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游褒禪山記說課稿(匯總21篇)

字號:

    歷史是人民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智慧的結(jié)晶。當面對一些較為復雜或矛盾的情況時,我們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分類。下面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的搜集,以供大家研究和參考。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一
    今天我要說的是《游褒禪山記》復習,現(xiàn)依據(jù)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shè)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guān)于大綱
    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課文中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以及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結(jié)合教材中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
    (二)關(guān)于考綱
    據(jù)《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文言文要求是:1.正確認讀基本篇目的字音,讀清句讀。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含義及用法。3.理解并能夠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語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內(nèi)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三)關(guān)于教材
    (四)關(guān)于學情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jīng)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而這節(jié)課又是復習課,對于一些學生易掌握的知識可略說,而對于平時的易錯的要重點說,要說透。對于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遷移,傳授學生記憶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lǐng)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重點: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用法,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虛詞“其”的用法。
    2.通過合作討論、課文敘議結(jié)合的特點,理解敘述與議論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
    難點:理解《游褒禪山記》所闡述的道理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高二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chǔ)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1、比較法
    本文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lián)系比較。教學中,通過回顧初中的學過《醉翁亭記》、《岳陽樓記》進行比較,加深了解游記這種文體特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2、討論法
    作為一節(jié)復習課,學生可討論,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diào)動學生思考、交流的積極性,通過討論,學生加深對本課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guān)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yīng)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我設(shè)計了課堂練筆練習,重點鞏固,當堂“消化”。
    (二)教法
    1、點撥法
    2、遷移法、歸納法
    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3、提問法
    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四、說教學程序
    以復習初中所學兩篇游記的文體知識導入,了解游記這種文體知識,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過課件展現(xiàn),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字音,字意,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對于學生回答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撥,釋疑。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領(lǐng)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五、布置作業(yè)
    六、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shè)計的板書如下:
    1節(jié):山名考證
    記敘山—院—碑
    2節(jié):游華山洞
    前洞:平曠、游者眾
    后洞:幽深、罕至
    3節(jié):游洞心得
    議論
    4節(jié):觀碑心得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二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自讀課文。好文章,特別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細理,這篇課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學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響,寫法別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過記游表現(xiàn)山川之美,景物之勝,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禮,最終以精警獨到的理趣取勝。這篇記游,由此及彼,拓寬視野,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規(guī)律性啟示。
    高一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lǐng)會會有一定的困難。
    根據(jù)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jié)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學生結(jié)合實際領(lǐng)會處世治學皆須堅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鑒本文即事說理的寫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和“問題探究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知識。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們應(yīng)該怎么正確歸因。
    在這里我要強調(diào)指出,文本解讀的本質(zhì)不僅僅是認識文本講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讀者要從文本中汲取什么,認識什么。具體到《游褒禪山記》,讀者應(yīng)從積極方面看王安石要人們堅持“盡志無悔”的哲學。淡化“志、力、物”三者辯證關(guān)系的傳統(tǒng)解讀。
    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diào)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歸因方法,一個人做事的成功和失敗,怎樣的歸因才有意義?一般歸因可以是任務(wù)的難度,可以是客觀的條件,可以是個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況(四歸因)。
    但歸因到任務(wù)的難度,往往產(chǎn)生畏難情緒。電影里“國軍”打了敗仗,將領(lǐng)對蔣介石說,“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狡猾!”他們的錯誤是把失敗歸因于任務(wù)太難,失去自信。歸因到客觀條件,不是積極的態(tài)度,因為人改變客觀較難,產(chǎn)生“等靠要”的心理。歸因到個人能力,往往產(chǎn)生悲觀情緒,覺得自己不行,因為能力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提高的。只有歸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積極的。因為努力從現(xiàn)在開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認為我教這節(jié)課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解讀王安石的成功歸因方式,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做正確的歸因。
