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音樂教案詳案(模板19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以下是教育界的一些權威人士對于教案編寫的要求和標準。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一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會了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之后,初步認識、學習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本課時利用“采松果”童話情趣,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通過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過程,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探索和合作意識。設計練習1、2題,目的讓學生用自己所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練習第3題和游戲活動的設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快速計算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第4題的計算探索,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目標:
    1、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
    學會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索計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本節(jié)課主題圖)、游戲棒、計數器、有算式的蘿卜卡片若干個、小兔頭飾若干。
    學具準備:
    計數器、游戲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開火車游戲(大屏幕顯示整十數相加減算式),學生口算并說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大屏幕展示主題圖,講故事導入:冬天到了,松鼠媽媽帶領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準備過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媽媽分別采到了多少松果?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
    生1:松鼠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采了4個松果,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2:松鼠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采了4個松果,它們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2、探索計算方法:
    (1)根據提出的問題列算式。
    師:我們一起結局第一個問題,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師:第二個問題怎樣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怎樣計算25+4和25–4,在小組內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學具)。
    (3)交流反饋:
    請小組長匯報自己小組內的計算方法,并進行算法演示和講解。
    生1:我用5+4=9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數的。
    生3:我是用計數器先撥25,再在個位上撥4就得29。
    3、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計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個一個數,也可以用計數器撥,還可以把兩位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幾,然后進行兩個一位數的加法,再加上這個數。)。
    三、深入練習,鞏固新知。
    1、用所學的知識解決23頁第1題和第2題。教師激發(fā)引導: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數學問題,,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的知識解決嗎?(獨立思考,并解決這些問題。)。
    2、反饋:你解決了哪些問題,說說自己的解決方法和理由。
    3、試一試:(課本23頁第3題),獨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戲:小兔拔蘿卜。
    出示卡片,請同學們戴上小兔頭飾搶答,誰先答對卡片上的算式,請誰拔去一根蘿卜,看誰拔得又快又多。
    5、想一想,填一填。(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大屏幕展示:
    24+5=13+5=7+40=62+6=。
    5+24=5+13=40+7=6+62=。
    (1)先計算第1、2組題,找出上下對應的兩題有什么聯(lián)系?怎樣才能很快填出得數?
    (2)再計算后兩組,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組算式,并計算。
    四、課外延伸,繼續(xù)探索。
    1、口算:
    15+3=27–4=38–7=22+6=。
    2、比大?。?BR>    2820+632+77+3246–440+6。
    13+6201926–66368-3。
    五、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這節(jié)課大家表現得都非常棒,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應用,在計算時要注意把兩位數先看作整十數加一位數,再計算。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二
    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和表演本課歌曲,理解本課主題“愉快的勞動”,明白勞動光榮的道理。有感情地演唱本課歌曲。
    2、能用學過的唱名填寫并準確演唱,在實踐中掌握音與音之間的音高關系。
    3、認識和節(jié)奏,能準確地讀拍。并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掌握音與音之間的音高關系。
    教學方法。
    :音樂自由教學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琴、打擊樂、彩筆。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小漁簍》;編創(chuàng)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老師與學生一起隨音樂《勞動最光榮》進入音樂課堂。
    師:剛才我們表演了一首與勞動有關的歌曲,同學們,你們還會唱哪些與勞動有關的歌曲呢?(自由表演唱,培養(yǎng)孩子們自信演唱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記憶力,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多多積累好聽的音樂。)。
    二、表演《小漁簍》: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硪皇缀_吅⒆觿趧拥母枨蠹蚁肼爢??(多媒體播放歌曲)。
    1、完整初聽歌曲,讓學生初步感知歌曲的音樂情緒、特點、及內容。
    2、有感情的朗讀歌詞,體會歌曲中所表達的小朋友的心情。
    3、用“l(fā)a”輕聲跟唱歌曲旋律,注意歌曲演唱情緒。
    4、隨伴奏輕聲唱歌詞,老師給予及時糾正。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創(chuàng)編動作表現歌曲。
    三、編創(chuàng)與活動:
    “同學們的歌聲太動聽了,瞧!海邊的小朋友給大家送禮物來了?!保ǘ嗝襟w出示帶有唱名的貝殼、海星、海螺等等)。
    1、劃分小組進行討論。
    2、每小組討論、填寫唱名形成旋律。
    3、每組派出代表演唱自己填寫的唱名形成旋律。
    4、比一比,哪一小組演唱的準確、流暢,旋律好聽,便將哪一組選為優(yōu)勝組。
    (也許有些小組編寫的并不流暢,老師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因為只要每個孩子都動腦參與進來了,就是最大的收獲。)。
    四、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拾稻穗的小姑娘》;聆聽《太陽出來喜洋洋》;編創(chuàng)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隨音樂《小漁簍》邊唱邊律動進入音樂課堂。
    (可以借此鞏固復習歌曲《小漁簍》)。
    二、聆聽《拾稻穗的小姑娘》: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用海邊小朋友送來的禮物創(chuàng)編出了那么多好聽的旋律,有一位小姑娘可著急了,她說她也有一首好聽的歌要送給大家,你們聽,她唱著歌來了?!?BR>    1、完整地聆聽歌曲,老師引導孩子輕輕合著音樂拍手。
    “小姑娘的歌唱的多好聽呀,歌中都唱了些什么內容?我們一起邊聽邊用動作來表演,好嗎?”
    2、復聽歌曲,邊聽邊做動作表演。
    3、分組聽音樂表演,看哪一組表演的好。?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到表演中來,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表現能力)。
    三、聆聽《太陽出來喜洋洋》:
    1、完整地聆聽歌曲。
    師:“你們聽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聽后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用你手中的彩筆畫一畫?!?BR>    2、復聽歌曲。讓孩子隨著音樂在紙上畫線條,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3、再次復聽。讓學生拍手輕輕合著音樂,老師啟發(fā)學生輕輕隨著歌聲哼唱,看看能記住哪一句,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四、編創(chuàng)與活動:
    2、讓學生將自己不同的感受用相應喜歡的色彩圖畫到課本上。
    五、課堂小結。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三
    1、學生能夠大膽自信地參與歌曲的演唱,并準確表達音樂中的情感。
    2、學生能初步處理音樂作品,并且能夠恰當的利用歌曲表達人的思想感情。
    3、學生能夠對他人的演唱進行客觀的評價。
    4、學生能基本熟悉一個升號調的首調唱名位置。
    1、 運用創(chuàng)新手段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并積極完成學習任務。
    2、 通過對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和風格。
    一、聽音樂進教室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 師:又來到了我們共同唱歌跳舞的歡樂時光!首先讓我們跳起來,動起來,一起放松心情好嗎?師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訪客人:
    1) 今天教室里來了很多客人,請同學們問一下他們都是什么民族的?
    2) 介紹教師的民族:漢族
    3、欣賞flash影片《家鄉(xiāng)》。
    三、實踐體驗、學唱歌曲《甜甜的大家園》
    1、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也蘊育了各具風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讓我們共同來傾聽一首歌曲。
    2、初聽歌曲。
    3、提問
    4、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歌曲《甜甜的大家園》
    5、再次感受,當你閉上眼睛傾聽,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腦海中會浮現什么畫面?
