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在獨行讀后感范文(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其中內(nèi)容、情感和思想等進行提煉和歸納的一種個人思考表達方式。它不僅是對作品的評價,更是對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的記錄。"讀后感并不要求對書評價過高或過低,要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偨Y(jié)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jié)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jié)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一
    正如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樣,賈平凹也是一個自在獨行的人。他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追求的熱鬧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自在與安寧。
    他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讀書的好處。如: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有余香。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钡搅速Z平凹先生這,書猶肉也,善讀之可以解饞。讀書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會,讀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會進入書里的世界,廢寢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個人專注讀書時的狀態(tài)。
    “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讀書人很簡單,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就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讀書人也有簡單的心態(tài),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閑暇時喝茶看書,在愉悅時靜心看書,在難過時還是看書。讀書提升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讀書人往往會與“窮酸秀才”掛上鉤,但并不是,讀書人一心鉆研他的書,一心考究書中的內(nèi)容,雖然看得到外面飛過的鳥、下過的雨,作文但他從未忘記書。“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臂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不卑不畏不俗不諂?!?BR>    賈平凹先生是好讀書的.人,他在家中也體會到好讀書的好處?!白x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再如“但讀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干腸,是在蹲坑讀書?!比齼删溆哪ㄋ滓锥脑挘衣读嗽S多喜歡讀書的人的小習慣,蹲坑的時間用來看書,要比刷短視頻好多了吧。
    讀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隨筆也罷,你能體會到自然而然的親切感,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讀一遍覺得不夠,兩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懷。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是寫給生命的行者,寫給那些"任性"之人,書的封面便已經(jīng)清楚地寫出: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這本書講的是個人、群體、生活中瑣碎的器物與文化的獨行,是一本孤獨而豐滿的書,讀后讓我覺得受益匪淺,人活在世上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害怕孤獨,要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自在,另外我們也要認識到想要的東西都要學會靠自己去爭取。
    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有趣,作者總能以促狹之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總是顯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所以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我們才不會累。通過這部作品,可以讓我去到?jīng)]有到過的地方,體驗我沒有經(jīng)歷過的生活,作者用他樸實而雋永的'文字,也仿佛讓我感悟到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
    《朋友》一文中寫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解了我許多困惑,一個人要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要在獨處和熱鬧的生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看完書后我對孤獨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身邊來來往往人群絡繹不絕,卻毫無可說之人,盡管有一個人在,但也不是隨時可說。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不是一種心情,不是一種感受。書中如此描述孤獨:"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并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都說真正在某方面成功的人往往在某個時間段都是孤獨的,我們要習慣和自己獨處,習慣孤獨。但是在獨行的路上難免會感到熬不下去的時候,那么就讓我們做一個自在的獨行者,享受孤獨的快感,再把暗黑許下的承諾藏在心底默默守候,把每一天都過的充實。
    雖然這是一個喜歡群居的世界,但是很多時候很多事都只能靠我們自己完成。在自己的這一條路上,無論別人給了你多少建議,但是你的感受以及你自己是否收獲,完完全全都只能看自己,哪怕你周圍的人給你伸出了很多援手,但是是否伸手接受,最后的決定權(quán)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要面臨好多好多種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可能代表一個分叉路口,它將會影響你的下一階段的道路,可能你很幸運能鼻嗅花香,也可能正好碰上陰雨天但是你卻忘記了帶上之前好心人給你的雨傘。但這都沒關系,如果你想要欣賞花可以自己種,想要雨傘可以自己買,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被動的接受什么,卻沒有想過自己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是路往往是自己走出來的,你的每一步路以及心里的路程,只有自己清楚。
