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我們可以回顧過去的經(jīng)歷,并從中獲取有益的教訓。心得體會的撰寫可以采用自由書寫的方式,不過度拘泥于格式和結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一些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一
《道德經(jīng)》是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對道德經(jīng)的感悟。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jīng)》分為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稱《道經(jīng)》;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jīng)》。《道經(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jīng)》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一定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一定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德”是人類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jīng)》究竟內涵和意義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jīng)》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表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內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意義?!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這里要求我們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鑒,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鑒。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知道守常叫做明。不知道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知道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xiàn)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范文《對道德經(jīng)的感悟》。老子的意思用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jīng)》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痹偃绲厮氖耪隆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jīng)》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jīng)》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币馑际钦f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币馑际钦f已經(jīng)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玻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體現(xiàn)在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棄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保持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保持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達到內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特別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棄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jīng)》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這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边@里更多表現(xiàn)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輕松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jīng)》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xiàn)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就應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三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摗睘榭侦`,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猓蓮摹疤撈湫摹眮眢w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虛”與“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四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BR>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五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游戲于江海;為什么這么多人讀這本書,理解的方向、運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這種現(xiàn)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這位走運的老先生讀書報告之《道德經(jīng)》。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受到某種影響,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游戲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漢文帝讀它,將它變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動大漢朝,開一代盛世。董仲舒讀它,將它變成一種構架學術大廈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學",以儒學為磚,以道學為漿,才得以穩(wěn)立于世,取"罷黜百家"的獨尊地位。東方朔讀它,將它變成一個混跡官場的護身符,"大隱隱于市"?,F(xiàn)代人也讀它,到底讀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從中得到了多少好處?這些問題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國人也讀它,居然滿嘴胡話:假如中國所有的書都要燒掉,只留下一本最有價值的書,這本書將是《道德經(jīng)》。據(jù)西方學者統(tǒng)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jīng)》已有250多種,其中德文有64種,英文有83種,法文有33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它在世界上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
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
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還超前一百年。每個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從中取其所需,卻沒有人能完全得其精華。
這種現(xiàn)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這位走運的老先生,因為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油礦藏,一夜暴富。錢多得花不完的他,買了一輛當時最昂貴、最豪華的福特牌轎車。不論天氣如何,他每天都要坐著這輛車去鎮(zhèn)上閑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熱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閉目養(yǎng)神。奇怪的是,他并沒有雇用司機,當他打盹時車也沒有停下來,但他的車從沒有出過車禍。
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是用兩匹識途老馬來拉他的車。
這位老印第安人從未想過學習駕駛技術!
《道德經(jīng)》也是這樣一輛老印第安人的豪華小車。它能用來干什么呢?能用來做一輛馬車;能用來做臨時臥室;能用來做遮陽傘或雨傘;還能用來向人炫耀……千古以來,人們把它所有額外的用途都嘗試過了,就是沒有人把它當成一輛豪華小車來使用。因為它太超前了,誰也不知道它是一輛豪華小車,誰也不懂駕駛技術。
時代到了今天,這輛"豪華小車"已經(jīng)不算太超前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一點"駕駛技術",那么,何不嘗試著來駕駛這輛"豪華小車"呢?這就是筆者想寫這部書的原因。
雖然筆者水平有限,不能將《道德經(jīng)》的精華完全發(fā)掘出來,"駕駛技術"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來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有這樣的用途!讀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駕駛技術,并熟練掌握它,以實現(xiàn)人生提速!
《道德經(jīng)》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百科全書”。有說它是言哲思的,有說它是言智術的,有說它是言兵事的。但它總的是說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經(jīng)》或可稱《得道經(jīng)》?!兜赖陆?jīng)》文約義豐,全書5千余言,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jīng)》,下篇稱《德經(jīng)》?!兜澜?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表達了宇宙和自然的總規(guī)律,《德經(jīng)》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表達了人類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暗馈笔恰暗隆钡母?,“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xiàn)?!兜赖陆?jīng)》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內容涉及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六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開頭,也是老子對于道德的第一層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對于道德的探討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諦,也對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擬的,因為道德超越了人們浮躁的欲望,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境界。人們常常被社會上瑣碎繁雜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權力、金錢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靈和靈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去追求一種更高尚而純粹的精神境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名利之爭無處不在,商業(yè)利益、政治斗爭、人際交往等都充滿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為追求名利,人們往往迷失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因此,學會超越名利的束縛,追求道德的境界,成為我們實踐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觀念要在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中得到體現(xiàn)。老子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即通過舍棄物質的欲望,追求內心的安寧與卓越。修身養(yǎng)性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外和諧,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融入社會并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誡我們要與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對抗,克制住沖動和貪婪,修身養(yǎng)性才能真正徹底。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成為一個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修身養(yǎng)性也使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段四:
道德的實踐需要智慧的引導。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智慧,主張關注自然規(guī)律,注重隨遇而安。在社會運作中,有時候我們不能過于強求,而應該隨順自然,在適當?shù)臅r機采取合適的行動。過度干預會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和矛盾,而適當?shù)臒o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價下實現(xiàn)最好的效果。諸如政府的管理、企業(yè)的經(jīng)營、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導和無為而治的思維。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時,掌握無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動和因為個人意志而帶來的后果。
段五:
在實踐道德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同時,要堅信善良與真善美的力量,將道德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路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各異。而每一次的選擇和行動都是對自己內心價值的選擇和堅守。只有通過踐行道德,讓道德品質成為自己的堅實內核,才能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
通過閱讀和體悟《道德經(jīng)》,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諦,認識到了道德的實踐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內核,也是我們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紐帶。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初心,修身養(yǎng)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導我們的行動,最終實踐道德。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xiàn)個體的幸福與內心的滿足,同時,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做出更多的貢獻。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七
說起"道",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紫氣東來",也偶爾試著去理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里所透露出的哲學?!兜赖陆?jīng)》只有五千余字,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都彰顯出經(jīng)典。我不是個好學生,雖然老師為我們進行了很深的講解,但是這其中的"玄之又玄",讓我望"道"興嘆。此書中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養(yǎng)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我最喜歡的文豪魯迅先生說的:"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南懷瑾南老曾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體現(xiàn)出了道法自然為風骨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經(jīng)典,能給疲憊的心靈帶去力量,他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地對待人世間的種種,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鼓勵我們以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天下萬物。
"致虛極,守靜篤"一個"虛"字告訴我們時常要放空自己,當心無一物時,向內觀,自己的心感受到內在的光明,才能探尋事物的本質。