    (一)、導入:
    (二)思考、交流
    研讀第三段
    1、王安石認為,真正的奇?zhèn)ス妍惖木霸谀睦??明明奇?zhèn)ス妍惖拿谰霸陔U遠之地,可為什么是“人之所罕至”?試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
    明確:常在于險遠。(板書:難度)“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薄叭涣Σ蛔阏咭嗖荒苤烈?。”“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BR>    明確:志、力、物。(板書)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與物的條件具備了;未至乃是因為志不堅。
    明確:后悔?!叭涣ψ阋灾裂啥恢?,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4、試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體會。
    明確:盡志無悔。(板書)
    研讀第四段
    明確:因仆碑而考證華山當為花山,但大家都弄錯讀音了,卻是以訛傳訛。感嘆古書不存、訛誤必多,而眾人不得而知。做學問要深思而慎取。(板書)
    (三)、感悟表達
    (四)、小結(jié)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別具一格的散文。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寫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現(xiàn)山川之、美景物之勝,而是在借景生論、即事明理。作者通過游洞不得窮盡和華花讀音繆傳兩事,得出“盡志無悔”和“深思慎取”的道理。這也給我們以啟示:無論是治學還是修身立業(yè),都得有堅強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愿我們共勉。
    (五)、板書設(shè)計:
    游——即事明理——嘆
    洞志、力、物———盡志無悔
    難度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三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網(wǎng)友來稿)
    廣西來賓市一中韋茂亮
    教材簡析: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游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耙髟佒g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自創(chuàng)新格而彌足珍貴,彪炳千古而有無限的可開掘性。
    本課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是宋代散文?!读鶉摗泛汀队伟U山記》是教讀課文,《伶官傳序》和《石鐘山記》是自讀課文?!读鶉摗泛汀读婀賯餍颉范际墙韫胖S今的史論,《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都是因事說理的游記?!队伟U山記》顯然引領(lǐng)了《石鐘山記》。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jīng)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根據(jù)這一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領(lǐng)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二、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詞類活用。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說理深刻、章法嚴謹?shù)膶懽魈攸c。
    二、領(lǐng)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法運用:
    指導思想: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的教學思想以及素質(zhì)教育(-上網(wǎng)第一站35d1教育網(wǎng))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fā)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jié)構(gòu),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教學設(shè)想:
    [1][2][3][4][5][6]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四
    今天我要說的是《游褒禪山記》復習,現(xiàn)依據(jù)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shè)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guān)于大綱
    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課文中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以及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結(jié)合教材中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
    (二)關(guān)于考綱
    據(jù)《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文言文要求是:1.正確認讀基本篇目的字音,讀清句讀。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含義及用法。3.理解并能夠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語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內(nèi)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三)關(guān)于教材
    (四)關(guān)于學情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jīng)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而這節(jié)課又是復習課,對于一些學生易掌握的知識可略說,而對于平時的易錯的要重點說,要說透。對于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遷移,傳授學生記憶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lǐng)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重點: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用法,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虛詞“其”的用法。
    2.通過合作討論、課文敘議結(jié)合的特點,理解敘述與議論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
    難點:理解《游褒禪山記》所闡述的道理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高二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chǔ)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1、比較法
    本文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lián)系比較。教學中,通過回顧初中的學過《醉翁亭記》、《岳陽樓記》進行比較,加深了解游記這種文體特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2、討論法
    作為一節(jié)復習課,學生可討論,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diào)動學生思考、交流的積極性,通過討論,學生加深對本課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guān)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yīng)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我設(shè)計了課堂練筆練習,重點鞏固,當堂“消化”。
    (二)教法
    1、點撥法
    2、遷移法、歸納法
    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3、提問法
    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四、說教學程序
    以復習初中所學兩篇游記的文體知識導入,了解游記這種文體知識,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過課件展現(xiàn),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字音,字意,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對于學生回答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撥,釋疑。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領(lǐng)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五、布置作業(yè)
