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大全(16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整理出來,讓自己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在寫讀后感之前,我們可以進行一些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幫助我們整理和組織自己的思路。如果你需要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樣本,可以看看以下幾篇范文。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一
    sophie,在希臘語中象征上帝女性的一面,意為“智慧”。而《蘇菲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引領我們走向智慧圣殿的一本書。關于哲學史的書籍,大多是純粹的理性敘述和相對拘謹?shù)奈淖直磉_,然后毫無懸念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蘇菲的世界》不同,線索的穿插和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都流暢而飽滿——有人說,哲學是智慧的科學;事實上,哲學應當是思想在生命之上的一種體現(xiàn)。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哲學家艾伯特與蘇菲對問題的探討中,不僅做了條理分明的敘述、幽默適當?shù)囊C,也將自己對哲學的思考滲透在文字之中。例如宗教,雖然喬斯坦-賈德的觀點并沒有得到評論家、尤其是一些虔誠的基督教信奉者的支持,但在我看來,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例如,這本書更注重科學為哲學發(fā)展所做的貢獻,而對于宗教卻有貶低之嫌。批評家對他把耶穌殉道與蘇格拉底之死相提并論所表示出的不滿情緒,在phillip d. jensen的書評《是誰的哲學史?》中寫得非常清楚:“盡管這本書給了基督教相當?shù)钠?,然而它對基督教觀點的呈現(xiàn)是相當失職的?;浇倘灰惑w的信仰神觀,不是一個簡單的上帝存不存在的哲學問題,就能涵蓋的。把耶穌對真理的執(zhí)著和他的殉道,類比于蘇格拉底,實在是對耶穌教訓極大的誤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基督教對于哲學影響力遠遠無法和科學相比,至少在近幾個世紀來,哲學的科學性正在被挖掘出來,以便更好地貢獻給人類。神的啟示顯然只存在于宗教信徒的心中,而哲學的思想?yún)s可以滲透更大面積的人群。
    這大概也正是本書選擇一個十四歲的少女為主人公的原因。她在哲學課之前并沒有接受到什么正規(guī)的哲學思想,身上更沒有什么宗教極端分子的傾向。只是如她的名字一樣,蘇菲具有一種促使她去理性地思考的智慧,于是她對于哲學,對與這個世界有比同齡人更為深刻的見解——擺在她面前的,是一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趨向于無限的廣大天地。盡管一條條錯綜復雜的線索都在暗示她世界的產生來自于意外,但逐漸深入的思考卻讓她走向了探詢世間萬物之意義的道路。這個似乎矛盾的問題在書中始終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堅信人類文明的創(chuàng)造來自于神的教誨——包括自稱自然主義者的艾伯特在內。
    作為一本主要敘述西方哲學史的小說,《蘇菲的世界》對于東方哲學發(fā)展所用筆墨不多,僅提到了一些佛教的理論。而我認為佛教的生成與西方宗教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頗值得探討的。佛教對于萬物產生的觀點,和基督教有著較大的區(qū)別;與西方人相比,東方文化對命運與輪回的解釋則更為完善。令人不得不嘆息的是,東方,尤其是較早進入文明時代的中國。雖然也在相當早地形成的一些哲學流派,但卻在很大程度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并逐漸演化成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武器。西方的哲學思想盡管在產生的時間上沒有多大的優(yōu)勢,卻因改革運動而具有了時代性和科學性,從而走向新的繁榮。這一點弦外之音,大多讀者也能體會得到。
    我認為作品本身的價值,并不在于它的正確與否,而更重要的,是它引發(fā)的我們多少理性的思考,或者說,是這種思考本身的價值所決定的。它對于一個定義的詮釋,無非是引發(fā)思考的手段罷了。如此看來,《蘇菲的世界》是成功的:它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的詮釋者,更是千萬讀者哲學啟蒙的導師。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是笛卡爾的一句名言,也許,這也是喬斯坦-賈德在《蘇菲的世界》中所要告訴我們的。即便一只白兔引發(fā)的思考,也能讓我們有勇氣去探詢這個世界的未知領域,尋找我們存在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二
    今晚,懷著好奇的心情和同學們一起翻開了《蘇菲的世界》。本以為這么厚的哲學書會很枯燥??刹恢挥X間,我已沉浸在這本書中了。
    書中的主人公蘇菲,是一個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會這樣平凡下去。她在書信中,開始了她的哲學課程。
    在第一章中,兩個問題吸引了我:“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初讀時對這兩句話嗤之以鼻??杉毤毱肺?,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誰?”我就是我??!蘇菲起初也是這樣想的,但她的哲學課程給了她不一樣的看法。
    書中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于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稀奇……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
    仔細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嗎?小的時候,對一切事物都感到驚奇,總喜歡刨根問底。是從何時開始,我對一切失去了當初的熱情了呢?我想,這本書,這堂哲學課程,也會讓我重向兔毛頂端攀登。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三
    前幾天,我讀完了一本繪本。它的名字叫做――《蘇菲的禮物》。
    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只蜘蛛,她的名字叫做蘇菲。她從小就會織各種東西,并且織得非常精美。大家都想看看蘇菲最杰出的作品。蘇菲年輕的時候,搬過好幾次家,可是,大家都討厭蘇菲。準確的說,大家都討厭蜘蛛??商K菲每搬一次家,就想著為住在那的人織點什么東西。蘇菲搬了四次家。最終,她把家安在――一個年輕女人的屋里。這個女人很窮,可她快生寶寶了。她對待蘇菲十分友好,不僅沒驅趕蘇菲,還特地幫她做了一個溫暖的小窩,這時的蘇菲,已經(jīng)很老很老了,她用余下的精力,為自己織了一條毯子,和八只襪子。幾天后,寶寶誕生了,可是,他卻沒有一條合適的毯子,于是,年輕女人只好用房東太太那條又破又丑的圍巾,做了一條和寶寶非常不搭的毛毯。蘇菲用盡了她所有的力氣,在臨死之前,為寶寶做了一條十分精致的毛毯,并且把她的心織進了毯子的一角,最終,這條毯子成為了蘇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這個繪本非常簡單,但是,我卻被里面的主人公――蘇菲,所深深的感動了。