"上善若水",也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個人的淺薄理解:水的運動規(guī)律最接近道了,一個人甘于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放下自己、包容別人、返璞歸真、像水一樣至陰至柔、圓潤處事,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八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響著東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細讀《老子》不難發(fā)現(xiàn)此書的本質是一本修身治世之書,其中包含著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俺嘧又摹薄八隆庇^……對個人修養(yǎng)的體悟與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無為”“不自有”“柔弱勝剛強”等治世、處事哲學思想。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些修身處事的哲學思想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人生啟示意義。
初讀《老子》時,難免會迷惑于書中雜亂無章的邏輯,它的章節(jié)語言時而通俗易懂,時而艱難晦澀。此次閱讀專門找了一些輔助資料,讀后卻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段關于老子及《老子》的記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ィ^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劉向的《列仙傳》中也有對老子的記載: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jīng)》上下二卷。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書原因,老子的樣貌如何我們如今已無法知曉,而現(xiàn)今世界幾乎能見到的所有關于老子的畫像、雕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一對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這應該與老子的名字有關“名耳,字聃”。老子身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在見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離周,當他騎著牛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守關將領尹喜攔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強行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過關。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經(jīng)》。老子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讀時候的那些疑惑了,但無論邏輯是否通順,語言是否流暢,《老子》一書中包含的修身處事之啟示毋庸置疑。
這里著重說《老子》一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事思想即“柔弱勝剛強”,人們普遍認為,柔弱在剛強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總會呈現(xiàn)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xiàn)象。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將二者的關系說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薄皬姶筇幭拢崛跆幧稀保ǖ谄呤拢?。老子從生死的角度來解析柔弱與剛強,他說人活著的時候筋骨都是柔軟的,而死了則會變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長的時候枝條都是柔脆的,死了則是干枯堅硬的,那么堅硬的則屬于死亡一類,而柔弱的則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不要逞強硬來。樹木過于繁盛就會被砍伐,由此看來強大的反而處于劣勢,而柔弱者則占據(jù)上風。由此,老子為這一理論主張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疤煜氯崛跄^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ǖ诎苏拢?BR>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堅硬的巖石中流淌而過,柔弱的水卻可以抵擋銳利的刀劍,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銹刀,這處處展現(xiàn)著柔弱勝剛強的內涵。這也體現(xiàn)著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學。老子將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與人的德行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邏輯體系。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中說: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能夠在人們所厭惡的環(huán)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與人無爭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靜,待人真誠,說話守信用,為政善與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有幽怨產(chǎn)生?!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老子對水德的闡述也是對人德的啟示。
居善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總會流向一些低洼處即被世俗人們所惡之處,但最終水仍會到達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視一切的云朵,水的這種順其自然的“不爭”品質帶給它的是出于最高點俯視一切的眼界和胸懷。這種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不爭精神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今世界的我們。
心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守住內心的寧靜不被外部世界干擾,像水一樣,無論混雜多少泥沙,沉靜下來仍是清澈澄明。
與善仁:待人真誠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過程中會無差別的接受和對待著任何事物,無論沙石或是寶玉都可一路隨行。
言善信:落地有聲,講誠信。水的形態(tài)不同聲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是在提醒著: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九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公認為中國道家的經(jīng)典之作。它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導人們思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我在讀完《老子道德經(jīng)》后,深受其智慧與道理的啟發(fā),以下將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謙遜與柔弱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謙遜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誡人們要像水一樣柔軟而順從,因為柔弱的東西能夠征服剛強的物體。這個道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同樣適用。我親身感受到,當我以柔善待人時,能夠減少沖突和摩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謙遜與柔弱也能夠讓我更加開放心態(tài),接受不同的意見和批評,從而不斷進步。
第三段:無為而治與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強調“無為而治”的理念,即在盡量少干涉的情況下,讓事物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這個思想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過去,我常常想要通過努力和埋頭苦干,來改變一切,但往往事與愿違。通過學習老子的理念,我開始接納事物的本來面目,順其自然。當我不再強求結果時,反而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這種解放自我的態(tài)度,令我從焦慮和困擾中解脫出來,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對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與審慎行動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在人與自然之間應保持和諧與平衡。對我而言,這個觀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和選擇。我開始審慎地思考我對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當我從內心尊重他人和環(huán)境,并與之保持和諧的關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這種有意識的行動,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內心平靜與和諧
通過《老子道德經(jīng)》的學習,我逐漸明白追求內心平靜和和諧的重要性。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壓力和紛擾所困擾,內心難免焦慮和不安。然而,只有當我學會放下諸多欲望,恢復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內在的平靜和滿足。《老子道德經(jīng)》通過讓我學會靜心思考與獨處,引導我重建與自己內在的聯(lián)系,從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結尾段:總結與展望
總之,《老子道德經(jīng)》通過其智慧和道理,給予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它不僅教會了我謙遜與柔弱的力量,還引導我實踐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過追求內在的平靜和和諧,我逐漸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方向。未來,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些道理,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致”往之意,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的感慨?!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一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化名人,被譽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道德經(jīng)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含著許多智慧和心得,對于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將通過總結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個人心得,探討它們對于現(xiàn)代社會和個體的啟示。
第一段: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
老子道德經(jīng)中蘊含著許多智慧,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的道,放棄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諧、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養(yǎng)內在的修養(yǎng),并以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面對外界的競爭和困擾。這就帶來了一個智慧的啟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靜和淡定,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第二段:個人心得體會
個人在學習和思考老子道德經(jīng)時,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過體驗和履行道義而獲得的。我明白了“無為”并不是消極怠工,而是內心充實并利用合適的時機行動。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急躁和沖動。這樣的心態(tài)更有助于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并保持內心的平靜。
第三段:老子道德經(jīng)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啟示。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靈的呼喚。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重新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找到內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還強調了不爭不搶的理念,提醒人們應當避免過度競爭和爭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諧的態(tài)度相處。
第四段:老子道德經(jīng)對個體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同樣適用于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難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保持信心和平靜的內心,是克服困難的重要途徑。此外,他還教導我們要善于放下和改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積累智慧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第五段:總結
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心得,無論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還是對于個體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平靜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獲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義的生活。在我們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不要忘記探索內心的世界和與自然的連接,從而過上更寧靜和平衡的生活。這是我從老子道德經(jīng)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二
不推翻整個世界,往往難覓真理。
因為流行于大眾的價值觀,往往是虛假的,是浮華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極致方是肯定。正所謂,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老子的道是內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無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榮辱不驚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敗自然之道。
眾人的道是內欲外剛之道,是浮華之道,是有為之道,是剛強之道,是榮辱皆驚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敗論英雄之道。
什么是內圣外王呢?
圣,無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謙卑柔弱。
內在正直崇高,外在謙卑柔弱,便是內圣外王之道。
圣和王是一體,不二分,故而以王為圣御自身,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觀。
而眾人之道,卻是內在被無窮的欲望所填滿,外在張揚剛強,自身被這些欲望所奴役。簡而言之,便是以欲望為剛強奴自身,內欲外剛。
什么是天地大道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BR> 道生自然法則,法則生無,無生有,此三者生萬物。萬物(有無)矛盾一體,自然法則使其和諧統(tǒng)一。
世間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體,矛盾雙方始終相隨,又互相轉化。
所謂的道,便是有無相生。
現(xiàn)在的無將來必有,現(xiàn)在的有將來必無;現(xiàn)在的有過去必無,現(xiàn)在的無過去必有。空間上的有和無,是通過時間上的變化產(chǎn)生。舉個例子,我們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便是此無彼有的過程,其中有著無數(shù)有無相生的過程。
計算機語言是0和1,萬物由陰和陽組成,時間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
知有無相生之道,明物極必反之理,便見天地大道。否則,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無的浮華之道。
什么是無為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事物發(fā)展自有其方向與規(guī)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
無為,是為而不為,為而不刻意地去為,就是沒有私心、目的的有為,是自然而然的有為,是順道而為。
順道而為則無不為,該為時而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有為之道則是有私心、目的的為,是背道而為。
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和規(guī)律我們無法控制,所以盡人事,聽天命,順道而行即可。
為何要謙卑處下,柔弱不爭呢?