    六、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shè)計的板書如下:
    1節(jié):山名考證
    記敘山―院―碑
    2節(jié):游華山洞
    前洞:平曠、游者眾
    后洞:幽深、罕至
    3節(jié):游洞心得
    議論
    4節(jié):觀碑心得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五
    目的:
    1、翻譯課文,理解課文
    2、通過質(zhì)疑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
    3、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4、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行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點:翻譯課文,理解內(nèi)容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質(zhì)疑提問法學法: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課型:新授教具:課件
    板書:游褒禪山記
    游洞經(jīng)過:前洞――后洞――悔隨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盡吾志
    后記: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復習舊課
    檢查重點句子的'翻譯
    三、講解新課
    (一)導入新課
    引列寧的話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
    指名讀,齊讀交互進行
    (三)翻譯課文
    采用質(zhì)疑的方法進行譯文,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有:
    1、蓋其有深,則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在學生充分質(zhì)疑的基礎(chǔ)上,找一名學生總體進行翻譯,之后,教師將重點的詞語圈點出來,作為重點復習的內(nèi)容。
    (四)理解課文
    1、按順序簡述第二段的寫作內(nèi)容。
    2、概括第二段的內(nèi)容要點。
    用一個字來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課后練習一,找出第三段與第二段相互呼應(yīng)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與第三段的議論是什么關(guān)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
    如有時間,指導背誦
    四、小結(jié)
    五、作業(yè)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六
    今天我要說的是《游褒禪山記》復習,現(xiàn)依據(jù)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shè)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關(guān)于大綱
    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課文中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以及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結(jié)合教材中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
    (二)關(guān)于考綱
    據(jù)《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文言文要求是:1.正確認讀基本篇目的字音,讀清句讀。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含義及用法。3.理解并能夠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語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內(nèi)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三)關(guān)于教材
    (四)關(guān)于學情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jīng)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而這節(jié)課又是復習課,對于一些學生易掌握的知識可略說,而對于平時的易錯的要重點說,要說透。對于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遷移,傳授學生記憶方法。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lǐng)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重點: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用法,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虛詞“其”的用法。
    2.通過合作討論、課文敘議結(jié)合的特點,理解敘述與議論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
    難點:理解《游褒禪山記》所闡述的道理
    (一)學法
    高二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chǔ)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1、比較法
    本文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lián)系比較。教學中,通過回顧初中的學過《醉翁亭記》、《岳陽樓記》進行比較,加深了解游記這種文體特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2、討論法
    作為一節(jié)復習課,學生可討論,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diào)動學生思考、交流的積極性,通過討論,學生加深對本課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guān)鍵在一個“精”字?!熬殹辈磺蟆岸唷?,應(yīng)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我設(shè)計了課堂練筆練習,重點鞏固,當堂“消化”。
    (二)教法
    1、點撥法
    2、遷移法、歸納法
    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3、提問法
    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以復習初中所學兩篇游記的文體知識導入,了解游記這種文體知識,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過課件展現(xiàn),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字音,字意,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對于學生回答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撥,釋疑。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領(lǐng)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shè)計的板書如下:
    1節(jié):山名考證
    記敘山—院—碑
    2節(jié):游華山洞
    前洞:平曠、游者眾
    后洞:幽深、罕至
    3節(jié):游洞心得
    議論
    4節(jié):觀碑心得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七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自讀課文。好文章,特別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細理,這篇課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學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響,寫法別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過記游表現(xiàn)山川之美,景物之勝,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禮,最終以精警獨到的理趣取勝。這篇記游,由此及彼,拓寬視野,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規(guī)律性啟示。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lǐng)會會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jié)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學生結(jié)合實際領(lǐng)會處世治學皆須堅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鑒本文即事說理的寫法。
    四、說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和“問題探究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知識。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們應(yīng)該怎么正確歸因。
