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岳陽樓記讀后感范文(13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對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回顧和評價,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意義。怎樣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對所讀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這包括對書中事件、人物、情節(jié)等的準確把握和分析。其次,要發(fā)現并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觀點和主題,這可以通過解讀關鍵細節(jié)、對比對照等方式來實現。同時,還要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是讀后感的核心,也是與作者對話的方式。最后,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敘述的邏輯,使讀后感具有清晰、連貫和有力的表達效果。綜上所述,寫一篇好的讀后感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我們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和精準表達。下面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總結自己的閱讀體驗。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一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已對人生價值的評估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優(yōu)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睕r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庇衷疲骸肮胖说弥緷杉佑诿瘢坏弥拘奚碛诂F世?!薄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边@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讀后感)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jié)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fā)揚廣大。
    社會發(fā)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起為國為民奮斗—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范。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說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抒發(fā)了有志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富強,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奮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勵了無數的人為國捐軀。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斗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煙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斗爭,以鮮血染紅紅旗,目的是“天下之樂”。斗爭的幸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是“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還為了祖國人民進一步的“樂”?實現四化,正在“老驥伏櫪”,真是“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只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說過,要成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創(chuàng)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chuàng)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chuàng)造者時,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創(chuàng)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我們這些小青年,高中剛畢業(yè),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向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wèi)祖國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勞;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己沒有庸庸碌碌地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事業(yè)做出了一定貢獻時,就會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現在有些人對“幸?!钡睦斫?,只囿于一己之利,報考大學“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過河”,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后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笔亲蠲烀5模瑢ι鐣荒苡兴砸?,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勸告這種人,“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當死于過野,以馬革裹尸還葬爾,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手中邪?”千萬別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四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歷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zhàn)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后,邀請范仲淹為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chuàng)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于其上,囑余作文以記之”。之后,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通過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對比描寫,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fā)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理想對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yè)感到快樂之后,我才敢快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后回報社會,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的最大快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五
    大家知道《岳陽樓記》嗎?他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意思是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關于這句話的意義,別人只這樣說的,對一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積極意義。而我對這句話,還需要時間來慢慢咀嚼。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之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丁蘭,郁郁青青?!边@一段的意思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到來,湖面浪靜,天光和水色交相輝映,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這段話寫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多么美的景色?。∽屓颂兆碓诹诉@字眼里!
    大家一起來讀讀《岳陽樓記》吧!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六
    假期里閑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fā)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后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后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边@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BR>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七
    人是感情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締造是人為,而自已對人生價值評估卻是主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優(yōu)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睕r且,這種頹廢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實、沉郁、萎靡不振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边@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好友。(讀后感)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彼苡袀ゴ笫聵I(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意志而成。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八
    圣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
    我若是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于“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說的“古仁人”站在我身邊,則何如?當我因濁浪排空而情緒低落時,他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時,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民?!蔽姨嘏宸?。趕緊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氣污染了圣人。
    此種人似乎只能敬而遠之。
    由此看來,大家不愿當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拿著勁兒活著,太累了。
    以愚之見,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觀點落在實處,會嚴重影響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觸景生情本屬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應該避免此種人之常情,要滅“情”入“理”。然而這種“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這不是將正常情感升華,而是壓抑它。所以《岳陽樓記》有一股“存天理滅人欲”的味道。
    我如何判斷范仲淹先生的“理”屬于“天理”呢?
    因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論證,就需要說明這樣做的充分理由??墒悄憧矗断壬鷮Α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不打算做任何論證的。為什么這樣做就合理?為什么只有這樣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據我看孔夫子也沒做到)假如一個社會真的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會出現何等怪異的局面?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論。無須論證之理,如果不是假設,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陽樓記》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傳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說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講”,在“代圣人立言”。據我所知,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之前并未親身到過岳陽樓。那就是說,文中的景色描寫和游客心態(tài)描寫,都是虛擬的。這和孟子虛擬“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種辦法,表現了占領道德制高點者異乎尋常的自信——我已經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務只是用盡可能吸引人的辦法加以傳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實性和邏輯性的。