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眾皆往上處,往強處,以恐后而爭先,以榮為榮,以辱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為英雄,以敗為無用。
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驕,驕必敗。
耀武揚威,居高臨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張揚,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謙卑處下,自尊自愛,不曲意逢迎,便能愛己及人,威望與尊重便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
故而,上位者謙卑處下得威望,下位者謙卑處下得尊重。恃強凌弱不可取,傲慢剛強亦不可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爭自爭。”
因為柔弱不爭,所以沒有爭之煩擾與痛苦,同時也能減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養(yǎng)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內在的涵養(yǎng)對他人是無害的;外在的行為手段會損害他人的利益,最終會損害自己。
所以,處柔弱不爭,以此提高內在涵養(yǎng)比費盡心機去爭取高明許多。
行以謙卑處下,處以柔弱不爭,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成敗與榮辱得失亦不過是一時之煙云,遲早幻滅罷了。
大愛無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擁有所有。
人如杯子。
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滿,智慧無形它永遠也填不滿。
杯子滿了,那是因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滿,滿則溢,盈則虧。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減隕私欲以其補充智慧,人道減損智慧以其奉養(yǎng)私欲。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順從人道者凡,反之則超凡脫俗,與道合一。
天地不仁,以無愛而大愛,大愛無疆。
言而總之:清靜無為,行以謙卑處下,處以柔弱不爭,無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樂。
人生的智慧是不尋求痛苦與煩惱,是等待,是希望。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三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被譽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jīng)典之作。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學習和深思熟慮,我對其中關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近日,我看到了一段關于《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視頻,深受啟發(fā),下面將分享我的體會。
首先,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通過道德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實踐是為了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共贏,而非為了追求表面的權力和利益。這讓我深刻認識到,道德是社會發(fā)展和個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當今社會,由于利益追求的過度強調,道德的價值日益被忽視,這導致種種社會問題的凸顯。我意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
其次,這個視頻讓我認識到,道德的本質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他強調“無為而治”,認為人應該放下私欲、順從自然的本真,以實現(xiàn)真正的和諧。這讓我反思,現(xiàn)代人總是追逐功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逐漸疏遠。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規(guī)律,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人與自然相互交融,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此外,這個視頻還強調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來行動,他主張“不以取天下為事”的做派。通過觀察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老子深刻領悟到一種超越凡俗的境界,認為只有在楚河漢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諦。這給我啟示,而今社會的喧囂與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喪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過沉思和反省,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我們才能在追求道德的過程中更加明智和從容。
最后,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影響力。老子認為,道德應該反應在人們的生活中,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影響,傳播道德觀念。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中,都要時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標準,以自己的榜樣感染和影響周圍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通過這個視頻,我進一步意識到《道德經(jīng)》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物質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中,道德本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寶貴財富。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將《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將這份智慧傳遞出去,影響更多的人,共同建設美好的社會。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四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jīng)分析的范圍側重于非物質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圣人。集體分析是側重于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與非物質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重點是“非物質”范圍,道德經(jīng)的側重點也是“非物質”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是內容都是“非物質”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chǎn)生這種差異內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huán)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里面的重點是什么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里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么樣,人不能怎么樣,怎么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jīng)其實是基于道德上思考總結出的一篇,從側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jīng)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jīng)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jīng)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準。圣人的存在就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其實道德經(jīng)是什么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jīng)呢?上面已經(jīng)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重分析“非物質”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五
結合圍繞總廠“精益打造冷軋品牌、全面滿足客戶需求”的工作主題,淺談冷軋一分廠精益生產(chǎn)的推進。
打開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較少的資源,如人力、空間、設備、時間來進行各種操作,有效組織生產(chǎn),杜絕浪費,使成本和庫存最小化?!?BR> 推進精益生產(chǎn)是板帶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公司上下在推進精益運營進程中的一個必要條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證物料及時加工、交付是分廠所追求的目標,符合公司降本系統(tǒng)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貫徹精益運營思想,推進精益生產(chǎn),成為當下冷軋一分廠的中心任務。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酸軋車間的具體體現(xiàn)即精心的生產(chǎn)操作,精準的參數(shù)控制,精益的設備維護和精細的現(xiàn)場管理。
推進精益生產(chǎn),生產(chǎn)操作上必須要做到精心細致。酸軋生產(chǎn)對酸軋工藝過程有很高的要求,確保鋼卷在酸洗、軋制過程中的表面質量良好、尺寸精度精準。對我廠來說,鋼卷經(jīng)歷上游的高爐、轉爐、精煉、連鑄和熱軋等多道復雜工序,經(jīng)過無數(shù)人辛勤付出得來,如果因為本工序的不精心帶來鋼卷表面質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導致無法滿足交期,這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因此要求操作工對待鋼卷要像對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樣去操作,嚴格執(zhí)行操作標準,專注地生產(chǎn)好每一卷鋼卷,爭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時也要從設備上采取措施,認真對拉矯機、活套、酸槽、軋機等設備進行巡檢。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工藝參數(shù)上必須做到精準無誤。只有參數(shù)符合要求,生產(chǎn)效率才能提高,質量才能得到保證。要做到工藝參數(shù)精準,需要以mes系統(tǒng)、控制計劃等為依托,強化作業(yè)區(qū)工藝紀律檢查和技術組工藝質量督察等機制,循環(huán)監(jiān)督、績效考評機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撐,避免差錯,提高工藝命中準確率。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設備管理維護中必須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軋的生產(chǎn)設備有其特殊性,由于機組運行開動率高、檢修維護時間相對較少,讀書筆記.設備發(fā)生故障也可能會直接影響產(chǎn)線生產(chǎn)計劃的完成。因此必須完善“操作主導”的工作模式,扭轉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維護保養(yǎng)設備的不良習慣,將操作工巡檢和專業(yè)點檢相結合,強化對設備運行狀態(tài)的把控;將機會停機和計劃檢修相結合,開展預防性維修,減少設備故障對生產(chǎn)和質量的影響;同時加強單點課的編制和培訓,提高操作人員設備相關基礎知識,努力實現(xiàn)設備“零故障”的目標。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現(xiàn)場管理上必須要做到精細務實?!案偁幵谑袌?,競爭力在現(xiàn)場!”精益的現(xiàn)場管理是企業(yè)追求卓越的基礎。分廠要持續(xù)開展6s活動,運用目視化管理手段,為安全、高效、保質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條件;要通過推進標準化工作,規(guī)范員工作業(yè)行為,消除不安全因素,創(chuàng)造生產(chǎn)有序、安全順暢的工作環(huán)境;要主動對外協(xié)調,管理前置,優(yōu)化生產(chǎn)計劃排程,降低系統(tǒng)操作的復雜性;要實行計劃目標值管理,剛性落實計劃,提高效率。
貫徹精益運營思想,推進精益生產(chǎn)的關鍵在于人。生產(chǎn)現(xiàn)場管理就像一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狀況都會給整個鏈條的傳動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完善績效評價體系,落實全員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獎勤罰懶,獎優(yōu)罰劣,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激發(fā)人的活力!必須培養(yǎng)團隊作戰(zhàn)意識,力求調動每個環(huán)節(jié)上的積極因素,在崗一分鐘,干好60秒,努力為下一班次的工作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鏈條運行更加順暢,為冷軋總廠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傳遞源源不竭的動力!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六
老子(Laozi)是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經(jīng)》至今仍然被廣泛閱讀和解讀。本文將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閱讀和思考,述說我對于這一經(jīng)典著作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強調了以“道”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也是人類行為的準則。老子認為人應該追求簡樸、自然、無為而治的生活方式,遵循“道”的原則,以達到真正的幸福。我在生活中深有體會,在現(xiàn)代社會,繁雜的物質需求和虛榮心常常使人迷失自我。而當我勇敢站在“道”的角度來審視一切,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返璞歸真,享受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只有用簡單的心態(tài)對待復雜的事物,才能擁有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感。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不過度干預和管理。他認為政府和領導者應該發(fā)揮最低限度的作用,尊重個人自主性,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這一思想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相比于過度干預他人的行為,我更傾向于放手,允許自己和他人自由地發(fā)展。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路徑和經(jīng)歷,只有讓他們自主地選擇,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而當我接受這種“無為而治”的方式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加寬容和平和,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道德經(jīng)》中的“柔弱勝剛強”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認為柔軟、靈活的力量勝于強硬、剛強的力量。他用“水”來比喻“道”的特性,水具有適應和包容一切的特點,而強硬則容易被打破。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也對這一思想表示贊同。在處理人際關系和解決沖突時,我已經(jīng)親身感受到柔軟和包容的力量。當我以柔和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抵抗時,往往能化解緊張局勢,取得更好的結果。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思想給了我更多的智慧和應對問題的策略。
最后,我認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反復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對于個人的成長和修養(yǎng)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們常常陷入對于成功和成就的焦慮中,不斷追求外在的榮譽和功利。然而,“道德經(jīng)”提醒我們,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不是來自于功成名就,而是來自于內在的修養(yǎng)。只有內心的平和與積極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堅定。我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成就上時,我會感到極度的壓力和不滿足。然而,當我放下一切追逐并專注于內心的成長和修養(yǎng)時,我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綜上所述,《道德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指導,引導我們向簡單、自然和寧靜的生活方式邁進。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當我們讀懂老子的《道德經(jīng)》,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時,我們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七
第一段:引入老子與道德經(jīng)的背景(200字)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后世影響深遠?!兜赖陆?jīng)》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道德和人生哲學的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讀《道德經(jīng)》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在我對《道德經(jīng)》的深入閱讀中,我領悟到許多道德倫理的智慧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道德經(jīng)中“無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領悟之一?!盁o為而治”并非消極無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順應事物本來的規(guī)律而有所為。它告訴我們,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過度干涉和控制。這種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背負的壓力,心情更加輕松自在,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試圖將“無為而治”的理念應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漸漸感受到一種放下執(zhí)著、從容應對問題的方式。
第三段:倡導自知之道,追求內心的安寧(250字)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強調自知之道,認為內心的安寧才是最真實的享受。通過自我反省和審視,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內心的安寧不僅使我們更加從容面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體驗生活的美好,并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因此,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詢問自己是否目標明確,是否追求內心真正的滿足。這種自省讓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第四段:踐行道德,倡導仁愛之心(250字)
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仁愛”這一價值觀。老子認為,仁愛是人類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們在行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理解萬物的共通性,我們能夠培養(yǎng)起一顆心胸開闊、以仁愛待人的心。在現(xiàn)實中,我努力踐行仁愛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嚴,理解別人的困境和痛苦。這種善待他人的方式讓我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讓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關愛。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內心的自由與寧靜(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們能夠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生活。通過與自然相融合,我們能夠擺脫繁瑣的經(jīng)驗和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寧靜。在我看來,這種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遠離現(xiàn)代社會,而是在這個喧囂塵世中尋找一片寧靜之地。我通過練習冥想和花園栽培等方式,與自然親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這種沉思和與自然的連接,不僅幫助凈化我疲倦的內心,也讓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總結(100字)
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閱讀和理解,我領悟到了無為而治、內心安寧、仁愛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指引著我們如何正確行動,也教導著我們如何平衡和和諧地生活。通過踐行這些原則,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建立起更為牢固的關系,并最終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與寧靜。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八
讀了兩天《道德經(jīng)》和一些后人的注釋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體會到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感受。思維激烈碰撞,感覺有一股清凈之氣游走在身體的四肢百脈,奇妙之處無法為外人道(我確定我不是開玩笑的,也從來從來沒有讀過修真小說)。
后來洗碗的時候看見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凈,而且能凈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無形無狀,能夠隨著容器的形狀隨意轉變,而且,它連自身根本的狀態(tài)也能改變。遇熱蒸發(fā)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還能凝結成冰。世間萬物,沒有能夠拘束得了它的?!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佟?。果然是:幾于道!