    6、讓我們來一同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再次欣賞歌曲。(課件)
    7、看到美麗的景色,老師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們歡迎嗎?教師范唱。
    8、自學 請為歌曲分段,每段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和感情來演唱?
    9、分組合作學習
    一組用“嗒”伴唱;一組主唱;一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組用舞蹈表演。
    四、歌曲創(chuàng)新改編,創(chuàng)設舞臺展示自我。
    2、學生朗讀自編的歌詞。
    3、隨音樂熱情的演唱《美麗的大家園》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養(yǎng)成教育訓練點: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
    小棒、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出示情景圖,請學生說說圖意。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探索算法,掌握規(guī)律。
    1、根據提出的數學問題列出式子。(學生提出的算式如有超出所學范圍,可以放在問題銀行中,以后再解決)。
    2、小組合作,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3、匯報交流。
    4、用小棒擺一擺驗證自己算的結果,小組內再說說怎樣算出得數。
    5、小結規(guī)律: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十位不變,個位相加減。
    通過學生觀察算式,得出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的規(guī)律。
    三、鞏固練習,熟練計算。
    1、看圖列式解決問題(第1題)。
    先看圖理解圖意,提出問題,再列式計算。(要多給機會學生提出問題)。
    2、想一想,填一填。
    先讓學生討論,再總結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3、計算(第3題)。
    學生獨立解答,匯報算法。(進一步體會十位不變,個位相加減)。
    4、獨六完成第4、5題。
    四、板書設計:采松果。
    25+4=29(個)25-4=21(個)。
    4+25=29(個)。
    十位不變,個位相加減。
    教學反思:《采松果》一課的目標主要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習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個知識在上學期已經接觸到,這次是超過20的算式,但是我感覺學生掌握得還不錯,有少數孩子對簡單的加減法還是不熟練,這很頭疼,上課的時候多提醒他們,多提問他們吧。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五
    延伸:為歌曲填詞贊美家鄉(xiāng)。
    動:學跳黎族的“跳竹竿”。
    拓展:了解黎族的文化習俗。
    教學目標。
    一、通過歌曲的欣賞與學習,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對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習俗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通過學習跳竹竿,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并在活動中增強合作意識以及在群體中的協(xié)調能力。
    三、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
    在跳竹竿舞時,動作要求協(xié)調、合拍。
    教材分析。
    本課所選的音樂作品是一首具有黎族民族特色的《跳柴歌》,歌曲歡快活潑,極富舞蹈的韻律。結合歌曲的教學,學生欣賞和學習富有傳統(tǒng)特色的跳竹竿。了解黎族文化的人,大多會贊嘆黎族人審美的獨到眼光和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才能。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引導學生感受黎族人民所追求的環(huán)境美、儀容美、歌舞美。
    本課將要學習的是一首海南民歌,歌曲不難。但是讓學生學習竹竿舞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對于少數靦腆、內向而不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學生,教學時要及時發(fā)現并予以指導、鼓勵;
    在集體跳竹竿時要注意防止教學秩序的失控。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聆聽中感受音樂的情緒和音樂形象。
    教學難點。
    用恰當的肢體語言表現音樂的歡快情緒,培養(yǎng)孩子們的韻律感。
    教學過程。
    一、聽聽動動――感受音樂。
    1、聆聽歌曲《跳柴歌》的伴奏音樂跟著老師做律動,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和韻律。
    2、變換形式用打擊樂器按照歌曲的節(jié)奏敲打節(jié)奏,進一步幫助學生感受歌曲的韻律。
    3、教師示范跳繩(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讓學生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
    4、分組請學生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做跳繩的動作,要求學生步伐一致,整齊劃一。
    5、初步熟悉跳竹竿的基本步伐。
    要求學生一對一,面對面,蹲在地上,雙手將繩子拉緊、貼在地面上反復做開、合的練習,要求與《跳柴歌》的節(jié)拍吻合,沒有繩子的同學原地蹲下,模仿動作進行練習。教師有意識地從開合的繩子間跳過,完成跳竹竿的完整動作。請部分同學模仿教師的動作,從開合的繩子間跳過,為學習竹竿舞做鋪墊。
    二、唱唱想想――體會音樂。
    1、出示大歌片《跳柴歌》,讓學生跟琴聲感覺旋律,問問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
    2、跟琴模唱歌譜。
    3、完整地聽賞歌曲《跳柴歌》,讓大家在歌聲中再次感受樂曲的情緒和韻律。
    4、跟著伴奏練唱歌曲,努力表現歌曲的彈跳性和歡快的情緒。
    5、用打擊樂器敲打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要求用歡快的情緒邊敲邊唱,再次體會合作的快樂和滿足。
    三、跳跳賽賽――表現音樂。
    1、通過歌片、插圖、觀看錄象片段等引導學生討論有關黎族的文化習俗,交流各自做了解的有關黎族的風土人情,著重介紹黎族男女跳竹竿的音樂游戲。
    2、指導學生分組練習音樂游戲:跳竹竿。
    教師此處可以隨機知道學生的基本舞步以及動作要領。著重培養(yǎng)大家的集體合作精神。
    3、分組表演,相互評價。
    4、師生互動:師敲生跳或生敲師跳。
    四、拓展延伸――升華音樂。
    生:(略)。
    2、通過課件幫助學生了解泰州的名勝古跡、風俗人情,為創(chuàng)編歌詞提供依據。
    3、新歌贊家鄉(xiāng)。
    分組討論為歌曲填上新詞(要求一定是贊美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和風俗人情),同時要求每組選派一到兩名同學用家鄉(xiāng)話來唱一唱自己創(chuàng)編的新詞,比一比,哪一組詞好唱得更好。
    4、在《跳柴歌》的歌聲中結束教學。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六
    教學設想: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音樂活動課,是小學音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歡快的舞步》的第三課時《大家一起來》。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好動的生理特征,結合他們生活中的體驗,將教學內容活動化,以調動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學中,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并進行創(chuàng)編等各項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享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同時讓他們體會到向目標出發(fā)時的愉快心情,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本節(jié)課首先讓學生熟悉并學唱歌曲,然后在教師的指導與組織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創(chuàng)編。為了激勵學生,特別設置了兩項獎項:最佳創(chuàng)意獎與最佳表演獎,并讓學生自主評選。通過各小組之間的創(chuàng)編與匯報展現,使學生體驗歌曲的動感節(jié)奏,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節(jié)奏感、運動協(xié)調感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歌曲《大家一起來》,感受歌曲的動感節(jié)奏。在上一課時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創(chuàng)編一段韻律操,為下一課時的熱舞比賽做前期的準備工作。
    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的動感節(jié)奏,并創(chuàng)編一段韻律操。
    教學難點:
    根據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特點,創(chuàng)編韻律操。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組織學生在舞蹈室按小組位置做好。
    二、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流行音樂《大家一起來》。
    播放歌曲。
    請同學們邊聽邊體會歌曲的情緒。
    聽后,提問:“誰來說說歌曲的情緒?”