    五、教學設(shè)想
    在這里我要強調(diào)指出,文本解讀的本質(zhì)不僅僅是認識文本講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讀者要從文本中汲取什么,認識什么。具體到《游褒禪山記》,讀者應(yīng)從積極方面看王安石要人們堅持“盡志無悔”的哲學。淡化“志、力、物”三者辯證關(guān)系的傳統(tǒng)解讀。
    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diào)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歸因方法,一個人做事的成功和失敗,怎樣的歸因才有意義?一般歸因可以是任務(wù)的難度,可以是客觀的條件,可以是個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況(四歸因)。
    但歸因到任務(wù)的難度,往往產(chǎn)生畏難情緒。電影里“國軍”打了敗仗,將領(lǐng)對蔣總司令說,“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狡猾!”他們的錯誤是把失敗歸因于任務(wù)太難,失去自信。歸因到客觀條件,不是積極的態(tài)度,因為人改變客觀較難,產(chǎn)生“等靠要”的心理。歸因到個人能力,往往產(chǎn)生悲觀情緒,覺得自己不行,因為能力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提高的。只有歸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積極的。因為努力從現(xiàn)在開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認為我教這節(jié)課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解讀王安石的成功歸因方式,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做正確的歸因。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思考、交流
    研讀第三段
    1、王安石認為,真正的奇?zhèn)ス妍惖木霸谀睦??明明奇?zhèn)ス妍惖拿谰霸陔U遠之地,可為什么是“人之所罕至”?試在文段中找出提到“不能至”的句子。
    明確:常在于險遠。(板書:難度)“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BR>    明確:志、力、物。(板書)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力與物的條件具備了;未至乃是因為志不堅。
    明確:后悔?!叭涣ψ阋灾裂啥恢粒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4、試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體會。
    明確:盡志無悔。(板書)
    研讀第四段
    明確:因仆碑而考證華山當為花山,但大家都弄錯讀音了,卻是以訛傳訛。感嘆古書不存、訛誤必多,而眾人不得而知。做學問要深思而慎取。(板書)
    (三)、感悟表達
    (四)、小結(jié)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別具一格的散文。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寫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現(xiàn)山川之、美景物之勝,而是在借景生論、即事明理。作者通過游洞不得窮盡和華花讀音繆傳兩事,得出“盡志無悔”和“深思慎取”的道理。這也給我們以啟示:無論是治學還是修身立業(yè),都得有堅強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愿我們共勉。
    (五)、板書設(shè)計:
    游——即事明理——嘆
    洞志、力、物———盡志無悔
    難度
    碑深思慎取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八
    (一)課文分析:《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唐宋散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理解課文所總結(jié)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了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積累文言文知識。
    《游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教學本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講授記游山的部分,第二課時是講授發(fā)議論的部分,我的說課內(nèi)容是針對第二課時來說的,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是領(lǐng)悟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二)學情分析:《語文教學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lǐng)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設(shè)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lǐng)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jié)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文本中詞語的活用,了解文言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lǐng)會治學處事必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說教法
    《游褒禪山記》是一首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難把握的,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串講翻譯法”和“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知識。
    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三、說學法
    我將結(jié)合作者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等寫作手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誦讀、齊讀、品味,力爭能通過這三方面使學生領(lǐng)會作者所闡發(fā)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養(yǎng)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九
    王安石想到了古人。古人觀天地萬物往往有所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言外之意是說,古人為求一得,總是竭盡全力,深入考察的?!拔摇彪m然探險失敗,但也應(yīng)為求得而認真總結(jié)。作者是從探險本身談開去的。一般人探險淺嘗輒止,畏難而退。王安石認為要探險游歷,就要去奇遠險惡之地,那里才有罕見景色,從這里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昂揚振奮的人生態(tài)度。但是這需要一些條件。
    最重要的條件是有“志”?!笆乐?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無志者,怎么會有探險百倍的勇氣和堅毅不拔的意志?“志”的重要當屬第一。從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位志存高遠,識見非凡的人,他的志是鴻鵠之志,燕雀之志對他而言是不值一提的。有志,還須有“力”?!傲Α笔且庵?、勇氣和才具的總稱,這是個人成就事業(yè)的根本。“志”與“力”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體現(xiàn),但光有個人自身努力還不行,外物的.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既強調(diào)“志”,又重視“力”和“物”,表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世事難料,即使一切俱備,也有欠缺東風的時候,“志”“力”“物”齊備,也可能失敗。王安石對此的態(tài)度積極、豁達,他說“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不可容忍的是有志不去奮斗,可以接受的是盡志而失敗,王安石是北宋時代少見的奮發(fā)向上,意氣飛揚的人物,他后來變法阻力重重,屢遭打擊,卻矢志不渝,永不言悔,其人生態(tài)度與這篇文章的表述完全一致。
    在論述立志,蓄力,借物時,王安石看似不經(jīng)意卻又兩次提及要“不隨以止”、“不隨以怠”,這一點是他對自己參與游洞又“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的總結(jié)。要做異事,得有異行,而眾人隨俗,常常抱志不終,王安石如此說,就是暗示,如果要求“非常之觀”,就得有點獨立而行的精神。王安石變法就是這種敢破流俗,特立獨行精神的表現(xiàn)。在當時的時代,王安石是個頗遭非議的人,即使蘇軾這樣頗有識見的人也喜歡對他進行嘲弄。但是王安石并不因此而刻意改變自己,他執(zhí)意改革,盡志無悔。
    縝密嚴謹?shù)乃枷?,奮發(fā)向上的態(tài)度和不順從流俗的作風,透過這些品質(zhì),我們可以看到四年后開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未來改革家的清晰的影子。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
