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寶貴的明珠,詞比詩的構(gòu)句更為自由,它來源于配樂的歌詞。下面是分享的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1.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jié)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guān)注點從長空轉(zhuǎn)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guān)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zhuǎn),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zhuǎn)”,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nèi)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gòu)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2.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詞,形象奇幻,意境縹緲,富有濃郁的浪漫氣息。
詞一開頭,便展現(xiàn)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 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tài)儼然?!敖印?、“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zhuǎn)”、“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zhuǎn)”,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zhuǎn)動一般?!扒Х琛保瑒t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zhuǎn),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diào)。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夢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問我:你打算到何處去?詞人在如夢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升入天國,見到慈祥的天帝?,F(xiàn)實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顧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這種遭遇,讓詞人渴望關(guān)懷,渴望溫暖,但現(xiàn)實中卻不能得到,也只有將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詞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態(tài)度溫和、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達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雙疊詞中,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結(jié)。過片處,或宕開一筆,或徑承上片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lián)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煞Q之為“跨片格”?!拔覉舐烽L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奥烽L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jīng)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jié)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xiàn)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fā)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文學家,她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里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風?。∏f別停息,快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在上闕,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這里,詞人給予了回答,她夢想的地方是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詞人化用《莊子·逍遙游》中的句子,說“九萬里風鵬正舉”,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這讓人傷痛的現(xiàn)實社會,因此,詞人叫到“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風,你不要停止,把“我”輕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讓“我”在那里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一問一答之中,詞人通過“天帝”和“三山”這兩個形象,將自己美好的夢想表達了出來,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關(guān)心和社會的溫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游》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xiàn)實融為一體,構(gòu)成氣度恢宏、格調(diào)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3.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卜算子·詠梅
陸游〔宋代〕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同:著)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歌頌梅花傲霜雪,凌寒風,不畏強 暴,不羨富貴的高貴品格。詩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詩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絕句》里寫的:“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边@首《卜算子》,也是明寫梅花,暗寫抱負。其特點是著重寫梅花的精神,而不從外表形態(tài)上去描寫。
上片首二句說梅花開在驛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屬達官貴人所有。后二句說梅花的遭遇:在凄風苦雨摧殘中開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huán)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說他不與群芳爭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斗艷。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著清香。如果結(jié)合詩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擊而報國之志不衰的情形來體會,真是“一樹梅花一放翁”了。
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的精神。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為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為龍大淵、曾覿一群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jīng)略中原,又見扼于統(tǒng)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胄北伐,韓侂胄失敗后被誣陷。我們讀他這首詞,聯(lián)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說:“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陸游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說:“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睂懗鏊约簩φ斡邢纫姡慌麓驌?,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xiàn)。陸游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認為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的詠懷之作。壓住一“愁”字,表現(xiàn)了梅花的寂寞與無人問津,滲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獨。下闋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寫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賞,陸游立志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
陸游一生主張堅決抗金、收復中原,因此為統(tǒng)治集團中求和派所壓制。創(chuàng)作本詞時陸游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主戰(zhàn)派被排擠壓迫,士氣低落,這首詠梅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
4.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宋代〕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之作。題目中的鮑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fā)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句,暗含送別,以人的眼睛來比擬山水,把山水寫的有情有義。水是眼波,也就是說眼中的淚水如波,橫在眼里而沒有流出,說明作者為將行的朋友著想,在盡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傷感。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結(jié)著不少離愁別恨。一個“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將作者心中的離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兩句實際上是寫作者對友人歸途的遠眺,作者的視線與友人歸途的山水相連,目送著將要遠行的友人。通過形象的比擬,傳達出自己惜別的深情。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庇脝柧淅鲇讶说男雄E。在開頭的兩句,作者把山水合寫,寫出了友人歸路如同郁結(jié)離愁的眉峰一般連綿起伏。由于歸路的山重水復,友人便走進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視線里。這兩句寫詩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別的目光中,越走越遠,身影越來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山水承載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遠去的朋友。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遠了,然而友情卻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正是這深厚的情誼讓作者安排山水來送自己的朋友。從而上片便形成一種物我為一、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遠去朋友的無限眷戀,和對朋友歸途艱辛生活的深切掛念。
下片“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人的時間:暮春。為“又送君歸去”鋪墊。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終不顧作者歸至江南。這對作者來說,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歸的地方。這兩句寫得相當愁苦,一個“才”一個“又”,層層遞進,作者的情感越來越深。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作者在友人臨行之際,從心底發(fā)出的深情祝愿。但愿友人追隨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千萬”二字道盡了作者殷殷叮囑之意。美好而真摯的祝愿,將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給讀者一種含蓄的感覺。
上片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安攀妓痛簹w”寫出才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著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叭舻浇稀倍湓侔l(fā)奇想,詞人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gòu)思別致。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xiàn)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仿佛這位美人正期待著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詞,輕松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5.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同:無)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里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鑒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nóng)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敘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yōu)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nóng)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diào)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這說明農(nóng)村中絕大多數(shù)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芭P”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xiàn)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作者用了側(cè)筆反襯手法,反映農(nóng)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cè)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jié)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shù)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nóng)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gòu)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nóng)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xiàn)出詞人喜愛農(nóng)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nóng)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guān)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nóng)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chǎn)物,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
