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描述,更是閱讀過程中思考和領(lǐng)悟的結(jié)果。8.撰寫讀后感時,我們應(yīng)該如何準確把握書中精華和核心觀點?閱讀讀后感范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讀后感的寫作要求和技巧。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一
很少有人從一開始就能下定決心目標明確地去做什么,甚至大多數(shù)人都是迷茫著迷茫著就順著時間的年輪走了下去,也可以賦予一個大眾詞匯——順其自然。就像主人公哈羅德,他一開始只是想去寄明信片,走著猶豫著迷茫著內(nèi)心凌亂著,加油站女孩的隨意一段話,堅定了哈羅德的想法,他要救奎妮!他不是醫(yī)生,不是上帝,但是他的信念要救她!人啊,面對要離開的人,總想著挽留,有時候?qū)Ψ搅粝聛砜赡軙芡纯唷?BR> 還好,最后,他們見到了,奎妮一直在等他,為了等他,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而哈羅德一路徒步走來,不選擇任何交通工具,在我看來,可能一方面是延續(xù)奎妮的時間,一方面是在懺悔,在自我救贖。年紀大了,經(jīng)歷也就多了,心結(jié)也就在所難免,有時候自己原諒自己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
對不起,讀到病床上的奎妮,我不禁想到了我外婆,她去年冬月過世,走的時候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很安詳,氣若游絲,慢慢的……離開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是第一場雪。
都說滿地白雪,是天地為逝者戴孝。生前的大半年,外婆也是受了折磨,因為舍不得放手,所以挽留。
家里人會在她痛苦難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喊醫(yī)生,然后給她輸一包血,外婆要難受好一陣子,才能適應(yīng)新的外來的血,就這樣,快要支撐不下去了,輸血,隨著輸血帶來的不適,忍受,然后又快要支撐不下去了……如此輸了三次血。最后外婆也沒有權(quán)利說什么,幾乎是把生死交給了家人,“家人”是不是聽起來像是很龐大的家族,外婆一生有六個孩子,重孫子都即將考大學了,然而“挽留”外婆的,或者說決定挽留或者不挽留的,是外公。我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外婆還在。我沒有見到外婆的最后一面,又好像沒有那么責怪自己,甚至覺得我沒有錯,但是我心里一直都有一個位置,是外婆的,很想她,經(jīng)常想。對外婆,我沒有心結(jié)。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二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書評:
這本書是在蘇州誠品書店所購,書的腰封極盡贊譽之詞,封面圖片清新淡雅、悠遠深長,當即收入囊中。
故事并不復雜,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和感情冷淡接近破裂的妻子平靜地生活英國的鄉(xiāng)村,因為接到多年前同事的來信,他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下回了信,然而在回信的路途中,他作出了從英格蘭最南部徒步穿越英格蘭、到蘇格蘭西部去看望和鼓勵同事的決定,并立即付之行動。整本書細膩地描繪了他的徒步經(jīng)歷和他的心路旅程。
“朝圣”,百度百科里這么說:“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庇眠@個詞語來代指哈羅德·弗萊的旅程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jīng)歷過的野外自然環(huán)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jīng)濟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chuàng)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郁自殺的兒子、關(guān)系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在漸悟,然后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圣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jīng)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jīng)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后會被現(xiàn)實打倒,直到終于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于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jīng)結(jié)疤但底下仍發(fā)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啟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會被它撞擊的痛苦摔倒,可是我們終將要學會爬起來。
掩卷之余,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家人得到什么,我曾經(jīng)做錯什么,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怎么做。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三
如果是主人公來回答,一定是:“沒有為什么,從來沒想過開始,但是開始了也沒想過放棄,我從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我也沒想過?!焙孟襁@場無計劃的旅程只是一個不能激起波瀾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過往的經(jīng)歷在特定的時刻激發(fā)了主人公長久以來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與家人疏離的挫敗感,那可能是猛然迸發(fā)的心情:“我還能去哪里,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與妻子的疏離一定是最難以面對的,曾經(jīng)因為相愛而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攜多年的伴侶啊,那場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經(jīng)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趕多久才能再一次并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主人公這場原本就轟動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沒有他們,這場朝圣之旅是否會救贖他,我相信會,從他決定開始,就意味著與自己和解,與人生和解走了許多年的分岔路,終于有一個人開始回頭找尋。
主人公的命運,就似每一個遭遇了被動的人生變故的不幸的人,被動就是發(fā)生了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因此生活被改變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這些走過的痕跡,能改變的只有情緒、心態(tài)、意志......也許這場改變會有意外之喜,總之作為這些那些意外的主體,我們能操縱的只有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不被意外煩擾,嘗試與他和解,日子才會不那么綿長無味。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四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摘自原文)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guān)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jīng)……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故事的結(jié)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fā)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jié)著,不如趁著現(xiàn)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五
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將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
合上書本許久,我仿佛才從哈羅德的世界里走出來。退休后的哈羅德,工作上,他沒有取得多么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活里,和妻子近二十多年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如同兩個世界。他的一個人的朝圣之行看似來自于一封意外的來信,其實不如說是他內(nèi)心對自己這么多年來任歲月蹉跎,一成不變生活的不滿。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流逝已經(jīng)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里一直過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人公都是毫無征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為了自己對畫畫藝術(shù)的瘋狂熱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啟發(fā)相信自己可改變一些事情。不管是因為什么,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后悔。所以,我很慶幸,趁我還未老就有幸能讀到這么好的作品,同時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我自己的朝圣方式。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著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于追求物質(zhì)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jīng)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圣,我覺得并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圣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一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不一定是非要是哈羅德一樣煎熬般的徒步,你可以是一場輕松的旅行,也可以是面朝大海的靜坐,或者是在家里幾分鐘的冥想,甚至可以是一個人逛公園,讓我們暫時遠離喧囂的社會,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深度的對話。
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于感性,在生活里,我們要充滿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傊?,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六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jīng)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jīng)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jié),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jié),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七
