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登幽州臺歌教案(匯總20篇)

字號:

    編寫教案的過程需要教師進行反思和不斷的完善。教案的編寫還需綜合考慮教學資源的利用和教學環(huán)境的條件。如果你正在苦惱于教案的編寫,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或許能夠給你一些靈感。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二、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齊讀。
    四、總結全文:1、總結古詩。2、總結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學習方法:(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作業(yè)設計:讀一讀陳子昂其他的詩
    板書設計: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于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一等獎,登幽州臺歌優(yōu)秀教案的相關內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續(xù)關注我們。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提問: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沒有同學對幽州臺了解的?(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
    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燕臺。因燕昭王置金于臺延天下士,又稱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處觀景,為何會“愴然”呢?
    如:“獨”說明了作者的孤單“愴然”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悲哀與苦悶
    體會語言的表現(xiàn)力,讓學生自己思考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
    二、通讀,劃分節(jié)奏
    三、提問:此詩的后兩句為什么會多了一個字?
    通過對后兩句的理解,讓學生根據(jù)停頓進行朗讀,加深對古詩的印象。
    四、作業(yè):誦讀
    第二課時
    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逼渲械摹叭恕薄罢摺笔侵甘裁慈??任人唯賢的人。
    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不被賞識,無人能理解的孤獨和悲憤。
    三、這首詩歌,哪兩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臺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作者孤獨地站在幽州臺上,仰首責問蒼天。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
    五、這首詩歌,句式有何特點?這有什么作用?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六、探究性學習
    《登幽州臺歌》是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的最為著名的唐詩,體裁屬樂府。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首詩通過抒發(fā)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輕時性格豪爽(少任俠)。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直言敢諫,所陳多切中時弊。
    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七、背默過關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三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9.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
    a.這首短詩,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奈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詩人面前仿佛出現(xiàn)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圖景。
    d.全詩句式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具有韻律美。
    10.此詩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請賞析詩中的“獨”字。(2分)
    【解答】(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賞析的判斷。
    acd.正確;
    b.有誤,“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
    故選:b。
    (2)本題考查詩歌中關鍵字的賞析。解答時要讀懂句子,結合詩歌表達的主旨去分析理解。詩句意思是: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淚流。很明顯,這里的“獨”是孤獨之意,作者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再聯(lián)系作者自身遭遇,報國無門,滿腹才華沒有可用之機,他們面對理想的破滅難免心生孤寂郁悶。
    答案:
    (1)b
    (2)示例:獨:獨自,詩中有孤獨之意??v觀古今,尋遍天地,報國無門,懷才不遇,體現(xiàn)詩人理想破滅,孤寂郁悶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譯文: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凄惻悲愁!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二、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四、總結全文:
    1、總結古詩。
    2、總結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五
    1、感受品味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
    2、背誦詩歌。
    一、導入
    1、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陳子昂的資料
    2、教師補充并介紹寫作背景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被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科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訓,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遺萬人作前驅以擊適,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三、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四、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五、文章第四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
    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六、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從詩歌看,指詩歌本身看,指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八、作業(yè)布置
    1、完成《點擊》2、背誦默寫古詩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感受品味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
    2、背誦詩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時間:2007年3月28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陳子昂的資料
    2、教師補充并介紹寫作背景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被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科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訓,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遺萬人作前驅以擊適,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三、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四、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五、文章第四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
    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六、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從詩歌看,指詩歌本身看,指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七
    初二下冊語文古詩文翻譯:《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堅主;向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一想天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恒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吊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xiàn)今北京市。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然:悲傷凄涼。
    [4]淚:眼淚。
    【譯文】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評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xiàn)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jié)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八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圖片、實物投影儀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感受品味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2.背誦詩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陳子昂的資料
    2.教師補充并介紹寫作背景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被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科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訓,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遺萬人作前驅以擊適,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三、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四、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五、文章第四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
