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年節(jié)。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jié)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以下是整理的《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希望幫助到您。
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篇一
正月初一習(xí)俗:
依據(jù)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新年第一到第八天,分別依序為人類和各種畜牧作物的生日:“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初一乃是“雞日”。
百姓習(xí)慣在這天放鞭炮來驅(qū)跑年獸,并祈求合家平安。有的人還會到親友家拜年,此乃“走春”。還有民眾會趁天亮前到寺廟前等開門,用意在于要第一個搶拜第一炷香,此乃“搶頭香”。據(jù)說,搶到頭香的人,這一年內(nèi)會特別受到神明的護佑。
此外,初一這天不可以動用掃帚,不然運氣會被你掃光,還會破財。
若是非掃地不可,則須從外頭掃到里面。為了避免犯了禁忌,還是盡量在除夕前掃除干凈。此外,還不可以倒垃圾、向外潑水,意涵也與不可掃除相同。
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篇二
1、迎財神
我國好多地區(qū)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關(guān)于財神是誰說法不統(tǒng)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zhí)鞄熢涫匦?,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zhí)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于《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來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
關(guān)羽:三國中的關(guān)羽是個"全能"人物,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guān)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干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guān)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圣、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zhí)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2、回娘家
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回娘家的習(xí)俗。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一大早,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娘家的事兒精心準(zhǔn)備著。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齊齊,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婦往往再三囑咐丈夫和孩子在說話、行為等方面一些應(yīng)該注意的禮節(jié),一切完畢才帶著禮物高高興興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會站在門口笑瞇瞇地迎接閨*婿一家人,笑納禮物的同時有孩子的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從婆家臨走前,尤其是新媳婦,婆婆要包上一個紅包袱,這包袱媳婦是不得打開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東西,譬如甜點心,就說明婆婆對媳婦滿意。
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面條,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到了娘家見了爹娘之后,先給岳父岳母等老人們磕頭拜年;雖然這時候老人們也謙讓著說“算了吧,算了吧”,但還是挺高興地接受這個磕頭大禮。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領(lǐng)著,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較親近的人家去給長輩拜年。閨女則自己到街坊鄰居平常關(guān)系不錯的人家拜年。
新人結(jié)婚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過后,是一定要專程拜年的。春節(jié)當(dāng)然是要在婆家過的,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新媳婦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規(guī)矩新女婿要給岳父母磕頭,由岳父母給磕頭錢。還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親戚都要拜,俗稱“磕頭”,至于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回娘家,這新姑爺?shù)情T,不亞于新媳婦出嫁。
年初二客家婦女?dāng)y夫帶子回娘家的習(xí)俗由來已久,客家人對女兒的愛稱是“妹子”、“妹仔”等,所以客家女子均可稱作“客家妹”;所謂“妹家”就是“妹子的娘家”。
每到年初二,凡是客家聚居區(qū),大路、小路上都是人來人往,客家女婿擔(dān)禮擔(dān)、客家妹子背孩兒,風(fēng)風(fēng)火火往娘家趕,好一幅熙熙攘攘轉(zhuǎn)妹家民俗畫卷。
客家舊俗,頭年新婚第于新年節(jié)慶日“轉(zhuǎn)妹家”的客家女婿,往往被“妹家”戲弄,在女婿將要踏腳進門時給他戴上破笠帽,臉上抹一把鍋灰,弄得“新姑丈”狼狽不堪。此舉的用意有兩重,一則表示“妹家”隨時有權(quán)“懲罰”女婿,暗示“新姑丈”要善待自己的妹子;二則客家本性詼諧,借給“新姑丈”進門游戲一番,來突破彼此本來固有的陌生感,并增添新年樂趣。因此,新婚客家女婿尤其要在這一天表現(xiàn)得乖巧??图宜渍Z“初一早,初二巧”,就是希望女婿年初一“出行”、“拜新年”等作課要趕早,年初二陪妻子回娘家要生性、乖巧。
傳統(tǒng)的兒媳轉(zhuǎn)妹家,作為家長的翁、婆都會給兒媳帶上“雙份、雙物”(客語俗稱“逢雙”)的禮品,表示“雙喜”之兆。如送給妹家豬肉二塊、豆腐六塊、年糕二雙或餅干二包等成雙成對之物,寓意“好事成雙”。又或者在禮品數(shù)量上取“六”,寓意凡事“六六順意”,或取“九”,寓意為“長久、永久、久久長(存)”。當(dāng)女兒女婿回家時,妹家對女兒的禮物只能收一部分,如豬肉割一點,以示兩家都有食肉(祿);豆腐留二塊,示兩家大食四方(豆腐割為四方形);餅干只能各留一包,意為兩家都高高興興、利利是是。此外,娘家還要給一對手巾,以示女婿及女兒“長壽”。再就是將蔥、蒜各拔九棵給女兒帶回去,意指女兒回去后聰(蔥)明會算(蒜)、會持家當(dāng)家。
3、客家轉(zhuǎn)妹家
回到妹家后,女兒女婿便忙于拜長輩,串叔伯、兄弟親戚,東家吃,西家喝。男人們是推杯換盞,高談闊論;女人們則交頭接耳,傾訴衷腸;孩子們攀比誰的紅包多、誰的衣服漂亮,一個個喜氣洋洋。而客家老媽媽緊跟在女兒身邊走東家串西家,臉上更是一直掛著開心的笑容。
客家人與時俱進的精神在“轉(zhuǎn)妹家”中也得到了很好地體現(xiàn)。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各個客家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首民謠云:
五十年代轉(zhuǎn)外家,妹子頭上戴笠嫲,
籮格裝塊冷甜飯,親娘接女笑哈哈。
六十年代轉(zhuǎn)外家,手中拿把花布傘,
袋里有飯又有肉,父母一見樂開花。
七十年代轉(zhuǎn)外家,妹子騎上鳳凰車,
新鮮肉丸剁幾斤,孝敬堂上老人家。
八十年代回娘家,妹騎摩托到門下,
酒肉飯魚件件有,父母接到笑脫牙。
九十年代回娘家,妹子坐上小汽車,
高級補品敬雙親,又包“利是”老人花。
或許渴盼年年轉(zhuǎn)妹家的并不僅僅是嫁出去了的客家妹,而是她們的兒女??图摇稗D(zhuǎn)妹家”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不僅表現(xiàn)在民俗活動的時間、儀式和活動內(nèi)容等表象性的事物上,更因此形成了豐富的“轉(zhuǎn)妹家”童謠。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guān)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xí)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篇三
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說法,稱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如不宜出門拜年、要早點睡覺等。古人的說法今人不管,但經(jīng)過了前幾天的狂歡后,朋友們應(yīng)注意休息。
1、赤狗日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外出,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2、不外出拜年
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們不會外出拜年,以此避免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
3、早安睡遲起
經(jīng)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早睡遲起,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好好調(diào)理身體,以備新年里精神抖擻。
4、燒門神紙
古代的人們到了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jié)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jīng)營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諺說“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5、老鼠娶親
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于“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它的事;至于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6、谷子生日
正月初三俗稱“谷子的生日”,一直流傳于民間,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且禁食米飯,不然來年會影響谷物收成。不過這個習(xí)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jié)共聚過年,對此已經(jīng)淡化許多。
7、小年朝
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8、豬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tǒng)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漢族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因此人們習(xí)慣在這一天里不殺豬,如果當(dāng)日天氣好,則當(dāng)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篇一
正月初一習(xí)俗:
依據(jù)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新年第一到第八天,分別依序為人類和各種畜牧作物的生日:“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初一乃是“雞日”。
百姓習(xí)慣在這天放鞭炮來驅(qū)跑年獸,并祈求合家平安。有的人還會到親友家拜年,此乃“走春”。還有民眾會趁天亮前到寺廟前等開門,用意在于要第一個搶拜第一炷香,此乃“搶頭香”。據(jù)說,搶到頭香的人,這一年內(nèi)會特別受到神明的護佑。
此外,初一這天不可以動用掃帚,不然運氣會被你掃光,還會破財。
若是非掃地不可,則須從外頭掃到里面。為了避免犯了禁忌,還是盡量在除夕前掃除干凈。此外,還不可以倒垃圾、向外潑水,意涵也與不可掃除相同。
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篇二
1、迎財神
我國好多地區(qū)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關(guān)于財神是誰說法不統(tǒng)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zhí)鞄熢涫匦?,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zhí)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于《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來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
關(guān)羽:三國中的關(guān)羽是個"全能"人物,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guān)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干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guān)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圣、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zhí)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2、回娘家
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回娘家的習(xí)俗。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一大早,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娘家的事兒精心準(zhǔn)備著。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齊齊,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婦往往再三囑咐丈夫和孩子在說話、行為等方面一些應(yīng)該注意的禮節(jié),一切完畢才帶著禮物高高興興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會站在門口笑瞇瞇地迎接閨*婿一家人,笑納禮物的同時有孩子的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從婆家臨走前,尤其是新媳婦,婆婆要包上一個紅包袱,這包袱媳婦是不得打開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東西,譬如甜點心,就說明婆婆對媳婦滿意。