    書中說:"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枉此行。",所以不管人生如何,我們要任性一回,要聆聽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要堅守本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不管前方多么黑暗,道路多么泥濘,也不要管是否有人和你同行,即使只身一人也要做到從容灑脫,不要懼怕孤獨,要學會堅持下去,這樣我們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才會覺得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充滿價值,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瀟灑自在的過一生。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三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BR>    ——于閑情時光中再拜讀賈先生的《自在獨行》,文字仍是那般,細膩、真切,不知在歲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書,是在一家簡凈的書館里。無意間看見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時心緒繁雜。再翻開細細讀來,又是別番感觸: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卻的文字,明知自在獨行實是不易,卻抑制不住內(nèi)心澎湃的共鳴之情。
    現(xiàn)如今多少莘莘學子忙于功課之中,卻默然忘記不時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書,給自己一場洗盡鉛華的心靈洗禮?這樣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尋常如簡的內(nèi)心安寧?我雖無法做到同賈先生先生般的灑脫,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雜的功課中,多上些看著歡喜的清涼色彩;那便讀書罷。我們?nèi)缃裆星覠o法自在獨行,但好歹能從文字中,找尋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寧生活,找尋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從容與瀟灑。
    讀罷,再合上書,封頁上又赫然顯著一句話,“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笨刹皇敲矗肯氲锚毿?、灑脫,談何容易?想得內(nèi)心安寧,必要看淡塵世浮華,靜修心境,然靜養(yǎng)于書中,卻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來的、所得的一生時光,品書而靜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遺憾,正所謂“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BR>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四
    像是打開一個新的世界,這樣的鄉(xiāng)村,這樣的學校,濃濃的黃土氣息,濃濃的舊中國北方鄉(xiāng)村味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我的面前,站著一個剛從古老的祠堂教室出來滿身滿臉都是黃土的孩子,嘴的上方正一長一短地掛著兩條鼻涕,就差那么一點點,就要流到嘴巴里去了。也許他還會試探性地伸出一點點舌頭尖兒舔上一舔,嗯,似乎味道一般,繼而一臉平靜地跟繼續(xù)小伙伴們溜土坡、潛水塘去了,絲毫不認為舔鼻涕是什么讓人難為情的事,留下我站在原地,愣愣地,有點驚訝,有點想笑,嘴角不知覺就上揚了,心里只覺得可愛和溫暖。
    雖然我和這孩子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我們的童年連周圍的樹木和小動物都完全不同呢,但我也試探性的舔過鼻涕,嗯,味道確實一般。
    因此,又覺得像是這個世界我已熟知,我們的童年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至于周圍景色,電影中書中已無數(shù)次見過這些場景,在北方讀書的幾年,也已熟悉北方的環(huán)境,但舊時的農(nóng)村畢竟不同吧,而我當年在寧夏的黃土高原上看到的那些孩子,已經(jīng)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那個貧窮的地方,曾在我的夢境里無數(shù)次的出現(xiàn)。我想再去一次。
    那個童年的啟蒙老師,皮膚白皙聲音好聽的女老師,也許還有些胖,正是我的夢想呢,心中滿是對孩子的愛,敢于承認錯誤,心思細膩,包容孩子的過錯并不吝大力表揚,引導孩子不拘一格敢于打破成規(guī),在孩子的關鍵期給他們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助力,就如那只為作者珍藏的。禿了的毛筆。
    遇到這樣的教師是幸運的,而我,想成為多幾個人的幸運。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五
    得這本書起初是看到賈先生的文字,觸動了我。作者對孤獨的.闡釋,使人內(nèi)心寧靜,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講述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古樸自然,對家中物的鐘愛猶若至寶,每每感嘆作者辭藻可愛華麗,使人深感體會,感同身受。
    在獨處的時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唯美舒服,使人身臨其境,說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環(huán)境,好像已經(jīng)穿越到作者身邊一起感受一樣,這種用藝術(shù)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養(yǎng),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發(fā)現(xiàn)美。
    看完這本書,有通透之感,所謂孤獨,人就是孤獨的來的,孤獨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細細體會品第一泡的苦澀,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獨似年輪,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長,趕上風雨滿滿蓄積內(nèi)在力量,作者對人生,對孤獨用身邊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無痕的治愈了我。
    我雖看似淡定從容,實則內(nèi)心焦慮不安,第一個目標達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標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這非常重要,在無目標的時候,每日生活索然無味,如同行尸走肉,邁向目標,分階計劃是每日每月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日子是一天天過的。
    說到這里感覺過生活似在經(jīng)營企業(yè)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可愛,生活將妙不可言,感恩今天無病無災,生活美滿。
    很久沒有打開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萬九千多步。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六
    這幾日讀了賈先生散文集《自在獨行》。書中“紡車聲聲"、靜虛村記”幾個故事,很是感人,滿滿是對母親、父親的懷念之情,和鄉(xiāng)土氣息。
    讀著,讀著,不覺中自己也好像回到了那個年代,聽母親“嗡兒,嗡兒”紡線聲,看家鄉(xiāng)那口老井呢。
    賈先生父母親生活的年代,是苦難的。十年苦劫,父親被定為“走資派”勞動改造,母親身子骨差,使原本貧困的家庭,生活更難了。
    但堅強的母親沒閑著,靠沒黑沒明地替人紡線賺錢,補貼家用。
    看到這里,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們也生活在同樣的年代。
    在那個少吃沒喝的歲月里,父母結(jié)婚后,父親當兵去了,家中只剩下母親帶倆個幼兒。母親忙完集體的活,還得忙家里的活。累了就啃口冷饃,渴了喝碗涼水。每晚忙到半夜才能休息,第二天還要趕著去掙工分。
    在那個年月,生活再難,日子在苦,父母吃再多苦,受再多罪都無怨無悔,但唯一放不下的是對孩子滿滿的愛。
    就像書中寫到的,為了子女就業(yè),轉(zhuǎn)戶口,父親四處尋人說情,他本是個不愿涎著臉給人家說那類話的人,但現(xiàn)在卻要去跑動,每次都十分為難。
    想想自己的父母何曾不是呢?
