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宋詞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下面是分享的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傊绑@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篇二】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鑒賞
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一首色彩明優(yōu)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
“西塞山前白鷺飛”首句,點明地點;此西塞山何處?鄂州、湖州?雖有異議,對詞境來說倒無所謂。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眾禽無此格,玉立一間身。清似參禪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飛,一身到處沾漁磯”,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xiāng)最美好的季節(jié)——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疤壹t”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绑梵摇本褪怯弥窠z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八蛞隆笔怯弥参锏那o葉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皻w”,回家?!安豁殮w”,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里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yōu)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xiāng)春汛圖。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篇三】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同:無)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里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鑒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敘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yōu)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皨嫛?,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篇四】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宋代〕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譯文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剛剛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歸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趕上春天,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篇五】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蘇軾〔宋代〕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蕭蕭一作:瀟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譯文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谷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
賞析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jié),溪邊蘭草初發(fā),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guī)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guī)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guī)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tài)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篇一】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傊绑@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卑讶藗兊年P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chuàng)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wěn)定的音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xiāng)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篇二】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鑒賞
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一首色彩明優(yōu)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
“西塞山前白鷺飛”首句,點明地點;此西塞山何處?鄂州、湖州?雖有異議,對詞境來說倒無所謂。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眾禽無此格,玉立一間身。清似參禪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飛,一身到處沾漁磯”,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xiāng)最美好的季節(jié)——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疤壹t”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绑梵摇本褪怯弥窠z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八蛞隆笔怯弥参锏那o葉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皻w”,回家?!安豁殮w”,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里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yōu)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xiāng)春汛圖。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篇三】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同:無)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里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鑒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敘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yōu)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皨嫛?,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篇四】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宋代〕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譯文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剛剛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歸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趕上春天,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篇五】適合小學生讀的宋詞精選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蘇軾〔宋代〕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蕭蕭一作:瀟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譯文
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谷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
賞析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jié),溪邊蘭草初發(fā),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guī)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guī)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guī)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tài)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