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在閱讀之后,對于文字或故事情節(jié)等的思考和理解的表達。寫讀后感時應注重用詞準確、生動,并盡可能展示個人對書籍的獨特理解和感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可以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一
我終于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讀完了。《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流傳極廣,影響很大?!度龂萘x》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為止,差不多一個世紀。讀完了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諸亮和常山趙子龍。
我非常敬佩諸葛亮,因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勝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國,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這樣,是由于他對具體情況善于進行調查、分析的結果。如在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兩大戰(zhàn)斗中,諸葛亮事先實地觀察地形,調查對方兵力部署,根據(jù)地形和客觀實際情況,制定了有利的作戰(zhàn)方案,才“輕松”擊敗了敵人。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為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正確判斷,是在他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我讀到這里,我不禁為諸葛亮提心吊膽,如果司馬懿打進來怎么辦呢?當看完之后我村不住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對他的膽識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趙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長坂坡他為救后主,七進七出。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边@正是他赤膽忠心的生動寫照!你知道嗎?在漢水時,黃忠、張著被魏軍圍住,趙云前往救援。他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云救出黃忠和張著回到營中。曹操親率大軍而來,趙云只身在外;威風凜凜嚇得曹軍不敢向前,最后趙云與埋伏的士兵一起進攻打敗了曹操。有詩贊曰:“昔日戰(zhàn)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每次讀到這,我全身熱血沸騰,就好像和趙云并肩作戰(zhàn)一樣,沉浸在戰(zhàn)斗的氛圍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話能形容----常山趙子龍渾身。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二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深入淺出地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其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險狡詐的曹操;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義甘云丹的關羽;審時度勢的司馬懿……無一不極盡其態(tài)、膾炙人口,對于這些,每位讀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贊賞本書所傳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讀后的最大收獲。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袄献釉谏?,兒女為下”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的生命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皯验龠z親”中陸績是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中人物。雖諸葛亮對陸績的孝道以輕蔑的口吻說出:“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郞乎?”但仍不影響它成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陸績六歲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三枚,臨行拜謝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郞來我家做客,走時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經(jīng)就懂得孝敬母親,十分驚奇,后來陸績之所以投奔孫策,為孫策、孫權所用,看中他才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孫權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與陸績有共同道德操守,陸績小小年經(jīng),心里時刻想著孝敬母親,孝的可愛,孝的可敬,可謂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守衛(wèi)天水郡的魏國大將姜維,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當時天水兵少將寡,不是靠姜維智謀,天水已不屬曹。但當聞諸葛亮圍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維義無反顧,姜維只領三千兵去救其母。當時,諸葛亮北伐數(shù)十萬大軍,姜維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敵數(shù)十萬軍隊,豈不是以卵擊石?但他做了,可見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圍住姜維后,他當時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漢,遭魏人數(shù)世唾罵。一個有才干的人為了母親,聽從母言,失去名譽,其毫無后悔之意,不違背母親的孝心在此可見一斑,此可謂孝的又一境界——無違。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南撤,在曹軍追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擄,并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亂矣?!眲滢o行,劉備雖不舍得徐庶離開,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離,更怕徐母被害,落下離人骨肉罪名,只好揮淚送別。徐庶北上歸曹后,心中十分依戀故主及好友,盡管他有出眾謀略和才華,但也不愿為曹操出謀劃策,才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的歇后語。徐庶的一生,雖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雖智謀出眾,才華橫溢,最終卻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業(yè)。“聽到母在曹營,面色大變。”、“徐見老母,母罵其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聽母教誨,不敢言?!钡诹换兀瑢O夫人聽聞母病危,不惜拋夫棄子,回江東看母“。這些以事業(yè)、愛情換禮儀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顏悅色,內心真誠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難。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三
當你一次次背叛別人的時候,你想過義氣深重的關羽嗎?如果沒有,就看看《三國演義》吧!
——題記
《三國演義》,與《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并稱為四大名著,是一部流傳極其廣泛長篇歷史小說。
之所以選擇了在四大名著中先閱讀《三國演義》,是因為我喜歡書中的人物,我覺得書中的人,是整部小說的靈魂。在上學期的語文學習中,我知道了《三國演義》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才高量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魯肅,義氣深重的關羽,粗豪爽快的張飛與“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從《三國演義》的前言中,我了解到,由于這本書的影響,諸葛亮被人們稱為智慧的象征,關羽被看成是義氣的代表,曹操被當做奸雄的典型,千百年來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在幾百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當中,無疑,我最喜歡的就是忠義厚道的關羽。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不,是三個英雄在張飛莊后的一個桃園內盟誓結為異姓兄弟。作為大哥的劉備還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對于講義氣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承諾;對于不講誠信的人來說,這,只是一個謊言。而在桃園三英雄當中,關羽無疑又是最講義氣的一個。
在第七回——《約三事關公降漢》(有的書版本可能不一樣)中,關羽把曹操撥給自己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都給了兩位嫂嫂;把曹操送給自己的新戰(zhàn)袍穿在里面,劉備給自己的舊戰(zhàn)袍仍舊穿在外面;在第八回——《關公千里走單騎》中,關羽把曹操所贈財物一一封存,又把官印掛在堂上······這一切舉動讓曹操越發(fā)敬重關羽的為人,也讓我,對這個排行老二的關羽,肅然起敬!
關羽在和張遼“談判”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到現(xiàn)在還使我記憶猶新:“第一,我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照舊發(fā)給皇叔俸祿,奉養(yǎng)兩位嫂嫂;第三,我得到皇叔消息,再遠也要去投奔。此三事,缺一不可?!弊屑毻魄藐P羽說的話:第一,善良的關羽不會多殺一個好人(當時);第二,要堅持奉養(yǎng)兩位嫂嫂;第三,因為義氣,只要得到劉備消息,不管在哪都要去投奔。也許,對關羽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只有一次的生命,而是對別人的承諾,而是兄弟之間的義氣!