    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六、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從詩歌看,指詩歌本身看,指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八、作業(yè)布置:背誦古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易水歌》·荊軻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李賀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前赤壁賦》·蘇軾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每當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總仿佛有一位詩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臺上。那氣概,那神情,有點象屈原,又有點象李白。風雅中透出幾分豪情,憤激中滲出一絲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悵惘,正凝視著無盡的遠方。他為自己的不幸而苦惱著,也為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而困惑著。這,就是陳子昂。于是,在我耳邊響起了他的喊聲:“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BR>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誅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鄲?。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端E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端E丘覽古》七首,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
    1、正確流利的朗讀此詩,能夠理解翻譯。最好能當堂背下來。
    2、體會詩歌闊達蒼涼的意境之美。
    3、理解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詩歌的朗讀背誦和理解翻譯
    2、難點:詩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繪。
    教學過程
    1、導語:
    同學們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過同學的回憶,體會委屈的情感,建立一個情感聯(lián)系,跟詩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評,不被同學朋友理解,因為送同學回家晚了,被家長批評。跟家長出門,指導的道路正確卻不被采納等等。
    同時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通過回憶回答,很快的進入課堂氛圍。
    那么,歷史上,有一個人,比起你的事情來說,是倒霉頭透頂了?!O置懸念,引出此詩的作者和經(jīng)歷,了解此詩的寫作背景。
    2、介紹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陳子昂圖畫。
    簡介: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
    七、八,尚不知書。后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鉆經(jīng)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
    3、此詩背景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亂,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出兵,致使前軍陷沒。陳子昂熱情進諫,并自薦分麾下萬人為前驅,但武氏以書生輕之,不納。數(shù)日后,陳子昂再諫,激怒了武氏,將其貶為軍曹。此時的陳子昂,滿懷悲憤。登臨幽州臺,寫了一首詩。
    凡是去過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肯定感興趣。而且,因此會加深印象。
    5、介紹幽州臺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xiàn)今北京市。幽州臺: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修建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著名詩人陳子昂也寫了一首關于幽州臺的`詩《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又名“薊北樓”,也有稱“燕臺”。
    6、看到此臺,陳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詩歌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7、教師范讀。學生朗讀。自讀。讀給同桌挺聽。找同學朗讀。目的,就是加強學生的朗讀。
    8、翻譯解釋。
    翻譯詞句,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闊達。愴然:悲傷,凄惻。涕:古時候指眼淚。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譯詩歌內容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后望不見當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蒼茫一片。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9、分析探究
    前不見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見來者,來者指什么人?
    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畫面。
    這道題只要學生描繪,基本就沒問題。學生同桌討論,再然后找學生描繪。登臺遠眺,宇宙蒼茫,孤單寂寞。
    詩歌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同桌。然后找學生回答。只要學生說的詞語接近,就讓他們記下來。
    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寂寞孤獨,悲涼悲戚。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對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悶。詩歌表達了什么樣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體。創(chuàng)造出悠遠遼闊。
    空曠蒼茫??犊瘺龅囊饩?。詩人登臺遠眺,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想?
    聯(lián)想過去賞識賢才的英明君王和現(xiàn)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達詩人什么情感?
    懷才不遇,報國無門。這個是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在前面,已經(jīng)總結過。最后小結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一
    1、朗讀、背誦詩歌。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讀、背誦詩歌。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感情。
    引導法品析法
    一、課堂導入
    用作者介紹和背景鏈接導入課堂
    1、作者介紹
    陳子昂(約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詩集《感遇詩》《陳伯玉集》等傳世。
    2、背景鏈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參謀陳子昂隨同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陳子昂又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一詩。
    二、整體感知詩歌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標注出來。
    三、理解詩歌內容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幽州臺: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
    歌: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后:未來。
    來者:后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詩意: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時間綿長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指眼淚。
    詩意: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天地:形容空間遼闊
    3、詩歌前三句粗筆勾勒,凸現(xiàn)宇宙天地的浩茫寬廣和古今人事的滄桑易變。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發(fā)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
    四、深入探究
    1、賞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詞。
    “悠悠”形容時間久遠和空間廣大。把個人放置到無邊宇宙的背景中,使人顯得渺小,從而產(chǎn)生一種蒼茫孤獨感。
    2、詩人登上幽州臺遠眺,產(chǎn)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由此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聯(lián)想: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
    情感:對不被理解、懷才不遇的悲嘆。
    五、梳理結構
    六、主題概括
    本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抒寫了詩人登樓遠眺時憑今吊古的感慨,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表現(xiàn)了在亙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會意義。
    七、背誦詩歌
    八、教學總結
    通過了解詩歌寫作背景,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內容,問題探究,理解詩歌主題。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難點,完成了學習目標。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二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前演講: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圣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F(xiàn)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中堅人物內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臺歌》
    1.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和情感。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6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jīng)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昭王姬平曾在這里修碣石宮,筑黃金臺,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賢君又在哪里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涌上詩人的心頭。
    4.詩人為什么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著什么深層的精神?
