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范文(19篇)

字號:

    感悟是對自身成長和進步的一種回顧和思考,是對生活感悟的總結(jié)和概括。如何從日?,嵤轮蝎@取更多的感悟和啟發(fā)?這里是一些關(guān)于感悟的故事和小品,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伎己透形颉?BR>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一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寒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個人處于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著一個。尤其是他曾經(jīng)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zhàn)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zhàn)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diào)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松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二
    第一段:引言與背景介紹(200字)。
    曾國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國家的改革與發(fā)展。曾國藩的感悟心得體會是他在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啟示意義。本文將從曾國藩關(guān)于人生態(tài)度、家庭和社會責任、修身養(yǎng)性、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感悟心得進行闡述,希望讀者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
    第二段:人生態(tài)度(200字)。
    曾國藩認為,人生態(tài)度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他倡導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堅定信念地朝著目標前進。曾國藩在反復的戰(zhàn)爭和政治斗爭中,永遠保持著樂觀、堅毅的態(tài)度,永不放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激勵著他不斷克服困難,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也應該借鑒曾國藩的經(jīng)驗,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堅定信心,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
    第三段:家庭和社會責任(200字)。
    曾國藩非常強調(diào)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履行好自己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他始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堅守家庭價值觀,教育子女,關(guān)心妻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同時,他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guān)心國家大計,為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該向曾國藩學習,履行好自己的家庭和社會責任,為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第四段:修身養(yǎng)性(200字)。
    曾國藩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和心靈修煉,就無法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曾國藩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修身者,不求外物,而求內(nèi)事?!彼麖娬{(diào)通過修煉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達到心靈的凈化和提升,才能獲得長久的內(nèi)心寧靜和真正的幸福。我們現(xiàn)代人常常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卻忽視了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我們需要從曾國藩身上汲取智慧,重視修身養(yǎng)性,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
    第五段:經(jīng)濟發(fā)展(200字)。
    曾國藩認為,經(jīng)濟發(fā)展是國家和個人實現(xiàn)幸福的重要保障。他倡導勤勞致富,追求經(jīng)濟自立和獨立。他們投資教育,注重技能培訓,注重物質(zhì)的積累,使家庭和社會實現(xiàn)了持續(xù)的經(jīng)濟增長。曾國藩的著作中提到,“有富貴之志,則不是依靠機會,乃是富有道,得人心。”這句話表達了他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深刻理解。我們現(xiàn)代人也應該學習曾國藩的思想,注重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和自立,追求財富的實現(xiàn)和生活的幸福。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三
    曾國藩,清朝晚期重要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精于政治、久經(jīng)戰(zhàn)陣,對于管理國家和處事之道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力求遵循道德倫常,充分發(fā)揮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倡實干和勤政,主張以治國安邦為己任,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下是我對曾國藩感悟心得的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首先,曾國藩強調(diào)治國以德。他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內(nèi)外兼修的理念,只有修身齊家才能真正有治國之能。這為我敲響了警鐘,提醒了我作為一個普通人要從自己做起,從培養(yǎng)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和品德做起,才有資格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這也從側(cè)面告訴我,在任何一個崗位上,只要我們本身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自律精神,就能夠帶動周圍的人一起向前,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曾國藩倡導實干和勤政。他強調(diào)實干是治國的根本之道,沒有實際行動,一切都只是空談。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的名相賈誼,他在《過秦論》中提到了“救焉能效力于予刺中而居。”,意思是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曾國藩認為君子應耕于射,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報效社會的責任。這極大地鼓舞了我,讓我更加堅信只有通過勤奮工作和實際行動,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再次,曾國藩強調(diào)學習和實踐的結(jié)合。他主張學而時習之,切實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他的一生都在不斷求知進取,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充實自己的頭腦。曾國藩提醒了我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不斷充實頭腦,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只有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
    最后,曾國藩強調(diào)團結(jié)和合作。他認為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的力量,只有團結(jié)和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在曾國藩的眾多兵種中,他注重培養(yǎng)士兵的團隊合作精神,帶領(lǐng)士兵服從命令,共同為國家的安定和繁榮而奮斗。這給我啟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一個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團結(jié)協(xié)作,共同努力,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實現(xiàn)更大的價值。
    總之,曾國藩的思想和智慧令我深受啟發(fā)。他的理念與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作為當代人,更應當關(guān)注曾國藩的治國理念和處事之道,堅守道德底線,弘揚實干精神,不斷學習和實踐,增強團結(jié)和合作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曾國藩留給我們的智慧和啟示將會永遠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四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吧。下面是小編辛苦為大家?guī)淼脑鴩視x書心得感悟范文優(yōu)秀8篇,希望可以啟發(fā)、幫助到大家。
    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寒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碑斠粋€人處于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著一個。尤其是他曾經(jīng)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zhàn)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zhàn)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diào)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松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為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yǎng),讓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
    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秉承著“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yōu)槿艘龅秸\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zhàn)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chuàng)業(yè)之后,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為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yǎng)的品德,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認為“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于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zhàn)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為本,讓士兵在軍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yǎng)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zhàn)斗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為一支鐵軍。
    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為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求變化,從戰(zhàn)術(shù)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后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后會更加努力!