中午吃面的時候從客廳的天窗望向天空,忽然覺得天地廣騖,宇宙之間的奧秘,深不見底。
而我們一介凡民,即使竭盡全力,終不可窺其一角。世間之“道”,浩浩然然,于巨于細充斥于萬事萬物,無一能逃脫。
觀念改變最多的是對于“禮”的理解。老子說道:“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薄N蚁肓讼?,確實很有道理。世人喜歡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這“規(guī)矩”,應是先失了“規(guī)矩”,而后才要尋“規(guī)矩”。本來生之為人,閑散愜意,只要遵從天地間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能獲得安定祥和的生活。但人類偏偏要給自己戴上許多欲望的枷鎖,因為對私欲的奢求而壞了世間的規(guī)矩,所以又不得不制造出許多道德上的,行為上的準則,一道又一道,越纏越多,無異于作繭自縛。其實怎么樣生活最好呢?一切順應自然,足矣。
寫到這里,想到圣經(jīng)里也有類似的話:“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yǎng)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shù)增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所以,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BR> 《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無為”。想起中學時的歷史課本,里面說老子這種“無為”是消極的世界觀?,F(xiàn)在想起來,簡直是最大的謬誤!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種“無為”,而是一種對一切都不用刻意改變刻意追求的態(tài)度。就像上面說的,“為”,就已經(jīng)代表著“不能不為”了?!耙詿o為為,以無私私”,這種境界,才是最高的。當然,這個我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理解。不過相信把這個道理記于心間,以后生活中遇見合適的契機,自然能悟得。畢竟道理不是來自于書本來自于他人,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心。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又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還有一句我不記得原文了,大意是說:“想太多,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道”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文字描述就像指向日月的手。我們可以順著手的指點,看到日月的所在,但手不是日月,故而文字也不是真理。我總覺得真正懂得的人,不會說出來,他甚至無法說出來??赡芩麖膩頉]有想過什么是“道”,以及怎么去追尋“道”。他只是心中明亮清澈,看事看物看人,自有一番道理,心中安寧無所求,故無所擾?!按炱滗J,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所以我現(xiàn)在在這里寫,只不過還是“無知”的表現(xiàn)罷了。我希望的是,有一天,在我的博客上,再也寫不出一個字。所有的事,了然于胸,又何須為外人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九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xiàn)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jīng)》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jīng)》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jīng)》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jīng)》說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xiàn)“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jīng)》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jù)、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xiàn)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jù)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jīng)》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jù)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shù)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jīng)》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jīng)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xiàn)。
老子《道德經(jīng)》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jù),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xiàn)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jīng)》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lián)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xiàn)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可惜,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jīng)》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十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jīng)》這本古代經(jīng)典之作,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道”的重要性?!暗馈笔枪糯袊軐W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靈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使人類社會實現(xiàn)和諧共存和持久發(fā)展。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摒棄功利和個人利益的欲望,返璞歸真,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安寧,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盁o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國理政思想,主張不操之過急,不過度干預,不強求結果。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深感這種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瑣事所困擾,追求功名利祿,忘記了內心的真實需求,也忽視了宏觀規(guī)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則告訴我們,與其強求結果,不如順勢而為,用心去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能力,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倡導了“無欲”的生活態(tài)度?!盁o欲”并不是指人們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們應該淡泊名利,看破紅塵,追求內心的善良與平和。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欲望時,他就能夠擺脫塵世的紛擾和沉迷,找到自己內心的凈土。我認為,只有做到“無欲”,一個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解脫和升華。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還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本性和獨特的個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成功。我深有感觸,現(xiàn)代社會往往會束縛人的本性,迫使每個人都去適應社會的規(guī)則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我深感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響了無數(shù)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和弘揚。通過閱讀《道德經(jīng)》,我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過程中應該堅守的原則和道德觀念。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深刻體會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不僅是對古代社會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警示和啟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領悟和踐行《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道德觀念,人們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十一
段一:引言(200字)
近年來,網(wǎng)絡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各類知識分享與文化傳承變得更加便捷。在眾多知名視頻主題中,關于哲學與思想的視頻頗受歡迎。最近,在觀看了一位網(wǎng)友分享的“老子說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視頻”后,我深受啟發(fā),不禁想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與體會。
段二:對道德經(jīng)獨特的解讀(200字)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對人生智慧和為人處世提供了獨到而深刻的啟示。在視頻中,作者將道德經(jīng)進行了獨特的解讀。他強調道德經(jīng)主張的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準則,更是一種內在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通過作者細致入微的解釋,我對道德經(jīng)的智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段三:道德經(jīng)對人心態(tài)的影響(200字)
道德經(jīng)強調以柔克剛、無為而治,提倡內心的平和與寬容。視頻中,作者強調了道德經(jīng)對個體心態(tài)的影響:平衡心態(tài),保持內心寧靜,在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下保持一顆平常心。這讓我深思: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忙碌與焦慮所困擾,而道德經(jīng)提醒我們,通過修身養(yǎng)性,調整內心,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困擾,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段四:道德經(jīng)對社會的借鑒意義(200字)
道德經(jīng)不僅適用于個人修身,也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視頻中,作者提到道德經(jīng)講究“一治天下,其不以力,而應以德”,這啟示我們要推崇善行、注重道德品質,用德治國、用德行事。正因如此,我們應積極傳承和弘揚道德經(jīng)中的思想,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段五:個人感悟與總結(200字)
通過觀看“老子說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視頻”,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又深了一層。道德經(jīng)教導我們要學會反思、調整心態(tài),追求寧靜與內心的平衡。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更需要思考自己的處世之道,從內心修身養(yǎng)性。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應被更多人所了解,以期將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與進步的社會。
總之,通過觀看“老子說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視頻”,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道德經(jīng)教誨我們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也提醒了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保持平和與寬容的心態(tài)。這些啟示,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期望更多人能夠關注和學習道德經(jīng),將其中的智慧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十二
每當有老師提起后進生的轉化,我都有一種莫名沖動。是緣于自己曾經(jīng)在后進生轉化的困擾,還是緣于自己的情緒?我曾經(jīng)以為自己永遠無法說清這一切??僧斘摇蹲x道經(jīng)》讀明白這句時“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時至今日,期中測試時有一學生成績?yōu)?6分,而我一直沒有過多處理這學生,甚至沒有任何為這學生而設立的補課活動。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師聽課,我提問了這名學生,他居然可以順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揚——而這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特色。通過種種方法來設立學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來練習,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揚,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就適當提醒。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確回答問題喲!