我認為義氣,不僅僅只有在兄弟之間,姐妹之間,也需要這種“義氣”,也許,這種義氣,會使情誼永存。
朋友之間,也需要這種“義氣”,也許,這種義氣,會使友誼長存。
······
“以忠誠待人,以真誠處事,以‘義氣’待人處事。”這,就是我的感悟。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臨江仙》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耳畔就仿佛想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著歌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歷史……而這,都來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jīng)典。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不詳盡而宏大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著《三國志》為模版,經(jīng)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完成的,是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在廣大群眾面前,并為人民所喜愛?!度龂萘x》又是一部小說,作者匠心獨運,以妙筆生花溝勒出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等一系列生動的故事,為婦孺皆知。他妙趣橫生的文字,以及馳騁于神出鬼沒境界的暢快,深深地打動了我,他,也成為我心目中永遠的經(jīng)典。
《三國演義》被學者們列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確實無愧于這一美譽。翻開書,就如展開了一幅畫卷。作者并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居然會出朵朵奇葩,使每位讀者都深深陶醉于中。這里既有鼓角爭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的糾紛,也不乏風華雪月,情意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動聽的講述一個個美麗而動人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jīng)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
然而使《三國演義》個讓人覺得奇妙的是在于他的戰(zhàn)爭前后經(jīng)歷的細致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的其他史書望塵莫及的,比如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起因是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并入?yún)?,諸葛孔明舌戰(zhàn)群儒,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經(jīng)過,而后孫曹對峙,巧施連環(huán)計,火燒戰(zhàn)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敗,關云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的敘述了這宏大的戰(zhàn)爭。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云,許渚,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叫我負天下,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毒辣,“安居平王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薄天云”關公的忠義令然更是被刻畫的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滿腦子都是那殺聲陣陣的戰(zhàn)場,個個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宏大一氣呵成的氣勢,令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三國演義》一部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離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成塵灰,只剩那“刀光劍影,遠氣了鼓角爭鳴”的淡淡哀傷。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五
這個假期,我又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因為我太喜歡看了!
書中刻畫了上百個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它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周瑜的“胸懷狹窄、忌才好勝”,諸葛亮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劉備為“復興漢室,復興天下”而戰(zhàn)、關羽“威風凜凜,智勇雙全”、趙云“赤膽忠心,驍勇善戰(zhàn)”……但我最喜歡的兩個英雄是諸葛亮和趙云。
諸葛亮是一個忠臣,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非常善于用計:“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和“空城計”……趙云對劉備也十分忠心,驍勇善戰(zhàn),在“單騎救阿斗”中,趙云自己一個人殺了魏國好幾個猛將,為自己和小阿斗開出了一條血路,最后他們都回到劉備身邊了。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讀到這一首詞,我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出《三國演義》中的眾多英雄豪杰。
在這么多英雄中,我最敬佩的就數(shù)劉備了。劉備雖然是皇室宗親,但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經(jīng)典故事就是三顧茅廬。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碰巧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第二次去時,雖聞大雪封山,劉備還是堅持前往尋求。第三次,劉備三人為不打擾諸葛亮午休,硬是在外侍立了二個時辰。當時張飛沉不住氣,都揚言要放火了……,后被關羽制止。直至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終于醒了。后來他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答應出山協(xié)助劉備。
劉備待人真誠,對待請諸葛亮出山這件事也是誠意十足:請了三次,而且每次邀請都還是費盡周折,但劉備始終沒有放棄。正是這樣的誠意,才感動了諸葛亮。試想,如果劉備只是口頭說說,沒有這么多的實際行動,或者邀請受阻就馬上放棄了,也就不會有諸葛亮出山,更沒有了后來劉備能與吳,魏對抗奪天下的故事了。
誠意,出自《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思就是使人心志真誠。與劉備三顧茅廬一樣體現(xiàn)真誠的還有宋朝楊時,為追求學問,下雪天在程頤門口侍立。待程頤發(fā)現(xiàn),門外雪已深一尺。程頤為楊時求學之誠意深受感動,于是傳授他更多的知識。
無論是三國的三顧茅廬還是程門立雪典故,其實都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如果你對待別人是真誠友善的,對方也會真誠地回饋你,相反,如果你待人虛情假意,朋友們也都會離你遠去,換不來別人的真心。當今社會在飛速發(fā)展,金錢也在驅使人們成為他的奴隸,而那薄紗般的真誠是否已被人們從跟前擦拭而去呢?不!熙攘馬路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有年輕人熱情地攙扶著不相識老人走過;少先隊員們帶著一張張真誠的笑臉為空巢老人送去祝福。這就是真誠的力量。這也是我從《三國演義》中體會到的中華傳統(tǒng)之美德。
《三國演義》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閱讀過的書籍。習近平總書記小時候正是讀了這些書才擁有了如此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品行,我們青少年一代也應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閱讀這些書籍,豐富自己,尋找夢想,做傳承中華美德的少年。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七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著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_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么認為。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說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說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后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出生入死,為曹操打了無數(shù)的勝仗,成為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里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說,他比劉備更占據(jù)“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說曹操占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后才懂,因為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jīng)占據(jù)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yǎng)生息、恢復經(jīng)濟,而且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占盡了天時。
再說孫權,孫權相比于曹操、劉備,優(yōu)勢在于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眾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為一個“繼承者”而非“創(chuàng)業(yè)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wěn)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于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為“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zhàn)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占據(jù)地利又認真經(jīng)營,使得吳國穩(wěn)穩(wěn)地成為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后說說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zhàn)爭,沒有建立起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兵將都少得可憐,占領益州后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著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著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為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chuàng)立了蜀國,建國之后,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jīng)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為此奮斗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么完了!成為三國中最_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yǎng)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lián)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里蘊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軍事教材,我以后還要不斷翻看、不斷發(fā)現(xiàn)他的價值。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八
