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這可謂是學生們第完全自己把握、風險未知的主動選擇。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歷史單元檢測題及參考答案》,助你金榜題名!
【篇一】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51分。
1、在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中,關于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寫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边@一評價主要體現(xiàn)了哪家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在評論秦朝滅亡時,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確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終還是要依靠被統(tǒng)治者的默認?!贝颂幟献拥摹耙粋€思想”具體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貴君輕”,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
C.兼相愛、交相利D.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人民反抗
3、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依靠他拯救眾生。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及皇權的長期統(tǒng)治便凝聚成對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識。農民戰(zhàn)爭并不反對這種意識,企圖用一個“明君”去代替“暴君”。真正對這種制度進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為天下“荼毒”者、“敲剝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董仲舒《春秋繁露》B.顧炎武《日知錄》
C.黃宗羲《明夷待訪錄》D.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4、歐洲宗教改革期間,德國薩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問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階和圣禮,那么你說,有罪的靈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馬丁•路德的回答是
A.靈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禮儀
B.永生與永罰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
C.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D.教皇是“兩足禽獸",人民應起來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5、下列關于朱熹和董仲舒思想主張的共同點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B.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C.是對孔孟學說的發(fā)展和完善D.論述了“天人關系”
6、在敦煌藝術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大多宣傳佛教悲慘犧牲的善行和現(xiàn)實的悲苦與無奈;隋唐時期的壁畫則更多宣傳享受和娛樂,表現(xiàn)幸福與祥和;宋朝的壁畫中,世俗場景大量滲入佛界。這種變化說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國化B.中外藝術的交融性
C.藝術形式的多樣化D.藝術內容的時代性
7、蘇軾在《東坡題跋》中寫道:“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愈)退之,書至于顏(真卿)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上述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文學藝術
A.名家較少,廖若星辰B.發(fā)展興盛,全面繁榮
C.注重創(chuàng)新,兼收并蓄D.形式僵化,內容陳舊
8、“四川、江東、桃園、草木皆兵”,從這幾個詞語提取有效信息,它應該是指著作
A.《封神榜》B.《水滸傳》C.《西游記》D.《三國演義》
9、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銘文的青銅器、楷書書寫的《道德經》、行書書寫的關漢卿《竇娥冤》、隸書刻寫的竹簡。他可能是下列何時何地的商人
A.東漢的洛陽B.唐末的長安C.北宋的開封D.明初的南京
10、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近代歐洲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二者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A.反對宗教神權,強調三權分立B.反對封建制度,倡導人民主權
C.反對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
1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相同點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學的結合B.批判羅馬天主教的愚昧統(tǒng)治
C.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D.設計了未來理想的社會制度
12、15世紀,意大利人開始用各種地方性通俗語言文字翻譯拉丁文《圣經》,這一現(xiàn)象說明
A.天主教會已經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
C.人文主義思潮在意大利興起?D.通俗語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為官方文字
13、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边@一主張表明()
A.古希臘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B.人類社會的傳統(tǒng)和習俗不容質疑?
C.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客觀統(tǒng)一的?D.人們應對宗教神學持懷疑態(tài)度?
