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通用17篇)

字號:

    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如何保障人們的思想自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jié)??偨Y(jié)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過程,希望這些范文能對你有所幫助。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一
    1、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3、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
    2、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guān)系
    1、解題: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nèi)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
    3、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guān)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薄白類酆|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钡鹊取懗隽擞曛形骱拿匀?,春游西湖的喜悅,六月西湖荷花的艷麗。(展示圖片)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展示圖片。
    三、走進作者,介紹背景,強調(diào)作者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
    串詞:下面,我們就去湖心亭,看看張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聽配樂朗讀。
    2、聽了范讀,也通過早自習的預習,請一個同學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全班評析)
    3、齊讀,要求流暢自然,充滿感情,盡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讀文本:
    (一)一讀:走進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課文大意)
    1、張岱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樣去的?
    3、沿途所見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樣評價張岱今晚的舉動的?
    (二)二讀:
    1、其實,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能找出來嗎?
    2、是張岱大意了,寫錯了人數(shù)?是否要讓張岱改改呢?
    獨:表現(xiàn)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xiàn)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讀: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張岱形象的一個字。
    2、“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作者的呆氣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
    (1)癡行:找出來,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天寒地凍,夜深人靜時跑到湖上看雪實是怪異)
    表現(xiàn)他不愿看見人,不愿人看見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獨避世的憂憤。
    (2)癡景:a,天寒地凍,夜深人靜,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樣的?……
    b,這是一種美嗎?怎樣理解這種美?(結(jié)合圖片,講解白描)
    天地蒼茫,人物渺小,這種對比,創(chuàng)設(shè)出一種悠遠脫俗的意境,透出一種白晝看不到的夢幻般的朦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之處,癡之所在)
    c,作者鐘情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湖山夜雪圖的蒼茫悠遠,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nèi)心深處的孤寂無依、傷感茫然的思想感情,這時,天地人情已完全融為一體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載體,成了情感寄托的對象了。
    (3)癡心:作者不愿見人,不愿人見,卻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現(xiàn)?
    a,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樣有雅興、脫俗、孤傲清高之人,當引以為知己)
    b,為何“同飲”“強飲”?(自己本不會飲,又不可不飲,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謝知己。)
    c,為何臨別時才問姓氏,也不留下電話號碼,聯(lián)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關(guān)注的是朋友見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為快的作風和性格。正可謂癡心一片啦。)
    (四)小結(jié):癡:作者癡迷與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與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睂懢安荒軆H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yīng)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我們也試著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寫中,讓我們在景物描寫中感受你當時的思想感情。
    七、在樂聲中再聽錄音,結(jié)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二
    教學目標 :
    1、 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誦讀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匯,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3、 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 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
    2、 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guān)系
    教學內(nèi)容:
    1、 解題: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nèi)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
    3、 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教學設(shè)計: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guān)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薄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钡鹊取懗隽擞曛形骱拿匀?,春游西湖的喜悅,六月西湖荷花的艷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展示圖片。
    三、走進作者,介紹背景,強調(diào)作者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
    串詞:下面,我們就去湖心亭,看看張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聽配樂朗讀。
    2、 聽了范讀,也通過早自習的預習,請一個同學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全班評析)
    3、 齊讀,要求流暢自然,充滿感情,盡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讀文本:
    (一)一讀:走進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課文大意)
    1、張岱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樣去的?
    3、沿途所見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樣評價張岱今晚的舉動的?
    (二)二讀:
    1、其實,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能找出來嗎?
    2、是張岱大意了,寫錯了人數(shù)?是否要讓張岱改改呢?
    獨:表現(xiàn)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xiàn)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讀: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張岱形象的一個字。
    2、“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作者的呆氣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
    (1)癡行:找出來,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天寒地凍,夜深人靜時跑到湖上看雪實是怪異)
    表現(xiàn)他不愿看見人,不愿人看見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獨避世的憂憤。
    (2)癡景:a,天寒地凍,夜深人靜,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樣的?……
    b,這是一種美嗎?怎樣理解這種美?(結(jié)合圖片,講解白描)
    天地蒼茫,人物渺小,這種對比,創(chuàng)設(shè)出一種悠遠脫俗的意境,透出一種白晝看不到的夢幻般的朦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之處,癡之所在)
    c,作者鐘情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湖山夜雪圖的蒼茫悠遠,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nèi)心深處的孤寂無依、傷感茫然的思想感情,這時,天地人情已完全融為一體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載體,成了情感寄托的對象了。
    (3)癡心:作者不愿見人,不愿人見,卻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現(xiàn)?
