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精選20個)

字號:

冬天,是一個充滿靜謐與寒冷的季節(ji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的故事在冬日的背景下上演,成為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典故。這些典故有的展現(xiàn)了古人的高尚品德,如在冰天雪地中堅守的孝道;有的則與冬日的節(jié)氣習(xí)俗緊密相連,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還有的記錄了冬日里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傳奇經(jīng)歷,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jìn)為大家精心整理的20個與冬天相關(guān)的歷史典故,感受古人在冬日里的智慧、勇氣與情懷。
    1.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一
    雪中送炭
    據(jù)說,宋太宗貴為帝王,卻知道創(chuàng)業(yè)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樸,也很能體恤百姓。
    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貍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里還覺得冷。他思慮道:“天氣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BR>    于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jìn)宮,對他說道:“現(xiàn)在這么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xiàn)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
    開封府尹聽后,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于是,歷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2.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二
    踏雪尋梅
    典故出自宋代《北夢瑣言》。
    有人問相國鄭綮有沒有新詩,他回答道,“詩思在灞橋風(fēng)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
    明代程羽文《詩本事·詩思》中,則是將這個典故放在了孟浩然身上。
    后人用“踏雪尋梅”,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fēng)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這個典故也被稱為灞橋風(fēng)雪、騎驢風(fēng)雪中、小橋風(fēng)雪成詩處。
    3.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三
    殘氈擁雪
    典故出自《漢書·李廣蘇建列傳》。
    蘇武出使匈奴,時值兩國開戰(zhàn),他寧死不降,被迫淪為奴隸。
    他被驅(qū)逐到苦寒之地牧羊,渴飲積雪,饑吞毛氈,19年后才回到漢朝。
    啖,即“吃”;龍庭是匈奴單于祭天地鬼神之所,代指匈奴領(lǐng)域。
    后人用這個典故形容忠臣義士歷經(jīng)艱難,卻忠心不改、矢志不渝。
    嚙雪、窖里雪氈、啖雪龍庭、雪窖冰天、雪窖羝羊、雪里餐氈、餐氈雪、握雪餐等典故也是同義。
    4.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四
    剡溪風(fēng)雪
    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任誕》。
    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居住在山陰,某夜大雪突至,他從夢中醒來,打開門,命人倒酒賞雪。
    四周皎然如白晝,他突然想起居住在剡縣的老朋友戴安道,于是連夜乘舟前往。
    小船在溪流中走了一夜,天亮?xí)r才到了戴家門前,卻又掉頭回去了。
    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后人用這個典故比喻思友、訪友,或形容人行事灑脫、瀟灑率真。
    剡溪雪、山陰夜雪、王子雪舟、山陰雪夜船、剡舟夜雪、訪雪舟、雪夜訪戴等典故也有同義。
    5.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五
    師門立雪
    典故出自宋代《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dá)摩》。
    南北朝時期有個叫神光的僧人,前往少林向達(dá)摩求教。達(dá)摩自顧自面壁,對他不理不睬。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神光堅定地站在門口,到了天明積雪已經(jīng)過膝。