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面條,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到了娘家見了爹娘之后,先給岳父岳母等老人們磕頭拜年;雖然這時候老人們也謙讓著說“算了吧,算了吧”,但還是挺高興地接受這個磕頭大禮。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領(lǐng)著,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較親近的人家去給長輩拜年。閨女則自己到街坊鄰居平常關(guān)系不錯的人家拜年。
新人結(jié)婚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過后,是一定要專程拜年的。春節(jié)當(dāng)然是要在婆家過的,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新媳婦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規(guī)矩新女婿要給岳父母磕頭,由岳父母給磕頭錢。還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親戚都要拜,俗稱“磕頭”,至于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回娘家,這新姑爺?shù)情T,不亞于新媳婦出嫁。
年初二客家婦女?dāng)y夫帶子回娘家的習(xí)俗由來已久,客家人對女兒的愛稱是“妹子”、“妹仔”等,所以客家女子均可稱作“客家妹”;所謂“妹家”就是“妹子的娘家”。
每到年初二,凡是客家聚居區(qū),大路、小路上都是人來人往,客家女婿擔(dān)禮擔(dān)、客家妹子背孩兒,風(fēng)風(fēng)火火往娘家趕,好一幅熙熙攘攘轉(zhuǎn)妹家民俗畫卷。
客家舊俗,頭年新婚第于新年節(jié)慶日“轉(zhuǎn)妹家”的客家女婿,往往被“妹家”戲弄,在女婿將要踏腳進門時給他戴上破笠帽,臉上抹一把鍋灰,弄得“新姑丈”狼狽不堪。此舉的用意有兩重,一則表示“妹家”隨時有權(quán)“懲罰”女婿,暗示“新姑丈”要善待自己的妹子;二則客家本性詼諧,借給“新姑丈”進門游戲一番,來突破彼此本來固有的陌生感,并增添新年樂趣。因此,新婚客家女婿尤其要在這一天表現(xiàn)得乖巧??图宜渍Z“初一早,初二巧”,就是希望女婿年初一“出行”、“拜新年”等作課要趕早,年初二陪妻子回娘家要生性、乖巧。
傳統(tǒng)的兒媳轉(zhuǎn)妹家,作為家長的翁、婆都會給兒媳帶上“雙份、雙物”(客語俗稱“逢雙”)的禮品,表示“雙喜”之兆。如送給妹家豬肉二塊、豆腐六塊、年糕二雙或餅干二包等成雙成對之物,寓意“好事成雙”。又或者在禮品數(shù)量上取“六”,寓意凡事“六六順意”,或取“九”,寓意為“長久、永久、久久長(存)”。當(dāng)女兒女婿回家時,妹家對女兒的禮物只能收一部分,如豬肉割一點,以示兩家都有食肉(祿);豆腐留二塊,示兩家大食四方(豆腐割為四方形);餅干只能各留一包,意為兩家都高高興興、利利是是。此外,娘家還要給一對手巾,以示女婿及女兒“長壽”。再就是將蔥、蒜各拔九棵給女兒帶回去,意指女兒回去后聰(蔥)明會算(蒜)、會持家當(dāng)家。
3、客家轉(zhuǎn)妹家
回到妹家后,女兒女婿便忙于拜長輩,串叔伯、兄弟親戚,東家吃,西家喝。男人們是推杯換盞,高談闊論;女人們則交頭接耳,傾訴衷腸;孩子們攀比誰的紅包多、誰的衣服漂亮,一個個喜氣洋洋。而客家老媽媽緊跟在女兒身邊走東家串西家,臉上更是一直掛著開心的笑容。
客家人與時俱進的精神在“轉(zhuǎn)妹家”中也得到了很好地體現(xiàn)。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各個客家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首民謠云:
五十年代轉(zhuǎn)外家,妹子頭上戴笠嫲,
籮格裝塊冷甜飯,親娘接女笑哈哈。
六十年代轉(zhuǎn)外家,手中拿把花布傘,
袋里有飯又有肉,父母一見樂開花。
七十年代轉(zhuǎn)外家,妹子騎上鳳凰車,
新鮮肉丸剁幾斤,孝敬堂上老人家。
八十年代回娘家,妹騎摩托到門下,
酒肉飯魚件件有,父母接到笑脫牙。
九十年代回娘家,妹子坐上小汽車,
高級補品敬雙親,又包“利是”老人花。
或許渴盼年年轉(zhuǎn)妹家的并不僅僅是嫁出去了的客家妹,而是她們的兒女??图摇稗D(zhuǎn)妹家”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不僅表現(xiàn)在民俗活動的時間、儀式和活動內(nèi)容等表象性的事物上,更因此形成了豐富的“轉(zhuǎn)妹家”童謠。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guān)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xí)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小學(xué)一年級關(guān)于春節(jié)習(xí)俗的手抄報內(nèi)容篇三
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說法,稱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如不宜出門拜年、要早點睡覺等。古人的說法今人不管,但經(jīng)過了前幾天的狂歡后,朋友們應(yīng)注意休息。
1、赤狗日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外出,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2、不外出拜年
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們不會外出拜年,以此避免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
3、早安睡遲起
經(jīng)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早睡遲起,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好好調(diào)理身體,以備新年里精神抖擻。
4、燒門神紙
古代的人們到了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jié)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jīng)營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諺說“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5、老鼠娶親
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于“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它的事;至于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6、谷子生日
正月初三俗稱“谷子的生日”,一直流傳于民間,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且禁食米飯,不然來年會影響谷物收成。不過這個習(xí)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jié)共聚過年,對此已經(jīng)淡化許多。
7、小年朝
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8、豬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tǒng)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漢族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因此人們習(xí)慣在這一天里不殺豬,如果當(dāng)日天氣好,則當(dāng)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