    a,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樣有雅興、脫俗、孤傲清高之人,當引以為知己)
    b,為何“同飲”“強飲”?(自己本不會飲,又不可不飲,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謝知己。)
    c,為何臨別時才問姓氏,也不留下電話號碼,聯(lián)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關(guān)注的是朋友見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為快的作風和性格。正可謂癡心一片啦。)
    (四)小結(jié):癡:作者癡迷與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與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睂懢安荒軆H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yīng)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我們也試著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寫中,讓我們在景物描寫中感受你當時的思想感情。
    七、在樂聲中再聽錄音,結(jié)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三
    知識與技能:熟讀美讀課文,理解“絕、拿、獨、強、更、癡”等字。賞析雪后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過程與方法:品讀感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賞析雪后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風光嗎?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guān)西湖景色的詩詞。
    (二)了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么了解到張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順,讀通
    2、讀懂
    讀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是哪一個?
    你能結(jié)合原文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嗎?
    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嗎?
    張岱說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說說哪幾個詞用得好?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么手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五)解讀張岱之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脫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
    張岱為什么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悅激動呢?是什么讓張岱無法大喜?
    (五)小結(jié)課文
    (六)配樂朗讀,讀出情味。
    最后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讀著文字,走進西湖雪景,走進張岱。
    當堂檢測:背誦課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四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
    3.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初步領(lǐng)會作者復雜的心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對作者的寫景、敘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作者復雜心境的領(lǐng)會主要通過合作探究法來完成,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引導回顧曾經(jīng)學過、讀過的與西湖有關(guān)的詩文作品。
    2.導語:明人汪珂玉曾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學們平日所見多為“晴湖”“雨湖”,今天,讓我們跟隨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設(shè)計意圖】學生已經(jīng)學過、讀過不少于西湖有關(guān)的詩文作品,通過回顧可以幫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同學引起學生對“雪湖”的興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學生翻譯課文,教師進行方法點撥和重難點字詞的糾正與強調(diào)。
    方法點撥:(1)將古代漢語詞替換成現(xiàn)代漢語詞,特別是要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2)將古代漢語的單音節(jié)的字擴展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3)人名、地名、官職名等沿襲保留;(4)適當增補省略成分。
    重點字詞: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是日更定(代詞,這);惟長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設(shè)計意圖】本文字詞難度不大且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結(jié)合書下注釋與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理解內(nèi)容
    1.全班齊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嘗試使用幾個小標題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舉例:夜游西湖賞雪、偶遇雅士飲酒。
    【設(shè)計意圖】通過關(guān)鍵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對文章進行宏觀、整體地把握,同時有助于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
    (四)共賞雪景
    1.準確尋找描寫雪景的語句。
    2.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這幅雪景有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與”“一”“惟”“而已”等重點詞語)
    舉例:迷蒙、朦朧、夢幻、靜謐、安寧。
    3.再次朗讀描寫雪景的語句,讀出雪景的特點。
    4.與其他文章,如《觀潮》對比,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圖。(引導學生強化寫作手法為寫作內(nèi)容服務(wù)的特點)
    【設(shè)計意圖】通過朗讀,有助于學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圍當中。抓住重點詞語,有助于學生加深體驗,享受審美。以讀促解,以解助讀,有助于學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從文章中提煉出“癡”字來概括作者的情感。
    2.討論探究作者之“癡”,除“癡”在游覽欣賞西湖雪景外,還“癡”在何處。(引導學生關(guān)注“偶遇雅士飲酒”中所含蘊的作者情感)
    3.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jié)梳理。(給予學生提示:聯(lián)系前后文,從“寫景”“敘事”兩個角度,抓住文本依據(jù)進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張岱大喜,作者“反客為主”。
    “強飲”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對話簡短,看似所答非所問,可見張岱與亭中之人雖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樣的雅趣。
    角度二:話不投機半句多。
    “拉”標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飲,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許用“邀”“請”更為恰切。
    “爐正沸”破壞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寫出了作者的孤傲,雖然“舟中人兩三?!?,但作者與他們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獨往的游賞,更向往空曠的雪景。
    【設(shè)計意圖】通過討論,可以激發(fā)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于學生各抒己見。同時,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預設(shè)“標準答案”,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六)拓展閱讀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督分饕褂煤嫱惺址?,景為人設(shè)。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寫法探究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蹤。
    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gòu)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nèi)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guān),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zhuǎn)變?yōu)閺娜说慕嵌葘懢?,將人與景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diào)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設(shè)計意圖】從敘事、寫景、抒情三個角度分析,引導學生理清行文的思路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業(yè)
    拓展遷移:課后自讀張岱《龍山雪》,通過對寫景、敘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設(shè)計意圖】《龍山雪》同樣為張岱描寫雪景的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湖心亭看雪》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拓展遷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在寫景、敘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五
    知識與技能: 熟讀美讀課文,理解“絕、拿、獨、強、更、癡”等字。賞析雪后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過程與方法:品讀感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賞析雪后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風光嗎?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guān)西湖景色的詩詞。
    (二)了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么了解到張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順,讀通
    2、讀懂
    讀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是哪一個?
