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字號:

因為高二開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識肯定有一定的欠缺,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計劃,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白白流淌的,收獲總是自己的。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助你金榜題名!
    1.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1、摩擦力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受到的阻礙相對運動(或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摩擦力,可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chǎn)生條件:
    ①接觸面粗糙;
    ②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彈力;
    ③接觸面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說明: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特別要注意“相對”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
    (1)“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與運動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方向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同,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可能與運動方向成一夾角。
    (2)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BR>    (1)靜摩擦力的大?。?BR>    ①與相對運動趨勢的強弱有關,趨勢越強,靜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過靜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觸面相互擠壓力FN無直接關系。具體大小可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結合動力學規(guī)律求解。
    ②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在中學階段討論問題時,如無特殊說明,可認為它們數(shù)值相等。
    ③效果: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BR>    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動摩擦力大小,F(xiàn)N表示正壓力的大小,μ叫動摩擦因數(shù))。
    說明:
    ①FN表示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于彈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況需結合運動情況與平衡條件加以確定。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情況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5、摩擦力的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但并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可能是動力,也可能是阻力。
    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物體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無關,只由動摩擦因數(shù)和正壓力兩個因素決定,而動摩擦因數(shù)由兩接觸面材料的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
    2.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1.定理的表述教材上歐姆定律是這樣表述的: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成立的條件從教材對定理的描述看,歐姆定律實際是對兩個實驗結論的綜合:一是“導體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這一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導體的電阻不變;二是“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一結論成立的條件是保持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
    3.注意的事項該定理中的各個物理量是同一導體或同一段電路上的同一時刻的對應值。在實際電路中,往往有幾個導體,即使是同一導體,在不同時刻的I、U、R值也不相同,因此在應用歐姆定律解題時應對同一導體同一時刻的I、U、R標上同一的腳碼,以避免張冠李戴。另外,還需注意該定理中各物理量的單位統(tǒng)一用國際單位,這樣才能求得正確的結果。
    4.公式的變形對于歐姆定律的變形R=U/I,有些同學單純的從數(shù)學角度來理解為“一段電路的電阻跟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電路的電流成反比”,這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如果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變化了幾倍,其電流必然也隨著變化幾倍,所以它們的比值R必然也是一個定值。所以R=U/I只是電阻大小的一個計算式,而不是決定式。
    定律的應用歐姆定律的應用有三個:
    一是根據(jù)I=U/R計算通過導體的電流,
    二是根據(jù)R=U/I計算或測量導體的電阻,
    三是根據(jù)U=IR計算導體或電路兩端的電壓。
    3.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1.[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計算公式]
    1)E=nΔΦ/Δt(普適公式){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E:感應電動勢(V),n:感應線圈匝數(shù),ΔΦ/Δt:磁通量的變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線運動){L:有效長度(m)}
    3)Em=nBSω(交流發(fā)電機的感應電動勢){Em:感應電動勢峰值}
    4)E=BL2ω/2(導體一端固定以ω旋轉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Φ:磁通量(Wb),B: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T),S:正對面積(m2)}
    3.感應電動勢的正負極可利用感應電流方向判定{電源內部的電流方向:由負極流向正極}
    4.自感電動勢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數(shù)(H)(線圈L有鐵芯比無鐵芯時要大),
    ΔI:變化電流,?t:所用時間,ΔI/Δt:自感電流變化率(變化的快慢)}
    注:
    (1)感應電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則判定,楞次定律應用要點;
    (2)自感電流總是阻礙引起自感電動勢的電流的變化;
    (3)單位換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關內容:自感/日光燈。
    4.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1.電壓瞬時值e=Emsinωt電流瞬時值i=Imsinωt;(ω=2πf)
    2.電動勢峰值Em=nBSω=2BLv電流峰值(純電阻電路中)Im=Em/R總
    3.正(余)弦式交變電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中的電壓與電流及功率關系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遠距離輸電中,采用高壓輸送電能可以減少電能在輸電線上的損失損′=(P/U)2R;
    (P損′:輸電線上損失的功率,P:輸送電能的總功率,U:輸送電壓,R:輸電線電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單位:ω:角頻率(rad/s);t:時間(s);n:線圈匝數(shù);B:磁感強度(T);
    S:線圈的面積(m2);U輸出)電壓(V);I:電流強度(A);P:功率(W)。
    注:(1)交變電流的變化頻率與發(fā)電機中線圈的轉動的頻率相同即:ω電=ω線,f電=f線;
    (2)發(fā)電機中,線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感應電動勢為零,過中性面電流方向就改變;
    (3)有效值是根據(jù)電流熱效應定義的,沒有特別說明的交流數(shù)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變壓器的匝數(shù)比一定時,輸出電壓由輸入電壓決定,輸入電流由輸出電流決定,輸入功率等于輸出功率,
    當負載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時輸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決定P入;
    (5)其它相關內容:正弦交流電圖象/電阻、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作用。
    5.高二年級上冊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1.動量:p=mv{p:動量(kg/s),m:質量(kg),v:速度(m/s),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
    3.沖量:I=Ft{I:沖量(N•s),F(xiàn):恒力(N),t:力的作用時間(s),方向由F決定}
    4.動量定理:I=Δp或Ft=mvt–mvo{Δp:動量變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動量守恒定律:p前總=p后總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彈性碰撞:Δp=0;ΔEk=0{即系統(tǒng)的動量和動能均守恒}
    7.非彈性碰撞Δp=0;0<ΔEK<ΔEKm{ΔEK:損失的動能,EKm:損失的動能}
    8.完全非彈性碰撞Δp=0;ΔEK=ΔEKm{碰后連在一起成一整體}
    9.物體m1以v1初速度與靜止的物體m2發(fā)生彈性正碰:
    v1′=(m1-m2)v1/(m1+m2)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論-----等質量彈性正碰時二者交換速度(動能守恒、動量守恒)
    11.子彈m水平速度vo射入靜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長木塊M,并嵌入其中一起運動時的機械能損失
    E損=mvo2/2-(M+m)vt2/2=fs相對{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對子彈相對長木塊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對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們“中心”的連線上;
    (2)以上表達式除動能外均為矢量運算,在一維情況下可取正方向化為代數(shù)運算;
    (3)系統(tǒng)動量守恒的條件:合外力為零或系統(tǒng)不受外力,則系統(tǒng)動量守恒(碰撞問題、爆炸問題、反沖問題等);
    (4)碰撞過程(時間極短,發(fā)生碰撞的物體構成的系統(tǒng))視為動量守恒,原子核衰變時動量守恒;
    (5)爆炸過程視為動量守恒,這時化學能轉化為動能,動能增加;(6)其它相關內容:反沖運動、火箭、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和宇宙航行〔見第一冊P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