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

字號:


    因為高二開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識肯定有一定的欠缺,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計劃,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白白流淌的,收獲總是自己的。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助你金榜題名!
    人教版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一)
    一、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社會矛盾尖銳
    階級矛盾:土地兼并、賦稅沉重,連年戰(zhàn)爭、自然災(zāi)害-----農(nóng)民起義
    ##矛盾:宋遼、宋夏戰(zhàn)事不斷
    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
    2.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積弱-----軍隊戰(zhàn)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軍權(quán)、更戍法
    積貧-----國家財政負擔(dān)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費
    3.慶歷新政
    中心:整頓吏治
    結(jié)果:失敗-----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失敗原因)
    影響:王安石變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
    1、富國之法(理財)
    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積貧的局面有所改變,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2、強兵之法(整軍)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jiān)
    作用:北宋國力增強,積弱局面有所改觀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舉、整頓太學(xué)、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變法的作用(評價)
    1性質(zhì):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局部調(diào)整。
    2積極作用: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家軍事力量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暫時扭轉(zhuǎn)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局限性:農(nóng)民處境沒有根本改變;不能從根本上擺脫統(tǒng)治危機
    四、結(jié)果:失敗----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敗主要原因)
    人教版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二)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靜無為,或者說是“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視生死。
    1、主要思想
    自由觀——逍遙游。就是絕對自由,這種絕對自由是莊周幻想出來的,是不依賴外界任何事物的絕對自由。
    政治觀——順應(yīng)自然,無為而治。提出“絕圣棄知”的主張,認為“圣人不死,大盜不起”,“絕圣棄知,大盜乃止?!庇终f,“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機謀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亂了?!币会樢娧刂赋隽松鐣谋锥?,提出了“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名言。
    認識論一一將人的知識分為有為的小知與無為的大知,提倡無為的大知,擯棄有為的小知。認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無窮大的領(lǐng)域,必然會述亂而無所收獲。
    2、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zhàn)國中期哲學(xué)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xué)說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被思想學(xué)術(shù)界尊為“老莊哲學(xué)”,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xué)的哲學(xué),哲學(xué)的文學(xué)”。據(jù)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