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優(yōu)秀課件:《放飛蜻蜓》

字號:

課件中包含了課文中的所有內(nèi)容以及該課文的寓意??扇嫣嵘⒆觽儗τ趯W習的興趣。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語文優(yōu)秀課件:《放飛蜻蜓》,歡迎閱讀與借鑒。
    小學語文優(yōu)秀課件篇一:《放飛蜻蜓》
    設計說明:
    課文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富有啟迪意義。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逐漸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根據(jù)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導向深入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動作、說話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藹可親、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chǎn)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于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簡要教學思路]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啟發(fā)猜想1.“頭上兩只大眼睛,身體細長輕又輕,張著翅膀空中飛,專捉害蟲有本領?!闭埻瑢W們猜一種昆蟲。板書:蜻蜓2.同學們喜歡蜻蜓嗎?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歡蜻蜓,有一天,他們捉到了一只蜻蜓,可后,他們卻把它給放了。把板書補充完整。3.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么疑問要提出來?4.學生質(zhì)疑。
    二、自學課文,理請脈絡。
    三、簡析首尾,聚焦“放飛”1.這些孩子捉到了幾只蜻蜓?2.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為什么后大家把它放飛了?3.陶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蜻蜓的?4.如果你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后,你會自覺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嗎?為什么?
    四、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1.組織課堂討論
    ①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沒有馬上叫他們放了?為什么沒有馬上讓孩子們把蜻蜓放了?如果馬上叫他們放了蜻蜓,孩子們會怎么想?怎么做?他們會放嗎?
    ②討論上面的問題,可以聯(lián)系教過的第17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較,同樣是要讓別人放掉某樣東西,談談兩人的做法相同
    嗎?
    ③后孩子們?yōu)槭裁磿芬夥棚w蜻蜓呢?主要是以下幾點:
    A、陶先生談話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方法巧妙。⑴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開始談話,顯得親切、平易近人。結合理解“慈愛”。⑵談話不是從指責捉蜻蜓開始的,而是從問翠貞蜻蜓吃什么開始,不會引起孩子們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反而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態(tài)度和藹,方法巧妙,孩子們已經(jīng)把他當作了自己的朋友。結合理解“七嘴八舌”
    B、陶先生不擺架子,尊重孩子⑴動作:“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⑵表揚翠貞:“還是翠貞說得對。“⑶征求意見:“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C、陶先生學問大,懂的東西多,談的是孩子們不了解的知識,新道理,聽起來新鮮又有趣。重點學習第10自然段合作討論,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別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如:蜻蜓的尾巴點水,實際上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蜻蜓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晰地看到9米開外,處于活動狀態(tài)的昆蟲的各個部分,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昂⒆觽?nèi)肷竦芈犞钡纳駪B(tài)。結合理解“入神”。為什么“入神”?
    D、陶先生富有耐心、講究民主。
    ⑴陶行知后沒有由自己直接放飛蜻蜓,而是把蜻蜓還給了翠貞。
    ⑵還蜻蜓時,“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結合理解:“商量的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2.小結
    ①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談了蜻蜓之后,會自覺自愿、非常樂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此時,孩子們會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作業(yè)設計:
    1、畫一幅蜻蜓圖
    2、寫一段話,關于蜻蜓的樣子
    3、寫一句保護蜻蜓的宣傳語
    小學語文優(yōu)秀課件篇二:《放飛蜻蜓》
    【教材解讀】
    《放飛蜻蜓》一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對于本課我主要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在閱讀的語氣背后挖掘人物品質(zhì)的學習過程。
    【學生學什么】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內(nèi)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4、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tài)度,查找有關資料驗證蜻蜓到底會不會吃自己的尾巴。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指讀以下詞語:放飛理想、放飛青春、放飛心情
    2、理解“放飛”:縱放出去,任其高飛。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題目是:
    放飛蜻蜓(板書課題)讀題
    4、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經(jīng)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為什么要“放飛”?誰放飛?怎么放的???)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心中的疑問聽老師讀課文。
    2、自讀課文:
    A、一讀注意編寫小節(jié),畫出生字詞語。
    B、二讀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組討論。
    C、三讀注意把每個詞語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文的大意。
    3、讀后交流:
    A、讀準字音:蜻蜓陶行知慈愛撫摸孑孓復雜
    B、理解:
    慈愛: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蟲。
    口吻:口氣。
    D、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
    4、再讀課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5、分小節(jié)指名朗讀課文,涉機糾正讀音。
    三、學習生字
    四、布置作業(yè):
    1、練習生字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檢查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2、介紹陶行知其人。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讀
    2、是一個孩子在捉蜻蜓嗎?
    第二段:
    1、指名讀。
    2、這群孩子捉了幾只蜻蜓?
    3、這只蜻蜓當時在誰的手里?
    4、只是翠貞一個孩子同意放飛蜻蜓嗎?
    “紛紛”一詞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飛蜻蜓。
    5、個別讀孩子們的話。
    這里有兩個“放了它”,你從中感覺到了什么?(快快放飛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飛蜻蜓的心情。)
    讀出這種心情來!
    課文重點段:
    1、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為什么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課題下的“放飛”二字下加著重記號?。?BR>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有關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二到十小節(jié)多讀幾遍,想想:如果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情后,你會很自覺自愿地將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嗎?說說原因。(要找出課文中有關能說清楚自己樂意放飛蜻蜓的理由。)
    3、指導學生課堂討論,引領他們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組討論,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4、課堂討論:為什么你也同意放飛蜻蜓?
    A、從蜻蜓本身講:它是益蟲,吃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種有趣的昆蟲,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餓極時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從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講:
    與孩子說話態(tài)度和藹可親,不擺架子,方法巧妙。
    (1)“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
    (2)談話不是指責,而是問翠貞蜻蜓吃什么入手。
    (3)從孩子“七嘴八舌搶著說”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機理解什么情況是“七嘴八舌搶著說”,可以讓學生表演“七嘴八舌”搶著說“吃草”、“吃樹頁”、“吃泥土”的樣子。
    (4)陶行知“拉著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揚翠貞說得對??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問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機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識豐富,說的是孩子們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識,所以孩子覺得新鮮有趣。
    5、這樣一個知識豐富,和藹可親的先生,講得孩子們心服口服,所以答應把蜻蜓放飛。我們練習一下談們的對話,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導同桌練習——全班展示。
    三、歸納總結
    1、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談了蜻蜓以后,回自覺自愿地把蜻蜓放飛?把前面大家討論的做個歸納。
    2、聽了他們的理由,我們真的也想把這只蜻蜓放飛,一起讀一讀“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讀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查找資料: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
    【積累運用】
    描寫昆蟲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ㄋ危钊f里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ㄇ澹┰?BR>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ㄌ疲┒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