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案及知識點

字號:

《沁園春·長沙》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1.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案
    教學目標
    1.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把握毛澤東詩詞的宏大意境及其壯志豪情。
    教學重難點
    1.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把握毛澤東詩詞的宏大意境及其壯志豪情。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醞釀情感
    朱光潛先生說:“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就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能欣賞詩的人,他決不會感到人生是干枯的?!苯裉欤妥屛覀円黄饘W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板書課題:沁園春·長沙]
    二、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1.初讀,入境,審美感知——學生自由朗讀。
    師提示朗讀技巧(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
    (設計依據:適時適當的指導會使學生的自由朗讀事半功倍)
    2.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情境——播放朗讀錄音或教師泛讀。
    出示毛澤東該詞手跡,欣賞。
    (設計依據:范讀用以規(guī)范學生的朗讀節(jié)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跡用以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
    4.鑒賞,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詞的意境,并寫在筆記本上,然后請兩名同學讀自己的鑒賞記錄。
    5.評價,同學們互相評價,互相補充完善,教師引導、點撥。
    6.老師總結陳述(作為一種意見供學生參考):深秋時節(jié),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遠望層層疊疊的樹林,經霜染后,一片火紅;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船只競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fā)展。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緒萬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你的主人呢?回憶往昔,同許多同學在這一帶游覽、聚會,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那時,正值青春年少,風采迸發(fā),才華橫溢,意氣奔放,遒勁有力,同學們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tǒng)治者視為糞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只?
    7.再讀,把握詞的脈絡。
    思考:這首詞分為上下兩闋,思考一個問題,詞的上下闋在寫法上(表達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寫什么?
    明確: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絢爛多彩的秋色 圖。
    下闋抒情抒發(fā)凌云壯志的革命豪情。
    [板書:景——情]
    三、深入文本,具體賞析
    (一)賞析上闋
    1.品讀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闋寫景。寫景部分哪里寫得好?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
    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么角度來描繪絢爛多彩的秋色 圖的?全詩的詩眼是什么?
    第一問:學生討論后回答。第二問:學生回答,上闋領字是“看”,領起七句。下闋領字是“憶”,領起八句。第三問:學生討論后回答。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
    第四問:學生回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設計依據:在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結構和內容。)
    2.煉字煉意,品味語言
    獨立寒秋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推代表回答:
    (1)“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中流砥柱的氣概。
    (2)“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3)“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fā)、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
    (4)“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的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的意態(tài)。
    (設計依據:從細處著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chuàng)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
    3.想象聯想,工筆描繪
    師: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美麗的花朵”,下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進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景中。
    請學生根據詞的意境邊品讀邊在腦海里繪出秋色 圖,用語言描述自己的體會,相互評點、欣賞。
    (設計依據: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比較語言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的不同,領略語言帶來的無窮藝術魅力。)
    4.古今秋思,對比賞析
    古代秋思句,學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
    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曹雪芹)
    師:古人筆下的秋景多蕭殺悲涼,清冷慘淡,而毛澤東的秋景為何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你們知道這個差異的原因嗎?
    學生猜測回答。如,生:他是偉人就是和我們不一樣。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遠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論世,把握情志
    師: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大都處在猜測的層面上,要深入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應該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論世。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毛澤東從小有什么樣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離開家鄉(xiāng)韶山沖到50里外的湘鄉(xiāng)縣東山高等小學堂去讀書的時候,面對新的環(huán)境,縱筆寫就一首《詠蛙》詩: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1910年告別父母外出求學時,他模仿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詩人西鄉(xiāng)隆盛的詩作,寫過一首《立志》: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
    學生讀這兩首詩,談自己的感受。
    明確:他從小胸懷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開闊的胸襟,不凡的氣度,樂觀的精神,雄偉的志向都融在他寫的秋景里了。毛澤東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fā)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6.觸景生情,抒發(fā)感慨
    眼前的爛漫秋景蘊含著作者的情懷也引起了他的共鳴,他迸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答案在哪里?