對于故土,那村莊里的生活,劉亮程滿懷感恩的深情。
在人畜共生的村莊里。
每一個動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涼;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農(nóng)人的夢。手握鐵鍬,靜坐田埂,仰望星空,聽眾狗吠吠,觀明月莽原。他自稱是一個扛著鐵鍬"閑逛"的人。在他的村莊里如那老狗一般搖搖晃晃;從老屋到田間地頭。他用草繩拉直一棵歪斜的胡楊,他用鐵鍬挖過許多大坑,又堆了幾座土堆。他知曉一條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曉一頭通人性的驢,他與蟲共眠,追逐逃跑的馬。在村莊里,他恣意地生活。他沒騎馬奔跑過,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懷揣感恩之心活著。
在遠遠的荒蕪中。
荒蕪的家園是被人村莊的寂寥;那是間不曾打掃過的老屋,那塊沒有安心種好的土地;是黃沙梁落日的余輝。面對那十年后重修的門樓孤立在荒原中,空曠而孤獨。內(nèi)心不免多了些惆悵與不舍,此時荒草已從墻陀涌了進來。那血濃于水的情誼被有情風攜帶穿過那荒野中的門,那黃沙梁的太陽再一次照向手中的鐵具,折射出他對故土無限的眷念。滿腔熱血傾注在這荒蕪的家園,那聲他養(yǎng)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過天堂,唯有故土。
在城市的日子里。
雖說是一個農(nóng)民,他對城市沒什么感情 ,但仍懷有感恩的心生活在城市中。人家把馬路掃得一塵不染,還建了高樓和公園。謹慎地走在馬路上,享受著這突來的美景??钢F鍬進城,像開墾荒地般地"經(jīng)營"城市。不過,他又是城市的一個匆匆的過客,用他的話來說,是踏破鐵鞋覓吃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飯館就算是吃下了,在陌生的城市他沒有一把屬于自己的鑰匙。于是,他學會恭恭敬敬的敲門,規(guī)規(guī)矩矩的守門,悵然無惜的找門。因為懷揣感恩之心,無拘于城市的林總,他依然扛著鐵鍬過街。
劉亮程隨時隨地的感受著生命,感恩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土地,這樣的鄉(xiāng)土哲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將感恩之心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jié)。
無論生活在那里,人都應(yīng)該是感恩的生活著!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八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一個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哈羅德,一個65歲的退休老人,一個人,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去探望患癌癥老朋友的故事。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個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讀完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這是一個平凡人無關(guān)宗教、無關(guān)信仰的自我救贖。
從起點至終點,哈羅德一路走來,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從孤獨變?yōu)椤熬W(wǎng)紅”最終還是孤獨。使哈羅德內(nèi)心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同時激發(fā)他對過去塵封已久的回憶,穿插起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叛逆;與妻子從最初的的美好到現(xiàn)在的隔閡;對兒子的愛不會表達,最終看著兒子溺亡時自己的無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擔錯誤而被解雇時自己不敢告別的曾經(jīng)。現(xiàn)實與過去交錯,信念與內(nèi)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獨白。一路聆聽,一路反省。最終妻子開車與他匯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終于釋懷,完成了自我救贖。
退休后的哈羅德遠離了塵世的功名與繁囂,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日落日出、樹木花草、蟲鳴鳥叫,這些自然的事物讓他倍感放松,讓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正處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代,沒有哈羅德那么多的閑暇時間,也沒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與豁達。但也該擠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是獨處一室的冥想,也許是獨坐公園長凳的發(fā)呆,也許是閉眼聽落葉的安然與恬靜。那一刻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是感受著當下。與心靈對話,找準初心,讓自己從繁忙中疏離出來,最終丟掉那些讓自己負累的枷鎖,輕裝上陣。
對多數(shù)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羅德一樣是平凡的,是日復一日的重復。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把那閃閃發(fā)光,生機勃勃的愛與溫暖找出來。帶著愛與溫暖能量滿滿的向陽而生。因為人生終究不過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九
很久了,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直到這次,讀《一個人的朝圣》,然后竟然想寫點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一輩子小心冀冀地為人,在妻子的眼里,他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然后這一切抱怨積累到他們唯一的兒子自殺時到達頂點,然后,他們分居了,夫妻疏離,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哈里德收到了那封遠方的來信,他唯一曾經(jīng)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癥,寫信告別。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一個人的朝圣就從這里開始了。
如果沒有奎妮的那封告別信,也許哈里德的一生就這樣在和妻子感情的日漸疏遠中過去了,但不幸的是奎妮竟然身患癌癥,震驚悲痛之余的哈里德終于坐不住了,他要徒步去看望奎妮,他要讓奎妮相信: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從此之后,1個人,87天,627英里,哈里德就這樣走了下去,沒有好的裝備好的鞋子,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銀行卡,但他終于完成了這偉大的一個人的朝圣,他終于做到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父親,雖然兒子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在他的心目中,兒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終于他再次讓妻子相信自己是一名最出色的丈夫,他們的愛情回歸了。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和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為同情。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單。”是啊,我們有時候?qū)τ谏磉叺娜肆曇詾槌#瑳]有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甚至會挑剔對方的諸多缺點,但一旦那個人,如果你身邊的那個人突然就走了的話你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們彼此是多么的不舍,原來你們彼此是如此的誰也離不開誰,如此的相愛!
一個人的朝圣,哈里德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徒步627英里沿途收獲的感動,不止是對兒子對妻子那深深的愛,還有對友情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執(zhí)著,所以,無論任何時候請相信自己相信愛!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
我是在讀《一個人的村莊》的時候想起那個問題的。
回答眾說紛紜,當時我的選擇早已不記得了。捧著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那個答案突兀地閃現(xiàn):手上的這一本便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如果讓我用一個字形容讀這本書的感受,我會選擇“靜”。這些樸實得有如黃土的文字里,藏著一股寧靜的力量,靜到一低頭就能看見長長的過往,靜到能聽見天地之間最清晰的心跳聲。
我驚異于字里行間的靈氣,而我得知作者只讀過五年書后,我感到了理所當然。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就像他腳下的土地,木訥無言卻寬厚溫存。那是寧靜到極致后具有的深沉的力量,它迫使我心中的喧囂沉寂,一寸寸壓低我的靈魂,直至趴伏在大地上感受風的私語和大地的呼吸。
劉亮程是村莊的兒子。他寫狗。寫馬。寫蟲子,他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觀察螞蟻搬家。寫人,熟悉的不熟悉的、友好的對頭的。寫房子,他津津樂道著他曾荒廢了不少時光的那些老房子,那些院門、土墻、墻邊的樹、樹旁的煙囪和悠然的炊煙。寫煙、寫風景、寫木老頭;寫夢、寫死亡和新生。從冬天寫到下一個冬天,寫每一個人每一堵墻、每一塊土皮都將歸去的歲月,和天空。
他是整個村莊最閑的人,他也是整個村莊最忙的人。他蹲在田壟上研究風的心情,他為一所房子擔憂能否曬到陽光,他聽見一朵野花吟吟的笑聲像個傻瓜似的一個人在荒野中笑出來, 他覺得屋后的那個榆木疙瘩是村莊的頭顱。
劉亮程以他孩童般的眼光注視著大地的一切,同時他又以先知般的悲愴預言了生命中吹徹的風和一年年累積的冬日。他是一個隨性的赤子,任由自己飄蕩在每一個司空見慣而不為人知的角落,就像一陣風、一場夢。
那是他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
