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學習好比是另一門語言的學習,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注重積累基礎(chǔ)知識,付出了時間,才可以學好文言文。下面是分享的十篇文言文加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1.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一
智子疑鄰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簡介
智子疑鄰,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去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彼麄冟従蛹业睦先艘踩绱苏f。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非常機智,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這則故事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故事背景:春秋時代。
翻譯/譯文
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2.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二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yīng)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jīng)脫去衣服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lǐng)悟了六經(jīng)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BR> 3.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三
曾子殺豬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
簡介
《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
翻譯/譯文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后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后殺了豬就給你做?!边@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里只養(yǎng)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jié)時才殺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jīng)常從父母那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xiàn)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后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痹拥钠拮佑X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4.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四
黃香溫席
昔漢時黃香,江夏人也。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則扇父母之帷帳,令枕席清涼,蚊蚋遠避,以待親之安寢;至于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臥。于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譯文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并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啟示
黃香侍奉父母親的故事反映出一個孩子細致、純真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自內(nèi)心自然萌發(fā)、激發(fā)出來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盡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guān)心他們。要知道,他們把我們照料成大人時有多么辛苦。
5.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五
鐵杵成針
祝穆〔宋代〕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yè)。
譯文
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yè),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yè)。
注釋
世傳:世世代代相傳。
成:完成。
去:離開。
逢:碰上。
媼:婦女的統(tǒng)稱。
方:正在。
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
欲:想要。
感:被......感動。
還:回去。
之:代詞,指代老婦人在做的事。
卒業(yè):完成學業(yè)。
6.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六
自相矛盾
韓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埽稳??”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庇挚湟约旱拿f:“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庇腥藛査骸叭绻媚拿棠亩?,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注釋
矛: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戰(zhàn)時遮擋刀劍用。
譽:贊譽,夸耀。
曰:說,講。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對人的尊稱。
何如:怎么樣。
應(yīng):回答。
利:鋒利,銳利。
其:代詞。這里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賣。
者:...的人。
莫:沒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7.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七
愛蓮說
周敦頤〔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8.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八
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BR> 翻譯/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fù)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fù)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BR>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BR>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BR>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BR>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BR>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BR>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BR>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九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lǐng)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nèi)容有所領(lǐng)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10.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十
守株待兔
韓非子〔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種地的農(nóng)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折斷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農(nóng)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
注釋
株:樹樁。
走:跑。
觸:撞到。
折:折斷。
因:于是,就。
釋:放,放下。
耒(lěi):一種農(nóng)具。
冀:希望。
復(fù):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為:被,表被動。
1.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一
智子疑鄰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簡介
智子疑鄰,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去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彼麄冟従蛹业睦先艘踩绱苏f。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非常機智,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這則故事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故事背景:春秋時代。
翻譯/譯文
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2.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二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yīng)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jīng)脫去衣服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lǐng)悟了六經(jīng)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BR> 3.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三
曾子殺豬
朝代:春秋戰(zhàn)國|作者:韓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
簡介
《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
翻譯/譯文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后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后殺了豬就給你做?!边@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里只養(yǎng)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jié)時才殺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jīng)常從父母那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xiàn)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后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痹拥钠拮佑X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4.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四
黃香溫席
昔漢時黃香,江夏人也。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則扇父母之帷帳,令枕席清涼,蚊蚋遠避,以待親之安寢;至于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臥。于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譯文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并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啟示
黃香侍奉父母親的故事反映出一個孩子細致、純真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自內(nèi)心自然萌發(fā)、激發(fā)出來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盡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guān)心他們。要知道,他們把我們照料成大人時有多么辛苦。
5.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五
鐵杵成針
祝穆〔宋代〕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yè)。
譯文
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yè),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yè)。
注釋
世傳:世世代代相傳。
成:完成。
去:離開。
逢:碰上。
媼:婦女的統(tǒng)稱。
方:正在。
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
欲:想要。
感:被......感動。
還:回去。
之:代詞,指代老婦人在做的事。
卒業(yè):完成學業(yè)。
6.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六
自相矛盾
韓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埽稳??”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庇挚湟约旱拿f:“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庇腥藛査骸叭绻媚拿棠亩?,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注釋
矛: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戰(zhàn)時遮擋刀劍用。
譽:贊譽,夸耀。
曰:說,講。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對人的尊稱。
何如:怎么樣。
應(yīng):回答。
利:鋒利,銳利。
其:代詞。這里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賣。
者:...的人。
莫:沒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7.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七
愛蓮說
周敦頤〔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8.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八
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BR> 翻譯/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fù)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fù)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BR>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BR>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BR>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BR>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BR>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BR>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BR>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九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lǐng)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nèi)容有所領(lǐng)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10.十篇文言文加翻譯 篇十
守株待兔
韓非子〔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種地的農(nóng)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折斷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農(nóng)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
注釋
株:樹樁。
走:跑。
觸:撞到。
折:折斷。
因:于是,就。
釋:放,放下。
耒(lěi):一種農(nóng)具。
冀:希望。
復(fù):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為:被,表被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