也許在老師的眼中,讓后進生回答問題比較困難的,我曾經(jīng)在反思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經(jīng)常逃學的學生(反應給家長,家長表示孩子不到學校,自己也沒有辦法。),是典型的學困生,連二年級的數(shù)學題也不會做。就是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這學生居然在搶答。原來是買文具的練習,說二十元一個書包,問八十元能買幾個?(通過情景圖得到的信息),這學生張口就來。我改成100元,120等,這學生依然張口就來,我讓他列式子,他低下了頭,說不會。
從這個例子中,我意識到就算是他這樣的后進生,也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數(shù)學生活經(jīng)驗,如購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導,他應該能學會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意識到運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幫助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只不過具體的說法有些不同。)
正是這個例子的啟發(fā)下,我讀懂了課程標準,也樹立了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結果是班級中多數(shù)的后進生有明顯改變,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到主動回答問題,學生慢慢對數(shù)學產(chǎn)生的興趣;慢慢學生的成績也提高了,從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當我再次看學生的成績時,居然發(fā)現(xiàn)學生多數(shù)可以達到優(yōu)秀生的行列了!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也許我們不必追求誰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與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一
《道德經(jīng)》是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對道德經(jīng)的感悟。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jīng)》分為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稱《道經(jīng)》;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jīng)》。《道經(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jīng)》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一定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一定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德”是人類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jīng)》究竟內涵和意義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jīng)》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表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內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意義?!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這里要求我們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鑒,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鑒。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知道守常叫做明。不知道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知道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xiàn)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范文《對道德經(jīng)的感悟》。老子的意思用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jīng)》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痹偃绲厮氖耪隆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jīng)》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jīng)》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币馑际钦f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币馑际钦f已經(jīng)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玻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體現(xiàn)在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棄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保持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保持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達到內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特別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棄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jīng)》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這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边@里更多表現(xiàn)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輕松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jīng)》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xiàn)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就應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三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摗睘榭侦`,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猓蓮摹疤撈湫摹眮眢w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虛”與“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四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BR>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五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游戲于江海;為什么這么多人讀這本書,理解的方向、運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這種現(xiàn)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這位走運的老先生讀書報告之《道德經(jīng)》。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受到某種影響,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游戲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漢文帝讀它,將它變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動大漢朝,開一代盛世。董仲舒讀它,將它變成一種構架學術大廈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學",以儒學為磚,以道學為漿,才得以穩(wěn)立于世,取"罷黜百家"的獨尊地位。東方朔讀它,將它變成一個混跡官場的護身符,"大隱隱于市"?,F(xiàn)代人也讀它,到底讀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從中得到了多少好處?這些問題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國人也讀它,居然滿嘴胡話:假如中國所有的書都要燒掉,只留下一本最有價值的書,這本書將是《道德經(jīng)》。據(jù)西方學者統(tǒng)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jīng)》已有250多種,其中德文有64種,英文有83種,法文有33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它在世界上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
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
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還超前一百年。每個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從中取其所需,卻沒有人能完全得其精華。
這種現(xiàn)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這位走運的老先生,因為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油礦藏,一夜暴富。錢多得花不完的他,買了一輛當時最昂貴、最豪華的福特牌轎車。不論天氣如何,他每天都要坐著這輛車去鎮(zhèn)上閑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熱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閉目養(yǎng)神。奇怪的是,他并沒有雇用司機,當他打盹時車也沒有停下來,但他的車從沒有出過車禍。
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是用兩匹識途老馬來拉他的車。
這位老印第安人從未想過學習駕駛技術!
《道德經(jīng)》也是這樣一輛老印第安人的豪華小車。它能用來干什么呢?能用來做一輛馬車;能用來做臨時臥室;能用來做遮陽傘或雨傘;還能用來向人炫耀……千古以來,人們把它所有額外的用途都嘗試過了,就是沒有人把它當成一輛豪華小車來使用。因為它太超前了,誰也不知道它是一輛豪華小車,誰也不懂駕駛技術。
時代到了今天,這輛"豪華小車"已經(jīng)不算太超前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一點"駕駛技術",那么,何不嘗試著來駕駛這輛"豪華小車"呢?這就是筆者想寫這部書的原因。
雖然筆者水平有限,不能將《道德經(jīng)》的精華完全發(fā)掘出來,"駕駛技術"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來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有這樣的用途!讀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駕駛技術,并熟練掌握它,以實現(xiàn)人生提速!
《道德經(jīng)》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百科全書”。有說它是言哲思的,有說它是言智術的,有說它是言兵事的。但它總的是說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經(jīng)》或可稱《得道經(jīng)》?!兜赖陆?jīng)》文約義豐,全書5千余言,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jīng)》,下篇稱《德經(jīng)》?!兜澜?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表達了宇宙和自然的總規(guī)律,《德經(jīng)》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表達了人類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暗馈笔恰暗隆钡母?,“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xiàn)?!兜赖陆?jīng)》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內容涉及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六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開頭,也是老子對于道德的第一層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對于道德的探討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諦,也對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擬的,因為道德超越了人們浮躁的欲望,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境界。人們常常被社會上瑣碎繁雜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權力、金錢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靈和靈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去追求一種更高尚而純粹的精神境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名利之爭無處不在,商業(yè)利益、政治斗爭、人際交往等都充滿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為追求名利,人們往往迷失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因此,學會超越名利的束縛,追求道德的境界,成為我們實踐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觀念要在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中得到體現(xiàn)。老子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即通過舍棄物質的欲望,追求內心的安寧與卓越。修身養(yǎng)性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外和諧,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融入社會并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誡我們要與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對抗,克制住沖動和貪婪,修身養(yǎng)性才能真正徹底。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成為一個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修身養(yǎng)性也使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段四:
道德的實踐需要智慧的引導。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智慧,主張關注自然規(guī)律,注重隨遇而安。在社會運作中,有時候我們不能過于強求,而應該隨順自然,在適當?shù)臅r機采取合適的行動。過度干預會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和矛盾,而適當?shù)臒o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價下實現(xiàn)最好的效果。諸如政府的管理、企業(yè)的經(jīng)營、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導和無為而治的思維。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時,掌握無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動和因為個人意志而帶來的后果。
段五:
在實踐道德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同時,要堅信善良與真善美的力量,將道德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路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各異。而每一次的選擇和行動都是對自己內心價值的選擇和堅守。只有通過踐行道德,讓道德品質成為自己的堅實內核,才能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
通過閱讀和體悟《道德經(jīng)》,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諦,認識到了道德的實踐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內核,也是我們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紐帶。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初心,修身養(yǎng)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導我們的行動,最終實踐道德。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xiàn)個體的幸福與內心的滿足,同時,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做出更多的貢獻。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七
說起"道",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紫氣東來",也偶爾試著去理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里所透露出的哲學?!兜赖陆?jīng)》只有五千余字,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都彰顯出經(jīng)典。我不是個好學生,雖然老師為我們進行了很深的講解,但是這其中的"玄之又玄",讓我望"道"興嘆。此書中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養(yǎng)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我最喜歡的文豪魯迅先生說的:"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南懷瑾南老曾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體現(xiàn)出了道法自然為風骨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經(jīng)典,能給疲憊的心靈帶去力量,他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地對待人世間的種種,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鼓勵我們以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天下萬物。
