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國讀后心得(優(yōu)質(zhì)14篇)

字號: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在寫總結(jié)時,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不只關注個人的問題。在總結(jié)范文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同領域的案例和寫作技巧,值得借鑒。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一
    《大清相國》被媒體形容為"充滿正能量",寫的是清代名臣陳廷敬在特定的歷史境遇中,在官場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他入仕五十三年,歷任康熙帝師,工、吏、戶、刑四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最后老死相位。
    在康熙朝名臣輩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罷相削權(quán),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藉。為何唯陳廷敬獨善其身?王躍文認為,這并不是說陳如何工于心計,或是如何狡猾,他這樣評價《大清相國》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
    《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的形象,已經(jīng)影響到不少公職人員。"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討陳廷敬的從政經(jīng)歷。"不僅如此,在小說的影響之下,史學界也對陳廷敬其人其事給予了更多關注。"雖然描寫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達了我對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斷往前走,我相信歷史中有很多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好東西。"王躍文說。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組織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具體從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細化了干部"德"的考評標準。要做好干部,首在為人,俗話說"立業(yè)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本。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二
    看完了妻子給我借回來的王躍文先生寫于20xx年的《大清相國》,因為書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陳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參觀過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時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大清相國讀中感》,上周全部讀完后,頓時覺得醍醐灌頂,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對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認知和看法??纯串斀窆賵?,一個個落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陳廷敬那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穩(wěn)、狠、隱”的幾乎少之又少。全書的內(nèi)容其實就是圍著“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展開的。
    “等”――即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
    陳廷敬的老師、山西老鄉(xiāng)衛(wèi)向東大人告老還鄉(xiāng)之時送給陳廷敬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和陳廷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陳廷敬作為當時的青年才俊,可謂少年得志,在學業(yè)上一路高歌猛進,深受皇帝欣賞。但是,當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就是中了進士,也得在翰林院繼續(xù)學習幾年。此時,如果陳廷敬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過于急功近利的話,那估計也不會有后期的發(fā)展。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得意之時千萬不能忘形,在機會不好時也千萬不要強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加強學習,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做好準備。
    “忍”――即心胸豁達,顧全大局。
    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陳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個“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訴他這個道理。事實上,陳廷敬在日后的為人處事過程中也是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屢次拿假的古玩、字畫哄騙皇上,他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對國家、對君王不會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沒有揭穿。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八燎鍎t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鄙碓诠賵觯貏e是身處陳廷敬這樣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動,如果不能做到一個“忍”字,今天參這個,明天參那個,四面樹敵,那最終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殺頭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愛莫能助。因為,“一把手”得顧全大局,很多時候他得綜合考慮、綜合權(quán)衡。泱泱大國,穩(wěn)定與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霸紫喽抢锬軗未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穩(wěn)”――即遇事沉著,處事嚴謹。
