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nèi)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下面是分享的幾篇三字經(jīng)里的句子。歡迎閱讀參考!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拼音】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nèi)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注釋】傳:解說經(jīng)書的注釋文字。公羊:公羊高,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公羊傳》。左氏:左丘明,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左傳》。谷梁:谷梁赤,作春秋傳一冊,稱為《谷梁傳》。
【故事】《公羊》、《左氏》、《榖梁》這三傳是用來解釋《春秋》的,而《春秋》記載著當時國際間的大事??墒?,因為《春秋》所記錄的事非常簡潔,如“ 夏五月,鄭伯克斷于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鄭莊公于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這段文字,我們?nèi)匀徊荒芰私膺@場戰(zhàn)事的始未,這時就需要借助上述三傳的說明了。原來,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莊時難產(chǎn),因此,武姜偏愛共叔段,對莊公則心生厭惡。莊公繼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給公叔段,莊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給了公叔段。有人勸莊公不要把京城分給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貳心,就難應(yīng)付了,但莊公并沒有因此改變他的決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領(lǐng)了京城一帶的土地,而且朝著莊公所在的國都進攻,莊公才率領(lǐng)軍隊將公叔段趕到鄢地去。有了左傳對這見事的詳細記載,我們才能知道春秋時代許多精彩的故事呢。
【爾雅者 善辨言 求經(jīng)訓(xùn) 此莫先】
【拼音】ěr yǎ zhě shàn biàn yán qiú jīng xùn cǐ mò xiān
【解釋】《爾雅》一部分辨別古今文學的差別,另一部分解釋文字的意義和給事物的名字下定義,所以我們要讀經(jīng)書之前,應(yīng)當先讀《爾雅》,然后才能讀懂群經(jīng)。
【啟示】《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
古圣著 先賢傳 注疏備 十三經(jīng)
【拼音】gǔ shèng zhù xiān xián zhuàn zhù shū bèi shí sān jīng
【解釋】古代圣人著作的經(jīng)典,經(jīng)過諸先賢加以解釋意義而成為完備無缺的十三經(jīng)。
【啟示】十三部是《易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孝經(jīng)》、《爾雅》、《論語》、《孟子》,這十三部書稱為十三經(jīng)。
【左傳外 有國語 合群經(jīng) 數(shù)十五】
【拼音】zuǒ zhuàn wài yǒu guó yǔ hé qún jīng shù shí wǔ
【解釋】左丘明著作除了《左傳》外,還有《國語》,稱為《春秋外傳》。十三經(jīng)之外再加《左傳》和《國語》便是十五經(jīng)。
【啟示】《國語》記錄周末春秋時期周、魯?shù)葒F族言論,以每個國家來記述,而《左傳》是按年編排,側(cè)重記事。
【經(jīng)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拼音】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解釋】經(jīng)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lǐng),掌握主要脈絡(luò)。對于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jié)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注釋】方:才、當。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jīng)、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拼音】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nèi)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注釋】傳:解說經(jīng)書的注釋文字。公羊:公羊高,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公羊傳》。左氏:左丘明,作春秋傳一冊,稱為《左傳》。谷梁:谷梁赤,作春秋傳一冊,稱為《谷梁傳》。
【故事】《公羊》、《左氏》、《榖梁》這三傳是用來解釋《春秋》的,而《春秋》記載著當時國際間的大事??墒?,因為《春秋》所記錄的事非常簡潔,如“ 夏五月,鄭伯克斷于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鄭莊公于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這段文字,我們?nèi)匀徊荒芰私膺@場戰(zhàn)事的始未,這時就需要借助上述三傳的說明了。原來,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莊時難產(chǎn),因此,武姜偏愛共叔段,對莊公則心生厭惡。莊公繼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給公叔段,莊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給了公叔段。有人勸莊公不要把京城分給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貳心,就難應(yīng)付了,但莊公并沒有因此改變他的決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領(lǐng)了京城一帶的土地,而且朝著莊公所在的國都進攻,莊公才率領(lǐng)軍隊將公叔段趕到鄢地去。有了左傳對這見事的詳細記載,我們才能知道春秋時代許多精彩的故事呢。
【爾雅者 善辨言 求經(jīng)訓(xùn) 此莫先】
【拼音】ěr yǎ zhě shàn biàn yán qiú jīng xùn cǐ mò xiān
【解釋】《爾雅》一部分辨別古今文學的差別,另一部分解釋文字的意義和給事物的名字下定義,所以我們要讀經(jīng)書之前,應(yīng)當先讀《爾雅》,然后才能讀懂群經(jīng)。
【啟示】《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
古圣著 先賢傳 注疏備 十三經(jīng)
【拼音】gǔ shèng zhù xiān xián zhuàn zhù shū bèi shí sān jīng
【解釋】古代圣人著作的經(jīng)典,經(jīng)過諸先賢加以解釋意義而成為完備無缺的十三經(jīng)。
【啟示】十三部是《易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孝經(jīng)》、《爾雅》、《論語》、《孟子》,這十三部書稱為十三經(jīng)。
【左傳外 有國語 合群經(jīng) 數(shù)十五】
【拼音】zuǒ zhuàn wài yǒu guó yǔ hé qún jīng shù shí wǔ
【解釋】左丘明著作除了《左傳》外,還有《國語》,稱為《春秋外傳》。十三經(jīng)之外再加《左傳》和《國語》便是十五經(jīng)。
【啟示】《國語》記錄周末春秋時期周、魯?shù)葒F族言論,以每個國家來記述,而《左傳》是按年編排,側(cè)重記事。
【經(jīng)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拼音】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解釋】經(jīng)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lǐng),掌握主要脈絡(luò)。對于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jié)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注釋】方:才、當。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jīng)、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