拿起這本書,在浮躁的世界里獲得暫時的澄澈 。我愿意帶著這個美麗的妄想,一個人在無邊的海洋上流浪。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一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nèi)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么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赐赀@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yè)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shù)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愿墻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里看完600本書??墒沁@么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窗桑涎影Y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游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于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堅持。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關(guān)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shù)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nèi)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BR> 路途的最后,我們從妻子的眼里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fā),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jié)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此崎e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zhì)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chǎn)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二
讀《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很長時間了,今天借著整理電腦的時間翻到了之前的寫下的讀后感,閱讀一番又簡單潤色了一下放到公眾號上來,曾幾何時,這本書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筆者。
小說故事梗概
小說的主人公哈羅德于星期二早晨接到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妮·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郡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貝里克郡位于英國北部蘇格蘭,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這位老友奎妮原本是他在釀酒廠工作時的一個同事,后來因為替哈羅德頂罪被解雇之后再也沒有了聯(lián)系。多年未聯(lián)系,突然收到來信竟然是告別信。這封信一下子打破了哈羅德退休后這種索然無味平淡無奇的生活,他開始給奎妮回信,但是想來想去始終還是覺得不管怎么寫,在一個多年未蒙面的老友、在一個即將離世的人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最后他決定親自帶上這封回信去看她,走著去,不是開車,也不是乘火車、乘飛機,仿佛只有這樣,才最能顯示出他的關(guān)心和誠意,仿佛只有這樣,奎妮就會好起來,等著他的到來。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英里。
一路上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和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件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這些回憶都深深地折磨著哈羅德,都是主人公不愿面對的過去。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他的妻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隔閡。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想起了二十多年來一起經(jīng)歷過的一切,最后莫琳決定開車去接丈夫回家,而她也見到了老朋友的安詳離世。
朝圣是救贖的升華,救贖是朝圣的本質(zhì)
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最簡單的莫過于步行,它不需要任何的工具,只需要一個堅定的信仰。步行之所以簡單,是因為我們也都經(jīng)常習慣在夏日的晚風中散步消食,享受夏夜帶給我們的寧靜;而信仰之所以堅定,是因為步行尤其是一個人步行的寧靜讓我們不斷進行內(nèi)心斗爭和思考救贖。
提及信仰,人各有異,但我們都應(yīng)該相信一點:當一個人擁有了堅定的信仰,他將會充滿無窮的力量,主人公哈羅德便是這樣。
但說到他的信仰,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心里想,“只要他在走,奎尼就一定會活著”,這聽上去的確有些荒唐。我們也不難想起兒時的自己,也是像他一樣可愛地“自欺欺人”,幻想著只要自己能單腿連跳十步,期末考試就可以順利拿到100分;要是一下子能把籃球拋進球框,自己會很快長高10厘米……而現(xiàn)在看來,這豈止是兒時的天真,即使到了成年,這種幻想還是某種程度存在的。
哈一生平庸,沒有敵人,沒有朋友,沒有做過任何大起大落的事情,反而還做出了很多的蠢事。
在兒子溺水的時候,他卻不慌不忙地解鞋帶,給兒子留下了童年的陰影,直到兒子抑郁自殺也沒把他當成一個真正的父親,而兒子的死,又讓妻子莫琳對哈產(chǎn)生了巨大的鄙視,哈也因此開始酗酒,不好好工作,甚至砸了老板的店,到頭來卻是自己老朋友奎尼為他背了黑鍋。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yè),哈羅德都是那么的不幸。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奎尼的來信喚醒了麻木不仁的哈羅德,這封信給了哈重生的機會,多年來,“默默無聞”的哈突然發(fā)現(xiàn)還有老朋友的惦記,這讓他倍感欣慰。至此,他終于踏上了朝圣的征途。
哈羅德帶著回信錯過一個又一個的郵箱,87天,627英里。所謂的朝圣不僅考驗著他的忍耐力,而且考驗著他復雜的內(nèi)心。朝圣途中,哈回憶起往事而自我救贖,妻子莫琳同時也在進行著內(nèi)心的思索,她開始慢慢地原諒丈夫,甚至到了最后的16公里,還成為支持哈羅德的精神后盾。
到了文章的末尾,哈終于和老朋友奎尼見了面。結(jié)尾并沒有像其它大部分文章那樣有多么轟烈的場面描述,反而是十分平靜的刻畫。就好比一個人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斷努力、不斷掙扎,在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迎來成功的時候,內(nèi)心是十分平靜的,我想這就是一種自我的升華,救贖即升華。
經(jīng)歷了朝圣的一波三折,哈終于見到了奎尼。他拾起了那段逝去的友情;“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BR> 所謂救贖是朝圣的本質(zhì),朝圣是救贖的升華,最后留給的讀者不只是一個和諧的畫面,還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一個兒童般天真的信仰,哈完成了朝圣的救贖,造就了夕陽的幸福。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三
我非常討厭寫讀后感,因為第一:不同的經(jīng)歷促使每個人對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的感知能力,讓我心潮澎拜思潮起伏的句子在別人看來可能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第二:我沒有勇氣對作者行云流水的文筆和構(gòu)思縝密的情節(jié)妄加評論。如果說之前讀的那些對我有各種啟發(fā)的小說像是博物館里的精品文物,讓人在贊嘆之余也敬而遠之,《一個人的朝圣》則像外婆手上戴著的上了些年頭銀鐲子,在經(jīng)歷歲月的沉淀后顯得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親切可愛。沒有我偏愛的戰(zhàn)爭背景和宗教爭端,故事也不是以少數(shù)族裔為主角,但是它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因為我能從每一個角色上找到了一部分自己,驕傲的,純真的,上進的我;自私的,懦弱的,平庸的我。這些美好與不美好融合在一起,組成了獨一無二的,不以你的意志而轉(zhuǎn)移的我。
最初注意到這本書純粹是被它很網(wǎng)紅的名字所吸引,在朝圣與去西藏被畫等號的現(xiàn)在,我想這不過講的是一個職場白領(lǐng)不堪重壓跑到布達拉宮感悟生活意義的故事。自認為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參透了生活認清了自己,實際收獲的只有高強度紫外線帶來的曬傷和稀薄空氣引發(fā)的高原反應(yīng)。然而我的預想與書不能相差得再遠?!兑粋€人的朝圣》沒有濫俗的故事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裝腔作勢,就像倏然綻放的茉莉花,你不會在意小小的,青色的花骨朵什么時候綻放,但是滿屋的香氣告訴著你,花的確是開了。
哈羅德弗萊是一個釀酒廠的退休工人。他資質(zhì)平平,相貌平平,家境平平,總之什么都平平。在釀酒廠兢兢業(yè)業(yè)地干了四十年,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退休后和妻子莫琳住在英格蘭南部的金斯布里奇村。表面上哈羅德和妻子風平浪靜,實際上他們兩個之間存在了二十年的隔閡像一道深淵一樣將兩個人遠遠地分開。一天哈羅德收到了一封來自前同事奎妮的信,信中奎妮說自己得了癌癥,醫(yī)生也已經(jīng)束手無策。雖然已經(jīng)二十年沒有任何往來,哈羅德還是想為這位昔日的同事做一些什么。在去郵局給奎妮寄回信的路上,他突然決定要走到奎妮所在的貝里克去,盡管這樣并不能延緩奎妮的死亡,但是他覺得自己虧欠奎妮的實在是太多,如果僅僅以一句“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抱歉,祝好”來回應(yīng)的話未免太無力。他不能允許自己在奎妮生命的盡頭讓二十年前發(fā)生的那件事悄無聲息地溜走。就這樣,70歲的哈羅德在沒有任何準備和徒步經(jīng)歷的情況下,朝著英格蘭最北的小鎮(zhèn)貝里克行進了。
“等我。h.”哈羅德扔掉了先寫好的那封信,將這一封鄭重其事地塞進了郵筒。
盡管哈羅開始了自己的徒步,他最初的信念卻被右腿的疼痛和肚子里翻滾的饑餓一點點地消磨著?!拔易龅倪@一切其實毫無意義,奎妮還是會死?!惫_德想。在加油站他結(jié)識了一個在那里工作的女孩子,女孩子聽完哈羅德徒步的原因告訴他自己之前有一個得了癌癥的阿姨,但是因為自己堅信阿姨不會死,她最終真的就沒有死?!斑@就是信仰的力量?!迸⒆诱A苏Q劬?。女孩子的話給了哈羅德莫大的鼓舞,他更加相信如果自己能走到貝里克,奎妮就一定不會死。他謝過了女孩子,給奎妮所在的療養(yǎng)院打了電話,就繼續(xù)上路了。
但是他畢竟七十歲了。長時間的行走給他的雙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雙腳也因為鞋子的不合適長滿了水泡。一個好心腸的清潔工看到了在路邊痛苦萬分的哈羅德,她把哈羅德帶到自己家并處理了傷口?!澳阍趺磿@些?”哈羅德問?!拔以谒孤宸タ俗x了醫(yī)學院,但是在英國我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清潔工。”清潔工說。臨走時她還給了哈羅德一些徒步的裝備。
“這是我男朋友的,他永遠不會回到我身邊來了?!?BR> 哈羅德想到了十三歲時母親離開自己的那天,沒有擁抱沒有親吻,只有母親的一句“我看起來是不是很丑?”和自己十六歲時被父親喊叫著趕出家門的那天。
世界上有太多潦草的離別,潦草到對不起相遇時的小心翼翼和滿心歡喜。最初我們都有向?qū)Ψ街v不完的故事和羅列不清的美好暢想。過去見到的每一次彩虹,每一次引我們捧腹大笑的小事,每一家美味的小吃店都想拿出來分享,以此來彌補這個人當時不在場的遺憾。我們會一起計劃未來的旅行,會想著要一起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承諾給彼此寫長長的信。但是這樣的暢想最后都變成了深秋干枯的葉子,在空中不舍地打了幾個轉(zhuǎn)兒落到了地上,這時一輛鳴笛的出租車呼嘯而過,將葉子更深地碾進了泥土里。
為什么人們不能好好告別?