    蘇菲并沒有因為別人的驅趕而放棄幫助別人,并且,她懂得感恩,用最后的一點時間和精力織下了一條美麗的毯子。
    剛開始我還有點奇怪――這條毯子是很精美,可是,蘇菲的其他作品也都很優(yōu)秀啊,為什么偏偏說這條毯子是蘇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呢?后來,經(jīng)過我的思考,終于得到了答案――因為這條毯子是蘇菲懷著感恩的心織的,毯子里包含著蘇菲的愛。使這樣的一件“死物”,富有了靈魂。
    這樣的作品,的確是最杰出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四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現(xiàn)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著精神世界。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里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于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說,那圣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發(fā)現(xiàn)“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fā)現(xiàn),從它所基于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qū)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關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不快樂的人?而根據(jù)柏拉圖的說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種能力,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欲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xié)調運作時,個人才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為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養(yǎng)自己的勇氣,最后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yī)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傳說中希臘醫(yī)學的始祖,誕生于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jié)制飲食起居。
    唯有平衡,節(jié)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于幸福的智慧。
    其實我沒有什么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墒牵囊饬x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墒俏抑?,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是寫給15歲的孩子們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歲。
    這本書有兩條線,一條線介紹了從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到戰(zhàn)后存在主義哲學的漫長的西方哲學史歷史進程,一條線講述了少校為了給女兒過生日,通過寫作創(chuàng)造出蘇菲這個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將蘇菲的故事裝訂成冊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女兒,但他筆下的蘇菲卻產生了自我意識,從書中逃離的奇妙故事。
    這兩條線的交織和互相推進,使得這漫長的哲學課也變得生動有趣。對于孩子們來講,在窺探蘇菲的秘密的過程中,順便了解了整個西方哲學史,是一舉兩得的閱讀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輕松愉快。所以這本書的科普價值很受世界各國推崇,比如德國這個哲學家的國度,就毫不吝嗇的給了這本書很多高級別的文學獎。
    像我這種非哲學專業(yè)的門外漢,雖然二十年后才讀這本書,讀完也收獲很多,一點兒也不覺得此書幼稚—而且我讀了好久呢,因為信息量太大,沒辦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學生時代,那時候我就很喜歡哲學,初中和高中的暑假我都會買一堆哲學書自發(fā)性的學習,但缺人指點,因此學的也很不成體系。不過我通過這本《蘇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學史后,發(fā)現(xiàn)自己除了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沒深入接觸過以外,其他學派從冷門到熱門都自學過了,給自己鼓個掌。
    然而哲學和我研究生讀的文學一樣,都是在這個功利社會中受人冷落的學問。文學的地位甚至比哲學還高一些。哲學已經(jīng)很過時了,就像拉丁語一樣,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學的時代就已過去,現(xiàn)在的哲學只剩落日余暉,靠反射往日的輝煌茍延殘喘。
    借用熊逸老師在“得到”《哲學的尷尬與〈時髦的廢話〉序言》的所說的:
    原本屬于哲學范疇的研究被細分到其他各學科里。比如,以前哲學研究的“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現(xiàn)在在遺傳學家手里,以前哲學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現(xiàn)在在物理學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學內容,也被語言學、邏輯學、政治學、心理學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會里,研讀哲學對個人來講也還是有些用處的。它可以讓你在各種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種“抽離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種不順的時候能保持較為良好的心態(tài)(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對吧?),這點兒其實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兒,翻不過去,氣出毛病,花錢治病,全家受累。讀點兒哲學,想想我們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飄落的一些些星塵,想想莊周夢蝶,焉知誰在夢中,想想哲學世界之高遠與人生之渺小,再回頭看很多生活中讓人心浮氣躁的小事情,就會超脫許多。不過都是星塵而已。所以哲學家們普遍長壽,比如康德,那個年代活到了75歲,堪比當今時代活到150歲。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六
