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大全

字號: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授課活動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xiàn)象,并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為大家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天空是蔚藍的,天空之外的宇宙是深邃的。宇宙無窮無盡,更是充滿了神秘與未知。為了在太空中進行長期研究,我們發(fā)射了屬于自己的太空站,也成為了一個擁有獨立空間站的國家。今天,央視與空間站進行同步通話,向全國直播,航天員們?yōu)槲覀冞M行授課,講講他們在“天宮”的故事。
    在太空,他們三人會進行一些細胞的培養(yǎng),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分析細胞在太空條件下的生長狀態(tài)。其中,聶叔叔還向我們展示了心肌細胞在光照條件下發(fā)出的閃閃熒光和它們那富有活力的跳動。
    在空間站里,可以看到一些凸出來的扶手,它們是幫助航天員們進行移動和轉身的。但在失重條件下,不借助任何外力進行轉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像在地球上一樣直接轉動,那會發(fā)現(xiàn)上身與下身總是在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是因為角動量守恒,所以,在太空轉身時,他們會用胳膊畫圈,以達到移動的效果。
    在太空中,水也變得神奇起來。表面張力似乎被無限放大,可以很容易地構造出一個大水球。在微重力條件下,這個水球不但不會破裂,反而還會呈現(xiàn)出凸透鏡的效果。若是在其中抽成一個大空泡,那么一段觀察另一端時,就會出現(xiàn)一正一反兩個像,看起來極為神奇。
    在評論區(qū)中,很多人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感嘆,認為中國真?zhèn)ゴ?!是啊,偉大的時代有偉大的一代,我們就是中國的未來!所以,現(xiàn)在的我們應當好好學習知識,為了未來祖國的繁榮富強做準備。
    天宮之奇,奇幻無窮。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茫茫宇宙!
    2.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在地球的上方看著屬于中國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號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們就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隨著宇航員們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后兩節(jié)的閱讀課中,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這是一節(jié)非常有意義的課,我學到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
    太空倉并不是特別大,但里面的設備很齊全,有跑步機,有廚房,廚房里還有冰箱,微波爐,還有工作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王亞平老師也帶我們一一參觀了一番他們的太空艙,讓我們感到太空艙是那么的神奇。
    太空上因為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實驗。有意思的是成雙像,一個倒立的像,還有一個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夠漂浮起來,那么就能夠輕易做成一個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讓它變成一個水球,用針管將水球中的氣泡吸出,等水球中再無水泡后,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個大氣泡。這時你將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在剛剛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氣泡,成了一個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雖然在物理上學過關于像的問題,但還真沒見過這種奇妙的現(xiàn)象。
    在太空竟然連轉身都與地球上的轉身不同,在地球上我們能輕松自如的轉身,但在太空上卻不能,當你在太空上轉身時,上體和下 體轉的方向一點也不同,轉身時身體是擰到一塊的,根本就轉不了身,但如果一只胳膊打圈再轉的話,就很容易轉過去。
    我們不僅觀看了有趣的實驗室,還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識,就如宇航員的衣服是怎么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僅能看小說,還能看電視,聽音樂等等,根本不用擔心會太無聊。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由我們來創(chuàng)建,所以我們現(xiàn)在應該認真學習,長大后和他們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讓祖國像太空中那顆閃耀的星一樣,永遠閃耀著光芒。讓我們向宇航員致敬!向祖國致敬!
    3.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太空對于人類來說,是未知的,是充滿新事物的地方,同時也是陌生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尤其對于學生來說,我們向往太空,認為那是奇幻的,是不可思議的;雖然我們不能登上太空,但通過諸多途徑,我們能以航天員為媒介,打開太空之門,探索宇宙。
    上中國航天員在太空授課還是在2013年6月20日,在天宮一號上進行的。8年后“天宮課堂”的再次授課,定于2021年12月9日,即今日。其實,早就聽說他們計劃太空授課,對此我期待已久。今天,已經在太空“出差”近兩個月的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化身為“太空教師”在距地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上進行在軌太空授課,并向全球同步直播,怎能不令人振奮!