翻閱宏偉浩瀚的歷史圖冊,眼前浮現(xiàn)出了20xx年前,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曾經(jīng)興盛一時的漢朝,已經(jīng)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討論話題。真正主宰一切的,卻是他們,鼎足三分,龍爭虎斗。
滾滾長江,淘盡英雄無數(shù)。桃園內,“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關、張的結義,揭開了《三國演義》宏偉的序幕。要贊呂奉先,好箭法!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轅門射戟,一箭使得十萬雄兵脫征衣。卻說曹孟德,不愧為亂世奸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边@是曹操的人生哲學;統(tǒng)一天下,這是他的人生抱負。
復談劉玄德,仁民愛物、禮賢下士。攜民渡江,何等仁善!三顧茅廬,此情何摯!又道諸葛孔明,真乃臥龍也。神機妙算,無人能敵。草船借箭,滿載而歸。七星壇上,巧借東風。又道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币磺粺嵫嗄懼倚?,可謂千古一相也。再言周公瑾火燒赤壁之雄姿,關云長千里走單騎之英武,趙子龍大鬧長坂坡之勇壯。多少英雄豪杰都讓人難以忘懷,心靈受到最強有力的震撼。
然而,歷史終究是歷史,它總是悲慘的。呂布再勇猛,最終還是殞命白門樓;孔明再機智,也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正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歸晉,從此,《三國演義》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凹娂娛朗聼o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比缃?,再去瞻仰當年宏偉雄壯的歷史,也不會再發(fā)生或改變什么了,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淚滿衣襟,一聲長嘆。
歷史無法改寫,今朝卻可以改變。我們無法抓住曾經(jīng)的過往,但至少可以把握住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開始,珍惜你所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勉勵的畫筆盡情繪出屬于自己的美好畫卷。這樣,你就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面朝大海,自信地說:“明天更美好!”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九
在三國演義開頭中有一段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楊慎寫的。
關羽身長九尺,鬢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變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關羽雖投降了敵人,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能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主要講到了五個階段:黃巾起義、董卓專權,群雄分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黃巾起義始于巨鹿人張角,因為看不慣朝政腐敗,因此發(fā)動黃巾起義。,而劉備、關羽、張飛就此桃園結義,為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關羽、劉備、張飛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聯(lián)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yè)扎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完《三國演義》,我感受到了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高三700字《三國演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
要問我最喜歡看的書是哪一本?那要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不可了。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作品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現(xiàn)實主義的。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有許多人都想統(tǒng)一,就各自招兵買馬,創(chuàng)造出強大的軍隊,開始互相廝殺,最后只剩下魏、蜀、吳三國,分別為曹操、劉備、孫策創(chuàng)造。
在《三國演義》中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有白臉的曹操,忠誠的劉備,紅臉的關羽,黑臉的張飛,有德有才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人。
我知道關于三國的詩句有很多,例如:唐代詩仙李白的《赤壁歌送別》的“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边€有李九齡的《讀三國志》的“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huán)。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BR> 除了關于三國的詩句,我還知道關于三國的成語,比如;一手包辦、一舉兩得、七步成詩、三顧茅廬、乘虛而入、出言不遜、初出茅廬、吳下阿蒙和大器晚成等等。
我喜歡看《三國演義》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教會了我很多的做人道理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凡事要想想前后因果,戰(zhàn)場上是要有英雄的氣魄,有時也要會使用陰謀,不能輕敵,但也不要為了講究“哥兒們義氣”,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一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tǒng)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統(tǒng)治軍事斗爭.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zhàn)役,如袁,曹官渡之戰(zhàn),魏,蜀,吳赤壁之戰(zhàn),吳蜀陵彝之戰(zhàn).每次戰(zhàn)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國時期是指劉備為君主的蜀國、孫權為君主的吳國和曹操為君主的魏國。魏國滅了蜀國然后滅了吳國,最后被晉武帝司馬炎廢除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西晉,三分歸一后,變成了晉朝。
事實上,最后收場的雖然是司馬昭。但是,它是經(jīng)過司馬懿、司馬炎兩人進行積累、創(chuàng)造才形成的結果。司馬家族是個幸運、成功的家族,說幸運,是因為他們人人都很聰明,伶俐。沒有像劉禪那樣的敗家子。說成功,是因為他們十分有責任感,向家族的正大光明而努力奮斗。才有了今天歷史上的晉朝。
劉備不能統(tǒng)一是因為他不具備一個帝王的冷血在聽到自己的結義兄弟慘死的情況下不能拋棄個人私怨。從而葬送70萬大軍,使蜀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如果他能做到像他的先祖劉邦一樣無情,那么他一統(tǒng)天下是極有可能的!為什么諸葛亮在您眼里就可以逆天?何為天道?歷史又有幾個逆天的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他是諸葛亮就會網(wǎng)開一面。
有一句俗話,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諸葛亮也一樣,他雖然足智多謀淡泊明志、茍全性命、伏龍鳳雛,但是,諸葛亮的另一面卻是冷血、殘酷的。他不念舊情,斬馬謖,并且十分果斷,毫無半點猶豫。也許,這也是一種去弱將的手段吧。
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各種精彩曲折的故事,才構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小說。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二
五字品《三國演義》忠織席販履卻不忘報效國家。黃巾叛亂,獨自望榜嘆息,結識了羽、飛是他一生馳騁的翅膀。
仕途不順,沒有泯滅他振國興邦的志向,縱使是第9路諸侯也要鏟除亂臣賊子;沒有容身之處又如何,他依然為了興復漢室奔波勞累;兵少將寡,他依然不與奸邪為伍,他毅然決然的守住徐州。三顧茅廬,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內之事,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大漢皇叔劉玄德。
孝單福,一個虛假的名字,卻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能,初為劉備軍師,便立下赫赫戰(zhàn)功,破曹軍八卦陣,不慎路出馬腳。幾天后他收到了家書,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將殺了她。那是封假的家書,可是身為人子,他不能見自己的母親遭人禍害。
自古忠孝不兩全,卻以百善孝為先。他辭別了劉備,走上了一條詮釋善孝之路,這一去卻害死了他的母親,他用悲與疼纏裹著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著對母親的孝。徐庶,一個在書中描寫很短,但他是我經(jīng)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身居臥龍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燒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廬的小手筆;舌戰(zhàn)群儒,只是談笑而已;火燒赤壁方顯他的才智。
借荊州,氣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縱,讓對手心悅誠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馬,是那個時代科技的曙光??粘怯?,更從心里上戰(zhàn)勝了敵手;五丈原,是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華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絕諸葛亮!