    詩人立足于幽州臺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杰難追難待。于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后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
    板書陳子昂
    寂寞悲憤的情緒
    懷才不遇的苦悶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三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xiàn)今北京市。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然:悲傷凄涼。 4、淚:眼淚。
    【韻譯】: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 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 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jié)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四
    《登幽州臺歌》是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代詩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懷詩。本單元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體味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感悟體味。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中之奧妙。
    七年級學生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對教材的不適應和優(yōu)等生、后進生逐步顯現(xiàn)是他們在本階段語文學習的不良表現(xiàn)之一。因此,區(qū)分教學重難點,以及分階段的布置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手段。
    1.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理解詩歌大意及關鍵詞。
    2.能從不同角度對詩歌語言進行賞析,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味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愁等情感。
    教學難點:了解詩句中的對比手法,引導學生簡述感懷詩的特征。
    講授法(老師講解創(chuàng)作背景、詩歌情感等內容)、朗讀法(老師通過各式方式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合作探究法(學生四四一組進行必要的合作學習)
    (一)課堂導入(輕音樂)
    戰(zhàn)國初期,秦國積貧積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頒布招賢令。原文:“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何為界xxxxxx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古人招賢納士如斯,然而初唐詩人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后,為何發(fā)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師帶領大家走進唐詩《登幽州臺歌》。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他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他的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和《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2.寫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陳子昂向武屢諫不納,反被貶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眼看報國無門,因此登上薊北樓(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廬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三)文章大意
    登上幽州臺作的詩歌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四)初讀課文,感知文章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觀看老師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尤其是“幽”字的寫法。
    2.有節(jié)奏的朗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
    (2)老師范讀。
    (3)學生結合老師范讀的音準劃分出詩歌的節(jié)奏。
    (4)老師重點抽讀四川話口音比較重的同學朗讀,并抽查劃分節(jié)奏的準確性。(朗讀過程中。若有學生用四川話朗讀課文,應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陳子昂是四川人,表揚后,再次強調其他詩文應用普通話朗讀的重要性。)
    (5)對比四川話朗讀和普通話朗讀的情感區(qū)別。
    (五)熟讀課文,走進文本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點講解“古人”、“來者”、“愴然”等關鍵詞的意思。
    3.隨機抽點學生翻譯課文,肯定優(yōu)點,糾正文意。
    4.分小組討論五分鐘。賞析每句話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詩人形象,抽取小組代表分享。
    5.有興趣的同學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將詩歌結合小組討論情況將詩人所處情境用筆畫出,并主動舉手分享。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五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他的詩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而質樸,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F(xiàn)存詩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臺歌》。有《陳伯玉文集》傳世。
    《登幽州臺歌》: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陳子昂進言,武攸宜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等詩篇。
    前:過去。
    古人: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后:未來,后世。
    來者: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想到廣闊天地的無窮無盡,我獨自悲傷,熱淚縱橫!