    讀完《曾國藩》意猶未盡,讀到后面戀戀不舍,不舍把他讀完,這本書唐浩明寫的《曾國藩》是本很值得讀的書,接下來淺顯總結(jié)一下本書和對自身的思索。
    曾國藩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來都心存善念,當敗太平軍時很多人勸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繼續(xù)的戰(zhàn)爭帶來的殺戮,一心想結(jié)束戰(zhàn)爭還百姓安寧。但為湘軍統(tǒng)帥和游走于官場中的他卻又心狠手辣,為達到某種目的不惜殺害無辜之人。
    但還是理解這位一代偉人,因為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我們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大環(huán)境下去作出思考,說到底曾國藩也是凡人,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統(tǒng)帥,不虛偽,沒有心機城府不足矣在腐敗的官場立足。而他卻沒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目前的我要學習,反省,要不斷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為鑒、以銅為鏡,要有自知有能力,認識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變,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優(yōu)秀。
    我很早以前就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于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毀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yè)安慶內(nèi)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钡拿烂瓕τ跉v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yǎng)生等各個領(lǐng)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jié)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jīng)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xiàn)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教育。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我們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xiàn)象。但教育的結(jié)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么去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為現(xiàn)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对鴩視肥杖肓嗽鴩猿鍪耸贾两K的經(jīng)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為圣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為圣賢的人屈指可數(shù),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圣賢者,首先為圣,圣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tài),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tài),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著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欲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群。曾國藩在嚴于律己的同時,在為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zhàn),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fā)展,為中國近代化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為賢者。
    曾國藩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xiàn)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皬恼獙W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弊越詠碓鴩捅徽缛宋锓顬椤肮賵隹!薄K熳x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有一晚在家讀書,恰好來了一個小偷蹲守在窗外,準備等他睡覺后入室行竊,不料曾國藩一篇文章讀了許多遍仍然不能背下來,小偷實在等不及,在外面大聲說:這么笨還讀書干什么?我都背下來了!然后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去年讀了唐浩明的《曾國藩》,從第三者的角度認識曾國藩,對他佩服不已,難怪毛澤東、蔣介石都將其視為最佩服的人之一?,F(xiàn)在讀《曾國藩家書》又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了解曾國藩,他對于讀書的態(tài)度,他的讀書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間的顯露的極高的修養(yǎng),更是令人欽佩。
    曾國藩認為讀書的目的有二: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yè)之事。讀書的目的,一為提高道德修養(yǎng),二為有立足之本?,F(xiàn)代人讀書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讀書功利化之風氣愈演愈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立足之本則無心潛心讀書,讀書的過程不注重道德修養(yǎng)就會成為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二者也是共進共退的過程,如有偏頗應及時矯正。與其思考讀書何用,不如把時間用在讀書上,去書中尋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顆空洞的大腦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八级粚W則殆”,很多疑問前人智者已經(jīng)為我們做了精彩的解答?!扒髽I(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币环峙σ环质斋@,與朱子“業(yè)精于勤荒于嬉”想通。正是專注的讀書習慣,持之以恒的堅持,讓曾國藩能夠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讀書、日記、書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即使身居高職依然堅持如一。這正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之心態(tài)。曾國藩每日堅持日記可謂“吾日三省吾身”之極致。很可怕的是我們自身有時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卻不敢面對,一昧逃避再逃避,這應該也是墮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jié)于大環(huán)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nèi)心恬淡寧靜。歸根結(jié)底是古人注重品德修養(yǎng),而現(xiàn)代人更喜歡流于表面之事,任內(nèi)心雜草重生也置若罔聞?!案褂性姇鴼庾匀A”多讀書且讀好書才是正道。(無痕)曾老師點評無痕書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師,妄測也應該是語文老師。她的題目是“讀書貴有恒心”,既然都是老師,我想就學生學習這一點來說說“讀書貴有恒”這一點。