    苦難的年代,造就了不平凡的人。我的父母和賈先生父母一樣,都是普通人。但在我們的心里,卻都是不平凡的。
    鄉(xiāng)土的氣息,總讓人流連忘返。
    在靜虛村記中,作者寫到了那里純樸的鄉(xiāng)人,甘甜的老井水。忽然間,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家鄉(xiāng)。
    家鄉(xiāng)的人和作者書中提到的一樣,十分厚城,遇行人問路,總是有問必答。接人待客,總是不斷往碗里夾菜,盛飯。只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有時夾著,客人都不好意思了,不停的說好了、好了,飽了、飽了。
    吃飽了,再喝碗家鄉(xiāng)的水吧,清涼,解渴。就像作者書中說的,生喝比熟喝味長。記憶中,小時候我們是很少喝開水的,和小伙伴們玩累了,或幫家里干活干累了,跑進家,拿起水瓢,從水缸里淘一瓢,然后對著嘴,一仰膀子,咕嚕、咕嚕咽到肚子里,那才叫個爽呀!
    清水來自村里的一口老井。聽老人說老井是建村時打下的,距現(xiàn)在有一百多年了。老井的口是方型的,四周徹了四塊大青石,青石上積滿了綠綠的苔蘚,井下也是由一塊塊石板自下而上堆砌而成的。一塊塊石板就是一個天然的過濾器,使井水越積越清。
    老井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的小學是寺廟里上的,而我的小學是在危房中度過的。雖然上學的地方不一樣。但和作者有同樣的心情。
    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家里沒表,冬天早上起來時,月亮白花花的,到祠堂里時還黑隆隆的,因為沒燈,只點些松油節(jié)取亮,大半時候就摸黑坐著,黑扳上邊的墻頭上,還留著祠堂的壁畫,記得是《王祥臥冰》,雖然不懂意思,但覺得害怕。
    我的學校是土坯房結(jié)構(gòu),房上中間搭了根鐵架梁。房子沒有吊頂,抬頭可見房頂上的木頭。房子年久失修,春天一刮大風,中間的鐵架梁,就搖晃起來,那時我們就害怕起來,怕房子突然塌了。
    就在這樣的學校里卻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人。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七
    得這本書起初是看到賈先生的文字,觸動了我。作者對孤獨的闡釋,使人內(nèi)心寧靜,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講述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古樸自然,對家中物的鐘愛猶若至寶,每每感嘆作者辭藻可愛華麗,使人深感體會,感同身受。
    在獨處的時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唯美舒服,使人身臨其境,說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環(huán)境,好像已經(jīng)穿越到作者身邊一起感受一樣,這種用藝術(shù)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養(yǎng),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發(fā)現(xiàn)美。
    看完這本書,有通透之感,所謂孤獨,人就是孤獨的來的',孤獨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細細體會品第一泡的苦澀,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獨似年輪,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長,趕上風雨滿滿蓄積內(nèi)在力量,作者對人生,對孤獨用身邊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無痕的治愈了我。
    我雖看似淡定從容,實則內(nèi)心焦慮不安,第一個目標達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標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這非常重要,在無目標的時候,每日生活索然無味,如同行尸走肉,邁向目標,分階計劃是每日每月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日子是一天天過的。
    說到這里感覺過生活似在經(jīng)營企業(yè)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可愛,生活將妙不可言,感恩今天無病無災,生活美滿。
    很久沒有打開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萬九千多步。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八
    正好趕上京東圖書特價湊單,在購物車里比較來去,放下這本那本想買,放下這本那本又不舍得。最后,其中之一篇就是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是抱著欣賞大家的風采讀的,可第一篇讀了一半就不耐煩了。是寫母親的,我承認寫苦大仇深的母親有著時代意義,也承認一些寫母親苦大仇深的文章會把人感動得潸然淚下,可是作為一名女兒我真是討厭極了這字里行間的大男子主義,并認為這份扭曲的價值觀應該得到討伐。
    為什么總要歌頌母親省吃儉用為家庭純粹無私地奉獻,把中國的女性釘死在高高的價值柱子上?“母親差不多快要急瘋了,直著聲哭了一夜,頭在墻上都撞爛了”,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母親形象,我看得毛骨悚然。
    比起苦大仇深的母親,我想我們更應該號召聰明、睿智、積極、努力又善良慈愛的母親形象,讓母親也活出自己的風采,擁有自己的舞臺。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九
    一個月之前買了幾本書,一本是《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本是《伊索寓言》,一本是《自在獨行》。
    前兩本,都有看,看了1/3還是2/3就撂下了。忘了書放哪兒了。
    今天早上醒的比較早,小孩沒在身邊,就開燈翻了下《自在獨行》,一本散文書,讀了兩篇,被作者感動到了。
    第一篇寫的是他的母親,描述作者小時候家里發(fā)生了變故,和母親一起撐起整個家的故事。小時候捉襟見肘步履維艱的生活讓他不得不輟學養(yǎng)家,經(jīng)過努力和堅持,情況好轉(zhuǎn),又繼續(xù)自學完成中學和高中的課程,最后,考上大學。這看起來是在寫他的人生,但我讀到的更多的卻是一個平凡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品格和學業(yè)的培養(yǎng),堅持和鑄就,幾度淚目。