哈羅德在一路上遇還到了很多人,不知從哪一天起他就開始出現(xiàn)在電視上,到處都是關(guān)于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徒步去貝里克的報道。人們對于他徒步的目的猜測紛紛,有人說這是朝圣,有人說這是偉大的愛情,更多人叫囂著自己被哈羅德啟發(fā),紛紛加入他的徒步。讀書筆記.哈羅德和他的跟隨者們不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貴賓般的接待,但是他自己卻并不喜歡這樣。有時為了決定路線大家會經(jīng)常爭吵,不斷地出席宴席讓整體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跟隨者內(nèi)部也是矛盾重重。哈羅德覺得自己離出發(fā)時的目標越來越遠了,他并不想將這場徒步搞得這樣隆重。他只是想和奎妮好好道別。
矛盾終于在哈羅德想繞遠路去看望一個路上認識的朋友時被激化了。大部分人認為以目前的速度來看,奎妮很有可能撐不到他們到達的那天,因此大家覺得離開哈羅德,自行去貝里克。這群人后來在貝里克受到了隆重的歡迎,但是這又有什么意義?他們不是為了奎妮去貝里克的,他們說哈羅德啟發(fā)了他們但是又拋棄了他。哈羅德又恢復了一個人上路的自由。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笑。梵高有這么一句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團火,而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追隨者們以自己的眼光給哈羅德貼了一個又一個標簽,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他的出發(fā)點到底在哪里。他們的確更早地走到了貝里克,得到了更多的報道,可是在這一次的徒步之后他們的生活并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因為他們將這場徒步僅僅當作一個任務(wù)來進行。對于哈羅德來說,這場徒步是他對自己的救贖,是逼迫他直視自己弱點的利劍。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他更大的痛苦來自于內(nèi)心對直視自己弱點與缺陷的抗拒。
那些不明就里就聲稱自己被激勵被感動的人,多么可笑呀。
627英里,87天,70歲的哈羅德終于走到了貝里克。他到達療養(yǎng)院的那天,沒有新聞記者,沒有歡呼簇擁的人群,只有和他一直在路上聯(lián)系的護工和一句“弗萊先生,你來了”。哈羅德反而感到無比的平靜,似乎這就是他預想里和奎妮相見的場景。在一間病房,他見到了奎妮。沒有喜極而泣,沒有執(zhí)手相望,奎妮的右臉已經(jīng)長出了一個巨大的腫瘤,就像一個腦袋長到了另一個腦袋上一樣,她已經(jīng)聽不到哈羅德的說話了。哈羅德看著病床上躺著的,與自己記憶中大相徑庭的奎妮,突然感到無比的泄氣:自己最終還是沒救的了她。哈羅德妻子莫琳在他離開的87天里,深切地意識到了即使他們夫妻都不愿意去正視二十年前的那件事,最終她還是愛哈羅德的。她可能還沒辦法原諒他,但最終釋懷,理解了。故事的結(jié)尾兩個人站在貝里克的海邊回想起了第一次相遇的場景,她是舞會上羞澀的女孩子,他是風趣幽默的男孩子,他們已經(jīng)不記得當時都說了些什么,只記得彼此都很開心。
我們將一個人身上不符合普世價值觀的地方叫缺點,這些改不掉的缺點我們稱之為弱點。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哈羅德就是一個有些懦弱不擅表達的人。但是他不是個壞人。這些弱點就像沉積在河床上的泥沙一樣,時間久了河床就會被抬高,在暴雨的侵蝕下釀成洪水,淹沒房屋和農(nóng)田。好在哈羅德在最后為自己的弱點做出了彌補,盡管他晚了二十年。
我從哈羅德和莫琳的身上看到對弱點的逃避,在加油站女孩身上看到樂觀,在朝圣者的身上看到可悲的盲目性,在奎妮身上看到美好的善良。所謂人生百態(tài),每個人都走在自己朝圣的路上,只是一些人最終沒有走到罷了。
哈羅德沒能救得了奎妮,但是他救了自己,救了莫琳,救了自己和莫琳在兒子戴維自殺后岌岌可危的婚姻。在七十歲的年紀,哈羅德的生活有了第二次開始。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四
雷秋。喬伊斯所著《一個人的朝圣》,吸引我讀下去的不僅僅是特別的敘事風格和一路風景的細膩觀察和多種寫作技法的揉合,還有描述主人翁不僅僅是用生命在走的路途,并且是用靈魂在涂抹一路的燦爛,哈羅德的美是內(nèi)斂的、綿長的、悠遠的,仿佛從遠古而來,又掐著時間的脈搏回去了,留下的刻度,是那么雋永、那么明亮、那么平淡、那么開懷、那么深沉……是真實的樸風流韻和感人至深,主人翁與書中人物的相互融合,使《一個人的朝圣》不僅接地氣,而且平民化生活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有極強的可讀性,以回憶形式,在簡潔的文章體積中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開辟了小說敘事方法的另一種路徑或先河。
在我看來,小說的結(jié)尾片段非常重要,奎妮最后還是去世了,這是現(xiàn)實的生活,這是存在的真實,這是不可抗拒的情理。哈羅德和妻子的隔閡正在冰雪消融,在暮年又重新了解、認識了對方,很平凡很自然的發(fā)生,不是轟然的頓悟,不是大腦的發(fā)熱,而是靈魂的漸漸蘇醒,只要靈魂有蘇醒的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哈羅德”都會繼續(xù)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是與選擇、困惑、糾結(jié)、堅定、信念、勇氣、友情、親情、愛情有關(guān)的書,不是簡單的行走與文字組合的書,它是一本觸及靈魂深處,一個人的靈魂攀登到達巔峰的例子。好書是夜的光亮,是冬夜凍僵之人的暖爐,是饑渴者求進的美味,是繁重工作之余的盛宴,是浮躁心靈的憩園,是迷茫時刻的指燈,書中主人翁所遇到的這些人和那些事看似往往不期而遇,但似乎早已注定在生活中不容半分錯過,注定將在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路上給予力量的和引導。真的不知道是感動還是感慨,從主人翁身上,我看到了,原來一個人的靈魂可以那么從容,那樣優(yōu)雅,那樣堅強,那樣平實,那樣真實。當然,這絕對是少不了一種對生活的絕對追求,也許這份執(zhí)著是天生自帶的,但我更加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后天的修養(yǎng),是那種發(fā)自于心底的溫暖和純真、善良與質(zhì)樸、不甘與勇氣撮合而成的。
人們常說,命由運生,境由心造,可以想象,《一個人的朝圣》對于修心的人們是多么的難得和重要,我不知道,追求愛情的、選擇善良的、熱愛自然的、尊重生命的人算不算得上是一種對自身的修養(yǎng)?這些是不是靈魂在攀登過程中的風景?答案是肯定的。從來我都不懷疑,所有摯愛于生命、生活的人們,應(yīng)該都是善良的、認真生活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世間美好事物有著獨特審美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生活存在感動和感恩的人。只因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那些失敗、彷徨、抗爭、面對、逃避的人或有那樣一些心結(jié)的人才會更深懂得哈羅德的心情。或許,才會對生活的透徹了然,也或許是因為對生活真實的無言以對,突然就讓人找回了那對生活的依戀和重生的感覺,找回了那種有了生活便有了一切的安寧感受。原來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放棄對生活的愛,就像從來未放棄過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樣。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五
對于奎妮來說,是信念的支撐。當她聽到他的好朋友要來看她,不是開車下午就到,而是要走上好幾十天,是為了能夠醫(yī)治她的疾病。這是多么大的信心和鼓舞。并非真的可以醫(yī)治癌癥,但卻是這份信念,讓奎妮堅強快樂的撐過了最后的歲月,最后見到哈羅德之后,她滿意的微笑著離開了世界。
對于哈羅德來說,是內(nèi)省和醫(yī)治。內(nèi)省這么多年來對于家庭的失職,也醫(yī)治他對于妻子,對于優(yōu)秀卻最終吸毒而亡的兒子的愧疚和負罪感。是哈羅德重新想起起初對妻子莫琳的愛情,和現(xiàn)在仍然深埋心底的愛。
對于莫琳來說,是獨處的時間,是理解。獨處的時間讓莫琳清楚的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即便是兩個人分房睡了20年,即便曾經(jīng)覺得這個人無關(guān)緊要,甚至希望不要看見他。但是最后,她深深的發(fā)現(xiàn),丈夫永遠是他心頭最溫柔的愛,是最深切的依靠。這就是婚姻,深沉又平淡的愛情。她也原諒了哈羅德在兒子生命中教育和保護的缺席,理解哈羅德年幼被母親拋棄的困境。
他們六十多歲的時候又重新戀愛了。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一
很少有人從一開始就能下定決心目標明確地去做什么,甚至大多數(shù)人都是迷茫著迷茫著就順著時間的年輪走了下去,也可以賦予一個大眾詞匯——順其自然。就像主人公哈羅德,他一開始只是想去寄明信片,走著猶豫著迷茫著內(nèi)心凌亂著,加油站女孩的隨意一段話,堅定了哈羅德的想法,他要救奎妮!他不是醫(yī)生,不是上帝,但是他的信念要救她!人啊,面對要離開的人,總想著挽留,有時候?qū)Ψ搅粝聛砜赡軙芡纯唷?BR> 還好,最后,他們見到了,奎妮一直在等他,為了等他,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而哈羅德一路徒步走來,不選擇任何交通工具,在我看來,可能一方面是延續(xù)奎妮的時間,一方面是在懺悔,在自我救贖。年紀大了,經(jīng)歷也就多了,心結(jié)也就在所難免,有時候自己原諒自己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
對不起,讀到病床上的奎妮,我不禁想到了我外婆,她去年冬月過世,走的時候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很安詳,氣若游絲,慢慢的……離開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是第一場雪。
都說滿地白雪,是天地為逝者戴孝。生前的大半年,外婆也是受了折磨,因為舍不得放手,所以挽留。
家里人會在她痛苦難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喊醫(yī)生,然后給她輸一包血,外婆要難受好一陣子,才能適應(yīng)新的外來的血,就這樣,快要支撐不下去了,輸血,隨著輸血帶來的不適,忍受,然后又快要支撐不下去了……如此輸了三次血。最后外婆也沒有權(quán)利說什么,幾乎是把生死交給了家人,“家人”是不是聽起來像是很龐大的家族,外婆一生有六個孩子,重孫子都即將考大學了,然而“挽留”外婆的,或者說決定挽留或者不挽留的,是外公。我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外婆還在。我沒有見到外婆的最后一面,又好像沒有那么責怪自己,甚至覺得我沒有錯,但是我心里一直都有一個位置,是外婆的,很想她,經(jīng)常想。對外婆,我沒有心結(jié)。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二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書評:
這本書是在蘇州誠品書店所購,書的腰封極盡贊譽之詞,封面圖片清新淡雅、悠遠深長,當即收入囊中。
