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它是科學的大門和鑰匙,學數(shù)學是令自己變的理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數(shù)學本身也有自身的樂趣。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5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shù)拆成兩數(shù)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三、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課后編5道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題?!?BR> 2.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指南針
學生準備:指南針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備教學目標”“備重點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問。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你們去過北京嗎?(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北京)
師:下面老師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覽北京,看看天安門廣場及周圍都有哪些建筑。(課件出示教材2頁主題圖)
師:你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的哪面嗎?(學生觀察主題圖,用自己的方位知識描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看來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上、下、前、后、左、右來表示方向還不夠清楚,我們還要學習新的有關方向的知識。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詞?(學生自由匯報,有的學生知道東、南、西、北)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辨認東、南、西、北。(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自然引入,嘗試描述,感受方位詞在描述物體所在位置時的方便,制造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聯(lián)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認識東、南、西、北。
師: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場上鍛煉身體。(課件出示教材3頁例1的情境圖)你們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嗎?(小明面向的是東)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因為他面向太陽,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
課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東,他背對的方向是()。
(強調:東和西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板書:東與西相對,并讓學生讀一讀)
師:面向東,背對的是西,反過來,當你面向西時,你背對的是什么方向?(東)
課件出示:小明的右邊是南,左邊是()。
(強調:南和北也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板書:南與北相對,并讓學生讀一讀)
師:面向南,背對的是北,反過來,當你面向北時,你背對的是什么方向?(南)
師:你有什么好方法來記憶方向呢?老師這兒有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師:通過讀這首兒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東和西是相對的,南和北是相對的)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F(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例1的情境圖,把下面的四句話填寫完整。
圖書館在校園的____面,體育館在校園的____面。
教學樓在校園的____面,大門在校園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東、南、西、北。
師:指一指太陽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們教室的哪一面是東嗎?(學生用手指一指,并說一說判斷的方法)
師:請同學們全體起立,面向東面,一起說兒歌,并指出方向。(學生邊說兒歌,邊指出方向)
師:我們教室里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請大家用手指一指,說一說。(學生先自由說,再指名說,其余學生根據(jù)他說的用手指出東、南、西、北)
3.體驗順時針轉動。
(1)游戲:聽口令。(老師喊口令,學生做動作)
請全體同學起立,面向東面,向右轉,面向南面,再向右轉,面向西面,繼續(xù)向右轉,面向北面,接著向右轉,又回到了東面。(正好轉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剛才的順序讓學生再轉一轉,并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交流發(fā)現(xiàn):東、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規(guī)律呢?(順時針、相對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在學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豐富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
3.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shù)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shù)”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shù)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tǒng)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tǒng)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shù),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shù)是個虛的數(shù)。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shù)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高分,去掉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shù)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shù)不是一個實在的數(shù),去掉高分和低分是為了讓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4.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容:課本P2—P3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3.體會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教學準備:
教具:掛圖、“附頁1”圖1。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買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標價牌上的標價是笑笑第看到的,她不會讀了,想請同學們幫幫忙。
二、玩中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1)出示文具標價牌,學生仔細觀察,并將文具標價中的數(shù)分成兩類。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
書包45元水彩筆16。85元鋼筆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說一說小數(shù)那一類中每一種文具的單價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3)動筆填寫各種文具的價格,同桌互相檢查核對。
2.觀察對比,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1)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數(shù)與以前學過的數(shù),并進行比較,說說這組數(shù)有什么特點。
(2)說明像3.50,1.06,16.85,……這樣的數(shù)叫做小數(shù),認識小數(shù)點。
(3)簡單介紹小數(shù)的來歷。了解小數(shù)的讀法,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4)用小數(shù)的形式寫一寫文具的單價,再讀一讀。(可以寫書上的,也可以寫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單價。)
(5)小討論:小數(shù)點重要嗎?(小明把筆記本的單價3.50元寫成0.35元,會造成什么后果?讓學生議一議,交流后匯報。)
3.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過小數(shù)?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小數(shù),如有的學生說不出來,可留作業(yè),讓學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課前再交流。
4.試一試。
獨立完成“試一試”中的習題,同桌互相反饋。
三、學中做
1.寫一寫,讀一讀。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獨立完成。注意指導“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這一小題的寫法、讀法。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做中得
數(shù)學游戲。完成“練一練”第3題。
五、總結。
5.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旋轉與平移》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jīng)歷認識旋轉、平移現(xiàn)象的過程。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xiàn)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旋轉現(xiàn)象。
(一)做風車:
1、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說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說一說:
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xiàn)象。
二、認識平移現(xiàn)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說一說: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xiàn)象。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xiàn)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xiàn)象,哪些是旋轉現(xiàn)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yè):課本第4頁的第4題。
