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心靈的成長

字號:

寫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供您查閱。
    
    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心靈的成長
    人的成長既包括身體的成長,也包括心靈的成長。如果說身體的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只需要有足夠的物質(zhì)營養(yǎng)就可以了,那么心靈的成長則需要慢慢地品味生活,享受人生。
    心靈成長指的是一種自我的覺醒,即是識破幻象,看清真實,認同我們的真實身份。對心靈成長的追求并不是要忽視或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真正明白,在我們所追求的成功與名譽、權(quán)力與財富、安全與滿足的背后,我們所真正渴望的是真我的實現(xiàn),簡言之,就是活出我們靈魂的特質(zhì)——自由、真理、愛和喜悅。
    要定義和接受“心靈成長”這個概念,我們首先要認可心靈的存在,認可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不僅是物質(zhì)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生活不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物質(zhì)需求,更是為了實現(xiàn)我們的精神價值。而心靈的成長,不是自動或偶然發(fā)生的,而是我們主動努力和追求的結(jié)果。心靈成長是一個意識成長、靈魂進化的沒有終點的旅程。
    廣義而言,任何對生命和自我的新的感受、體驗和領悟都可以視為心靈成長的具體內(nèi)容。而狹義上講,心靈成長指的是一種自我的覺醒,即是識破幻象,看清真實,認同我們的靈魂才是我們的真實身份,是知曉我們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把心靈成長作為人生的目的和和追求。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身在夢中,如果我們習慣于無意識的夢游,如果我們滿足于不變的生活模式,也就談不上醒來,談不上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但是,我們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總是會有一種感覺: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宛如身處夢中,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為何在此,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正如許多導師和先哲所揭示的,世界是個幻象,人生如夢。當我們真正明白這一點時,夢也就到了結(jié)束的時候,我們也就開始醒來。但這樣的醒來,并不那么容易和簡單,我們會因為自己的積習和環(huán)境作用在醒來之后一次又一次重新睡去。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真正的覺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自我從一個又一個阻礙我們繼續(xù)成長的舊有模式中解放出來的過程。真正徹底的覺醒需要一生的時間,甚至更多。
    能讓自己醒來,并走上心靈成長之路的方法有很多,有宗教的、哲學的、科學的、藝術的、身體的、心理的、智能的、靈魂的……我們不排斥任何可以獲得心靈成長的方式,并且鼓勵每一個人探尋適合自己的方法,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靈成長之道。但我們相信,獲得心靈成長的方法就是通過生活本身,通過在每一個當下活出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終于醒來,我們就會將我們的焦點轉(zhuǎn)向更大和更廣闊的畫面,我們就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會變得充滿熱情、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新的目標、迎接新的挑戰(zhàn)、開始新的旅程。我們將滿懷愛心和同情心,更具智慧與寬容,善于關心和體貼他人,自覺珍惜和保護環(huán)境,努力探索新的未知領域,創(chuàng)造更美好和光明的未來。
    而追求心靈成長,就是為了活在覺察之中,為了感受和表達愛和感恩,就是為了去創(chuàng)造更多,去體驗更多的喜悅,過一種富有意義、和諧而豐盛的生活。另一方面,對心靈成長的追求并不是要忽視或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真正明白,在我們所追求的成功與名譽、權(quán)力與財富、安全與滿足的背后,我們所真正渴望的是真我的實現(xiàn),簡言之,就是活出我們靈魂的特質(zhì)——自由、真理、愛和喜悅。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并不認為,心靈成長必然是一種痛苦的過程,或是為了到達目的地或回家而必須歷盡掙扎的過程,而可以是一個游戲和享受人生的過程。
    延伸閱讀:其他優(yōu)秀范文兩篇
    
