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二開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識肯定有一定的欠缺,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計劃,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白白流淌的,收獲總是自己的。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助你金榜題名!
1.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提出“仁”;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戰(zhàn)國時期初步發(fā)展: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賦,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還提出“三綱五?!保欣陟柟叹龣?,維護統(tǒng)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4)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了理學體系,后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5)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chuàng)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
(1)明朝:李贄是明后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黃宗羲:在明亡后,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XX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百家爭鳴
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代。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興封建階級正在形成。文化:禮賢下士,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階級代表著書立說,形成“爭鳴”局面。
二、概況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禮”。“仁”反對苛政;調整好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遵循“忠恕”之道?!岸Y”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盀檎缘隆薄U軐W思想,“敬鬼神而遠之”。教育思想,辦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當仁不讓于師”;“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評價,“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響。
2.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尊為“亞圣”?!叭收睂W說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性本善”說。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評價,“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緩和階級矛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是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策略?!爸亓x”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3.荀子.戰(zhàn)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疤煨杏谐!薄爸铺烀弥?唯物論);“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認為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評價,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tǒng)儒家重視。作為戰(zhàn)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4.儒家結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統(tǒng)一;儒家學說倡導“仁”“仁政”,不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故不受重視。
5.老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6.莊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消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儉”.評價: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戰(zhàn)國以后不再受重視。結論: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出現大量小生產者,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他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環(huán)境來發(fā)展生產,故墨家學說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
8.韓非.(代表新興地主的利益),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權;認為歷史是發(fā)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適應戰(zhàn)國后期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為新興地主階級所接受。
三、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4.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3.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一、歐洲共同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發(fā)展,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各國經濟聯(lián)系加強。
②主要原因:歐洲只有聯(lián)合起來,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發(fā)展。
③直接原因:為了擺脫美國控制。
2、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3、性質:區(qū)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4、合作內容:關稅、農業(yè)、貨幣,加強科技合作(其中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yè)政策是歐共體的兩大支柱)
5、影響
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和實力增強。
②美國霸權地位嚴重消弱,不得不改變對歐政策。
③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了多極化的發(fā)展。
二、日本
1、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了殘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國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視科技和教育,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發(fā)展。
2、影響
①日本經濟逐漸達到和超過戰(zhàn)前水平,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②日本改變了戰(zhàn)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出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加速了多極化進程。
4.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樞密院是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fā)展
中書省——行政機構
樞密院——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并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5.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zhàn)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
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
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fā)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XX)、“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6、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1.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提出“仁”;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戰(zhàn)國時期初步發(fā)展: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賦,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還提出“三綱五?!保欣陟柟叹龣?,維護統(tǒng)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4)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了理學體系,后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5)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chuàng)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
(1)明朝:李贄是明后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黃宗羲:在明亡后,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XX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百家爭鳴
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代。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興封建階級正在形成。文化:禮賢下士,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階級代表著書立說,形成“爭鳴”局面。
二、概況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禮”。“仁”反對苛政;調整好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遵循“忠恕”之道?!岸Y”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盀檎缘隆薄U軐W思想,“敬鬼神而遠之”。教育思想,辦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當仁不讓于師”;“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評價,“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響。
2.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尊為“亞圣”?!叭收睂W說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性本善”說。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評價,“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緩和階級矛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是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策略?!爸亓x”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3.荀子.戰(zhàn)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疤煨杏谐!薄爸铺烀弥?唯物論);“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認為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評價,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tǒng)儒家重視。作為戰(zhàn)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4.儒家結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統(tǒng)一;儒家學說倡導“仁”“仁政”,不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故不受重視。
5.老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6.莊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消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儉”.評價: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戰(zhàn)國以后不再受重視。結論: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出現大量小生產者,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他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環(huán)境來發(fā)展生產,故墨家學說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
8.韓非.(代表新興地主的利益),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權;認為歷史是發(fā)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適應戰(zhàn)國后期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為新興地主階級所接受。
三、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4.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3.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一、歐洲共同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發(fā)展,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各國經濟聯(lián)系加強。
②主要原因:歐洲只有聯(lián)合起來,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發(fā)展。
③直接原因:為了擺脫美國控制。
2、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3、性質:區(qū)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4、合作內容:關稅、農業(yè)、貨幣,加強科技合作(其中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yè)政策是歐共體的兩大支柱)
5、影響
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和實力增強。
②美國霸權地位嚴重消弱,不得不改變對歐政策。
③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了多極化的發(fā)展。
二、日本
1、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了殘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國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視科技和教育,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發(fā)展。
2、影響
①日本經濟逐漸達到和超過戰(zhàn)前水平,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②日本改變了戰(zhàn)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出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加速了多極化進程。
4.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樞密院是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fā)展
中書省——行政機構
樞密院——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并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5.高二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點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zhàn)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
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
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fā)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XX)、“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6、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