"致虛極,守靜篤"一個"虛"字告訴我們時常要放空自己,當心無一物時,向內觀,自己的心感受到內在的光明,才能探尋事物的本質。
"上善若水",也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個人的淺薄理解:水的運動規(guī)律最接近道了,一個人甘于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放下自己、包容別人、返璞歸真、像水一樣至陰至柔、圓潤處事,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八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響著東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細讀《老子》不難發(fā)現(xiàn)此書的本質是一本修身治世之書,其中包含著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俺嘧又摹薄八隆庇^……對個人修養(yǎng)的體悟與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無為”“不自有”“柔弱勝剛強”等治世、處事哲學思想。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些修身處事的哲學思想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人生啟示意義。
初讀《老子》時,難免會迷惑于書中雜亂無章的邏輯,它的章節(jié)語言時而通俗易懂,時而艱難晦澀。此次閱讀專門找了一些輔助資料,讀后卻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段關于老子及《老子》的記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ィ^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劉向的《列仙傳》中也有對老子的記載: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jīng)》上下二卷。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書原因,老子的樣貌如何我們如今已無法知曉,而現(xiàn)今世界幾乎能見到的所有關于老子的畫像、雕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一對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這應該與老子的名字有關“名耳,字聃”。老子身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在見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離周,當他騎著牛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守關將領尹喜攔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強行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過關。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經(jīng)》。老子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讀時候的那些疑惑了,但無論邏輯是否通順,語言是否流暢,《老子》一書中包含的修身處事之啟示毋庸置疑。
這里著重說《老子》一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事思想即“柔弱勝剛強”,人們普遍認為,柔弱在剛強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總會呈現(xiàn)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xiàn)象。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將二者的關系說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薄皬姶筇幭拢崛跆幧稀保ǖ谄呤拢?。老子從生死的角度來解析柔弱與剛強,他說人活著的時候筋骨都是柔軟的,而死了則會變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長的時候枝條都是柔脆的,死了則是干枯堅硬的,那么堅硬的則屬于死亡一類,而柔弱的則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不要逞強硬來。樹木過于繁盛就會被砍伐,由此看來強大的反而處于劣勢,而柔弱者則占據(jù)上風。由此,老子為這一理論主張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疤煜氯崛跄^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ǖ诎苏拢?BR>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堅硬的巖石中流淌而過,柔弱的水卻可以抵擋銳利的刀劍,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銹刀,這處處展現(xiàn)著柔弱勝剛強的內涵。這也體現(xiàn)著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學。老子將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與人的德行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邏輯體系。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中說: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能夠在人們所厭惡的環(huán)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與人無爭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靜,待人真誠,說話守信用,為政善與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有幽怨產(chǎn)生?!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老子對水德的闡述也是對人德的啟示。
居善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總會流向一些低洼處即被世俗人們所惡之處,但最終水仍會到達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視一切的云朵,水的這種順其自然的“不爭”品質帶給它的是出于最高點俯視一切的眼界和胸懷。這種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不爭精神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今世界的我們。
心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守住內心的寧靜不被外部世界干擾,像水一樣,無論混雜多少泥沙,沉靜下來仍是清澈澄明。
與善仁:待人真誠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過程中會無差別的接受和對待著任何事物,無論沙石或是寶玉都可一路隨行。
言善信:落地有聲,講誠信。水的形態(tài)不同聲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是在提醒著: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九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公認為中國道家的經(jīng)典之作。它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導人們思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我在讀完《老子道德經(jīng)》后,深受其智慧與道理的啟發(fā),以下將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謙遜與柔弱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謙遜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誡人們要像水一樣柔軟而順從,因為柔弱的東西能夠征服剛強的物體。這個道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同樣適用。我親身感受到,當我以柔善待人時,能夠減少沖突和摩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謙遜與柔弱也能夠讓我更加開放心態(tài),接受不同的意見和批評,從而不斷進步。
第三段:無為而治與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強調“無為而治”的理念,即在盡量少干涉的情況下,讓事物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這個思想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過去,我常常想要通過努力和埋頭苦干,來改變一切,但往往事與愿違。通過學習老子的理念,我開始接納事物的本來面目,順其自然。當我不再強求結果時,反而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這種解放自我的態(tài)度,令我從焦慮和困擾中解脫出來,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對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與審慎行動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在人與自然之間應保持和諧與平衡。對我而言,這個觀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和選擇。我開始審慎地思考我對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當我從內心尊重他人和環(huán)境,并與之保持和諧的關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這種有意識的行動,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內心平靜與和諧
通過《老子道德經(jīng)》的學習,我逐漸明白追求內心平靜和和諧的重要性。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壓力和紛擾所困擾,內心難免焦慮和不安。然而,只有當我學會放下諸多欲望,恢復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內在的平靜和滿足。《老子道德經(jīng)》通過讓我學會靜心思考與獨處,引導我重建與自己內在的聯(lián)系,從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結尾段:總結與展望
總之,《老子道德經(jīng)》通過其智慧和道理,給予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它不僅教會了我謙遜與柔弱的力量,還引導我實踐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過追求內在的平靜和和諧,我逐漸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方向。未來,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些道理,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致”往之意,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的感慨?!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一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化名人,被譽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道德經(jīng)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含著許多智慧和心得,對于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將通過總結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個人心得,探討它們對于現(xiàn)代社會和個體的啟示。
第一段: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
老子道德經(jīng)中蘊含著許多智慧,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的道,放棄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諧、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養(yǎng)內在的修養(yǎng),并以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面對外界的競爭和困擾。這就帶來了一個智慧的啟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靜和淡定,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第二段:個人心得體會
個人在學習和思考老子道德經(jīng)時,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過體驗和履行道義而獲得的。我明白了“無為”并不是消極怠工,而是內心充實并利用合適的時機行動。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急躁和沖動。這樣的心態(tài)更有助于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并保持內心的平靜。
第三段:老子道德經(jīng)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啟示。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靈的呼喚。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重新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找到內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還強調了不爭不搶的理念,提醒人們應當避免過度競爭和爭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諧的態(tài)度相處。
第四段:老子道德經(jīng)對個體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同樣適用于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難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保持信心和平靜的內心,是克服困難的重要途徑。此外,他還教導我們要善于放下和改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積累智慧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第五段:總結
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心得,無論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還是對于個體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平靜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獲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義的生活。在我們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不要忘記探索內心的世界和與自然的連接,從而過上更寧靜和平衡的生活。這是我從老子道德經(jīng)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二
不推翻整個世界,往往難覓真理。
因為流行于大眾的價值觀,往往是虛假的,是浮華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極致方是肯定。正所謂,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老子的道是內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無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榮辱不驚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敗自然之道。
眾人的道是內欲外剛之道,是浮華之道,是有為之道,是剛強之道,是榮辱皆驚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敗論英雄之道。
什么是內圣外王呢?
圣,無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謙卑柔弱。
內在正直崇高,外在謙卑柔弱,便是內圣外王之道。
圣和王是一體,不二分,故而以王為圣御自身,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觀。
而眾人之道,卻是內在被無窮的欲望所填滿,外在張揚剛強,自身被這些欲望所奴役。簡而言之,便是以欲望為剛強奴自身,內欲外剛。
什么是天地大道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BR> 道生自然法則,法則生無,無生有,此三者生萬物。萬物(有無)矛盾一體,自然法則使其和諧統(tǒng)一。
世間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體,矛盾雙方始終相隨,又互相轉化。
所謂的道,便是有無相生。
現(xiàn)在的無將來必有,現(xiàn)在的有將來必無;現(xiàn)在的有過去必無,現(xiàn)在的無過去必有。空間上的有和無,是通過時間上的變化產(chǎn)生。舉個例子,我們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便是此無彼有的過程,其中有著無數(shù)有無相生的過程。
計算機語言是0和1,萬物由陰和陽組成,時間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
知有無相生之道,明物極必反之理,便見天地大道。否則,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無的浮華之道。
什么是無為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事物發(fā)展自有其方向與規(guī)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
無為,是為而不為,為而不刻意地去為,就是沒有私心、目的的有為,是自然而然的有為,是順道而為。
順道而為則無不為,該為時而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而有為之道則是有私心、目的的為,是背道而為。
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和規(guī)律我們無法控制,所以盡人事,聽天命,順道而行即可。
為何要謙卑處下,柔弱不爭呢?