    你能結(jié)合原文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嗎?
    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嗎?
    張岱說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說說哪幾個詞用得好?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么手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五)解讀張岱之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脫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
    張岱為什么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悅激動呢?是什么讓張岱無法大喜?
    (五)小結(jié)課文
    (六)配樂朗讀,讀出情味。
    最后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讀著文字,走進西湖雪景,走進張岱。
    當堂檢測:背誦課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詞教學)
    追問:從張岱的.這些癡舉中,你覺得張岱有著怎樣的情趣?
    張岱癡于行(與眾不同不隨流俗)
    過渡:前往湖心亭時,張岱看到了什么樣的景?
    2、“癡”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齊讀,疏通,再齊讀(穿插一、白、芥、粒等詞的理解)
    (小組合作交流)
    明確:
    (朦朧、寂靜、空曠、遼遠、闊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遠等感覺;讀出作者孤獨落寞之感。)
    比較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資料介入:(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獜堘贰段骱魧ぁ?
    體驗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當堂背誦寫景句,并抽查落實。
    小結(jié):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張岱既癡迷,又備感孤寂落寞。(學生再朗讀體味)
    張岱癡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總結(jié)
    經(jīng)過這堂課學習,我們理解了作者的癡。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積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詞多義)
    (俱絕惟長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課外閱讀張岱《不二齋》,體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七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背誦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雪后西湖奇景,感受作者游湖雅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yīng)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二、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閑情雅趣。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guān)系。
    四、教學準備
    收集相關(guān)資料,制作課件。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播放雪景的圖片,配合背景音樂,把學生引入對雪景的想象中,導入《湖心亭看雪》。
    (二)朗誦感知
    1、介紹湖心亭所在。
    2、師配樂朗讀,生欣賞文章并劃出易讀錯的字詞。
    3、正音后,請一名學生配樂讀,學生互評,師指導朗讀。
    4、學生帶著感情一起朗讀,讀出美感。
    (三)文來我賞
    1、思考:這篇文章哪一部分在寫景,哪一部分在記事?
    2、自由讀第一段雪景,談?wù)勀阕钚蕾p哪些句子?
    3、重點句子研讀: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白描手法介紹,列舉類似例子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朱自清《背景》,使學生加深理解。
    (四)走近張岱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奇景抒發(fā)了他怎樣的感情呢?
    1、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張岱形象的詞?
    癡
    2、這個字只能形容張岱一個人嗎?他們的癡表現(xiàn)在哪里呢?
    亭中人。半夜到湖心亭看雪
    3、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張岱為何會選此時去看雪?
    出示張岱背景資料,體會他們癡迷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以及內(nèi)心流露出的淡淡的故國之思。
    (五)擴展延伸
    1、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
    2、張岱筆下的西湖雪景展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美,你能不能也用自己最美麗的語言,最傳神的句子把西湖雪景之美展現(xiàn)給我們呢?(提示:可將文言文改成散文,運用白描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
    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學生進行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
    (六)作業(yè)設(shè)計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利用白描手法寫人或物片段。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八
    [教學目標]:1、誦讀、美讀,領(lǐng)會湖山空靈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西湖詩詞。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shè)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匯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jié),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九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賞析課文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消極避世的意緒,學會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難點: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賞析課文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2.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消極避世的意緒,學會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風光嗎?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guān)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于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大法寶呢)
    有人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jīng)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lǐng)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么了解到張岱的?(你表現(xiàn)很棒,因為你懂得借助工具書、注解來預習課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jié)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順,讀通
    下面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老師來考考大家,這些字音你都讀準了嗎?
    橈毳衣霧凇沆碭一芥鋪氈強飲(幻燈)
    下面老師請一個學生讀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一點,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jié)奏。
    好,你不僅讀得字正腔圓,而且讀得有板有眼。
    2、讀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F(xiàn)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
    “癡”
    “癡”說通俗點就是什么?
    傻,笨,舉止異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shù)學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shù)學題。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桿,他忙道歉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現(xiàn)在,我們說張岱也很癡,舉止也有些異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難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
    想到了哪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為什么這時會鳥飛絕,人蹤滅?
    天太冷。
    可以說是天寒地凍呀,作者還選擇了哪個時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點
    天寒地凍時晚上8點,你會做些什么?