    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讀書,看似條件好多了,但是細細考究起來,則不然。一方面,他們很難立常志,因為現(xiàn)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從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學生不知道讀書是為了干嘛?我們那會出身貧苦,于是從小就為了改變自身甚至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而努力考大學,所以從不懈怠。如今的學生不努力也可以獲得衣食無憂的條件,那么考大學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學生相對于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學生,給他一個手機就夠了。對于成人而言,手機的誘惑都無法抵御,何況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讀書確實是有趣的,但是對于尚未培養(yǎng)出趣味的學生而言,游戲肯定要比讀書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們讀書且有恒地讀書,更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讀書貴有恒”,說來容易,實行起來很難。一方面,要立遠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師給孩子德志向不過就是溫飽或者小康等物質(zhì)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達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無旁騖。只有在志向遠大的基礎上,有恒地讀書,才能有一番作為。這時,排除干擾,心無旁騖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無痕書友所說:“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jié)于大環(huán)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nèi)心恬淡寧靜。”內(nèi)心的恬淡寧靜,才是讀書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來源:網(wǎng)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五
    曾國藩為什么這么喜歡寫家書,這個問題到認真讀完他的家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寫家書的過程中,反省自己,也時刻叮囑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時向父母表達敬意。言辭之間是充滿了善意的批評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擔當,承擔責任,廣交俊杰,能為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站在太平天國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國藩一端便是平定戰(zhàn)亂,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曾先生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時代思想,認為是普通的叛亂,卻殊不知內(nèi)外交加,但這也不妨礙他的赤字之心。
    家書中曾先生力推四書五經(jīng),尤其是四書,提的最多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話偶爾提及,對其影響深遠最多的當屬《大學》,三綱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來,本書大致從七個方面來歸類家書內(nèi)容,修身、勸學、治家、治國、處世、為官、養(yǎng)身,并未涵蓋所有家書內(nèi)容,而是節(jié)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書的特點微言大義,對于細節(jié)的描述遠勝于理論的空口號:。
    修身中列舉古往今來大家的自我修養(yǎng),逃不出慎獨;。
    勸學中力薦發(fā)憤圖強,知難而上,逆境中的不放棄;。
    養(yǎng)生,早起八段,心無旁騖,神無雜念,不以藥石為主,當以修生養(yǎng)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長流水。
    每日自己復盤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過且過,時時想不起初衷為何,目的為何,方式為何,結(jié)果如何,何種方式改變。終極問題是,為人一世,最后想要把自己變成什么,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沒有肉體的'拘束,可以遨游,可以化鯤鵬,可以御風而行,但最終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現(xiàn)實的藥。而慎獨,作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這一味藥的替代品。曾先生傾其一生而尋找的自我救贖,慎獨可以讓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過完其他人的幾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為結(jié)果,成為里程碑。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夢將醒時,方知自年少。
    家書,是曾先生各階段里程的回歸,化思想為實際的記錄,對于復盤所有事情的開始與結(jié)束,一生慎獨,謹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內(nèi)心的豐富,又何必在乎世間的看法,無矩也不應有距。
    你老了是否會寫家書?不是寫給別人,是給自己的墓志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六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对鴩視酚涗浟嗽鴩谇宓拦?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xiàn)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而《曾國藩家書》也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家書一部,修身、齊家、治國,用心良苦!戎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當今社會,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擾天下父母的最大難題,很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就會被貼上“笨小孩”的標簽。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小時候也被看作是不會讀書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個夜晚,有一個14歲的小男孩正在點燈苦讀。此時這戶人家的房梁上趴著一個賊,他就打算等這戶人家的燈都熄了,趁著黑燈瞎火他好下來偷東西。這主意是沒錯,這想法也沒錯,可問題是底下讀書這孩子他特別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陽樓記》,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來。倒騰來倒騰去,十幾遍下來小偷都基本上會背了。這個小偷最后實在忍不住了,“噌”的從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書奪過來,往那個桌上一扔:“瞧你個笨樣,你說這文章有什么難背的?”小偷一張口,就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說完了袖子一甩滿臉激憤地揚長而去,東西也不偷了。很遺憾,我們不知道這個聰明的賊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們知道這個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當時名字叫曾子城,這個名字大概我們都不熟,但他后來改了個我們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解讀》講述了:正如人生成長的階段不可超越一樣,生活的歷練與世事的洞明是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體悟的煉獄,更是走向人一生通達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隨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個生命的人生軌跡,參透一種人性的生命智慧,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從中找到你我正在尋覓的思想捷徑。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七
    1.能慎獨,則內(nèi)省不疚。
    內(nèi)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功夫也。
    2人生第一自強-養(yǎng)心。
    3總要養(yǎng)得胸次博大活潑,此后當更有長進。
    4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5但講闊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蠻干,毫無條理,雖大亦奚足貴?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則器局宏大,無有流弊者耳!