故事并不復雜,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和感情冷淡接近破裂的妻子平靜地生活英國的鄉(xiāng)村,因為接到多年前同事的來信,他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下回了信,然而在回信的路途中,他作出了從英格蘭最南部徒步穿越英格蘭、到蘇格蘭西部去看望和鼓勵同事的決定,并立即付之行動。整本書細膩地描繪了他的徒步經(jīng)歷和他的心路旅程。
“朝圣”,百度百科里這么說:“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庇眠@個詞語來代指哈羅德·弗萊的旅程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jīng)歷過的野外自然環(huán)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jīng)濟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chuàng)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郁自殺的兒子、關(guān)系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在漸悟,然后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圣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jīng)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jīng)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后會被現(xiàn)實打倒,直到終于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于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jīng)結(jié)疤但底下仍發(fā)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啟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會被它撞擊的痛苦摔倒,可是我們終將要學會爬起來。
掩卷之余,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家人得到什么,我曾經(jīng)做錯什么,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怎么做。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三
如果是主人公來回答,一定是:“沒有為什么,從來沒想過開始,但是開始了也沒想過放棄,我從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我也沒想過?!焙孟襁@場無計劃的旅程只是一個不能激起波瀾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過往的經(jīng)歷在特定的時刻激發(fā)了主人公長久以來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與家人疏離的挫敗感,那可能是猛然迸發(fā)的心情:“我還能去哪里,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與妻子的疏離一定是最難以面對的,曾經(jīng)因為相愛而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攜多年的伴侶啊,那場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經(jīng)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趕多久才能再一次并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主人公這場原本就轟動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沒有他們,這場朝圣之旅是否會救贖他,我相信會,從他決定開始,就意味著與自己和解,與人生和解走了許多年的分岔路,終于有一個人開始回頭找尋。
主人公的命運,就似每一個遭遇了被動的人生變故的不幸的人,被動就是發(fā)生了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因此生活被改變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這些走過的痕跡,能改變的只有情緒、心態(tài)、意志......也許這場改變會有意外之喜,總之作為這些那些意外的主體,我們能操縱的只有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不被意外煩擾,嘗試與他和解,日子才會不那么綿長無味。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四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摘自原文)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為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guān)信仰,只為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凄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蘇,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著青澀的懷念,那些沾著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jīng)……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故事的結(jié)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只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癥,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fā)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jié)著,不如趁著現(xiàn)在,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五
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將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
合上書本許久,我仿佛才從哈羅德的世界里走出來。退休后的哈羅德,工作上,他沒有取得多么令人矚目的成就。生活里,和妻子近二十多年雖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如同兩個世界。他的一個人的朝圣之行看似來自于一封意外的來信,其實不如說是他內(nèi)心對自己這么多年來任歲月蹉跎,一成不變生活的不滿。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彈指一揮間,或許恍然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步入了老年,時間飛一樣的流逝已經(jīng)讓人感到害怕,而更加讓我們誠惶誠恐的或許就是這些逝去的歲月里一直過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卻不自知。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兩個主人公都是毫無征兆的離家出走,一個是為了自己對畫畫藝術(shù)的瘋狂熱愛,一個是受加油站女孩啟發(fā)相信自己可改變一些事情。不管是因為什么,他們都是不想讓自己有生之年后悔。所以,我很慶幸,趁我還未老就有幸能讀到這么好的作品,同時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我自己的朝圣方式。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們生活著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漸漸地,由于追求物質(zhì)我們隨波逐流,或許已經(jīng)忘了我們的初衷。而朝圣,我覺得并不是讓我們一味的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六便士當然很重要,希望我們再追求六便士的路上不要太盲目,同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衷。
朝圣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他不一定非要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一次這樣的心靈之旅,不一定是非要是哈羅德一樣煎熬般的徒步,你可以是一場輕松的旅行,也可以是面朝大海的靜坐,或者是在家里幾分鐘的冥想,甚至可以是一個人逛公園,讓我們暫時遠離喧囂的社會,自己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深度的對話。
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理性大于感性,在生活里,我們要充滿愛的去過一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傊?,希望我們都能找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六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jīng)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jīng)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jié),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jié),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七
對于故土,那村莊里的生活,劉亮程滿懷感恩的深情。
在人畜共生的村莊里。
每一個動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涼;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農(nóng)人的夢。手握鐵鍬,靜坐田埂,仰望星空,聽眾狗吠吠,觀明月莽原。他自稱是一個扛著鐵鍬"閑逛"的人。在他的村莊里如那老狗一般搖搖晃晃;從老屋到田間地頭。他用草繩拉直一棵歪斜的胡楊,他用鐵鍬挖過許多大坑,又堆了幾座土堆。他知曉一條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曉一頭通人性的驢,他與蟲共眠,追逐逃跑的馬。在村莊里,他恣意地生活。他沒騎馬奔跑過,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懷揣感恩之心活著。
在遠遠的荒蕪中。
荒蕪的家園是被人村莊的寂寥;那是間不曾打掃過的老屋,那塊沒有安心種好的土地;是黃沙梁落日的余輝。面對那十年后重修的門樓孤立在荒原中,空曠而孤獨。內(nèi)心不免多了些惆悵與不舍,此時荒草已從墻陀涌了進來。那血濃于水的情誼被有情風攜帶穿過那荒野中的門,那黃沙梁的太陽再一次照向手中的鐵具,折射出他對故土無限的眷念。滿腔熱血傾注在這荒蕪的家園,那聲他養(yǎng)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過天堂,唯有故土。