    “穩(wěn)”并不是說該說的話不說,該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說話與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處事原則,不能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山西鄉(xiāng)試,當學子們因考場腐敗而怒砸孔子像的時候,陳廷敬就感覺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參與;了解到老友張f想帶暗藏機關的硯臺上考場,他極力勸阻,勸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機關中所藏之物,不但維護了張f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東奏報全省糧食豐收,群眾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龍亭,正當康熙皇帝欲全國推廣的時候,陳廷敬卻提出了“大凡提群眾自愿者未必真實”的觀點,后經(jīng)查核果然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了一次全國性的決策失誤。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場中的他從不輕易站隊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老成、智慧與穩(wěn)重。當然,穩(wěn)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豐富的實踐中加以歷練,經(jīng)歷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當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層工作經(jīng)歷、多崗位鍛煉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堅定,行為果斷。
    一旦看準了,就得堅持不懈。遇山開路,遇河架橋。這才是英雄當有的氣魄與擔當。陳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間,在幕后組織的那場連環(huán)參,皇上身邊的大臣彼此間幾乎被參了個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誰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組織者卻是這個老謀深算的陳相國。對于“狠”,可能我們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總認為這樣做似乎不太地道,有點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實際上,我理解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官員的執(zhí)行力,有了前期的“穩(wěn)”,必須要有后期的“狠”,它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種敢于擔當、勇于碰硬的膽量和一往無前、一抓到底的氣魄。
    “隱”――即審時度勢,急流勇退。
    能夠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不斷追求、積極向上,成就一番事業(yè),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夠?qū)彆r度勢、急流勇退,愉快地將接力棒交給后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其實說實話,書中的明珠大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謀絲毫不遜于陳廷敬,但他在“隱”字上的功力卻顯然比陳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權(quán)重卻不能正確定位,終于落得一個老來深陷圇圄的下場。反而,陳廷敬70高齡時的裝聾賣傻讓他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收場。身在官場,善始者未必能善終,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掛好前進擋,踩好急剎車,確實是當前很多官員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三
    家中書柜有本《大清相國》,是自己剛剛踏上村官工作崗位,愛人買來送我的,當時拜讀受益匪淺,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記得大學剛畢業(yè)那會,意氣風發(fā)踏進村委大門,總覺得自己應該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順暢。接踵而來的雖然不能說是當頭棒喝,也是不小的打擊。在最迷茫的時候,看了《大清相國》,悟出了一個“熬”字,人生路要“厚積薄發(fā)”。
    最近再次翻開這本書,扉頁名句躍入眼簾: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滴趸实鄯Q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跡。
    作者王躍文這樣描述陳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這“五字訣”就是告訴當下的自己,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經(jīng)得起風雨,才能長見識;莫好高騖遠,穩(wěn)健才扎實;做事講誠信,做人講良知;你有能力時,決心做大事;沒有能力時,快樂做小事?!?,作為一名鄉(xiāng)鎮(zhèn)干部,就要盡自己能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在思想上,要有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站穩(wěn)群眾立場,自覺將執(zhí)政為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干勁,深入到問題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聽民聲,掌握真實情況;在學習上,自覺加強業(yè)務學習和實踐鍛煉,學到真本領,練就真功夫,堅決克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在守紀上,以清廉自守為本、律己修身為要,潔身自好,自覺慎初、慎獨、慎微、慎行。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認清自己所走的路,達觀進取最愜意!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四
    今天這篇隨筆用的是十幾年前就用慣了的標題,清楚簡潔又省事兒。
    下午剛讀完《大清相國》這本書。不談情節(jié),不談文筆,也不談網(wǎng)上的評分,光從這本書引發(fā)的感想來說,于我個人而言就可稱之為好書。也許是因為最近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書中人物的與人相處之道,這也著實讓我想明白了很多東西。
    其實這些東西,看似深刻復雜,但從我現(xiàn)在所理解的來說,就是六個字――明事理,識時務。有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領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們從小受教育懂得的東西。每天都會有家人、老師在教授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使我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懂得面對的事情從道理上該做不該做,盡管每個人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識時務卻一直沒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視。
