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美術教案范文三篇

字號:

美術教學可以更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美術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就讓學生只去追求科學理論,藝術情感同樣重要,共同提高才是一個全素質的人才。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美術教案范文三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美術教案范文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雖然說已有幾年的美術學習經(jīng)驗,能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藝術經(jīng)驗相互聯(lián)系,能嘗試用藝術的方式美化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但是,三年級學生在美術技能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繪畫表現(xiàn)能力較弱,初次接觸水粉顏料,對顏料和水分的掌握不是很熟練。一節(jié)課40分鐘時間要完成一副作品,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探究、總結,知道對印版畫的簡單印制技巧。學會對印版畫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并和同伴愉快合作印制出作品。
    2、過程與方法:在游戲、探究、創(chuàng)作、評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其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得到發(fā)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從專業(yè)角度(如構圖、造型、色彩等)評價自己和同學的作品,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趣味,懂得欣賞別人。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裝飾美化生活。
    教學重點:
    認識對印版畫是造型表現(xiàn)的一種表達方式,學習簡單的對印技巧并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和同桌合作印制出一副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
    教學難點:
    印制過程中水分的掌握,顏色的選擇及如何巧妙地將印好的畫面添加新的創(chuàng)意。
    教學方法:
    引導、演示、鼓勵。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演示作畫的材料。
    學生:水粉顏料、印制紙張、調色盤、毛筆或水粉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游戲活動。先請一名學生在一張紙上印上一個手印,老師壓一壓,印出兩只手印,再分別添加成兩幅不同的畫。
    2、請個別學生在前面來印手印,其他學生想象并添加。
    3、課件出示對印版畫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告訴學生這些畫和剛才“印”的那些畫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對印版畫。簡單介紹版畫的有關知識。
    二、探究新知: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本上的照片,并回顧老師剛才做游戲的方法,總結出對印版畫的繪制方法。教師總結并板書:畫一畫、壓一壓、印一印、添一添。
    2、以小魚圖為例,演示印制全過程。
    3、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觀察,體會添加的重要性。
    三、課堂實踐:
    1、提供簡筆畫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鼓勵個別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要印制什么樣的作品。
    2、提出要求:同桌兩人合作一幅作品,明確分工,一人畫,一人壓,后兩人協(xié)商添加。
    3、學生合作印制,教師巡回輔導。
    四、評價小結:
    1、舉辦“對印版畫展”。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在黑板上進行展示,鼓勵和引導學生從專業(yè)角度(如構圖、造型、色彩、創(chuàng)意等方面)評一評、說一說自己喜歡作品的優(yōu)缺點。
    2、教師肯定所有學生表現(xiàn),特別表揚同桌合作好,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對于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問題也要及時糾正。
    五、課堂拓展:
    1、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印制出的美麗版畫可以在生活中怎樣應用。
    2、鼓勵學生從今天做起,用實際行動(整理桌面,收拾這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等)美化我們的生活。
    【篇二】小學三年級美術教案范文
    一、教材分析
    學習領域
    本課屬于“造型●表示”領域,著重介紹色彩知識。色彩知識在小學階段是一項系列知識,有三原色、三間色、復色、色相、對比色等等,這些都是以原色為基礎。同學對于色彩是不陌生的,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論知識,并準確運用色彩來表達情感,有一定難度。因此,根據(jù)課程規(guī)范、教學內(nèi)容、同學認知特點擬定本課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使同學認識三原色紅、黃、藍,三間色橙、綠、紫。掌握用原色調配間色的技能。
    2、讓同學通過了解三原色、三間色在藝術品中的運用,認識其獨特藝術魅力。
    3、通過游戲活動,引導同學學會將學到的色彩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教學重點
    使同學認識三原色和三間色和其色彩特性。
    教學難點
    引導同學捕獲藝術作品中是三原色和三間色的運用,并能把這些色彩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二、教學方式
    本課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對于小同學來講較為枯燥。應當注意“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應圍繞課題,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并結合多媒體,把理論知識融入其中,使同學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種方式有利于激發(fā)課堂活力和同學的學習動力。
    三、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顏色水、性杯子、彩色卡紙、數(shù)碼相機等。
    四、教學特色
    在教學《五彩斑斕》一課時,結合課題,利用游戲,以這種同學喜聞樂見形式促進教學的開展,激發(fā)同學的學習興趣。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拋棄在紙面繪畫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小組成員的服裝,搭配色彩主題服飾,并通過數(shù)碼相機記錄下來,做一個“小小攝影師”。然后師生一起評價搭配出的視覺效果。
    五、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安寧情緒,檢查同學用具準備情況。
    2、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生活在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中,同學想想看,我們經(jīng)??吹降念伾心切?BR>    同學:有紅、黃、藍、綠、紫、黑、白等等。
    教師:是啊。色彩就像個魔術師,把我們的生活變的豐富多彩,充溢樂趣。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色彩的知識
    板書課題。
    3、新授
    (1)揭示課題
    教師:同學們,你們用過水粉嗎?誰能說說把兩種不同的顏料混合回怎么樣?