14、右圖是1490年米開朗琪羅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chuàng)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利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這件作品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xiàn)在()
A.歌頌真實、自然的人性
B.刻畫耶穌的英雄形象
C.宣揚羅馬教皇的精神權威
D.倡導靈魂得救的觀念
15、嚴格地說,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培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這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C.意大利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D.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淡薄
16、《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
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xiàn)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17、“……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被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內容應是
A.宗教改革B.文藝復興C.啟蒙D.空想社會主義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分,第27題分,第28題分,共50分)
18、1600年,意大利哲學家、天文學家布魯諾被教會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獄中身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無定質。……咸以孔子之事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李贄《藏書》
夫童心者,絕假純兵,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邊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謂人有那女則可,謂見(見:見漢)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間盡短,又豈可乎?——李贄《梵書》
材料二李贄雖在麻城,但有無數(shù)來自各地的追隨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異端”
思想由此廣泛傳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勢力對李贄的迫害也逐漸升級,……終經神宗御擾,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下獄,并焚毀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贄在雨中賦詩:“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怒在喪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歸黃泉?!彪S后自殺身亡。
材料三布魯諾指出宇宙是無限的,地球僅僅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微塵。地球繞太陽轉,而太陽也不是禁止不動的。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并不像教會所說的服從上帝的意志。這就徹底否定了教會的宇宙觀。天主教會宣布他為“異教徒”,開出教籍,布魯諾被迫長期離開祖國。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決所的毒手,監(jiān)禁達七年之久,但她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學說。當宣布要處死他時,他說:“你們宣讀判決書時,要比我聽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編紫劉明翰主編《世界通史•中世紀卷》
(1)據(jù)材料一概括李贄的基本主張。(3分)
(2)根據(jù)材料指出布魯諾和李贄被視為“異端”的相同原因及他們的臨終表現(xiàn)的相似之處。(4分)
(3)有學者認為,李贄的著作盡管在當時影響很大,單并沒能在歷開拓出一條新路。結合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說明。(9分)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長的黑夜,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xiàn)實的黑暗。
材料二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力、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和有關公民法事務的行政權力。依據(jù)第三種權力,王侯或官府處罰犯罪或裁決公民中的訟爭。人們稱第三種權力為司法權,而第二種權力簡稱為國家的行政權。當立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定會擔心,同一個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時加以執(zhí)行。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同樣也不復存在。因為如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法官就同時成為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變成了壓迫者。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18世紀啟蒙學者高舉理性與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和法制,強調發(fā)展科學、張揚個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國”。不難看出,啟蒙運動實質上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xù),是人文精神的繼續(xù)弘揚。
——高九江《啟蒙推動下的歐洲文明》
(1)材料一中啟蒙思想家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長的黑夜?“理性的陽光”指的是什么?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鳩所主張和反對的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材料中“新的歷史條件”指的是什么?
2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論。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人們只有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治國人才。蘇格拉底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獑⒚蓺v史網(wǎng)論壇
材料二馬丁路德說“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見?!薄獑⒚蓺v史網(wǎng)論壇
材料三難道農民的兒子生來頸上帶著項圈,而貴族的兒子生來在腿上帶著提馬刺嗎?……一切享有各種天然能力的人,顯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這就是自由的人?!斗鼱柼┱Z錄》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應該避免把權利單獨托給一個人、幾個人或少數(shù)人。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利,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為此提出一條原則,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用權利來約束權力,形成一種能聯(lián)合各種權力的政體,其各種權利既調節(jié)配合,有互相制約,即權力要分開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鳩《羅馬盛衰的原因》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格拉底的主要主張有哪些?這些主張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馬丁路德的“意見”是什么?這些“意見”產生了什么影響?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體現(xiàn)的主要思想及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張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有什么共同影響?
21、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學說幾經變遷,試簡要概述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演變過程。
【答案】
1-5:CBCAB;6-10:DBDDC;11-15:BCDAB;16-17:DC
18答案(1)主張:反對將儒學教條化;提出“童心說”;反對歧視婦女。
(2)相同原因:挑戰(zhàn)正統(tǒng),威脅專制統(tǒng)治。相似之處: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信念。
(3)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自然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正統(tǒng)思想仍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正統(tǒng)思想仍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李贄沒有從根本上否定現(xiàn)存秩序,沒有對未來射虎提出自己的設想。