    什么是“識時務”?簡單來說,就是能看得清形勢,不管是天下大勢還是兩個人之間的氣氛,懂得在特定條件下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不是一味認死理,更不是不講理。
    這真的非常重要。人類終究不是機器,我們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導。學會照顧別人的感情,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有的時候難以理解的東西都會豁然開朗。
    下面節(jié)選書中的一本分內(nèi)容:
    一、“幾日下來,陳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總有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憤和哀傷更甚于懼死。憑著皇上的聰明,不會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為什么總要尋事兒整他呢?陳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繼文的貪,只是不想讓臣工們背后說他昏。陳廷敬查出了王繼文的貪行,恰好顯得皇上不識人?!?BR>    二、“陳廷敬起了身,點頭道了謝。張德善悄聲兒說:‘陳大人,您就順著皇上的意,別認死理兒?!愅⒕茨c點頭,心里暗自嘆息?!?BR>    陳廷敬回到:‘臣每進一言,都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為皇上著想?!?BR>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五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了他“清勤”的評價。胸懷寬廣,為人公道,詩文樂極佳。他牛逼的一生,隨便google一下就會被震驚。
    陳廷敬的為官五字金言在書中步步展開,節(jié)節(jié)深入。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他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
    他為官五十多年的經(jīng)歷十分精彩,即便被皇上猜忌過,即便被同僚記恨過,但正是守著等、忍、穩(wěn)、狠這四個字,度過了最艱難最頭痛的日子。初入官場,年輕氣盛,認為自己胸懷天下,忠于朝廷,辦事就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但是什么棱角在清朝官場上也得被磨平。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位高權(quán)重就可以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而是想著怎么可以將阻礙做到最少,然后做出對于百姓的實事。到了為官頂峰,適時而隱,保全性命,留得清明。
    書中明確點出了陳廷敬為官秘訣是等、忍、穩(wěn)、狠、隱這五個字,但是我覺得最關鍵的是一個“穩(wěn)”字,只有穩(wěn)穩(wěn)得來,才能想明白事情來龍去脈,摸清楚人情所需所得,辦案子方能步步為營,不得紕漏,不忘關鍵。
    有了穩(wěn)的心態(tài),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他的仕途就沒了大方向的錯誤。
    面對任何一件事,遵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道理。哪怕吃點眼前虧,丟點暫時威風,也會秉承自己的底線,按照原則來辦事。可能是他一開始就選對了方向,不求大功,但求無過。把事情辦漂亮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世道評判。官場里最為難測的是風向,和風向斗來斗去是費力不討好的,但是事實永遠擺在那里,不會黑白顛倒。不要把自己命運交給誰,凡事要靠自己,要看事實說話,漂亮還是丑陋的案子是自己做出來,而不是別人說出來的。
    最后還想說一句張英,他是一個安靜的聰明人,成不了英雄,但是絕對可以為重臣,辦不了絕頂案子,但絕不出大紕漏。他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讀書心得。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六
    看完了妻子給我借回來的王躍文先生寫于2007年的《大清相國》,因為書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陳廷敬,我又于2004年去參觀過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時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大清相國讀中感》,上周全部讀完后,頓時覺得醍醐灌頂,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對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認知和看法。看看當今官場,一個個下臺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陳廷敬那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穩(wěn)、狠、隱"的幾乎少之又少。全書的內(nèi)容其實就是圍著"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展開的。
    "等"——即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陳廷敬的老師、山西老鄉(xiāng)衛(wèi)向東大人告老還鄉(xiāng)之時送給陳廷敬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和陳廷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陳廷敬作為當時的青年才俊,可謂少年得志,在學業(yè)上一路高歌猛進,深受皇帝欣賞。但是,當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就是中了進士,也得在翰林院繼續(xù)學習幾年。此時,如果陳廷敬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過于急功近利的話,那估計也不會有后期的發(fā)展。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得意之時千萬不能忘形,在機會不好時也千萬不要強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加強學習,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做好準備。
