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門古老而嶄新的科學,是整個科學技術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以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學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重要。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練習題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13頁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練習本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新知
1、談話。
師:同學們,誰知道我國的動物國寶是什么?
生:大熊貓。
師:回答正確,我們班的同學真聰明,現(xiàn)在小精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晶晶是一個可愛的大熊貓,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請來四個小伙伴來它的家里做客,它給每個朋友都準備了竹筍作為午餐,可是,晶晶該怎樣把竹筍分給他的朋友們呢?你們知道嗎?
生: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那好,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課件),晶晶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應該放幾個呢?請大家?guī)途Ь胍幌搿?BR>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同樣多。
師:回答正確,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來,我們用小棒代替竹筍,用4張紙表示4個盤子,請同學們親自動手來把這些竹筍平均分一分。(請一名同學來上臺演示一下)
師:誰和他的分法不一樣?(提問兩名學生)有的同學一個一個地分,有的是兩個兩個或者三個三個地分,但是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幾個竹筍?
生: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師: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課件)表示的含義。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利用生動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動經驗。再通過直觀圖,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竹筍的統(tǒng)一表象。后結合圖對平均分竹筍的活動進行語言表征。這些活動都為學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學習新知(除法意義的學習)
(一)認識除號,讀除法算式
1、自主嘗試,算式表征
師:你能將“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這件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嘗試,教師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請典型案例同學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含義。
師:同學們寫的算式盡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達同樣的含義,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通過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表征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在不斷的交流比較中,突出算式所表達的含義)
2、引入除法
師:大家寫的算式各式各樣,但是不加說明,別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怎么辦呢?在數學上統(tǒng)一用除法來表示。
師板書:12÷4=3
除號
師(指板書):這個符號是除號,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師完成板書)。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板書課題)。
(二)除號的由來(滲透數學文化,深化除法的含義)
師: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用“÷”表示除法?!啊隆庇靡粭l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體會算式中的數與平均分的對應關系)
師:誰來說一說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個竹筍平均分到4個盤子里)
師:這個算式中的12、4、3分別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個竹筍,4表示平均分到4個盤子里,3表示每個盤子里有3個竹筍)
(四)改寫中深化除法意義的理解
師出示課件上由例題改寫的3道題
1、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2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2、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3、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6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三、練習深化除法意義的理解
(一)基本練習
1、讀出下列除法算式,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8÷4=2讀作:8除以4等于2;9÷3=3讀作:9除以3等于3;
6÷2=3讀作:6除以2等于3;15÷5=3讀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讀作:16除以4等于4。
2、課件呈現(xiàn)教材13頁做一做第1題
師:誰能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師:請同學們動手用連線的方式來分一分并寫出除法算式。
師:根據分的結果,大家寫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師:誰來說一說15÷5=3表示的含義?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已經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達意思,真不錯。
四、課后作業(yè)
作業(yè):第15頁練習三,第1~3題。
【篇二】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練習題
一、有多少種可能性?
小明從他的存錢罐里拿出了1角2分的硬幣,要把這1角2分前平均分成2份,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
二、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顆巧克力?
蘭蘭過生日,請來了她的3個好朋友,蘭蘭把爸爸買的一盒巧克力打開,把這盒巧克力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包括蘭蘭在內)。當每個人吃完2顆巧克力以后,剩下的總數正好是原來2個小朋友分得的巧克力的顆數。蘭蘭打開的這盒巧克力有多少顆巧克力呢?
三、分別需要幾次?
有16個小朋友一起去公園里玩,他們先去玩“旋轉飛輪”。座艙里讓坐4人,16個人每個人都玩“旋轉飛輪”,需要幾次?然后他們又去了“冒險島”,在一條小河上有一條小船,船上可以坐4人,這16個小朋友全部到河對岸,需要幾次?
四、一名老師帶著16名學生進行“夏令營”活動,這些人要坐纜車上山,每輛纜車可乘坐4人,這些人都要上山,至少要租多少輛纜車?你能寫出幾種不同的坐纜車的方案?
【篇三】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系,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這部分內容的`的教學任務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自學來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個桃子平均放在4個盤子中,每盤放2個。通過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課后,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主要是:請相信學生能行!
