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0課《咕咚》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jié)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0課《咕咚》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0課《咕咚》原文
    木瓜熟了。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咕咚”!
    兔子嚇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見了,問他為什么跑。兔子一邊跑一邊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極了!”
    小猴子一聽,就跟著跑起來。他一邊跑一邊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來了,大家快跑哇!”
    這一下可熱鬧了。狐貍呀,山羊啊,小鹿哇,一個跟著一個跑起來。大伙一邊跑一邊叫:“快逃命啊,‘咕咚’來了!”
    大象看見了,也跟著跑起來。野牛攔住他,問:“‘咕咚’在哪里,你看見了?”大象說:“沒看見,大伙都說‘咕咚’來了?!币芭r住大伙問,大伙都說沒看見。后問兔子,兔子說:“是我聽見的,‘咕咚’就在那邊的湖里?!?BR>    兔子領著大家來到湖邊。正好又有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咕咚”!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0課《咕咚》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咕、咚、突、傳、腿、耍、慌、獅、陰、吵、追、轉”12個生字;會寫“看、著、兔、伙、松、玩、眼”7個生字。學習“羊字頭”和“足字旁”2個新偏旁。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課文內(nèi)容,能大致體會“聽到任何事情,要動腦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2、能力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識字、寫字能力
    ②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逐步達到感情朗讀的水平;識字、寫字練習。
    教學難點:了解課文內(nèi)容,能大致體會“聽到任何事情,要動腦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吸引學生,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多種聲音,請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
    2、(板書課題),請大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寫這兩個字。(要求:字要寫得橫平豎直才好看。)齊讀課題
    3、細心的孩子,認真觀察這兩個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形聲字,象聲詞)
    4、提問:“咕咚”是誰發(fā)出的聲音呢?學習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建議:用筆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這些字讀準;對于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還可以多讀幾遍。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問題嗎?
    3、再讀課文,看誰能通過自己的讀來解決問題。
    三、學習生字
    1、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帶生字的詞語,自由認讀,讀準字音。
    2、認一認
    沒有了拼音寶寶幫忙,你還認識嗎?(賽讀詞語)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識字卡片,互相認讀
    ②摘果子,(多媒體示一棵蘋果樹,蘋果上分別寫了生字,認對了,蘋果就會掉下來)
    4、議一議
    ①小組合作學習,誰有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②誰愿意把自己的識字方法介紹給大家。
    四、再讀品悟
    1、自己練習讀課文,做到正確、通順、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
    2、四人小組輪著讀課文,互相評一評,讀的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讀好的。
    3、朗讀檑臺賽
    4、齊讀課文
    五、指導寫字
    1、出示本課要寫的生字,選“家”“怕”擴詞。
    2、同桌間說一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師范寫(重點指導寫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臨寫
    5、練寫,互相評價(引導學生從字形,書寫速度,書寫姿勢等方面評價)
    第二課時
    一、激趣復習,導入新課
    1、(多媒體:湖邊長著幾棵木瓜樹,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誰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會掉下來(配“咕咚”聲)
    2、聽,這“咕咚”聲是成熟的木瓜從樹上掉下來,落到湖面的聲音??删褪沁@個聲音,卻讓森林里小動物們,(引導說到“亂哄哄”)為什么呢?
    二、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學習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先聽到“咕咚”聲的是誰?
    (示圖1)聽到聲音,小兔什么樣兒?
    2、讀第2自然段,哪句話寫出圖上的內(nèi)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為什么害怕?你也有過嗎?
    填空: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嚇得撒腿就跑。
    (),我緊張得撒腿就跑。
    4、小兔不僅跑,還邊跑邊喊,誰來喊一喊?
    5、指導朗讀
    他嚇得撒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了!咕咚來了!”
    (二)學習3—5自然段
    1、聽到他的喊聲,猴子、狐貍、山羊、小鹿、大象它們是怎么做的?(跟、跑)讀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們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問)讀5然段,劃出描寫野牛的句子。
    3、(示圖2、圖3)對比兩幅圖,小動物們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你會用什么?(慌慌張張、不慌不忙)
    動物們慌慌張張是因為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為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答案,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6—7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動物們誰知道呢?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兔的話)
    瞧,連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為什么?(沒思考)怎么辦呢?讀6、7自然段。
    (示圖4)這時,小動物們會說什么,小兔又會怎樣呢?
    三、總結深化
    1、現(xiàn)在,你想對誰說句話,說什么?
    2、戴頭飾表演“咕咚”這個故事。
    四、布置作業(yè)
    1、把課文中喜歡的詞填到“詞語花籃”中。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3、讀《同步讀本》中的《數(shù)星星的孩子》。
    【篇三】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0課《咕咚》教學反思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jié)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確定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征,在導入新課時,我先用課件模仿大自然和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接著故做神秘地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為了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在教學時我希望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jīng)驗和體驗出發(fā),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系,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3、本課故事情節(jié)簡單有趣,理解起來并無太大困難,但文章篇幅較長,所以我設想采用“集中——發(fā)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對白,制成小劇本,然后再以讀帶講、以句帶段。讓學生在精彩的表演和豐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課的學習。在教這堂課的時候,課前的`設計落實得不錯,學生對于模擬聲音的課件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從而奠定了學生熱情投入學習的基調(diào)。在教師范讀和學生自讀課文之后,大家就能夠迅速地將文章中的對白找出來組成一個小劇本。學生對于小劇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現(xiàn)出相當?shù)姆e極性,并且以句帶段,有效地提升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和升華??吹贸?,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這堂課也體現(xiàn)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后的教學起到借鑒作用。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并且教師的示范性還不夠到位。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進行分角色朗讀。而且作為低年級學生,教師的朗讀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課堂上引導有余、示范不足。沒有什么比教師親身示范更能讓學生直觀地體驗。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地朗讀。這讓學生失去了一個隨文思考的機會。而在朗讀之后再提出疑問,既花時間又會影響課堂效果。在課堂上,我缺乏“靜待花開”的耐心。這點體現(xiàn)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為新課之前的導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后,要讓學生從剛才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xiàn)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
    課堂永遠是一個充滿意外,而又總是留有遺憾的地方。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每次的認真總結分析都可以幫助我在教學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