    明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吭谙麻牎?BR>    (二)賞析下闋
    推薦一位同學讀下闋。
    師:讀完下闋,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現出兩幅圖畫,一幅叫崢嶸歲月圖,一幅是中流擊水圖。
    1.賞析“崢嶸歲月圖”
    師: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舊地重游,往事歷歷,怎能不激起作者無限的感慨!想當年,作者在長沙第一師范學習、工作時,曾與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們創(chuàng)立了“新民學會”,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深入工礦、農村,積極領導工農運動,那是怎樣的歲月啊!“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戰(zhàn)斗生活的高度藝術概括。
    師:齊讀“崢嶸歲月圖”部分。討論告訴我們這是一段怎樣的崢嶸歲月。
    (讀后)學生討論交流,然后匯報。
    明確:那是一群才華橫溢、熱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精神風貌,橘子洲頭,他們指點江山,慷慨陳詞,他們以豪邁的氣概,視軍閥、官僚如糞土,作者在這里既是追憶往事,又是對上闋“誰主沉浮”問句作進一步的回答,正是這些有著“糞土當年萬戶侯”豪邁氣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國脊梁,他們代表著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據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他們終必定戰(zhàn)勝和代替一切腐朽勢力而主宰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2.賞析“中流擊水圖”
    師:接著,作者繼續(xù)以飽滿有力的筆調狀寫胸中奔騰激蕩的詩情,“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大家反復地讀這句詞。
    師: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在盛夏水漲之時到湘江游泳,堅持不懈,直到隆冬季節(jié),以此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于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作者寫這些,除了有對往昔生活的懷念,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意思呢?
    (再讀,聯系全詞讀,讀全詞。)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明確:這一句既寫了當時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遠大,使我們仿佛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tài),力挽狂瀾的壯舉,好似聽到了他們自豪的壯語!
    四、總覽全詞,進行小結
    學生仔細讀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闋寫充滿朝氣的萬物。楓林如火,深寓他火熱的革命家情懷;萬類霜天競自由,寄托著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闋寫充滿朝氣的人格主體。青春歲月,擺脫不了的回腸蕩氣;指點江山,從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時的中國,“百舸爭流”,國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軍閥的統(tǒng)治搖搖欲墜。面對奔騰不息的江水和爭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詩人感到是那樣的親切,又平添出異樣的嚴峻。
    是呵,就像遼闊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詩人的耳邊,或許回蕩著他五年前在《湘江評論》上敲響的黃鐘大呂:“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毛澤東后來解釋說“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說的是北伐以前中國的命運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做主。
    師:上闋有問,下闋有答,前呼后應,妙化無痕。同學們能不能從詞的上闋和下闋里各抽取一個句子,組成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上聯,包含著作者的問,下聯是作者的答。)
    生: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浚ㄉ下摚?BR>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下聯)
    橫批:還看今朝
    詩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統(tǒng)一在作家詩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統(tǒng)一。
    結束語:同學們,文學作品是情感的結晶,欣賞它是一種尋覓與追逐。風景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著一個標語牌,提醒過路人,“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再次齊讀全文,在豪邁的朗誦聲中,慢慢走,欣賞吧!
    2.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了解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理解詩歌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領會浪遏飛舟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他是領袖,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共和國的;他更是詩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里是長的一行。梅花瑞雪,戰(zhàn)地黃花,如血殘陽,神采飛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今朝的風流人物,他就是偉人毛澤東。讓我們追尋偉人的足跡,再回長沙,走進領袖的寬闊胸懷,走進詩人的崇高心靈。
    二、背景介紹
    1911—1925年,毛澤東在長沙學習、生活、從事革命活動長達十三年,這期間發(fā)生了辛亥革命、第世界大戰(zhàn)、俄 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和共產黨成立等,他與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創(chuàng)立新民學會,領導長沙學生愛國運動,主編《湘江評論》,建立湖南共產主義小組。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湖南、廣東等地農民 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 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 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欣賞
    1.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誦讀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領字,兩字后要稍停頓,突出領字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萬類霜天競自由”要讀出徹悟、慨嘆之情?!扒 弊炙I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抓住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萬”“遍”“漫”“爭”“擊”“翔”字,體會其作用,抓住點明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如“獨”“立”“洲”,把握“看”和“憶”等起貫穿全詞作用的詞語,展開聯想與想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領悟)
    (二)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詞描述了幾幅畫面?可以根據內容給各幅畫加個小標題嗎?
