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一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與自知之間,當屬自知最難,何者,當局者迷也。不自知而強為之,則不免陷于人生之困地也!
讀太公之《項羽本紀》,長嘆息于項羽之悲也!卿本良將,奈何為王?良將據(jù)帝王之位,焉能不敗乎!
如此良將,若逢良主,功名之盛,可知之矣!奈何,項羽不自知,亦無人使知之。勝者之驕,終陷垓下之圍,人之將死,仍嘆之曰: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不亦悲夫!良將與帝王,或曰軍事家與政治家,領(lǐng)域不同,道亦相異也!史之良將者,不可勝數(shù),李廣,霍去病,岳飛,林彪之倫,史之佼佼帝王者,劉邦,唐太宗,康熙,毛澤東之屬。二者區(qū)別,迥乎天地。
所謂佼佼帝王者,要者有二,一曰眼光,二曰氣度。所謂眼光者,一為知人之智,劉邦自知謀略不如張良,鎮(zhèn)撫不如蕭何,軍事不如韓信,而能知人善任,可謂眼光之獨到也!二為高瞻遠矚。不為一城一池而意氣用事,著眼大局,當林副統(tǒng)帥質(zhì)疑紅旗能打多久之時,毛澤東自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是政治家眼光之長遠。
所謂氣度者,能屈能伸,不為名利世俗所苑囿。毛澤東言不可沽名學霸王意即在此。
天下四方,帝王眼里一盤棋而已,能跳進,亦能跳出,故能丟卒保車,丟車保帥。各種資源,政治家具能各安其位,各施其能,五味調(diào)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焉能不垂拱而治乎!以上兩者,項羽之匱乏也,眼光短淺,一謀士范增而棄之不用。氣度缺乏,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能不敗乎!
世間萬物,各有其能,或曰:垃圾者,錯置之資源也!誠哉斯言!人之處世,不自知,不知人,猶如盲人瞎馬臨深淵,豈不深以為戒乎!
《項羽本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二
司馬遷在項羽不同人生階段中通過細致的語言、神態(tài)描寫塑造出的項羽的成長與性格轉(zhuǎn)變。以及豐富的方式和多種角度寫出其他人物,站在俯視角度敘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
文章開始就說項羽的身世,“季父項梁,梁父項燕”(八十三頁第一段),這也就點明了項羽是不平凡的,不僅在于他是將門之后,更因為他從一開始也就與秦有著莫大的仇恨。
介紹完項羽家族身世狀況后,作者僅用“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八十三頁第二段)這句話便勾勒出項羽少時便已經(jīng)氣度不凡,異于同齡人,未來必成大事。
而與季父同觀秦皇出行時一句“彼可取而待也”(八十三頁第二段)更顯示出他目光遠大,敢為他人不敢為之事的反叛精神和與生俱來的帝王抱負。
在說理處的語言也格外精湛。范曾一出場說項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八十五頁第四段)與后面陳余說章攼“孰與身伏斧锧,妻子為戮乎?”由此項羽得以大破秦軍(八十八頁第二段)。
在巨鹿之戰(zhàn)中“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八十七頁第一段)項羽的深謀遠慮,勇謀膽識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眾人忌憚秦畏縮不前時,他兼?zhèn)溆職夂脱酃猓坌牟?,目光遠大,體恤民情,民心所向。司馬遷善用類比手法“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八十七頁第一段)
鴻門宴體現(xiàn)的是項羽性格中重情重義、少城府,憨厚寬容的一面,這也恰與漢王劉邦的狡猾機詐形成鮮明的對比?!按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九十一頁第二段)他的這方面性格卻成為他戰(zhàn)略上的弱點,而又被劉邦巧妙利用。而司馬遷在對于樊噲“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目眥盡裂”(九十頁第二段)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也是細致入微的。同樣生動形象的'類比:“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寫出了劉邦的艱險處境。(九十一頁第二段)。
而最終“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已預見了西楚霸業(yè)的衰亡,曾經(jīng)誅暴秦的大英雄如今淪為連妻子和愛駒都不能保全的地步,是凄悲是悔恨是怨憤,更多的還是無奈。
在四面楚歌中, “瞋目而叱之”(九十八頁第三段)便是得赤泉候人馬俱驚的。項羽放言“天欲亡我,我何渡為!” “縱江東父老憐而亡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藉不獨愧于心乎?” (九十九頁第二段)這更體現(xiàn)了項羽的英雄情懷,他深感對不起江東父老,不愿蒙恥求生。項羽的大丈夫形象躍然紙上,在悲壯中亦放光輝。
最后,司馬遷不掩蓋項羽失敗的事實,也從“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以自立”歸納出“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爭以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一百頁第一段)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荒謬性。但在司馬遷的心中,項羽始終是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的。他是滅秦的勇士,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對歷史進程的推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臨危之際,不愿蒙恥茍生,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項羽闡釋了真正的英雄本色,而這也是世人深深敬仰和贊頌的。
《項羽本紀》不是在展示項羽西楚霸王的單面,而是多個不同的方面。在四面楚歌和烏江拒渡中,項羽再現(xiàn)硬漢形象,雖然他已不再是那個江山霸主,但他義不茍生的大丈夫情懷已足以感染人心。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三
《項羽本紀》讀后感(第一篇)
瀘縣二中高屆23班趙攀(幽谷蟬唱薦)
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項羽的身影、模樣,他的每一句話,每一言語,都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的心底。最后,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烏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輪似血殘陽。
當我剛剛在字字扉頁中觸碰到他時,我就覺得”此時他是一介英豪,今后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與愿違,他那當初震撼我的豪氣漸漸淹沒了,而那洶涌而來的潮水卻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傲慢與自負…“都將他緩緩推入失敗的深淵。而作為要成天子之氣的他,剛愎自用,在關(guān)鍵的時刻婦人之仁,優(yōu)柔寡斷,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機,盡管身邊有范曾這樣的雄才為他謀算,但是歷史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失敗的英雄。
做事我們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讓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動。項羽是我們成長中一個鮮明而有特色的例子??晌覀円傻氖潜人€好的”英雄“。他雖失敗,卻也死得雄壯,他那對虞姬的愛,仍在感動著我們。他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有真性情,他是個真男子!他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氣仍回蕩在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歌中,我們聽懂了很多…或許項羽矣成為千百年來的歷史,他的靈魂只能存在卷卷書簡,在我們這個年代這種社會這個角度來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從書本里看他,是個精彩絕倫的角色;在現(xiàn)實里看他,是個真男兒,只是于他,并沒有得到好的結(jié)果。他的性情,對于我們的成長,最值得肯定的是給我們的'啟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蜿蜒的曲線,磕磕絆絆。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會有絢爛的彩虹,爛漫的鮮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們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顆沉靜的心,有自信,有歡樂,有力量,那么,當我們回首成立時的人生是,我們婉然是一個成功的英雄。
《項羽本紀》讀后感(第二篇)