    躲在空調(diào)房看電視,躺在被窩看書。
    張岱卻選擇去湖心亭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嗎?
    有著與眾不同情趣的人,是個孤獨的人。
    張岱說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舟子。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說同往看雪。另外張岱很清高,孤傲,不愿與舟子為伍。
    是呀,蕓蕓眾生不可為伍,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yīng)該男生讀。
    很好。那就請男同學讀出這種大氣、讀出氣勢來。
    你們說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浩大的氣勢來?
    讀好“上下一白”.
    三個“與”也要讀得舒緩點。男生再讀一遍。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币痪渲?,三個“與”顯得拖沓應(yīng)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芭c”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F(xiàn)在女生讀一讀后句,你們說說要讀出什么意
    味?
    輕柔點、渺小的味道。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笔遣皇且某伞伴L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么?)
    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xiàn)了朦朧。
    更好地表現(xiàn)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這些景物為什么會顯得這么渺小?
    天地一片蒼茫,顯得很空曠、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fā)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么描寫?
    我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yōu)美的詞句。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
    沒有。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超凡脫俗、孤獨
    你已經(jīng)觸碰到了張岱的內(nèi)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敘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自為墓志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再追求繁華靡麗,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zhuǎn)而注重自身的內(nèi)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天地蒼茫,感受天人合一。
    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五)解讀張岱之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脫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詞表述:大喜。
    同學們你們揣摩一下這個大喜,用朗讀來表現(xiàn)大喜之情。
    讓學生朗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聽出了欣喜和激動啊。你現(xiàn)在可以把這句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嗎?
    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這樣?怎樣?文言文翻譯中有時可以增添成分,讓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現(xiàn)在就請你在這樣的人間加上詞語。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張岱,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張岱也和他們一樣滿心歡喜嗎?
    強飲三大白而別
    “強”字做什么解釋?
    盡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強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辭。
    張岱為什么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悅激動呢?
    張岱是孤傲的,他選擇這一特殊時間出行,本想獨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擾了清凈。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
    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陶庵夢憶》,憶什么?憶前塵影事。
    引用資料
    --《〈陶庵夢憶〉自序》
    是什么讓張岱無法大喜?
    思念故國的愁緒。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間我們總能讀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請默讀全文,試著尋找作者表達對已逝明朝留戀的詞、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
    這是什么紀年?明。文章寫于明亡后清朝時。
    實際上,張岱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
    --《詩的小品小品的詩》
    張岱就是這樣癡迷于他的故國。
    (五)小結(jié)課文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
    1、誦讀、美讀,領(lǐng)會湖山空靈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一、導入:西湖詩詞。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裉鞂W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shè)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匯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jié),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一
    《湖心亭看雪》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描寫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癡”,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并掌握了文言學習的方法,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但是對文言文閱讀的深層分析還不夠到位。對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還需要教師加強指導。
    1.有感情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理解文字基本內(nèi)容。2.學習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詞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張岱的“癡”,感受張岱的閑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國之思。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語言詞句之美,體味小品文于細微處見情致的特點。
    感受張岱的“癡”,領(lǐng)會作者的情感。
    講授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提問法;圈點勾畫法。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溫故知新