    討論、明確:
    描述了四幅畫面: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
    四、再讀課文,深入鑒賞
    (一)寫壯景,抒豪情
    1.研習“湘江秋景”圖(“看”字所領的7句)
    提問:詞人是怎樣變換視角描繪眼前這大好秋色的呢?
    明確: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靜)
    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靜、動)
    仰視:鷹擊長空(動)
    俯瞰:魚翔淺底(動)
    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
    小結:遠近結合,總分有序,動靜交錯,紅綠輝映,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色彩絢麗的湘江秋景圖。
    2.研習“中流擊水”圖(后三句)
    品讀“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想象詞人當年曾和同學舊侶,在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的情景。
    討論:“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著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以天下為己任,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誓振興中華的氣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闋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二)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
    1.“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
    2.“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
    3、“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與明處對比
    4.“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三)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
    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fā)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了鷹的矯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當的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tài)。
    (四)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沁園春·雪》上闕描繪北國風光,下闕評古論今,抒發(fā)壯志豪情。
    這首詞上闕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有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闕回憶了往夕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與戰(zhàn)友們?yōu)榱烁脑炫f中國的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給出了“誰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敢于改造舊中國的革命青年。
    (五)比較分析
    背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思考:《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什么人?《沁園春·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為什么?從此可見,本詞上、下闋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明確:《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是指才華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fā)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肚邎@春·長沙》中的包括詞人在內的“同學少年”正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意氣風發(fā),風華正茂,關心國家命運,富有斗爭精神,正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中流砥柱”。詞下闕通過寫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遒的同學少年,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同學少年,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同學少年,藝術地回答了上闕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這樣,上下兩闕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五、拓展延伸
    朗誦《詩人領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里是長一行。常于馬背上構思,便具有了戰(zhàn)略家的目光。戰(zhàn)地黃花,如血殘陽,成了美的意象。
    有時瀟灑地抽煙,抬頭望斷南飛雁,寬闊的腦際卻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暢想,神思飛揚起來,飄成梅花漫天的北國風光。
    相信你是嚴肅的詩人,屈指數算,一首氣勢磅礴的詩,調動了半個世紀的醞釀。輕易不朗誦,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詩眼,嘹亮了東方!
    六、布置作業(yè)
    收集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這一類的毛澤東主席所寫的詞,選定一首結合讀詩詞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該詞的主旨。
    七、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詞眼:看 憶
    上闋——看:總領七句——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秋景圖
    下闋——憶:總領八句——回憶了青年時代在長沙的一段崢嶸歲月
    上闋寫景言志——心懷天下的宏偉抱負
    下闋憶事抒情——意氣風發(fā)的革命豪情
    3.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知識點
    一、作者介紹
    經歷: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1959)。
    作品:《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等。詩詞:《七律長征》《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采桑子重陽》《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等。
    評價: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二、創(chuàng)作背景
    長沙是毛澤東早年生活、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橘子洲,又名水陸洲,位于湖南長沙市區(qū)對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眾多沖積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大的內陸洲,形成于晉惠帝永興二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橘子洲頭位于橘子洲的南端,綿延數十里,狹處橫約40米,寬處橫約140米,形狀是一長島,是長沙重要名勝之一。本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湖南、廣東等地農民 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 運動,這年深秋,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 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詞。
    三、常識
    1.概念
    詞是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發(fā)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詞。
    2.分類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小令、中調、長調。一般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含91字)為長調。詞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一段在音樂上叫“一闋”或“一片”。
    3.詞牌與詞題
    詞牌,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后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即一首詞的詞牌限制這首詞的形式(句數、平仄、押韻等),緊連著詞牌的詞題就是這首詞的內容,也就是說詞牌表明形式,詞題表明內容。如《沁園春長沙》的詞牌是“沁園春”,詞題是“長沙”。
    “沁園”相傳為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后來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