瀘縣二中高2013屆23班賴藝方(幽谷蟬唱薦)
項羽,作為一個失敗者,他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獲得了比成功者劉邦更多的敬仰和追憶呢?僅僅是因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嗎?還是因為他不肯過江東的悲壯和豪氣?這些疑問使我翻到了《項羽本紀第七》。
和其他本紀不同,《項羽本紀第七》記錄的是一個”在權(quán)不在位“的人,可見太史公也是給了這位亂世梟雄很大面子的,沒有把他降到世家當中去。
一個尋常的開頭,記載的是他的出身,戰(zhàn)國舊貴族。然后是他不學無術(shù)的少年時代。但是金麟豈是池中物啊,項羽見到了那個比他早幾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安贿^,當西楚霸王火燒咸陽的時候,嬴政已成為歷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點,以一個人之力收獲了一個縣,這是難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戰(zhàn),更是垂名青史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
但他的殺伐之氣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讓他身邊的人都感到了那種威壓。就連他的亞父范曾都被他所猜忌,至于兵敗垓下之事,是因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優(yōu)柔寡斷,在鴻門宴上沒有下定決心,全然不是那個在巨鹿、彭越威懾三軍的果斷指揮官,這無疑是一個人性的悖論。
太史公說,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為自己的武力可以縱橫天下,卻不知道打敗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對這個悲劇人物更多的是反思。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領(lǐng)袖。但是他卻走上了這樣的道路,他的對手劉邦只是一個有些無賴的人,他們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最后,我在他們對同一件事的反應上找到了。
劉邦少年時曾經(jīng)看到秦始皇的車駕,但是他卻說:”嗟乎!大丈夫應如此也!"
也許這就是他們的不同吧。項羽的鋒芒讓他自負,找不到正確的路,劉邦的理想?yún)s指引他匯聚四方謀臣武士建立了那個延續(xù)四百年的漢王朝。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四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或豪義滿天,或威風凜凜,或禮賢下士,或仁義賢能……在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項羽。也許是受了李清照的影響,她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讓我像她一樣,欣賞著項羽。從此便對項羽有了不可磨滅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會稽,渡浙江時,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滿著豪氣。雖然已經(jīng)知道了故事的結(jié)局,可是我還是被他的霸氣所折服,不禁想要為他拍手加油。
鉅鹿之戰(zhàn)前,由于宋義的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讓楚國軍隊按兵不動。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那種知道把握時機的果斷,讓他終于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之后,他指揮軍隊,破釜沉舟,英勇奮戰(zhàn)。好似讓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發(fā),不費吹灰之力就斬敵人于馬下的場景。這時的他勃發(fā),這時的他英勇,這時的他英明,這時的'他讓人崇拜。
本以為,這樣的他會成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讓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于新安城南。二十萬,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軍隊。只是因為這些人擔心跟隨楚軍,如果兵敗,自己妻兒被擄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這樣的項羽有些殘忍,有些缺少仁義之心,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這樣的項羽還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種縝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劉邦,他絕對不會將這些人都殺掉,而是讓他們?yōu)榧核?。二十萬人,能夠大大的加強他的軍隊力量。他卻下令直接殺掉。他的目光短淺這讓人為他著急。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聲望越來越大,戰(zhàn)功也更加顯赫。他的自信心也開始膨脹。鴻門宴上,再次因為他的目光短淺,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因為他的目光短淺和自負,沒有意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讓他對殺劉邦沒有太大的感觸。最終因為他的搖擺不定和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最終讓劉邦逃脫。劉邦讓出咸陽城之后,項羽屠了咸陽,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他把劉邦那個“下三濫”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勸他留在關(guān)中稱王,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他沒有想到,如果自己稱王,誰還不知到他呢。可以說沒有遠見是他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一個最大原因。
從項羽的性格特征、行為做法上來看,其實,他不適合成為一個君主。他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v觀歷史,哪個皇帝沒有一些縝密的心思,尤其是從亂世中開國的皇帝。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則,他們不可能從許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像劉邦,一個“下九流”的人,就是因為他能隱忍,會籠絡人心,會算計讓他成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從后周的幼帝手中搶到的皇位;趙匡胤,一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相似,一個乞丐搖身一變,也成為了皇帝;雍正,在九龍奪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夠坐上皇位。而項羽與他們相比完全像是一個武夫,沒有算計人的心思,只是憑著自己的戰(zhàn)功,讓他最初的時候在楚漢相爭的亂世中占據(jù)著領(lǐng)導地位。最后的落敗,也證明了他不適合成為君王。
雖然項羽沒有成為一代帝王,雖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點,但是,我還是崇拜他。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五
今年我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深有感觸,無不佩服項羽的英雄氣概。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將項燕之后,他從小便胸懷今人難以想象的宏圖大志。秦始皇巡游時,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讓古往今來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遠。可想而知,當時說這種話是要被滿門抄斬的,小項羽能有如此之勇氣,也深深地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種子。巨鹿一戰(zhàn),主將宋義久不出戰(zhàn),局勢危在旦夕,項羽毅然殺之,破釜沉舟,殺得秦軍望風而靡。由此看來,項羽非有勇無謀之輩耳。就其軍事統(tǒng)率能力來看,絕非等閑之輩。如果再算上其萬夫不當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斷行事、講義氣,他是一位將門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項羽事實上和黃巢等人是半斤八兩?。∷麆傘棺杂?、易聽信讒言、手段狠毒、極端自負?!傍欓T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這些缺點,沒有殺掉心腹大患劉邦,反而認為他忠心可靠,這導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從下坡路走向了失敗。項羽在鴻門宴后血洗咸陽:殺秦降王、燒阿宮房、搶劫財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諸侯,把農(nóng)民起義軍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分得亂七八糟。