    三、再聽。
    生答,師小結。
    四、跟錄音輕聲學唱歌曲。
    五、小組創(chuàng)編一段或全部韻律操。
    同學們學的可真快!接下來老師請同學們分小組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我們在創(chuàng)編動作時,要符合歌曲的特點,既有輕快活潑的動作,也要在優(yōu)美的動作,但主題動作不宜過多。可以每一個樂句編一個動作,重復的部分,可以編一樣或稍加變化的動作,我們課本中的插圖,可供大家參考,可以學一學,隊形要有簡單變化,在結束時建議可以擺一個造型。
    這次創(chuàng)編活動,老師設了兩個獎項: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表演獎。同學們,有信心拿到這兩個獎嗎?好,大家自由活動,找一個適當的位置開始編排吧。
    老師到各組指導。
    六、小組匯報展現。
    七、評選。
    同學們剛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各有千秋,連老師都非常佩服??晌覀兊莫勴検怯邢薜模F在我們每一項獎都由學生自主投票,同意哪個組為最佳創(chuàng)意獎的,請伸出幾個手指。
    八、頒獎。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音樂活動課,是小學音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歡快的舞步》的第三課時。
    音樂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強調要加強“聽”、“唱”、“演”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也就是說要豐富學生情感的表現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演”即富有情感的肢體表現---律動、形體、舞蹈等方面的培養(yǎng),由于多種原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現在的許多人在文娛活動中,唱奏有余而表演見拙、不會運用肢體更好的抒發(fā)、表現內心的情感。21世紀音樂課程標準注意到這一問題,在教學要求中提出:“培養(yǎng)音樂表演興趣,有勇氣、有表情地獨自在眾人面前演唱或演奏……創(chuàng)編出有表現力的表演動作或表演形式,邊唱邊表演,豐富歌曲的表現內容?!痹诮滩闹幸舶才帕讼喈敂盗康谋硌輧热?,“歡快的舞步”這一教材,就是要通過教與學,讓學生在音樂的實踐中,培育學生的音樂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
    本節(jié)課,我運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一切為學生著想。課堂上我讓學生熟悉并學唱歌曲,然后在教師的指導與組織下,注重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創(chuàng)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也有興致。為了激勵學生,課堂上還特別設置了兩項獎項:最佳創(chuàng)意獎與最佳表演獎,并讓學生自主評選。通過各小組之間的創(chuàng)編與匯報展現,使學生體驗歌曲的動感節(jié)奏,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節(jié)奏感、運動協(xié)調感等方面的能力。本節(jié)課我只起到了個引導的作用,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編,以調動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表現與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在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也體驗到了向目標出發(fā)時的愉快心情,享受到了學習音樂的快樂。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七
    教學目標:
    在《小松鼠采松果》的音樂中,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節(jié)奏,初步學唱歌曲。
    知道有些動物在秋天就需要貯存糧食,為冬天過冬做準備。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認識小松鼠,知道小松鼠的習性以及愛吃的東西。
    (材料準備)歌曲《小松鼠找松果》、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歌曲。
    1、《秋天》。
    秋天即是一個豐收、又是個金燦燦的季節(jié)。連小樹葉也想要在這個美麗的秋天去玩一玩,來吧,讓我們又好聽的聲音來唱唱秋天、唱唱樹葉。
    二、學唱歌曲。
    1、音樂律動。
    這顆金黃色的樹上住著一個可愛的小動物,它有著毛茸茸的大尾巴,爬起樹來哧溜哧溜特別快,是誰呢?(松鼠)。
    小松鼠平時最愛做什么?它動起來是什么樣的呢?(幼兒泛談)。
    2、欣賞歌曲《小松鼠找松果》。
    小松鼠爬到了大樹上,到底準備做什么呢?和你們想得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仔細聽聽音樂中的歌詞,它會告訴你答案。
    第一遍——。
    重點討論:“小松鼠爬上樹去這是要去干嘛?”(找呀找松果)。
    “是不是所有的樹都能找到松果呢?”(只有在松樹爺爺的身上才能找到松鼠愛吃的松果,所以它說松樹爺爺,請給我一顆小松果。)。
    小結:原來小松鼠,在找松果,它爬上了松樹,請松樹爺爺給他一顆小松果。
    第二遍——。
    “歌曲里面還有一些有趣的聲音,不知道你們發(fā)現了沒?讓我們再來聽一遍音樂,聽一聽,小松鼠發(fā)出了哪些聲音?”
    重點討論:“哧溜、哧溜”是什么意思?(就是小松鼠爬樹得時候發(fā)出的聲音,想想小松鼠爬樹特別快、一下子,像箭一樣就到達了樹頂)。
    第三遍——(教師范唱、做動作)。
    2、幼兒學唱。
    “開始唱歌詞前有一段音樂,這個叫作前奏,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好準備。榮老師會提醒你們哦?!?BR>    學唱歌曲,初步掌握歌詞與曲調,學會接著前奏整齊一致的演唱。
    三、動物過冬。
    小松鼠為什么要在秋天里采松果?還有哪些動物和小松鼠一樣呢?(幼兒講講)。
    小結:因為有些動物在寒冷的冬天需要過冬、冬眠,所以他們要提前在秋天的時候貯備糧食。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八
    一、教學內容:
    1、樂清民歌《對鳥》。
    2、介紹山歌及特點。
    3、創(chuàng)編歌詞及表演。
    二、教學目標。
    1、過對溫州民歌《對鳥》的學唱。感受溫州鄉(xiāng)土音樂的魅力,增強學生對地方音樂的喜愛。
    2、分析比較山歌的風格特點,并用明亮的歌聲表達歌曲歡樂,爽朗的情緒。
    三、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長,奔放,節(jié)奏自由的特點。
    難點:用樂清方言來演唱《對鳥》及創(chuàng)編歌詞。
    四、教材分析:
    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理環(huán)境差異大,語言和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和生產方式都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了音樂風格,藝術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藝術表現手法的迥異。溫州民歌的藝術特色之一是因地處沿海山區(qū),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優(yōu)美,高亢,樸實,華彩,歌唱者可以根據其聲音條件,充分發(fā)揮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風格。
    五、教具準備。
    錄音機幻燈片大歌紙道具(在教室旁邊用椅子和桌子搭成兩座山)。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學生隨溫州民歌《叮叮鐺》的音樂進教室。
    2、師生問好。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
    (二)基本教學。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樂呢?(溫州民歌《叮叮鐺》)對,很多同學都熟悉它并會演唱這首歌。我請一位同學來唱唱。那誰還知道我們家鄉(xiāng)還有什么鄉(xiāng)土音樂呢?(………)哦,原來同學們知道的還不少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也是溫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對鳥》(出示大歌紙)請同學們仔細的聽一聽,想一想,它是用溫州什么地方的方言來唱的。(樂清)那這首歌中那些歌詞跟溫州話不同。
    2、出示歌紙,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念一念。
    “介姆”“過”“打”“胭脂”“唇”這幾個字與溫州話區(qū)別比較大。
    a:介姆:樂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鳥又名雞鳥。
    c:長尾巴?。鹤焖汽W鵡,尾長似鳳凰。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試念來趨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好歌詞做好準備。
    3、學唱這首歌。
    a師無伴奏范唱。
    b師對學生進行口頭傳唱。唱好下滑音(銅綠鴿夾嘴這幾個字)。
    c學生學會后由第一排對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傳唱。
    設計意圖;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學生不一定要會唱曲譜這一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口頭傳唱以及學生排與排之間的傳唱,充分體現出民歌口頭傳唱的這一特點,而教師的范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4、介紹山歌及特點并與勞動號子的區(qū)別。
