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精選十篇)

字號:

母愛是我們心中的彩虹,給我們展現世界的美好;母愛是門前的路燈,給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1.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一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注釋:
    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xiāng)的游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2.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二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蹦巳?,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彼炀印<懊献娱L,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游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還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到:“這里不該是我?guī)е⒆幼〉牡胤?。”于是將家搬到一處集市旁,孟子又學玩起了*猾商人夸口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說:“這里也不是我該帶著孩子居住的地方?!庇謱⒓野岬搅艘粋€學宮的旁邊。這時孟子所學玩的,就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說:“這里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這里。等到孟子長大成人,學精六藝,終于成為有名的大儒。后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于利用環(huán)境漸染教化孩子。
    3.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三
    《烏夜號》
    李群玉〔唐代〕
    層波隔夢渚,一望青楓林。
    有鳥在其間,達曉自悲吟。
    是時月黑天,四野煙雨深。
    如聞生離哭,其聲痛人心。
    悄悄夜正長,空山響哀音。
    遠客不可聽,坐愁華發(fā)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聲猶至今。
    譯文:
    在這波濤拍岸夢里相隔的江水邊,一眼望去是漫無邊際的青楓林。
    有鳥兒在林間,通宵達旦的悲啼鳴叫。
    此時正是個沒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籠罩在蒙蒙細雨中。
    就像聽見人生離別的哭聲,聲聲痛入人心。
    靜悄悄的夜晚還很長,空山中的悲啼之聲久久不絕。
    我這遠方來的人聽不下去,坐在這里發(fā)愁都白了頭發(fā)。
    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鵑,也大概是桓山鳥了。
    桓山鳥所生的四個兒子長大分赴四海,它們的母親至今還在哭泣。
    注釋:
    夢渚:即云夢澤。
    是時:此時。
    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蜀帝魂:指杜鵑,相傳為古蜀帝杜宇所化。
    桓山禽:源見”桓山之悲“。本指悲鳴的鳥。形容鳥鳴悲切。
    4.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四
    《歸家》
    王冕〔元代〕
    我母本強健,今年說眼昏。
    顧憐為客子,尤喜讀書孫。
    事業(yè)新燈火,桑麻舊里村。
    太平風俗美,不用閉柴門。
    譯文:
    我的母親一直以來身體健康硬朗,今年突然來信說眼睛昏花了。
    原來是顧念憐愛我這個在外的游子,并且想見一見在外求學的孫子。
    我們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達旦的暢歡,說著以前的農事。
    太平的鄉(xiāng)村人們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覺連柴門都不用關閉。
    注釋:
    顧憐:顧念憐愛。
    客子:離家在外的人。
    桑麻:泛指農作物或農事。
    5.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五
    《別老母》
    黃景仁〔清代〕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賞析: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點明了別母的主題,并融含了遠游異鄉(xiāng)、身世飄零的悲哀之感。“白發(fā)愁看淚眼桔”緊承首句而來,詩人并沒有直接抒寫別母時的傷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體細節(jié)和特征鮮明的母親的形象已經能夠感受到母與子各自內心的情感運動及相互間情感的交流:兩兩相對,默然無語,母親的凄楚和耽念,詩人的悲愁和愧疚,盡在不言中。
    “慘慘柴門風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畫面,同時造成了一種充溢著強烈悲哀情緒的氛圍。詩人也不由從心底發(fā)出“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慨嘆?!按藭r有子不如無”是詩人感情步步加深,層層蓄積,凝聚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迸發(fā),從而就產生了動人的情感力量,表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矛盾運動,具有豐富復雜的心理內容。
    這首詩通過眼見別時的實況與懸想今后的虛景相結合,用白描手法表達了詩人與母親分別時的憂愁、無奈、痛苦與感傷,把別離之情表現得貼切又沉痛。
    6.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六
    《歲暮到家》
    蔣士銓〔清代〕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賞析:
    母愛是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但古詩中表現這一題材的作品卻不很多,最的當屬孟郊的《游子吟》,說盡了天下父母愛子之心。蔣士銓這首《歲暮到家》則從另一個角度細膩地刻畫了母親的愛心,與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借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母親對兒子的愛心沒有止境,兒子及時歸來使母親驚喜萬分,首聯(lián)上句直寫母親的愛心,下句寫久別的兒子歲暮之際回家團聚時母親的喜悅心情,一個“喜”字,包含了母親對兒子無盡的關懷和憐愛、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注腳。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說御寒的冬衣縫得針腳細密,問候的家信墨痕尚新。這兩句詩極力突出母親對兒子的關懷和思念:細細縫好御寒的冬衣,時時捎去噓寒問暖的家信。那一針一線,一字一句中蘊涵了多少慈母的愛心。一個“密”字,道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一個“新”字,道出了母親心中的思念和關懷。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闭f一見面便心疼兒子的面容清瘦,叫著孩子問起一路上的艱辛。這里敘寫母親與兒子相見時的情景,進一步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看到兒子面容清瘦,母親心中十分憐惜,連忙把兒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細詢問一路上的風塵勞頓,問長問短,反反復復,不厭其煩。一“憐”一“問”,慈愛之心,躍然紙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眱删鋵憙鹤有闹袘M愧自己沒有盡到孝敬母親的責任,不敢向母親訴說那一路的風塵,這里通過直抒詩人的慚愧心情表達出母子之間的深情。在慈愛的母親面前,詩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敬愛,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內疚,由于自己出門在外未能在母親膝下承歡盡孝,深感未盡到人子的責任,從而辜負了母親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訴說自己旅途的艱辛。除了慚愧之外,此處也含有擔心直言遠行的勞頓,會使母親更加心疼的含義,因此“不敢嘆風塵”,自然也蘊涵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味。
    該詩是一首表現骨肉親情的詩作。詩中通過描述久別回家的游子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頌揚了母愛的深厚和偉大。
