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小學生教案【五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以下是整理的《三年級小學生教案【五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三年級小學生教案
    課時:1課時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xiàn)欣賞評述
    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觀察與比較,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xiàn)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這一規(guī)律。
    2、能夠運用“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現(xiàn)物體的前后關系的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例舉“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
    2、能否用“近大遠小”這一規(guī)律來表現(xiàn)前后關系。
    3、畫面是否表現(xiàn)出了物體的前后關系。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交流課前觀察的結果,教師同時出示相應的圖片,影像資料等。說說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規(guī)律?舉例說明。
    二、發(fā)展階段
    討論:在以往的繪畫中,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xiàn)前后關系的?
    知道了“近大遠小”的規(guī)律后,說說你準備如何用它來表現(xiàn)景物前后關系?教師可以為學生的作業(yè)指定一個主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后自主命題,并選擇一種作業(yè)形式(繪畫,拼貼,或兩者結合)。
    繪畫之前可以與學生探討一下繪畫順序:先畫什么比較合理?
    三、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四、課后拓展
    尋找,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世界名畫,并用簡單的語言加以書面評論。
    2.三年級小學生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shù)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shù)”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shù)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tǒng)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tǒng)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shù),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shù)是個虛的數(shù)。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shù)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shù)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shù)不是一個實在的數(shù),去掉分和低分是為了讓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3.三年級小學生教案
    【教學要求】
    1、讀懂例文,體會童話故事生動、有趣的特點。
    2、指導學生看圖想象說話。
    3、在練說的基礎上,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編寫童話。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練說的基礎上,編寫童話。
    難點: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把童話編寫得生動有趣。
    【課前準備】
    1、例文的錄音。
    2、教材插圖的放大彩圖。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小朋友,教師知道你們都愛聽故事,今天,教師就請小朋友來吃故事大餐。
    二、讀懂例文
    1、聽例文錄音。
    今天老師帶來的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編寫的童話故事,請小朋友聽聽,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在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
    2、學生自由讀例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三、學編童話
    1、談話激趣。
    小朋友,你們覺得編這樣的童話故事很難嗎?那我們也來編編童話故事吧!
    2、指導看圖練說。
    (1)編點什么呢?我聽說近幼兒園的老師很苦惱,有一些小朋友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如我們就來編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送給他們,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你們覺得老師的提議怎么樣?
    (2)(出示掛圖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們能看懂這幅圖的意思嗎?小兔他怎么了?
    ①小組討論討論。
    ②指名說。
    ③師生共同想象、評議、補充。
    (提示:小兔的表情?小兔會說些什么?小兔該怎么辦呢?結果怎樣?)
    (3)依照例文,按照情節(jié)的發(fā)展,完整地編一個童話。
    ①說給同桌的小朋友聽,互相補充。
    ②大組交流、評議。
    (4)自由選擇情境編寫童話。
    這里還有幾幅圖,看著這些圖還可以編好多的故事呢。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覺得有內容寫的圖來編故事。
    ①學生自由練說。
    ②交流評議。
    3、學生練寫草稿。
    4、交流、評議、補充。
    (1)小組互讀互評互助。
    (2)大組交流,師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見。
    5、學生修改、謄寫。
    4.三年級小學生教案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進行口語交際;完成習作教學;學習多音字;積累古詩詞;學習新生字;展示作品
    2、過程與方法:
    (1)在口語交際中鍛煉流利語言,學會寫作。
    (2)在發(fā)現(xiàn)、研究中學習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誦中積累。
    (4)在展示中擴大見識。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讀、寫、背中訓練語言能力。
    重難點、關鍵:
    1、進行口語交際。
    2、完成習作。
    3、背誦古詩。
    教學目標:進行口語交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展示課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組講自己的課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獲。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講講今后的打算。
    四、請講得好的同學上臺講述自己的課余生活。
    1、生講,師略記條理。
    2、予以講解、梳理。
    五、評比。
    1、每組選出一個上臺。
    2、評比誰講得好。
    六、作業(yè):回家講給媽媽聽。
    5.三年級小學生教案
    《老北京的春節(jié)》
    一、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1、學生在原有的識字方法的基礎上自學9個生字并會組詞。
    2、讀熟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jié)的熱鬧氣氛。
    3、通過閱讀,能找出春節(jié)“開始、高 潮、和結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收集的資料整理歸類。
    二、廣泛搜集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新課標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處理資料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的有關過年方面的知識。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的資料。
    三、緊扣教學目標,靈活設計教學過程
    (一)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jié)嗎,為什么?”你們想知道老北京的春節(jié)是怎么過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節(jié)是怎么過的。(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并有針對性的對個別字進行讀、寫的指導。
    (三)交流資料,初步感知
    1、課前,老師已經讓同學們搜集有關“過年”的資料,誰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
    2、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書、問別人)
    3、老師通過看教學參考書和上網也收集到了一些有關過年的資料,你們想聽聽嗎?教師口述介紹。有條件的可以制成課件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這樣更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小結:看來呀,只要我們肯動手去找,動腦去想,動口去問就能獲得知識。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年的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節(jié)到底是怎樣一個熱鬧的場面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大聲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得不暢的句子做個記號,再回讀一遍。
    2、檢查讀文。這位同學有這么幾句話讀得不太通順,讓他再讀一讀或大家齊讀。讀給同桌聽一聽,同桌認為滿意了,打上“_”。
    (五)讀好課文
    1、我們已經把課文讀通順了,還得把課文讀懂、讀好。
    2、我們來讀第一自然段。
    指名兩位同學讀,誰的朗讀讀到大家心上去了,我們大家都來這樣讀一讀。
    3、同桌合作讀第二自然段,試著用“……要……還要……”說一句話并互相訂正。
    4、現(xiàn)在,我們換一種方式讀。
    教師引讀第三段
    師:到了臘月十九日——(生讀)
    5、范讀第四自然段,生細細品味并做出評價。體會除夕的熱鬧景象。
    6、男女生比讀第五自然段。解決不理解的詞“截然不同”并摘抄下來。大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同。
    7、師生對擂讀第六自然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升華,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的高 潮,人們看燈,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說一個排句。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8、齊讀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讀全文,解決問題
    1、讓學生說出春節(jié)“開始”、“高 潮”、“結束”的日子。(師同時板書)
    2、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熱鬧的氣氛。
    3、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干什么,再讀一讀。
    (七)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xiāng)過年的習俗。
    (八)課外作業(yè)
    結合“語文天地”中的“開卷有益”“大顯身手”“筆下生花”的訓練內容,讓學生課后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為下節(jié)課做鋪墊。
    四、小結
    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分類。
    同學們,一學期的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們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整理,分類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寫明是哪類材料,以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