最終,項羽終被劉邦擊敗,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騎,他將烏騅馬托付給烏江亭長后與追兵一場血戰(zhàn),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尸積如山……項羽自刎而亡……。哀哉!這位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聲中帶著最后的自負踏上了不歸路。項羽一生十分短暫,有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閃爍光輝而又轉(zhuǎn)瞬即逝。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剛果、胸懷大志創(chuàng)造了一番宏圖大業(yè),又因為自負、殘暴、獨斷專行葬送了自己的錦繡前程。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六
提到項羽,我最先想到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和所向無敵。讀完這篇《項羽之死》,我才真正的認識了他,發(fā)現(xiàn)了他既有優(yōu)點,又不免有弱點。
項羽的軍隊垓下被圍,聽到四面楚歌,他乃大驚,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瀕臨危險的時刻,項羽不僅為自己擔憂,還為自己的軍隊,為自己的美人和寶馬擔憂。將自己的鐵骨柔情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的確不失為一個重情義的人,不失為一個英雄。
我記得《明朝那些事兒》里有這么一句話:“所有懂得畏懼,并最后戰(zhàn)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我認為項羽就是這樣的英雄。東城之戰(zhàn)中以八百騎士對戰(zhàn)漢軍千人,雖然知道勝利的希望十分渺茫,可還是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殺出一條血路來。最后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成功擊退漢軍,已經(jīng)必死無疑了,也要“必三勝之”。他認輸,但堅決不服輸。
他拼到最后,身邊的原來的江東八千子弟沒剩下幾個。本來有機會能夠渡過烏江稱王,但是他卻笑著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他心胸坦蕩,重情重義,他的弟兄去世了,他怎么會獨活在這世上?他寧愿站著死也不愿跪著生。在茍且偷生和保全氣節(jié)中,他選擇了保全自己的氣節(jié),瀟瀟灑灑的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這樣高尚的人生價值觀是被后世所崇拜的。故著名詩人李清照評價他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雖然他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紀中,可他這一生卻并沒有真正當過帝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在東城之戰(zhàn)中,項羽“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別的將軍在打仗的時候都坐在大營中出謀劃策,只有項羽沖在隊伍的最前面,奮力殺敵,沖鋒陷陣。根本不會知人善任,難怪田間的農(nóng)夫都對他不滿,在他迷路的時候故意給他指條錯誤的路。
他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心太軟,有婦人之仁。雖然在這篇文章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但是在《鴻門宴》中卻現(xiàn)了端倪。就是因為他的一時心軟,才錯過了殺死劉邦的最好時機,從而導致了他最終的悲慘的結(jié)局。
不管是武功蓋世,鐵骨柔情的項羽,還是猶豫不決,自矜功伐的項羽,他都是那個霸氣側(cè)漏的西楚霸王。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BR>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七
大概是以前電視連續(xù)劇“神話”看多了,總是對項羽有著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現(xiàn)便可改朝換代;他是那樣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懸殊也照樣戰(zhàn)無不勝;他是那般的重義氣,就算可能被他人滅國也不會想著去殺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項羽本紀》,史作巨家司馬遷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筆法,如同穿越時光般的將那個血染夕陽的項羽展示在我們面前,也讓我對項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項羽堪稱一代梟雄,在當時歷史同樣賦予了他一個當英雄的機會。項羽出生為楚國帝王世家,秦滅六國,項羽自然要擔起復興楚國的`重擔。秦王游歷會稽時,項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時項羽雖然年青,身邊也只有項伯一人,卻顯示出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姿態(tài),他的志向和氣魄實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數(shù)月之間,項羽麾下士兵六七萬,并且在不斷的發(fā)展壯大。秦軍向來稱為虎狼之師,但是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卻可以以少勝多、大敗秦軍,這足以彰顯項羽的軍事能力。項羽面對強大的秦軍,毫不畏懼,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他下令中軍“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于是楚軍士氣大震,勢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項羽的勝利歸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義,除暴安良。項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將士來投,才能使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借楚王的名義斬殺宋義,收其黨羽,軍力更加強盛。汗水之戰(zhàn),鄣邯招降,最后直搗秦都咸陽,項羽立下千秋偉業(yè)。
也許上天給項羽的使命就只是滅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個亂世的悲劇英雄。項羽滅秦走上人生的巔峰,自此其榮耀的光芒便開始消散直至烏江自刎了此余生。項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錯誤,才讓他成為了亂世的失敗者。
一、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坑殺20萬秦兵,這是他失敗的起點。因為項羽多疑坑殺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殺的不僅僅是20萬的秦兵,更是千千萬萬的民心。“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項羽至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二、火燒咸陽。咸陽作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方面,項羽焚毀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寶,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對楚國的仇恨。
三、優(yōu)柔寡斷,當斷不斷。當初天下初定時,項羽本應該聽從范曾之言,以四十萬兵力從鴻門進攻霸上,殲滅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更不應該放走劉邦養(yǎng)虎為患。四、項羽太過自負。韓信曾今投靠項羽,卻不被項羽看重、反而被趕走。項羽多疑,才會遭受陳平離間計。項羽趕走范增,落得孤軍奮戰(zhàn)。項羽如此,則身邊無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卻落得霸王別姬,當四面楚歌之時,項羽已注定兵敗垓下。然而項羽并沒有醒悟,依然引兵進攻漢軍,這些只是為了證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漢軍圍攻時,項羽卻自負的以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東,亦可東山再起,留下了歷史的遺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劇。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項羽的失敗留給我們后人的應該是教訓、是經(jīng)驗。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八
