備:手電筒、a4紙、木塊。
2、說明實驗要求和實驗目的。
3、實驗時的注意事項:比如探究手電筒從不同遠近照射同一木塊實驗時,要保證手電筒和屏的距離不變,移動木塊,觀察影子的變化。
4、沒完成一個實驗,嘗試著在a4紙(屏)上畫出影子,并且嘗試著分析、推理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小組合作探究、討論。
實驗探究和討論結束后,進行班級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4、影子總是在背光一側。
在進行交流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在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后,還要要求學生在學習單(課本25頁)上嘗試畫出影子形成的光線圖,大致能通過畫圖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長短。
四、課堂延伸。
講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應用。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律。
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遮擋物,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發(fā)出的光。
板書: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變化的特點。
投影。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二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知道植物也能治病。
2、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植物信息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3、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植物的欲望,萌發(fā)對大自然的親近感。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六種奇特花草,了解它們的藥用價值。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感興趣的、有特殊特征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圖書等資料。
2、植物標本、圖片若干。
3、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先咳嗽幾聲,提問:小朋友,老師剛才怎么啦?
幼兒:(咳嗽)。
師:那么咳嗽了怎么辦呢?
幼兒:打針吃藥、掛鹽水。
二、出示魚腥草,引起幼兒的興趣。
1、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種草,你們認識它嗎?知道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嗎?情你們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
幼:是一種草,聞上去有一股味道,好像是魚的味道。
師:這種草有一股魚腥味,我們叫它魚腥草,你們知道魚腥草有什么用途嗎?
2、小結:魚腥草是一種中草藥,如果我們吃了那個汁,咳嗽就會好起來的。
三、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有趣的植物、奇特的花草。
幼兒拿出事先收集到的奇特的植物圖片、照片或相關資料向同伴介紹,每組選1-2名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帶來的最奇特的植物。
1、馬蘭:手少流血了,把馬蘭頭的葉子揉一揉,敷上幾分鐘血就不出來了,有止血的作用。
2、枸杞:我們?nèi)搜劬δ:床磺澹瑧摱喑渣c枸杞,吃了眼睛明亮。
3、馬齒莧:也叫長壽菜,它主要治拉肚子,如果我們吃了不干凈的東西拉肚子就吃它。
四、出示植物標本、教師介紹奇特的花草。
1、蒲公英:葉子長長的,邊緣有鋸齒狀,開得黃花,籽像一個雪球毛茸茸的,它能抗菌消炎、對糖尿病功效很好。
2、金錢草:葉子小小的,圓圓的,形狀像一個圓圓的硬幣,曬干泡茶可以治膽結石。
五、圖片連線,幼兒操作,哪些草治哪些病。
剛才老師給你們介紹了幾種奇特的花草,它們能治哪些病,現(xiàn)在老師來考考你們有沒有掌握,請你們連線一種草治一種病。
魚腥草拉肚子馬蘭膽結石。
馬齒莧眼睛明亮金錢草糖尿病。
枸杞感冒咳嗽蒲公英止血。
六、作品評價,表現(xiàn)做得對的幼兒。
科學作業(yè)設計方案篇十三
1.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不同物體下落速度不同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各種糖紙、羽毛、報紙、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絹、
2、輔助材料:剪刀、透明膠、夾子、雙面膠、泥工、彩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xiàn)象。
1.教師:“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們來玩一玩,把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BR>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二、再一次拋接物體,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啟發(fā)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2.引導幼兒兩兩相伴,同時拋接物體,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啟發(fā)幼兒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師出示兩張相同的紙,啟發(fā)幼兒能讓我們以不同的速度落下來。
2.幼兒嘗試探索:如將紙折成飛機就扔得高些,落下來也快些。夾子夾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為什么物體都會往下落?
教師:扔上去的物體為什么會落下來呢?
(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五、小結:今天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知道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會下落。
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的高,落下來也快,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六、組織幼兒觀看人在太空中的錄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