義結義誓言千古仿,錚錚鐵骨無來者,桃園三杯酒注定了他要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隨劉備流浪毫無怨言,許都的錦衣玉食卻無法掩飾思念兄弟的惆悵。漢壽侯爵又如何;聞兄河北不還是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嗎!他傻不?不!那是他對人們敘說什么叫兄弟之義。
華容道上立下生死軍令狀,誓斬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馬是曹操所贈,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賜,他憶起當初被曹操圍困,曹操沒有殺他,而是禮賢下士,自己還斬了他六員大將……他心軟了,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還是放走了曹操。
這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嗎?可他做到了,因為他是義神關帝爺。奸白色的臉譜中,透出陰森之氣,一副奸詐模樣,也許那并不是他的本色。
寧為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條,也是他內心的讀白。刺董卓,擬矯詔足見其奸雄本色,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他稱雄的手段。
五字,不足以訴盡對《三國演義》的感慨,它的內涵與魅力概述了政治與軍事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經(jīng)典巨著。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三
里面的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個個武力高強。就比如說關羽他在眾將面前斬華雄,顏良和文丑。關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讓我很佩服,他一開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后又回到了劉備身邊,孫權雖抓到關羽,但關羽絕不投降,孫權最后下令把關羽給斬了。真是的假如是我的話我一定會投降,等孫權和劉備交戰(zhàn)時我立刻在戰(zhàn)亂中拿一把箭向孫權射去。這樣的計謀不是很好嗎?這樣吳國不久就能被占領。正所謂作戰(zhàn)還是要靠大腦不能硬闖呀!呂布,一聽這名字你們就知道一個成語:有勇無謀,最后還是被劉備在曹操面前說了幾句話給害了。還是當年程宮說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三國演義》的故事能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取勝要靠的就是大腦!
讀了《三國演義》有感_250字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
書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謙虛的劉備,勇敢的張飛……從桃園三結義到三氣周瑜到三國歸晉中,有著很多戰(zhàn)爭故事。
張飛,他開始脾氣還好,可是,一聽說關羽被孫權殺了,脾氣就暴躁的不得了,總是毆打士兵,結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國里,我比較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有勇有謀,曹操就是中過他“火燒赤壁”這個計謀,把曹操的軍隊燒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三國演義》讀過后,使我受益匪淺,它真不愧是我的良師益友。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又再次的去讀《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深了一層,使我讀了以后受益深淺!
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課文就是《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人物,由這些人物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比如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妒賢嫉能、曹操:謹慎多疑等,這篇課文講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之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諸葛亮如期交付十萬之箭,周瑜自嘆不如。
讀完《三國演義》這篇課文以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做一位有出息的人。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五
趙云:這個人物在演義里文武雙全,長得好看,特別英武,總之就是完美,這些就當它是真的,但是不是有些太好了,就因為是蜀國的大將?照我看是作者太喜歡趙云吧。三國里我最喜歡的武將是張遼,此人真乃帥才,如果拿他和趙云比,頂多是武力差一點,論智謀說不定還在趙云之上,在逍遙津困住孫權全靠自己一個人,這才是做統(tǒng)帥的人。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六
在一千年前,司馬光撰寫了為后人所銘記的絕唱:《資治通鑒》。千年后,當我們翻動書頁,去品味那塵封已久的書香、史香的時候,不禁感嘆:此真經(jīng)典矣!
經(jīng)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蓖醭呐d替、歷史的變遷,就是一面面鏡子,我們用這面鏡子去看過去,去看現(xiàn)在,去放眼未來,去吸取教訓,去超越歷史。
有人會問,知道歷史有什么用?的確,讀了很多史書的人會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覺,俗人稱之為“迂腐”。真是這樣嗎?舉一個例子:
長平之戰(zhàn),趙括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士氣低迷,士卒無心再戰(zhàn)。又胡亂出軍,終于大敗,四十萬軍隊成了白骨。可是,在為趙括惋惜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中思考,得到教訓:輕敵為兵家大忌,搞好人際關系,穩(wěn)定軍心更是非常重要,這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寶貴財富。
因此,以史為鏡,不單單可以知興替,也可以明得失。
夢回千年,風沙鋪面,大夢覺來,始為亂世。因為是亂世,便涌現(xiàn)了許多亂世之奸雄;五谷豐登,民心歸附,始為盛世。因為是盛世,便涌現(xiàn)了許多治世之能臣。司馬光,便為我們展示了這一個個朝代,它們的榮辱興衰。
感謝司馬光,是他,讓我們穿越幾千年的塵埃,去看被掩蓋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司馬光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像唐太宗一樣的人,愛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產上,要讓北宋變成盛唐一樣繁榮的帝國。這就叫做“鑒于往事”。
司馬光寫的歷史,不再是枯黃的紙頁,不再是無聊的說教,而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這,才是歷史。
《資治通鑒》上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顫:“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這就讓我想到了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諸侯們的窮奢極欲,導致“名器亡”。以史為鏡,我們真的應該去思考這些問題。
千年后的我們,在贊頌,在品味趙武靈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時候,除了要感謝專屬于那個朝代的史書,是否還要感謝司馬光先生?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千年前,有一個人,為了告訴后人真相,為了寫一部專屬于自己、專屬于歷史的史書,嘔心瀝血,用了十九年。
后來人,可以通過這部偉大的史書,在一張又一張紙背后,挖掘智慧,發(fā)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為鏡”。甚至,超越歷史。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一
我終于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讀完了。《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流傳極廣,影響很大?!度龂萘x》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為止,差不多一個世紀。讀完了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諸亮和常山趙子龍。