    a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民歌之一勞動號子的節(jié)奏,演唱形式,曲調的特點(出示幻燈)。
    勞動號子。
    節(jié)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領眾和。
    曲調:
    粗獷有力。
    5、齊唱《對鳥》。
    6、創(chuàng)編歌詞與表演唱師:我們知道民歌在歌詞上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那么老師請同學們展開想像也來即興創(chuàng)作歌詞怎樣。
    a小組討論,要求在小組中先試唱。
    b每組有由兩名學生來表演,先問后答的形式。
    c匯報時,先演唱,再問學生“你們聽出他們那些地方體現出山歌的特點?!?BR>    d同學們你們在山上邊勞動邊唱歌過嗎?我請兩位同學登上這兩座山進行勞動,用上我們今天所學的《對鳥》和你們創(chuàng)編的歌詞,一起來體驗山野勞動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對鳥》,再表演自己創(chuàng)編的歌詞)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發(fā)散性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同時對山歌特點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運用。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對鳥》的學唱和表演,我們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點及與勞動號子的區(qū)別,還學會了幾句樂清話,以后老師還會帶著你們去熟悉更多的溫州鄉(xiāng)土音樂。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生學會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
    3、學生學會兩位數減一位數的不退位減法。
    教學重點:
    1、學生學會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
    2、使學生學會兩位數減一位數的不退位減法。
    教學難點:正確地口算。
    教學用具: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34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
    79是由()個一和()個十組成的。
    (二)新課學習:
    5、投影出示掛圖,觀察圖畫,提出問題。
    大森林里松鼠媽媽采集25個松子,小松鼠采了4個松子,一共采了多少個?
    25+4=29。
    205。
    6、請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計算的?
    7、小組活動,討論算法。
    8、用小棒擺一擺,分別說一說擺的過程。
    9、根據圖中已知條件,再提問題。
    媽媽比小松鼠多采集幾個?小松鼠比媽媽少采幾個?
    25-4=21。
    205。
    (2)分組討論,如何計算兩位數減一位數。
    (3)集體歸納。
    (三)鞏固練習。
    1、看圖計算:
    填上適當的數。
    2、直接寫答案。
    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
    3、下面每個()里可以填什么數?
    10+30〉()20+()〈2525+()=25-()。
    板書設計:
    被減數。
    46。
    96。
    28。
    36。
    減數。
    4
    5
    7
    5
    差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蝸牛與黃鸝鳥》。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歌曲《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首敘事性民歌,歌曲講述蝸牛在葡萄樹剛發(fā)芽的時候就背著重重的殼往上爬,而黃鸝鳥在一旁嘲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旋律輕松活潑,歌詞生動有趣,隱喻著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畏艱難,對奮斗目標執(zhí)著追求的頑強精神。
    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四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老師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精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唱、模仿歌曲,用純樸、活潑且略帶頑皮的情緒演唱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3.知識與技能目標:識讀樂譜,學習切分節(jié)奏。
    本著音樂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如下重難點:
    重點:用純樸、活潑且略帶頑皮的情緒演唱歌曲;
    難點:學習切分節(jié)奏,有感情的演唱。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對比法、實踐指導法等。
    下面著重談一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圖片導入法,我會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幾張照片,分別是葡萄樹,蝸牛、黃鸝鳥,在出示這些照片之后,我會請同學們看圖說話,根據這三張照片編一個故事出來,學生經過想象之后,故事層出不窮,我會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這時,我會引導學生,問學生想不想知道,蝸牛與黃鸝鳥在歌曲中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
    這一環(huán)節(jié)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通過看圖編故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步感知
    我會給學生播放《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曲的音樂,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與特點。在聽賞前我會先預留一個任務,“同學們要認真聽,聽完老師會找同學來談一談你的感受?!甭牶螅視覍W生來暢所欲言,并作出簡單評價,最后總結出:這首歌曲曲風歡快、活潑,幽默、詼諧,節(jié)奏稍快。
    (三)學唱歌曲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我會先帶領學生進行一組發(fā)生練習,13531,緊接著進行新課教授,我會利用鋼琴,帶領學生識讀樂譜,熟悉旋律,在識讀樂譜的過程中,我會著重介紹歌曲中出現的切分音,切分音有大切分音和小切分音。如下:大切分音:
    小切分音:
    我會介紹這兩種切分音的區(qū)別,大切分音有2拍的時值,聽起來緩慢一些,小切分音只有一拍的時值,聽起來急促一些。
    在區(qū)別了這兩種切分音節(jié)奏后,我會帶領學生著重練習本節(jié)課中小切分音,在練習熟練之后,我會讓學生加入歌詞進行演唱,演唱過后,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蝸牛與黃鸝鳥》的音頻,當學生聽賞過后,我會利用鋼琴,讓學生模仿音頻中的音樂情緒,帶領著學生再一次有感情地,完整地唱歌曲。
    之所以讓學生模仿,主要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
    (四)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會安排男女分組,女生扮演黃鸝鳥,男生板演蝸牛,在歌曲前部分男女生一起演唱,到后面的對話部分分開演唱。
    這樣設計可以通過合作演唱的過程,讓學生們體驗合作的樂趣,不斷增強集體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
    (四)小結作業(yè)
    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會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總結,我會問同學們,通過學習這首歌,尼恩都學會了那些品質?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今兒總結,這首歌體現了蝸牛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像蝸牛學習,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
    在作業(yè)方面,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以實踐為中心這一理念,我會以布置口頭作業(yè)為主,讓學生在課下學習體現優(yōu)秀品質的民歌,下節(jié)課再一起分享。
    《唱山歌》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一
    播放歡快的音樂,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氛圍。(背景音樂伴奏樂)
    可是就有這樣一位小姑娘,有一竹籃草莓,她卻沒有吃,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來看一段動畫.
    1、播放flash動畫。
    大家知道答案了嗎?(小姑娘把自己摘到的草莓送給了軍屬老奶奶)
    2、復聽:看歌譜
    同學們可以用手拍腿、拍肩膀,用腳輕輕跺跺地面、~~~~來為歌曲打節(jié)奏。
    3、三聽,剛才我看到好多同學都要忍不住唱出來了,不過不要著急,我們先來模唱一遍(想用什么詞來模唱就用什么詞);好,我們唱得再整齊一些,用“l(fā)a”來一起唱一遍。
    5、她讀得真棒,我的嗓子都癢癢了,大家想不想聽一聽我來唱一唱?要求同學們聽的時候,概括一下這2段歌詞分別說了些什么?學生概括:草莓的樣子美、小姑娘的心靈美。(教師范唱),掌聲鼓勵一下吧!