    {教師導入}:同學們,我們準備上課。ppt上的詩句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關(guān)于描寫“西湖”的詩句)沒錯!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個被稱為“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圖片】“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边@里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那今天我們就跟隨張岱的腳步去湖心亭賞雪。
    二、檢查預習,字詞積累
    {教師活動}: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教師活動}:教師范讀(提醒學生認真聆聽老師的范讀,注意重音及節(jié)奏)
    {學生活動}:同學們自由朗讀并結(jié)合書下注釋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譯不懂的記下來。
    {小組合作}: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翻譯,把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組內(nèi)討論解決,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我們稍后共同探討。(小組合作討論,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巡回指導并關(guān)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教師活動}:小組討論的差不多了,哪個小組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問題。(解決小組問題)
    {教師活動}:大家翻譯的不錯,對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請一名同學來分享一下,翻譯的過程中有哪些文言詞語需要格外注意嗎?比如一詞多義,通假字。
    {學生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文章中的重點字詞翻譯。
    {教師活動}:通過剛才的梳理,誰能用小標題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活動}:學生1:夜觀西湖雪學生2:偶遇雅士飲酒
    四、品讀賞析,共賞雪景
    {教師活動}:本文題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話是描寫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學們再讀文章,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并說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
    {學生活動}:學生快速朗讀,圈點勾畫出相應(yīng)句子。學生1:我找到的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銀裝素裹,像童話世界一樣。學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蔽易x出了靜謐的感覺。
    {教師點評}:同學們都找對了,并且也感受到這是一幅夢幻靜謐美好的雪景。
    {教師活動}:作者用短短兩句話就把這美好的雪景呈現(xiàn)出來了,這種描寫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討論。學生1:簡潔明了學生2:不加渲染{教師明確}:文字簡單質(zhì)樸,不加雕琢,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寫作中它是一種描寫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簡潔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概括,幾個詞就寫出了景物的形與神。
    {回顧拓展}:同學們還能想起哪些古詩也是運用了白描的手法?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笔菑慕敖嵌葋韺懷┚?,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師明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的大與人物的渺小,令人產(chǎn)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寫出了觀雪的樂趣又有一種孤獨之感。
    {學生活動}:學生齊讀描寫雪景的句子,再次體會雪景之美。(評價指導學生“霧凇沆碭”要讀出彌漫之美;“痕、點、芥、?!睂懙暮茌p,我們就要讀出那種輕微的感覺。)
    五、悟讀延伸、感悟升華
    {學生齊答}:“癡”
    {教師活動}:非常好,作者“癡”在哪些地方?同學們思考
    {教師明確}:“癡”于行:不尋常的天氣(大雪過后)、不尋常的時間(晚上八點),不尋常的行蹤(獨往看雪)。“癡”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朧的冰雪世界。 “癡”于情:他鄉(xiāng)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共同探究}:酒后分別時,問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問非所答?顯然不是這就需要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教師補充}:作者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因想余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苯Y(jié)合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愛好廣泛,之所以發(fā)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明朝滅亡,他不愿意與清為伍,這體現(xiàn)了作者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活動}:文中還有哪一處也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故國之思?
    {學生思考并回答}:崇禎五年;寫這篇文章時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號,可見他對故國的留戀,體現(xiàn)故國之思。
    六、對比閱讀,深入主題
    課件展示張岱作品《龍山雪》{教師活動}:帶領(lǐng)學生解決重點字詞,并翻譯全文。{學生活動}:對比此篇與《湖心亭看雪》的異同之處。(教學重點:《龍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課堂小結(jié),切身領(lǐng)悟
    小結(ji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既描繪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現(xiàn)了作者的“癡”和他深深的故國之思。
    【作業(yè)布置】
    發(fā)揮想象,嘗試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寫的雪景改寫成一篇和雪景有關(guān)的作文。
    【板書設(shè)計】
    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jù),注重文言文的詞匯理解和積累,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并沒采取先解釋字詞再逐句翻譯的方法,而是小組合作自行解決,教師強調(diào)重點,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研讀部分通過“白描”寫作手法和“癡”字的講解,進行品讀,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解決教學重難點。但本節(jié)課細節(jié)處理的不太好,未能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和學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進行教學,未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我認識到在課堂上要把握住教學契機,尤其是對學生學習中不懂的問題的講評要到位;課堂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在講完課之后,讓學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繹一下,可以輔助課堂講解,提高背誦效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二
    聽了王崧舟老師的《湖心亭看雪》是一次奇妙的古詩之旅,聽課時,感覺自己已成為一名學生,被老師引領(lǐng)者,在去往湖心亭的小舟上,在湖面上慢慢悠悠地游歷,感悟,最終,我、張岱、湖心亭雪景,融為一體,張岱就是湖心亭的雪,我就是張岱,我就是湖心亭的雪,完全被吸引了進去,步步緊隨。
