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

字號:


    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首先,我說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XX第XX單元第XX課。本課的知識、理論、方法是學好以后內容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開篇點題(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于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主要史實,如……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以及運用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關于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以老師啟發(fā)為先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大量史實、圖片等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在小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是本課的核心知識點,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關于本課完整的知識體系。
    ……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是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上談談。
    基于本課的特點,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集體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圖表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
    2.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歷史,理解其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總結、問題探究等,鍛煉和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選官、用官制度的時代性,樹立為國家發(fā)展做貢獻的民族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唐的科舉制及其影響。
    【難點】
    選官、用官制度發(fā)展的趨勢。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情境式導入法。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假設: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如果你想有份穩(wěn)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讓家人過得更好,如果你是個讀書人……你會選擇什么?同學的回答可能是做官,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教師引領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并提出問題:在西漢之前,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來選拔人才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先秦時代主要還是以“世卿世祿制”為主,在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秦朝時,各級官員都由皇帝親自任命,官職不得世襲。
    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問:時代都是在曲折向前發(fā)展的,到了漢朝,又采用了哪種選官制度呢?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從漢武帝元光元年開始實行察舉制,是一種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為官制度。察舉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不下十幾種。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提問學生: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是什么?考查標準是什么?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選官的標準是人的品行道德,不看門第和出身。
    3.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工業(yè)革命的興起》,共分為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XX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yè)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yè)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fā)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yè)革命的進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授教對象是XX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于“工業(yè)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了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了解工業(yè)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奔馳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么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yè)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于拉近他們同工業(yè)革命的心理距離。
    為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工業(yè)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視頻,找出工業(yè)革命前后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yè)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后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yè)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工業(yè)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系,探究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為四大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辟與工業(yè)革命的關系。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fā)言情況,后由一名發(fā)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于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后,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系,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yè)革命在具備了發(fā)生的條件后,首先在英國進行。那么,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呢?通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yōu)點,指出前者的不足,后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局限等。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yè)革命期間在紡織業(yè)方面出現的重要發(fā)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fā)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yè)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通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yè)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么,在這個嶄新的時代里,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XX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fā)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fā)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后,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yè)革命使人類文明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著工業(yè)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后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fā)展的里程碑:采用先進的技術,建成后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回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yè)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后!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4.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說課的課題是(XX)。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XX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fā)展,為本單元后續(xù)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XX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XX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的方向;其次,從心里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后,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fā)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發(fā)表見解,勇于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說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關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并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說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通過閱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于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局限,同時也是發(fā)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初一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了解。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采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5.高一歷史下冊說課稿范例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說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有著重要影響。本節(jié)課分三個部分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產生、內容特點和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外,教材還通過“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欄目,對學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詳細史料。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它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理解它對西-盛和衰落的影響。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資料和圖表,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辯論賽和歷史短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模擬歷史情景,體味歷史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進一步確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的理念。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說學情
    高一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設計理念:創(chuàng)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我先向評委介紹我的教法。教學時主要采用3個方法。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思。通過圖表和資料,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建議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獲自主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