    6.腳踏實地,求精而不求闊。
    二、【立身】。
    1.《中庸》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變明白,不堅強的變堅強。
    2.早起也,有恒也,重(穩(wěn)重)也,三者皆爾最要之物。
    3.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發(fā)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4.穩(wěn)扎穩(wěn)打,機動則發(fā)。
    5.才識平常,斷難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無力,故無成。
    7.無實學而有虛名,自知當有禍變。
    8.德無成,業(yè)無成,已可深恥矣。
    9.人之氣質(zhì),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
    11.讀書以訓詁為本,事(侍)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言為本。
    三、【奮進】。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進也。
    2.困時莫間斷,熬過此關(guān),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由亨通精進之日。
    3.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fā)憤讀書為主。
    4.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
    6.僅因為小小的科舉考試不中就發(fā)牢騷,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憂慮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
    7.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8.光陰難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10.凡全副精神專注一事,終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行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四、【日日恒?!?。
    1.諸弟須日日用功,萬不必作嘆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力思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yǎng),日見其大而不覺爾。
    3.步步前進,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吁短嘆也。
    4.每日有常,自由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忽換彼書爾。
    5.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無論大小難易,宜有始有終。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7.大凡一件事,沒有志氣做不成,不堅定也做不好。
    五、【戒惰、戒傲、戒牢騷】。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吾但以傲惰二字痛下功夫,不問人之罵與否也。
    2.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早)起為第一義。
    3.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4.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fā)人之覆,皆驕也。
    5.開口便道人長短,笑人之鄙陋,均非好氣象。
    6.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散。”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后謂之驕傲者也,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長短,即是極傲爾。
    7.京城之中,亦多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fā)一冷笑而已。
    8.若人之傲惰鄙棄業(yè)已露出,則索性蕩然無恥,摒棄不顧,甘與證人為仇,而以后不可救藥矣。
    9.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10.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11.凡遇牢騷欲發(fā)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nèi)省,決然去之。
    六、【觀人擇交】。
    1.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
    2.希望平日至交也能成患難之交,并不現(xiàn)實。應明白兩個概念“平日至交”“患難之交”。
    3.凡有一長一技者,不敢輕視。
    4.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
    5.凡危急之時,只有靠自己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6.出門人事皆須細心。
    7.交際原則:誠信可靠,協(xié)助之力,不談大話。
    8.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以后凡事不可占人便益,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
    9.一生成敗,都與朋友是否賢能有關(guān),不可不慎重。
    10.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志趣大者。
    11.與他人交際,要除去自己不是??傄粤晞诳酁榈谝灰x。
    12.各勉其所長,各戒其所短。
    13.交友辦事之道全在“久而敬之”,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濟。一懷焦憤之念,則恐無成爾?!熬枚粗彼淖?,不特處日日友為然,即凡是亦莫不然。
    14.受人恩情,當為將來報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15.人心之壞,又使人處處寒心。吾惟盡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敗,則不能復計較矣??雌拼说仁挛?,則知世路之艱險,而心愈抑畏,氣反愈平和。
    16.與人周旋,不可有真意而無文飾。
    吾服官多年,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功夫也。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
    七、【勤】。
    1.宜令勤慎,無作欠伸懶漫的樣子,至要至要。
    2.勤則興,惰則敗。
    3.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八、【持家】。
    1.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惟勤儉二字可以持久。
    2.吾家豐盈之際,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設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將清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淺,確有可下手之處。
    3.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切戒之。
    4.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
    5.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慳吝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由儉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及儉,難于登天。
    九、【時間】。
    1.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guī)模,過三十后則長進極難。
    2.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進也。
    3.習慣自然,久久遂成德器,遂不至徒做一場話說,四五十而無聞也。
    4.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
    十、【對事的態(tài)度】。
    1.凡是當有收拾。
    2.不宜過露痕跡: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力除傲惰二弊。