現(xiàn)代人了解有關(guān)夏代以前的歷史有很多是從《史記·五帝本紀》來的。按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載的,黃帝是少典之子?!秶Z》又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炎帝、黃帝。《帝王代紀》中說炎帝、黃帝中間隔八帝,五百多年。顯然炎、黃二帝不可能同為少典之子?!肚乇炯o》中說:“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笨梢娚俚涫菄枺皇侨嗣?。黃帝是少典氏后代子孫。
《五帝本紀》中說,黃帝的正妃“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昌意的兒子高陽,也就是顓頊;玄囂的孫子高辛,也就是帝嚳。帝嚳其中的兩個兒子摯和放勳(謚號堯)在他死后先后為帝;殷商的男性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是帝嚳次妃;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為棄,他的母親姜原為帝嚳元妃;放勳之后,重華(謚號舜)即位,他是顓頊的六世孫;夏禹,名為文命,他的祖父是帝顓頊(案:說禹祖父是顓頊不可信,《漢書·律歷志》:顓頊五代而生鯀。班固所說的近于事實。),還有秦、趙兩國共同的男性始祖大業(yè)的母親女修是傳說中的“帝顓頊的苗裔孫”。
這樣看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黃帝的后人,甚至秦、趙兩國的男性始祖的血緣中也有一半來自黃帝后人。這就是我們是幾千年來常說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的來歷,但是未免讓人心生疑慮。這些記載是否屬實,至少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很難考證。姑且不論這樣的記載是否屬實,那么這些記載所反映的思想文化觀念也很值得我們深思:
其一,重視個人出身。中國很早就很重視每個人的氏族出身,《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中記載的凡是即帝位的都無一例外追溯到名聲地位顯赫的黃帝,這可能是事實,但更可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而這么說的。
其二,重視血緣關(guān)系。中國人很重視血緣關(guān)系,俗語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說。再有中國人喜好以稱兄道弟來表示朋友之間關(guān)系密切。《五帝本紀》中甚至連常常迫害舜的異母兄弟“象”也被封為侯。
其三,《五帝本紀》中傳說色彩濃厚,尚夸飾。例如說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等等。
一方面,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里,被當作賢君圣主的楷模歷代傳頌?!把S子孫”也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一種稱呼。另一方面,《五帝本紀》中記載的事情雖然未必全部可靠,但它也不是毫無依據(jù)的。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地下文物的發(fā)掘來看,有些記載是言之有征的,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九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jīng)濟一臥龍”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后世對于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而項羽又是史記十二本紀中唯一一個沒有統(tǒng)一中國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項羽本紀從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烏江,歷史跨度八年。期間不乏被廣為流傳的“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最后楚漢相爭并于漢。歷史在這里沒有用最通常的評價標準:“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從看見秦始皇巡游時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便展開了他敢愛敢恨的一生。
因為不忍看到士卒忍饑受凍而主帥卻置酒高會,他奮起殺帥奪印,帶領(lǐng)楚軍破釜沉舟九戰(zhàn)破秦軍于鉅鹿城下;因為看不慣天下黎民飽受征戰(zhàn)之苦,他竟然在兩軍陣前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來決一雌雄;因為一個紅顏知己他甚至猶豫不決,打算放棄突圍的機會;因為自己沒能把當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帶回去而只把跟隨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了亭長,自己卻寧可自刎于滔滔烏江前。項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個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歷史書卷上的人。
以古觀今,雖然已歷千年,但是人們談起項羽卻還是唏噓感嘆。為什么,因為雖然時間的變遷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卻改變不了人性與人心。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在早已被淹沒的歷史中探尋真相的原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項羽雖然失了天下,但卻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們今人活在當下,有的人為了金錢忙忙碌碌,有的人為了名利爾虞我詐,有的人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為了一時安逸玩物喪志。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王一樣活出自己最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歷經(jīng)滄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讓人感覺到如此的鮮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書本,拾起心情,卻又感覺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與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價值觀的壓迫下生活。雖然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羨慕,卻在這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頭來也許我們的墓志銘上會有華麗的語句來形容我們短暫的一生,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樣的路,重復了同樣的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砂輪不斷的砥礪下變的暗淡。
項羽的一生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都短暫,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雖然他會因為久攻不下而把別人的父親妻子架在油鍋上要挾;雖然他會因為一個官職,把已經(jīng)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復把玩卻不舍得給;雖然他會因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雖然他會為了一個歌姬而愁腸百轉(zhuǎn)。但是誰又能說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毫無顧忌的展現(xiàn)了出來呢,比起那些在乎“眾口鑠金”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總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項羽的這些缺點反而更讓他顯得親切與真實。
往事越千年,在品讀《項羽本紀》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體會李清照發(fā)出的“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細心去撿拾,會發(fā)現(xiàn)原來項羽帶給我們的率真與不羈是如此的珍貴,如同一顆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進的路。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一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與自知之間,當屬自知最難,何者,當局者迷也。不自知而強為之,則不免陷于人生之困地也!
