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詩與遠方

字號:

寫好作文的核心,首先是大量的積累,有意識的積累和無意識的積累。而更多的時候是有意識地積累,我們想表達觀點,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9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供您查閱。
    詩與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打動了許多人,也成為網(wǎng)絡上的流行語。
    這句經(jīng)典的話,源于作家高曉松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茍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么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BR>    詩與遠方已經(jīng)成為美好憧憬的代名詞,不少人將其作為人生的追求和改變當下生活的動力。
    遠方就是和當下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但當我們因為各種限制不能夠遠行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坐在原地讀詩。
    “茍且”在這里指的是只顧眼前的物質生活,得過且過的意思。
    如果說這種茍且是“務實”,那么“詩和遠方”就是浪漫,人要吃飯、要活著才能浪漫,所以務實是浪漫的必要基礎,浪漫則是務實的升華提純。一味茍且,渾渾噩噩,那就是個沒出息的庸人;而無物質基礎的浪漫,則如同畫餅充饑,水中撈月。
    實事求是地說,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更關注的還是眼前的茍且,這也是很現(xiàn)實、很無奈的選擇。因為,人沒有收入就無法生存,沒有房子就無法安居,所以,適當?shù)摹捌埱摇边€是理所應當?shù)??!霸娕c遠方”尚在其次,人先要填飽肚子,無生存之憂,可以體面地活著,然后才可能“詩意地棲居”。
    當然,也有一種人能把“詩和遠方”放在“茍且”之前,餓著肚子去寫詩為文,衣衫襤褸地奔向遠方,“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那種人少之又少,自然也很珍貴,而且大多行程艱辛,結局悲壯。杜工部住著漏雨的茅草屋,“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詩興大發(fā),心憂天下;曹雪芹衣食無著,“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仍著述不止,砥礪前行,給世人留下偉大的《紅樓夢》;詩人食指的名作《相信未來》,就是寫在他生活極度困頓窘迫之時。
    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令人憂慮的是,許多人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甚至先富起來了,卻仍在茍且生活,除了吃喝玩樂,紙醉金迷,滿足于口腹之欲、感官刺激之外,沒任何精神上的追求,這不僅是目光短淺,且是沒有前途的。而如果一個民族處于這種狀態(tài)——只知茍且,忘記詩與遠方,則是沒有什么希望的。二戰(zhàn)后的柏林,一片廢墟,缺衣少食,但仍有人在昏暗的地下室養(yǎng)著鮮花,在一片狼藉的廣場上朗誦詩歌,一個聯(lián)合國官員當時就斷言說:這個民族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因為文化在,對美的追求在,會激勵人們走出困境,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
    人和動物的大區(qū)別,就是人除了有“茍且”的生活,還有“詩和遠方”。人如果放棄精神追求,沒有文化傳承,只知吃喝享受,只顧眼前,忘記長遠,早晚有一天會退回動物界,變成卡夫卡《變形記》里的蟲子,變成莫言《生死疲勞》里的驢子。
    “詩和遠方”,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情趣。現(xiàn)在的中國人需要惡補的正是情趣,科學、文明、睿智、陽光的情趣,是把物質基礎變成詩意的催化劑。情趣需要培養(yǎng),多讀好書,多結交有品位的朋友,多參加高雅的文化活動,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追求高尚了,談吐不俗了,舉止儒雅了,“詩和遠方”也就自然而然地光臨了。
    讓傳統(tǒng)文化常駐我心間
    、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有多少人還記得中華民族泱泱5000年所流傳下來的瑰寶呢?若不是語文課本,是否連那些沒得令人窒息的詩句都要慢慢被遺忘,更何況戲曲、風俗?
    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聽到了一出戲《鎖麟囊》,我像是來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發(fā)現(xiàn)了新的珍寶而愛上戲曲,一發(fā)不可收拾。
    十月份去太婆家時,她依然像平時一樣坐著搖椅在小院的樹蔭下,聽著收音機里傳出的咿咿呀呀,斷斷續(xù)續(xù)的戲詞,我輕輕走上前去,拿走了一片落在她手背上的樹葉。
    太婆醒了,她一見到我就就把我摟過去,緊抓著我的手,和藹的笑著說:“心肝又長高了不少啊,快要比你媽媽都高了喲?!碧牌胀ㄔ挷缓?,我聽得連連點頭,和她一老一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我說著學校的瑣事,忽然聽到太婆的收音機又開始唱了,唱的是《鎖麟囊》。
    太婆剛準備讓我關掉,我說:“太婆這個我會唱,我剛學會的?!碧朋@訝極了,顯然也并不相信我。關掉收音機,在她面前站得端端正正,起了腔調,我唱完一句就問太婆,又急切又期待,“我唱的對不對?”太婆的蒼老的眼神里突然充滿了驚喜,臉上也漾滿了笑紋。歲月催人老,我卻在她那銀白的發(fā)絲與點點斑紋中找到了太多的活力。太婆笑得露出了幾顆不完整的牙齒,連聲對我說,“對,對。”顫抖的聲音里是藏不住的欣喜。
    夕陽漸漸西沉,余暉溫暖的光灑在我們身上,太婆慢慢的輕柔的跟我講述著這一出戲的故事,“后啊,這個富家小姐,拿著她以前送給窮丫頭的鎖麟囊與家人團聚呢,這才是不想團圓在今朝啊?!蔽衣牭媒蚪蛴形?,不知不覺間竟已亮起了點點街燈。
    現(xiàn)在,多少年輕人,只知一味追趕的潮流,認為戲曲詩詞只該是年邁之人所享受的,在這個充斥著金錢欲望與權力的時代,人的精神世界也正一點一點變得貧瘠,在世界文化的鐵蹄滾滾而來之際,幾許人能將傳統(tǒng)文化放于心間。魯迅先生都說“惟有民族魂為珍貴”,若遺失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中國豈不是一個空殼?
    我坐在小院,耳邊縈繞著的是西皮流水,各樣唱腔。桌前放一盞清茶,執(zhí)筆蘸墨,寫下幾聯(lián)詩句,樂在其中,好不愜意。
    一杯濁酒送清歡
    