    在課堂之后,再以一位老師的視角來看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教案上的流程與我們平時的流程設(shè)計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的:讀古詩,品讀詩句,感受詩人的性格及心境。
    但所有人都說王崧舟老師的課是模仿不來的,永遠不可能上出他的那種詩意。這種矛盾是要好好琢磨的,琢磨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擷取古詩文教學詩意情趣創(chuàng)生的的重要因素,對自己的古詩文教學有所啟發(fā)。
    湖心亭是一篇初二的古詩文,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一游人,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shù)境界。教學的目標定位于賞析雪后奇景,體味白描手法,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目標十分集中,而且直至這篇小古文的核心價值,高年級的古詩文不應(yīng)該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也不應(yīng)該讓學生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走馬觀花。一首古詩能夠歷經(jīng)千百年而流傳至今,肯定有值得探究之處,肯定有其自己獨特的價值,肯定是和現(xiàn)當今的生活相通的,否則它不可能有如此強大、長久的生命力。
    基于此,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王崧舟老師并沒有被這首詩中每個字、每句話的解釋給牽絆住,他只是抓住了文中寫景的片段和最后舟子能夠體現(xiàn)張岱性格的一句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這句話展開教學。
    “食材”有了,但是要呈現(xiàn)一桌讓人回味無窮的佳肴,還需要巧婦的心思和設(shè)計。
    從教學設(shè)計上課,起承轉(zhuǎn)合:起,誦讀古詩;承,品讀雪景;轉(zhuǎn),悟讀性格;和,解讀心境。細細一看,其中有精妙之處:在誦讀雪景之時,教師就讓學生通過尋找并誦讀文中帶“一”的詩句對湖心亭雪景有了初步感受,并且留下了一個問題:本是長堤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為什么寫成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呢?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引發(fā)深思,為下面揭開湖心亭雪景之美、詩人心境之孤獨的薄紗做鋪墊。
    在品讀古詩時,王崧舟老師創(chuàng)設(shè)了情景,讓學生化身成張岱,在大雪三日之后撐起了小舟去湖心亭看雪,逐句品讀寫景的句子,緊緊抓住其中的“絕”、“獨”、“與”、“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眮砀形?,感悟雪景與人完全融合,天地之間獨有雪,詩人心中唯有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謂是“潤物細無聲”,不知覺中由景到人,又由詩人到自己。再細細品味,發(fā)現(xiàn)其中又有奧秘:
    首先,學生的角色在不知覺中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句,學生還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思考:西湖看雪的地方有很多,為什么要去湖心亭?張岱的《尋夢西湖》中寫的“夜月登此,悄寂凄涼……人稀地僻,不可久留。人稀地僻,不可久留?!?,既然湖心亭人稀地僻,不可久留,為什么還要去呢?再看古詩中湖心亭的雪景確實只有一個字——“絕”,這不禁讓旁觀者的心中產(chǎn)生了一個大大的疑問。第二句中,學生還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你去西湖看雪,你會帶誰去?而張岱卻是“獨”往,感受詩人內(nèi)心的“獨”字。這時候張岱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展露在我們這些旁觀者的面前。
    在第三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品讀中,學生還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感受雪景之美,只是這時候,他們偶爾會恍惚中覺得自己是張岱,偶爾是畫中人,已經(jīng)分不清了,所以才會順其自然地說出“忘我”、“身心入境”、“天人合一”這一類詞語,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角色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或是畫中人,或是張岱。在最后一句話教授“一痕”、“一點”、“一芥”、“兩三?!边@些詞語時,學生的理解水到渠成。最終教師以“二十年了,我常常夢回西湖的湖心亭看雪……”,學生就一下子被帶入張岱這個角色。
    這個教學過程中,不得不驚嘆王崧舟老師解讀文本的能力之強、之高、之深,但又忽然感覺老師的解讀不是刻意追求強、高、深,他將自己看作了張岱,與他一起悲,一起癡,甚至一起哭,不瘋魔不成活。
    自己成為張岱精神能量新的載體,感染了學生,渲染了整個會場。這種精神能力甚至讓人感覺王崧舟老師已經(jīng)化成了張岱,說的每句話,寫的每個字都是情境。
    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往往說要創(chuàng)設(shè)情境,我覺得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不能算是情境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情景是精神世界,是老師身上所積聚的情感。這也是我們普通老師模仿王崧舟老師往往成為東施效顰的關(guān)鍵原因。
    在品讀完古詩之后,學生悟讀性格和解讀心境,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引領(lǐng)就少了一些,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間,這是情意濃濃過后的哲理思考,一動一靜,學生將張岱心中的情感——也是他們自己心中的情感結(jié)晶成文字。
    現(xiàn)在已是第二天,但感覺自己還在湖心亭看雪,還在課堂之上,已回不來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三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2、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點:體會文中意境。
    難點:文中數(shù)量詞使用的特色。
    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一、積累有關(guān)雪的詩句。
    n詩中雪
    1.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5.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出示課題
    先出示教學目標(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再走進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
    注音
    岱崇禎更定毳衣爐火
    霧凇沆碭一芥鋪氈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了解文章大意
    1讀的要求2學生齊讀3師指名朗讀
    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擁毳衣爐火()
    5、霧凇沆碭()6、惟長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強飲三大白而別()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四、研讀賞析課文
    (一)看雪景:
    (清新、淡雅、悠遠、脫俗)
    (二)、品雪情
    從全文看表現(xiàn)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五、探究課文
    1、對“一白”、“一痕”、“一點”、“一芥”、中的幾個“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和“更癡”?
    六、小結(jié)(板書)
    環(huán)境:
    湖中人鳥聲俱絕
    看雪
    寒夜獨舟
    全景——廣漠
    (大)
    情景對比
    (?。?BR>    特寫——渺小
    (冷)
    孤獨
    人
    爐旺酒沸
    拉余同飲
    (熱)
    七、拓展延伸作業(yè):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樣的呢?