    3.力盡人事,不存絲毫僥幸之心。
    4.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一日算一日。
    5.大凡辦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處,一竊不通,則處處皆窒矣。
    6.一事一物皆求其理,一言一事比求至是。
    7.《大學》能使人成功的地方,也就二條而已:一是格物,而是誠意。格:接觸事物,弄清它的道理,深入地考察研究。物:本末之物,身體、精神、意念、知識、家庭、國家、天下。誠意:遵循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去身體力行。
    8.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爾成功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一靠自己努力,二靠別人刺激,三切忘無所事事。
    9.受創(chuàng)愈甚,成功愈易。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頗稱適意,不過錯過機會,當盡心竭力,做成一個局面。
    10.時刻想到成功之難,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與之意,存一盛名難符,成功難居之意。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曾國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者。他為了教育子女,寫下了一系列的家書,這些家書內(nèi)容豐富,涵蓋了家教、忠誠和品德修養(yǎng)等方面。閱讀和研究曾國藩的家書,不僅可以對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還能從中汲取許多教育智慧和人生智慧。在閱讀曾國藩家書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和感動,對于這位偉大家書教育家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第二段:家教重要性及孝道(300字)
    曾國藩一直把家教放在首位,他強調(diào)孝道與家庭美德的培養(yǎng)。曾國藩在家書中不斷強調(diào)孝順父母之重要性,他教育子女,要尊敬父母,要常常表達愛意,要用自己的行動來關(guān)心照顧父母。曾國藩認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德和人格素質(zhì),同時也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忠誠和恪守原則。他通過生動的文字描述,讓人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孝道的偉大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讀了曾國藩的家書,可以懂得家教的重要性,明白孝道對于一個家庭的意義。
    第三段:忠誠與誠信(300字)
    曾國藩在家書中也強調(diào)了忠誠和誠信的重要性。他教育子女要對國家和社會有忠誠之心,要時刻保持對國家和領(lǐng)導的忠誠。他還告誡子女要保持誠信,要言行一致,要信守承諾。這些教導不僅是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對自己的要求。曾國藩自身的政治生涯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他為了國家的利益,毫不猶豫地決定入仕,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國藩通過家書中的教導,讓人們理解了忠誠與誠信的重要性,也引導人們在生活中要時刻保持忠誠和誠信的品質(zhì)。
    第四段:學習和修養(yǎng)(300字)
    曾國藩非常重視子女的學習和修養(yǎng),他對子女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和期望。他告誡子女要多讀書,要修身養(yǎng)性,要虛心學習。曾國藩相信學習和修養(yǎng)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石,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guān)鍵。通過讀書和修養(yǎng),一個人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還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德修養(yǎng)。曾國藩鼓勵子女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追求卓越。他相信只有通過學習和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家庭。
    第五段:總結(jié)(200字)
    閱讀曾國藩的家書,我深感曾國藩是一位家書教育的大家,他的家書是他思考人生、塑造人生的結(jié)果。通過他的家書,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為人處世原則和人生哲學。曾國藩以自己的家書開創(chuàng)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新局面,他倡導以家庭為基礎,注重培養(yǎng)子女道德品質(zhì)和人格修養(yǎng)。閱讀和研究曾國藩的家書,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家庭倫理觀念。
    通過閱讀曾國藩的家書,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育智慧和人生智慧。曾國藩的家書思想和教育理念深深地觸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yōu)槿颂幨栏佣萌绾巫鹁锤改?、盡職盡責,以及如何忠誠和誠信地對待社會和國家。曾國藩的家書不僅是一本為子女教育所寫的家書,更是一部蘊含著智慧和情感的杰作。通過閱讀和研究曾國藩的家書,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還可以從中汲取人生智慧,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九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為:人的.氣質(zhì),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zhì)。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zhì)。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fā)家,最后權(quán)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zhì),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xiàn)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己,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jīng)過電話、信息、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shù)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墒?,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jīng)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丛募視?,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并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lián)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tài),在當今物質(zhì)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对鴩視芬粫校瑥暮芏嗉視镂覀兌寄軌蚩闯鲎鳛闉楣僦说脑畹钠D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戳嗽募視?,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所以說,改變?nèi)说乃刭|(zhì),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現(xiàn)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zhì)的超前發(fā)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zhì)和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經(jīng)濟能夠改變?nèi)说纳顮顩r,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zhì)。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yǎng),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lǐng)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jié)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BR>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一