    "忍"——即心胸豁達,顧全大局。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陳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個"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訴他這個道理。事實上,陳廷敬在日后的為人處事過程中也是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屢次拿假的古玩、字畫哄騙皇上,他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對國家、對君王不會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沒有揭穿。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身在官場,特別是身處陳廷敬這樣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動,如果不能做到一個"忍"字,今天參這個,明天參那個,四面樹敵,那最終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殺頭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愛莫能助。因為,"一把手"得顧全大局,很多時候他得綜合考慮、綜合權(quán)衡。泱泱大國,穩(wěn)定與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穩(wěn)"——即遇事沉著,處事嚴謹。"穩(wěn)"并不是說該說的話不說,該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說話與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處事原則,不能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山西鄉(xiāng)試,當學子們因考場腐朽而怒砸孔子像的時候,陳廷敬就感覺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參與;了解到老友張汧想帶暗藏機關的硯臺上考場,他極力勸阻,勸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機關中所藏之物,不但維護了張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東奏報全省糧食豐收,群眾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龍亭,正當康熙皇帝欲全國推廣的時候,陳廷敬卻提出了"大凡提群眾自愿者未必真實"的觀點,后經(jīng)查核果然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了一次全國性的決策失誤。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場中的他從不輕易站隊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老成、智慧與穩(wěn)重。當然,穩(wěn)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豐富的實踐中加以歷練,經(jīng)歷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當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層工作經(jīng)歷、多崗位鍛煉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堅定,行為果斷。一旦看準了,就得堅持不懈。遇山開路,遇河架橋。這才是英雄當有的氣魄與擔當。陳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間,在幕后組織的那場連環(huán)參,皇上身邊的大臣彼此間幾乎被參了個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誰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組織者卻是這個老謀深算的陳相國。對于"狠",可能我們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總認為這樣做似乎不太地道,有點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實際上,我理解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官員的執(zhí)行力,有了前期的"穩(wěn)",必須要有后期的"狠",它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種敢于擔當、勇于碰硬的膽量和一往無前、一抓到底的氣魄。
    "隱"——即審時度勢,急流勇退。能夠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不斷追求、積極向上,成就一番事業(yè),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夠?qū)彆r度勢、急流勇退,愉快地將接力棒交給后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其實說實話,書中的明珠大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謀絲毫不遜于陳廷敬,但他在"隱"字上的功力卻顯然比陳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權(quán)重卻不能正確定位,終于落得一個老來深陷圇圄的下場。反而,陳廷敬70高齡時的裝聾賣傻讓他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收場。身在官場,善始者未必能善終,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掛好前進擋,踩好急剎車,確實是當前很多官員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七
    最近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心情很是有一種沖動的欲望。沖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quán)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復雜。
    《大清相國》這本書的封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躍文集中筆墨來寫陳廷敬為官的一生,寫他如何從一個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wěn)的官僚。晚年回到家鄉(xiāng),他總結(jié)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記得小說的最后又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忍、穩(wěn)、狠、隱,陳廷敬的一生幾乎就是這5個字的形象寫照。
    總結(jié)起來,“等、穩(wěn)、忍、狠、隱”與“識時務者為俊杰”是陳廷敬馳騁官場的真經(jīng)秘訣。陳廷敬能夠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穩(wěn)、忍、狠、隱”,不參與派系與集團斗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zhuǎn)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這些都是很可貴的??滴趸实鄯Q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八
    本書講述了清朝順治到康熙年間,官員陳廷敬的事跡。陳廷敬原名陳敬,第一年科考入獄,第二年科考遭人陷害,幾近喪命。幾經(jīng)周折,被順治帝看中,賜名廷敬??滴醯腔蠼o康熙進講,康熙親政打殺鰲拜,陳廷敬立下首功。山東福倫案,高士奇搶占民房案,龍亭案,寶泉局虧空案,云南王繼文案,明珠索額圖倒臺案。一系列事件串燒成陳廷敬宦海一生。
