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拼音版《念奴嬌·我來牛渚》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吳淵(1190年-1257年),字道父,號退庵。吳柔勝第三子,南宋名臣吳潛之兄,江寧溧水人,祖籍宣州寧國。下面是分享的古詩詞拼音版《念奴嬌·我來牛渚》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念奴嬌·我來牛渚》拼音版

    (吳淵)
    wǒ lái niú zhǔ , liáo dēng tiào 、 kè lǐ jīn huái rú huò 。
    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
    shuí zhù wēi tíng dāng cǐ chù , zhàn duàn gǔ jīn chóu jué 。
    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
    jiāng shì jīng bēn , shān xíng hǔ jù , tiān xiǎn fēi rén shè 。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
    xiàng lái zhōu jiàn , céng sǎo bǎi wàn hú jié 。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zhuī niàn zhào shuǐ rán xī , nán ér dāng sì cǐ , yīng duì háo jié 。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碓豪杰。
    suì yuè cōng cōng liú bù zhù , bìn yǐ xīng xīng kān niè 。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yún àn jiāng tiān , yān hūn huái dì , shì duàn hún shí jié 。
    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jié)。
    lán gān chuí suì , jiǔ kuáng zhōng fèn jù fā 。
    欄干捶碎,酒狂忠憤俱發(fā)。
    【念奴嬌·我來牛渚翻譯】
    我客游牛渚山,登高遠眺,頓覺心胸開闊。高高的然犀亭聳立于此,占盡古往今來多少登臨之士的愁悶。采石磯畔的江水如巨鯨般奔騰翻滾,岸上的山巖如猛虎盤距,地勢險要,實為阻擊敵人的一道天然屏障。當年正是在這里,我軍戰(zhàn)艦將來犯的金兵徹底擊潰,大獲全勝。當年的名將溫嶠平定了蘇峻叛亂,屢立戰(zhàn)功,曾在牛渚磯燃犀照水。
    今天的好男兒,就應該像他那樣,才能算得上是英雄豪杰。時光匆匆流逝,轉眼問鬢發(fā)已經(jīng)斑白,朝朝鑷又生。今日倚欄凝佇,但見江上云籠霧鎖,一片昏暗,令人哀傷至極。我借酒澆愁,醉后不覺將欄干捶碎,滿腔忠憤于此得以盡情宣泄。
    【念奴嬌·我來牛渚賞析】
    上闋寫作者登臨牛渚時的所見所思。開頭兩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說:來到牛渚,登上了這高高的山頭,縱目遠眺,旅途中的勞頓和寂寞一下子掃除凈盡,頓時覺得胸懷開闊,心情舒暢。這樣起筆自然而真實。吳淵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主戰(zhàn)派人物,來到采石之戰(zhàn)的舊地,面對浩蕩的長江,精神怎能不為之一振!“客里襟懷如豁”,這既是登高臨遠的瞬間感覺。也是詞人博大胸懷的形象寫照。接下去五句,寫眼中所見:牛渚山上的“燃犀亭”高高地聳立,不知是誰把它安設在最奇險的地方。千百年來獨自占有這高峻的地勢,看到它的人無不感到極度的愁苦。從燃犀亭上放眼望去,長江中波濤翻騰,白浪相逐,猶如鯨魚奔竄。汀岸上牛渚至金陵一帶,山勢雄偉,好似猛虎盤踞。這種險要完全是自然形成,并非人工安排。詩人寫燃犀亭,寫山,寫水,筆力勁健,氣勢奔放,像舒展開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境界雄渾而闊大。這五句偏重于對客觀景物的渲染和描繪,但從中表現(xiàn)詞人的愛國激情。上闋的最后兩句“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是從眼前山勢引出的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作者僅用十個字便概括了當年的采石之戰(zhàn)。赫赫的戰(zhàn)功,光輝的戰(zhàn)例,是一曲民族正氣的頌歌。它也鼓舞一切有為之士,投身到抗擊金人貴族集團的斗爭中去。
    詞的下闋追懷古代英雄人物,抒發(fā)作者對當今的感慨。換頭“追念”以下三句,緊緊承續(xù)上闋,由重大的歷史事件聯(lián)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罢账?同‘燃’)犀”與上闋提到的“危亭”(即燃犀亭),用了同一個典故,都是指東晉溫嶠燃犀角照看采石磯下水怪的故事。據(jù)《晉書·溫嶠傳》記載:溫嶠路經(jīng)牛渚采石磯,聽當?shù)厝苏f磯下水中多妖怪,溫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后人常用“燃犀”來形容洞察*邪,溫嶠便是一個勇于誅除邪惡的人。當初他曾在北方抵抗劉聰、石勒的騷擾,南下后又與庾亮等討伐王敦,平定蘇峻等人的叛亂。詩人登臨采石,追念溫嶠,把他視為抗擊外患、平定內亂的英雄,在這里征引典實,顯然是“古為今用”。作者用典之后.接著便展開議論:要做一個堂堂的七尺男兒,就應當像溫嶠那樣,做出一番定國安邦的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一切未必會盡如人愿,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總存在著距離和矛盾。詩人在追懷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之后,思想不能不回到痛苦的現(xiàn)實中來。至此。作品由雄壯轉為憂憤。歲月流逝,人生易老,看一看自己鬢發(fā)已經(jīng)斑白;再看一看當今形勢,淮水流域,天昏地暗。煙云彌漫,戰(zhàn)事未休,這正是令人極為哀痛的時候?!霸瓢到?,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jié)”三句,寫得沉郁頓挫,這是詞人對國勢政局的形象化描述,也是詞人憂心如焚的悲歌。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