讀太公之《項羽本紀》,長嘆息于項羽之悲也!卿本良將,奈何為王?良將據(jù)帝王之位,焉能不敗乎!
如此良將,若逢良主,功名之盛,可知之矣!奈何,項羽不自知,亦無人使知之。勝者之驕,終陷垓下之圍,人之將死,仍嘆之曰: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不亦悲夫!良將與帝王,或曰軍事家與政治家,領(lǐng)域不同,道亦相異也!史之良將者,不可勝數(shù),李廣,霍去病,岳飛,林彪之倫,史之佼佼帝王者,劉邦,唐太宗,康熙,毛澤東之屬。二者區(qū)別,迥乎天地。
所謂佼佼帝王者,要者有二,一曰眼光,二曰氣度。所謂眼光者,一為知人之智,劉邦自知謀略不如張良,鎮(zhèn)撫不如蕭何,軍事不如韓信,而能知人善任,可謂眼光之獨到也!二為高瞻遠矚。不為一城一池而意氣用事,著眼大局,當林副統(tǒng)帥質(zhì)疑紅旗能打多久之時,毛澤東自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是政治家眼光之長遠。
所謂氣度者,能屈能伸,不為名利世俗所苑囿。毛澤東言不可沽名學霸王意即在此。
天下四方,帝王眼里一盤棋而已,能跳進,亦能跳出,故能丟卒保車,丟車保帥。各種資源,政治家具能各安其位,各施其能,五味調(diào)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焉能不垂拱而治乎!以上兩者,項羽之匱乏也,眼光短淺,一謀士范增而棄之不用。氣度缺乏,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能不敗乎!
世間萬物,各有其能,或曰:垃圾者,錯置之資源也!誠哉斯言!人之處世,不自知,不知人,猶如盲人瞎馬臨深淵,豈不深以為戒乎!
《項羽本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二
司馬遷在項羽不同人生階段中通過細致的語言、神態(tài)描寫塑造出的項羽的成長與性格轉(zhuǎn)變。以及豐富的方式和多種角度寫出其他人物,站在俯視角度敘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
文章開始就說項羽的身世,“季父項梁,梁父項燕”(八十三頁第一段),這也就點明了項羽是不平凡的,不僅在于他是將門之后,更因為他從一開始也就與秦有著莫大的仇恨。
介紹完項羽家族身世狀況后,作者僅用“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八十三頁第二段)這句話便勾勒出項羽少時便已經(jīng)氣度不凡,異于同齡人,未來必成大事。
而與季父同觀秦皇出行時一句“彼可取而待也”(八十三頁第二段)更顯示出他目光遠大,敢為他人不敢為之事的反叛精神和與生俱來的帝王抱負。
在說理處的語言也格外精湛。范曾一出場說項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八十五頁第四段)與后面陳余說章攼“孰與身伏斧锧,妻子為戮乎?”由此項羽得以大破秦軍(八十八頁第二段)。
在巨鹿之戰(zhàn)中“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八十七頁第一段)項羽的深謀遠慮,勇謀膽識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眾人忌憚秦畏縮不前時,他兼?zhèn)溆職夂脱酃猓坌牟?,目光遠大,體恤民情,民心所向。司馬遷善用類比手法“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八十七頁第一段)
鴻門宴體現(xiàn)的是項羽性格中重情重義、少城府,憨厚寬容的一面,這也恰與漢王劉邦的狡猾機詐形成鮮明的對比?!按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九十一頁第二段)他的這方面性格卻成為他戰(zhàn)略上的弱點,而又被劉邦巧妙利用。而司馬遷在對于樊噲“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目眥盡裂”(九十頁第二段)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也是細致入微的。同樣生動形象的'類比:“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寫出了劉邦的艱險處境。(九十一頁第二段)。
而最終“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已預見了西楚霸業(yè)的衰亡,曾經(jīng)誅暴秦的大英雄如今淪為連妻子和愛駒都不能保全的地步,是凄悲是悔恨是怨憤,更多的還是無奈。
在四面楚歌中, “瞋目而叱之”(九十八頁第三段)便是得赤泉候人馬俱驚的。項羽放言“天欲亡我,我何渡為!” “縱江東父老憐而亡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藉不獨愧于心乎?” (九十九頁第二段)這更體現(xiàn)了項羽的英雄情懷,他深感對不起江東父老,不愿蒙恥求生。項羽的大丈夫形象躍然紙上,在悲壯中亦放光輝。
最后,司馬遷不掩蓋項羽失敗的事實,也從“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以自立”歸納出“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爭以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一百頁第一段)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荒謬性。但在司馬遷的心中,項羽始終是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的。他是滅秦的勇士,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對歷史進程的推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臨危之際,不愿蒙恥茍生,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項羽闡釋了真正的英雄本色,而這也是世人深深敬仰和贊頌的。
《項羽本紀》不是在展示項羽西楚霸王的單面,而是多個不同的方面。在四面楚歌和烏江拒渡中,項羽再現(xiàn)硬漢形象,雖然他已不再是那個江山霸主,但他義不茍生的大丈夫情懷已足以感染人心。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三
《項羽本紀》讀后感(第一篇)
瀘縣二中高屆23班趙攀(幽谷蟬唱薦)
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項羽的身影、模樣,他的每一句話,每一言語,都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的心底。最后,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烏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輪似血殘陽。
當我剛剛在字字扉頁中觸碰到他時,我就覺得”此時他是一介英豪,今后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與愿違,他那當初震撼我的豪氣漸漸淹沒了,而那洶涌而來的潮水卻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傲慢與自負…“都將他緩緩推入失敗的深淵。而作為要成天子之氣的他,剛愎自用,在關(guān)鍵的時刻婦人之仁,優(yōu)柔寡斷,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機,盡管身邊有范曾這樣的雄才為他謀算,但是歷史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失敗的英雄。
做事我們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讓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動。項羽是我們成長中一個鮮明而有特色的例子??晌覀円傻氖潜人€好的”英雄“。他雖失敗,卻也死得雄壯,他那對虞姬的愛,仍在感動著我們。他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有真性情,他是個真男子!他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氣仍回蕩在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歌中,我們聽懂了很多…或許項羽矣成為千百年來的歷史,他的靈魂只能存在卷卷書簡,在我們這個年代這種社會這個角度來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從書本里看他,是個精彩絕倫的角色;在現(xiàn)實里看他,是個真男兒,只是于他,并沒有得到好的結(jié)果。他的性情,對于我們的成長,最值得肯定的是給我們的'啟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條蜿蜒的曲線,磕磕絆絆。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會有絢爛的彩虹,爛漫的鮮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們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顆沉靜的心,有自信,有歡樂,有力量,那么,當我們回首成立時的人生是,我們婉然是一個成功的英雄。
《項羽本紀》讀后感(第二篇)
瀘縣二中高2013屆23班賴藝方(幽谷蟬唱薦)