1.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jié)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guān)注點從長空轉(zhuǎn)移到田野,表現(xiàn)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guān)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nèi)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zhuǎn),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zhuǎn)”,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nèi)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gòu)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2.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詞,形象奇幻,意境縹緲,富有濃郁的浪漫氣息。
詞一開頭,便展現(xiàn)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 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tài)儼然?!敖印?、“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zhuǎn)”、“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zhuǎn)”,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zhuǎn)動一般?!扒Х琛保瑒t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zhuǎn),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diào)。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夢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問我:你打算到何處去?詞人在如夢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升入天國,見到慈祥的天帝?,F(xiàn)實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顧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這種遭遇,讓詞人渴望關(guān)懷,渴望溫暖,但現(xiàn)實中卻不能得到,也只有將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詞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態(tài)度溫和、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達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雙疊詞中,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結(jié)。過片處,或宕開一筆,或徑承上片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lián)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煞Q之為“跨片格”?!拔覉舐烽L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奥烽L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jīng)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jié)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xiàn)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fā)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文學家,她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里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風?。∏f別停息,快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在上闕,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這里,詞人給予了回答,她夢想的地方是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詞人化用《莊子·逍遙游》中的句子,說“九萬里風鵬正舉”,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這讓人傷痛的現(xiàn)實社會,因此,詞人叫到“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風,你不要停止,把“我”輕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讓“我”在那里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一問一答之中,詞人通過“天帝”和“三山”這兩個形象,將自己美好的夢想表達了出來,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關(guān)心和社會的溫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游》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xiàn)實融為一體,構(gòu)成氣度恢宏、格調(diào)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3.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卜算子·詠梅
陸游〔宋代〕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同:著)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歌頌梅花傲霜雪,凌寒風,不畏強 暴,不羨富貴的高貴品格。詩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詩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絕句》里寫的:“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边@首《卜算子》,也是明寫梅花,暗寫抱負。其特點是著重寫梅花的精神,而不從外表形態(tài)上去描寫。
上片首二句說梅花開在驛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屬達官貴人所有。后二句說梅花的遭遇:在凄風苦雨摧殘中開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huán)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說他不與群芳爭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斗艷。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著清香。如果結(jié)合詩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擊而報國之志不衰的情形來體會,真是“一樹梅花一放翁”了。
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的精神。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為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為龍大淵、曾覿一群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jīng)略中原,又見扼于統(tǒng)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胄北伐,韓侂胄失敗后被誣陷。我們讀他這首詞,聯(lián)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說:“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陸游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說:“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睂懗鏊约簩φ斡邢纫姡慌麓驌?,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xiàn)。陸游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認為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的詠懷之作。壓住一“愁”字,表現(xiàn)了梅花的寂寞與無人問津,滲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獨。下闋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寫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賞,陸游立志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
陸游一生主張堅決抗金、收復中原,因此為統(tǒng)治集團中求和派所壓制。創(chuàng)作本詞時陸游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主戰(zhàn)派被排擠壓迫,士氣低落,這首詠梅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
4.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宋代〕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之作。題目中的鮑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fā)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句,暗含送別,以人的眼睛來比擬山水,把山水寫的有情有義。水是眼波,也就是說眼中的淚水如波,橫在眼里而沒有流出,說明作者為將行的朋友著想,在盡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傷感。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結(jié)著不少離愁別恨。一個“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將作者心中的離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兩句實際上是寫作者對友人歸途的遠眺,作者的視線與友人歸途的山水相連,目送著將要遠行的友人。通過形象的比擬,傳達出自己惜別的深情。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庇脝柧淅鲇讶说男雄E。在開頭的兩句,作者把山水合寫,寫出了友人歸路如同郁結(jié)離愁的眉峰一般連綿起伏。由于歸路的山重水復,友人便走進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視線里。這兩句寫詩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別的目光中,越走越遠,身影越來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山水承載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遠去的朋友。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遠了,然而友情卻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正是這深厚的情誼讓作者安排山水來送自己的朋友。從而上片便形成一種物我為一、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遠去朋友的無限眷戀,和對朋友歸途艱辛生活的深切掛念。
下片“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人的時間:暮春。為“又送君歸去”鋪墊。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終不顧作者歸至江南。這對作者來說,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歸的地方。這兩句寫得相當愁苦,一個“才”一個“又”,層層遞進,作者的情感越來越深。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作者在友人臨行之際,從心底發(fā)出的深情祝愿。但愿友人追隨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千萬”二字道盡了作者殷殷叮囑之意。美好而真摯的祝愿,將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給讀者一種含蓄的感覺。
上片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安攀妓痛簹w”寫出才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著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叭舻浇稀倍湓侔l(fā)奇想,詞人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gòu)思別致。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xiàn)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仿佛這位美人正期待著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詞,輕松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5.經(jīng)典的宋詞精選唯美賞析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同:無)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里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鑒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nóng)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敘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yōu)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nóng)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diào)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這說明農(nóng)村中絕大多數(shù)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芭P”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xiàn)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作者用了側(cè)筆反襯手法,反映農(nóng)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cè)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jié)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shù)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nóng)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gòu)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nóng)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xiàn)出詞人喜愛農(nóng)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nóng)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guān)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nóng)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chǎn)物,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