    吳淵,柔勝子,潛兄。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知州縣,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入為秘書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出知江州,歷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知鎮(zhèn)江府兼淮東總領。嘉熙二年(1238年),知太平州兼江東轉運使,改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兼轉運副使,罷領祠祿。起為江西安撫使兼知江州,尋為沿江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浙西提點刑獄,知太平州。進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丐祠。后起為荊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應大使。寶祐五年,拜參知政事,尋卒,年六十八。有《退庵文集》,已佚。今存《退庵遺集》一卷?!端问贰肪硭囊涣袀?。
    吳淵詩,以清顧氏讀畫齋《南宋群賢小集》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吳淵初任建德縣簿,丞相史彌遠與他長談一日,發(fā)現(xiàn)他很有才干,十分高興,欲任命他為開化縣尉,吳淵以“甫(剛開始)得一官,何敢躁進?”為由婉言謝絕,史彌遠稱他為“國器也”。吳淵為官公道正派,清正廉明。任建德縣簿時,“江東九郡之冤,訟于諸使者,皆乞送淵”。為老百姓伸張正義,洗清冤曲,深得百姓擁戴。后任提點浙西刑獄時,衢州、嚴州盜賊四起,吳淵調遣將士,“殲其渠魁,散其支黨”,平息了盜賊,為朝廷立下了功勞,升為朝官,先任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左司,后任右文殿修撰、樞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檢正。時值朝廷準備進兵中原,丞相鄭清之擬采取“據(jù)關守河”的策略,吳淵竭力反對,曰“國家力決不能取,縱取之決不能守”,鄭清之很不高興。不久,中原戰(zhàn)事發(fā)展果然不出吳淵所料,鄭清之寫信向吳淵引咎并致謝。此后,吳淵先后擔任工部、兵部、戶部侍郎,鎮(zhèn)江知府兼總領,太平知州兼江東轉運使,隆興知府,江西安撫使兼轉運副使,寶章閣直學士,華文閣直學士,兵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他盡職盡責,體恤百姓,關心朝政,先是“力陳九事”,后來又提出了興利除害二十五事,得到了朝廷的贊許。
    吳淵在幾處任所連逢大災,他全力慰撫賑濟。任太平(今當涂)知州時,兩淮流民涌入太平境內者達40余萬人,他將流民編成“什伍”(古代戶籍編制,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予以賑濟,令當?shù)赝林瞬灰址?,使流民得以安定,當時臨近的其它州縣經(jīng)常發(fā)生流民放火搶劫事件,唯獨太平州境內安然無恙。任隆慶知府、鎮(zhèn)江知府和平江知府時,均遇大災,吳淵力行荒政,數(shù)次賑災,使187萬余災民得以存活。
    吳淵的軍事才能也得到朝廷的賞識。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會合蒙古滅金后,蒙古軍即向南宋連續(xù)用兵。吳淵創(chuàng)辦團練,建司空山、燕家山、金剛臺三大寨及嵯峨山、鷹山、什子山等二十二小寨,組織丁壯為伍,各寨隊伍相接應,使之星羅棋布,脈絡貫通,無戰(zhàn)則耕,有警則御。湖南峒人*,吳淵受命平定,生擒魁首。寶祐三年(1255年)三月,吳淵任江陵知府兼夔路策應大使、京湖屯田大使時,調兵二萬增援四川,又力戰(zhàn)白河、沮河、玉泉一帶,敗蒙將汪惟立。
    吳淵的孝行也為世人所敬佩。五歲喪母,“哭泣哀慕如成人”。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父親吳柔勝去世,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吳淵在家守喪三年,保留官職,但不理朝事。在守喪期間,朝廷下詔書命他復職,他堅決不同意,并上書朝廷曰:“人道莫大于事親,事親莫大于送死,茍冒哀求榮,則平生大節(jié)已掃地矣,他日何以事君?”意思是說,人的道德以孝敬父母為,而孝敬父母又以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為,如果我不顧失去父親的哀痛去追求榮華富貴,我就失去了人生的大節(jié),今后如何做人做事?又如何為朝廷效力,為皇上盡忠?最后朝廷答應了他的要求,直到守喪期滿才去復職。
    吳淵的功德得到了朝廷的褒獎,朝廷授其資政殿大學士,封金陵侯,宋理宗趙昀賜“錦繡堂”、“忠勤樓”大字,又進爵為公。寶祐五年(1257年)正月,吳淵以功拜參知政事,身列宰執(zhí),僅七天即卒于自荊湖回京途中,追贈“少師”,謚號莊敏。史記吳淵“有材略,迄濟事功,所至興學養(yǎng)士,政尚嚴厲”,詩詞文論都有成就,著有《退庵文集》、《易解》、《莊敏奏議》30卷等,《詞綜》收其詞多首。
    擴展閱讀:吳淵簡介(南宋官員)
    吳淵(1190年-1257年),字道父,號退庵。吳柔勝第三子,南宋名臣吳潛之兄,江寧溧水人,祖籍宣州寧國。生于宋光宗紹熙初,卒于理宗寶祐五年,年六十八歲。嘉定七年(1214年)中進士,調建德主簿。丞相史彌遠在館中留他,將授以開化尉,他謝道:“甫得一官,何敢躁進?!睆涍h就不再強他。累官兵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江東安撫使、拜資政殿大學士,封金陵侯(后晉為公爵),徙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予祠。又力戰(zhàn)有功。拜參知政事,未幾,卒。吳淵著有《退庵集》、《退庵詞》、奏議及易解,《宋史》有其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