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

字號: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民間故事占據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更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下面是分享的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fā)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眳柾趼犃诉@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后,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干了,又從眼里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后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么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并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BR>    文王聽了差官的匯報以后,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里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篇二】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
    相傳,清朝時期,滕縣辛莊有個名叫鐘璜的秀才,很有才華。
    有一年,滕縣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會考舉人。發(fā)榜后:鐘璜名列榜首。不光這兒,各縣的秀才,哪個也比不了滕縣參加考試的秀才,主考的學院大人,宣布滕縣為這次會考的第一。誰知其余各縣的秀才不服氣,他們集合起來去找學院大人質問。湊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學院大人乘坐的鸚哥綠呢子大轎,他們就圍起來不讓學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語,問滕縣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學院大人被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糾纏得沒法,就說:“我出個上聯(lián),當面考考你們,對得上,算你們有才學;對不上,那可要甘敗下風啦?!闭f完,就出了個上聯(lián):
    掰開石榴,酸子擠成一片。
    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腸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對不上,可巧鐘璜也來到轎前,聽了學院大人讓對對子的事。
    學院大人看到了鐘璜,就問:“你不是鐘璜嗎?”
    “學生是鐘璜?!?BR>    “你對得上來嗎?”
    “學生已想出下聯(lián)。不過還是讓眾學兄先對,對不出,我再對吧?!?BR>    等了老大一會子,各縣的秀才還是對不上來,鐘璜就念出了聯(lián):
    折斷藕結,絲紋分裂兩邊。
    學院大人聽了哈哈大笑,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兩邊,閃開道路,讓學院大人的大轎通過了。
    【篇三】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
    傳說中,在中國遠古的戰(zhàn)場上,曾經有一名士兵被敵人的一種小箭射中了,他的同僚趕忙過去救他。
    當同僚趕到時,他們發(fā)現,這個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沒有死,甚至也沒有受傷;更離奇的是,他的傷口并不是很痛,也沒有流出很多的血。
    這名士兵的同僚們,把他的箭拔出來,送他回后方養(yǎng)傷。經過一段日子,發(fā)現他原先早已罹患的某些疾病,在這一次箭傷之后,居然發(fā)生慢慢改善的現象。
    沒多久,在戰(zhàn)場上,另外一名士兵也被箭射中了,竟然又出現同樣的現象;經過戰(zhàn)場上的軍醫(yī)觀察發(fā)現,有許多士兵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有幾位比較敏感的軍醫(yī),他們注意到這樣的一種現象,深入地加以研究,慢慢得到結論,就依照他們的研究成果,發(fā)展成為今天中醫(yī)學上獨具特色的針灸療法。
    據說,這場因箭傷而發(fā)展成針灸醫(yī)術的戰(zhàn)役,已經是兩千六百年前的事情了。
    從一個小小的箭傷,而發(fā)展成為今日中醫(yī)重要醫(yī)術的針灸。在生命當中,不斷隱藏著大自然將要啟示我們的重要奧秘,就看我們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細心與智慧,能夠正確地將它發(fā)掘出來。
    下一次,若是有人故意用惡毒言語的小箭射中你,你是要沉溺在傷口的痛苦當中?還是要試著從其中找出可以醫(yī)治更多人的絕妙醫(yī)術呢?
