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課件(精選5篇)

字號:

課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綜合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xiàn),它顯現(xiàn)出制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領悟。因此教師在設計課件時一定要吃透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教學的方案用于課件。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三語文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初三語文課件
    [教材分析]:
    《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教學本文,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jīng)》重章疊句的表現(xiàn)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認識《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jīng)》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把握《詩經(jīng)》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法的節(jié)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惫湃苏J為經(jīng)過《詩經(jīng)》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对娊?jīng)》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jīng)》,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1、《詩經(jīng)》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來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jīng)典,奉為“五經(jīng)”之一,才稱為《詩經(jīng)》?!对娊?jīng)》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鬃诱f:“《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BR>    2、詩經(jīng)六藝:風、頌、賦、比、興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提示:第一章的妙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形成全詩的基調。第二章、第三章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四、解題
    《關雎》是《詩經(jīng)》開卷的第一首詩,歷來為人重視。它描寫了一個青年小伙子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一首愛情詩?!瓣P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初三語文課件
    一、導入
    學習詩歌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jié)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讀出感情。
    二、一唱三嘆吟讀《關雎》
    1、把握節(jié)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盡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么?這首詩就是講了這么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jīng)》里叫作“賦”?,F(xiàn)代漢語里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么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沒有辦法表現(xiàn)了?!浚馒F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边@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著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發(fā)輕束腦后,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俊恫刹枧罚▋烧邲]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時仿佛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里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范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嘆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一點,慢一點)】《記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仿佛看見了紅對聯(lián)、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么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浚ň邮缗?,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xiàn)實嗎?我們這里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xiàn)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huán)節(jié),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著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后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蛾P雎》被稱為《詩經(jīng)》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3.初三語文課件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4、重點、難點:理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學法指南】
    這首詞,上闋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上片:寫景
    第一層:總寫北國風光;
    第二層:具體寫冰封雪飄;
    第三層:設想雪后美景;
    下片:議論、抒情
    第一層:評論歷代英雄;
    第二層:抒發(fā)宏偉抱負。
    1、毛澤東詩詞的雄渾、奔放、挺拔、流暢。
    毛澤東同志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詩詞作品的獨特風格。筆意爽健,格調流暢,在內容和藝術上處處讓人覺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現(xiàn)在《沁園春·雪》這首詠雪詞上,尤為突出,它筆力遒勁,揮灑縱橫、氣勢磅礴、詩情奔放、舒卷自如。論空間,縱橫萬里;論時間,上下千年;論天象,冰雪、晴日;論地形,大河群山;論人物,帝王英雄。論景物,河流大雕……豐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氣呵成,創(chuàng)造出詩詞藝術的極高造諧。
    2、寫景、抒情、議論三者融為一體
    《沁園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寫景詠懷詞。作者將寫景與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突出作品的主題,強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詞作上闋寫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縱橫四野,氣勢磅礴,卻又寓情于景,充滿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下闋是議論加抒情,由對祖國河山的贊美,引出無數(shù)英雄,并對歷代英雄進行評說,寓情于議?!熬阃印庇稍u點歷史人物轉到贊揚當代風流,從而深化主題,抒發(fā)了自己的豪情壯志。
    3、語言表現(xiàn)力的極富個性。
    詞是詩歌的一種的語言,要求簡潔、凝練、貼切、而又生動形象?!肚邎@春·雪》全詞僅114字,卻能準確、生動、形象地通過景物描寫,評說歷代英雄,來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感受。上闋一個“望”字,下闋一個“惜”字,各自領起下文,貼切地表達出作者觀賞景物的情境,評說古人的心態(tài)。此外,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扒Ю锉?,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運用比喻、對偶。