    6、剛才我看到好多同學都躍躍欲試,想一展歌喉,來,我們跟琴把歌詞唱一遍。唱完之后,告訴我你覺得哪些地方比較難唱,我們一起來解決。(學生跟琴唱,找難點)
    1、喲喂:八分休止符可以用手輕輕的拍一下桌子。
    2、前倚音:讓聲音舒展開,加、不加的效果,通過對比來讓學生進行比較哪個好聽。
    3、結束句高音:大家可以試著微笑著來演唱。
    難點都被我們一一克服了,可是,你有沒有覺得好象缺點什么?
    1、前12小節(jié)要唱得輕快、歡躍。風兒輕輕吹、彩蝶翩翩飛,小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上山摘草莓,一串串的紅草莓像瑪瑙一樣十分誘人,她的心情肯定非常高興,我們就用這種情緒來唱一下前12小節(jié)。
    2、喲喂,這時候就好象是小姑娘在摘草莓,看見這個草莓,又紅又大,看看那個草莓,又新鮮又水靈,滿眼的草莓個個賽瑪瑙,那個喜呀那個樂呀,同學們帶著這種感覺來唱一下。
    3、第二段說的是小姑娘把自己摘的草莓送給了軍屬老奶奶,大家說,當你幫助別人做了一件好事,你的心情是怎樣的?(高興~~~~)那么在演唱時,我們就要把這種由外到內的高興勁用歌聲表達出來。試一試。
    4、最后一句結束句,出現了換氣符號,速度漸慢,為后面的高音打下基礎。充分贊揚了小姑娘美好的心靈。聲音要舒展,微笑著,放開聲音來唱。試一試。
    歌曲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完成了,下面,我們也該活動活動了。我們把同學們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派出1名同學,來把這首歌曲表演一下,扮演小姑娘,(每名學生都戴有頭飾)你們都有漂亮的頭飾,那我扮演誰???(軍屬老奶奶)開始準備吧。(分發(fā)道具)
    歌曲當中的小姑娘把草莓送給了軍屬老奶奶,那么,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送給誰呢?(走到學生中間詢問)誰能自己創(chuàng)編歌詞唱一唱?(1~~2名學生演唱)他們唱得真棒!
    相信大家都是有愛心、有孝心的好學生!非常高興與同學們度過了一堂愉快的音樂課,就讓我們在這優(yōu)美的旋律當中結束這節(jié)課,同學們再見!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二
    1、知識目標:準確掌握波音和八分休止符的用法。
    2、能力目標:用流暢的氣息,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以及用不同的音樂手段表現音樂。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歌曲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1、在聽、賞和演唱活動中,來進一步體驗感受音樂情感及表現音樂的方法和手段。
    2、準確掌握波音和八分休止符的用法。
    《小瓜棚》歌片、歌曲磁帶,網上資料。
    一、導入
    1、教師彈奏上課標志樂:
    2、師生談話:大家好!伴著輕松的音樂,我們的音樂課又開始了。今天我們隨著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曲,一起到“小瓜棚”里走一走,看看那里的孩子們在干什么?并且感受一下這首歌曲的情緒和速度。
    3、觀看課件。
    4、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首歌嗎?
    生:《小瓜棚》
    5、出示課題
    師:上節(jié)課已經反復聆聽了這首歌,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歌曲。
    二、歌曲教學
    1、師:我們再來聽一遍歌曲,大家注意聽歌曲表現了什么內容?
    生:(略)
    生:(略)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字叫襯字,在這首歌中用地方性的語言作襯字,更好地表現了歌曲情緒。
    3、師:我們已經熟悉了歌曲的音調大家再來聽一遍歌曲,并且在心里默唱歌詞。
    4、請同學們隨老師的琴聲來小聲地演唱一遍歌曲。
    5、老師范唱歌曲。(學生評價)
    6、學生分組演唱。(師生互評)
    7、師:大家齊唱歌曲,并且感受一下歌曲的風格?
    8、師:好!我們再來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這次我們要唱出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以及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9、師:出示歌曲前兩行曲譜,學生隨琴演唱。
    三、創(chuàng)作表現
    1、師:上節(jié)課我給大家留了一個課后作業(yè),希望會演奏樂器的同學能夠練習演奏《小瓜棚》這首曲譜。今天誰愿意來展示一下自己的風采!
    (老師說明每人分工)
    師:我們來試著配合一次好嗎?
    3、師:最后讓我們大家再來演唱一遍歌曲由我們的小樂隊現場為大家伴奏,好嗎?
    (師生共同演奏,演唱)
    4、小結:通過今天學習《小瓜棚》這首歌曲,希望同學們能夠更加熱愛民族音樂更加熱愛生活,每天都能用微笑去面對生活和學習。
    教學反思:
    從音樂聽覺感受入手,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并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中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三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摘蘋果》,初步掌握踵趾步的動作要領,能跟音樂較合拍地做摘果子及踵趾步的動作。
    2、在唱唱跳跳中表現秋收的愉快心情。
    3、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節(jié)奏感,發(fā)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摘果子》的音樂。
    2、前期經驗準備:熟悉歌曲《摘蘋果》。
    活動過程:
    1、聽音樂排座、練聲。
    2、聽音樂《摘蘋果》,體驗歌曲旋律,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導入語: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音樂,請小朋友聽一聽,拍一拍。這段音樂聽上去感覺怎樣?(歡快)
    1、幼兒交流。(幼兒邊說邊做摘果子的動作,師幼一起學一學動作)
    2、學習摘果子的動作,教師哼唱。
    a、提示:手指張開并稍稍彎曲作握蘋果狀,手臂向上手腕轉動一次“大果子,摘下來?!?BR>    b、引導幼兒不同方位摘一摘。
    c、這里的果子摘完了,前面還有的果子可以怎么摘呢?
    3、學習踵趾步的動作。
    “可以跑過去摘,怎么跑呢?”教師示范。
    提問:老師是怎樣去的?讓幼兒說出腳的動作。
    (腳跟,腳尖,跑跑跑。)
    教師小結:像這種腳跟、腳尖、跑跑跑的動作叫踵趾小跑步,它是舞蹈動作里的舞步的一種 。
    4、分步練習踵趾步。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腳跟、腳尖、跑跑跑。
    5、幼兒聽音樂手腳配合練習摘蘋果動作。
    6、完整學跳:《摘蘋果》
    1、教師邊唱邊示范跳一遍。
    2、幼兒邊唱邊學。
    3、師生共同跳《摘蘋果》。
    a、創(chuàng)設情境:現在背起我們的小竹簍,去摘果子吧!
    b、教師:讓我們聽著歡快的音樂去摘蘋果好嗎?
