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們要提前進行復習。以下是整理的《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一
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
②酸堿中和反應。
③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
④大多數(shù)化合反應(特殊: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shù)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2.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二
原子結構知識中的八種決定關系:
①質(zhì)子數(shù)決定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shù)(核電荷數(shù))
因為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②質(zhì)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
③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決定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因為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④電子能量的高低決定電子運動區(qū)域距離原子核的遠近。
因為離核越近的電子能量越低,越遠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類別。
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4為金屬,>或=4為非金屬,=8(第一層為最外層時=2)為稀有氣體元素。
⑥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4為失電子,>或=4為得電子,=8(第一層為最外層時=2)為穩(wěn)定。
⑦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合價。
原子失電子后元素顯正價,得電子后元素顯負價,化合價數(shù)值=得失電子數(shù)。⑧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
原子失電子后為陽離子,得電子后為陰離子,電荷數(shù)=得失電子數(shù)
3.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三
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質(zhì):常溫下為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液體,易結成冰一樣的晶體,所以純凈的乙酸又叫冰醋酸,與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結構: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羥基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學性質(zhì)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強,具有酸的通性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②乙酸能與碳酸鹽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來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還可以與碳酸鈉反應,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上述兩個反應都可以證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強。
(2)乙酸的酯化反應
CH3COOH+HOC2H5CH3COOC2H5+H2O
(酸脫羥基,醇脫氫,酯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乙酸與乙醇反應的主要產(chǎn)物乙酸乙酯是一種無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狀液體。在實驗時用飽和碳酸鈉吸收,目的是為了吸收揮發(fā)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應時要用冰醋酸和無水乙醇,濃硫酸做催化劑和吸水劑
4.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四
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工業(yè)制法:石油的裂解氣(乙烯的產(chǎn)量是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fā)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2、物理性質(zhì):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比空氣略輕,難溶于水
3、結構:不飽和烴,分子中含碳碳雙鍵,6個原子共平面,鍵角為120°
4、化學性質(zhì):
(1)氧化反應: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煙)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說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學性質(zhì)比烷烴活潑。
(2)加成反應: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應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還可以和氫氣、氯化氫、水等發(fā)生加成反應。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5.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五
膠體凝聚的方法:
(1)加入電解質(zhì):電解質(zhì)電離出的陰、陽離子與膠粒所帶的電荷發(fā)生電性中和,使膠粒間的排斥力下降,膠粒相互結合,導致顆粒直徑>10-7m,從而沉降。
能力:離子電荷數(shù),離子半徑
陽離子使帶負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Al3+>Fe3+>H+>Mg2+>Na+
陰離子使帶正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SO42->NO3->Cl-
(2)加入帶異性電荷膠粒的膠體:
(3)加熱、光照或射線等:加熱可加快膠粒運動速率,增大膠粒之間的碰撞機會。如蛋白質(zhì)溶液加熱,較長時間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變性。
6.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六
物質(zhì)的量的單位摩爾
1、物質(zhì)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
2、摩爾(mol):把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
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4、物質(zhì)的量=物質(zhì)所含微粒數(shù)目/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N/NA
5、摩爾質(zhì)量(M)
(1)定義:單位物質(zhì)的量的物質(zhì)所具有的質(zhì)量叫摩爾質(zhì)量。
(2)單位:g/mol或g、、mol—1
(3)數(shù)值:等于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或相對分子質(zhì)量。
6、物質(zhì)的量=物質(zhì)的質(zhì)量/摩爾質(zhì)量(n=m/M)
1.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一
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
②酸堿中和反應。
③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
④大多數(shù)化合反應(特殊: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shù)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2.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二
原子結構知識中的八種決定關系:
①質(zhì)子數(shù)決定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shù)(核電荷數(shù))
因為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②質(zhì)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
③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決定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因為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④電子能量的高低決定電子運動區(qū)域距離原子核的遠近。
因為離核越近的電子能量越低,越遠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類別。
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4為金屬,>或=4為非金屬,=8(第一層為最外層時=2)為稀有氣體元素。
⑥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因為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4為失電子,>或=4為得電子,=8(第一層為最外層時=2)為穩(wěn)定。
⑦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合價。
原子失電子后元素顯正價,得電子后元素顯負價,化合價數(shù)值=得失電子數(shù)。⑧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shù)決定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
原子失電子后為陽離子,得電子后為陰離子,電荷數(shù)=得失電子數(shù)
3.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三
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質(zhì):常溫下為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液體,易結成冰一樣的晶體,所以純凈的乙酸又叫冰醋酸,與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結構: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羥基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學性質(zhì)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強,具有酸的通性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②乙酸能與碳酸鹽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來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還可以與碳酸鈉反應,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上述兩個反應都可以證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強。
(2)乙酸的酯化反應
CH3COOH+HOC2H5CH3COOC2H5+H2O
(酸脫羥基,醇脫氫,酯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乙酸與乙醇反應的主要產(chǎn)物乙酸乙酯是一種無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狀液體。在實驗時用飽和碳酸鈉吸收,目的是為了吸收揮發(fā)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應時要用冰醋酸和無水乙醇,濃硫酸做催化劑和吸水劑
4.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四
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工業(yè)制法:石油的裂解氣(乙烯的產(chǎn)量是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fā)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2、物理性質(zhì):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比空氣略輕,難溶于水
3、結構:不飽和烴,分子中含碳碳雙鍵,6個原子共平面,鍵角為120°
4、化學性質(zhì):
(1)氧化反應: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煙)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說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學性質(zhì)比烷烴活潑。
(2)加成反應: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應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還可以和氫氣、氯化氫、水等發(fā)生加成反應。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5.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五
膠體凝聚的方法:
(1)加入電解質(zhì):電解質(zhì)電離出的陰、陽離子與膠粒所帶的電荷發(fā)生電性中和,使膠粒間的排斥力下降,膠粒相互結合,導致顆粒直徑>10-7m,從而沉降。
能力:離子電荷數(shù),離子半徑
陽離子使帶負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Al3+>Fe3+>H+>Mg2+>Na+
陰離子使帶正電荷膠粒的膠體凝聚的能力順序為:SO42->NO3->Cl-
(2)加入帶異性電荷膠粒的膠體:
(3)加熱、光照或射線等:加熱可加快膠粒運動速率,增大膠粒之間的碰撞機會。如蛋白質(zhì)溶液加熱,較長時間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變性。
6.高一上學期化學知識點總結筆記 篇六
物質(zhì)的量的單位摩爾
1、物質(zhì)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
2、摩爾(mol):把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
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4、物質(zhì)的量=物質(zhì)所含微粒數(shù)目/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N/NA
5、摩爾質(zhì)量(M)
(1)定義:單位物質(zhì)的量的物質(zhì)所具有的質(zhì)量叫摩爾質(zhì)量。
(2)單位:g/mol或g、、mol—1
(3)數(shù)值:等于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或相對分子質(zhì)量。
6、物質(zhì)的量=物質(zhì)的質(zhì)量/摩爾質(zhì)量(n=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