    林清玄先生走了。臨行前,用微博向這個世界做了后的告別:“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wǎng)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BR>    他的這篇告別語,讓我想起一句歌詞:“花兒的翅膀,到死亡才懂得飛翔?!边@樣的場景,無疑是凄美而令人傷感的。一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向往的林先生,將他后的感悟,也告知了我們。
    這樣的告別,無疑是屬于林清玄式的——清淡,悲憫,求索,領悟,并且不忘記分享。
    他一生都在尋找安頓靈魂的方法,并且將所獲的覺悟分享給喜愛他的讀者們,讓他們在滾滾紅塵中,身體力行地去體會到清涼與美好——這種美好,存在于一山一水中,一草一木中,陽光的味道和飲者的醉與醒中……
    他把自己對世間有何種期待,孜孜不倦地寫下來,送到人們的眼中和心中,將人們暫時被遮蔽的智慧,重新釋放出來。
    在林清玄先生的文字中,我喜歡的一句話是:“如果內(nèi)心的蝴蝶從未蘇醒,枯葉蝶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片無言的枯葉”。
    在當下的世界,越來越豐富的物質并沒有緩解我們的欲望;越來越先進的傳播方式,更沒有緩解我們對未知的恐慌和焦慮。我們身處的世界變得更復雜更浮躁,而個體的生命,在越來越龐大雜亂的世界面前變得更渺小更不知所以。
    如今,他離開了,但是仍沒有忘記給他的讀者留下一片永遠的清涼劑——別忘了飛。對于世人,他永懷一種悲憫。這或許正是作家與文字匠人的區(qū)別。
    而正是基于這種悲憫,他的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才頗受世人歡迎。許多人,是將它作為安慰心靈的藥在讀。
    這是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不擅長告別。讓我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溫一壺月光,以李清照的淡,以柳永的甜,以東坡的烈,以放翁的壯懷激烈,以陶淵明和李白的濃淡皆宜,敬清玄先生,也敬我們身上依舊還會為一位作家的文字和身世感動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