    請用你手中的筆描繪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四
    1、誦讀、美讀,領(lǐng)會湖山空靈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
    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shè)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學生吟誦關(guān)于西湖的詩句,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教師補充介紹其著作。
    多媒體摘要顯示湖心亭介紹: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復誦讀 整體感知
    1、聽:教師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小聲跟讀,把握字音及停頓,師提醒學生注意錄音中的錯誤讀音。
    2、讀:學生給生難字注音并自由朗讀課文。
    3、譯:學生齊讀課文,小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難文句向他組質(zhì)疑。
    4、比:結(jié)合給定譯文比較自己的差距,學習文言文翻譯之法。
    四、細讀品悟 探究課文
    1.一讀課文 自主學習1.教師示范提問,引導學生從文中獲取有效信息,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問題,并用原文作答。
    教師示范: “看雪”的時間是 。地點是 。
    2.二讀課文 質(zhì)疑問難(說景) 搜尋文中寫描寫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斌w會全景和特寫景物各自的特點,并引導學生關(guān)注在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點撥并舉例講解: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斌@喜到傷感,喜極而悲。
    師點撥: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后獨往觀雪,是因為不愿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緒。
    2.品味舟子的話,解讀“癡”的內(nèi)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點撥:所謂“癡”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張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師寄語:小結(jié)并引導學生關(guān)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與反思》。
    六、延伸練習
    請學生欣賞幾組圖片談?wù)剤D中景物的特點并賦予自己獨特的情感。
    教師點評。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文中書寫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書設(shè)計
    湖 心 亭 看 雪
    張岱
    寫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敘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者:武原中學 姚曉萍
    [教學目標]:1、誦讀、美讀,領(lǐng)會湖山空靈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a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西湖詩詞。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裉鞂W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shè)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匯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jié),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讀: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并茂之感。
    三、賞景:寫景技法。
    多媒體特寫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BR>    1、說說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zhì)樸,不事雕琢。) c、妙在構(gòu)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BR>    3、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說人:閑雅之趣。
    1、找關(guān)鍵字“獨”、“癡”,把握人物的品性。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五、結(jié)篇:復讀鞏固。
    六、作業(yè):搜集其他寫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五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欣賞西湖奇景,體會白描手法的運用。
    3、學習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的寫法,感受作者的情懷。
    積累文言詞匯;體會白描手法的運用。
    學習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的寫法,感受作者的情懷。
    搜集西湖美景圖片。
    一、導入新課
    課前師生搜集的西湖的詩展示。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學生回應(yīng))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1、聽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幫助正音。
    3、指名讀,檢查朗讀的正確熟練情況。
    (二)譯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學生對照注釋和工具書小組合作翻譯課文,教師個別指導。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時間去的?
    是:這;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的計時單位。
    3、作者是怎樣去的?幾個人去的?
    引導學生明確:
    拏:撐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擁:穿著、帶著;獨:獨自。
    第二步(出示兩張圖片,然學生配上原文內(nèi)容,并說明理由)
    第一幅圖:幫助學生理解——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圖:幫助學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譯,設(shè)5處錯誤,讓學生尋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更會有你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北憷乙煌染啤N颐銖姡ㄍ矗┖攘巳笸?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
    (三)賞讀課文。
    1、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前后矛盾,請你把它找出來。
    預設(shè):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yīng)該是一個人,可是后文又出現(xiàn)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學生討論)
    2、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癡)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3、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一連用了四個“與”,如果去掉,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4、分析“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
    請結(jié)合你今天品讀到的張岱,嘗試思考:張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沒用。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渾然一體;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模x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yīng)該批判地對待。
    作業(yè)設(shè)計1、背誦課文。
    2、(選做)思考與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六
    1、背誦課文。
    2、 積累文言詞匯。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學重點】
    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抒情的關(guān)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人說,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你看,這些雪后西湖圖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讓我們隨張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賞別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讀課文
    1、推薦讀。(讀準字音)
    2、聽錄音跟讀。(讀出節(jié)奏)
    3、自由朗讀。(讀懂文意)
    三、整體感知
    請概述作者看雪的經(jīng)過。
    四、研讀課文
    問:“癡”為何意?
    “癡”在中國藝術(shù)中,常被用來指創(chuàng)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zhí)著而又專注,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境界?!鞍V”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獨行的個性。
    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讀出“癡”。
    1、“癡”于行:
    是日更定,
    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詞教學)
    追問:從張岱的這些癡舉中,你覺得張岱有著怎樣的情趣?
