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原文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正是:一作“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fā)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啊?!?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含義。
2、體會詩人的寫作動機,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生活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
3、欣賞情意豐富的古詩,能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回憶導入,明確主題
1、同學們,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來到我們跟前。關于“秋天”,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課文,你還記得嗎?(學生背誦相關片斷)
2、總結自己對秋天的經(jīng)驗。
按句式說話:“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BR> 3、在古代大詩人蘇軾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
二、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配樂范讀,想象畫面。
2、讀準、讀通詩句。思考討論:詩中寫出哪些景物?
3、通讀全詩,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
三、賞析詩句,把握詩蘊
1、夏日荷花是什么樣子的?(當學生說不清時,可引導背誦已學課文《荷花》片斷,板畫“荷葉”理解“擎雨蓋。)到了秋末,荷花又變成什么樣了?(出示“荷盡”圖,理解“盡”。)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時與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殘”圖,理解“傲霜枝”)
3、比較兩圖,讀前兩行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4、“菊殘猶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詩人對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實更以她沉甸甸的收獲,令詩人對秋天偏愛有加。
(出示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讀詩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還有哪些果實也成熟了?
(學生說不出時,可引導背誦《秋游景山》片斷“這里的果樹果實累累?!保?BR> 再讀詩句,說說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四、誦讀全詩,體味詩情
1、學生自由吟誦,配樂朗讀、背誦。
2、討論:詩人贈給朋友劉景文的是什么?除了這首詩,還有什么?
3、閱讀現(xiàn)代文《秋天的窗口》。
4、補充句段,或寫一段話。
沒有春花的明艷,沒有夏日的蔥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麗的。
雖然秋風蕭瑟,秋葉飄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寫古詩。
六、課外延伸。
查找有關蘇軾及其作品的資料,進一步了解蘇軾其人其文其事。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把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聯(lián)系對題目的理解,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學生認真地讀古詩、思考,提出了幾個不懂的地方,如“擎雨蓋”“荷盡”“傲霜枝”。因為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回憶夏季荷花盛開的樣子,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想象秋季荷花開敗的情景,借助課前搜集的“秋菊”圖理解“傲霜枝”,在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幾個難懂的詞,降低了詩句翻譯過程的難度,也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古詩,啟發(fā)學生邊讀邊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寫了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能吸引你,然后認真地讀一讀,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閱讀是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了學生空間,也突出了古詩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學生通過讀、思考,很快歸納出了詩句描寫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順著學生的回答,我這樣引導:想象景物所呈現(xiàn)的畫面,想象兩者的對比,你讀懂了什么。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差異的,我們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給學生充分讀、思考、想象、交流的時間,多數(shù)孩子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這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想想:詩人為什么要描寫傲霜枝呢?一個叫向嘉藝的女孩兒真不錯,她站起來說:“詩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樣不怕寒冷,要堅強?!彼幕卮饐l(fā)了其他的孩子,好幾個孩子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像菊花一樣勇敢”,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平時要努力?!闭f得真好!我為孩子有這樣的理解而開心。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我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是對詩句的理解不是讓學生根據(jù)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畫面,用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順應詩句的朦朧,從整體的感受來理解,把握詩句所呈現(xiàn)的意境。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原文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正是:一作“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fā)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啊?!?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含義。
2、體會詩人的寫作動機,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生活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
3、欣賞情意豐富的古詩,能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回憶導入,明確主題
1、同學們,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來到我們跟前。關于“秋天”,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課文,你還記得嗎?(學生背誦相關片斷)
2、總結自己對秋天的經(jīng)驗。
按句式說話:“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BR> 3、在古代大詩人蘇軾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
二、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配樂范讀,想象畫面。
2、讀準、讀通詩句。思考討論:詩中寫出哪些景物?
3、通讀全詩,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
三、賞析詩句,把握詩蘊
1、夏日荷花是什么樣子的?(當學生說不清時,可引導背誦已學課文《荷花》片斷,板畫“荷葉”理解“擎雨蓋。)到了秋末,荷花又變成什么樣了?(出示“荷盡”圖,理解“盡”。)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時與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殘”圖,理解“傲霜枝”)
3、比較兩圖,讀前兩行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4、“菊殘猶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詩人對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實更以她沉甸甸的收獲,令詩人對秋天偏愛有加。
(出示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讀詩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還有哪些果實也成熟了?
(學生說不出時,可引導背誦《秋游景山》片斷“這里的果樹果實累累?!保?BR> 再讀詩句,說說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四、誦讀全詩,體味詩情
1、學生自由吟誦,配樂朗讀、背誦。
2、討論:詩人贈給朋友劉景文的是什么?除了這首詩,還有什么?
3、閱讀現(xiàn)代文《秋天的窗口》。
4、補充句段,或寫一段話。
沒有春花的明艷,沒有夏日的蔥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麗的。
雖然秋風蕭瑟,秋葉飄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寫古詩。
六、課外延伸。
查找有關蘇軾及其作品的資料,進一步了解蘇軾其人其文其事。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把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聯(lián)系對題目的理解,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學生認真地讀古詩、思考,提出了幾個不懂的地方,如“擎雨蓋”“荷盡”“傲霜枝”。因為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回憶夏季荷花盛開的樣子,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想象秋季荷花開敗的情景,借助課前搜集的“秋菊”圖理解“傲霜枝”,在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幾個難懂的詞,降低了詩句翻譯過程的難度,也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古詩,啟發(fā)學生邊讀邊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寫了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能吸引你,然后認真地讀一讀,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閱讀是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了學生空間,也突出了古詩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學生通過讀、思考,很快歸納出了詩句描寫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順著學生的回答,我這樣引導:想象景物所呈現(xiàn)的畫面,想象兩者的對比,你讀懂了什么。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差異的,我們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給學生充分讀、思考、想象、交流的時間,多數(shù)孩子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這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想想:詩人為什么要描寫傲霜枝呢?一個叫向嘉藝的女孩兒真不錯,她站起來說:“詩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樣不怕寒冷,要堅強?!彼幕卮饐l(fā)了其他的孩子,好幾個孩子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像菊花一樣勇敢”,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平時要努力?!闭f得真好!我為孩子有這樣的理解而開心。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我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是對詩句的理解不是讓學生根據(jù)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畫面,用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順應詩句的朦朧,從整體的感受來理解,把握詩句所呈現(xiàn)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