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經(jīng)典古代成語故事集錦

字號: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下面是分享的四字經(jīng)典古代成語故事集錦。歡迎閱讀參考!
    【驕兵必敗】
    漢朝時,軍隊經(jīng)常在周邊地區(qū)和匈奴國的軍隊發(fā)生戰(zhàn)爭。公元前68年,雙方又發(fā)生了一次戰(zhàn)爭,漢軍占領(lǐng)了車師國,匈奴于是派騎兵襲擊車師國。
    聽到這個消息,當時的皇帝漢宣帝趕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在群臣中有兩種意見:將軍趙充國主張攻打匈奴國,使他們不再騷擾車師國;而宰相魏相則不以為然,他對漢宣帝說:“近年來匈奴并沒有侵犯我們的邊境,我們邊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難,怎能為了一個小小的車師國再去攻打匈奴呢?況且我們國內(nèi)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災(zāi)還有人禍。官吏需要治理,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在增多?,F(xiàn)在擺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頓朝政,治理官吏,這才是大事。”接著,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們出兵的話,即使是打了勝仗,也會后患無窮。因為如果仗著國家強大、人民眾多而出兵攻打別人,炫耀武力,這樣的軍隊就是驕橫的軍隊,而驕橫的軍隊一定會滅亡的。(原文是:‘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覀儩h朝的軍隊應(yīng)該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軍隊,而不是驕橫的軍隊??!”漢宣帝認為魏丞說的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沒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來,人們便用“驕兵必敗”來比喻自負強大而輕敵的軍隊必會打敗仗。驕,驕橫;兵,軍隊。
    【笨鳥先飛】
    東漢時期,樂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賢德的女子。一次,樂羊子拾到了一塊金子,高興地拿回來交給妻子。妻子說:“有志氣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把撿來的東西拿回家是敗壞自己的名聲。樂羊子深感慚愧,就把金子放回原處,然后說:“你很笨要笨鳥先飛,要出外求學(xué)去?!彼詷费蜃泳统鐾馇髮W(xué)去了。但一年后,樂羊子因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領(lǐng)到織機旁說:“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織出來的,日積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斷,就前功盡棄了。求學(xué)也和織布一樣,不能在學(xué)到一半的時候放棄?!睒费蜃由钍芨袆?,又回去求學(xué)了,七年沒有回家。
    行動笨拙的鳥要先飛。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別人先動手。
    【井底之蛙】
    有一只長期在井底生活的青蛙,有一天,它抬頭看天的時候恰巧碰見一個路過井邊的海鱉朋友。于是這只青蛙便得意地夸耀說:“朋友你好,我生活在這里快樂極了!出去時,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欄桿上去;進來時,我就在洞里休息;我到水里時,水就挨著我的腋下,托著我的下巴;踩進泥濘里,泥就淹沒了雙腳。環(huán)視一下我周圍的蝌蚪和螃蟹,都比不上我啊。況且我獨占一個坑的水,這簡直好極了!您為什么不進來看看呢?”
    海鱉想進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腳還沒進去,右腳就被卡住了,于是只好慢慢地退回來。它對井蛙說:“我住的那個海啊,千里都不能形容它的大。夏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都發(fā)生水災(zāi),但是海水卻沒有因此而增加;商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都發(fā)生旱災(zāi),而海水也沒有因此而減少。我們那個海啊,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減。這就是我們住在大海的快樂了?!?BR>    這只青蛙聽了海鱉的一番話后,十分驚訝,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狹小,非常慚愧。
    這本是一個寓言故事,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井底之蛙”,用來比喻見識短淺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問題很片面、知識粗淺、眼界狹小的人。
    【奉公守法】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jù)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后,大發(fā)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xiàn)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tǒng)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后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