    很多人都認為“文革”是反對孔孟、破壞傳統(tǒng)文化的。這是一種相當片面和膚淺的看法。其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說法,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思路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脈。而范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克己思路,與文革中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也是血脈相連?!拔母铩敝猩踔烈竺總€人都“心里裝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徹底更激進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拔母铩钡挠行├砟?,確實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從整體上看,如果沒有儒家文化做支撐,“文革”是發(fā)動不起來的?!拔母铩痹诤芏喾矫娌坏环纯?,反而是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極端,要認真往全民落實(六億神州盡舜堯)。
    《岳陽樓記》我初中就背下來了,至今未忘。真是寫得漂亮,堪稱絕唱!重讀此文,愚以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樣的人。樹立一種道德高標,不是不可以。然而作為現代的語文教師,對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強求。我一向認為基礎教育沒有培養(yǎng)圣人的任務,它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
    而從角度說,這種“傳道”式“宣講”式的文風,則不宜提倡。按這個路子寫文章,倘不具備范仲淹那樣閃光的才華,則不但會弄得“假大空”,而且將充滿陳詞濫調。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九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jié)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fā)揚廣大。
    社會發(fā)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起,為國為民奮斗—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范。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天!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十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歷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郁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于是便借題發(fā)揮,抒發(fā)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并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后,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里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勛之后還能后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十一
    “先天下之優(yōu)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句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吧,沒錯,它正是出自范公的《岳陽樓記》。
    馮玉祥將軍有書:“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優(yōu)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發(fā)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碗粥,涼后劃為四塊便是他一天的飯食。之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下頻頻入侵,邊境動蕩不安,朝中又無軍事人才,于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成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名尊稱他為“龍圖老子”。后又被調后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優(yōu),退亦優(yōu)”,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
    初讀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種兒童稚嫩的眼光來閱讀,只驚嘆文中所描繪的大好風光:八百里太湖,淼淼瀟湘,風物或陰晦蕭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的化不開的愁思,也有“純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的熏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學習了之后,我才如夢初醒——這些所謂的“領會”多么膚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公畢生奉行的價值觀。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xiāng)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睘槊裾埫瑧n民之憂,救百姓于水火,這就是他永恒的追求。
    我折服于范公的才華,折服于他筆下如滔如虹的氣場,更折服于他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歷史記載的范公一生堅守著“先憂后樂”的行為準則,我不知道范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隱隱覺得他做到了,能寫出《岳陽樓記》沒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定吧不會是“摧眉折腰”為求“事權貴”之輩!
    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范公希文。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十二
    伴隨一篇文章成長,這也許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讀書時要讀這篇文章,那是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課文,考試要考,非得要讀。后來從學校出來又走上講臺,巧的'是自己還教中學《語文》,這樣這篇《岳陽樓記》便伴隨我一生了,甚至教著教著就老了。早年教書的時候,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有《醉翁記》和《岳陽樓記》,后來改用了語文出版社編的教材,以為這兩篇“記”文不一定選入了,結果還是被選入了課本,這樣與《岳陽樓記》,便結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陽樓記》。這不現在還要寫點《岳陽樓記》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學時讀《岳陽樓記》,“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BR>    少年的時候有遠大的理想,自然這樣一篇古代的“記”文是不在話下的。那時候自己就想說不定我長大了,能寫比這好的“記”文呢。開始交待了作者寫記文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請范仲淹寫點歌功頌德的文字,這位范老先生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便寫了陰雨天在岳陽樓上的心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睂懬缋实臅r候:“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結尾還教我們要有自己的憂樂觀,這點內容還千古文章呢,這只能說明古人的文化素養(yǎng)不高,寫不出好文章而已。將來的好文章要靠我輩來創(chuàng)作了。
    那時的我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閱歷少,對古人認識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癥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讀《岳陽縷記》,“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BR>    后來為了實現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愿,自己就拚老命地寫一些東西。因為那時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剛剛結束,文學突然吃香起來。文學青年是一個最熱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里一面教《岳陽樓記》,一面拿起手中的筆,要像范老先生一樣,留下點東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時候所謂的鉛字退稿信:“謝謝您的來稿,還未達到發(fā)表水平,請繼續(xù)給我們惠寄新作!”
    有時候實在寫得太多,還是不能發(fā)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編輯的有眼無珠。后來再教學《岳陽樓記》時,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對人生的透徹理解?!班捣?,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曠達心胸確實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計較的,也不為了某個目的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地去實現。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讀《岳陽樓記》,“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BR>    后來也沒有強求自己去寫像范老先生那樣偉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實際地抒發(fā)點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編輯便主動跟我聯系,說某篇東西有點價值了,再怎么處理一下就會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腳的東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個報紙和期刊上了。
    這時再重讀《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是的人生不計較一時身份地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們不論在那里,心里都想著為人類做點事情,都想著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說推動人類向前發(fā)展,也想著盡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樣,能夠重修一下岳陽樓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為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我對范老先生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地方了,他不僅規(guī)勸了當時心情苦悶的滕子京,也將后世所有的來人都規(guī)勸下來了。文學的精要就是在不經意間,勸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讀《岳陽樓記》,“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覺得什么都將過去,只有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tài)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才知道人生確實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這一點,說明人生也就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凹矣腥f間,一夜僅睡一床而已;家有萬擔糧,一日僅三餐罷了?!边^多的追求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古諺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還是讓我們像范老先生說的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吧,有了這樣的一種豁達和追求,人生沒有愈越不過的門檻。
    岳陽樓記讀后感篇十三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敕激時,常會因位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是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外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
    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后,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銳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于慶歷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曾說:“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嘆,發(fā)于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后,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岳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范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托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guī)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fā)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fā)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guī)勸朋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