    一開始,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本偵探小說,否則怎會如此引人入勝讀著讀著,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我今年12歲,上五年級,在我的概念里只明白有哲學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學是怎樣回事。媽媽說,哲學這個詞,解釋起來有點復雜,能夠打個比方,醫(yī)學家研究怎樣治病救人,植物學家研究怎樣栽培植物,使花開得更好看,果實結得更豐滿,味道更鮮美,史學家研究國家政權怎樣興盛怎樣衰亡。哲學家呢,不研究具體的東西,他們會把剛才那些學者的成果進行一一比較,發(fā)現(xiàn)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國家政權也好,它們都得貼合一個生長、興盛、衰弱、死亡的過程,沒有例外。哲學家就會把這個過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動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學應當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規(guī)律的一門學問。
    如此說來,哲學應當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奧的,可《蘇菲的世界》卻如此生動,它刻畫的蘇菲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女孩,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欲望,從蘇菲身上,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人必須得堅持一顆“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這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就像學習,對書中的知識、教師傳授方式,從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個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對事物探索的精神,進而我們的思維開始被固定,最終因為惰性變得呆板,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
    多對這個世界問幾個為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當然的存在著?!短K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讀的,它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更多的還是關于生命等的有意義的問題,它讓我學會了用哲學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認識自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七
    在家整理書柜的時候發(fā)現(xiàn)《蘇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書柜上。初中的時候看過一半,當時想的是,這些人到底在講什么,有很多奇怪的詞看不懂什么意思,所以就擱淺了。
    時至今日我才發(fā)現(xiàn)差點錯過一本奇書,西方哲學發(fā)展史的啟蒙讀物。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到馬克思,這些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一代一代的促進著哲學和社會的發(fā)展。想分兩點談談讀完這本書的思考。
    關于容錯率:
    我很喜歡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結尾處小孩指著沒穿衣服的皇帝說:你明明沒穿衣服啊!哲學家們在社會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著對我說,童話里是騙人的。對,現(xiàn)實社會是怎么樣的?蘇格拉底因為求知,與當時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誘導青少年誤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蘇格拉底代表著雅典的良心,當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處死刑的時候,這個城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在當時社會,我也不敢肯定蘇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對的,并且認同他的做法。蘇格拉底只是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了他們的統(tǒng)治。包括后來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話說回來,看著這本簡易版的西方哲學史又覺得很神奇,一個觀點被提出來,不久之后又有人對其進行批判,柏拉圖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應該像姜餅人餅干(有些想吃姜餅人餅干)的模具一樣有個完美的模型,而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對,先有具體的型而后抽象出一個共性。就看著這些哲學家一代一代的推動著世界的思想的發(fā)展。世界是存在容錯率的,直到現(xiàn)在容錯率越來越高,也是經(jīng)過長達兩三千年的努力。
    這讓我聯(lián)想到北京聽過一個關于文學的講座,講的大概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整個講座老教授都沒有否定陶淵明的隱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個詩句從他的解釋中和當下主流思想大相逕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醫(yī)術古籍中,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藥用價值,而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為什么陶淵明要寫“悠然見南山”呢?這里的南山指的是壽比南山。也許陶淵明采菊花是為了服用,延年益壽,壽比南山。