    另一篇寫的是他的小學老師。篇幅很短,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老師的靈動可人,好像一個鄰家的小姐姐啊,或者是小姑姑,盡管后面小姐姐和小姑姑不知去向,卻永遠的印在了作者的腦子里。小姐姐的只言片語成為作者日后筆耕不輟的向?qū)?,因為她向作者傳遞了一個通俗卻很高明的招數(shù),就是,有什么寫什么,想什么寫什么,不要拘泥任何的格式。小姐姐好棒啊。
    這兩篇讀完,鬧鐘就響了,第三篇是,作者寫了他的大學,還沒看,很期待。。。
    這個作者,上學的時聽老師說他的筆名,賈平凹,來自于小名兒,平娃子。這也是本人的英文名字的靈感來源,姍妮兒。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拢J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薄叭说男氖且惠呉惠呁绿鄣摹薄!墩f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妻子依舊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生活里就是這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一
    賈老先生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賈老先生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先生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并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
    《自在獨行》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一本孤獨而豐滿的書,寫給生命的行者,寫給那些“任性”之人。愿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里多一些從容瀟灑。
    生命的睿智——從容足真
    孤獨走向未來,那些曾經(jīng)的聲音,那些曾經(jīng)的地方,那些看過的事物都曾在記憶里停留。
    紡車聲聲含著的是母親對兒子的神情,是生活不懈斗爭的見證。愿那聲聲紡車聲,幻化成月光,普照每個角落,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有你有我,有大家。
    那年的大學,沒有雄心壯志,亦沒有非要成就不凡的決心。沒有風花雪月,已沒有曖昧對象寫過情詩的怦然心動。但那里有初來乍到的自卑感和離開時的坦然。也有做人處事的小心翼翼和為那一本本書而選擇獻血的決然,這大學的三年或許就是最異常的不同吧。
    那年的晚上,月下樹影,盤腳而坐,取清茶淡酒,飲而醉之,怡然之生活。風止月溟,露珠閃閃,鄉(xiāng)間寧靜,心間安寧,只愿心中靜虛常在,這便足以。
    孤獨走向未來,心卻不孤獨,因為那些事常在,那些人還在。
    人世的悲心——寬釋是福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
    借用范仲淹的一句話表達則是,默默看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足以。
    大地的魂靈——有敬無畏
    那些沉浮之地,那些古曲之所,縱是相隔千里,總會一瞥得見。
    五味巷里人群熱鬧,人工資都少,而開銷皆多,上養(yǎng)老,下育小,兩個錢頂一個錢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學習,巷內(nèi)有一位老教師,人人器重。巷內(nèi)柳樹四季四景:春日柳綠叫春醒,夏來柳柔掛數(shù)枝。秋過路潮柳絲落,冬駐搖柳雪如舞。
    黃土高原上的深深犁溝,如繩索般,一圈一圈地往緊里套,似乎要沖出愈來愈小的圈兒。黃土高原上的人,是如此的好客。他們每一處的深情,總會讓你動心。不管是街頭老漢肉肉模樣,還是山峁小路上的聲聲嗩吶聲,那都歸是黃土高原的標簽。
    米脂美美在姑娘艷,姑娘艷艷在曲兒慟,曲兒慟慟在樂土存。
    每一處的獨走,都是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都是社會的寫照,大地魂靈,有敬無畏。
    萬物的情懷——樂以忘憂
    玩物未必喪志,因為萬物皆有情懷。賈老先生說,玩風箏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種宣泄吧;玩貓的是寂寞孤獨的一種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對性的一種崇拜補充吧。在我的書房里塞滿這些玩物,便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心緒愉快的環(huán)境,少一點俗氣,多一點靈感。
    當過往的歡樂已成過往,但歡樂時已盡歡樂,凋零之后的悲傷也化成新生,那么凋零便不再是悲傷而是高興兒。當玩物賦予了情懷,玩物也異顯不俗。
    天空的禪意——行于天地
    日月交替一年,樹就長出一圈。生命從一點起源,沿一條線的路回旋運動。無數(shù)個圈完成了生命的結(jié)束,留下來的便是有用之材。世間萬物,都有其用。自盡其用,自歡樂。
    不管人生如何,我們要任性一回,完成這最大的任性——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這一生,我們不枉此行。
    就讓自己自在獨行一回,任性一回吧!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二
    從未想過,一部散文,能讓人在讀第一段時就深感震撼,讀了兩三頁時就濕了眼眶。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里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里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著草根往上爬;一個灰發(fā)的老人在那里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著,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桿上,那車輪兒轉(zhuǎn)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著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xiāng)曲……"多么美麗的句子,韻意悠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緒。
    "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啊!"多么細膩的孝子!在本應大大咧咧、胡攪蠻纏任性而為、滿身是泥的年紀,還是孩童的作者對身邊絕大部分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竟擁有如此細膩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貴,又是何其讓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親說的:"咳,孩子,你還不該這么懂事的呀!"