    或許,人生當中有許多遭受“傷害”的機會;更有許多人,喜歡用“受到傷害”作為借口,來逃避許多自己必須面對的重要責任。但是,千萬別忘了,除非你自己愿意,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傷害你。
    【篇四】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
    很早很早以前,杭州還是一片干涸的海灘。周圍幾十里內見不著一條小河,也找不到一條小溪。住在這里的老百姓,每天都要擔著水桶到老遠老遠的地方去挑水。他們光為這點點水就日愁夜愁,從來沒有過上開心的日子。
    老一輩有人知道靈隱后山里有股清泉,因為被一道很厚很厚的石壁擋住了流不出來。多少年來,曾有好些年輕人上山去過,想把那道石壁鑿穿,可是都沒有成功。慢慢地知道的人也就少了。
    后村有個小伙子名叫水兒,從小沒爹媽,是跟著他老爺爺長大起來的,從六歲起,他就跟著老爺爺一起去挑水,至今已經整整十五年了。這一天,是水兒二十歲的生日,老爺爺為他下了一大鍋面,祖孫兩個快快樂樂地過了一天。到了晚上,老爺爺將水兒叫到面前,把靈隱后山那股清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水兒聽了高興,緊緊腰帶,捋捋袖子,就去把平時幾個要好的小伙子叫攏來,大家商量著一道上山去鑿石壁,一定要使這股清泉流進村來。老爺爺見水兒有這么大志氣,高興得掉下眼淚,連夜準備干糧,明天一早好讓他們上山。
    第二天,水兒他們一伙十個人,帶著鐵錘、鑿子,準備上山。臨走,老爺爺對小伙子們說:“你們去鑿石壁,要一口氣鑿下去,如果停下來,它又長成原來的模樣,那就白費勁了。還有,當石壁鑿穿的時候,里面的一股石漿噴出來,噴在身上會把人凝成石頭的。你們千萬要記住??!”水兒他們一邊答應,一邊就上山去了。
    他們到了山上,馬上就動手鑿石壁。鑿呀,鑿呀,從三月清明鑿到五月端陽,鑿子短了一截,雙手都起了血泡了,那石壁還是沒有鑿通。有四個小伙子說:“也許是老爺爺記錯地方了。這里哪會有什么清泉!還是回去用水桶挑吧!”說著自己回去了。
    剩下水兒他們六個,從五月端陽又鑿到八月中秋,鑿子又短了一截,手上結滿了厚繭,可是石壁仍然沒有鑿通。有兩個小伙子說:“一口氣鑿到底,誰知道要鑿到什么時候呀,家里也該回去看看啦!”說著說著也回去了。
    秋天過去,冬天來了,山上雪落得有半人多深,西北風呼呼叫,象尖刀一般在刺人。水兒他們四個一口氣也沒松。鑿呀,鑿呀,一直鑿到了第二年春天,杜鵑花開得紅艷艷的時候,那石壁已經鑿進去很深很深了。
    這一天是三月三,水兒突然聽見了石壁那邊有汩汩的響聲,他把耳朵貼近石壁一聽,不由驚叫起來:“?。∪?!這是泉水流動的聲音呀!”大家也都高興得跳起來了。水兒回過頭來向伙伴們說;“你們快點走開,石漿就要噴出來啦!”眼看泉水也要跟著流出來了,誰也舍不得離開那里。水兒見大家不肯走,急得大叫道:“你們再不跑開,我就停下不鑿啦!”大家聽他這么說,生怕他真的停下來,弄得前功盡棄,只得四散跑開。這時水兒打下最后一錘,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石漿噴了出來,把水兒凝成一個三丈多高的石人!接著,一股清清的泉水,順著山谷汩汩地流下來,流過村子,灌在海灘邊的一塊洼地里,洼地被灌得滿滿的——這就是現在的西湖。
    從此,這一片地方再也不愁沒有水了。水兒鑿過的那座山,后來就叫做“石人嶺”。
    【篇五】經典中國民間故事短篇分享
    魏晉時代,有一個有名的士人名叫陸機。他曾經養(yǎng)了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名字叫“黃耳”。
    有一次,陸機在京師有急事想要通知家人,但是卻又找不到一位能夠信王的送信人。
    “唉!這該怎么辦?這件事如果不趕快通知母親,那她老人家一定會擔心的?!?BR>    陸機在房中走來走去,一邊嘆氣一邊想辦法,忽然,他低頭看見了黃耳,于是靈機一動,把黃耳叫過來吩咐:
    “黃耳啊!這認要靠你嘍!我把這封信寫好,你就替我?guī)Щ丶胰ィ浀脦б环饣匦呕貋磬?!?BR>    黃耳聽完陸機的話后,神態(tài)嚴肅,好像了牽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陸機寫好信后,把信綁在黃華的身上,然后拍了拍黃耳的頭,對它說:
    “好狗兒,一切就靠你了。現在去吧!”黃耳聽了,就出發(fā)了。
    一路上,黃耳都不敢稍做停留,不停地向前跑。餓了就找些剩菜剩飯來吃,渴了就喝露水或雨水。就這樣,不管日曬或雨淋黃耳一直向家中跑去。自從黃耳走后,陸機幾乎每天都站在門邊望著家鄉(xiāng)的方向,心中想著:“不知道黃耳到家了沒有?希望繚一路平安。唉!我叫一只狗送信會不會太為難它?”
    陸機每天站在門邊等候,都把門檻踏壞了。好不容易過了五十天后,黃耳終于面容憔悴地拼命跑回來。
    “喔!我就知道你一定會辦到的,真是我的好狗?!标憴C高興地抱著黃耳,并且迅速地拿下黃耳帶回來的信。
    陸機趕緊打開信來看,黃耳這時已經一精一疲力盡地倒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了。
    等到陸機讀完信,才發(fā)現黃耳已經因為力氣用盡而死了。陸陸難過極了,抱著黃耳的體痛哭。
    “黃耳,你真是一只忠心的好狗,都是我害死你的,嗚…………我一定會好好埋葬你的,嗚…………….”
    陸機在離開不遠的地方,選了一塊地替黃耳建了一個墓冢。這個地方就是后來人們所謂的——“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