項羽,作為一個失敗者,他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獲得了比成功者劉邦更多的敬仰和追憶呢?僅僅是因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嗎?還是因為他不肯過江東的悲壯和豪氣?這些疑問使我翻到了《項羽本紀第七》。
和其他本紀不同,《項羽本紀第七》記錄的是一個”在權(quán)不在位“的人,可見太史公也是給了這位亂世梟雄很大面子的,沒有把他降到世家當中去。
一個尋常的開頭,記載的是他的出身,戰(zhàn)國舊貴族。然后是他不學無術(shù)的少年時代。但是金麟豈是池中物啊,項羽見到了那個比他早幾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安贿^,當西楚霸王火燒咸陽的時候,嬴政已成為歷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點,以一個人之力收獲了一個縣,這是難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戰(zhàn),更是垂名青史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
但他的殺伐之氣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讓他身邊的人都感到了那種威壓。就連他的亞父范曾都被他所猜忌,至于兵敗垓下之事,是因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優(yōu)柔寡斷,在鴻門宴上沒有下定決心,全然不是那個在巨鹿、彭越威懾三軍的果斷指揮官,這無疑是一個人性的悖論。
太史公說,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為自己的武力可以縱橫天下,卻不知道打敗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對這個悲劇人物更多的是反思。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領(lǐng)袖。但是他卻走上了這樣的道路,他的對手劉邦只是一個有些無賴的人,他們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最后,我在他們對同一件事的反應上找到了。
劉邦少年時曾經(jīng)看到秦始皇的車駕,但是他卻說:”嗟乎!大丈夫應如此也!"
也許這就是他們的不同吧。項羽的鋒芒讓他自負,找不到正確的路,劉邦的理想?yún)s指引他匯聚四方謀臣武士建立了那個延續(xù)四百年的漢王朝。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四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或豪義滿天,或威風凜凜,或禮賢下士,或仁義賢能……在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項羽。也許是受了李清照的影響,她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讓我像她一樣,欣賞著項羽。從此便對項羽有了不可磨滅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會稽,渡浙江時,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滿著豪氣。雖然已經(jīng)知道了故事的結(jié)局,可是我還是被他的霸氣所折服,不禁想要為他拍手加油。
鉅鹿之戰(zhàn)前,由于宋義的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讓楚國軍隊按兵不動。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那種知道把握時機的果斷,讓他終于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之后,他指揮軍隊,破釜沉舟,英勇奮戰(zhàn)。好似讓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發(fā),不費吹灰之力就斬敵人于馬下的場景。這時的他勃發(fā),這時的他英勇,這時的他英明,這時的'他讓人崇拜。
本以為,這樣的他會成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讓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于新安城南。二十萬,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軍隊。只是因為這些人擔心跟隨楚軍,如果兵敗,自己妻兒被擄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這樣的項羽有些殘忍,有些缺少仁義之心,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這樣的項羽還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種縝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劉邦,他絕對不會將這些人都殺掉,而是讓他們?yōu)榧核?。二十萬人,能夠大大的加強他的軍隊力量。他卻下令直接殺掉。他的目光短淺這讓人為他著急。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聲望越來越大,戰(zhàn)功也更加顯赫。他的自信心也開始膨脹。鴻門宴上,再次因為他的目光短淺,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因為他的目光短淺和自負,沒有意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讓他對殺劉邦沒有太大的感觸。最終因為他的搖擺不定和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最終讓劉邦逃脫。劉邦讓出咸陽城之后,項羽屠了咸陽,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他把劉邦那個“下三濫”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勸他留在關(guān)中稱王,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他沒有想到,如果自己稱王,誰還不知到他呢。可以說沒有遠見是他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一個最大原因。
從項羽的性格特征、行為做法上來看,其實,他不適合成為一個君主。他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v觀歷史,哪個皇帝沒有一些縝密的心思,尤其是從亂世中開國的皇帝。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則,他們不可能從許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像劉邦,一個“下九流”的人,就是因為他能隱忍,會籠絡人心,會算計讓他成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從后周的幼帝手中搶到的皇位;趙匡胤,一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相似,一個乞丐搖身一變,也成為了皇帝;雍正,在九龍奪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夠坐上皇位。而項羽與他們相比完全像是一個武夫,沒有算計人的心思,只是憑著自己的戰(zhàn)功,讓他最初的時候在楚漢相爭的亂世中占據(jù)著領(lǐng)導地位。最后的落敗,也證明了他不適合成為君王。
雖然項羽沒有成為一代帝王,雖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點,但是,我還是崇拜他。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五
今年我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深有感觸,無不佩服項羽的英雄氣概。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將項燕之后,他從小便胸懷今人難以想象的宏圖大志。秦始皇巡游時,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讓古往今來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遠。可想而知,當時說這種話是要被滿門抄斬的,小項羽能有如此之勇氣,也深深地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種子。巨鹿一戰(zhàn),主將宋義久不出戰(zhàn),局勢危在旦夕,項羽毅然殺之,破釜沉舟,殺得秦軍望風而靡。由此看來,項羽非有勇無謀之輩耳。就其軍事統(tǒng)率能力來看,絕非等閑之輩。如果再算上其萬夫不當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斷行事、講義氣,他是一位將門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項羽事實上和黃巢等人是半斤八兩?。∷麆傘棺杂?、易聽信讒言、手段狠毒、極端自負?!傍欓T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這些缺點,沒有殺掉心腹大患劉邦,反而認為他忠心可靠,這導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從下坡路走向了失敗。項羽在鴻門宴后血洗咸陽:殺秦降王、燒阿宮房、搶劫財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諸侯,把農(nóng)民起義軍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分得亂七八糟。