    雖是囫圇吞棗式讀完第一次,卻也是獲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讀完卻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無論從學識、人品、性格還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觸最深之處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幾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對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現(xiàn)其胸懷;三是對于大局的思考以及當前形勢的預判及把握,足見其格局;四是其開放的心態(tài)以及對知識的學以致用;五是其與家人及朋友的聯(lián)系,書信的往來,也讓我佩服。
    喜歡讀人物傳記,正是喜歡從別人的人生閱歷,去提取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讀完已經(jīng)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這是值得多翻閱的一本書。不過讀來可以覺察,作者寫作中的個人感情色彩還是很濃的。
    最后,也發(fā)現(xiàn)了歷史的了解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切入,正如這之前對于太平天國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歷史書上學到的`,只知道被鎮(zhèn)壓而失敗,所帶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國一方。而從本書所處的角度,卻讓我認識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讀本書最大的一收獲。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二
    “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是歷史對曾國藩的評價。
    曾國藩生活在中國社會巨變的時代。我想,是激烈、尖銳、復雜的民族斗爭把他推向了風口浪尖,塑造了他復雜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動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從軍、創(chuàng)業(yè)、治學。曾國藩的功過留給更深刻的讀者去評判。我想說的是,在我閱讀了他的家書來信之后,關(guān)于他家書中貫穿始終的“做老實人”的言語內(nèi)容。
    曾國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為哥哥,他承擔著弟弟學習生活、修養(yǎng)等方面的重擔。
    他的家書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訓。從世故、政治事務、保持家風、保養(yǎng)身心等方面的諄諄教誨,充分體現(xiàn)了他作為兄長的作風。
    其中一本是專門為負責家務澄弟和曾國荃寫的。
    曾國藩堅持訓練弟弟們讀書,做一個好人,讓我印象深刻。
    咸豐帝八年元月,曾國藩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說做人要誠實。曾國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誠實的,只是因為滄??吹枚啵啔v多,有時或多或少帶著一點機巧權(quán)變,所以自己學壞了。
    事實上,他補充道,當變革的藝術(shù)并不總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時候,讓人們徒勞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認為“把自己誠實的本性還原到真實的面目,恢復內(nèi)在的本性”更好,因為智者首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爭取平等。
    他勸弟弟盡快恢復到老老實實的本性,不要走權(quán)變的那條路,它會越來越卑微。他認為即使別人對你很狡詐,你仍然對對他很真誠和誠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別人的意見會被消除。
    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偉人都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曾國藩并不是一個偉人,但這些諄諄教誨揭示他的內(nèi)在修養(yǎng)。
    當我深入閱讀,不禁被感動了,所以想要讀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實人,真的是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我現(xiàn)在才越發(fā)想的深入了,因為曾國藩的家書,我想我會受此家訓,思考得更長久。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三
    曾國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也是一位重視教育的父親。曾國藩的家書給了后代子孫們許多寶貴的教導和啟示。通過閱讀曾國藩家書,我也從中汲取了許多心得體會。這些心得體會貫穿著曾國藩家書中關(guān)于應對困境、自身發(fā)展、重視家庭和教育的思想,它們對于當今社會中的個人成長和家庭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在曾國藩家書中,他強調(diào)了如何應對困境。曾國藩自身歷經(jīng)了一系列的艱難困苦之后,通過深思熟慮和不懈的努力走出了困境。他告誡后代子孫要靜下心來,明確目標,并制定合適的計劃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曾國藩的教誨讓我認識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境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要面對它們,勇敢地去克服它們,并且在克服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
    其次,在曾國藩家書中,他強調(diào)了個人的自身發(fā)展。他認為個人的發(fā)展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來實現(xiàn)。曾國藩鼓勵后代子孫要注重學習,并從中獲取知識和智慧。他自己也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不僅精通軍事和政治,還廣泛涉獵文化和修身之道。曾國藩的教誨讓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知識是推動個人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源泉,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第三,在曾國藩家書中,他強調(diào)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認為家庭是個人的溫暖港灣,也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曾國藩鼓勵后代子孫要重視家庭,尊重父母和長輩,關(guān)心親人和家人的幸福與安全。他的教誨讓我明白了家庭的價值,只有擁有一個和睦、溫暖的家庭,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感到幸福和快樂。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guān)心家庭,并盡自己所能去維護和發(fā)展它。