    抒發(fā)了詩人孤單寂寥、苦悶悲愁的.心緒。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悲歌。全詩并未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只是抒發(fā)了登臺感慨,語言蒼勁奔放,語調慷慨悲涼,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和苦悶悲愁的情懷。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六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圖片、實物投影儀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七
    古詩探秘三題:登幽州臺歌、登鸛雀樓、早發(fā)白帝城(網(wǎng)友來稿)
    陸波
    一、時空慨嘆千古情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關于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心理背景,許多文章都進行了介紹、分析。這種分析對這首詩起著還原的作用,把它還原到社會歷史的整體結構中,這對理解詩的內容,獲得它的歷史感是很有幫助的。但這樣一來,這首詩無非是一個失意的士大夫登高望遠時的幾聲哀嘆。為什么它卻具有那么大的魅力,至今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呢?同時從藝術上看,它完全是脫口而出,直抒胸臆,似乎不加修飾,它有多少形式技巧上的奧秘?如果我們用習慣的思路來思考這首詩,那么我們對它的永久生命力將會瞠目結舌。
    文學作品畢竟不同于歷史文物。歷史文物當然也具有永久的價值,那是因為它作為歷史前進的痕跡為人們認識歷史的真實面影,提供永久性的研究資料;而文學藝術雖然也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面鏡子,有時也具有與歷史文物性質類似的價值,但文學藝術的真正價值卻不在這里,而往往在歷史價值之外,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超越自身內容的歷史具體性,而成為人類生活和心靈的象征。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已超出了詩人個人的身世之感,而表達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對宇宙時空的慨嘆。
    凡是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的人都知道,詩人是懷著深沉的人生憂憤來到幽州臺的,作為歷史遺跡的幽州臺,它凝結著多少悲壯的歷史故事,融鑄了多少詩人墨客的思古幽情?。『螞r詩人是獨自登臨,更容易使自己的心靈沉浸到悲愴的心境,假如他在春風得意之時,眼前的氣象也許能使他的心胸擴展,激情無限,但此時詩人正經(jīng)歷仕途的挫折,一腔悲憤,何處訴衷腸?身邊是高臺悲風,眼前是四野茫茫,油然而生的是孤寂悲涼的悵惘。詩人極目四望,神思徜徉,這時,宇宙的空闊霎那間激發(fā)起詩人對自我存在的自憐,時間的無限頓時勾起了他的身世之感。往事的記憶象一幕幕電影重現(xiàn)心頭,積淀在胸間的往日仕途的失意,歷史興亡的反思,壯志難酬的痛苦,世道艱難的體驗,恍如奔涌的波瀾。人在感情最劇烈的時刻,紛思疊至,往往化為無言。此刻詩人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也顧不上文章的構思和作詩的技巧,萬種情思猶如火山口下的熔巖,噴薄而出,化為幾聲宇宙時空的浩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边@哪里是寫出來的詩句,分明是從心靈深處爆發(fā)出來的痛苦吶喊,正是這幾聲浩嘆卻成了千古的絕唱。
    我們說這首詩的內容是“人人心中所有”,也許人們可以大致贊同。但說它是“人人筆下所無”,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因為對宇宙時空的慨嘆在中國古詩中是一種人們十分熟悉的音響,早在屈原的《遠游》中就寫道:“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余弗聞”?!兜怯闹菖_歌》的詠嘆似乎就是脫胎于此。此外,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钡鹊?。這類時空的慨嘆在古典詩歌中比比皆是,誰說是“人人筆下所無”呢?的確,中國詩人對宇宙時空的體驗特別敏感,常常在他們的詩中發(fā)出宇宙永恒,人生無常的悲嘆。但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卻有其獨特的地方。首先,他完全舍棄了一切人生不幸遭遇的具體描述,而把人們引入純粹的宇宙時空的慨嘆,詩人情感的背景全然隱去,只能依靠讀者的歷史知識去補充。因此,這種慨嘆便帶有抽象性,從而成為最能激蕩人類心靈的人生感受。這與那些在寫景敘事,述志抒懷中偶爾發(fā)出宇宙無限、人生短暫的感慨的前人傷感詩顯然是不同的。其次《登幽州臺歌》在集中地表達這種人生感受時采取了時間的對比和空間的對比?!