    陳廷敬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沒有屈服在權(quán)勢和金錢之下,而是以天下百姓為先,以國家利益為先,在索爾圖和明珠拉幫結(jié)派是,沒有站隊,而是選擇中立,可以說是清官,晚年康熙送給他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讀后感·可以說這是皇帝對臣子的最高評價,也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人格的最高評價。
    書中的一些細節(jié)也是發(fā)人深省,比如山東福倫說山東豐收了,百姓都自愿多交錢糧給國家??滴躅C發(fā)了圣御十六條,馬上就有官員為其修龍亭,說是百姓自發(fā)學習,從6歲到70歲的百姓都會背圣御十六條。陳廷敬說凡是說百姓自愿的,都是逼迫百姓的,百姓自愿上交的錢糧,都是帶血的。
    古往今來,大同小異,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只是換了個名字罷了。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九
    今天這篇隨筆用的是十幾年前就用慣了的標題,清楚簡潔又省事兒。
    下午剛讀完《大清相國》這本書。不談情節(jié),不談文筆,也不談網(wǎng)上的評分,光從這本書引發(fā)的感想來說,于我個人而言就可稱之為好書。也許是因為最近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書中人物的與人相處之道,這也著實讓我想明白了很多東西。
    其實這些東西,看似深刻復雜,但從我現(xiàn)在所理解的來說,就是六個字——明事理,識時務。有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領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們從小受教育懂得的東西。每天都會有家人、老師在教授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使我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懂得面對的事情從道理上該做不該做,盡管每個人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識時務卻一直沒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視。
    什么是“識時務”?簡單來說,就是能看得清形勢,不管是天下大勢還是兩個人之間的氣氛,懂得在特定條件下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不是一味認死理,更不是不講理。
    這真的非常重要。人類終究不是機器,我們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導。學會照顧別人的感情,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有的時候難以理解的東西都會豁然開朗。
    下面節(jié)選書中的一本分內(nèi)容:
    一、“幾日下來,陳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總有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憤和哀傷更甚于懼死。憑著皇上的聰明,不會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為什么總要尋事兒整他呢?陳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繼文的貪,只是不想讓臣工們背后說他昏。陳廷敬查出了王繼文的貪行,恰好顯得皇上不識人?!?BR>    二、“陳廷敬起了身,點頭道了謝。張德善悄聲兒說:‘陳大人,您就順著皇上的意,別認死理兒?!愅⒕茨c點頭,心里暗自嘆息?!?BR>    三、陳廷敬回到:‘臣每進一言,都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為皇上著想?!?。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十
    在《大清相國》中,陳廷敬先后處理了山東富倫逼迫百姓捐糧案、山西戴孟雄建龍亭案、云南巡撫王繼文貪污案、戶部銅錢案等等,其人深惡貪污腐敗之事,為人清廉,一心為民,但是陳廷敬在為人為官上卻又與“道德潔癖”海瑞有著很大的不同。
    明珠攬權(quán)過重,且成了實際上的“二皇上”。陳廷敬揣度著皇帝有要收拾明珠的意思了,到底也沒有去直接參明珠,而是假手于人,這正是陳廷敬為官的一大特色,持重、堅忍,不擊則以,一擊必中。后來的“連環(huán)參”更是顯示他的心機超群、智計絕倫。
    初入官場時,衛(wèi)向東大人送給陳廷敬一個“等”字;岳父李老太爺送給陳廷敬一個“忍”字;陳廷敬自己悟出來一個“穩(wěn)”字;“連環(huán)參”案中陳廷敬透出一個“狠”字;至文淵閣大學士后,賢內(nèi)助月媛送了他一個“隱”字,急流勇退謂之知機。
    這是陳廷敬的為官之道。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十一
    很喜歡歷史類的小說,細細讀來,像是聽那前輩在講前朝的故事,他娓娓道來,我深陷其中,癡迷于一個個傳奇似的故事,卻也可以了解歷史。不記得哪位先人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我是很贊同的,也因著這句話,愛上了歷史小說。從來看書想是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不想本非雅士,奈何又落了俗套,竟是成了看熱鬧的俗人,俗就俗吧,愉悅身心就足矣了。
    曾經(jīng)天真的認為和珅那樣的奸臣畢竟少數(shù),青天似的官員也不會太多,多的是些平庸的不起眼的官員,不會有什么危害?,F(xiàn)在想來,那時候真是幼稚,想的如此簡單。古往今來,許多事都是相通的,形式各有所異,本質(zhì)其實相差無幾。
    陳廷敬這樣忠君愛國的人到頭來還要裝聾作啞,歸隱田園,何況遇到昏君呢?國家危矣。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十二
    《大清相國》讀后感今天這篇隨筆用的是十幾年前就用慣了的標題,清楚簡潔又省事兒。
    下午剛讀完《大清相國》這本書。不談情節(jié),不談文筆,也不談網(wǎng)上的評分,光從這本書引發(fā)的感想來說,于我個人而言就可稱之為好書。也許是因為最近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書中人物的與人相處之道,這也著實讓我想明白了很多東西。
    其實這些東西,看似深刻復雜,但從我現(xiàn)在所理解的來說,就是六個字——明事理,識時務。有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領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們從小受教育懂得的東西。每天都會有家人、老師在教授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使我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懂得面對的事情從道理上該做不該做,盡管每個人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識時務卻一直沒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視。
    什么是“識時務”?簡單來說,就是能看得清形勢,不管是天下大勢還是兩個人之間的氣氛,懂得在特定條件下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不是一味認死理,更不是不講理。