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眾皆往上處,往強處,以恐后而爭先,以榮為榮,以辱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為英雄,以敗為無用。
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驕,驕必敗。
耀武揚威,居高臨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張揚,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謙卑處下,自尊自愛,不曲意逢迎,便能愛己及人,威望與尊重便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
故而,上位者謙卑處下得威望,下位者謙卑處下得尊重。恃強凌弱不可取,傲慢剛強亦不可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爭自爭。”
因為柔弱不爭,所以沒有爭之煩擾與痛苦,同時也能減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養(yǎng)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內在的涵養(yǎng)對他人是無害的;外在的行為手段會損害他人的利益,最終會損害自己。
所以,處柔弱不爭,以此提高內在涵養(yǎng)比費盡心機去爭取高明許多。
行以謙卑處下,處以柔弱不爭,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成敗與榮辱得失亦不過是一時之煙云,遲早幻滅罷了。
大愛無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擁有所有。
人如杯子。
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滿,智慧無形它永遠也填不滿。
杯子滿了,那是因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滿,滿則溢,盈則虧。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減隕私欲以其補充智慧,人道減損智慧以其奉養(yǎng)私欲。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順從人道者凡,反之則超凡脫俗,與道合一。
天地不仁,以無愛而大愛,大愛無疆。
言而總之:清靜無為,行以謙卑處下,處以柔弱不爭,無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樂。
人生的智慧是不尋求痛苦與煩惱,是等待,是希望。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三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被譽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jīng)典之作。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學習和深思熟慮,我對其中關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近日,我看到了一段關于《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視頻,深受啟發(fā),下面將分享我的體會。
首先,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通過道德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實踐是為了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共贏,而非為了追求表面的權力和利益。這讓我深刻認識到,道德是社會發(fā)展和個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當今社會,由于利益追求的過度強調,道德的價值日益被忽視,這導致種種社會問題的凸顯。我意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
其次,這個視頻讓我認識到,道德的本質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他強調“無為而治”,認為人應該放下私欲、順從自然的本真,以實現(xiàn)真正的和諧。這讓我反思,現(xiàn)代人總是追逐功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逐漸疏遠。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規(guī)律,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人與自然相互交融,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此外,這個視頻還強調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來行動,他主張“不以取天下為事”的做派。通過觀察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老子深刻領悟到一種超越凡俗的境界,認為只有在楚河漢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諦。這給我啟示,而今社會的喧囂與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喪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過沉思和反省,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我們才能在追求道德的過程中更加明智和從容。
最后,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影響力。老子認為,道德應該反應在人們的生活中,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影響,傳播道德觀念。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中,都要時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標準,以自己的榜樣感染和影響周圍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通過這個視頻,我進一步意識到《道德經(jīng)》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物質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中,道德本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寶貴財富。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將《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將這份智慧傳遞出去,影響更多的人,共同建設美好的社會。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四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jīng)分析的范圍側重于非物質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圣人。集體分析是側重于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與非物質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重點是“非物質”范圍,道德經(jīng)的側重點也是“非物質”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是內容都是“非物質”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chǎn)生這種差異內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huán)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里面的重點是什么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里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么樣,人不能怎么樣,怎么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jīng)其實是基于道德上思考總結出的一篇,從側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jīng)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jīng)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jīng)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準。圣人的存在就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其實道德經(jīng)是什么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jīng)呢?上面已經(jīng)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重分析“非物質”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五
結合圍繞總廠“精益打造冷軋品牌、全面滿足客戶需求”的工作主題,淺談冷軋一分廠精益生產(chǎn)的推進。
打開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較少的資源,如人力、空間、設備、時間來進行各種操作,有效組織生產(chǎn),杜絕浪費,使成本和庫存最小化?!?BR> 推進精益生產(chǎn)是板帶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公司上下在推進精益運營進程中的一個必要條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證物料及時加工、交付是分廠所追求的目標,符合公司降本系統(tǒng)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貫徹精益運營思想,推進精益生產(chǎn),成為當下冷軋一分廠的中心任務。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酸軋車間的具體體現(xiàn)即精心的生產(chǎn)操作,精準的參數(shù)控制,精益的設備維護和精細的現(xiàn)場管理。
推進精益生產(chǎn),生產(chǎn)操作上必須要做到精心細致。酸軋生產(chǎn)對酸軋工藝過程有很高的要求,確保鋼卷在酸洗、軋制過程中的表面質量良好、尺寸精度精準。對我廠來說,鋼卷經(jīng)歷上游的高爐、轉爐、精煉、連鑄和熱軋等多道復雜工序,經(jīng)過無數(shù)人辛勤付出得來,如果因為本工序的不精心帶來鋼卷表面質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導致無法滿足交期,這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因此要求操作工對待鋼卷要像對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樣去操作,嚴格執(zhí)行操作標準,專注地生產(chǎn)好每一卷鋼卷,爭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時也要從設備上采取措施,認真對拉矯機、活套、酸槽、軋機等設備進行巡檢。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工藝參數(shù)上必須做到精準無誤。只有參數(shù)符合要求,生產(chǎn)效率才能提高,質量才能得到保證。要做到工藝參數(shù)精準,需要以mes系統(tǒng)、控制計劃等為依托,強化作業(yè)區(qū)工藝紀律檢查和技術組工藝質量督察等機制,循環(huán)監(jiān)督、績效考評機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撐,避免差錯,提高工藝命中準確率。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設備管理維護中必須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軋的生產(chǎn)設備有其特殊性,由于機組運行開動率高、檢修維護時間相對較少,讀書筆記.設備發(fā)生故障也可能會直接影響產(chǎn)線生產(chǎn)計劃的完成。因此必須完善“操作主導”的工作模式,扭轉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維護保養(yǎng)設備的不良習慣,將操作工巡檢和專業(yè)點檢相結合,強化對設備運行狀態(tài)的把控;將機會停機和計劃檢修相結合,開展預防性維修,減少設備故障對生產(chǎn)和質量的影響;同時加強單點課的編制和培訓,提高操作人員設備相關基礎知識,努力實現(xiàn)設備“零故障”的目標。
推進精益生產(chǎn),在現(xiàn)場管理上必須要做到精細務實?!案偁幵谑袌?,競爭力在現(xiàn)場!”精益的現(xiàn)場管理是企業(yè)追求卓越的基礎。分廠要持續(xù)開展6s活動,運用目視化管理手段,為安全、高效、保質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條件;要通過推進標準化工作,規(guī)范員工作業(yè)行為,消除不安全因素,創(chuàng)造生產(chǎn)有序、安全順暢的工作環(huán)境;要主動對外協(xié)調,管理前置,優(yōu)化生產(chǎn)計劃排程,降低系統(tǒng)操作的復雜性;要實行計劃目標值管理,剛性落實計劃,提高效率。
貫徹精益運營思想,推進精益生產(chǎn)的關鍵在于人。生產(chǎn)現(xiàn)場管理就像一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狀況都會給整個鏈條的傳動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完善績效評價體系,落實全員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獎勤罰懶,獎優(yōu)罰劣,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激發(fā)人的活力!必須培養(yǎng)團隊作戰(zhàn)意識,力求調動每個環(huán)節(jié)上的積極因素,在崗一分鐘,干好60秒,努力為下一班次的工作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鏈條運行更加順暢,為冷軋總廠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傳遞源源不竭的動力!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六
老子(Laozi)是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經(jīng)》至今仍然被廣泛閱讀和解讀。本文將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閱讀和思考,述說我對于這一經(jīng)典著作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強調了以“道”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也是人類行為的準則。老子認為人應該追求簡樸、自然、無為而治的生活方式,遵循“道”的原則,以達到真正的幸福。我在生活中深有體會,在現(xiàn)代社會,繁雜的物質需求和虛榮心常常使人迷失自我。而當我勇敢站在“道”的角度來審視一切,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返璞歸真,享受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只有用簡單的心態(tài)對待復雜的事物,才能擁有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感。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不過度干預和管理。他認為政府和領導者應該發(fā)揮最低限度的作用,尊重個人自主性,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這一思想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相比于過度干預他人的行為,我更傾向于放手,允許自己和他人自由地發(fā)展。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路徑和經(jīng)歷,只有讓他們自主地選擇,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而當我接受這種“無為而治”的方式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加寬容和平和,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道德經(jīng)》中的“柔弱勝剛強”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認為柔軟、靈活的力量勝于強硬、剛強的力量。他用“水”來比喻“道”的特性,水具有適應和包容一切的特點,而強硬則容易被打破。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也對這一思想表示贊同。在處理人際關系和解決沖突時,我已經(jīng)親身感受到柔軟和包容的力量。當我以柔和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抵抗時,往往能化解緊張局勢,取得更好的結果。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思想給了我更多的智慧和應對問題的策略。
最后,我認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反復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對于個人的成長和修養(yǎng)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們常常陷入對于成功和成就的焦慮中,不斷追求外在的榮譽和功利。然而,“道德經(jīng)”提醒我們,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不是來自于功成名就,而是來自于內在的修養(yǎng)。只有內心的平和與積極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堅定。我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成就上時,我會感到極度的壓力和不滿足。然而,當我放下一切追逐并專注于內心的成長和修養(yǎng)時,我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綜上所述,《道德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指導,引導我們向簡單、自然和寧靜的生活方式邁進。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當我們讀懂老子的《道德經(jīng)》,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時,我們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七
第一段:引入老子與道德經(jīng)的背景(200字)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后世影響深遠?!兜赖陆?jīng)》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道德和人生哲學的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讀《道德經(jīng)》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在我對《道德經(jīng)》的深入閱讀中,我領悟到許多道德倫理的智慧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道德經(jīng)中“無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領悟之一?!盁o為而治”并非消極無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順應事物本來的規(guī)律而有所為。它告訴我們,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過度干涉和控制。這種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背負的壓力,心情更加輕松自在,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試圖將“無為而治”的理念應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漸漸感受到一種放下執(zhí)著、從容應對問題的方式。
第三段:倡導自知之道,追求內心的安寧(250字)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強調自知之道,認為內心的安寧才是最真實的享受。通過自我反省和審視,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內心的安寧不僅使我們更加從容面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體驗生活的美好,并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因此,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詢問自己是否目標明確,是否追求內心真正的滿足。這種自省讓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第四段:踐行道德,倡導仁愛之心(250字)
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仁愛”這一價值觀。老子認為,仁愛是人類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們在行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理解萬物的共通性,我們能夠培養(yǎng)起一顆心胸開闊、以仁愛待人的心。在現(xiàn)實中,我努力踐行仁愛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嚴,理解別人的困境和痛苦。這種善待他人的方式讓我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讓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關愛。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內心的自由與寧靜(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們能夠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生活。通過與自然相融合,我們能夠擺脫繁瑣的經(jīng)驗和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寧靜。在我看來,這種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遠離現(xiàn)代社會,而是在這個喧囂塵世中尋找一片寧靜之地。我通過練習冥想和花園栽培等方式,與自然親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這種沉思和與自然的連接,不僅幫助凈化我疲倦的內心,也讓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總結(100字)
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閱讀和理解,我領悟到了無為而治、內心安寧、仁愛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指引著我們如何正確行動,也教導著我們如何平衡和和諧地生活。通過踐行這些原則,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建立起更為牢固的關系,并最終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與寧靜。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八
讀了兩天《道德經(jīng)》和一些后人的注釋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體會到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感受。思維激烈碰撞,感覺有一股清凈之氣游走在身體的四肢百脈,奇妙之處無法為外人道(我確定我不是開玩笑的,也從來從來沒有讀過修真小說)。
后來洗碗的時候看見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凈,而且能凈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無形無狀,能夠隨著容器的形狀隨意轉變,而且,它連自身根本的狀態(tài)也能改變。遇熱蒸發(fā)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還能凝結成冰。世間萬物,沒有能夠拘束得了它的?!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佟?。果然是:幾于道!