    張岱癡于行(與眾不同 不隨流俗)
    過渡:前往湖心亭時,張岱看到了什么樣的景?
    2、“癡”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齊讀,疏通,再齊讀 (穿插一、白、芥、粒等詞的理解)
    (小組合作交流)
    明確:
    (朦朧、寂靜、空曠、遼遠、闊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遠等感覺;讀出作者孤獨落寞之感。)
    比較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資料介入:(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張岱《西湖夢尋》)
    體驗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當堂背誦寫景句,并抽查落實。
    小結(jié):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張岱既癡迷,又備感孤寂落寞。(學生再朗讀體味)
    張岱癡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總結(jié)
    經(jīng)過這堂課學習,我們理解了作者的癡。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積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詞多義)
    (俱絕惟長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課外閱讀張岱《不二齋》,體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shè)計王崧舟篇十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4)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想像、揣摩關(guān)鍵字詞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賞奇景、議“癡”人,悟“癡”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應(yīng)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癡”。
    [教學重點]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guān)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關(guān)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生:背詩句。預設(shè):
    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出示相關(guān)圖片提示學生吟誦相關(guān)詩句。
    師: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學生回應(yīng))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課文朗讀
    演示課件:配樂朗讀課文
    1、 聽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 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幫助正音。
    3、指名讀,檢查朗讀的正確熟練情況。
    三、檢查課前翻譯,先交流疑難點,再通過下面的方式落實。
    第一步(問):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時間去的?(此問在于引導學生明確:是:這;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的計時單位。)
    3、作者是怎樣去的?幾個人去的?(此文引導學生明確:拏:撐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擁:穿著、帶著;獨:獨自。)
    第二步(出示兩張圖片,然學生配上原文內(nèi)容,并說明理由)
    1、 第一幅圖:幫助學生理解——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word/media/
    2、 第二幅圖:幫助學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word/media/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譯,設(shè)5處錯誤,讓學生尋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更會有你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北憷乙煌染?。我勉強(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
    四、賞讀課文。
    過渡語:同學們明白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咱再來第一遍課文。
    (一)再讀課文。請一位同學讀。要求: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前后矛盾,請你把它找出來。
    預設(shè):
    生1: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yīng)該是一個人,可是后文又出現(xiàn)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2:不僅有舟子,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過渡: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們能不能讓張岱改一改呢?(學生否定)
    (二)又讀課文。
    師:我們再來齊誦一遍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癡)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預設(shè):生:傻,笨!呆。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怪。)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特別的怪異了。找出來之后,用下面的提示發(fā)言:
    假如你是一名記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訪張岱,你要這樣提問: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呢?
    根據(jù)文章具體內(nèi)容,請用以上句式為自己設(shè)計一個問題,并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解決問題。(每小組選一名記者,一個張岱來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預設(shè)1:
    生1: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會在晚上八點的時候去看雪呢?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提醒學生夸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
    師:張岱,居然在這樣的天氣里晚上八點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浚鞔_并板書:行癡):
    生3: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為什么說獨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張岱清高孤傲,板書)
    引導發(fā)言預設(shè)2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樣呢?(學生初答)
    1、如果學生分析不到位,老師幫助:老師覺得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老師去掉四個“與”,讀給學生聽。問效果有何不同?如果學生說不出,再讓學生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預設(shè):(1)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2)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老師確定:這是營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2、師(1):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你們看文中這些量詞怎么這么怪啊?明明應(yīng)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課件出示)
    預設(shè)比較結(jié)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詞寫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師:一語驚醒夢中人,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師板書“癡景”)
    3、師:假如同學們處在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凄涼、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們有同感。(板書:清冷孤寂)
    學生發(fā)言預設(shè)3: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為什么不和他們交個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問的是人家的姓氏,為什么答非所問,說“金陵人”?)(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引導: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預設(shè)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師:張岱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痛飲了三大杯)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詳細地址,你覺得張岱愿意和這兩個人交朋友嗎?。(學生會否定)
    師:如此看來,張岱知音尚且不顧,何況是舟子呢?他前面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這表現(xiàn)了他的“清高孤傲”)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注釋一。
    師: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學生發(fā)揮)
    師:此時此刻,他心里會想什么呢?(學生發(fā)揮)
    預設(shè)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預設(shè)生2: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余生罷。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并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板書“癡心”——故國之思)
    五、拓展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xiàn)實中被壓彎了腰,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讓我們回顧柳宗元的《江雪》。(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癡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結(jié)束語:愿同學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用欣賞的眼光去碰觸作者的內(nèi)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
    板書設(shè)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癡行清高孤傲
    癡癡景蒼茫清冷
    癡心思念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