在城市的日子里。
雖說是一個農(nóng)民,他對城市沒什么感情 ,但仍懷有感恩的心生活在城市中。人家把馬路掃得一塵不染,還建了高樓和公園。謹慎地走在馬路上,享受著這突來的美景??钢F鍬進城,像開墾荒地般地"經(jīng)營"城市。不過,他又是城市的一個匆匆的過客,用他的話來說,是踏破鐵鞋覓吃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飯館就算是吃下了,在陌生的城市他沒有一把屬于自己的鑰匙。于是,他學會恭恭敬敬的敲門,規(guī)規(guī)矩矩的守門,悵然無惜的找門。因為懷揣感恩之心,無拘于城市的林總,他依然扛著鐵鍬過街。
劉亮程隨時隨地的感受著生命,感恩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土地,這樣的鄉(xiāng)土哲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將感恩之心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jié)。
無論生活在那里,人都應(yīng)該是感恩的生活著!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八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一個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哈羅德,一個65歲的退休老人,一個人,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去探望患癌癥老朋友的故事。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個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讀完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這是一個平凡人無關(guān)宗教、無關(guān)信仰的自我救贖。
從起點至終點,哈羅德一路走來,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從孤獨變?yōu)椤熬W(wǎng)紅”最終還是孤獨。使哈羅德內(nèi)心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同時激發(fā)他對過去塵封已久的回憶,穿插起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叛逆;與妻子從最初的的美好到現(xiàn)在的隔閡;對兒子的愛不會表達,最終看著兒子溺亡時自己的無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擔錯誤而被解雇時自己不敢告別的曾經(jīng)。現(xiàn)實與過去交錯,信念與內(nèi)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獨白。一路聆聽,一路反省。最終妻子開車與他匯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終于釋懷,完成了自我救贖。
退休后的哈羅德遠離了塵世的功名與繁囂,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日落日出、樹木花草、蟲鳴鳥叫,這些自然的事物讓他倍感放松,讓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正處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代,沒有哈羅德那么多的閑暇時間,也沒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與豁達。但也該擠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是獨處一室的冥想,也許是獨坐公園長凳的發(fā)呆,也許是閉眼聽落葉的安然與恬靜。那一刻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是感受著當下。與心靈對話,找準初心,讓自己從繁忙中疏離出來,最終丟掉那些讓自己負累的枷鎖,輕裝上陣。
對多數(shù)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羅德一樣是平凡的,是日復一日的重復。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把那閃閃發(fā)光,生機勃勃的愛與溫暖找出來。帶著愛與溫暖能量滿滿的向陽而生。因為人生終究不過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九
很久了,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直到這次,讀《一個人的朝圣》,然后竟然想寫點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一輩子小心冀冀地為人,在妻子的眼里,他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然后這一切抱怨積累到他們唯一的兒子自殺時到達頂點,然后,他們分居了,夫妻疏離,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哈里德收到了那封遠方的來信,他唯一曾經(jīng)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癥,寫信告別。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一個人的朝圣就從這里開始了。
如果沒有奎妮的那封告別信,也許哈里德的一生就這樣在和妻子感情的日漸疏遠中過去了,但不幸的是奎妮竟然身患癌癥,震驚悲痛之余的哈里德終于坐不住了,他要徒步去看望奎妮,他要讓奎妮相信: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從此之后,1個人,87天,627英里,哈里德就這樣走了下去,沒有好的裝備好的鞋子,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銀行卡,但他終于完成了這偉大的一個人的朝圣,他終于做到了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父親,雖然兒子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在他的心目中,兒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終于他再次讓妻子相信自己是一名最出色的丈夫,他們的愛情回歸了。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和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為同情。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單。”是啊,我們有時候?qū)τ谏磉叺娜肆曇詾槌#瑳]有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甚至會挑剔對方的諸多缺點,但一旦那個人,如果你身邊的那個人突然就走了的話你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們彼此是多么的不舍,原來你們彼此是如此的誰也離不開誰,如此的相愛!
一個人的朝圣,哈里德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徒步627英里沿途收獲的感動,不止是對兒子對妻子那深深的愛,還有對友情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執(zhí)著,所以,無論任何時候請相信自己相信愛!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
我是在讀《一個人的村莊》的時候想起那個問題的。
回答眾說紛紜,當時我的選擇早已不記得了。捧著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那個答案突兀地閃現(xiàn):手上的這一本便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如果讓我用一個字形容讀這本書的感受,我會選擇“靜”。這些樸實得有如黃土的文字里,藏著一股寧靜的力量,靜到一低頭就能看見長長的過往,靜到能聽見天地之間最清晰的心跳聲。
我驚異于字里行間的靈氣,而我得知作者只讀過五年書后,我感到了理所當然。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就像他腳下的土地,木訥無言卻寬厚溫存。那是寧靜到極致后具有的深沉的力量,它迫使我心中的喧囂沉寂,一寸寸壓低我的靈魂,直至趴伏在大地上感受風的私語和大地的呼吸。
劉亮程是村莊的兒子。他寫狗。寫馬。寫蟲子,他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觀察螞蟻搬家。寫人,熟悉的不熟悉的、友好的對頭的。寫房子,他津津樂道著他曾荒廢了不少時光的那些老房子,那些院門、土墻、墻邊的樹、樹旁的煙囪和悠然的炊煙。寫煙、寫風景、寫木老頭;寫夢、寫死亡和新生。從冬天寫到下一個冬天,寫每一個人每一堵墻、每一塊土皮都將歸去的歲月,和天空。
他是整個村莊最閑的人,他也是整個村莊最忙的人。他蹲在田壟上研究風的心情,他為一所房子擔憂能否曬到陽光,他聽見一朵野花吟吟的笑聲像個傻瓜似的一個人在荒野中笑出來, 他覺得屋后的那個榆木疙瘩是村莊的頭顱。
劉亮程以他孩童般的眼光注視著大地的一切,同時他又以先知般的悲愴預言了生命中吹徹的風和一年年累積的冬日。他是一個隨性的赤子,任由自己飄蕩在每一個司空見慣而不為人知的角落,就像一陣風、一場夢。
那是他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
拿起這本書,在浮躁的世界里獲得暫時的澄澈 。我愿意帶著這個美麗的妄想,一個人在無邊的海洋上流浪。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一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nèi)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么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赐赀@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yè)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shù)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愿墻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里看完600本書??墒沁@么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窗桑涎影Y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游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于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堅持。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關(guān)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shù)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nèi)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BR> 路途的最后,我們從妻子的眼里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fā),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jié)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此崎e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zhì)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chǎn)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二