    雖然我和其他人討論過,但是好像他們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是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最后的落腳點就是,我還是應該好好學習,不要去聽一些亂七八糟的講座…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問問陶淵明本人了。這個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罷了。
    關于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
    因為這本書,看了一些與之相關的周邊歷史。在這里也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我們知道古代中國經(jīng)歷過幾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總來欺負南方農耕民族,這個就挺有意思的。后來看到古希臘,也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傳聞中師從亞里士多德的亞歷山大一路南下席卷整個中東,要是沒有喜馬拉雅山脈,不知道和古中國直接產生交集就是如何,扯遠了。馬其頓構成了一個超大的帝國版圖。他們憑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亞歷山大。那么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較進步的一方嗎?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就在亞歷山大對他國進行侵略的時候,其中也包括猶太這個民族。大家都知道猶太教中演化出來的基督教正是在這個時候從中東傳到了歐洲,成為歐洲第一大宗教。
    基督教對歐洲的統(tǒng)治是思想上的統(tǒng)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嗎。所以到底是誰能笑到最后還不一定呢…腦子里要有東西,才不能輕易被人控制就是這個道理。腦子里沒東西的時候,就應該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會被洗腦。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八
    在一個陽光的明媚的下午,我懷著好奇,輕松的心情走進了《蘇菲的世界》,去認識這個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無窮的奧秘。
    有點羞愧的是,作為上世紀末西方社會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哲學通俗讀物之一,我二十六歲才第一次讀到,作為一個對哲學無感的人,書里的許多比喻讓我對哲學有了好感,比如,魔術師的帽子,白兔子,開篇絕好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被這本書吸引了,然后是各大哲學家的登場,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如果把他們的哲學理念全都鋪陳開來講的話,想必我就看不下去了。這本書歸根結底,是一門哲學入門書,不適合哲學家看,適合我們普通人看,看完了對哲學立馬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這么多哲學觀念我們一一看下來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哲學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我覺得這一點很精彩,作者由此告訴我們應該辯證她去看待歷史哲學。這就好像黑格爾說的“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世間并沒有永恒的真理”,從前的真理,也許過些日子就不是了,現(xiàn)在不是真理的,也許過些日子就是了,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一切,與時俱進。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九
    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是在大四上學期。當時很多人開始準備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對于剛要從學校走進社會大熔爐的我來說,這個時候讀到這本書,是一種幸運。記得當時從學校圖書館的借這本書的時候,圖書館的管理員阿姨還對我半開玩笑的說道:“怎么,改學哲學了?”“我看這本書比較新?!蔽耶敃r這樣回答她。就這樣,《蘇菲的世界》成為了我讀過的第一本哲學書。
    本書的開篇,15歲的主人公蘇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卻只有一個問題——“你是誰?”?,F(xiàn)在想想,這三個字的簡單的問題,想要回答,也著實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誰?我是楊喜名。可是這個簡單的陳述句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很顯然,沒有。因為叫這個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個字的代號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換成另外一種回答:我是在北京飄著的一個java程序員,我的名字叫楊喜名。這樣似乎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也僅僅是似乎而已,誰知道宇宙中有沒有另外一個星球上也有一個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東東呢!況且僅僅確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蘇菲一樣的問題嗎?并沒有。
    人類的存在并不僅僅是一個類似于唯一性標示id的字段型的代號可以囊括的。