19答案(1)因為歐洲是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封建統(tǒng)治,沒有民主和自由,人們的思想受到教會的嚴格控制。“理性的陽光”是指按照資產階級的要求和意愿來改造現(xiàn)實世界。
(2)主張三權分立,反對個人專權。作用:三權分立學說后來成為資產階級制度的基本原則,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
(3)新的歷史條件: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近代科學興起,知識進步;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西歐民主國家形成。(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發(fā)展:抨擊封建專制,主張構建“理性王國”(即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
20答案(1)主張“美德即知識”、教育造就治國人才、人要認識自己。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
(2)意見:信仰即可得救;影響:促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興起。
(3)思想:材料三: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材料四:三權分立。作用:對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起促進作用;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4)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21(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是諸家之一:
①創(chuàng)立:春秋時由孔子創(chuàng)立;(4分)②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成為百家中的一家。(6分)
(2)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沉重打擊和排斥。(4分)
(3)西漢:董仲舒適應君主專制的需要,對其加以改造,其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被漢武帝采納,儒家學說自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4分)
(4)宋明時期,經朱熹和王陽明的發(fā)展,形成新的儒學體系,即理學和心學,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得到鞏固。(4分)
(5)明清時期:經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的批判繼承,構筑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其正統(tǒng)地位受到批判。(4分)
【篇二】
1.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經濟領域出現(xiàn)的“新的因素”是指
A.農業(yè)耕地增加
B.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
C.商業(yè)城市日益繁榮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
2.下列關于日本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的說法有誤的是
A.天皇、將軍、大名、武士屬統(tǒng)治階級
B.幕府與藩國并存
C.士、農、工、商屬被統(tǒng)治階級
D.強化統(tǒng)治,鞏固中央集權
3.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開始動搖的事件是
A.美國入侵日本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
C.大鹽平八郎起義
D.《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
4.在閉關鎖國政策下,與外國通商的港口城市是
A.長崎B.大阪
C.江戶D.京都
5.下列對近代日本鎖國政策的表述,錯誤的是
A.有利于防止外國殖民勢力滲透
B.目的在于維護日本獨立
C.是日本落后的原因之一
D.禁止一切外國船只來日本
6.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給日本帶來的大影響是
A.抵制了外國對日本的侵略
B.維護了日本的獨立
C.促進了日本經濟快速發(fā)展
D.造成了日本的落后
強化提高
7.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這些歷史現(xiàn)象說明日本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
A.已成為推動改革的政治勢力
B.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發(fā)展資本主義
C.不滿幕府統(tǒng)治,要求改革社會現(xiàn)狀
D.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8.下列關于對閉關鎖國時期日本社會狀況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經濟停滯不前
②日本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③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商業(yè)城市繁榮起來
④出現(xiàn)富甲日本的大商人
⑤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9.下列條款有利于歐美吾家約吏竹工業(yè)品大量傾銷日本的是
A.領事裁判權B.片面惠國待遇
C.議定關稅制度D.建立租界
10.《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使美國獲得的權益不包括
A.向京都派駐軍隊
B.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
C.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
D.美國享受今后日本給予外國的一切權益
課外延伸
11.閱讀以下材料:
16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同日本發(fā)展貿易。……對外貿易限制在長崎一港進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壟斷,至此完成了鎖國。……在鎖國期間,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和基督教沒有關系的荷蘭。荷蘭把現(xiàn)在的印度尼西亞當作殖民地,以巴達雅亞(雅加達)作為東印度公司的根據(jù)地,在長崎設立了分公司。荷蘭向幕府保證不傳播基督教,商船一到長崎,即由商船船長向幕府提交“荷蘭風向書”,報告海外的情況,一直到幕府末年,荷蘭始終采取阻撓其他歐洲國家同日本進行貿易的政策。
請回答:
(1)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16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來到日本”,當時西方國家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2)根據(jù)材料分析,鎖國政策下的日本為何“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荷蘭”?
(3)聯(lián)系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能在日本實行兩百多年?
12.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川幕府統(tǒng)治下,日本社會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統(tǒng)治階級,上至將軍、大名,下至一般武士,都屬于“士”這一等級;農民占全國人口80%,他們世世代代為領主耕種,把收獲的大部分交給領主,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工商業(yè)者大都住在城市,他們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歧視;處在社會底層的是“賤民”,他們只能從事一些當時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yè)。
——人教版教科書選修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怎樣的政治狀況?
(2)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對日本社會有何影響?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結果如何?
(4)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高考猜想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也強烈地沖擊著幕藩統(tǒng)治者。將軍和大名的生活日益腐化奢侈,購買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貨幣,單靠出賣“年貢米”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就向豪商們借債。據(jù)估計,1790年的債務總額高達6000萬兩黃金,年息300萬石米。一些大名因負債太多,只得讓債主購買武士身份,給予“帶刀”特權和參與藩政的權利。將軍和大名因財政支絀,減少或發(fā)不出武士的祿米,使武士的生活陷于困境,不少下級武士淪落到無處安身的地步,成為“浪人”。其中一部分浪人被迫從事當時被認為卑賤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一部分浪人放棄武士身份,去做教師、醫(yī)生、作家等。下級武士的淪落和向資產階級的轉化,為明治維新準備了。
材料二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黃金和白銀的比價是1:5,而國際市場上卻是1:15或16,也就是日本的白銀價比國際市場上要貴三倍多。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2)面對材料二所述這種狀況,西方商人采取了什么舉動?