讀《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很長時間了,今天借著整理電腦的時間翻到了之前的寫下的讀后感,閱讀一番又簡單潤色了一下放到公眾號上來,曾幾何時,這本書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筆者。
小說故事梗概
小說的主人公哈羅德于星期二早晨接到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妮·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郡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貝里克郡位于英國北部蘇格蘭,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這位老友奎妮原本是他在釀酒廠工作時的一個同事,后來因為替哈羅德頂罪被解雇之后再也沒有了聯(lián)系。多年未聯(lián)系,突然收到來信竟然是告別信。這封信一下子打破了哈羅德退休后這種索然無味平淡無奇的生活,他開始給奎妮回信,但是想來想去始終還是覺得不管怎么寫,在一個多年未蒙面的老友、在一個即將離世的人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最后他決定親自帶上這封回信去看她,走著去,不是開車,也不是乘火車、乘飛機,仿佛只有這樣,才最能顯示出他的關(guān)心和誠意,仿佛只有這樣,奎妮就會好起來,等著他的到來。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英里。
一路上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和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件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后來的分居。這些回憶都深深地折磨著哈羅德,都是主人公不愿面對的過去。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他的妻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隔閡。他們想起了剛認識時的場景,想起當時認識時的玩笑,想起了二十多年來一起經(jīng)歷過的一切,最后莫琳決定開車去接丈夫回家,而她也見到了老朋友的安詳離世。
朝圣是救贖的升華,救贖是朝圣的本質(zhì)
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最簡單的莫過于步行,它不需要任何的工具,只需要一個堅定的信仰。步行之所以簡單,是因為我們也都經(jīng)常習慣在夏日的晚風中散步消食,享受夏夜帶給我們的寧靜;而信仰之所以堅定,是因為步行尤其是一個人步行的寧靜讓我們不斷進行內(nèi)心斗爭和思考救贖。
提及信仰,人各有異,但我們都應(yīng)該相信一點:當一個人擁有了堅定的信仰,他將會充滿無窮的力量,主人公哈羅德便是這樣。
但說到他的信仰,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心里想,“只要他在走,奎尼就一定會活著”,這聽上去的確有些荒唐。我們也不難想起兒時的自己,也是像他一樣可愛地“自欺欺人”,幻想著只要自己能單腿連跳十步,期末考試就可以順利拿到100分;要是一下子能把籃球拋進球框,自己會很快長高10厘米……而現(xiàn)在看來,這豈止是兒時的天真,即使到了成年,這種幻想還是某種程度存在的。
哈一生平庸,沒有敵人,沒有朋友,沒有做過任何大起大落的事情,反而還做出了很多的蠢事。
在兒子溺水的時候,他卻不慌不忙地解鞋帶,給兒子留下了童年的陰影,直到兒子抑郁自殺也沒把他當成一個真正的父親,而兒子的死,又讓妻子莫琳對哈產(chǎn)生了巨大的鄙視,哈也因此開始酗酒,不好好工作,甚至砸了老板的店,到頭來卻是自己老朋友奎尼為他背了黑鍋。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yè),哈羅德都是那么的不幸。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奎尼的來信喚醒了麻木不仁的哈羅德,這封信給了哈重生的機會,多年來,“默默無聞”的哈突然發(fā)現(xiàn)還有老朋友的惦記,這讓他倍感欣慰。至此,他終于踏上了朝圣的征途。
哈羅德帶著回信錯過一個又一個的郵箱,87天,627英里。所謂的朝圣不僅考驗著他的忍耐力,而且考驗著他復雜的內(nèi)心。朝圣途中,哈回憶起往事而自我救贖,妻子莫琳同時也在進行著內(nèi)心的思索,她開始慢慢地原諒丈夫,甚至到了最后的16公里,還成為支持哈羅德的精神后盾。
到了文章的末尾,哈終于和老朋友奎尼見了面。結(jié)尾并沒有像其它大部分文章那樣有多么轟烈的場面描述,反而是十分平靜的刻畫。就好比一個人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斷努力、不斷掙扎,在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迎來成功的時候,內(nèi)心是十分平靜的,我想這就是一種自我的升華,救贖即升華。
經(jīng)歷了朝圣的一波三折,哈終于見到了奎尼。他拾起了那段逝去的友情;“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BR> 所謂救贖是朝圣的本質(zhì),朝圣是救贖的升華,最后留給的讀者不只是一個和諧的畫面,還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一個兒童般天真的信仰,哈完成了朝圣的救贖,造就了夕陽的幸福。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三
我非常討厭寫讀后感,因為第一:不同的經(jīng)歷促使每個人對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的感知能力,讓我心潮澎拜思潮起伏的句子在別人看來可能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第二:我沒有勇氣對作者行云流水的文筆和構(gòu)思縝密的情節(jié)妄加評論。如果說之前讀的那些對我有各種啟發(fā)的小說像是博物館里的精品文物,讓人在贊嘆之余也敬而遠之,《一個人的朝圣》則像外婆手上戴著的上了些年頭銀鐲子,在經(jīng)歷歲月的沉淀后顯得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親切可愛。沒有我偏愛的戰(zhàn)爭背景和宗教爭端,故事也不是以少數(shù)族裔為主角,但是它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因為我能從每一個角色上找到了一部分自己,驕傲的,純真的,上進的我;自私的,懦弱的,平庸的我。這些美好與不美好融合在一起,組成了獨一無二的,不以你的意志而轉(zhuǎn)移的我。
最初注意到這本書純粹是被它很網(wǎng)紅的名字所吸引,在朝圣與去西藏被畫等號的現(xiàn)在,我想這不過講的是一個職場白領(lǐng)不堪重壓跑到布達拉宮感悟生活意義的故事。自認為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參透了生活認清了自己,實際收獲的只有高強度紫外線帶來的曬傷和稀薄空氣引發(fā)的高原反應(yīng)。然而我的預想與書不能相差得再遠?!兑粋€人的朝圣》沒有濫俗的故事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裝腔作勢,就像倏然綻放的茉莉花,你不會在意小小的,青色的花骨朵什么時候綻放,但是滿屋的香氣告訴著你,花的確是開了。
哈羅德弗萊是一個釀酒廠的退休工人。他資質(zhì)平平,相貌平平,家境平平,總之什么都平平。在釀酒廠兢兢業(yè)業(yè)地干了四十年,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退休后和妻子莫琳住在英格蘭南部的金斯布里奇村。表面上哈羅德和妻子風平浪靜,實際上他們兩個之間存在了二十年的隔閡像一道深淵一樣將兩個人遠遠地分開。一天哈羅德收到了一封來自前同事奎妮的信,信中奎妮說自己得了癌癥,醫(yī)生也已經(jīng)束手無策。雖然已經(jīng)二十年沒有任何往來,哈羅德還是想為這位昔日的同事做一些什么。在去郵局給奎妮寄回信的路上,他突然決定要走到奎妮所在的貝里克去,盡管這樣并不能延緩奎妮的死亡,但是他覺得自己虧欠奎妮的實在是太多,如果僅僅以一句“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抱歉,祝好”來回應(yīng)的話未免太無力。他不能允許自己在奎妮生命的盡頭讓二十年前發(fā)生的那件事悄無聲息地溜走。就這樣,70歲的哈羅德在沒有任何準備和徒步經(jīng)歷的情況下,朝著英格蘭最北的小鎮(zhèn)貝里克行進了。
“等我。h.”哈羅德扔掉了先寫好的那封信,將這一封鄭重其事地塞進了郵筒。
盡管哈羅開始了自己的徒步,他最初的信念卻被右腿的疼痛和肚子里翻滾的饑餓一點點地消磨著?!拔易龅倪@一切其實毫無意義,奎妮還是會死?!惫_德想。在加油站他結(jié)識了一個在那里工作的女孩子,女孩子聽完哈羅德徒步的原因告訴他自己之前有一個得了癌癥的阿姨,但是因為自己堅信阿姨不會死,她最終真的就沒有死?!斑@就是信仰的力量?!迸⒆诱A苏Q劬?。女孩子的話給了哈羅德莫大的鼓舞,他更加相信如果自己能走到貝里克,奎妮就一定不會死。他謝過了女孩子,給奎妮所在的療養(yǎng)院打了電話,就繼續(xù)上路了。
但是他畢竟七十歲了。長時間的行走給他的雙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雙腳也因為鞋子的不合適長滿了水泡。一個好心腸的清潔工看到了在路邊痛苦萬分的哈羅德,她把哈羅德帶到自己家并處理了傷口?!澳阍趺磿@些?”哈羅德問?!拔以谒孤宸タ俗x了醫(yī)學院,但是在英國我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清潔工。”清潔工說。臨走時她還給了哈羅德一些徒步的裝備。
“這是我男朋友的,他永遠不會回到我身邊來了?!?BR> 哈羅德想到了十三歲時母親離開自己的那天,沒有擁抱沒有親吻,只有母親的一句“我看起來是不是很丑?”和自己十六歲時被父親喊叫著趕出家門的那天。
世界上有太多潦草的離別,潦草到對不起相遇時的小心翼翼和滿心歡喜。最初我們都有向?qū)Ψ街v不完的故事和羅列不清的美好暢想。過去見到的每一次彩虹,每一次引我們捧腹大笑的小事,每一家美味的小吃店都想拿出來分享,以此來彌補這個人當時不在場的遺憾。我們會一起計劃未來的旅行,會想著要一起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承諾給彼此寫長長的信。但是這樣的暢想最后都變成了深秋干枯的葉子,在空中不舍地打了幾個轉(zhuǎn)兒落到了地上,這時一輛鳴笛的出租車呼嘯而過,將葉子更深地碾進了泥土里。
為什么人們不能好好告別?