    好文章,特別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細理,這篇課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閱讀并未感覺有什么特別之處,無非講了志力物的辨證關(guān)系這個學生一讀就能理解??稍谖铱戳擞嘘P(guān)評論之后又讀,發(fā)現(xiàn)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傳后世,定有它特別高妙之處,這篇文章區(qū)區(qū)幾百字通過對一次游玩的簡單記述就為我們深刻透辟的闡述了怎樣成大事以及以怎樣的態(tài)度做學問的問題,前后呼應(yīng),詳略得當,記敘與議論完美結(jié)合,無一句無著落,沒有旁逸之枝,思維嚴密、清晰(無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純文學家思維一般沒有這樣嚴密清晰,很多時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讓學生領(lǐng)略到這一點,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zhí)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題目中有記不見的就是游記。)
    《游褒禪山記》教案
    以前我們寫游記主要寫哪些內(nèi)容?
    學生答:旅游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然后寫所見,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fā)對古代文明遺跡的贊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游記卻不是如此,它通過作者的親身游歷探險,發(fā)幽微之思,闡發(fā)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為我們闡發(fā)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然后通讀全文)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
    作者要游歷褒禪山,作者是怎樣介紹褒禪山的?好,我們先看第一段。
    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一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2課時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1、聽錄音,正音: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瑰麗 窈然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思路:
    (1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 ) 記游洞經(jīng)過
    (3 )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 ) 簡寫由仆碑而產(chǎn)生的感想
    (5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從口入
    d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 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 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BR>    4、現(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1、研讀三四五段 2、 小結(jié)本文 3、練習
    1、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1、焉
    a 于是余有嘆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其熟能譏只乎
    d 其真不知馬也
    e 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chǎn)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guān),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jīng)歷。前后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課后練習
    1、背誦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二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目的2、3
    目的1、4。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guān)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一、導入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二、介紹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 冢 華 相 謬 窈 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jù)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七、由學生質(zhì)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yè)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jié)合手法。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三
    王安石于褒禪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發(fā)了志、力、物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人生就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過程。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從出生就直達云霄,而有些人也許奮斗了一輩子都無法到達山腰。但是千萬不要因為外物的原因便開始懈怠,開始嘆息命運的不公。即使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萬別,這也絕不是你責怪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理由。因為能做決定的,永遠都只有你一個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他被作為“怠而欲出者”。他一個人說,火把將要滅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隨而出,等到真的出來了,卻有人開始責怪他,就連王安石也開始后悔了。
    也許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膽小了一些,但錯卻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進去,繼續(xù)游玩的人,大可將火把接過,極盡游樂!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這一點,于是便欣然接受,放棄前行。這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甚至能說是外物的影響,但更多的卻是本身之錯!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些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卻隨波逐流。這其中的緣由,我想不說大家也都應(yīng)該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奮斗也將不止!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志與力都是來自于本身,都還好受控制。但物卻難以管理,變幻莫測。也許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連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實現(xiàn)的東西都會改變。
    所以,要堅定自己的目標!在內(nèi)心開辟出一片凈地,只留給志與力,讓它們好好安頓生長,不要顛沛流離。對于外物的幫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練好自己的能力,向著人生的高峰沖吧!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四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古代游記散文,屬于文言文教學單元。
