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戚繼光《望闕臺》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首詩用擬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鮮血,形象生動,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極富感染力,讀其詩,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不愧為千古傳頌的名作。下面是分享的愛國詩詞:戚繼光《望闕臺》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望闕臺》
    明代:戚繼光
    十年驅(qū)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譯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這里,遙望著京城宮闕。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萬嶺上的濃霜,灑向群峰,染紅所有秋葉。
    【賞析】
    該詩概括了詩人在蒼茫海域內(nèi)東征西討的戰(zhàn)斗生活,暗寓抗倭斗爭的艱難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彈劾罷官,來形容自己像遠離京師孤立無援的臣子,遠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爭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達了對祖國的赤誠,自己有一片抗倭報國的一腔熱血,也蘊含了對朝廷的忠貞。
    此詩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發(fā)自己的丹心熱血。
    首句“十年驅(qū)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贝嗽婋m為登臨之作,卻不像一般登臨詩那樣開篇就寫景,而是總括作者在蒼茫海域內(nèi)東征西討的卓絕戰(zhàn)斗生活。“寒”,既指蒼茫清寒的海色,同時也暗示曠日持久的抗倭斗爭是多么艱難困苦,與“孤臣”有著呼應(yīng)關(guān)系。第二句寫登臨,又不是寫一般的登臨?!巴疯帯?,交待出登臨望闕臺的動機。“孤臣”,不是在寫登臨人的身份,主要是寫他當(dāng)時的處境和登闕臺時復(fù)雜的心情。戰(zhàn)斗艱苦卓絕,而遠離京城的將士卻得不到來自朝廷的足夠支持,作者心中充滿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對此作者不無抱怨;可是他又離不開朝廷這個靠山,對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誠,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來到山前,于是望闕臺上站起英雄佇望京師的孤獨身影。至此,我們才會看到,第一句詩不是徒然泛設(shè)。它其實為下面的登臨起著類似領(lǐng)起的作用。沒有多少年艱苦的孤軍奮戰(zhàn)作前題,那么此次登臨也就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边@一聯(lián)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闕臺,赫然發(fā)現(xiàn):千峰萬壑,秋葉流丹。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滿懷,鼓蕩起想像的風(fēng)帆。這兩句詩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會中的愛國將領(lǐng)忠君愛國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長達十來年的抗倭戰(zhàn)爭中,作者所以能在艱苦條件下,不停懈地與倭寇展開殊死較量,正是出于愛國和忠君的赤誠。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葉”向皇帝表達自己忠貞不渝的報國之心。雖然,王朝對自己海上抗戰(zhàn)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責(zé)難。但自己保家衛(wèi)國的一腔熱血雖凝如繁霜,也要把這峰上的秋葉染紅。作者輕視個人的名利得失,而對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馳海御故。由于作者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愛國情懷,盡管是失意之作,也使這首詩具有高雅的格調(diào)和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魅力。
    這首詩用擬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鮮血,形象生動,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極富感染力,讀其詩,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不愧為千古傳頌的名作。
    擴展閱讀:戚繼光軼事典故之?dāng)刈?/strong>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
    據(jù)《仙游縣志》載,戚繼光率領(lǐng)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準(zhǔn)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印領(lǐng)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巖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后,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結(jié)果戚印年輕氣盛,交戰(zhàn)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沖鋒,結(jié)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脫了。
    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印沒按照軍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lǐng)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yīng),說:"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后還怎么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zhí)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這個地方,戚繼光將戚印斬殺。
    后來當(dāng)?shù)氐陌傩諔涯钇莨樱阍诔oL(fēng)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jù)說這座大殿的殘跡猶存。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雖然是虛構(gòu)的,但是該故事被廣為流傳,民間藝術(shù)家們還將此事改編成閩劇、秦腔等戲曲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