    書中笛卡爾說過一句話: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會思考。人這個會思考的靈長類動物加上自己的行動就構成了一個小型的世界?!缎Π两畺|方不敗》里有句話:“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里所謂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們現(xiàn)在處于的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來解釋這句話,那就是一個人有自己的真實身份,真實身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同時也在各種網(wǎng)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虛擬身份和虛擬的關系,不同身份和關系的存在就組成了整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類的文明,同時也時時加快著世界前進的腳步??墒牵叛郛斚碌纳鐣?,科技雖然發(fā)達,人們卻越來越缺乏哲學性的思考的主動性。.就像如今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網(wǎng)絡來說,它給我們帶來信息閱讀的方便的同時卻也造成了知識創(chuàng)新的匱乏,因為既然網(wǎng)上的東西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為什么還要去探究思考,總是不如ctrl+c和ctrl+v來的方便。這種做法,直接導致的就是思維的懶惰,哲學的悲哀。
    說道這里,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又是為什么呢?查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類應該知道自己的渺小與無知,在此基礎上去擴展發(fā)散自己的思維。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
    《蘇菲的世界》摘抄:
    1、事實上,我們就是那只從帽子里被拉出來的小白兔。我們與小白兔之間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參與了一場魔術表演。而我們則相反。我們覺得自己是某種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們想了解其中的奧秘。
    ps、關于小兔子,最好將它比作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皮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賞析
    這本書最大的優(yōu)點還在于,它并不如別的哲學書一般排列松散,抑或說無味,而是絲絲入扣,環(huán)環(huán)相結,一波三折。哲學是包羅萬象的,所以許多書都以一個一個的事例來分析,而這本書,則把它們都串了起來,成為了一個個建立在小片斷上的更大故事,沒有缺失了小說的趣味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一
    讀完了《蘇菲的世界》,讓我初步了解了哲學。這本書的作者是喬斯坦?賈德。
    書的內容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jīng)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fā)展的歷程。
    《蘇菲的世界》既是小說又是哲學史,因此哲學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也就不奇怪了。哲學并非以那種無事可做的人進行深奧思考的面目出現(xiàn),而是作為與生活相統(tǒng)一的事物而出現(xiàn)。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這不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也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二
    《蘇菲的世界》起初聽到這個書名我還以為這也許是一本類似于小孩子探險的故事。直到翻開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徑庭。
    《蘇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蘇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寫信教授的哲學課程講述的從最早自然哲學到近現(xiàn)代的哲學家們代表性的哲學理論。
    道哲學家就是那些提出種種為世人所流傳的科學或對人生的理論看法的。但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學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設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總體而言,我覺得看了《蘇菲的世界》讓我腦子里一團亂麻。有時我甚至想我們或也是一個書中的角色,那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像蘇菲一樣,自己來把握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的活更充實。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三
    蘇菲是一個十四歲的挪威女孩兒,她像許多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樣有許多不凡的經(jīng)歷——莫名闖入生活的哲學老師,開啟一段深奧卻有趣的哲學學習課程;種種超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及一封封送給彼岸一個名為席德的少女的信。
    這絕不是空洞無味,好高騖遠的無病呻吟,而是我重獲新生時,那對我的存在所做的一次審視,讓我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生活的細節(jié)美,好像一個瞎子真正看到了世界,魯鈍的又變得鋒銳了。
    這本書以歷史時間線為縱軸,涉及了許多歷史,科學知識,同時也寫了許多名人和哲學家的故事,讓我得以與偉大的靈魂對話。這本書讓我的思想變得更有深度;對問題的看待,更加全面;健全了我的人格,豐富了我的視野,讓我如癡如醉。隨著近代哲學史講演完畢,蘇菲的冒險也告一段落,一個荒誕而偉大的結尾給了讀者最后的結語,如果蘇菲所謀求的真相是她只是一個書中人物,來自本書中另一個人物的筆下,那么我的生活與世界是否也只是一個缸中之腦的故事,蘇菲和她的老師逃出了書本的故事,開始了無人可知的冒險,。而我能不能逃出框架,明白“我們都是星塵”這句話的深意。
    我想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這個世界需要哲學,而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哲學,讓我們打開《蘇菲的世界》,領略哲學之美。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四
    我是誰?這個問題我不能確切的解答,但是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了另外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個一直存在的問題我就沒有思考過,關于這種對事物本質的問題就怎么沒有思考過。這時發(fā)現(xiàn),原來是我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想去了解這些本質的問題。在書中,艾伯特開始給蘇菲介紹哲學的時候就說到哲學家的一個條件——好奇心。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要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望。
