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20首

字號:

唐詩三百首中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風貌,表現(xiàn)出新的藝術(shù)和思想特色。唐代詩歌,尤其是盛唐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強烈地追求“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無比向往建功立業(yè)的不凡生活。下面是分享的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20首。歡迎閱讀參考!
    1.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一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唐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年少時離鄉(xiāng)老年才歸家,我的鄉(xiāng)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fā)卻已經(jīng)疏落。
    家鄉(xiāng)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你是從哪里來的呀?
    注釋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xiāng)。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xiāng)時已年逾八十。
    鄉(xiāng)音:家鄉(xiāng)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
    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fā)。一作“面毛”。衰(cui):現(xiàn)一些教材版本讀“shuā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2.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二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后發(fā)現(xiàn)這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留之物。
    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jié)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guān)進銅雀臺了。
    注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取。
    磨洗:磨光洗凈。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zhàn)役──火燒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zhàn)并為此戰(zhàn)役中的主要人物。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里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女,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quán)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tǒng)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3.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三
    相思
    王維〔唐代〕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釋
    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qū)的植物,結(jié)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fā)故枝”。
    “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4.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四
    八陣圖
    杜甫〔唐代〕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譯文
    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chuàng)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東吳。
    注釋
    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zhàn)。
    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石不轉(zhuǎn):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5.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五
    哥舒歌
    西鄙人〔唐代〕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譯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掛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邊夜帶寶刀。
    吐蕃族至今牧馬只敢遠望,他們再不敢南來越過臨洮。
    注釋
    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將,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稱作為姓氏?!度圃姟奉}下面注釋:“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jié)度使,控地數(shù)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BR>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窺:竊伺。
    牧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擾活動。
    臨洮:今甘肅省洮河邊的岷縣。一說今甘肅省臨潭縣。秦筑長城西起于此。
    6.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六
    登樂游原
    李商隱〔唐代〕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qū)車登上了樂游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注釋
    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nèi)地勢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稘h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chǎn)后死去葬于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游原”。對此《關(guān)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于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向晚:傍晚。不適:不悅,不快。
    古原:指樂游原。
    近:快要。
    7.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七
    送別
    王維〔唐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guān)閉。
    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注釋
    掩:關(guān)閉。柴扉:柴門。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8.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八
    渡漢江
    宋之問〔唐代〕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
    客居嶺外與家里音信斷絕,經(jīng)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離故鄉(xiāng)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
    漢江:漢水。長江支流,源出陜西,經(jīng)湖北流入長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qū),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xiāng)來的人。
    9.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九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yīng)物〔唐代〕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yīng)未眠。(空山一作:山空)
    譯文
    在這秋夜我心中懷念著你,一邊散步一邊詠嘆這初涼的天氣。
    寂靜的山中傳來松子落地的聲音,遙想你應(yīng)該也還未入睡。
    注釋
    丘二十二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后隱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員外”。
    屬:正值,適逢,恰好。
    幽人:幽居隱逸的人,悠閑的人,此處指丘員外。
    10.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裴迪〔唐代〕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譯文
    歸隱山林去到最深處,山巒溝壑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短暫地游了游就匆匆出去。
    注釋
    崔九:即崔興宗,嘗與王維、裴迪同居輞川。
    南山:即輞川南邊的終南山,故詩中說他“歸山”。
    馬上口號:在馬背上順口吟成詩句。《全唐詩》此詩題下面注釋:一作“留別王維”。
    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
    11.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一
    后宮詞
    白居易〔唐代〕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濕一作:盡)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譯文
    眼淚濕透羅巾難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聲還響成一片。
    紅顏尚未老去已經(jīng)失去了君王的恩寵,斜靠著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注釋
    宮詞:此詩題又作《后宮詞》。
    按歌聲:依照歌聲的韻律打拍子。
    紅顏:此指宮女。
    恩:君恩。
    熏籠:覆罩香爐的竹籠。香爐用來熏衣被,為宮中用物。
    12.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二