我非常敬佩諸葛亮,因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勝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國,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這樣,是由于他對具體情況善于進行調查、分析的結果。如在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兩大戰(zhàn)斗中,諸葛亮事先實地觀察地形,調查對方兵力部署,根據(jù)地形和客觀實際情況,制定了有利的作戰(zhàn)方案,才“輕松”擊敗了敵人。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為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正確判斷,是在他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我讀到這里,我不禁為諸葛亮提心吊膽,如果司馬懿打進來怎么辦呢?當看完之后我村不住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對他的膽識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趙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長坂坡他為救后主,七進七出。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边@正是他赤膽忠心的生動寫照!你知道嗎?在漢水時,黃忠、張著被魏軍圍住,趙云前往救援。他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云救出黃忠和張著回到營中。曹操親率大軍而來,趙云只身在外;威風凜凜嚇得曹軍不敢向前,最后趙云與埋伏的士兵一起進攻打敗了曹操。有詩贊曰:“昔日戰(zhàn)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每次讀到這,我全身熱血沸騰,就好像和趙云并肩作戰(zhàn)一樣,沉浸在戰(zhàn)斗的氛圍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話能形容----常山趙子龍渾身。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二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深入淺出地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其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險狡詐的曹操;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義甘云丹的關羽;審時度勢的司馬懿……無一不極盡其態(tài)、膾炙人口,對于這些,每位讀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贊賞本書所傳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讀后的最大收獲。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袄献釉谏?,兒女為下”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的生命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皯验龠z親”中陸績是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中人物。雖諸葛亮對陸績的孝道以輕蔑的口吻說出:“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郞乎?”但仍不影響它成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陸績六歲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三枚,臨行拜謝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郞來我家做客,走時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經(jīng)就懂得孝敬母親,十分驚奇,后來陸績之所以投奔孫策,為孫策、孫權所用,看中他才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孫權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與陸績有共同道德操守,陸績小小年經(jīng),心里時刻想著孝敬母親,孝的可愛,孝的可敬,可謂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守衛(wèi)天水郡的魏國大將姜維,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當時天水兵少將寡,不是靠姜維智謀,天水已不屬曹。但當聞諸葛亮圍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維義無反顧,姜維只領三千兵去救其母。當時,諸葛亮北伐數(shù)十萬大軍,姜維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敵數(shù)十萬軍隊,豈不是以卵擊石?但他做了,可見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圍住姜維后,他當時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漢,遭魏人數(shù)世唾罵。一個有才干的人為了母親,聽從母言,失去名譽,其毫無后悔之意,不違背母親的孝心在此可見一斑,此可謂孝的又一境界——無違。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南撤,在曹軍追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擄,并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亂矣?!眲滢o行,劉備雖不舍得徐庶離開,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離,更怕徐母被害,落下離人骨肉罪名,只好揮淚送別。徐庶北上歸曹后,心中十分依戀故主及好友,盡管他有出眾謀略和才華,但也不愿為曹操出謀劃策,才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的歇后語。徐庶的一生,雖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雖智謀出眾,才華橫溢,最終卻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業(yè)。“聽到母在曹營,面色大變。”、“徐見老母,母罵其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聽母教誨,不敢言?!钡诹换兀瑢O夫人聽聞母病危,不惜拋夫棄子,回江東看母“。這些以事業(yè)、愛情換禮儀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顏悅色,內心真誠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難。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三
當你一次次背叛別人的時候,你想過義氣深重的關羽嗎?如果沒有,就看看《三國演義》吧!
——題記
《三國演義》,與《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并稱為四大名著,是一部流傳極其廣泛長篇歷史小說。
之所以選擇了在四大名著中先閱讀《三國演義》,是因為我喜歡書中的人物,我覺得書中的人,是整部小說的靈魂。在上學期的語文學習中,我知道了《三國演義》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才高量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魯肅,義氣深重的關羽,粗豪爽快的張飛與“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從《三國演義》的前言中,我了解到,由于這本書的影響,諸葛亮被人們稱為智慧的象征,關羽被看成是義氣的代表,曹操被當做奸雄的典型,千百年來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在幾百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當中,無疑,我最喜歡的就是忠義厚道的關羽。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不,是三個英雄在張飛莊后的一個桃園內盟誓結為異姓兄弟。作為大哥的劉備還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對于講義氣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承諾;對于不講誠信的人來說,這,只是一個謊言。而在桃園三英雄當中,關羽無疑又是最講義氣的一個。
在第七回——《約三事關公降漢》(有的書版本可能不一樣)中,關羽把曹操撥給自己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都給了兩位嫂嫂;把曹操送給自己的新戰(zhàn)袍穿在里面,劉備給自己的舊戰(zhàn)袍仍舊穿在外面;在第八回——《關公千里走單騎》中,關羽把曹操所贈財物一一封存,又把官印掛在堂上······這一切舉動讓曹操越發(fā)敬重關羽的為人,也讓我,對這個排行老二的關羽,肅然起敬!
關羽在和張遼“談判”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到現(xiàn)在還使我記憶猶新:“第一,我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照舊發(fā)給皇叔俸祿,奉養(yǎng)兩位嫂嫂;第三,我得到皇叔消息,再遠也要去投奔。此三事,缺一不可?!弊屑毻魄藐P羽說的話:第一,善良的關羽不會多殺一個好人(當時);第二,要堅持奉養(yǎng)兩位嫂嫂;第三,因為義氣,只要得到劉備消息,不管在哪都要去投奔。也許,對關羽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只有一次的生命,而是對別人的承諾,而是兄弟之間的義氣!