中午吃面的時候從客廳的天窗望向天空,忽然覺得天地廣騖,宇宙之間的奧秘,深不見底。
而我們一介凡民,即使竭盡全力,終不可窺其一角。世間之“道”,浩浩然然,于巨于細充斥于萬事萬物,無一能逃脫。
觀念改變最多的是對于“禮”的理解。老子說道:“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薄N蚁肓讼?,確實很有道理。世人喜歡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這“規(guī)矩”,應是先失了“規(guī)矩”,而后才要尋“規(guī)矩”。本來生之為人,閑散愜意,只要遵從天地間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能獲得安定祥和的生活。但人類偏偏要給自己戴上許多欲望的枷鎖,因為對私欲的奢求而壞了世間的規(guī)矩,所以又不得不制造出許多道德上的,行為上的準則,一道又一道,越纏越多,無異于作繭自縛。其實怎么樣生活最好呢?一切順應自然,足矣。
寫到這里,想到圣經(jīng)里也有類似的話:“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yǎng)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shù)增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所以,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BR> 《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無為”。想起中學時的歷史課本,里面說老子這種“無為”是消極的世界觀?,F(xiàn)在想起來,簡直是最大的謬誤!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種“無為”,而是一種對一切都不用刻意改變刻意追求的態(tài)度。就像上面說的,“為”,就已經(jīng)代表著“不能不為”了?!耙詿o為為,以無私私”,這種境界,才是最高的。當然,這個我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理解。不過相信把這個道理記于心間,以后生活中遇見合適的契機,自然能悟得。畢竟道理不是來自于書本來自于他人,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心。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又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還有一句我不記得原文了,大意是說:“想太多,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道”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文字描述就像指向日月的手。我們可以順著手的指點,看到日月的所在,但手不是日月,故而文字也不是真理。我總覺得真正懂得的人,不會說出來,他甚至無法說出來??赡芩麖膩頉]有想過什么是“道”,以及怎么去追尋“道”。他只是心中明亮清澈,看事看物看人,自有一番道理,心中安寧無所求,故無所擾?!按炱滗J,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所以我現(xiàn)在在這里寫,只不過還是“無知”的表現(xiàn)罷了。我希望的是,有一天,在我的博客上,再也寫不出一個字。所有的事,了然于胸,又何須為外人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十九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xiàn)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jīng)》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jīng)》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jīng)》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jīng)》說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xiàn)“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jīng)》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jù)、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xiàn)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jù)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jīng)》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jù)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shù)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jīng)》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jīng)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xiàn)。
老子《道德經(jīng)》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jù),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xiàn)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jīng)》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lián)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xiàn)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可惜,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jīng)》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十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jīng)》這本古代經(jīng)典之作,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道”的重要性?!暗馈笔枪糯袊軐W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靈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使人類社會實現(xiàn)和諧共存和持久發(fā)展。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摒棄功利和個人利益的欲望,返璞歸真,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安寧,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盁o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國理政思想,主張不操之過急,不過度干預,不強求結果。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深感這種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瑣事所困擾,追求功名利祿,忘記了內心的真實需求,也忽視了宏觀規(guī)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則告訴我們,與其強求結果,不如順勢而為,用心去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能力,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倡導了“無欲”的生活態(tài)度?!盁o欲”并不是指人們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們應該淡泊名利,看破紅塵,追求內心的善良與平和。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欲望時,他就能夠擺脫塵世的紛擾和沉迷,找到自己內心的凈土。我認為,只有做到“無欲”,一個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解脫和升華。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還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本性和獨特的個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成功。我深有感觸,現(xiàn)代社會往往會束縛人的本性,迫使每個人都去適應社會的規(guī)則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我深感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響了無數(shù)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和弘揚。通過閱讀《道德經(jīng)》,我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過程中應該堅守的原則和道德觀念。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深刻體會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不僅是對古代社會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警示和啟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領悟和踐行《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道德觀念,人們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十一
段一:引言(200字)
近年來,網(wǎng)絡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各類知識分享與文化傳承變得更加便捷。在眾多知名視頻主題中,關于哲學與思想的視頻頗受歡迎。最近,在觀看了一位網(wǎng)友分享的“老子說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視頻”后,我深受啟發(fā),不禁想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與體會。
段二:對道德經(jīng)獨特的解讀(200字)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對人生智慧和為人處世提供了獨到而深刻的啟示。在視頻中,作者將道德經(jīng)進行了獨特的解讀。他強調道德經(jīng)主張的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準則,更是一種內在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通過作者細致入微的解釋,我對道德經(jīng)的智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段三:道德經(jīng)對人心態(tài)的影響(200字)
道德經(jīng)強調以柔克剛、無為而治,提倡內心的平和與寬容。視頻中,作者強調了道德經(jīng)對個體心態(tài)的影響:平衡心態(tài),保持內心寧靜,在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下保持一顆平常心。這讓我深思: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忙碌與焦慮所困擾,而道德經(jīng)提醒我們,通過修身養(yǎng)性,調整內心,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困擾,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段四:道德經(jīng)對社會的借鑒意義(200字)
道德經(jīng)不僅適用于個人修身,也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視頻中,作者提到道德經(jīng)講究“一治天下,其不以力,而應以德”,這啟示我們要推崇善行、注重道德品質,用德治國、用德行事。正因如此,我們應積極傳承和弘揚道德經(jīng)中的思想,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段五:個人感悟與總結(200字)
通過觀看“老子說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視頻”,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又深了一層。道德經(jīng)教導我們要學會反思、調整心態(tài),追求寧靜與內心的平衡。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更需要思考自己的處世之道,從內心修身養(yǎng)性。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應被更多人所了解,以期將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與進步的社會。
總之,通過觀看“老子說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視頻”,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道德經(jīng)教誨我們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也提醒了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保持平和與寬容的心態(tài)。這些啟示,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期望更多人能夠關注和學習道德經(jīng),將其中的智慧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心得體會篇二十二
每當有老師提起后進生的轉化,我都有一種莫名沖動。是緣于自己曾經(jīng)在后進生轉化的困擾,還是緣于自己的情緒?我曾經(jīng)以為自己永遠無法說清這一切??僧斘摇蹲x道經(jīng)》讀明白這句時“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時至今日,期中測試時有一學生成績?yōu)?6分,而我一直沒有過多處理這學生,甚至沒有任何為這學生而設立的補課活動。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師聽課,我提問了這名學生,他居然可以順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揚——而這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特色。通過種種方法來設立學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來練習,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揚,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就適當提醒。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確回答問題喲!
也許在老師的眼中,讓后進生回答問題比較困難的,我曾經(jīng)在反思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經(jīng)常逃學的學生(反應給家長,家長表示孩子不到學校,自己也沒有辦法。),是典型的學困生,連二年級的數(shù)學題也不會做。就是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這學生居然在搶答。原來是買文具的練習,說二十元一個書包,問八十元能買幾個?(通過情景圖得到的信息),這學生張口就來。我改成100元,120等,這學生依然張口就來,我讓他列式子,他低下了頭,說不會。
從這個例子中,我意識到就算是他這樣的后進生,也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數(shù)學生活經(jīng)驗,如購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導,他應該能學會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意識到運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幫助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只不過具體的說法有些不同。)
正是這個例子的啟發(fā)下,我讀懂了課程標準,也樹立了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結果是班級中多數(shù)的后進生有明顯改變,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到主動回答問題,學生慢慢對數(shù)學產(chǎn)生的興趣;慢慢學生的成績也提高了,從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當我再次看學生的成績時,居然發(fā)現(xiàn)學生多數(shù)可以達到優(yōu)秀生的行列了!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也許我們不必追求誰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與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