    第四,在曾國藩家書中,他強調(diào)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是人才成長的關(guān)鍵,也是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曾國藩鼓勵后代子孫要注重教育,并以身作則地傳授知識和教育子女。他的教誨讓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夠培養(yǎng)人們的品德和能力,進而推動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教育,關(guān)心子女的成長,并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總之,曾國藩家書所傳達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對于我們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學習曾國藩家書,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努力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關(guān)心和維護家庭的和睦和幸福,以及重視教育的作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為后代子孫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的家書不僅是后人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在當今社會中追求進步和幸福的指南針。因此,我們應該深入學習曾國藩家書的內(nèi)容,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shù)娜恕?BR>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四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為:人的氣質(zhì),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zhì)。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zhì)。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fā)家,最后權(quán)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zhì),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xiàn)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五
    前段時間在好友的推薦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鐵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終于把曾國藩家書看完了,感觸頗多,他之所以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時常反思自己的`過錯,勸誡他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面對面在和曾老對話,從他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出其實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
    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究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繼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學大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寫日記了,曾老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人無完人,他年輕時也犯過很多的過錯,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別人看來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卻依然低調(diào)謙虛,才有這樣的成就,我有個同事他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堅持寫了好幾年的日記,這是一個好的習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呢,從開始寫日記開始,已經(jīng)寫了幾個月了,現(xiàn)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時候還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對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成長,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堅持持續(xù)輸出和反思下去。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六
    曾國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不僅是晚清變法運動中的主要推動者之一,而且還是一位重要的官方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他的家書乘著時代浪潮,傳遞了他的成長、思考、奮斗和成就。在閱讀了曾國藩的家書之后,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他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做事方法,這些思想和方法對我今后的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首先,曾國藩注重自我反省和心理調(diào)節(jié)。在家書中,曾國藩多次談到自身的情緒和價值觀,從中可以看出他注重對自己的反思,定期總結(jié)自己的所作所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面對繁雜的事務和快速的發(fā)展節(jié)奏,人們很容易出現(xiàn)情緒波動,但曾國藩的家書中提到了許多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如調(diào)解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汲取別人的好品質(zhì)等,這些方法不僅是作者自己的經(jīng)驗,而且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如果我們能夠像曾國藩一樣,通過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方法,我們的成長會有更大的提升。
    其次,曾國藩提倡待人以禮。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很容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泄情緒,對于他人的言辭也不理會,曾國藩則是完全相反。他的家書中提到了許多禮節(jié),如禮節(jié)的要素、語言的修辭、形象的儀容等。涉及到任何人際關(guān)系時,我們都應該謹記曾國藩的精神,待人以禮,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情商,換來的是和他人更良好的關(guān)系,這對于我們的成長和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曾國藩家書還講到了用人和管理。在家書中,曾國藩總結(jié)了自己長期與下屬合作的經(jīng)驗,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和用人的方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組織和管理能力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素質(zhì)。只有把一群人編織成一個高效的團隊,才能突破人力資源的局限。從曾國藩的家書中我們可學到管理方法的靈活性,擁抱多樣化的人員組合,以及管理人員的真正需要。
    第四,曾國藩家書強調(diào)實踐。在家書中,曾國藩不僅提出了許多理論觀點,而且分享了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該把實踐和理論相結(jié)合。實踐是一個人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只有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定理論是否可行。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實踐,積極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最后,曾國藩家書強調(diào)時時處處學習。曾國藩曾說過:“我雖然六十歲而已,但我還是一個學生。因為世事千變?nèi)f化?!痹谌缃袢招略庐惖目萍紩r代,學習是必經(jīng)之路,而要想更快地成長,則需多方面學習。通讀曾國藩的家書后,我們可悟到許多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其中包括增加知識儲備、積極交流交換、了解他人觀點保持自信等。
    總之,曾國藩的家書是我們現(xiàn)代人成長的良師益友。通過學習和思考,我們能從曾國藩的經(jīng)驗和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更好的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去,并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優(yōu)化完善自己的理論,最終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七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不可不謂有治國之才,堅忍不拔之志。他在我的印象中活得單薄又直觀,他的光環(huán)在歷史書中,在知識點里,他與湘軍,與洋務運動,與太平天國……他是封建地主階級,也是先進中國人,如果問我曾國藩是個什么樣的人,之前的我會這樣回答。