    這真的非常重要。人類終究不是機器,我們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導。學會照顧別人的感情,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有的時候難以理解的東西都會豁然開朗。
    下面節(jié)選書中的一本分內(nèi)容:
    本書主要講了陳敬,后被皇帝賜名為陳廷敬,從晉身官場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生經(jīng)歷。面對官場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權(quán)益利欲時,他的應對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選擇。
    小說中記得特別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從衛(wèi)大夫話里學到的態(tài)度,“忍”是他從岳父話里悟出的精髓,“穩(wěn)”是他自己在官場中的切身體會,“狠”是被別人逼出來的決絕,“隱”是妻子點醒的大徹大悟。這五個字可以高度概括陳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淺談這五個字。
    我覺得這五個字也可以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難免會碰到失敗、挫折,但是我們應該學會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種程度,等到一個適合的機會,該是自己的東西,一定可以爭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會取得成功?,F(xiàn)在的通訊技術(shù)很發(fā)達,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場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請把等當做一種常態(tài),但是不要放棄應有的努力。
    陳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們生活所說的那種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忍,他的忍是一種在自己能力還不夠的時候,面對高士奇,索額圖等奸臣的隱忍,為的是厚積薄發(fā),一招命中。
    穩(wěn)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場走,得一步一步走穩(wěn),剛?cè)胧送?,因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場的潛動作,因為自己的過分直言,被其他大臣遠離,被皇上貶過官職,后來才明白,人在官場走,獨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穩(wěn)得,需要幫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敗寇,你輸我贏,最后扳倒大奸臣,陳廷敬并沒有明面上出馬,而是通過張鵬翮、劉相年、索額圖、阿山等一幫大臣互參,最后由皇帝裁決,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導局勢發(fā)展,結(jié)果是他取得了勝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陳廷敬的隱是一種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貪戀權(quán)位帶來的榮耀,而是自己選擇功成身退,這一點令人佩服。他的隱退也很有意思,沒有直接上書自己希望隱退,而是通過裝病裝聾,結(jié)局很是完美。
    個個落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陳廷敬那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穩(wěn)、狠、隱"的幾乎少之又少。全書的內(nèi)容其實就是圍著"等、忍、穩(wěn)、狠、隱"五個字展開的。
    "等"——即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
    陳廷敬的老師、山西老鄉(xiāng)衛(wèi)向東大人告老還鄉(xiāng)之時送給陳廷敬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和陳廷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陳廷敬作為當時的青年才俊,可謂少年得志,在學業(yè)上一路高歌猛進,深受皇帝欣賞。但是,當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就是中了進士,也得在翰林院繼續(xù)學習幾年。此時,如果陳廷敬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過于急功近利的話,那估計也不會有后期的發(fā)展。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得意之時千萬不能忘形,在機會不好時也千萬不要強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加強學習,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相機而動,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做好準備。
    "忍"——即心胸豁達,顧全大局。
    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陳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個"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訴他這個道理。事實上,陳廷敬在日后的為人處事過程中也是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屢次拿假的古玩、字畫哄騙皇上,他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對國家、對君王不會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沒有揭穿。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身在官場,特別是身處陳廷敬這樣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動,如果不能做到一個"忍"字,今天參這個,明天參那個,四面樹敵,那最終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殺頭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愛莫能助。因為,"一把手"得顧全大局,很多時候他得綜合考慮、綜合權(quán)衡。泱泱大國,穩(wěn)定與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穩(wěn)"——即遇事沉著,處事嚴謹。
    廷敬卻提出了"大凡提群眾自愿者未必真實"的觀點,后經(jīng)查核果然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了一次全國性的決策失誤。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場中的他從不輕易站隊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老成、智慧與穩(wěn)重。當然,穩(wěn)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豐富的實踐中加以歷練,經(jīng)歷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當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層工作經(jīng)歷、多崗位鍛煉的重要原因吧!"狠"——即意志堅定,行為果斷。