我認為義氣,不僅僅只有在兄弟之間,姐妹之間,也需要這種“義氣”,也許,這種義氣,會使情誼永存。
朋友之間,也需要這種“義氣”,也許,這種義氣,會使友誼長存。
······
“以忠誠待人,以真誠處事,以‘義氣’待人處事。”這,就是我的感悟。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臨江仙》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耳畔就仿佛想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著歌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歷史……而這,都來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jīng)典。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不詳盡而宏大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著《三國志》為模版,經(jīng)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完成的,是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在廣大群眾面前,并為人民所喜愛?!度龂萘x》又是一部小說,作者匠心獨運,以妙筆生花溝勒出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等一系列生動的故事,為婦孺皆知。他妙趣橫生的文字,以及馳騁于神出鬼沒境界的暢快,深深地打動了我,他,也成為我心目中永遠的經(jīng)典。
《三國演義》被學者們列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確實無愧于這一美譽。翻開書,就如展開了一幅畫卷。作者并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居然會出朵朵奇葩,使每位讀者都深深陶醉于中。這里既有鼓角爭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的糾紛,也不乏風華雪月,情意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動聽的講述一個個美麗而動人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jīng)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
然而使《三國演義》個讓人覺得奇妙的是在于他的戰(zhàn)爭前后經(jīng)歷的細致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的其他史書望塵莫及的,比如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起因是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并入?yún)?,諸葛孔明舌戰(zhàn)群儒,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經(jīng)過,而后孫曹對峙,巧施連環(huán)計,火燒戰(zhàn)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敗,關云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的敘述了這宏大的戰(zhàn)爭。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云,許渚,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叫我負天下,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毒辣,“安居平王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薄天云”關公的忠義令然更是被刻畫的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滿腦子都是那殺聲陣陣的戰(zhàn)場,個個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宏大一氣呵成的氣勢,令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三國演義》一部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離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成塵灰,只剩那“刀光劍影,遠氣了鼓角爭鳴”的淡淡哀傷。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五
這個假期,我又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因為我太喜歡看了!
書中刻畫了上百個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它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周瑜的“胸懷狹窄、忌才好勝”,諸葛亮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劉備為“復興漢室,復興天下”而戰(zhàn)、關羽“威風凜凜,智勇雙全”、趙云“赤膽忠心,驍勇善戰(zhàn)”……但我最喜歡的兩個英雄是諸葛亮和趙云。
諸葛亮是一個忠臣,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非常善于用計:“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和“空城計”……趙云對劉備也十分忠心,驍勇善戰(zhàn),在“單騎救阿斗”中,趙云自己一個人殺了魏國好幾個猛將,為自己和小阿斗開出了一條血路,最后他們都回到劉備身邊了。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讀到這一首詞,我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出《三國演義》中的眾多英雄豪杰。
在這么多英雄中,我最敬佩的就數(shù)劉備了。劉備雖然是皇室宗親,但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經(jīng)典故事就是三顧茅廬。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碰巧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第二次去時,雖聞大雪封山,劉備還是堅持前往尋求。第三次,劉備三人為不打擾諸葛亮午休,硬是在外侍立了二個時辰。當時張飛沉不住氣,都揚言要放火了……,后被關羽制止。直至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終于醒了。后來他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答應出山協(xié)助劉備。
劉備待人真誠,對待請諸葛亮出山這件事也是誠意十足:請了三次,而且每次邀請都還是費盡周折,但劉備始終沒有放棄。正是這樣的誠意,才感動了諸葛亮。試想,如果劉備只是口頭說說,沒有這么多的實際行動,或者邀請受阻就馬上放棄了,也就不會有諸葛亮出山,更沒有了后來劉備能與吳,魏對抗奪天下的故事了。
誠意,出自《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思就是使人心志真誠。與劉備三顧茅廬一樣體現(xiàn)真誠的還有宋朝楊時,為追求學問,下雪天在程頤門口侍立。待程頤發(fā)現(xiàn),門外雪已深一尺。程頤為楊時求學之誠意深受感動,于是傳授他更多的知識。
無論是三國的三顧茅廬還是程門立雪典故,其實都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如果你對待別人是真誠友善的,對方也會真誠地回饋你,相反,如果你待人虛情假意,朋友們也都會離你遠去,換不來別人的真心。當今社會在飛速發(fā)展,金錢也在驅使人們成為他的奴隸,而那薄紗般的真誠是否已被人們從跟前擦拭而去呢?不!熙攘馬路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有年輕人熱情地攙扶著不相識老人走過;少先隊員們帶著一張張真誠的笑臉為空巢老人送去祝福。這就是真誠的力量。這也是我從《三國演義》中體會到的中華傳統(tǒng)之美德。
《三國演義》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閱讀過的書籍。習近平總書記小時候正是讀了這些書才擁有了如此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品行,我們青少年一代也應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閱讀這些書籍,豐富自己,尋找夢想,做傳承中華美德的少年。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七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著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_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么認為。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說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說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后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出生入死,為曹操打了無數(shù)的勝仗,成為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里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說,他比劉備更占據(jù)“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說曹操占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后才懂,因為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jīng)占據(jù)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yǎng)生息、恢復經(jīng)濟,而且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占盡了天時。
再說孫權,孫權相比于曹操、劉備,優(yōu)勢在于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眾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為一個“繼承者”而非“創(chuàng)業(yè)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wěn)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于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為“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zhàn)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占據(jù)地利又認真經(jīng)營,使得吳國穩(wěn)穩(wěn)地成為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后說說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zhàn)爭,沒有建立起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兵將都少得可憐,占領益州后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著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著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為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chuàng)立了蜀國,建國之后,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jīng)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為此奮斗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么完了!成為三國中最_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yǎng)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lián)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里蘊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軍事教材,我以后還要不斷翻看、不斷發(fā)現(xiàn)他的價值。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八