    達(dá)摩憐憫地問他所求何事,他悲戚流淚說,“惟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后來《宋史·楊時傳》記載,楊時拜理學(xué)大師程頤為師。一日和朋友拜訪師/父,對方已經(jīng)睡去,兩人在門外侍立不去,等程頤醒來,門外積雪已經(jīng)一尺深了。
    后人以此典形容尊師重道,苦心求學(xué)。一燈傳立雪、少林立雪、庭雪到腰、程門晴雪、立深雪、立雪程門都是同義。
    6.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六
    東郭踏雪
    典故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漢武帝時,齊人東郭先生是一位方士。在等待被召見時,處境窘迫,衣服破舊,鞋子無底。
    大雪天,他穿著沒有鞋底的鞋子行走在雪地上,如果有人問,就用滑稽的語言自嘲。
    后來常用這個典故來指貧士,也常借以詠雪。
    7.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七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有個大學(xué)者叫張岱。他博學(xué)多聞,喜歡游山玩水、品茗賦詩的詩意生活。一年,連下三天大雪。雪剛停,張岱便乘著一葉小舟,前往西湖上的湖心亭看雪。
    舟停靠岸時,張岱隱隱聽見人的說話聲。原來,湖心亭中已有兩個人,他們對坐在氈子上,邊喝酒邊聊天,好不愜意。張岱上前道:“沒想到,如此風(fēng)雅之事,竟讓二位占了先機?!蹦嵌艘姷綇堘芬埠荏@喜:“想不到,這里還能遇到您!”沒有過多的寒暄,素昧平生的三個人,像老朋友一樣,一起飲酒賞雪、談古論今。
    8.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八
    雪夜訪戴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一次從酣睡中醒來,看到一地潔白。于是,詩性大發(fā),吟起了左思的《招隱詩》來。
    吟著吟著,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這時的戴逵卻遠(yuǎn)在剡縣。顧不得這些,他立馬劃著小舟連夜前往。經(jīng)過一夜的奔波,他終于來到了戴逵家門前。不知怎么的,他卻突然折返。
    后來,有人問他這又是為何?他答:“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后因以“乘興”、“剡溪興”指趁一時高興;興會所至。以“訪戴”指造訪故友。
    9.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九
    焦先雪寢
    焦先是漢末隱士,他平時沉默寡言,常?!奥妒壮嘧悖Y(jié)草為裳”。一次,焦先的草屋被野火燒毀,人們?nèi)タ此麜r,只見焦先端坐在火中,草屋都已經(jīng)燒成灰燼了,焦先才慢慢站起來,他身上的衣服卻沒燒著。
    后來焦先又把草屋蓋了起來,忽然下了一場大雪,很多房子都被大雪壓塌了,焦先的草房也被雪壓倒了。人們再去看時,找不著他,害怕他凍死,就扒開草房尋找,只見焦先臥在雪底下熟睡,面色紅潤,呼吸均勻,如同在盛暑時醉臥的狀態(tài)。
    人們都認(rèn)為焦先是異人,很多人想向他學(xué)道,焦先拒絕了。后來他遠(yuǎn)離人群,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后因以指隱居的生活。如元戴良《次韻春雪禁體》:“臥廬正慕焦寢安,掃徑卻嗟袁路斷?!?BR>    10.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
    袁安臥雪
    典故出自《后漢書·袁安傳》李賢注引晉周斐《汝南先賢傳》。
    某年冬日,大雪紛飛十余日,積雪一丈多厚。洛陽令到州里巡視災(zāi)情,訪貧問苦,看到家家戶戶都在掃雪開路,袁安家卻冰雪堵門。
    洛陽令命人鑿冰除雪,破門而入,但見袁安偃臥在床,奄奄一息。于是便問他為什么不出門乞食,他說“大雪天人人皆又餓又凍,我不應(yīng)該再去干擾別人!”
    后人用這個典故表達(dá)高士生活清貧但有操守,也作積雪臥園、扃門臥、臥雪情操等。
    11.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一
    雪滿梁園
    典故出自《昭明文選》。
    梁園是梁孝王劉武營造的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建于西漢,原名兔園。
    冬天白雪覆蓋時,梁園銀裝素裹,風(fēng)景尤為迷人,有“梁園雪霽”之稱。
    鄒陽、嚴(yán)忌、枚乘、司馬相如等人經(jīng)常在此聚集,吟詩作賦,吹彈歌舞。
    后世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岑參、李商隱、王勃、李賀、秦觀等詩人都曾慕名前來拜訪,李白更是居住長達(dá)十年之久不忍離開。
    后人用“梁苑雪”來詠文人賞雪賦詩之雅事,也作梁園密雪、梁園賦雪、梁苑雪、雪銷酒盡、梁王雪下、兔園留寒等。
    也用“延枚”指邀請賓客,“梁苑客”指有才華的賓客。
    12.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二
    謝女詠雪
    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言語》。
    東晉時期,謝家有位才女謝道韞,有林下風(fēng)氣,被稱為“雅人深致”。