    我一直認為文言文教學離不開文言知識傳授,但不能僅局限于文言知識的學習。古文言文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古人深邃思想的體現(xiàn),高尚人格的展現(xiàn),超人智慧的表現(xiàn)。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結(jié)構(gòu)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倘若教師只局限于文言知識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況且大部分課文下面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課文下邊的注釋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識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來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單元時,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安排的: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參照注釋自主翻譯本節(jié)課規(guī)定的學習內(nèi)容。(要求學生根據(jù)注釋解釋文中重點字詞)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根據(jù)語境推斷個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以一個問題出現(xiàn),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課文的思想精華。
    我自認為這樣就可以把我從一字一句的講解的文言教學困境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情況,也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從而使每節(jié)課都落到實處,讓每位學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學到知識。
    但在《游褒禪山記》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幾位學生的書是空白的,問他們個別字詞的含義也答不上來。我心里一下恐慌了。我一直認為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學生的錯,是我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了。所以我輕易不批評學生。下課后,我把書上空白的幾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詢問他們原因。原來是他們在自學時怕出錯不敢寫,教師講解時速度有些快跟不上。我仔細想想也的確是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自主學習時,字詞任務(wù)沒有明確,沒有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起來,怪不得學生。
    學海無涯,教海也無涯。每天忙碌且充實的生活著,不求有多大成就,但求每天都有個不一樣的自己。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五
    〔宋〕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荊”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于是予有嘆焉。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臨川王某記。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褒禪山也被稱為華山。唐代高僧慧褒開始在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這里。由于這個緣故,以后就把這座山稱作褒禪山。現(xiàn)在稱作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離慧空禪院東面五里,有個稱作華山洞的地方,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得名的。離洞百余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還能辨認出來。現(xiàn)在將“華”字讀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錯音了。華山洞下面平坦而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涌出,到這里游覽和題字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說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山洞很幽深,走進去感到很寒涼。詢問這個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山玩水的人也沒有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后洞”,我和四個同游的人舉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難,而見到的景色就越奇異。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來,就說:“不出洞,火把就要燒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來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山玩水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來到這里并且題字留念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大概再往深處,進去的人就更少了。這時候,我的力氣還足夠繼續(xù)往里面走,火把也還足夠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責怪那提議出來的人,我也后悔跟著他一起出來,而不能盡情享受游覽的樂趣。
    于是,我頗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離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就很多;道路艱險而又遙遠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壯麗又罕見的自然風景,常常是在艱險遙遠而且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不隨別人停止前進,但是氣力不足,也不能到達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氣力,也不隨著別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亂的地方,沒有得到外物的輔助,也不能達到目的地。然而,氣力足夠到達的情況下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而在自己則應(yīng)感到懊悔。已經(jīng)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達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難道有誰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書沒有保存下來,使后世的人以訛傳訛而不能明白名稱的真實情況,哪里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思熟慮和謹慎擇取的原因。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六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讀后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松懈懶惰。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繼續(xù)自己的游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后敢說出心里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fā)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我們假設(shè)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輩們聽了怠而欲出者的話后,都沒有采納而沒出來繼續(xù)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滅了。他們很難出來,他們就又會說還不如聽某某某的意見早出來呢!()然后再責備第一個提議繼續(xù)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氣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獸而生命遇到威脅的話,那么他們可能會非常之痛恨那提議繼續(xù)往前走的人。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七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2課時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瑰麗 窈然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思路:(1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 )記游洞經(jīng)過
    (3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 )簡寫由仆碑而產(chǎn)生的感想
    (5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從口入
    d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 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 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BR>    4.現(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 小結(jié)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yīng)怎樣解釋?