    放松活動:竹簍里的果子摘得滿滿的,心里覺得怎么樣?我們就帶著愉快的心情吧果子送到倉庫里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題材選擇恰當。該樂曲旋律歡快活潑,節(jié)奏鮮明,動作感較強,符合了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欣賞需要?;顒拥恼w感覺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整個活動我營造了一個有情、有趣的音樂“情境”,讓孩子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在感受音樂快樂的同時還發(fā)展了音樂的智慧和素養(yǎng)。整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傮w來說目標清晰,層次分明,孩子們能在游戲中感受歌曲輕松、活潑的情緒,并運用肢體動作表現。在活動中,我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在輕松愉快的情景游戲中進行活動,活動開展的較順利,大部分幼兒還是能跟著老師的思路來走的。
    不足之處:
    音樂游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如何讓音樂游戲開展的更加有效呢?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盡可能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走出屬于自己特色的教學之路。一個有趣又有吸引力的音樂素材可以成為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的“催化劑”,提升一個教學活動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四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創(chuàng)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chuàng)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chuàng)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chuàng)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
    1、通過聆聽和演唱,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教育學生愛護人類的朋友--動物,提高保護動物的意識。
    2、能用清晰的咬字、吐字演唱本課歌曲。并有感情地進行表演。
    3、能用打擊樂及自制樂器嘗試編創(chuàng)有情景的打擊樂合奏。
    1、能夠準確的把握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并將它表現出來。
    2、用自制打擊樂嘗試編創(chuàng)有情景的打擊樂合奏。
    老虎頭飾、小描頭飾、獅子卡片、塑料尺子、空易拉罐、白卡紙、多媒體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演唱《兩只老虎》
    2、聆聽《獅王進行曲》
    教學過程:
    老師與學生一起隨音樂《動物說話》自由律動,拉近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平等、輕松、自由的氣氛下進入音樂課堂。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表演了一首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孩子們你們還會唱哪些與動物有關的歌曲呢?(自由表演唱,培養(yǎng)孩子們自信演唱的能力)
    變魔術導入新課:(請兩個孩子配合老師,在教室外將老師事先準備的老虎頭飾戴上)
    “孩子們,老師看出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小動物,下面老師為你們變出兩只可愛的動物兄弟,好不好?請你閉上眼睛,一、二、三,變?。S《兩只老虎》音樂兩只小老虎走入教室模仿其行走特點在孩子們當中走一圈)
    1、老師引導學生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兩只老虎》第一聲部
    2、分聲部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
    3、兩聲部配合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
    4、用“l(fā)u”模唱歌曲旋律,注意兩聲部的配合
    5、隨伴奏輕聲唱歌詞,老師分別幫助兩聲部穩(wěn)定節(jié)奏、音準
    6、歌曲處理:有趣地
    7、隨伴奏模仿老虎的動作特點,邊唱邊表演
    “兩只奇怪的小老虎引來了許多看熱鬧的小動物,(放音效:獅子吼聲)呀!這是什么聲音?原來大獅子也來了。(出示獅子卡片)”
    完整初聽樂曲《獅王進行曲》,老師在獅吼時,適當加以引導,讓孩子體會樂曲所描繪的森林之王的音調是怎樣的。
    復聽樂曲,讓孩子認真聆聽,獅子吼叫的次數。
    再聽樂曲時,將事先準備的獅子卡片發(fā)放給孩子,讓孩子邊聽音樂邊貼卡片,并用自己喜歡的色彩線條將他們連接起來。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五
    1、 樂清民歌《對鳥》
    2、 介紹山歌及特點
    3、 創(chuàng)編歌詞及表演
    1、 過對溫州民歌《對鳥》的學唱。感受溫州鄉(xiāng)土音樂的魅力,增強學生對地方音樂的喜愛。
    2、 分析比較山歌的風格特點,并用明亮的歌聲表達歌曲歡樂,爽朗的情緒。
    重點: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長,奔放,節(jié)奏自由的特點。
    難點:用樂清方言來演唱《對鳥》及創(chuàng)編歌詞
    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理環(huán)境差異大,語言和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和生產方式都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了音樂風格,藝術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藝術表現手法的迥異。溫州民歌的藝術特色之一是因地處沿海山區(qū),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優(yōu)美,高亢,樸實,華彩,歌唱者可以根據其聲音條件,充分發(fā)揮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風格。
    錄音機 幻燈片 大歌紙 道具(在教室旁邊用椅子和桌子搭成兩座山)
    (一)組織教學
    1、 學生隨溫州民歌《叮叮鐺》的音樂進教室。
    2、 師生問好。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
    (二)基本教學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樂呢?(溫州民歌《叮叮鐺》)對,很多同學都熟悉它并會演唱這首歌。我請一位同學來唱唱。那誰還知道我們家鄉(xiāng)還有什么鄉(xiāng)土音樂呢?(………)哦,原來同學們知道的還不少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也是溫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對鳥》(出示大歌紙)請同學們仔細的聽一聽,想一想,它是用溫州什么地方的方言來唱的。(樂清)那這首歌中那些歌詞跟溫州話不同。
    2、出示歌紙,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念一念。
    “介姆”“過”“打”“胭脂”“唇”這幾個字與溫州話區(qū)別比較大
    a:介姆:樂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鳥又名 雞鳥
    c:長尾巴?。鹤焖汽W鵡,尾長似鳳凰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試念來趨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好歌詞做好準備。
    3、學唱這首歌
    a 師無伴奏范唱
    b 師對學生進行口頭傳唱。唱好下滑音(銅 綠 鴿 夾嘴這幾個字)
    c 學生學會后由第一排對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傳唱。
    設計意圖;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學生不一定要會唱曲譜這一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口頭傳唱以及學生排與排之間的傳唱,充分體現出民歌口頭傳唱的這一特點,而教師的范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4、介紹山歌及特點并與勞動號子的區(qū)別
    a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民歌之一勞動號子的節(jié)奏,演唱形式,曲調的特點(出示幻燈)
    勞動號子
    節(jié)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領眾和
    曲調: 粗獷有力
    5、 齊唱《對鳥》
    6、 創(chuàng)編歌詞與表演唱師:我們知道民歌在歌詞上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那么老師請同學們展開想像也來即興創(chuàng)作歌詞怎樣。
    a 小組討論,要求在小組中先試唱
    b 每組有由兩名學生來表演,先問后答的形式
    c 匯報時,先演唱,再問學生“你們聽出他們那些地方體現出山歌的特點。”
    d 同學們你們在山上邊勞動邊唱歌過嗎?我請兩位同學登上這兩座山進行勞動,用上我們今天所學的《對鳥》和你們創(chuàng)編的歌詞,一起來體驗山野勞動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對鳥》,再表演自己創(chuàng)編的歌詞)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發(fā)散性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同時對山歌特點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運用。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對鳥》的學唱和表演,我們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點及與勞動號子的區(qū)別,還學會了幾句樂清話,以后老師還會帶著你們去熟悉更多的溫州鄉(xiāng)土音樂。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六
    學唱《國旗國旗真美麗》,欣賞《國歌》并能體會他的激昂情緒。
    通過學唱《國歌》和介紹聶耳,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懂得唱好國歌的重要意義,并能用恰當的不同力度表現歌曲雄壯、激昂的情緒。
    運用恰當的力度正確的表達歌曲的情緒內容。
    三連音與休止符在歌曲中演唱時值的準確。
    電腦、錄音機。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二、新授。
    1、猜一猜:歡迎大家到音樂課堂做客,今天老師帶給大家的是什么禮物呢?同學們要通過競猜游戲才能得到答案,下面我們分三組來做這個游戲。
    好,請看大屏幕:
    請你說出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你說這面國旗美麗嗎?下面我們來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
    2、聽一聽這首歌曲的旋律。(播放音樂)。
    3、跟老師唱,老師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
    4、聽賞國歌。你聽過這個國家的國歌嗎?(回答正確的同學,其他同學用自己喜歡的節(jié)奏為他鼓掌)恭喜你為自己的組得了一面紅旗。其中,有伊拉克的國旗和國歌,對現在的政治形式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見解,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5、聽一聽。
    今天,老師要送給大家的禮物就是歌曲《國歌》,你對國歌了解多少?請你告訴我好嗎?