哈羅德在一路上遇還到了很多人,不知從哪一天起他就開始出現(xiàn)在電視上,到處都是關(guān)于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徒步去貝里克的報道。人們對于他徒步的目的猜測紛紛,有人說這是朝圣,有人說這是偉大的愛情,更多人叫囂著自己被哈羅德啟發(fā),紛紛加入他的徒步。讀書筆記.哈羅德和他的跟隨者們不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貴賓般的接待,但是他自己卻并不喜歡這樣。有時為了決定路線大家會經(jīng)常爭吵,不斷地出席宴席讓整體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跟隨者內(nèi)部也是矛盾重重。哈羅德覺得自己離出發(fā)時的目標越來越遠了,他并不想將這場徒步搞得這樣隆重。他只是想和奎妮好好道別。
矛盾終于在哈羅德想繞遠路去看望一個路上認識的朋友時被激化了。大部分人認為以目前的速度來看,奎妮很有可能撐不到他們到達的那天,因此大家覺得離開哈羅德,自行去貝里克。這群人后來在貝里克受到了隆重的歡迎,但是這又有什么意義?他們不是為了奎妮去貝里克的,他們說哈羅德啟發(fā)了他們但是又拋棄了他。哈羅德又恢復了一個人上路的自由。
讀到這里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笑。梵高有這么一句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團火,而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追隨者們以自己的眼光給哈羅德貼了一個又一個標簽,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他的出發(fā)點到底在哪里。他們的確更早地走到了貝里克,得到了更多的報道,可是在這一次的徒步之后他們的生活并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因為他們將這場徒步僅僅當作一個任務(wù)來進行。對于哈羅德來說,這場徒步是他對自己的救贖,是逼迫他直視自己弱點的利劍。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他更大的痛苦來自于內(nèi)心對直視自己弱點與缺陷的抗拒。
那些不明就里就聲稱自己被激勵被感動的人,多么可笑呀。
627英里,87天,70歲的哈羅德終于走到了貝里克。他到達療養(yǎng)院的那天,沒有新聞記者,沒有歡呼簇擁的人群,只有和他一直在路上聯(lián)系的護工和一句“弗萊先生,你來了”。哈羅德反而感到無比的平靜,似乎這就是他預想里和奎妮相見的場景。在一間病房,他見到了奎妮。沒有喜極而泣,沒有執(zhí)手相望,奎妮的右臉已經(jīng)長出了一個巨大的腫瘤,就像一個腦袋長到了另一個腦袋上一樣,她已經(jīng)聽不到哈羅德的說話了。哈羅德看著病床上躺著的,與自己記憶中大相徑庭的奎妮,突然感到無比的泄氣:自己最終還是沒救的了她。哈羅德妻子莫琳在他離開的87天里,深切地意識到了即使他們夫妻都不愿意去正視二十年前的那件事,最終她還是愛哈羅德的。她可能還沒辦法原諒他,但最終釋懷,理解了。故事的結(jié)尾兩個人站在貝里克的海邊回想起了第一次相遇的場景,她是舞會上羞澀的女孩子,他是風趣幽默的男孩子,他們已經(jīng)不記得當時都說了些什么,只記得彼此都很開心。
我們將一個人身上不符合普世價值觀的地方叫缺點,這些改不掉的缺點我們稱之為弱點。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哈羅德就是一個有些懦弱不擅表達的人。但是他不是個壞人。這些弱點就像沉積在河床上的泥沙一樣,時間久了河床就會被抬高,在暴雨的侵蝕下釀成洪水,淹沒房屋和農(nóng)田。好在哈羅德在最后為自己的弱點做出了彌補,盡管他晚了二十年。
我從哈羅德和莫琳的身上看到對弱點的逃避,在加油站女孩身上看到樂觀,在朝圣者的身上看到可悲的盲目性,在奎妮身上看到美好的善良。所謂人生百態(tài),每個人都走在自己朝圣的路上,只是一些人最終沒有走到罷了。
哈羅德沒能救得了奎妮,但是他救了自己,救了莫琳,救了自己和莫琳在兒子戴維自殺后岌岌可危的婚姻。在七十歲的年紀,哈羅德的生活有了第二次開始。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四
雷秋。喬伊斯所著《一個人的朝圣》,吸引我讀下去的不僅僅是特別的敘事風格和一路風景的細膩觀察和多種寫作技法的揉合,還有描述主人翁不僅僅是用生命在走的路途,并且是用靈魂在涂抹一路的燦爛,哈羅德的美是內(nèi)斂的、綿長的、悠遠的,仿佛從遠古而來,又掐著時間的脈搏回去了,留下的刻度,是那么雋永、那么明亮、那么平淡、那么開懷、那么深沉……是真實的樸風流韻和感人至深,主人翁與書中人物的相互融合,使《一個人的朝圣》不僅接地氣,而且平民化生活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有極強的可讀性,以回憶形式,在簡潔的文章體積中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開辟了小說敘事方法的另一種路徑或先河。
在我看來,小說的結(jié)尾片段非常重要,奎妮最后還是去世了,這是現(xiàn)實的生活,這是存在的真實,這是不可抗拒的情理。哈羅德和妻子的隔閡正在冰雪消融,在暮年又重新了解、認識了對方,很平凡很自然的發(fā)生,不是轟然的頓悟,不是大腦的發(fā)熱,而是靈魂的漸漸蘇醒,只要靈魂有蘇醒的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哈羅德”都會繼續(xù)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是與選擇、困惑、糾結(jié)、堅定、信念、勇氣、友情、親情、愛情有關(guān)的書,不是簡單的行走與文字組合的書,它是一本觸及靈魂深處,一個人的靈魂攀登到達巔峰的例子。好書是夜的光亮,是冬夜凍僵之人的暖爐,是饑渴者求進的美味,是繁重工作之余的盛宴,是浮躁心靈的憩園,是迷茫時刻的指燈,書中主人翁所遇到的這些人和那些事看似往往不期而遇,但似乎早已注定在生活中不容半分錯過,注定將在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路上給予力量的和引導。真的不知道是感動還是感慨,從主人翁身上,我看到了,原來一個人的靈魂可以那么從容,那樣優(yōu)雅,那樣堅強,那樣平實,那樣真實。當然,這絕對是少不了一種對生活的絕對追求,也許這份執(zhí)著是天生自帶的,但我更加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后天的修養(yǎng),是那種發(fā)自于心底的溫暖和純真、善良與質(zhì)樸、不甘與勇氣撮合而成的。
人們常說,命由運生,境由心造,可以想象,《一個人的朝圣》對于修心的人們是多么的難得和重要,我不知道,追求愛情的、選擇善良的、熱愛自然的、尊重生命的人算不算得上是一種對自身的修養(yǎng)?這些是不是靈魂在攀登過程中的風景?答案是肯定的。從來我都不懷疑,所有摯愛于生命、生活的人們,應(yīng)該都是善良的、認真生活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世間美好事物有著獨特審美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生活存在感動和感恩的人。只因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那些失敗、彷徨、抗爭、面對、逃避的人或有那樣一些心結(jié)的人才會更深懂得哈羅德的心情。或許,才會對生活的透徹了然,也或許是因為對生活真實的無言以對,突然就讓人找回了那對生活的依戀和重生的感覺,找回了那種有了生活便有了一切的安寧感受。原來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放棄對生活的愛,就像從來未放棄過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樣。
一個人的末班車讀后感篇十五
對于奎妮來說,是信念的支撐。當她聽到他的好朋友要來看她,不是開車下午就到,而是要走上好幾十天,是為了能夠醫(yī)治她的疾病。這是多么大的信心和鼓舞。并非真的可以醫(yī)治癌癥,但卻是這份信念,讓奎妮堅強快樂的撐過了最后的歲月,最后見到哈羅德之后,她滿意的微笑著離開了世界。
對于哈羅德來說,是內(nèi)省和醫(yī)治。內(nèi)省這么多年來對于家庭的失職,也醫(yī)治他對于妻子,對于優(yōu)秀卻最終吸毒而亡的兒子的愧疚和負罪感。是哈羅德重新想起起初對妻子莫琳的愛情,和現(xiàn)在仍然深埋心底的愛。
對于莫琳來說,是獨處的時間,是理解。獨處的時間讓莫琳清楚的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即便是兩個人分房睡了20年,即便曾經(jīng)覺得這個人無關(guān)緊要,甚至希望不要看見他。但是最后,她深深的發(fā)現(xiàn),丈夫永遠是他心頭最溫柔的愛,是最深切的依靠。這就是婚姻,深沉又平淡的愛情。她也原諒了哈羅德在兒子生命中教育和保護的缺席,理解哈羅德年幼被母親拋棄的困境。
他們六十多歲的時候又重新戀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