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字號:

奮斗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努力。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學(xué)習(xí)中也是需要的??吹搅艘坏烙幸馑嫉念},就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它。為了學(xué)習(xí),廢寢忘食一點也不是難事,只要你做到了有興趣。高三頻道給大家整理的《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1.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一.對偶的定義
    對偶是用字?jǐn)?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dá)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切忌離開內(nèi)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仗而背離了修辭的根本目的。
    二.對偶的種類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jìn)、因果、假設(shè)、條件等關(guān)系的對偶形式。如: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三.對偶的結(jié)構(gòu)
    1、成分對偶。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時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后者尤與時宜不合。
    2、句子對偶。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四.對偶的作用
    對偶的作用: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用于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五.對偶的注意事項
    對偶時應(yīng)切忌離開內(nèi)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對仗而背離了修辭的根本目的。
    2.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1.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3.比喻三要素:本體、喻體、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何時、何地、何人、何因、何過、何果
    5.律詩四條件:八句四聯(lián)、偶尾同韻、中聯(lián)對偶、平聲合調(diào)
    6.五種表達(dá)方式:敘述、議論、抒情、說明、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jié)構(gòu):總分總結(jié)構(gòu)、總分結(jié)構(gòu)、分總結(jié)構(gòu)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按時間順序、按空間順序、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jié)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舉例法、對比法、喻證法、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shè)問、反復(fù)、對偶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14.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介賓短語、的字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16.十二詞類:名動形、數(shù)量代、副介連、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敘、倒敘、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表引文內(nèi)容省略、表列舉事項省略、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表解釋說明前文、表后文跳躍轉(zhuǎn)折、表聲音中斷延長、表時地數(shù)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表引用實際內(nèi)容、表諷刺反語、表特定謂語
    3.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介詞"于")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于)之(省略介詞"于")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倒裝句
    (1)而莫之天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后置)
    (5)翱翔蓬蒿之間(于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后置)
    4.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文言虛詞
    1、而
    ⑴連詞,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表轉(zhuǎn)折: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BR>    ⑶連詞,表并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連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連詞,表遞進(jìn):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2、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詞:青,取之于藍(lán)(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⑷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
    4、焉
    ⑴兼詞,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⑵句末語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5.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1、省主語
    在一個復(fù)句之中,第一個分句出現(xiàn)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個分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可以省略,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中稱為承前省。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保ā短一ㄔ从洝罚┑谝粋€分句的主語是"桃源人”后三個分句的主語同第一個分句,所以省略了。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常見。
    但是古代漢語中還有主語蒙下省略的現(xiàn)象。如“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在“無信”前省略了“你”,在“無禮”前省略了“你”。這種現(xiàn)象在新課標(biāo)語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見。
    由于在語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語常不一致,主語又因省略經(jīng)常不出現(xiàn),所以古代漢語中多有暗換主語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稱成為病句,可是在古代漢語中卻是允許的,正常的,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逼渲小耙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之前的主語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語是“漁人”。(《桃花源記》)主語在前后句發(fā)生了變化,但都省略了。
    2、賓語的省略
    古代漢語省略賓語的現(xiàn)象,在數(shù)量上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及物動詞雖然也要求一個賓語與之搭配,但這個賓語完全可以不出現(xiàn)而隱含起來,只要賓語所表達(dá)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者已經(jīng)談到過,不再出現(xiàn)也能使人正確體會出動作的接受者,賓語則可以省略。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意思是將尉拔出劍站了起來,吳廣也站了起來,奪下將尉的劍并且把他殺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賓語劍。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較常見。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詞賓語的現(xiàn)象,“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將以攻宋”?!豆敗愤@句話里的介詞"以”的賓語“之”省略了?!按巳艘灰粸椋ㄖ┚哐运劇敝械馁e語“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記》
    3、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6.高三必修三語文知識點整理
    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扎)
    2、越國以鄙遠(yuǎn)(意動,以……為邊邑)
    3、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
    4、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5、既東封鄭(使…成為疆界)
    6、闕秦以利晉(使…得利)
    (二)名詞作狀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
    2、夜縋而出(在晚上,當(dāng)晚)
    3、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在早上;到黃昏)
    (三)動詞作名詞
    1、君亦無所害(害處)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四)形容詞作名詞
    1、越國以鄙遠(yuǎn)(遠(yuǎn)方,邊遠(yuǎn)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五)形容詞作動詞
    1、因人之利而敝之(損害)
    2、肆其西封(擴張、延伸)
    (六)一般動詞的使動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卻)
    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使…虧損)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