翻閱宏偉浩瀚的歷史圖冊,眼前浮現(xiàn)出了20xx年前,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曾經(jīng)興盛一時的漢朝,已經(jīng)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討論話題。真正主宰一切的,卻是他們,鼎足三分,龍爭虎斗。
滾滾長江,淘盡英雄無數(shù)。桃園內,“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關、張的結義,揭開了《三國演義》宏偉的序幕。要贊呂奉先,好箭法!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轅門射戟,一箭使得十萬雄兵脫征衣。卻說曹孟德,不愧為亂世奸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边@是曹操的人生哲學;統(tǒng)一天下,這是他的人生抱負。
復談劉玄德,仁民愛物、禮賢下士。攜民渡江,何等仁善!三顧茅廬,此情何摯!又道諸葛孔明,真乃臥龍也。神機妙算,無人能敵。草船借箭,滿載而歸。七星壇上,巧借東風。又道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币磺粺嵫嗄懼倚?,可謂千古一相也。再言周公瑾火燒赤壁之雄姿,關云長千里走單騎之英武,趙子龍大鬧長坂坡之勇壯。多少英雄豪杰都讓人難以忘懷,心靈受到最強有力的震撼。
然而,歷史終究是歷史,它總是悲慘的。呂布再勇猛,最終還是殞命白門樓;孔明再機智,也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正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歸晉,從此,《三國演義》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凹娂娛朗聼o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比缃?,再去瞻仰當年宏偉雄壯的歷史,也不會再發(fā)生或改變什么了,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淚滿衣襟,一聲長嘆。
歷史無法改寫,今朝卻可以改變。我們無法抓住曾經(jīng)的過往,但至少可以把握住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開始,珍惜你所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勉勵的畫筆盡情繪出屬于自己的美好畫卷。這樣,你就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面朝大海,自信地說:“明天更美好!”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九
在三國演義開頭中有一段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楊慎寫的。
關羽身長九尺,鬢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變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關羽雖投降了敵人,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能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主要講到了五個階段:黃巾起義、董卓專權,群雄分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黃巾起義始于巨鹿人張角,因為看不慣朝政腐敗,因此發(fā)動黃巾起義。,而劉備、關羽、張飛就此桃園結義,為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關羽、劉備、張飛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聯(lián)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yè)扎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完《三國演義》,我感受到了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高三700字《三國演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
要問我最喜歡看的書是哪一本?那要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不可了。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作品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現(xiàn)實主義的。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有許多人都想統(tǒng)一,就各自招兵買馬,創(chuàng)造出強大的軍隊,開始互相廝殺,最后只剩下魏、蜀、吳三國,分別為曹操、劉備、孫策創(chuàng)造。
在《三國演義》中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有白臉的曹操,忠誠的劉備,紅臉的關羽,黑臉的張飛,有德有才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人。
我知道關于三國的詩句有很多,例如:唐代詩仙李白的《赤壁歌送別》的“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边€有李九齡的《讀三國志》的“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huán)。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BR> 除了關于三國的詩句,我還知道關于三國的成語,比如;一手包辦、一舉兩得、七步成詩、三顧茅廬、乘虛而入、出言不遜、初出茅廬、吳下阿蒙和大器晚成等等。
我喜歡看《三國演義》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教會了我很多的做人道理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凡事要想想前后因果,戰(zhàn)場上是要有英雄的氣魄,有時也要會使用陰謀,不能輕敵,但也不要為了講究“哥兒們義氣”,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一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tǒng)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統(tǒng)治軍事斗爭.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zhàn)役,如袁,曹官渡之戰(zhàn),魏,蜀,吳赤壁之戰(zhàn),吳蜀陵彝之戰(zhàn).每次戰(zhàn)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國時期是指劉備為君主的蜀國、孫權為君主的吳國和曹操為君主的魏國。魏國滅了蜀國然后滅了吳國,最后被晉武帝司馬炎廢除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西晉,三分歸一后,變成了晉朝。
事實上,最后收場的雖然是司馬昭。但是,它是經(jīng)過司馬懿、司馬炎兩人進行積累、創(chuàng)造才形成的結果。司馬家族是個幸運、成功的家族,說幸運,是因為他們人人都很聰明,伶俐。沒有像劉禪那樣的敗家子。說成功,是因為他們十分有責任感,向家族的正大光明而努力奮斗。才有了今天歷史上的晉朝。
劉備不能統(tǒng)一是因為他不具備一個帝王的冷血在聽到自己的結義兄弟慘死的情況下不能拋棄個人私怨。從而葬送70萬大軍,使蜀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如果他能做到像他的先祖劉邦一樣無情,那么他一統(tǒng)天下是極有可能的!為什么諸葛亮在您眼里就可以逆天?何為天道?歷史又有幾個逆天的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他是諸葛亮就會網(wǎng)開一面。
有一句俗話,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諸葛亮也一樣,他雖然足智多謀淡泊明志、茍全性命、伏龍鳳雛,但是,諸葛亮的另一面卻是冷血、殘酷的。他不念舊情,斬馬謖,并且十分果斷,毫無半點猶豫。也許,這也是一種去弱將的手段吧。
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各種精彩曲折的故事,才構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小說。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二
五字品《三國演義》忠織席販履卻不忘報效國家。黃巾叛亂,獨自望榜嘆息,結識了羽、飛是他一生馳騁的翅膀。
仕途不順,沒有泯滅他振國興邦的志向,縱使是第9路諸侯也要鏟除亂臣賊子;沒有容身之處又如何,他依然為了興復漢室奔波勞累;兵少將寡,他依然不與奸邪為伍,他毅然決然的守住徐州。三顧茅廬,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內之事,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大漢皇叔劉玄德。
孝單福,一個虛假的名字,卻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能,初為劉備軍師,便立下赫赫戰(zhàn)功,破曹軍八卦陣,不慎路出馬腳。幾天后他收到了家書,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將殺了她。那是封假的家書,可是身為人子,他不能見自己的母親遭人禍害。
自古忠孝不兩全,卻以百善孝為先。他辭別了劉備,走上了一條詮釋善孝之路,這一去卻害死了他的母親,他用悲與疼纏裹著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著對母親的孝。徐庶,一個在書中描寫很短,但他是我經(jīng)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身居臥龍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燒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廬的小手筆;舌戰(zhàn)群儒,只是談笑而已;火燒赤壁方顯他的才智。
借荊州,氣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縱,讓對手心悅誠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馬,是那個時代科技的曙光??粘怯?,更從心里上戰(zhàn)勝了敵手;五丈原,是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華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絕諸葛亮!