【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13頁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練習本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新知
1、談話。
師:同學們,誰知道我國的動物國寶是什么?
生:大熊貓。
師:回答正確,我們班的同學真聰明,現(xiàn)在小精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晶晶是一個可愛的大熊貓,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請來四個小伙伴來它的家里做客,它給每個朋友都準備了竹筍作為午餐,可是,晶晶該怎樣把竹筍分給他的朋友們呢?你們知道嗎?
生: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那好,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課件),晶晶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應該放幾個呢?請大家?guī)途Ь胍幌搿?BR>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同樣多。
師:回答正確,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來,我們用小棒代替竹筍,用4張紙表示4個盤子,請同學們親自動手來把這些竹筍平均分一分。(請一名同學來上臺演示一下)
師:誰和他的分法不一樣?(提問兩名學生)有的同學一個一個地分,有的是兩個兩個或者三個三個地分,但是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幾個竹筍?
生: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師: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課件)表示的含義。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利用生動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動經驗。再通過直觀圖,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竹筍的統(tǒng)一表象。后結合圖對平均分竹筍的活動進行語言表征。這些活動都為學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學習新知(除法意義的學習)
(一)認識除號,讀除法算式
1、自主嘗試,算式表征
師:你能將“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這件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嘗試,教師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請典型案例同學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含義。
師:同學們寫的算式盡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達同樣的含義,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通過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表征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在不斷的交流比較中,突出算式所表達的含義)
2、引入除法
師:大家寫的算式各式各樣,但是不加說明,別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怎么辦呢?在數學上統(tǒng)一用除法來表示。
師板書:12÷4=3
除號
師(指板書):這個符號是除號,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師完成板書)。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板書課題)。
(二)除號的由來(滲透數學文化,深化除法的含義)
師: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用“÷”表示除法?!啊隆庇靡粭l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體會算式中的數與平均分的對應關系)
師:誰來說一說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個竹筍平均分到4個盤子里)
師:這個算式中的12、4、3分別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個竹筍,4表示平均分到4個盤子里,3表示每個盤子里有3個竹筍)
(四)改寫中深化除法意義的理解
師出示課件上由例題改寫的3道題
1、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2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2、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3、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6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三、練習深化除法意義的理解
(一)基本練習
1、讀出下列除法算式,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8÷4=2讀作:8除以4等于2;9÷3=3讀作:9除以3等于3;
6÷2=3讀作:6除以2等于3;15÷5=3讀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讀作:16除以4等于4。
2、課件呈現(xiàn)教材13頁做一做第1題
師:誰能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師:請同學們動手用連線的方式來分一分并寫出除法算式。
師:根據分的結果,大家寫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師:誰來說一說15÷5=3表示的含義?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已經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達意思,真不錯。
四、課后作業(yè)
作業(yè):第15頁練習三,第1~3題。
【篇二】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練習題
一、有多少種可能性?
小明從他的存錢罐里拿出了1角2分的硬幣,要把這1角2分前平均分成2份,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
二、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顆巧克力?
蘭蘭過生日,請來了她的3個好朋友,蘭蘭把爸爸買的一盒巧克力打開,把這盒巧克力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包括蘭蘭在內)。當每個人吃完2顆巧克力以后,剩下的總數正好是原來2個小朋友分得的巧克力的顆數。蘭蘭打開的這盒巧克力有多少顆巧克力呢?
三、分別需要幾次?
有16個小朋友一起去公園里玩,他們先去玩“旋轉飛輪”。座艙里讓坐4人,16個人每個人都玩“旋轉飛輪”,需要幾次?然后他們又去了“冒險島”,在一條小河上有一條小船,船上可以坐4人,這16個小朋友全部到河對岸,需要幾次?
四、一名老師帶著16名學生進行“夏令營”活動,這些人要坐纜車上山,每輛纜車可乘坐4人,這些人都要上山,至少要租多少輛纜車?你能寫出幾種不同的坐纜車的方案?
【篇三】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系,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這部分內容的`的教學任務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自學來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個桃子平均放在4個盤子中,每盤放2個。通過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課后,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主要是:請相信學生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