    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人生的得與失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季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及心情。乍一看這淺顯的道理誰都能懂,但也許誰也不懂,因為眾人的世界觀里,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它是檢驗沿途風景的終極標準。他們覺得連目的地都到達不了的人生就如一片荒漠,何談風景和心情,還不如學佛法禪宗,了斷紅塵,那樣或許還留下晨鐘暮鼓的蕭瑟之音,至少還讓自己在塵世間留下曾經(jīng)存在的痕跡。其實他們不懂得,人生就是在不停地得與失之間,慢慢的像小樹一樣發(fā)芽、成長、直至參天,最后老去。盡管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饑寒交迫、日曬雨淋的考驗,但只要不斷汲取營養(yǎng),一直努力向上,那邊會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人到中年,有時我也不明白,人為什么一直在追求,卻又一直在失去?半生來,我們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得與失之間我們又該怎樣去權(quán)衡,我們是否該為了不失去而不追求,為了多得到而少給予。這一切糾結(jié)的思緒在我為自己梳理理想時得以理清,我的經(jīng)歷告訴我:追求是對人生的詮釋,我們在追求時面對了得失,在得失之間收獲了一切。所以現(xiàn)在,我很坦然,在一次次的得失之間,我學會了一些東西,它將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在得失之間,我學會了堅強。堅強不是與生俱來,更多的是后天的磨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堅強武裝自己的外表,用堅強磨練自己的內(nèi)心,這樣就算下一刻世界滄海桑田,我們也能笑看云卷云舒,就算遭遇“天下人負我”的慘烈,我們也有“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豪情,就算身臨“上刀山下火海”的險境,我們也能重獲“鳳凰涅槃”后的新生。
    其次,在得失之間,我學會了勇敢。無論何時,我們都應本著“勝不驕,敗不餒”的謙虛,拿出”誰主天下沉浮“的豪邁,帶著“一覽眾山小”的報復,努力而勇敢的去拼搏,去創(chuàng)造,唯有那樣,世界一切的丑惡與黑暗、困難與挫折才會為你讓路。
    再次,在得與失之間,我學會了珍惜?!笆ズ蟛哦茫撜湎裁??!边@是一個永遠會讓人費解的話題。因為失去才會想起擁有的可貴,因為失去,才體會無法擁有的遺憾。我們都是不會自省也不會珍惜的人,我們只會想:我擁有的一切理所當然,不問緣由,而失去后才醒悟,原來自己一直以為的理所當然并不是理所當然,而是自己淚與汗的結(jié)晶,但結(jié)局已無法挽回,只能躲在角落的一隅痛苦。所以,為什么我們不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而避免失去時的遺憾呢?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東西,每一個場景,因為珍惜,你會擁有更多。
    最后,在得失之間,我學會了感恩。人生是殘酷的,是不可重復的,因此人們才會珍惜這短暫的人生,但人生也會有奇跡,就像寶的月光寶盒一樣,當奇跡降臨,我們也可以重新選擇。如果我有這樣的機會,我會選擇去感恩生活,感恩一直陪在我身邊的人和事,感恩失而復得,然后試著繼續(xù)努力,回報這份奇跡帶來的希望與幸運。
    還有人說,得失就像一場夢,半睡半醒之間我們已找不到回去的路,有人說,得失就像一堆泡沫,一瞬間的美好永遠也代替不了破滅后的虛無縹緲。而我說,得與失其實就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也許我們無法去衡量孰輕孰重,但我們可以清楚明白:我們因為得,所以付出,這便是代價;因為失,所以成熟,這便是收獲;在付出與收獲之間,我們的心在不斷成長著,這便是人生!
    
    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欣賞自己
    "你愛荷花嗎?"
    "愛"
    "愛它的什么?"
    "愛它的含苞嬌柔,愛它的冰清玉潔."
    "如果花落了,葉殘了呢?"
    "花落了,愛它的荷葉田田,葉殘了,愛它的孤寂不屈,"
    "......."
    "你呢?"
    "欣賞別人的孤寂是一種罪惡."----------題記
    或許不明白我會選擇這個作為題記,就像,不懂荷花為何在孤寂.
    荷花在水塘里自生自長著,被風吹,被雨淋,被日曬,一并默默承受著,只在秋天里留下一段蓮藕.然而有一天,兩個人站在水邊悠閑的說話,一個說荷花好看,自己常會來看一下,另一個說荷花是孤寂的,你這樣做對荷花不公平.
    荷花終究沒有手有有口,說不出心中所想來,也沒教訓那個說錯了的人.甚至于荷花就只是荷花,獨自生長著,不懂什么寂寞或是罪惡,只于微風來時擺一下頭.
    誰知道呢?
    謙遜自古就被稱作中華傳統(tǒng)美德,因著這美德,儒生教授們垂手低首,默默而行,或挾書笑語,盡是彬彬風度;因著這美德,達官貴人們溫文有禮,面容親善.這一切,都為搏一個謙遜之名,或是,怕被別人指責.
    幾人如李白狂放不羈?幾人書劍風流?李白其人也,詩文幾千年無人可比,狂放風流亦無人可及.在眾人皆稽首相謙時,只他一人高歌,只他一人傲骨一世.
    前有王勃,后龔自珍,可惜才短.
    若真要論起來,中國數(shù)千年中的無數(shù)文人,皆是為儒學所蒙.看看書卷上的"中庸"二字,行不敢越古人前輩的區(qū)限,言不敢出四書五經(jīng)的典論.遍閱"下統(tǒng)"文人的著作,明清時代,居然找不出幾篇別有新意的.
    為何?答:怕出風頭.亦是不敢正視自己的的能力.
    孔子其為圣人也哉,總也是個人,后來的三四千年,卻少有言自己能超過孔子的,(李贄只是反對孔子言論,若說超過孔子,恐怕他自己也要大呼罪過).看不到自己的能力,甚至喪失了欣賞自己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何過人之處,自然做不出逾越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再深究一些,為何他們無法真正欣賞到自己?
    有人說唄!一旦做出了格,或是敢效法某圣,便有人出來說了:你和我能力差不多,我都不敢那樣做,你怎么敢去做?小心事搞砸了不好收場.
    這實在是一種最惡毒的咒語.若是那人不顧"勸解"執(zhí)意做了,便是看不起別人,被"看不起"的那個別人便有了借口來拍板磚.被這樣拍過的人還真不少.于是乎,大多便被拍回去了.循循相因,便越來越少有人正視,欣賞自己,不敢做"出格"的事.這種咒語今日還有流毒,叫作"自戀".
    你不是我,如何懂我.不懂不懂,別來吵我.
    最后,那,荷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