    今天下午,我們通過閱讀課觀看身處太空三位宇航員的太空授課,因前兩節(jié)為物理化學,當我們開始觀看時,已經錯過許多,但并不妨礙我們激情觀看。當我們打開屏幕時,王亞平老師正在演示跑步機的使用,隨后,葉光富老師通過電腦,向我們展示了太空中培養(yǎng)的心肌細胞,一切都是那么神奇。
    在這之后,葉老師所展示的太空漫步與轉身令我感到驚奇,航天員葉老師處在在軌航天器中微重力的環(huán)境下,完全不借助任何外力完成轉身。葉老師嘗試不用空間站中輔助把手行走,結果是整個人漸漸飄起來,卻絲毫不問前移動。在失重環(huán)境下,轉身也是件難事,不像陸地上那樣簡便,也不如陸地上那樣符合常人邏輯;葉老師兩臂張開,很輕松轉向后方,迅速轉動左或右臂,也可轉向后方,但用其他方法便無法實現(xiàn)轉身,其原理運用了角動量守恒定律,使航天員輕松轉身。
    后,王亞平老師在水膜的基礎上做出一顆水球,令我嘆為觀止。在其中做出一氣泡,便會在水球中成一倒像,在氣泡中成一正像,將氣泡抽出,再向其中打入藍色色素,加入泡騰片,一個顏色毫無違和感的水晶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看起來十分像地球!多么震撼啊,難道這就是太空的魅力?
    上次觀看太空授課時,我才5歲左右,幾乎沒有任何印象。此次授課讓我真切感受到太空的魅力,令我向往;通過太空授課,我們打開了通往太空之門,開啟了我們對太空的無限探索!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還需在軌駐留4個多月的時間,“天宮課堂”第一課之后,預計還將進行1-2次的太空授課,在北京冬奧會期間,航天員或將帶來“太空冰雪”等相關的演示實驗。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期待吧!
    4.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太空授課”開辟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fā)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yè)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圣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chuàng)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tǒng)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shù)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chuàng)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chuàng)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鑒,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現(xiàn)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shù)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里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xiàn)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wǎng)絡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5.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正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自己的飛天夢,但,航天事業(yè),需要后繼有人。太空授課,就是要讓孩子熱愛航天,首先要讓他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進一步激發(fā)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通過天地對話這種授課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讓民眾對航天與生活等各方面的關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認知,進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業(yè)。
    太空授課還將演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情況,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微重力環(huán)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實驗現(xiàn)象將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觀,無須運用推論等方法?,F(xiàn)場直播這樣的科學探究值得期待。
    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庇钪媸呛棋?,宇宙是神奇的復雜多變的,宇宙中許多奧秘值得探究,這就是科學的態(tài)度。
    6.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并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fā)了無數(shù)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xiàn)代才能完成的壯舉??鬃赢斈晷恿钟螌W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傳道授業(yè)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光輝的職業(yè)”,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yè)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fā)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就必須大力發(fā)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yè)。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fā)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yǎng)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7.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太空授課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fā)性。這種基于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程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通過衛(wèi)星直播、教育部網(wǎng)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復教學,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探索太空給予人類的回報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用的GPS定位系統(tǒng)、太陽能屋頂,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運動鞋等,都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實踐中發(fā)明或研制出來的。因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們研發(fā)出救災和氣象監(jiān)測衛(wèi)星技術,獲得了更加優(yōu)質的作物品種,發(fā)明燃料電池獲得了清潔高效的能源,通過衛(wèi)星傳輸進行移動通話告別了“通訊基本靠吼”的閉塞……太空探索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航天發(fā)射的成功、每太空探索的實現(xiàn),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8.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xiàn)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xiàn)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xiàn)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xiàn)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xiàn)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wěn)穩(wěn)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yè)的了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嘆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xiàn)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xiàn)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yǎng)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xié)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后在教學工作中更加注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lián)系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更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
    9.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shù)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于宏觀上發(fā)射和運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們現(xiàn)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jié)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于培養(yǎng)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fā)展,數(shù)字溫度表、干吃面、尿不濕、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于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愿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guī)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xiàn)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fā)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業(yè),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系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10.2021天宮課堂觀后感日記
    今天通過直播的方式上了一堂天宮課,既開心又興奮,神州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為我們講解精彩的中國空間站。
    首先,王亞平老師帶領著我們參觀了太空家園,然后翟老師介紹了失重對身體的影響,接下來葉老師為我們介紹了細胞科學,經過生動有趣的小實驗,我們了解到細胞在太空中是很神奇的。航天員老師們還進行了各種科普教育活動,天地互動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現(xiàn)狀。讓我們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經過這次授課,沒想到一些在我們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東西,而在太空中都能有這么神奇漂亮的一面,實在太有趣了!
    天宮課的內容豐富多彩,學到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了解了航天,熱愛了航天。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