    涼州詞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臥在沙場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外出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xiāng)?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當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fā)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將要。
    琵琶:這里指作戰(zhàn)時用來發(fā)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zhàn)場。
    君:你。
    征戰(zhàn):打仗。
    13.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xiāng)作客,每逢節(jié)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古以九為陽數(shù),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guān)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
    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
    佳節(jié):美好的節(jié)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 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jié)插戴茱萸可以避災(zāi)克邪。
    14.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四
    金縷衣
    杜秋娘〔唐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惜取一作:須取)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花開一作:有花)
    譯文
    我勸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祿,要珍惜少年求學的時期。
    花開可以折取的時候就要盡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注釋
    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惜:珍惜。
    堪:可以,能夠。
    直須:盡管。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15.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五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注釋
    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xiāng)的游子。
    臨:將要。
    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guān),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nóng)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16.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六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唐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一作:蓬萊)
    譯文
    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jié)。
    春蠶結(jié)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云的鬢發(fā)改變顏色,容顏不再。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
    注釋
    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東風無力百花殘:這里指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jié)。東風,春風。殘,凋零。
    絲方盡:絲,與“思”諧音,以“絲”喻“思”,含相思之意。
    蠟炬:蠟燭。
    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guān)義,指相思的眼淚。
    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鏡,用作動詞,照鏡子的意思。
    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fā),這里比喻青春年華。
    應(yīng)覺:設(shè)想之詞。
    月光寒:指夜?jié)u深。
    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處。
    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殷勤:情誼懇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17.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七
    過故人莊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nóng)務(wù)。
    等到九九重陽節(jié)到來時,我還要來這里觀賞菊花。
    注釋
    過:拜訪。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莊,田莊。
    具:準備,置辦。雞黍:指農(nóng)家待客的豐盛飯食(字面指雞和黃米飯)。
    黍(shǔ):黃米,古代認為是上等的糧食。
    邀:邀請。至:到。
    合:環(huán)繞。
    郭:古代城墻有內(nèi)外兩重,內(nèi)為城,外為郭。這里指村莊的外墻。
    斜(xié):傾斜。另有古音念xiá。
    開:打開,開啟。軒:窗戶。面:面對。
    場圃:場,打谷場、稻場;圃,菜園。
    把酒:端著酒具,指飲酒。把:拿起。端起。
    話桑麻:閑談農(nóng)事。
    桑麻:桑樹和麻。這里泛指莊稼。
    重陽日:指夏歷的九月初九。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還(huán):返,來。
    就菊花:賞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18.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八
    山居秋暝
    王維〔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里傳來喧鬧聲,知是少女洗衣歸來,蓮葉輕搖知是上游蕩下輕舟。
    任憑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讓我流連久居。
    注釋
    暝(míng):日落時分,天色將晚。
    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
    新:剛剛。
    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
    喧:笑語喧嘩。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滌衣物。
    隨意:任憑。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此處指詩人自己。
    留:居。
    19.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十九
    漢江臨泛
    王維〔唐代〕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譯文
    漢江流經(jīng)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荊門往東與九江相通。
    江水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兩岸山色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
    遠處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飄動,波翻浪涌,遼遠的天空也仿佛為之搖蕩。
    襄陽的風景天氣好,我愿在此地酣飲陪伴山翁。
    注釋
    漢江:即漢水,流經(jīng)陜西漢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陽、荊門、潛江、仙桃、孝感,到漢口流入長江。詩題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題名為“漢江臨眺”,臨眺,登高遠望。漢江從襄陽城中流過,把襄陽與樊城一分為二(合稱“襄樊”),以及襄樊周圍大大小小的無數(shù)城郭(包括襄陽城門外的許多“甕城”),一個個都像在眼前的水道兩旁漂浮。臨泛江上,隨著小舟在波瀾中搖晃,感覺遠處的天空都在搖動,非常恰當?shù)乜垲},寫出“臨泛”的獨特觀感。假如是“漢江臨眺”,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此詩還是應(yīng)題為《漢江臨泛》為是。
    楚塞:楚國邊境地帶,這里指漢水流域,此地古為楚國轄區(qū)。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陰、湘鄉(xiāng),合稱三湘。一說是漓湘、蒸湘、瀟湘總稱三湘。
    荊門:山名,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戰(zhàn)國時為楚之西塞。九派:九條支流,長江至潯陽分為九支。這里指江西九江。
    郡邑:指漢水兩岸的城鎮(zhèn)。浦:水邊。
    好風日:一作“風日好”,風景天氣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幼子,西晉將領(lǐng),鎮(zhèn)守襄陽,有政績,好酒,每飲必醉。這里借指襄陽地方官。
    20.唐詩三百首有注釋帶譯文 篇二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三秦之地護衛(wèi)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蜀川。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內(nèi)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
    注釋
    少府:官名。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wèi)。
    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guān)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guān)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guān)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
    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君:對人的尊稱,相當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nèi)。
    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比鄰:并鄰,近鄰。
    無為:無須、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沾巾:淚沾手巾,形容落淚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