義結義誓言千古仿,錚錚鐵骨無來者,桃園三杯酒注定了他要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隨劉備流浪毫無怨言,許都的錦衣玉食卻無法掩飾思念兄弟的惆悵。漢壽侯爵又如何;聞兄河北不還是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嗎!他傻不?不!那是他對人們敘說什么叫兄弟之義。
華容道上立下生死軍令狀,誓斬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馬是曹操所贈,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賜,他憶起當初被曹操圍困,曹操沒有殺他,而是禮賢下士,自己還斬了他六員大將……他心軟了,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還是放走了曹操。
這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嗎?可他做到了,因為他是義神關帝爺。奸白色的臉譜中,透出陰森之氣,一副奸詐模樣,也許那并不是他的本色。
寧為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條,也是他內心的讀白。刺董卓,擬矯詔足見其奸雄本色,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他稱雄的手段。
五字,不足以訴盡對《三國演義》的感慨,它的內涵與魅力概述了政治與軍事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經(jīng)典巨著。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三
里面的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個個武力高強。就比如說關羽他在眾將面前斬華雄,顏良和文丑。關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讓我很佩服,他一開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后又回到了劉備身邊,孫權雖抓到關羽,但關羽絕不投降,孫權最后下令把關羽給斬了。真是的假如是我的話我一定會投降,等孫權和劉備交戰(zhàn)時我立刻在戰(zhàn)亂中拿一把箭向孫權射去。這樣的計謀不是很好嗎?這樣吳國不久就能被占領。正所謂作戰(zhàn)還是要靠大腦不能硬闖呀!呂布,一聽這名字你們就知道一個成語:有勇無謀,最后還是被劉備在曹操面前說了幾句話給害了。還是當年程宮說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三國演義》的故事能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取勝要靠的就是大腦!
讀了《三國演義》有感_250字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
書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謙虛的劉備,勇敢的張飛……從桃園三結義到三氣周瑜到三國歸晉中,有著很多戰(zhàn)爭故事。
張飛,他開始脾氣還好,可是,一聽說關羽被孫權殺了,脾氣就暴躁的不得了,總是毆打士兵,結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國里,我比較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有勇有謀,曹操就是中過他“火燒赤壁”這個計謀,把曹操的軍隊燒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三國演義》讀過后,使我受益匪淺,它真不愧是我的良師益友。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又再次的去讀《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深了一層,使我讀了以后受益深淺!
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課文就是《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人物,由這些人物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比如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妒賢嫉能、曹操:謹慎多疑等,這篇課文講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之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諸葛亮如期交付十萬之箭,周瑜自嘆不如。
讀完《三國演義》這篇課文以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做一位有出息的人。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五
趙云:這個人物在演義里文武雙全,長得好看,特別英武,總之就是完美,這些就當它是真的,但是不是有些太好了,就因為是蜀國的大將?照我看是作者太喜歡趙云吧。三國里我最喜歡的武將是張遼,此人真乃帥才,如果拿他和趙云比,頂多是武力差一點,論智謀說不定還在趙云之上,在逍遙津困住孫權全靠自己一個人,這才是做統(tǒng)帥的人。
高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篇十六
在一千年前,司馬光撰寫了為后人所銘記的絕唱:《資治通鑒》。千年后,當我們翻動書頁,去品味那塵封已久的書香、史香的時候,不禁感嘆:此真經(jīng)典矣!
經(jīng)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蓖醭呐d替、歷史的變遷,就是一面面鏡子,我們用這面鏡子去看過去,去看現(xiàn)在,去放眼未來,去吸取教訓,去超越歷史。
有人會問,知道歷史有什么用?的確,讀了很多史書的人會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覺,俗人稱之為“迂腐”。真是這樣嗎?舉一個例子:
長平之戰(zhàn),趙括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士氣低迷,士卒無心再戰(zhàn)。又胡亂出軍,終于大敗,四十萬軍隊成了白骨。可是,在為趙括惋惜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中思考,得到教訓:輕敵為兵家大忌,搞好人際關系,穩(wěn)定軍心更是非常重要,這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寶貴財富。
因此,以史為鏡,不單單可以知興替,也可以明得失。
夢回千年,風沙鋪面,大夢覺來,始為亂世。因為是亂世,便涌現(xiàn)了許多亂世之奸雄;五谷豐登,民心歸附,始為盛世。因為是盛世,便涌現(xiàn)了許多治世之能臣。司馬光,便為我們展示了這一個個朝代,它們的榮辱興衰。
感謝司馬光,是他,讓我們穿越幾千年的塵埃,去看被掩蓋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司馬光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像唐太宗一樣的人,愛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產上,要讓北宋變成盛唐一樣繁榮的帝國。這就叫做“鑒于往事”。
司馬光寫的歷史,不再是枯黃的紙頁,不再是無聊的說教,而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這,才是歷史。
《資治通鑒》上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顫:“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這就讓我想到了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諸侯們的窮奢極欲,導致“名器亡”。以史為鏡,我們真的應該去思考這些問題。
千年后的我們,在贊頌,在品味趙武靈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時候,除了要感謝專屬于那個朝代的史書,是否還要感謝司馬光先生?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千年前,有一個人,為了告訴后人真相,為了寫一部專屬于自己、專屬于歷史的史書,嘔心瀝血,用了十九年。
后來人,可以通過這部偉大的史書,在一張又一張紙背后,挖掘智慧,發(fā)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為鏡”。甚至,超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