    一旦看準了,就得堅持不懈。遇山開路,遇河架橋。這才是英雄當有的氣魄與擔當。陳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間,在幕后組織的那場連環(huán)參,皇上身邊的大臣彼此間幾乎被參了個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誰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組織者卻是這個老謀深算的陳相國。對于"狠",可能我們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總認為這樣做似乎不太地道,有點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實際上,我理解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官員的執(zhí)行力,有了前期的"穩(wěn)",必須要有后期的"狠",它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種敢于擔當、勇于碰硬的膽量和一往無前、一抓到底的氣魄。
    "隱"——即審時度勢,急流勇退。
    能夠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不斷追求、積極向上,成就一番事業(yè),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夠?qū)彆r度勢、急流勇退,愉快地將接力棒交給后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其實說實話,書中的明珠大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謀絲毫不遜于陳廷敬,但他在"隱"字上的功力卻顯然比陳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權(quán)重卻不能正確定位,終于落得一個老來深陷圇圄的下場。反而,陳廷敬70高齡時的裝聾賣傻讓他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收場。身在官場,善始者未必能善終,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掛好前進擋,踩好急剎車,確實是當前很多官員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家中書柜有本《大清相國》,是07年自己剛剛踏上村官工作崗位,愛人買來送我的,當時拜讀受益匪淺,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記得大學剛畢業(yè)那會,意氣風發(fā)踏進村委大門,總覺得自己應該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順暢。接踵而來的雖然不能說是當頭棒喝,也是不小的打擊。在最迷茫的時候,看了《大清相國》,悟出了一個“熬”字,人生路要“厚積薄發(fā)”。
    最近再次翻開這本書,扉頁名句躍入眼簾: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跡。
    “經(jīng)得起風雨,才能長見識;莫好高騖遠,穩(wěn)健才扎實;做事講誠信,做人講良知;你有能力時,決心做大事;沒有能力時,快樂做小事。”,作為一名鄉(xiāng)鎮(zhèn)干部,就要盡自己能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在思想上,要有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站穩(wěn)群眾立場,自覺將執(zhí)政為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干勁,深入到問題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聽民聲,掌握真實情況;在學習上,自覺加強業(yè)務學習和實踐鍛煉,學到真本領,練就真功夫,堅決克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在守紀上,以清廉自守為本、律己修身為要,潔身自好,自覺慎初、慎獨、慎微、慎行。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認清自己所走的路,達觀進取最愜意!最近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心情很是有一種沖動的欲望。沖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quán)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復雜。
    《大清相國》這本書的封頁上有這樣一段話: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躍文集中筆墨來寫陳廷敬為官的一生,寫他如何從一個擁有正義感的青年舉子,逐步成長為胸有城府、老練沉穩(wěn)的官僚。晚年回到家鄉(xiāng),他。
    總結(jié)。
    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記得小說的最后又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忍、穩(wěn)、狠、隱,陳廷敬的一生幾乎就是這5個字的形象寫照。
    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這些都是很可貴的??滴趸实鄯Q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十三
    最近單位組織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小說我以前看過,再次閱讀,感觸頗深。下面從陳廷敬的個人境界、修身齊家方面談一點感受。
    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后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歲后主動全身而退,安全著陸。在老家頤養(yǎng)天年并發(fā)揮余熱,編纂了《康熙字典》與《欽定詞譜》,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他不參與派系與集團斗爭,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講究政治謀略又不去害人,能夠更新觀念、迅速轉(zhuǎn)變角色,從錯誤的思想中走出來,識時務、處處小心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子民??v觀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耐得往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看得透人、想得開事。先修身、齊家,然后再干大事,陳廷敬為后世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氣、低得下頭。