    父親被文革,母親日夜紡織,天災欠收,母親只撇稀飯上的湯喝,父母同甘共苦的愛情,長子輟學掙錢填補家用照顧弟妹,母子情深,長子自學成才……所有催人淚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匯聚到這篇小小的散文中,僅對自己生活中熟見的場景的描述,已讓我感動得心中只剩下柔軟。
    我想貧窮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三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因單位“共讀好書,同沐書香”活動,我有機會再次拜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本書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細細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體悟越來越超然,精神越來越自在。
    全書通過五個篇章闡釋了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從而行于天地。處處都透露著作者特有的處事態(tài)度。他在《舍得》篇中寫到:“會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負之悲,得全勝之喜?!彼凇杜笥选菲袑懙溃骸叭酥允侨?,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全書最讓我為之動容的就是開篇《紡車聲聲》中談他的母親。對于母親,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個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萬母親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強、堅強、堅韌的性格,在先生筆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沒有了父親的工資,為了讓他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日子窮但思想不能窮,窮生活但不能窮孩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舊社會小腳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讓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產(chǎn)生由衷的欽佩。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笨赐耆珪o人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自在,一種悠然見南山的舒適感,莫名的使人內(nèi)心變得波瀾不驚。作者以一個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的相處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話結(jié)束全文:愿每個人都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獨行的生活里多一些灑脫和自在。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四
    賈平凹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這本在2016年京東購書暢銷榜名列前茅。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內(nèi)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賈平凹于傳統(tǒng)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xiàn)文中。在他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賈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現(xiàn)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百度)
    這本《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慢慢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滲入了明清小說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悟越來越超然,以世間萬物為鏡映照己心;精神越來越自在,掙脫了物役的束縛和羈絆遨游天地間??偟膩砜?,有幾個感悟。
    世之百態(tài)。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世態(tài)炎涼感,正是歷經(jīng)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騙、勞燕分飛、趨炎附勢、疾病纏身、虛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徹地把自己與世界剝離開來,寧靜地走進孤獨。寫出了《說舍得》《人病》《朋友》《說奉承》《說請客》《關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著法子去討好、去供奉,這就是世上神的產(chǎn)生,貓頭鷹就是一個神""奉承換句話說是獻媚,獻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許多人變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讓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當多的時間卻被鐵朋友占有,常常感覺里我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兒子的絕不會愛自己的父親,就是愛,愛里親的成分則少,屬的成分要多"。這些都是作者體悟世間百態(tài)后的感慨,沒有了抱怨,只是平靜的訴說。類似的還有很多,有時間可以細細品咂一下。