最終,項羽終被劉邦擊敗,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騎,他將烏騅馬托付給烏江亭長后與追兵一場血戰(zhàn),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尸積如山……項羽自刎而亡……。哀哉!這位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聲中帶著最后的自負踏上了不歸路。項羽一生十分短暫,有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閃爍光輝而又轉(zhuǎn)瞬即逝。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剛果、胸懷大志創(chuàng)造了一番宏圖大業(yè),又因為自負、殘暴、獨斷專行葬送了自己的錦繡前程。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六
提到項羽,我最先想到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和所向無敵。讀完這篇《項羽之死》,我才真正的認識了他,發(fā)現(xiàn)了他既有優(yōu)點,又不免有弱點。
項羽的軍隊垓下被圍,聽到四面楚歌,他乃大驚,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瀕臨危險的時刻,項羽不僅為自己擔憂,還為自己的軍隊,為自己的美人和寶馬擔憂。將自己的鐵骨柔情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的確不失為一個重情義的人,不失為一個英雄。
我記得《明朝那些事兒》里有這么一句話:“所有懂得畏懼,并最后戰(zhàn)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我認為項羽就是這樣的英雄。東城之戰(zhàn)中以八百騎士對戰(zhàn)漢軍千人,雖然知道勝利的希望十分渺茫,可還是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殺出一條血路來。最后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成功擊退漢軍,已經(jīng)必死無疑了,也要“必三勝之”。他認輸,但堅決不服輸。
他拼到最后,身邊的原來的江東八千子弟沒剩下幾個。本來有機會能夠渡過烏江稱王,但是他卻笑著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他心胸坦蕩,重情重義,他的弟兄去世了,他怎么會獨活在這世上?他寧愿站著死也不愿跪著生。在茍且偷生和保全氣節(jié)中,他選擇了保全自己的氣節(jié),瀟瀟灑灑的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這樣高尚的人生價值觀是被后世所崇拜的。故著名詩人李清照評價他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雖然他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紀中,可他這一生卻并沒有真正當過帝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在東城之戰(zhàn)中,項羽“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別的將軍在打仗的時候都坐在大營中出謀劃策,只有項羽沖在隊伍的最前面,奮力殺敵,沖鋒陷陣。根本不會知人善任,難怪田間的農(nóng)夫都對他不滿,在他迷路的時候故意給他指條錯誤的路。
他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心太軟,有婦人之仁。雖然在這篇文章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但是在《鴻門宴》中卻現(xiàn)了端倪。就是因為他的一時心軟,才錯過了殺死劉邦的最好時機,從而導致了他最終的悲慘的結(jié)局。
不管是武功蓋世,鐵骨柔情的項羽,還是猶豫不決,自矜功伐的項羽,他都是那個霸氣側(cè)漏的西楚霸王。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BR>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七
大概是以前電視連續(xù)劇“神話”看多了,總是對項羽有著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現(xiàn)便可改朝換代;他是那樣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懸殊也照樣戰(zhàn)無不勝;他是那般的重義氣,就算可能被他人滅國也不會想著去殺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項羽本紀》,史作巨家司馬遷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筆法,如同穿越時光般的將那個血染夕陽的項羽展示在我們面前,也讓我對項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項羽堪稱一代梟雄,在當時歷史同樣賦予了他一個當英雄的機會。項羽出生為楚國帝王世家,秦滅六國,項羽自然要擔起復興楚國的`重擔。秦王游歷會稽時,項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時項羽雖然年青,身邊也只有項伯一人,卻顯示出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姿態(tài),他的志向和氣魄實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數(shù)月之間,項羽麾下士兵六七萬,并且在不斷的發(fā)展壯大。秦軍向來稱為虎狼之師,但是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卻可以以少勝多、大敗秦軍,這足以彰顯項羽的軍事能力。項羽面對強大的秦軍,毫不畏懼,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他下令中軍“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于是楚軍士氣大震,勢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項羽的勝利歸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義,除暴安良。項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將士來投,才能使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借楚王的名義斬殺宋義,收其黨羽,軍力更加強盛。汗水之戰(zhàn),鄣邯招降,最后直搗秦都咸陽,項羽立下千秋偉業(yè)。
也許上天給項羽的使命就只是滅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個亂世的悲劇英雄。項羽滅秦走上人生的巔峰,自此其榮耀的光芒便開始消散直至烏江自刎了此余生。項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錯誤,才讓他成為了亂世的失敗者。
一、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坑殺20萬秦兵,這是他失敗的起點。因為項羽多疑坑殺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殺的不僅僅是20萬的秦兵,更是千千萬萬的民心。“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項羽至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二、火燒咸陽。咸陽作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方面,項羽焚毀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寶,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對楚國的仇恨。
三、優(yōu)柔寡斷,當斷不斷。當初天下初定時,項羽本應該聽從范曾之言,以四十萬兵力從鴻門進攻霸上,殲滅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更不應該放走劉邦養(yǎng)虎為患。四、項羽太過自負。韓信曾今投靠項羽,卻不被項羽看重、反而被趕走。項羽多疑,才會遭受陳平離間計。項羽趕走范增,落得孤軍奮戰(zhàn)。項羽如此,則身邊無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卻落得霸王別姬,當四面楚歌之時,項羽已注定兵敗垓下。然而項羽并沒有醒悟,依然引兵進攻漢軍,這些只是為了證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漢軍圍攻時,項羽卻自負的以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東,亦可東山再起,留下了歷史的遺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劇。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項羽的失敗留給我們后人的應該是教訓、是經(jīng)驗。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八