(3)材料一、二中的這些變化給日本封建秩序和日本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14.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的國際環(huán)境,你怎樣看待這一政策?
【答案】
1.D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是資本主義萌芽。
2.C本題考查學生對日本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階級結構理解能力。士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而它們屬統(tǒng)治階級。
3.C日本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是武士,大鹽平八郎是中下級武士,他領導的武裝起義,日本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開始動搖。
4.A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5.D鎖國政策下的日本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
6.D本題主要考查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日本鎖國政策的實行,幾乎完全隔斷了日本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聯(lián)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以至于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這一政策沒有達到抵制外來侵略,維護日本獨立的目的,也沒有促進日本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強化提高
7.D本題為材料選擇題,注意分析材料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的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他們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反映了伴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8.D閉關鎖國時期的日本社會,雖然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但經濟也在緩慢發(fā)展,因此①表述是錯誤的,排除有①的選項。
9.C議定關稅制度使日本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外國廉介工業(yè)品的輸入。
10.A該題意在考查考生否定選擇能力。B、C、D三項是美國在日本獲得權益,符合題干“不包括”之意的是A項。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立足點是從材料中進行提煉和分析,注意與世界史聯(lián)系起來。第(3)問的難度較大,首先從內外因兩方面分析,內因中從政治、經濟、國情和具體政策分析,組織答案。
答案:
(1)新航路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活動。
(2)荷蘭信奉新教,與基督教沒有關系。
(3)第一,日本封建社會經濟特點即自然經濟的影響。第二,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制度。第三,島國的地理位置,加上推行嚴格的鎖國政策,多次頒布鎖國令,隔斷了日本與外界的聯(lián)系。同時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夠充分,無力打破日本的閉關鎖國局面。
12.【解析】解題關鍵是把握材料及圖片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實行等級制度;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的是日本手工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遭到列強入侵的情況。第(1)、(2)、(3)題可結合所學知識組織答案。第(4)題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總結。
答案:
(1)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把全國所有的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
(2)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影響:①促使自然經濟目益解體;②引起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等級秩序的變化,動搖幕府統(tǒng)治基礎;③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加劇了日本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
(3)黑船事件。強迫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了日本的大門,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
(4)*幕府統(tǒng)治,趕走外國侵略勢力,進行社會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以日本商業(yè)經濟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為依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要讀懂材料,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條、逐句分析材料。第(1)題注意從材料中概括、歸納,注意材料中商品經濟發(fā)展對統(tǒng)治者中將軍、大名、武士的影響。第(2)題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3)題注意題干中的限制,“材料一、二”及“封建秩序和日本社會”。
答案:
(1)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沖擊著幕藩統(tǒng)治者。將軍、大名生活腐化奢侈;中下級武士生活陷于困境;部分下級武士觀念轉變,開始從事其他行業(yè);下級武士逐漸向資產階級轉化,為明治維新準備了。
(2)西方商人利用日本市場和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的差額,用銀元在日本大量套購黃金。
(3)材料一: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沖擊幕府統(tǒng)治和等級制度,加劇了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日本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加劇了日本社會危機。材料二:這使日本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經濟混亂,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14.【解析】該題考查了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實行鎖國政策的國際環(huán)境及對其評價。17世紀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時,西方列強沿著新航路到亞洲進行殖民活動,日本已成為荷蘭等國獵取的對象,結合這一背景分析鎖國政策實行的原因,并對這一政策作出全面的評價。
答案:
國際環(huán)境: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殖民侵略。
評價:鎖國政策保護了本國民族的獨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但它的實行幾乎完全割斷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lián)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日本的內外危機埋下了隱患。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51分。
1、在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中,關于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寫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边@一評價主要體現(xiàn)了哪家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在評論秦朝滅亡時,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確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一個思想的正確——政府終還是要依靠被統(tǒng)治者的默認?!贝颂幟献拥摹耙粋€思想”具體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貴君輕”,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