    1.焉
    a 于是余有嘆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其熟能譏只乎
    d 其真不知馬也
    e 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chǎn)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jié)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guān),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jīng)歷。前后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 課堂作業(yè):
    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八
    《游褒禪山記》中的我后來惆悵不已,未能在體力尚好、條件尚佳的情形下到達更深處,之后雖萬分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生活中的我們有時也常常這樣”后知后覺“,這讓我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小學語文課本中《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不知到底是該聽松鼠弟弟的話,過河就會被淹死,還是聽老牛伯伯的話,水很淺,能順利過河?于是回家找媽媽。媽媽巧妙地引導他:自己試一試不久行了嗎?!于是小馬勇敢地抬起腳,在不深不淺中輕輕松松地過了河。這印證了古時陸游說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許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困難,缺乏的只是我們”更進一步“的探索精神罷了,有些事情也許不像旁人說的那樣可怕,缺乏的只是我們”再試一次“的勇氣罷了,巧妙地聽取意見,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也許,勝利就在不遠處向我們遙遙招手呢!”更進一步“與”退后一步“,有時往往存在著天壤之別。機會對于我們每個人同樣如此。把握好,豁然開朗,錯失了,后悔莫及。
    古語也在若有若無中暗示著我們: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等待與猜測,有時不一定就是明智之舉,我最佩服的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就是”行動決定一切“的領(lǐng)軍人物,他從不退縮,從不氣餒,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實踐,在實踐中失敗,卻也在失敗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無數(shù)次失敗堆砌而成的,他朝著自己奮斗的目標不斷邁進,他不但”立志“,更是”勵志“,展現(xiàn)了人生中最絢麗的華彩篇章。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十九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辨析詞類活用現(xiàn)象,準確翻譯全文。
    學情分析(建立在統(tǒng)計的基礎(chǔ)上)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
    1、作者及背景介紹(結(jié)合新學案相關(guān)內(nèi)容):
    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唐宋____________”(他們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中有《王臨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為,人稱他王荊公,是因,稱他王文公,是因,列寧稱他是?!队伟U山記》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
    2.背景資料
    褒禪山與慧空禪院
    褒禪山舊名華山,今稱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內(nèi),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對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頂東面稍高,其余處則平而長。最近山下大廟村的一個趙姓社員在清理塔基時,發(fā)現(xiàn)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內(nèi)有不少“開元通寶”銅錢,可見這座塔確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為褒山寺舊址,即王安石所謂“慧空禪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絕。前殿匾額題有“褒山禪寺”四個鎦金大字。當時的褒山禪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游憩處。今天這些碑刻已蕩然無存。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王安石游褒禪山和曾鞏游玉山的經(jīng)歷一樣,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窮盡山洞。但這時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鞏大了十幾歲(當時曾鞏只有十八歲),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鞏那樣只是遺憾于“遺泉石之勝”(曾鞏《游倍州玉山小巖記》),而是由此事生發(fā)開去,講出一番求學問、做事業(yè)的道理,并辨證地提出了“物”、“志”、“力”的關(guān)系。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xiàn)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韌頑強的追求與奮斗精神。革命先驅(qū)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diào)。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边@里,閃耀著無產(chǎn)階級思想的光輝,也熔鑄著歷史上優(yōu)秀人物的思想精華。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
    1、廬冢2、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有洞窈然4、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5、火且盡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7、則或咎其欲出者8、以其求思之深9、無物以相之
    10、瑰怪11、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12、何可勝道也哉13、長樂王回深父
    二、詞類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之曰褒禪名:
    而莫能名者名:火尚足以明也明: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側(cè):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昏惑: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
    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處,請指出它的意義。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其: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其:
    3、距其源東五里其: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其:
    5、其文漫滅其:6、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其:
    7、其下平曠其:8、問其深其:
    9、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其:10、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其:
    11、而其見愈奇其:12、然視其左右其:
    13、蓋其又深其:14、則其至又加少矣其:
    15、既其出其:16、則或咎其欲出者其:
    17、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其:18、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其:
    19、其孰能譏之乎其:20、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其:
    四、一詞多義:
    有碑仆道()《游褒禪山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道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管子禁藏》
    唯王使人道送我()《漢書張騫傳》