    那為什么才來到這個世界二十年我就對這個世界沒有了好奇心?是我對這個世界都了解了,這個顯然不是的,那為什么不了解這個世界又不好奇了。書中說的是我們習慣了這個世界,所以沒有了好奇心。反觀我們的生活,來尋找答案。
    在高中的時候,我每天都做很多的題目,學習很多的東西。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很早的就把它學會了,但是我學習勾股定理不是為了去了解三角形,去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奇妙,而是為了我的考試,作為學生我學習它們就是想考一個高分。上了大學以后,我學習了很多的專業(yè)知識,如經(jīng)濟學中的很多原理。但我學習這些東西也不是因為我想了解這個世界,想要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我主要是為了我以后的生活,為了我以后有一個好的技能來讓我過上好的生活。我的父親是一個中學數(shù)學老師,幾十年的教學下來,他對中學的數(shù)學可以說是了如指掌,那他對于這些東西的學習和了解是出于對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嗎?這顯然不是的。我們這樣做其實是順應一個社會的規(guī)律而已,那就是中學生要學習什么,大學生要學習什么,老師要做什么,學習什么。這些都是我們在適應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而做的事情。我們從小就開始了為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而做著各種各樣的努力,在這種長期的生活在,我們終于適應了周圍的環(huán)境,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也把我們和諧了。我們只知道如何去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如何去順從這些規(guī)律現(xiàn)象,但是我們卻從來不去真正的認識了解他們,所以我們長大了,都只會順從了,卻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所以我們是因為長大了,習慣了這個世界,從而失去了好奇心。但是如果們想讓自己進步提升就要想哲學家一樣的思考,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保持求知欲,那樣我們才會不斷的進步。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五
    斷斷續(xù)續(xù)的20個小時,我試圖將自己洗白,置身于每個時代,他們各自的思想體系中,去了解,去理解。有沖突,很艱難,卻總有那么幾秒,讓我豁然開朗。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大概就去了我的潛意識里。我,又混沌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哲學的發(fā)展史,不,它本身就是。只是用了小說的形式,讓我們在學習哲學知識的過程中,運用哲學的思考方式,來一層一層剝開真相,發(fā)現(xiàn)故事。這點很贊,我們從未置身事外,我們是參與者。
    艾伯特和蘇菲,原來他們不過是書中的人物,一舉一動都是別人的寫作,而這個別人,正是席德的父親,一個存在于作者筆下,剛被我讀完的人物。(而作者是誰,我又是誰,是否存在于某個錄像帶中,又被別人觀看著呢?) 我們存在于不同時空中,互不聯(lián)系,卻又互相影響著。
    我思故我在。用一顆好奇的心去發(fā)現(xiàn)世界,用批判的思考去看待所有看起來正確的事物,保持思維的敏銳性,像個孩子般敏感,從此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理應有意義。
    我是誰?
    我們是誰?
    是幾十億年前宇宙爆出來的一點火花。
    也是星塵。
    很美。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讀后感篇十六
    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如果某天你看到或聽到后會如何回答?當我看到并準備回答時,我突然愣住了,因為我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我是誰?或許我只會回答我的名字,那么重名的人呢?最后我只能說,我就是我。就是這個問題,使我對于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jīng)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fā)展的歷程。通過這本書,我印象里的哲學形象有了巨大的變化,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門只有頂尖的學者才能研究的學術。但在讀了之后,哲學的定義更加清晰起來。我得知了我們應該給自己尋找自己的價值,給自己一個定義,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己。為什么人們總不能想想哲學性的問題呢?或許就像書里所說,人們已經(jīng)對這個世界習以為常了,書里有一個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帽子里拿出的一只兔子,十分巨大,而我們每個人都出生在兔子的細毛頂端,一開始,大家對于這個戲法十分好奇,便想看清兔子以及魔術師,但隨著時間的慢慢消逝,人們沉浸于兔毛的柔軟與舒適,在這盡情享樂,談論著市場蔬菜的價格,然而這其中有一些人,他們并不沉浸于這樣的環(huán)境,而是努力向上攀登,想再次回到細毛頂端去一看究竟。這就是哲學家:他們愿意冒著掉下粉身碎骨的風險,卻依然要探尋真理,不得不說他們是偉大的。
    在書中,我認識了蘇格拉底、帕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學家。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他并不盲從前人的哲學知識,而是自己重建了一個哲學體系,就像先把廢墟推平后重建一樣。他其中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思故我在。從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書里說,笛卡爾是當時懷疑派的代表人物,因為他無時無刻都在懷疑,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實的基礎上,不然地基垮了的話,建筑也會倒塌。在他思考時,他最終確定了有一件事一定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當他懷疑時,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這便是:我思故我在。
    讀了這本書后,我第一次覺得好奇心原來是如此重要。如果人沒有好奇,那么人類可能就沒有進步,就像如果人類沒有了欲望,科技未必能這么發(fā)達,因為洗衣機可能就是因為人們希望清閑的欲望所制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