    7.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七
    《蓼莪》
    佚名〔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賞析:
    《毛詩序》說此詩“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yǎng)爾”,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勞苦”云云,正如歐陽修所說“非詩人本意”(《詩本義》),詩人所抒發(fā)的只是不能終養(yǎng)父母的痛極之情。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yǎng)“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于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環(huán)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yǎng)盡孝。后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yǎng)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yǎng)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于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轉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這章最后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yǎng)父母,報大恩于萬一,痛極而歸咎于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后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chuàng)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凄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fā)發(fā)、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后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后呼應,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稌x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yè)者并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臺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zhí)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子女贍養(yǎng)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后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8.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八
    《將歸舊山留別孟郊》
    鮑溶〔唐代〕
    擇木無利刃,羨魚無巧綸。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貧。
    前者不厭耕,一日不離親。
    今來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蠶桑能幾許,衣服常著新。
    一飯吐尺絲,誰見此殷勤。
    別君歸耕去,持火燒車輪。
    譯文:
    想要砍木材手中卻無刀斧利刃,想捉魚蝦又沒有漁網魚具。
    我怎么這般不自量力,自找麻煩受此行路途中的清貧。
    原來的我不厭倦耕作,因為可以享受每日承歡娘親膝下的溫馨。
     如今呆在這這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卻不在這里。
    那一片悠悠慈母之心,只希望她一切如我所愿健康無恙。
    小小的桑蠶吐的絲能沒有多少,卻可讓我們的衣服常常換新。
    就如蠶而兒一樣僅僅一頓飯的需索卻吐出蠶絲造福與人,誰見過世上如母親這般不求回報的人。
    罷了罷了,我還是告別朋友回去耕田吧!把行路的車子拆去輪子當做柴薪。
    注釋:
    綸:釣魚的絲線。
    愿:祈愿,希望。
    9.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九
    《思母》
    與恭〔元代〕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譯文:
    看到寒霜把蘆花摧殘,不禁落下了傷心的淚水;滿頭白發(fā)的老母親再也不會到門口倚靠著柴門盼望我、看望我了。
    去年五月梅雨時節(jié),家中糧斷,只好典袈裟糴米回家,奉養(yǎng)母親。
    注釋:
    霜殞蘆花:寒霜把蘆花摧殘。
    蘆花:后世專以蘆花代指母愛。
    無復:不再。
    倚柴扉:指母親倚門望兒。
    黃梅雨:梅子熟時之雨,時當農歷四、五月。黃梅謂梅子,熟時呈黃色,故稱。
    典:典當,抵押。
    糴:買入糧食谷物。
    鑒賞:
    這是一首飽蘸生活氣息,充滿真情實感的思母詩。
    首句點明時節(jié),渲染思情:霜打蘆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機欲舍難舍,令他想起了母親的白發(fā),想起了母親的故去,不由潸潸淚下。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去年五月歸家省親時的情景: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僧人典當了法衣,買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親,而白頭的娘親就是在柴門邊盼望著兒子的的歸來……詩如一幀發(fā)黃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響著余韻,久縈心間。
    與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見背,唯留老母貧苦獨守。恭公雖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負親恩。雖然自己過的也是清貧淡泊的生活,仍時時接濟老母?,F在母親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滿腔懷念。這首詩并沒有華美的詞藻,只是用極普通的詞語,敘述極平凡的往事。然而,詩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讀來令人深為感動,惋嘆不已。
    10.描寫母親節(jié)的詩詞及詩句 篇十
    1、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慈禧《贈母親的詩》
    2、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3、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李商隱《送母回鄉(xiāng)》
    4、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畎住对フ滦小?BR>    5、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钯R《春坊正字劍子歌》
    6、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蔣士銓《歲暮到家》
    7、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Y士銓《歲暮到家》
    8、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9、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褥顿浤赣H的詩》
    10、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虾迫弧端蛷垍⒚鹘浥e兼向涇州覲省》
    11、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倪瑞璿《憶母》
    12、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究請D《步虛》
    1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14、慈母抱兒怕入席,那暇更護雞窠雛?!n愈《射訓狐》
    15、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对娊洝ぶ苣稀じ瘃?BR>    16、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妒濉吠醢彩?BR>    17、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白居易《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