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這就是把人生從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切斷,抽離,使人生顯示出瞬間性,把人們引入霎那與永恒的沉思,從而產(chǎn)生人生短暫的悲感?!澳钐斓刂朴?,獨愴然而涕下”,則是把個人的存在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下來表現(xiàn),使個人顯出渺小孤單,把人們引入有限與無限的思考,從而產(chǎn)生深刻的孤獨感。這種尖銳的時間對比和空間對比,把詩人的感情表現(xiàn)得非常強烈。很清楚,感情表現(xiàn)的集中和強烈,正是《登幽州臺歌》的獨特性的表現(xiàn),從審美心理的角度來看,它能產(chǎn)生一種“震驚”的效果。因為詩中強烈暗示時空的無限性,反襯人生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形成無限大和無限小的沖突,從而在讀者心理上產(chǎn)生恐怖感和自憐,產(chǎn)生人在宇宙時空存在中不自由感的強烈體驗。
    正是這些情感表現(xiàn)的獨特性,使得《登幽州臺歌》成為人人共有的時空慨嘆的情感范型。這種情感是建立在人類對時空自覺性基礎上的。人是一種時空的存在物,但在這種存在中人是不自由的。一般渾渾噩噩的世人也許并不自覺,但自我意識強烈的人,他的精神卻時時承受著這種不自由感的壓迫。人類總是企圖超越時空獲得永恒,但到頭來往往變?yōu)橐粓龌脡?。歷史上有多少求取長生不老的希望破滅,又有多少死后升天的神話落空!人在時空中的不自由和人們企圖超越時空的限制獲得自由的愿望時時發(fā)生沖突,形成困擾人生的一大痛苦。當一個人年事稍高,看夠了人世的浮沉,生活受到挫折時,最容易產(chǎn)生時空的感慨。因此,陳子昂這首詩所以千古傳誦,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的共感現(xiàn)象。
    二、追求欲與向上心的審美表現(xiàn)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這首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百年來常常被引用,普遍借以表達人們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現(xiàn)象除了說明這首詩的影響力之大,同時也可看到這首詩的魅力的實質,那就是它往往成為人們壯志豪情的象征,它從來就是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的感染。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的審美注意力必須回到詩的整體上,這首《登鸛雀樓》五絕是由五言四句構成的有機整體。由于后兩句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淺近和普遍,容易為一般人接受和牢記,所以人們常常把它抽離出來成為格言。這是文學作品在流傳過程中,由于讀者的借代而出現(xiàn)的變異現(xiàn)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借代不等于欣賞。文藝欣賞必須領略藝術品的整體美。泰戈爾說:“采著花瓣不能得到花的美麗”。同樣的道理,把某些名句從作品中抽離出來,也就看不到作品的美,因此,如果我們把《登鸛雀樓》作為詩來欣賞,就必須把四句詩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完整的美的信息單元。盡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所在,但《登鸛雀樓》的詩美卻是四句一體的集成功能。
    而當我們的審美注意力回到這首詩的整體上時,我們的心靈就會進入一個令人氣宇軒昂的境界。這個境界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很明顯,是由“太陽”“高山”和“黃河”“大?!边@四個自然界意象以及“盡”和“流”這兩個動作意象構成的。前者構成宏偉的空間意象,后者構成永恒流逝的時間意象,我們就置身于這浩渺的宇宙時空之中,我們的心靈完全坦蕩了,虛空了,只等待著詩人給它輸進詩意的血液。這時,詩人發(fā)出了把握這無際無涯的宇宙時空的呼喊,發(fā)出了追蹤人類目力所及的美景的號召,我們的心靈被震懾了。從自慚形穢的深淵中拔出,提升到主宰一切的光明的峰巔。我們不自覺地放眼四望,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絢爛壯闊的宇宙時空的圖景。這時,我們心中回蕩的是飽滿的浩然之氣,是對人生積極向上的壯志豪情。因此,“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句就不是單純的登高望遠的格言,而具有超出字面意義的功能,成為激勵奮發(fā)有為、積極向上這一情感信息的載體。