    同學根據(jù)自身的認識回答。
    教師: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做個小實驗。請同學們拿出水粉筆,把任意不同的兩種顏色調在一起,然后畫在紙上,看看發(fā)生了什么?
    同學:變成了另一種顏色。
    教師:但老師知道有三種顏色它們脾氣很奇怪,是不能被其他顏色調和而成的,它們叫做原色。
    板書原色。
    (2)認識三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其他顏色調和成的,下面老師請它們出來,聽聽顏色自身是怎么講的。
    播放課件。
    教師:看了動畫后,同學們知道是什么顏色在說話嗎?
    同學:紅、黃、藍。
    教師:它們說了什么?
    同學:不能由別的顏色調和成。
    得出定義:紅、黃、藍不能被其他顏色調和成,那么它們就是原色,我們把它們稱為三原色。把三原色的色紙貼在課板上。
    (3)認識三間色
    教師:紅、黃、藍都是好朋友,我們試一試把它們兩兩混合,看看直接由原色調和而成的是什么顏色。
    教師演示:把紅色水和藍色水到在一個杯子里,搖一搖,讓同學說出顏色。
    同學:綠色。貼出綠色紙。
    依次演示,貼出橙色和紫色。
    得出定義:由三原色中任兩種相調得出的是綠、橙、紫,我們把它們叫做三間色。
    (4)通過游戲鞏固知識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尋寶探險——我們要去尋寶,可是占據(jù)寶物的妖怪給我們弄了一個關卡,同學們看。
    展示游戲。
    教師:妖怪說,它在寶物箱上了放了兩個一組的三原色或一個間色,在這組顏色后面是鑰匙孔,同學們必需把這兩個原色調和那種間色或這一個間色由那兩種原色調和而成的正確顏色放在鑰匙孔上,才干打開寶箱。
    同學游戲。在此過程中鞏固色彩知識。
    4、展開
    欣賞中國民間藝術品和繪畫大師的作品,從中感受三原色和三間色的色彩運用,體會通過不同的配色所帶來的藝術效果和情感體驗。請同學們來談談,喜歡那一幅作品和其感受。教師引導。
    紅色主調——溫暖、熱烈、豪放的感覺。
    黃色主調——活潑、愉悅的感覺。
    藍色主調——清涼、冷靜、穩(wěn)定的感覺。
    三原色與三間色結合——眩彩奪目的感覺。
    5、課堂作業(yè)
    做一位“小小攝影師”。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小組成員的服裝,確定作品名稱,搭配色彩主題服飾,并通過數(shù)碼相記錄下來。
    6、評價
    作品完成后,通過數(shù)碼相機在電腦中展開。請個小組派代表來講解自身小組的作品設計思路。
    (1)什么樣的主題?
    例:春天。跳動的紅。
    (2)這樣搭配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例:使人顯得活潑可愛。
    教師在同學評價時加入自身的看法,來引導同學。
    7、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三原色(紅、黃、藍)和三間色(綠、橙、紫),知道了它們的特性。我們的生活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多彩世界,我們要多關注生活,把學到的色彩知識裝點美好的人生。
    【篇三】小學三年級美術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并在此基礎上搜集各種廢舊材料。
    2、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將各種廢舊材料加工成各種物品。
    3、通過制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是否在課前仔細觀察了物體的顏色,外形收集了相關廢舊材料。
    2、能否合理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組合和創(chuàng)造,制作立體造型。
    3、能否體會到變廢為寶和保護環(huán)境的樂趣。
    4、能否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
    5、在美術教學在如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物的研究。
    6、如何合理運用各種材料開發(fā)新的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
    1、啟發(fā)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并能對各種物體的外形,顏色等特征進行簡單的描述。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如舊掛歷,易拉罐,吸管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教師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圖片,引導學生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更仔細地觀察各種物體,根據(jù)其外形,顏色等,討論用那些廢舊材料可以將它表現(xiàn)出來,并使其具有立體感。
    2、教師可適當分析幾種物體的立體造型,示范幾種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撐等,還可通過半立體的圓等較特殊的立體造型,讓學生領會多種立體造型表現(xiàn)法。
    3、學生觀察,并分小組討論。
    二、發(fā)展階段
    1、"奇思妙想階段",啟發(fā)深長在現(xiàn)有事物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打破物體的原有形態(tài),充分發(fā)揮身邊廢舊材料的作用,進行組合或創(chuàng)造,制作一伯立體的工藝品。
    2、"情感升華階段",引導學生懂得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制作出立體的工藝品來美化身邊的環(huán)境,是一個一舉兩得的環(huán)保好方法。
    三、收拾與整理
    作業(yè)完成后,應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環(huán)境的衛(wèi)生來整潔。
    四、課后拓展
    1、我們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來表現(xiàn)各種物體的立體造型。
    2、在生活在,我們應仔細觀察,將各種廢舊材料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