1.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shù)拆成兩數(shù)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三、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課后編5道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題?!?BR> 2.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指南針
學生準備:指南針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備教學目標”“備重點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問。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你們去過北京嗎?(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北京)
師:下面老師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覽北京,看看天安門廣場及周圍都有哪些建筑。(課件出示教材2頁主題圖)
師:你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的哪面嗎?(學生觀察主題圖,用自己的方位知識描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看來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上、下、前、后、左、右來表示方向還不夠清楚,我們還要學習新的有關方向的知識。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詞?(學生自由匯報,有的學生知道東、南、西、北)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辨認東、南、西、北。(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自然引入,嘗試描述,感受方位詞在描述物體所在位置時的方便,制造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聯(lián)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認識東、南、西、北。
師: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場上鍛煉身體。(課件出示教材3頁例1的情境圖)你們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嗎?(小明面向的是東)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因為他面向太陽,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
課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東,他背對的方向是()。
(強調:東和西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板書:東與西相對,并讓學生讀一讀)
師:面向東,背對的是西,反過來,當你面向西時,你背對的是什么方向?(東)
課件出示:小明的右邊是南,左邊是()。
(強調:南和北也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板書:南與北相對,并讓學生讀一讀)
師:面向南,背對的是北,反過來,當你面向北時,你背對的是什么方向?(南)
師:你有什么好方法來記憶方向呢?老師這兒有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師:通過讀這首兒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東和西是相對的,南和北是相對的)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F(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例1的情境圖,把下面的四句話填寫完整。
圖書館在校園的____面,體育館在校園的____面。
教學樓在校園的____面,大門在校園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東、南、西、北。
師:指一指太陽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們教室的哪一面是東嗎?(學生用手指一指,并說一說判斷的方法)
師:請同學們全體起立,面向東面,一起說兒歌,并指出方向。(學生邊說兒歌,邊指出方向)
師:我們教室里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請大家用手指一指,說一說。(學生先自由說,再指名說,其余學生根據(jù)他說的用手指出東、南、西、北)
3.體驗順時針轉動。
(1)游戲:聽口令。(老師喊口令,學生做動作)
請全體同學起立,面向東面,向右轉,面向南面,再向右轉,面向西面,繼續(xù)向右轉,面向北面,接著向右轉,又回到了東面。(正好轉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剛才的順序讓學生再轉一轉,并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交流發(fā)現(xiàn):東、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規(guī)律呢?(順時針、相對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在學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豐富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
3.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shù)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shù)”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shù)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tǒng)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tǒng)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shù),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shù)是個虛的數(shù)。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shù)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高分,去掉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shù)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shù)不是一個實在的數(shù),去掉高分和低分是為了讓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4.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教學內容:課本P2—P3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3.體會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教學準備:
教具:掛圖、“附頁1”圖1。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買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標價牌上的標價是笑笑第看到的,她不會讀了,想請同學們幫幫忙。
二、玩中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1)出示文具標價牌,學生仔細觀察,并將文具標價中的數(shù)分成兩類。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
書包45元水彩筆16。85元鋼筆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說一說小數(shù)那一類中每一種文具的單價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3)動筆填寫各種文具的價格,同桌互相檢查核對。
2.觀察對比,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1)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數(shù)與以前學過的數(shù),并進行比較,說說這組數(shù)有什么特點。
(2)說明像3.50,1.06,16.85,……這樣的數(shù)叫做小數(shù),認識小數(shù)點。
(3)簡單介紹小數(shù)的來歷。了解小數(shù)的讀法,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4)用小數(shù)的形式寫一寫文具的單價,再讀一讀。(可以寫書上的,也可以寫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單價。)
(5)小討論:小數(shù)點重要嗎?(小明把筆記本的單價3.50元寫成0.35元,會造成什么后果?讓學生議一議,交流后匯報。)
3.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過小數(shù)?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小數(shù),如有的學生說不出來,可留作業(yè),讓學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課前再交流。
4.試一試。
獨立完成“試一試”中的習題,同桌互相反饋。
三、學中做
1.寫一寫,讀一讀。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獨立完成。注意指導“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這一小題的寫法、讀法。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做中得
數(shù)學游戲。完成“練一練”第3題。
五、總結。
5.小學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旋轉與平移》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jīng)歷認識旋轉、平移現(xiàn)象的過程。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xiàn)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旋轉現(xiàn)象。
(一)做風車:
1、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說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說一說:
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xiàn)象。
二、認識平移現(xiàn)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說一說: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xiàn)象。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xiàn)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xiàn)象,哪些是旋轉現(xiàn)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yè):課本第4頁的第4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