    老師根據學生的了解,來介紹聶耳。聶耳原名聶守信,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1912——1935)在他二十三歲的生命中創(chuàng)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和一些民族器樂曲,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堅強決心,第一次表現了三座大山壓迫下的中國工人階級的英雄形象,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富于獨創(chuàng)的藝術形式,他的作品有《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等。(附加聶耳名字的來歷)。
    我們來聽一聽國歌的演唱。(放flash動畫)。
    3、唱一唱。
    下面我們同學用自己對國歌的理解來唱一唱這首歌。
    板書設計。
    校園升旗。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七
    教學內容:
    以京劇欣賞《燈官報燈名》為基點,通過學念、表演、有獎競猜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初步了解京劇。
    教材分析:
    京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在一節(jié)課中根本無法把它全部講完,因此,本課選取了最為重要的京劇行當、京劇表演形式做了淺近的介紹,讓學生對京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體驗京劇的唱腔及音樂情緒、能初步分辨京劇的行當、角色,知道京劇中四大功夫等知識。
    2、愿意嘗試參與表演《燈官報燈名》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念出京劇念白的韻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板鼓、圓柱形盒裝爽身粉
    教學過程:
    (學生聽《京調》走近音樂教室)
    師:同學們,你知道元宵節(jié)嗎?你們一般怎么過元宵節(jié)呀?
    生:吃元宵、觀燈……
    師:你都見過哪些燈呀?你能報幾個報燈名?
    (生說燈名)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燈,我們一起來念一念。
    兔子燈,許愿燈。
    荷花燈,金魚燈。
    老鼠燈,飛機燈。
    孔雀燈,公雞燈。
    娃娃燈,鴨子燈。
    (出示幻燈片,師敲板鼓,學生按節(jié)奏報燈名)
    (第1次播放《燈官報燈名》音頻,生答有哪些燈名,師評價)
    (出示幻燈片,內容為十個燈名。生齊念燈名后,回答問題,師評價)
    師: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把古代燈名的特點都說出來了,真不簡單!
    小朋友們仔細聽,京劇中的燈官報燈名和咱們念燈名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第2次播放《燈官報燈名》音頻,生答不同之處,師評價)
    師:我們剛才欣賞的十個燈名是選自京劇《打龍袍》中《燈官報燈名》的念白,今天就請小朋友們跟老師學一學用京劇的腔調來報燈名。
    一團和氣燈,和合二圣燈。
    三羊開泰燈,四季平安燈。
    五子奪魁燈,六國封相燈。
    七擒孟獲燈,八仙過海燈。
    九子十成燈,十面埋伏燈。
    (1)慢速念
    師領生跟,一句一句的慢速跟讀,把每個字讀到位,強調“字正腔圓”,讓學生找讀的感覺;(師用板鼓敲節(jié)奏,慢速)
    (2)找拖腔
    師范念,讓學生聽老師哪些字拖腔了。
    (生答,并范念所說燈名,全體學生跟讀)
    師出示幻燈片,標出拖腔的字,每標一個字,全體學生就念出拖腔的字所在的燈。
    (3)區(qū)音調
    師范念,讓學生聽老師哪些燈讀得音調高,哪些燈讀的音調低。
    (生找規(guī)律,前面的燈的音調低,后面的燈的音調高。規(guī)律找出后,生按照規(guī)律齊念燈名。)
    (4)評速度
    師快速范念,讓學生評價師報燈名的速度。
    (生評價后,師用板鼓敲節(jié)奏,快速,并強調某些字的拖腔和某些燈的`音調,全體學生齊念)
    (5)接龍念
    以小組為單位,分配各小組所念燈名。小組自行練習后,接龍報燈名,兩燈一換。
    (師觀察各小組念得好的學生,并給與獎勵。獎勵為丑角形象一個,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其兩眼之間用圓形粉撲拍些爽身粉。)
    (6)齊表演
    請獲得丑角獎勵的學生到前面表演,兩燈一換,全體學生和老師一起為他們拍手伴奏。
    同桌合作接龍讀,請兩三組同桌上前表演。(生評價,評出一二三等獎,禮品獎勵。)
    (5)師模仿《真假美猴王》中的老猴的念白“大圣,你們哪個(guo)是真哪個(guo)是假?”(讓學生學著說一說,并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臺詞,比如“問:你在做什么?答:我在學京劇”等等,請兩組學生進行表演)
    1、四大功夫
    (師具體介紹“四大功夫”。多媒體展示)
    (1)唱:演唱
    從總體來說,京劇以“唱”為主,聲腔主要有“西皮和二黃”兩種。
    西皮:曲調活潑、剛勁,適合于表現慷慨激昂的感情。
    二黃:曲調蒼涼、深沉,善于表現憂郁、激憤的感情。
    (2)念:念白,具有音樂性,象唱歌。
    (3)做:只表演,不出聲,有節(jié)奏性,象舞蹈。
    拍電影、拍電視劇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拍攝,而京劇是在真實的舞臺上表演,那怎樣表現生活中的場景呢?京劇是虛實結合的藝術,用一套特定的程式體系,來表現生活中的場景。例如一個馬鞭加上揚鞭的動作,就表示正在騎馬;一只槳加上搖槳的動作,表示正在行舟。
    (4)打:武打,打斗時的表演動作。
    “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武術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場面的縮影,而且京劇的武打范圍廣,難度也很大,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2、四大行當
    除了從表演形式上把京劇分為“四大功夫”之外,京劇根據人物的性格、個性把人物分成四大類,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四大行當“生、旦、凈丑”(多媒體展示四大行當,點擊進入展示各行當的簡介和圖片,談到花臉時,講解臉譜知識)
    (1)“生”是指男演員的一種行當,在每個行當里,不同年齡職業(yè)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當名。有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紅生、娃娃生等。(展示生行扮相的圖片)
    (2)“旦”是指女演員的一種行當,年齡大的叫老旦,年紀輕的叫花旦,還有青衣、武旦、刀馬旦、貼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圖片)
    (3)“凈”則指“花臉”就是通常說的有臉譜的角色(展示圖片)
    (4)“丑”是指詼諧滑稽或者小奸小惡的人,像《燈官報燈名》中的燈官就是屬于丑角(展示圖片,播放視頻)
    有獎競猜
    1、(欣賞京劇武打戲,,觀后請學生猜哪種表演形式)
    a.唱b.念c.做d.打
    2、(欣賞《貴妃醉酒》,讓學生辨別行當和表演形式)
    a.生、唱b.旦、念c.旦、唱d.凈、打
    3、(欣賞《鍘美案》選段,判斷屬于什么聲腔)
    a.二黃b.西皮
    4、(欣賞《三岔口》,讓學生猜猜劇中兩個人在干什么)
    猜對的。獎勵一個丑角形象
    師生齊念《燈官報燈名》,表演