    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然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后人為人君者不然()《原君》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乃良乃入,具告沛公()《鴻門宴》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文文過飾非()《史通惑經(jīng)》
    越人斷發(fā)文身()《莊子逍遙游》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赤壁之戰(zhàn)》
    蓋蓋其又深()《游褒禪山記》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五、翻譯下列句子,補上必須補出的內(nèi)容(用括號括起來),并說明補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嘆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4、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典型題目:
    2、錯題整理:
    學(教)后記(反思):
    課前:
    課中:
    課后:
    ※情景導思:(創(chuàng)設(shè)有趣、合理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入自主預(yù)習思考下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
    ※預(yù)習提示(即課前預(yù)習導學,指導學習如何通過復習哪些知識,完成哪些題目,達到什么效果,提出子自己的疑問)
    ※疑惑不懂記錄處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二十
    《游褒禪山記》是以借游山探洞為題,闡述治學之道。它是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優(yōu)秀散文。
    王安石這次游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不得極夫游之樂敗興而歸。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復思辯中,深刻地領(lǐng)悟了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的道理,并由此對治學之道進行深入的思考。
    先敘后議,結(jié)構(gòu)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然后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經(jīng)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guān),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jié)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
    前呼后應(yīng),議論層層相關(guān)。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個中心議題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zhuǎn)向議治學。作者學習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學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必定能取得奇?zhèn)?、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沒有達到預(yù)期的目的,也決不會因為遭到他人的譏諷而后悔。文章緊緊扣住深難奇三字,從志向、力量、物質(zhì)條件三方面,進行游洞和治學二者間的相互比擬,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融敘事與議論為一體。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消極悔恨到積極反省、從感到不盡興變?yōu)橛兴玫乃枷肭榫w的`變化。
    在游山途中,一塊字跡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極大的興趣,他從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證出當時人們把華山的華,讀作華實的華是錯誤的。并且由此聯(lián)想到因為古代文獻資料的不足,在治學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以訛傳訛的現(xiàn)象,于是他強調(diào)指出:治學中應(yīng)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作者借殘碑議治學,以小喻大,首尾貫通;不僅加深了文章議論的深度,更表現(xiàn)出作者嚴謹?shù)恼路ê推婷畹臉?gòu)思。
    這篇游記語言凝煉且富有邏輯性,準確而概括地表達了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篇二十一
    教材地位:
    本單元選擇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蘇洵、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散文名篇?!读鶉摗贰队伟s山記》是教讀課,后兩篇是自讀課。《六國論》《伶官傳序》都是借古諷今的史論散文,《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散文。可以分別作比較閱讀。
    宋代散文繼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長于議論,體現(xiàn)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風,對后世散文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喜雨亭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蘇軾的《赤壁賦》,比較各種游記散文與史論文風格的多彩多姿。
    1、學習借鑒文章借古諷今針對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的說理方式。
    2、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的特殊含義與用法
    3、掌握幾個文言句式并能讀懂文中語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體內(nèi)容與思想情感。
    2、能結(jié)合寫作背景賞析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實踐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點:誦讀背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含義。
    2、難點:領(lǐng)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熟練掌握文言詞類用法與句式是難點。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記散文的基本寫法
    2、借助工具書初步讀懂全文內(nèi)容
    3、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記游寫景與感悟說理結(jié)合起來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稱王荊公,王文公,王臨川。21歲中進士,40歲進萬言書,提變法,抑特權(quán),力圖改變北宋積弱積 貧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之策。49歲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攻擊,54歲罷相,次年為相。56歲再次辭去 相位,隱居江蘇南京,從事創(chuàng)作。封荊國公,謚號文公?!杜R川先生文集》。
    三、朗讀文本,整體把握內(nèi)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與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體描寫游褒禪山幾個地方,哪個地方寫得最詳細?
    4、作者通過游華山洞的經(jīng)歷悟出了什么樣的人生道理?
    5、作者認為要完成自己的事業(yè)理想必須有哪些條件,哪一個條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師范讀全文,學生理解詞句
    六、作業(yè)
    1、借助工具書讀懂全文語句,準備復述。
    2、完成《導學》練習,鞏固文言詞語與句式的理解。
    3、朗讀全文,準備背誦。
    一、重點語詞與句式理解檢測
    二、重點語段口頭翻譯檢測
    三、學生誦讀全文
    1、個別誦讀能力一抽一查
    2、集體誦讀訓練】
    四、教師示范朗讀與誦讀指導
    五、學生劃分重點語段層次,把握背誦的文脈與記憶的銜接特征語詞
    六、學生分層誦讀,以文意串連銜接回憶線索
    七、遷移運用
    把“游華山洞”的兩段描述改寫成為現(xiàn)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2、運用心里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游覽者的見聞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