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樂見抗疫群英成新“網紅”

字號:

不管是中考語文還是高考語文,作文都是受人關注的,同時也是試卷中分值的一個項目。整理了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三篇供大家鑒賞。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一
    樂見抗疫群英成新“網紅”
    越是危難之時,越需要楷模與英雄??箵粜鹿诜窝滓咔榈倪@場硬戰(zhàn)讓人們意識到,偶像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需要的地方。
    此次戰(zhàn)“疫”中,不少科學家廣受贊譽,甚至成為年輕人的偶像。的是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從在火車餐車研究疫情到明確宣布“人傳人”,再到及時發(fā)布最新研究成果,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被稱為“國士”;人們日漸熟悉的“鄰家奶奶”——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一邊研究病毒,一邊科普防疫知識;還有《戰(zhàn)狼》女醫(yī)生原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大年初一就帶著迎戰(zhàn)“非典”和“埃博拉”的經驗趕赴武漢……
    還有更多我們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分離病毒毒種信息及其電鏡照片,潛心研究各種可能對救治病患管用的方案,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防控疫情做貢獻。
    疫情暴發(fā)以來,醫(yī)務工作者給了我們很多感動。張繼先,經歷“非典”戰(zhàn)斗的老將、湖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呼吸與重癥醫(yī)學科主任,被稱為“疫情上報第一人”;張定宇,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院長,向全院職工隱瞞身患“漸凍癥”的事實,始終堅守在急難險重崗位;張忠德,廣東省中醫(yī)院副院長,連續(xù)奮戰(zhàn)10多天,瘦到脫型仍堅守崗位……
    與這些“明星”同行的,還有數以萬計的普通醫(yī)務工作。病毒肆虐,他們從各地前赴后繼趕來,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瞬間:有的醫(yī)護人員因為長時間佩戴口罩,臉上被勒出血??;有的為節(jié)省防護服,穿著尿不濕連續(xù)工作12小時……他們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人給醫(yī)生寄送物資時收件人寫“白衣天使”,有人支援幫著照顧他們的家屬,以實際行動表達對醫(yī)護人員的尊敬與感恩。
    此外,還有很多基層干部者,也成了“網紅”。他們承受了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但他們牢牢把自己釘在崗位上,將個人能量發(fā)揮到極限,為全國人民筑起一道“防護網”。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卻檢驗出了眾多從業(yè)者的成色,也錘煉著這個時代的偶像觀。人們更加崇拜抗疫一線的奉獻者,并用一個個務實的善舉加以呼應。
    我們樂于看到一些新變化,也希望社會各界能進一步引導年輕人向抗疫中涌現出的“新偶像”學習,樹立崇尚實干興邦、樂于奉獻的新偶像觀。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二
    女性逆行,尊重比贊美更重要
    甘肅護士含淚被剃光頭的圖片,眾說紛紜。且不論具體是非,這確實提醒了人們——在呈現女性逆行的時候,尊重比贊美更重要。
    國有疾,民有痛,此時此刻,中國女性身為國之棟梁,扛起的何止是半邊天?集中探討“她們”的話題,不是矯情,不是玻璃心,而是必要的尊重,更是在推動樹立現代文明意識應當具有的健康性別觀念。
    “我將首先考慮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將保持對人類生命的尊重”,女性醫(yī)護人員,珍愛自己至高無上的職業(yè)尊嚴,所以她們逆行,她們義無反顧;同時,她們也珍視自己的性別尊嚴,不容輕慢,不容獵奇。
    不能不說,一些媒體的呈現視角,著實值得商榷。
    比如,武漢金銀潭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一位護士接受媒體采訪,談及自己處于生理期的透支狀態(tài),結果再播出時,“生理期”三字不見了。這讓人費解。
    生理期羞恥——這原是落后封建余孽的一部分,不是早該被揚棄么?居然在當今中國還讓媒體無法宣諸于口?進而,當一些志愿者為女性醫(yī)護工作者征集經期安全褲時,又遭到不少網噴的嘲諷、鄙視甚至羞辱。幸而,依然有身在一線的她們,勇敢地站出來說:我需要!依然有更多的同性或異性網友,挺身而出為她們合理而有尊嚴的需求,奉上溫暖,募捐馳援,更把一場網絡募捐,變成了一場科學理性的性別文明討論。