    總之,這首詩在內容上表達了人類的追求欲與向上心。這是人類自身進化的基本素質,是構成人的生命力的一個要素。它成為世世代代的讀者對人生的不斷向上的暗示,而具有永恒的生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為人千古傳誦的往往只是后面兩句哲理的議論,但是,作為詩來看,它的魅力卻是來自四句構成的整體的美學境界。這首詩在流傳過程中后兩句普遍被引用的現(xiàn)象,很容易使人覺得這首詩的妙處全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句,仿佛抽象的說理也可以成就一首好詩,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我們在文學欣賞中決不能被某些錯覺和假象所迷惑,要始終把握住藝術作品的整體的美。而整體的美是離不開藝術形象的塑造的。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依附于詩情,才能真正成為詩,才能具有美學的感染力。同時,也只有詩情與哲理的結合,獲得和諧的統(tǒng)一,詩才具有張力,才能產(chǎn)生美感的彈性。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恰恰在這方面作出特殊的貢獻。很明顯,在這首詩中,形象與議論相得益彰,哲理與詩情高度統(tǒng)一。前兩句形象的描繪因為后兩句哲理的議論而成為內蘊豐富的隱喻世界,它將啟示人們,宇宙時空是無窮無盡的。不是嗎?太陽下山了,第二天又升起來,周而復始。黃河向東流去,不舍晝夜,奔流不息。人類的知識,世界的真理,何嘗不是如此。人類世代繁衍無窮,猶如自然界旦昏更替不絕,真理的長河也是流駛不居。因此,人類的追求永遠沒有盡頭,我們必須攀登,永不滿足。另一方面,后兩句抽象的議論因為前兩句的具體形象而成為豐實的人生經(jīng)驗的升華,使我們通過對宇宙時空的永恒性的實體感受,領悟到“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真理,因此,“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便不是一種抽象的哲理,而是超出了它的字面意義,使人們產(chǎn)生一種定向聯(lián)想:要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就必須不斷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朝著真、善、美的極境追求不息,最大限度地獲取事業(yè)的成就??傊?,前兩句落地,后兩句飛升,前兩句充實,后兩句空靈,兩者結合成為完整的審美境界。正如前人所說,太實則死,太虛則玄,惟不實不虛,又實又虛,方為美學的妙境。這是因為形象與議論,感情與哲理,具體與抽象,兩者處于對立統(tǒng)一之中,形成意義的共生因素,從而產(chǎn)生美感的彈性?!兜躯X雀樓》正體現(xiàn)了這一美的規(guī)律。
    三、速度的審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這首詩對于信奉庸俗社會學的批評者來說是一個難題,它表現(xiàn)了哪個階級的思想感情?政治上的微言大義是什么?實在很難說清楚。但它卻實實在在具有永久生命力,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我們今天吟誦這首詩,仍然會被帶進三峽那險要奇異的幻覺世界。仿佛經(jīng)驗到飛馳前進的速度感而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滿足。一個外國評論家說過:讀了這首詩,會產(chǎn)生一種類似暈船的感覺。我想這種感覺的產(chǎn)生就是想象中的速度感引起的。
    憑著這種直觀的感受,我們便可認定這首詩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對速度的審美,而且它是把讀者帶進驚險新奇的環(huán)境中進行速度的審美,因此,它就不僅給人高速前進的愉悅,而且使人領略人類駕馭自然的偉力和不畏艱險的氣魄。試想想,從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到達,這在古代社會里,是多么驚人的速度。乘著一葉扁舟以如此高的速度航行在曲折險要的三峽河道中,這需要船夫多大的勇氣和驚人的航行本領??!這不是表現(xiàn)出人類駕馭自然的偉力和不畏艱險的氣魄嗎?有過三峽航行經(jīng)驗的人,當他吟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句時,恐怕會嘆為觀止,而領略化險為夷的'巨大歡愉。對于中國人來說,三峽意象早已具有大自然的艱難險阻的定型指意了,他們也能從李白的詩中感受到蕩魂攝魄的力量。
    詩的第一句“朝辭白帝彩云間”不僅是交代地點,而且寫出詩人在一回頭一恍惚中見到的景象,你看,清晨告別了白帝城,轉眼之間,白帝城已成彩云縈繞間隱約可見的一幅美妙圖畫了。這是詩人乘舟離開白帝城的初發(fā)印象,開頭就給人一種速度感。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還”,直言其舟行之速,似有淺露之嫌,但它用了“千里”與“一日”這樣具體量度的時空對照,能夠激發(fā)讀者對航行情景的想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它的字面形象的不足。詩到這里似乎已經(jīng)寫完了。如何繼續(xù)寫下去呢?這時,詩人筆鋒突然一轉,進入沿途所見所聞的補述,使人直接體驗到速度感?!皟砂对陈曁洳蛔 ?,這是詩人聽覺的感受。初看之下,它似乎是寫三峽的景象,其實也是表現(xiàn)速度感。