    師: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對京劇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你們有怎樣的認識和感受呢?(請學生暢談)也許同學們還不能完全領略到京劇的迷人魅力,腦袋中還有很多疑問?為什么稱它為“京劇”?京劇是怎樣形成的?它的音樂里有哪些伴奏樂器?我國有四大名旦之說,他們是誰?老師把這些問題留給大家,課堂是有限的,而京劇學習的空間卻是廣闊的,讓我們走出課堂,走近京劇,進一步感受京劇的無窮魅力,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很喜歡京劇的。(學生在戲歌《梨園英秀》的歌聲中離開教室)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八
    :小班幼兒的傾聽能力和理解能力度比較弱,《大象和小蚊子》的角色生動、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兒理解和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注意傾聽音樂的不同,并且用動作表現出來。
    :因為小班的孩子愛行動、愛模仿,所以活動中充分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了利用樂器為故事配音的環(huán)節(jié)。
    :通過游戲問答、欣賞音樂、感知體驗、探索發(fā)現、形象表征等環(huán)節(jié)和孩子一起完成這一課時。
    1.讓幼兒感知并辨別音樂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
    2.感受串鈴、鼓、和蛙鳴筒等樂器的不同特點。
    3.能夠根據故事情節(jié)和教師一起演奏樂器。
    重點:感知并辨別音樂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
    難點:根據故事情節(jié)和教師一起演奏樂器
    1.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2.樂器:鼓、串鈴或手鈴、蛙鳴桶:若干
    一、導入部分: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
    例如:在動物王國里,有一頭大象,很不喜歡總是圍著它轉的蚊子,所以每次蚊子飛過來的時候,大象都會把它趕走。。。。。。
    二、音樂欣賞:圣--?!堕L耳人》
    (1)完整欣賞:利用圖片大象和蚊子,播放音樂讓幼兒完整感知音樂。(2)引導幼兒說一說:感知音樂中重音:大象,高音:蚊子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元素。
    三、感知節(jié)奏:大象和蚊子故事:引導幼兒利用表演的形式對故事中的聲音進行初步感知。
    (1)第一段: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對大象的走路的聲音進行模仿。(咚--咚--咚)
    (2)第二段: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利用動作對大象打瞌睡、蚊子飛進行動作模仿(嗡--嗡—嗡)
    (3)第三段: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對(刮--刮--刮)進行模仿。
    (4)最后一段:教師邊講故事便引導幼兒利用動作進行模仿(咚--咚--咚)。
    (5)聽音樂,將以上動作的模仿加入音樂進行節(jié)奏的感知
    四、樂器游戲:
    (1)引導幼兒認識樂器:鼓、串鈴或手鈴、蛙鳴桶,并引導幼兒探索各種樂器的打法。
    (2)找一找:教師與幼兒一同探討哪個樂器可以表現故事中的聲音。例如:大象的聲音用鼓、蚊子的聲音用串鈴、刮得聲音用蛙鳴桶等。
    (3)嘗試為故事進行配樂:教師講故事幼兒嘗試用樂器對故事內容的聲音進行樂器模仿。
    (4)為幼兒分組,教師指揮進行故事配樂。羊口鎮(zhèn)宅科幼兒園:黃成愛
    小學音樂教案詳案篇十九
    欣賞《嘀哩嘀哩》。
    (人音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第四冊第一課)。
    1、通過聆聽《嘀哩嘀哩》,演唱《郊游》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能在學會歌曲后,跟著老師準確地按音高唱唱名。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郊游》。
    學生收集關于《春天》的各種作品。
    ――聆聽歌曲《嘀哩嘀哩》。
    1、點擊課件,播放音樂《嘀哩嘀哩》,迎接學生進教室。
    2、與學生一起做拍手游戲。
    3、談話引題:春天在哪里?大地的景象有什么變化?
    1、聽音樂《嘀哩嘀哩》進教室。
    3、說說自己對春天的感受。
    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氛圍。
    交流師生感情。
    從歌曲《嘀哩嘀哩》自然引到春天的話題。
    ――學習歌曲《郊游》。
    1、引題:這么美的春天,你最想做什么?
    2、點擊課件,播放歌曲《郊游》。
    問題:郊游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說說郊游時的發(fā)現。
    4、指導學生理解歌曲內容,有表情朗讀歌詞。
    5、再次播放歌曲《郊游》。
    6、指導學生隨鋼琴演唱歌曲。
    7、指導學生練習較難的第三、四樂句。
    8、指導學生按進行曲速度演唱歌曲。
    9、指導學生隨鋼琴唱歌曲旋律。
    10、指導學生進行歌曲處理,提示學生從生活經驗去感受。
    11、點擊歌曲伴奏,用形體動作暗示學生有表情演唱歌曲。
    12、指導學生編創(chuàng)歌曲。
    1、說說自己在春天里最想做的事。
    2、完整地聆聽歌曲《郊游》。
    3、說說郊游時的心情與發(fā)現。
    4、有表情朗讀歌詞。
    5、再次聆聽歌曲。
    6、隨鋼琴輕聲演唱歌曲。
    7、重點練唱第三、四樂句。
    8、隨鋼琴按進行曲速度演唱歌曲。
    9、隨琴演唱歌曲旋律。
    10、根據生活經驗處理歌曲,為歌曲加引子和結束句,以及斷與連的演唱技巧處理。
    11、有表情演唱歌曲。
    12、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杭州著名景點編創(chuàng)歌曲。
    從春天的話題引到學習歌曲《郊游》。
    從聽覺入手,引起學習的興趣。
    理解歌曲內容,體驗郊游時的情感。
    為歌曲的學習打好基礎。
    歌曲的學習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
    歌曲的處理采用自主形式,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尋找答案,并對不同的處理方法,通過討論、唱一唱、試一試中選出最佳方案。
    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1、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表現歌曲《郊游》。
    2、巡視學生分組活動情況。
    3、評價學生的分組活動和表現。
    4、展示學生收集的關于“春天”的作品。
    1、分組設計如何表現歌曲《郊游》。
    2、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分組表現歌曲《郊游》。
    3、評價同學的表現。
    4、展示收集的關于“春天”的作品,并唱一唱、念一念、演一演。
    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學生可以通過唱、跳、畫、彈等多種形式表現歌曲。
    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表現。
    感受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體會相同的內容可以有多種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