C.兼相愛、交相利D.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人民反抗
3、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依靠他拯救眾生。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及皇權的長期統(tǒng)治便凝聚成對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識。農民戰(zhàn)爭并不反對這種意識,企圖用一個“明君”去代替“暴君”。真正對這種制度進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為天下“荼毒”者、“敲剝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董仲舒《春秋繁露》B.顧炎武《日知錄》
C.黃宗羲《明夷待訪錄》D.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4、歐洲宗教改革期間,德國薩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問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階和圣禮,那么你說,有罪的靈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馬丁•路德的回答是
A.靈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禮儀
B.永生與永罰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
C.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D.教皇是“兩足禽獸",人民應起來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5、下列關于朱熹和董仲舒思想主張的共同點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B.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C.是對孔孟學說的發(fā)展和完善D.論述了“天人關系”
6、在敦煌藝術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大多宣傳佛教悲慘犧牲的善行和現(xiàn)實的悲苦與無奈;隋唐時期的壁畫則更多宣傳享受和娛樂,表現(xiàn)幸福與祥和;宋朝的壁畫中,世俗場景大量滲入佛界。這種變化說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國化B.中外藝術的交融性
C.藝術形式的多樣化D.藝術內容的時代性
7、蘇軾在《東坡題跋》中寫道:“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愈)退之,書至于顏(真卿)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上述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文學藝術
A.名家較少,廖若星辰B.發(fā)展興盛,全面繁榮
C.注重創(chuàng)新,兼收并蓄D.形式僵化,內容陳舊
8、“四川、江東、桃園、草木皆兵”,從這幾個詞語提取有效信息,它應該是指著作
A.《封神榜》B.《水滸傳》C.《西游記》D.《三國演義》
9、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銘文的青銅器、楷書書寫的《道德經》、行書書寫的關漢卿《竇娥冤》、隸書刻寫的竹簡。他可能是下列何時何地的商人
A.東漢的洛陽B.唐末的長安C.北宋的開封D.明初的南京
10、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近代歐洲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二者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A.反對宗教神權,強調三權分立B.反對封建制度,倡導人民主權
C.反對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
1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相同點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學的結合B.批判羅馬天主教的愚昧統(tǒng)治
C.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D.設計了未來理想的社會制度
12、15世紀,意大利人開始用各種地方性通俗語言文字翻譯拉丁文《圣經》,這一現(xiàn)象說明
A.天主教會已經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
C.人文主義思潮在意大利興起?D.通俗語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為官方文字
13、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边@一主張表明()
A.古希臘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B.人類社會的傳統(tǒng)和習俗不容質疑?
C.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客觀統(tǒng)一的?D.人們應對宗教神學持懷疑態(tài)度?
14、右圖是1490年米開朗琪羅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chuàng)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利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這件作品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xiàn)在()
A.歌頌真實、自然的人性
B.刻畫耶穌的英雄形象
C.宣揚羅馬教皇的精神權威
D.倡導靈魂得救的觀念
15、嚴格地說,是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紡紗作坊而不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坊培育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這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早在意大利興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C.意大利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D.意大利的中世紀神學思想淡薄
16、《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
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xiàn)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17、“……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被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內容應是
A.宗教改革B.文藝復興C.啟蒙D.空想社會主義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分,第27題分,第28題分,共50分)
18、1600年,意大利哲學家、天文學家布魯諾被教會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獄中身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無定質。……咸以孔子之事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李贄《藏書》
夫童心者,絕假純兵,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邊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謂人有那女則可,謂見(見:見漢)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間盡短,又豈可乎?——李贄《梵書》
材料二李贄雖在麻城,但有無數(shù)來自各地的追隨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異端”
思想由此廣泛傳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勢力對李贄的迫害也逐漸升級,……終經神宗御擾,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下獄,并焚毀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贄在雨中賦詩:“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怒在喪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歸黃泉?!彪S后自殺身亡。