試想想,三峽航行,沿途青山綠水,境界疊出,風光無限,但詩人只寫“猿聲”的聽覺感受,這就說明沿江景物一閃而過,已不可能留下視覺形象了,只有兩岸山中的猿啼聲不絕于耳,連成一片,似乎只是一聲不間斷的啼鳴。從這里可以看出,視覺模糊,已覺其快,而萬重山中的猿啼連成一片,恍如一聲,更感其速。心理學指出:速度太慢或太快的運動都是不可能憑借視分析器直接感知的。詩人正是因為航行速度太快而只能憑聽覺的連續(xù)來感知自己的運動的速度。心理學還指出:“各種分析器參與時間知覺,但是動覺和聽覺對時間片斷提供最精細的分化”。同時,“聽覺反映著作為刺激物的時間特點:它的持續(xù)性,節(jié)奏性等?!敝x切諾夫把聽覺叫作時間測量器,把聽覺記憶叫作時間記憶(見蘇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普通心理學》第三編第十章第四節(jié))?!皟砂对陈曁洳蛔 闭怯寐犛X作為運動時間的計量??傊?,這第三句詩表面是寫詩人的聽覺感受,實際上是借聽覺來襯托舟行之速。第四句“輕舟已過萬重山”是寫輕舟的運動所引起的位移。而這“萬重山”的大幅度的位移是在一聲連續(xù)不絕的猿啼聲的短暫時間內完成的,速度之快就可想而知了。在這里,猿啼聲成為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運動速度的參照線。這樣表現(xiàn)運動是很獨特的。一個“輕”字給人以輕盈的感覺。輕舟仿佛騰空而起,穿越于萬重山中,這種速度感的表現(xiàn)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飛行的幻覺??傊?,全詩四句都是在表現(xiàn)速度感。第一句是通過詩人初發(fā)時的瞬間感受來表現(xiàn)。第二句是通過強烈的時空對比來表現(xiàn)。第三、四句則是通過聽覺的連續(xù)和視覺中的位移來表現(xiàn)高速運動時的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它們共同構成一幅勾魂攝魄的三峽舟行圖。
    《早發(fā)白帝城》所展示的速度在當時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已經(jīng)超出人們的經(jīng)驗世界,而必須借助于想象力。能訴諸想象力的形象即具有美的素質,它表達人類對速度的一種向往,表現(xiàn)人類征服大自然的本質力量。因此,讀者能夠在想象中看到自己,獲得審美愉悅。
    對速度的追求,這是人類企圖超越時空限制,征服自然力的本心的表現(xiàn)。正是這種追求,促使人類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逐步獲得時空活動的自由性。
    人們對速度的審美愉悅是根源于人類對“快”的感覺的心理追求。時間的進行本無所謂快慢,但人的感覺卻有快慢之別。時間劃分了段落就覺得過得快些,同時感到爽快?;煦绲匾菩芯陀X得慢些,同時感到沉悶?;际甙Y的人覺得長夜漫漫,坐監(jiān)獄的人度日如年,而生活繁忙而富變化的人就覺得光陰如箭。人類一方面追求壽命之長,另一方面又唯快是樂。有了快的感覺,才感到舒服。中國的造詞原則是耐人尋味的,“快樂”、“歡快”、“快活”、“爽快”、“愉快”等詞就說明“快”與“樂”相聯(lián)。心理上產(chǎn)生了時間過得快的感覺,他的生活才是舒服愜意的,如果感到時間過得很慢,那就說明生活過得很沉悶。正是因為這個心理規(guī)律起作用,所以人們從速度的審美中可以得到一種愉悅。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八
    我孤獨于幽州臺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
    在這薊北幽州臺上,我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仡^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十九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課時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1、總結古詩。
    2、總結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作業(yè)設計:讀一讀陳子昂其他的詩
    登幽州臺歌教案篇二十
    《登幽州臺歌》》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素材
    一課時
    二次備課
    一、導入新課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陳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二、初步感知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1)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3、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
    4、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fā)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