現(xiàn)代人了解有關(guān)夏代以前的歷史有很多是從《史記·五帝本紀》來的。按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載的,黃帝是少典之子?!秶Z》又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炎帝、黃帝。《帝王代紀》中說炎帝、黃帝中間隔八帝,五百多年。顯然炎、黃二帝不可能同為少典之子?!肚乇炯o》中說:“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笨梢娚俚涫菄枺皇侨嗣?。黃帝是少典氏后代子孫。
《五帝本紀》中說,黃帝的正妃“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昌意的兒子高陽,也就是顓頊;玄囂的孫子高辛,也就是帝嚳。帝嚳其中的兩個兒子摯和放勳(謚號堯)在他死后先后為帝;殷商的男性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是帝嚳次妃;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為棄,他的母親姜原為帝嚳元妃;放勳之后,重華(謚號舜)即位,他是顓頊的六世孫;夏禹,名為文命,他的祖父是帝顓頊(案:說禹祖父是顓頊不可信,《漢書·律歷志》:顓頊五代而生鯀。班固所說的近于事實。),還有秦、趙兩國共同的男性始祖大業(yè)的母親女修是傳說中的“帝顓頊的苗裔孫”。
這樣看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黃帝的后人,甚至秦、趙兩國的男性始祖的血緣中也有一半來自黃帝后人。這就是我們是幾千年來常說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的來歷,但是未免讓人心生疑慮。這些記載是否屬實,至少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很難考證。姑且不論這樣的記載是否屬實,那么這些記載所反映的思想文化觀念也很值得我們深思:
其一,重視個人出身。中國很早就很重視每個人的氏族出身,《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中記載的凡是即帝位的都無一例外追溯到名聲地位顯赫的黃帝,這可能是事實,但更可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而這么說的。
其二,重視血緣關(guān)系。中國人很重視血緣關(guān)系,俗語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說。再有中國人喜好以稱兄道弟來表示朋友之間關(guān)系密切。《五帝本紀》中甚至連常常迫害舜的異母兄弟“象”也被封為侯。
其三,《五帝本紀》中傳說色彩濃厚,尚夸飾。例如說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等等。
一方面,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里,被當作賢君圣主的楷模歷代傳頌?!把S子孫”也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一種稱呼。另一方面,《五帝本紀》中記載的事情雖然未必全部可靠,但它也不是毫無依據(jù)的。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地下文物的發(fā)掘來看,有些記載是言之有征的,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
項羽本紀讀書筆記篇九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jīng)濟一臥龍”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后世對于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而項羽又是史記十二本紀中唯一一個沒有統(tǒng)一中國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項羽本紀從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烏江,歷史跨度八年。期間不乏被廣為流傳的“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最后楚漢相爭并于漢。歷史在這里沒有用最通常的評價標準:“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從看見秦始皇巡游時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便展開了他敢愛敢恨的一生。
因為不忍看到士卒忍饑受凍而主帥卻置酒高會,他奮起殺帥奪印,帶領(lǐng)楚軍破釜沉舟九戰(zhàn)破秦軍于鉅鹿城下;因為看不慣天下黎民飽受征戰(zhàn)之苦,他竟然在兩軍陣前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來決一雌雄;因為一個紅顏知己他甚至猶豫不決,打算放棄突圍的機會;因為自己沒能把當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帶回去而只把跟隨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了亭長,自己卻寧可自刎于滔滔烏江前。項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個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歷史書卷上的人。
以古觀今,雖然已歷千年,但是人們談起項羽卻還是唏噓感嘆。為什么,因為雖然時間的變遷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卻改變不了人性與人心。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在早已被淹沒的歷史中探尋真相的原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項羽雖然失了天下,但卻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們今人活在當下,有的人為了金錢忙忙碌碌,有的人為了名利爾虞我詐,有的人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為了一時安逸玩物喪志。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王一樣活出自己最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歷經(jīng)滄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讓人感覺到如此的鮮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書本,拾起心情,卻又感覺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與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價值觀的壓迫下生活。雖然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羨慕,卻在這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頭來也許我們的墓志銘上會有華麗的語句來形容我們短暫的一生,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樣的路,重復了同樣的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砂輪不斷的砥礪下變的暗淡。
項羽的一生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都短暫,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雖然他會因為久攻不下而把別人的父親妻子架在油鍋上要挾;雖然他會因為一個官職,把已經(jīng)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復把玩卻不舍得給;雖然他會因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雖然他會為了一個歌姬而愁腸百轉(zhuǎn)。但是誰又能說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毫無顧忌的展現(xiàn)了出來呢,比起那些在乎“眾口鑠金”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總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項羽的這些缺點反而更讓他顯得親切與真實。
往事越千年,在品讀《項羽本紀》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體會李清照發(fā)出的“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細心去撿拾,會發(fā)現(xiàn)原來項羽帶給我們的率真與不羈是如此的珍貴,如同一顆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