    現(xiàn)在的我又會怎樣去說呢,我不過是看來他寫的家書罷了,大概能了解的,也只是他想為家人子孫后代留下的,他自己呢?除了他再沒有人能說清。
    從他那一封封懇切家書里,滿是對子孫親眷的殷殷教誨,他說“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儉二字自勉,庶幾長保盛矣”;
    他反反復復又復復反反地提醒女眷不可奢靡;
    他督導戰(zhàn)事,每一次的用兵如神都是長久的深謀遠慮;
    他反省,他說他愧對江西紳士;
    他痛心,又一位摯友兄弟戰(zhàn)死沙場;
    他迷茫,這個國家究竟何去何從。而從那些家書的細枝末節(jié)里,又透露出他一身病痛,以致久病成醫(yī);
    他也想“躺平”,說“大局日壞引退未嘗非?!薄拔ㄓ凶鲆蝗蘸蜕凶惨蝗甄姟?。
    他生于國家大廈將傾之際,他沒有超于常人的天賦,他“比賊笨”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甚至科舉考試都不名列前茅,但就是這樣的他實現(xiàn)了十年躍七級,一步步成為晚清的中流砥柱,欲力挽狂瀾于大廈將傾。
    在那一封封的家書里,有家長里短,亦有時局險惡,更有他作為當時時代的一個先進人物的迷茫。他曾在信中坦言“洋人電氣線之說斷不宜信,目光非他物可比。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又在后期著手于洋務運動的開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shù),這樣的轉(zhuǎn)變反而更讓人看出他在世界變幻莫測的發(fā)展中選擇相信進步,決定改變。懷著一顆傳統(tǒng)的心對新事物提出質(zhì)疑,又懷著一顆救國的心對新事物提出學習,敢于承認自己當初的淺薄,敢于改正自己的舉措,可謂赤誠了。
    作為曾家的家長,他對子孫提出“不忮不求”的要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
    求不去,滿腔曰即卑污。他身處高位,已然識得高處不勝寒,在那個黑暗又泥濘的朝堂,他見慣了奸佞謀害忠良,也見慣了官場上追名逐利到最終一場竹籃打水。他在其中,就已經(jīng)要“堅守初心”了,可換句話說,“堅守初心”不就是初心難以堅守嗎?他承認守心之難,便更要教導子孫“不忮不求”,當你滿心被權(quán)利與欲望填滿,在沒有去處給你的真心一個得以喘息的空間時,人便同于行尸走肉,站在這青天白日下也無法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在朝堂中,這便相當于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招致滿門禍患。
    他像是沒有退隱的陶淵明,在臟污的朝堂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又坦坦蕩蕩地守著自己的方寸之地,若能再為他的國家做些什么,那便再好不過。
    他的家書留給子孫,也留給我們,我們能夠以此窺見那個時代,也能以此稍稍窺探他的內(nèi)心,“余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平生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余右目久盲,左目日蒙,作字非常之苦。所開方?jīng)鏊幪?,余不敢服,恐蹈郝醫(yī)之覆轍也。不治則左目不久必壞,殊為焦灼”。他一點一滴地反思自己,也在一絲一縷地憂患自己,怕自己事業(yè)未成而中道崩殂,怕自己家國未救而有心無力。他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況,可就像左宗棠選擇抬著自己的棺材也要去收復新疆,他就算拖著殘破的病軀也要為這個茍延殘喘的帝國做些什么,不然這樣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實在是無人可用。
    人有各自的信仰,各為其主也是值得敬佩的。我們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看過去的曾國藩,他服務于晚清,剿殺太平天國,他看著國家衰落,對外戰(zhàn)爭幾乎屢戰(zhàn)屢敗,他逝世于1872,一個不高不低的時間,沒看到帝國最后的破敗,沒看到瓜分帝國的狂潮,同樣也看不到先進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看不到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zhàn),看不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最終站起來。他逝世于一個破敗的王朝,即使當時看起來一切還好,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了,洋務運動也正如火如荼,他很幸運,離開的時候,正是他想象的向好的樣子,不像曹雪芹,非得把那萬紫千紅紙醉金迷看遍,還要經(jīng)歷那一番門前冷落鞍馬稀。這也算是曾國藩的幸與不幸之處了。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這句話曾國藩堅守了始終,也當是我們的處事之道,沒有什么是一直長久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我們不可能讓時光倒流,現(xiàn)在過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我們回顧曾國藩的家書也并不全是為了窺探時代窺探他的內(nèi)心,更是要從中汲取一些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與處事方式,于他人的經(jīng)歷中摸索出自己的處世方法,以那個時代反照當今的現(xiàn)實并著手著眼于未來,當今青年應當做的大概也是如此了。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八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柜。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游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于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干,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chǎn)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他認為戰(zhàn)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xiàn)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曾國藩家書心得感悟篇十九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jīng)過電話、信息、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shù)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墒?,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jīng)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并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lián)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tài),在當今物質(zhì)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对鴩視芬粫?,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所以說,改變?nèi)说乃刭|(zhì),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現(xiàn)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zhì)的超前發(fā)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zhì)和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經(jīng)濟能夠改變?nèi)说纳顮顩r,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zhì)。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yǎng),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lǐng)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jié)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