    陳廷敬年輕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有棱有角,熱血沸騰,所幸遇上一個好岳父,書中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來?!薄吧倌甑弥臼强上玻[憂亦在,須得時時警醒,盯著你的人多,少不得招來嫉妒,反是禍害。官場上沒有一番歷練,難成大器。所謂歷練,即是經(jīng)事見世,乍看起來就是熬日子。任勞是不怕的,要緊的是能夠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明朝的張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所幸遇上顧璘這樣的好導師,沒有讓他在年輕時鋒芒畢露而得意忘形。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等”(要沉得住氣)和“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
    面對索額圖與明珠的爭斗,陳廷敬自始至終沒有選擇站隊,兩人都想方設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陣容,給出了很多誘惑,陳廷敬一直沒有動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誤會他差點斷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總是巋然不動,穩(wěn)若泰山?!熬佑写笪费剑纱笫抡?,必須有所畏。所謂無大畏者流,其實不過莽夫耳。”“穩(wěn),一時興許會吃些虧,但是不會倒大霉?!边@,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開事。
    能將身邊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準確判斷,迅速作出處理,干凈利落,不優(yōu)柔寡斷,事后不貪功,做到功成而退,這是陳廷敬最高的境界。這需要一番歷練,一個人沒有經(jīng)歷很多事,沒有接觸很多人,不善于總結(jié)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點也不可能達到這層境界的。這就是小說中“五字決”中的“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遞進關系,修身與齊家是基礎,若沒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國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國藩、蔣介石是典范,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家書、日記中學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獨、貞信、擔當、約束、涵養(yǎng)。陳廷敬也有孤寂的時候,也有受委屈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撫琴,靜靜地思考,反復反省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齊家,俗話說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我們常??吹胶枚嗳艘簧碚龤鈨尚淝屣L,最后被家里人給害了。漢代霍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功德蓋世,因為沒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個家族遭受滅族之災。陳廷敬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過特殊途徑,甚至打著哥哥的旗號謀取不正當利益,陳廷敬每次知道后總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嚴明地處理,用理智的手段維護好親情。德,永遠比才更重要,我們要教育子女先做一個有德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德才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彼讶朔譃樗念悾旱虏偶?zhèn)涞姆Q為圣人,有德無才的稱為君子,有才無德的稱為小人,無才無德的稱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與君子的情況下,寧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大清相國讀后心得篇十四
    家中書柜有本《大清相國》,是07年自己剛剛踏上村官工作崗位,愛人買來送我的,當時拜讀受益匪淺,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記得大學剛畢業(yè)那會,意氣風發(fā)踏進村委大門,總覺得自己應該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順暢。接踵而來的雖然不能說是當頭棒喝,也是不小的打擊。在最迷茫的時候,看了《大清相國》,悟出了一個“熬”字,人生路要“厚積薄發(fā)”。
    最近再次翻開這本書,扉頁名句躍入眼簾:康熙朝名臣輩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但見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余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滴趸实鄯Q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跡。
    作者王躍文這樣描述陳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當年衛(wèi)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wěn)字,最后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段話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也算是全書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jīng)受起磨練;穩(wěn),要謹慎且低調(diào);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這“五字訣”就是告訴當下的自己,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總書記說過,“經(jīng)得起風雨,才能長見識;莫好高騖遠,穩(wěn)健才扎實;做事講誠信,做人講良知;你有能力時,決心做大事;沒有能力時,快樂做小事?!保鳛橐幻l(xiāng)鎮(zhèn)干部,就要盡自己能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在。
    思想上,要有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站穩(wěn)群眾立場,自覺將執(zhí)政為民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干勁,深入到問題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聽民聲,掌握真實情況;在學習上,自覺加強業(yè)務學習和實踐鍛煉,學到真本領,練就真功夫,堅決克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在守紀上,以清廉自守為本、律己修身為要,潔身自好,自覺慎初、慎獨、慎微、慎行。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認清自己所走的路,達觀進取最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