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兒童生動的益智故事文字版三篇

字號:

故事作為一種兒童喜歡的文字形式,對于孩子來說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些好的故事,他們可以百聽不厭,其優(yōu)美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讓孩子深深的吸引,使他們增長了知識,并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整理了相關內(nèi)容,快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篇一】小蜈蚣穿鞋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小蜈蚣呀就要去上學了。這可是一件大事,所以呀,今天一大早,小蜈蚣就跟著媽媽到商場買文具去了!它們買了整整一上午,都買了些什么呢?有鉛筆、小刀、橡皮、水彩筆、練習本、文具盒、小皮球……哎呀,買的東西可真多呀!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媽媽的大口袋呀,給塞得滿滿的,可沉了!
    突然,一只小白兔走了過來,它穿了一雙很漂亮的鞋子,走起路來還會“吱吱-吱吱-”地叫呢!嗯,真有趣!小蜈蚣可喜歡啦,就對媽媽說:“媽媽,媽媽,我也要買鞋子,買那種‘吱吱,吱,’叫的鞋子。跟小白兔的一模一樣?!皨寢屢宦?,笑了:“傻孩子,咱們蜈蚣可從來不穿鞋子的呀!”小蜈蚣一聽,不高興了:“我不管,就要穿鞋子,穿會‘吱吱—吱吱’叫的鞋子。”媽媽為難了,對小蜈蚣說:“可是那要買多少雙才夠你穿的呀?”“一百雙。”“這么多鞋子,可媽媽背不動呀,要不我們下次再買,好不好???”小蜈蚣的眼淚‘唰’的一下就下來?!安宦锊宦?,我就要買,就要買,嗚嗚?!眿寢寷]辦法,只好買了整整一百雙鞋子,讓商場的送貨員大黃牛叔叔送回了家。
    第二天早上,媽媽做好了早飯,擺好了碗筷,句等著大家來吃飯了。爺爺過來了,奶奶過來了,爸爸呢,也過來了。咦,小蜈蚣怎么還不來吃飯呢?媽媽趕緊到小蜈蚣房間一看,哎呀,一百雙鞋子全堆在房間里,就像一座小山似的。小蜈蚣呢,正坐在小山旁穿鞋子呢,媽媽急忙過去幫小蜈蚣穿鞋子,穿呀,穿呀,好不容易才穿好了一雙!這樣下去,到什么時候才能穿完呢?
    媽媽就把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全叫來了,大家一起給小蜈蚣穿鞋子,大家累得滿頭大汗,費了好大勁兒才把一百雙鞋子穿好了。小蜈蚣來不及吃早飯,急忙趕著去上學。
    走在街上的時候,他的鞋子“吱吱,吱吱?!钡仨憘€不停,路上的行人全都停下來看熱鬧。小蜈蚣呢,越走越累,越走越累,最后實在走不動了,爸爸媽媽只好背著它走,走呀—走呀—終于走到學校大門口,小蜈蚣正要進去呢,突然,一群小動物整整齊齊地排著隊,從學校里面走出來了。
    咦,他們也要來看小蜈蚣的鞋子嗎?那可不是,原來呀學校已經(jīng)放學了,小動物們都要回家了!
    【篇二】小拇指
    古時候有個砍柴工,他和他的妻子養(yǎng)了七個男孩。老大不過十歲,而最小的才七歲。
    人們會覺得很奇怪:在這么短短幾年內(nèi),他們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孩子呢?這是因為砍柴工的妻子生得勤,一胎至少生兩個。
    砍柴工家里很窮。七個孩子給父母增添了很大困難,因為孩子們都還不能掙錢謀生。更使父母發(fā)愁的是,最小的孩子很瘦弱,而且不愛說話。
    父母看他沉默寡言,把他當做傻子,其實這正是他機智的表現(xiàn)。
    他個子矮小,剛生下來的時候還沒有一個拇指大,所以大家都叫他“小拇指”。
    小拇指雖然個子最小,卻是七個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
    小拇指家很窮,這一年又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夫婦倆眼看著孩子們快要餓死了,十分憂愁。
    一天晚上,他們坐在爐子邊商量,決心把孩子們帶到森林里去扔掉。
    他們的談話被小拇指聽到了。早晨,小拇指跑到河邊撿了很多白色的石子,裝到衣服口袋里。
    早飯后,夫婦倆把孩子們帶到一個茂密的森林,夫婦倆開始砍柴,孩子們忙著撿細枝,扎柴捆,趁孩子們專心干活的同時,夫婦倆急忙從一條拐彎的小路上逃走了。
    孩子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父母不見了,開始拼命地大哭起來。
    小拇指說:“不用害怕哥哥們,我有辦法帶你們回家去?!?BR>    小拇指用的什么辦法帶哥哥們回家的?原來是小石子!
    【篇三】狼和鶴
    有一天,狼吃晚飯的時候,一塊骨頭卡在他的嗓子里,噎得受不了,一個勁兒地咳嗽,在鄉(xiāng)下到處嚎叫,向他碰到的每一個動物求救。狼唾沫飛濺地說:“誰能救我,我會好好地報答他?!崩峭倌w濺地說。
    鶴聽到狼答應的話。表示愿意幫忙?!鞍炎鞆堥_,狼,”鶴說罷,就把她的長嘴伸進狼的喉嚨?!斑@就是叫你難受的骨頭,”鶴把頭從狼嘴里抽出來,對狼很有禮貌地說,“我相信你現(xiàn)在可以把你答應過的報酬給我了。”
    “報酬,”狼獰笑著露出發(fā)亮的牙齒,完全忘記了他那疼痛的嗓子。“我沒有一口把你的頭咬下來,就算你走運,對你來說,那就是你的報酬,夠了,你這個不知足的鳥兒。你從我這兒得到的當然就是這個了?!?BR>    這個故事說明了“幫助壞蛋,往往自食苦果”這樣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