    是的,當我們可以坦然公開討論一線女性生理期需求時,這個社會才是正常的、安全的、溫暖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逆行的女性,她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樣需要“第一位”呵護。
    然而,有記者熱衷報道懷孕9個月的護士身穿防護服在一線堅持,流產才10天的護士又回到一線工作……鼓勵這樣的極端行為,考慮過對母嬰的傷害、對當事人健康威脅有多大嗎?即便是自愿,媒體要做的也應是勸阻而不是頌揚。生命的孕育,很偉大,亦充滿風險。感同身受的理解與關懷,才是現代文明的組成部分。風險到來,讓孕婦走開,讓小生命安全,而不是相反,這才是值得稱道的善舉。
    說回直播女護士含淚被剃光頭,至少有欠同理心和同情心。一頭秀發(fā),對青春期女孩子意味著什么,份量又有多重,一個成年人真的會懵然無知嗎?關于白血病患者化療中頭發(fā)盡脫的無奈與痛苦,就真的被淡忘了嗎?這樣的時刻,除非本人愿意,滿眼痛苦的她們,需要的也不是頌揚,而是尊重和回避。
    這類報道本身或無惡意,甚至記者內心也可能確實被“感動”——這更說明甚至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尊重和愛護女性的意識,也遠沒有深入人心。
    而這,還沒有引起主流人群足夠的警覺。從前,生子是“弄璋”,生女是“弄瓦”。而今,女大學生找工作加倍艱難,亦眾所周知。新聞標題出現“女司機違章變道肇事”的更比比皆是,盡管有數據表明,不管是絕對事故數,還是相對比例,男司機都是交通事故的主力人群。至于公然嘲笑、調戲女性的電視節(jié)目,更時時上演……
    是否尊重愛護女性,是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尺和底線。頂起疫情抗擊大半邊天的女性,需要整個社會繃緊這根標尺、堅守這條底線。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三
    災難啟示我們:遠離陋習,文明生存
    “四條腿的,除了板凳不吃;水里游的,除了輪船不吃;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吃”。這句調侃生動反映了一些人無所不吃、缺乏敬畏的飲食陋習。
    就像2003年SARS病毒來自野生動物一樣,經調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很可能同樣源于野味。餐桌上的飲食陋習帶來的慘痛代價,再一次敲醒警鐘。
    找到了病毒“真身”,就看到了有效救治的曙光;挖出了引發(fā)疫情的自我因素,也就意味著要刮骨療傷、痛改前非,從拒食野味開始堅決杜絕各種陋習。
    疫情暴發(fā)以來,在各界大力倡導下,拒野味、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全民抗疫要求,在較短時間內迅速轉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但根深蒂固的陋習往往比自然界的病毒更加頑固,在嚴厲的防控措施下,仍有一些冒失冒險行為不時出現:有人頂風作案,依然售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有人拒戴口罩,我行我素干擾防控勸阻;有人為宣泄情緒,朝路上行人、電梯按鍵亂吐口水;有人自作聰明,失信隱瞞重點疫區(qū)活動軌跡,可謂不一而足。
    這些不守規(guī)、不文明、不誠信的行為,妨礙了疫情防控大局,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折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識缺失、文明素質不高、陳陋積習難改的現狀。這充分說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不僅是一場與新冠肺炎病毒的堅決斗爭,也是一場同不文明壞習慣的嚴肅較量。
    好習慣來之不易。不管是戰(zhàn)“疫”正酣時,還是煙消云散后,慘痛的教訓都要銘記,決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要不遺余力掃除陋習惡習,持之以恒涵養(yǎng)文明習慣,以工程化項目化、精細化精準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方式,讓好習慣不斷固化下來、推廣出去,成風景、見風尚。要大力倡導文明就餐,使拒食野味、健康飲食理念入心見行;推行垃圾分類,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崇尚節(jié)儉辦席,使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力行重信守諾,營造“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誠信文化;倡導文明上網,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比平時要多得多?!蔽覀円獜臍v史和當下深刻檢視反思,舉一反三,變危機為契機,讓社會更加文明,讓災難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