    物之靈性。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剛以為作者擺脫了物役之時,他又翻回頭來鐘情甚至癡迷醉心于物。哈哈!這個感覺很有意思。有點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書第四、五部分,是萬物的情懷和天空的禪意。這里寫了收藏的各種奇石、古琴、拓片、動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葉、樹木、風雨、文竹等等,他給它們賦予靈性和靈魂。這讓我想到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萬物。比如,格法桐,"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nèi)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nèi)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格桌面,"萬事萬物在天地宇宙間,或許是有著各自的生命線路,這天地宇宙也或許同樣有著自己的生命線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將我斷開,那軀體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這種路線了吧?從此面對桌面,我自我感覺,我是一天天豁達、成熟、堅強起來,我熱愛起我的生命了,熱愛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著一個我。"格臥虎,"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做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艷之華??梢?,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可為文,當你賦予萬物之靈時,就建起一個唯我的價值體系,在這里你就是上帝。這讓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陽。"
    另外,還有第三部分獨自走一走寫的別有風味兒,寫出了每個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懷,腳踏大地的踏實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寫三省人惟妙惟肖,詼諧幽默。世界這么大,我們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說死》中陜西鎮(zhèn)安縣的一次葬禮,幾人圍著死人敲鑼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說一聲你死了就死了,親戚朋友都不知道。親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過奈何橋。奈何橋七寸的寬來萬丈的高,中間抹著花油膠。大風吹來搖搖擺,小風吹來擺擺地搖。有福的亡人橋上過,無福的亡人被打下橋。亡人過了奈何橋,從此陰間陽間路兩條。社會主義這么的好,你為什么要死得這樣早?!"哈哈,社會主義這么的好,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五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贰㈥愄觳患倌?,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BR>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后來才知道,原來此地是秦腔和西鳳酒的產(chǎn)地),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但是從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六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賈平凹是當代文壇屈指可數(shù)的文學家。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散文創(chuàng)作也毫不遜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將帶領讀者走進賈平凹的獨行世界,收獲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這本書是賈平凹40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精粹。書中,他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賈平凹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他的熱鬧并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
    賈平凹是一位世間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獨行者。他說:“在這個美好又遺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遠方而來的獨行者,不斷行走,不顧一切,哭著,笑著,留戀人間,只為不虛此行。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賈平凹在靈魂中獨行,哲理性的感悟隨處可見。這種感悟,不是對某種世俗思想的闡釋,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說教,而是來自鮮活的生活體驗。如在《說房子》中,他寫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了佛像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而在《看人》中,他寫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妙諦。
    賈平凹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過敏銳的觀察,書寫人生的微妙情緒。他視藝術(shù)感受為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講求情操所致,自然為文。如在《說女人》中,他寫打扮一旦成了社會時尚,風氣靡麗,必然少了清正之氣。沒有學問的打扮得更像有學問,不是藝術(shù)家的打扮得更像藝術(shù)家。當一切都在打扮,全沒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時候,最美麗的打扮則變成了不打扮。
    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寫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倍凇逗米x書》中,他認為好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此時,賈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里多一些從容瀟灑。
    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他認為有無真情是衡量散文藝術(shù)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和依據(jù),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