    一日天降大雪,叔父謝安興致大起,問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
    侄兒謝郎立即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
    而謝道韞悠然神想后,道:“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這就是典故“詠絮才”,后人也以此贊譽在詩文創(chuàng)作方面卓有才華的女子,以“謝家詠雪”形容作詩詠雪。
    詠雪妹、謝女雪飛香、謝庭飛雪、雪絮因風(fēng)、賦雪詞等也都出自于此。
    13.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三
    螢窗雪案
    典故出自《晉書·車胤傳》和《初學(xué)記》。
    車胤從小勤學(xué)不倦,因為家中貧困沒有燈油,夏天就用囊盛螢火蟲照亮,夜間繼續(xù)讀書。
    孫康也是家中貧困,冬天的夜間沒有燈火,就映照著雪光來讀書。
    后人將“螢窗雪案”作為勤學(xué)苦讀之典,也作螢雪、螢案、雪窗、映雪。
    14.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四
    郢中春雪
    典故出自《昭明文選·戰(zhàn)國策·宋玉》。
    郢中有人唱歌,開始時唱《下里》《巴人》,數(shù)千人跟著唱和。
    但是等到唱《陽春》《白雪》時,卻只有數(shù)十人能夠跟著唱和。
    后人用下里巴人和巴歌來比喻通俗作品或民歌;而陽春白雪和郢歌來比喻高雅卻難于被人賞識的作品。
    白雪、白雪歌、郢唱、郢律、雪唱、雪滿琴等典故,也可以用來指代高雅作品。
    15.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五
    鵝池雪
    典故出自《舊唐書·李晟列傳·李愬》。
    李愬是中唐時期的名將,他曾雪夜奇襲蔡州,擒獲叛逆的吳元濟。
    半夜行軍,雪越來越大,靠近城邊時看到鵝鴨池,李愬命令士兵驚醒鵝鴨。
    鳴叫的聲音掩蓋住了軍隊的聲音,大軍殺到吳元濟門外,下屬才來報告。
    后人用這個典故稱贊將領(lǐng)足智多謀,或形容破敵立功的雄心壯志,也名雪夜入蔡州、誤了吳元濟、將軍半夜鵝等。
    16.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六
    冰雪顏
    典故出自《莊子集釋·內(nèi)篇·逍遙游》。
    神山姑射上,住著一位神女,“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這個典故形容女子潔美的體膚,比喻出塵脫俗的仙子,或比喻梅花。
    也稱作冰肌玉骨、冰雪容、姑射冰肌、玉雪姿、雪貌冰膚、霜雪姿。
    17.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七
    嚼梅咽雪
    宋朝時有位鐵腳道人,聽名字就知道是踏雪能手,經(jīng)常赤腳踏雪。光是踏還不夠驚艷,這位道人還邊踏邊朗誦《莊子秋水篇》,同時“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BR>    嚼梅咽雪這種行為有食物中毒的風(fēng)險,請勿輕易模仿。
    18.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八
    粵犬吠雪
    唐朝柳宗元被貶謫到嶺南地區(qū),他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有一天,這個很少下雪的地區(qū)下了一場大雪,大家都很開心,同時幾個州的狗都亂跑狂吠,直到雪化為止。形容不要少見多怪。
    19.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十九
    立冬吃餃子
    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來辭官回鄉(xiāng)。正好趕上冬天,他看見南陽一帶的老百姓饑寒交迫,缺衣少食的人們兩只耳朵都被嚴(yán)重凍傷了。
    當(dāng)時傷寒病流行,這在當(dāng)時是一種治不好的傳染病。從凍傷耳朵到得傷寒病,因此而病死的人很多。
    張仲景起了惻隱之心,他憑著自己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dāng)?shù)卮盍艘粋€大醫(y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吃。
    老百姓吃了這個奇怪的“藥”,既治好了凍耳朵,又抵御了傷寒病。從此鄉(xiāng)里人就模仿制作,并把它稱為"嬌耳“。
    20.冬天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篇二十
    立冬喝羊湯
    據(jù)說在漢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畏懼寒冷。每到冬天,手腳冰涼,胃口不好,無論穿多厚的衣服都會凍得瑟瑟發(fā)抖。
    劉邦手下有一位大將軍叫樊噲,他原本是一名屠夫。眼看立冬來臨,他宰殺了一頭羊,熬了一鍋濃湯,端到劉邦面前說:“喝下這碗熱羊湯,定能驅(qū)走身體的寒冷”。
    劉邦很感動,立馬喝下了這碗大臣親手做的羊肉湯。很神奇的是,他竟然一點都不覺得冷了,甚至額頭還熱得冒出汗。
    從此以后,每年立冬之時,劉邦都會喝羊肉湯來抵御寒冷。后來,民間也逐漸形成了立冬喝羊肉湯的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