    4.初三語文課件
    學習目標: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觀點,簡述理由。
    2、能恰當引用課文語句,寫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觀點。
    3、能對文章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7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的一篇雜感《論美》。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為了讓這張臉變得好看一些,花許多鈔票去美容,還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術,當一回或人造美男。我們都不是一擲千金的富翁,當然沒有那么許多閑錢花在這張臉上,那么我們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們學習完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二)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文中的句子歸納課文的主要觀點,并簡要說說課文論述的思路。
    (三)觀點運用。
    1、有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同學,他的臉上有一塊難看的胎記,其他同學的異樣眼光使他很難為情。他自己也常常為這塊胎記而郁郁寡歡。作為好朋友,請你寫一封信勸說他(她)。
    要求:
    (1)運用文中的一些觀點或語句進行勸說。
    (2)認真研讀課文,收集有關語句,仔細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鐘左右完成。
    (四)辨別觀點。
    2、仔細閱讀課文,對于作者的一些見解你是否贊成?如果贊成請舉一個例子證明;如果不贊成也請舉一個例子來反駁。
    總結:
    教師寄語:擁有美,猶如擁有冬日的陽光,溫暖了別人,也會溫暖你自己。學會熱愛,學會珍惜,學會奉獻,你就是美。
    5.初三語文課件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小說情節(jié)。
    2.品味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農(nóng)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達效果。
    4.認識“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認識舊中國農(nóng)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心里活動。
    2.梳理小說情節(jié),認識“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
    3.學習小說對農(nóng)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學難點
    1.體會小說運用對話展開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說反映的主題思想。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以情致導,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今年風調雨順,你家的糧食大豐收了,你們的心里會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糧食豐收了,卻一點都樂不起來,反而要愁眉苦臉的,你們信不信?不信就一起來看看舊中國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
    下面就請同學們拿出課本,一起來學習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題目讀一遍。
    2.關于老舍,你們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教師看情況進行適當?shù)难a充。)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先請同學們把課文從頭到尾的認真讀一遍,邊讀邊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勾畫出來并在旁邊作點簡要的點評。
    2.讀了全文后,你感觸深的是什么?為什么?
    三、自讀課文,自主探究
    1.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了三篇小說了,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說我們是如何學的。
    2.今天的這篇小說你們覺得應該怎樣學?
    (重點引導學生從小說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賞”的方法來閱讀一篇文章)
    3.這篇課文很長,是一篇小說。課文的主人公是誰?寫了有關他們的哪幾件事?請用簡練的語言分別把這幾件事概括出來。
    (主人公是舊氈帽朋友。寫了他們糶米、購物、會飲三件事。)
    4.運用對話描寫是本文的顯著特點,隨著對話的逐步展開,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也一步步地推向高 潮,舊氈帽的心理或行為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今天我們先來分角色讀課文,并思考“探究·練習一”。
    四、小結
    1.結合課后練習一,引導學生從人物對話中理出關鍵信息。討論舊氈帽朋友們豐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業(yè),思考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對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大家說,小說中寫了哪些人物?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大家說,小說中寫了哪些人物?
    二、合作探究
    1.引導學生對主要人物一舊氈帽朋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人物和我們常見的小說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舊氈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帶的農(nóng)名。課文中用帶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點代指人,塑造了蘇南一帶的農(nóng)民群像。
    3.提問:如果課文中不采用這種寫法,而是塑造一個或幾個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來展開這個故事,與現(xiàn)在的寫法相比,哪一種表達效果更好一些?鼓勵學牛提出自己的見解。
    4.補充:這就是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特點。小說通過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說揭示的主題更具有普遍意義,
    反映的社會生活更為寬廣。讓學生瀏覽課文,并體會。
    5.引導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思考。提示:這篇小說運用了鮮明的對照手法來處理安排材料,讓學生試著在
    課文中找出來,并體會其作用。
    6.講解:從這些對比中,以及人物的對話中我們找出了農(nóng)民“豐收成災”的原因。結合小說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組織學生對小說主題分組討論并發(fā)言。
    三、總結
    1.小結:這篇小說塑造了舊中國農(nóng)民的群像,通過他們“豐收成災”的遭遇描繪了舊中國農(nóng)民的悲慘命運。
    2.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來回巡視。
    3.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悲慘命運和小說反映的時代狀況
    四、本課總結
    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初期江南農(nóng)村為背景,通過舊氈帽朋友們“豐收成災”的
    遭遇,描繪了舊中國農(nóng)民共同的悲慘命運,表現(xiàn)了作家對鄉(xiāng)村、對農(nóng)民真摯的同情,
    讓我們體會到作家對當時社會的憤恨之情。
    五、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要學會結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來。課后可以讓學生搜集反映舊中國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情況的一些資料,寫一篇觀后感或讀后感,以加深對課文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