材料三布魯諾指出宇宙是無限的,地球僅僅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微塵。地球繞太陽轉,而太陽也不是禁止不動的。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并不像教會所說的服從上帝的意志。這就徹底否定了教會的宇宙觀。天主教會宣布他為“異教徒”,開出教籍,布魯諾被迫長期離開祖國。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決所的毒手,監(jiān)禁達七年之久,但她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學說。當宣布要處死他時,他說:“你們宣讀判決書時,要比我聽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編紫劉明翰主編《世界通史•中世紀卷》
(1)據(jù)材料一概括李贄的基本主張。(3分)
(2)根據(jù)材料指出布魯諾和李贄被視為“異端”的相同原因及他們的臨終表現(xiàn)的相似之處。(4分)
(3)有學者認為,李贄的著作盡管在當時影響很大,單并沒能在歷開拓出一條新路。結合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說明。(9分)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長的黑夜,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xiàn)實的黑暗。
材料二每一個國家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力、有關國際法事項的行政權力和有關公民法事務的行政權力。依據(jù)第三種權力,王侯或官府處罰犯罪或裁決公民中的訟爭。人們稱第三種權力為司法權,而第二種權力簡稱為國家的行政權。當立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定會擔心,同一個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時加以執(zhí)行。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同樣也不復存在。因為如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法官就同時成為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變成了壓迫者。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18世紀啟蒙學者高舉理性與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和法制,強調發(fā)展科學、張揚個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國”。不難看出,啟蒙運動實質上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xù),是人文精神的繼續(xù)弘揚。
——高九江《啟蒙推動下的歐洲文明》
(1)材料一中啟蒙思想家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長的黑夜?“理性的陽光”指的是什么?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鳩所主張和反對的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材料中“新的歷史條件”指的是什么?
2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論。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人們只有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治國人才。蘇格拉底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獑⒚蓺v史網(wǎng)論壇
材料二馬丁路德說“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見?!薄獑⒚蓺v史網(wǎng)論壇
材料三難道農民的兒子生來頸上帶著項圈,而貴族的兒子生來在腿上帶著提馬刺嗎?……一切享有各種天然能力的人,顯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這就是自由的人?!斗鼱柼┱Z錄》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應該避免把權利單獨托給一個人、幾個人或少數(shù)人。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利,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為此提出一條原則,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用權利來約束權力,形成一種能聯(lián)合各種權力的政體,其各種權利既調節(jié)配合,有互相制約,即權力要分開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鳩《羅馬盛衰的原因》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格拉底的主要主張有哪些?這些主張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
(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馬丁路德的“意見”是什么?這些“意見”產生了什么影響?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體現(xiàn)的主要思想及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張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有什么共同影響?
21、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學說幾經變遷,試簡要概述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演變過程。
【答案】
1-5:CBCAB;6-10:DBDDC;11-15:BCDAB;16-17:DC
18答案(1)主張:反對將儒學教條化;提出“童心說”;反對歧視婦女。
(2)相同原因:挑戰(zhàn)正統(tǒng),威脅專制統(tǒng)治。相似之處: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信念。
(3)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自然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正統(tǒng)思想仍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正統(tǒng)思想仍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李贄沒有從根本上否定現(xiàn)存秩序,沒有對未來射虎提出自己的設想。
19答案(1)因為歐洲是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封建統(tǒng)治,沒有民主和自由,人們的思想受到教會的嚴格控制。“理性的陽光”是指按照資產階級的要求和意愿來改造現(xiàn)實世界。
(2)主張三權分立,反對個人專權。作用:三權分立學說后來成為資產階級制度的基本原則,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
(3)新的歷史條件: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近代科學興起,知識進步;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西歐民主國家形成。(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發(fā)展:抨擊封建專制,主張構建“理性王國”(即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
20答案(1)主張“美德即知識”、教育造就治國人才、人要認識自己。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
(2)意見:信仰即可得救;影響:促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興起。
(3)思想:材料三: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材料四:三權分立。作用:對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起促進作用;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4)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21(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是諸家之一:
①創(chuàng)立:春秋時由孔子創(chuàng)立;(4分)②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成為百家中的一家。(6分)
(2)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沉重打擊和排斥。(4分)
(3)西漢:董仲舒適應君主專制的需要,對其加以改造,其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被漢武帝采納,儒家學說自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4分)
(4)宋明時期,經朱熹和王陽明的發(fā)展,形成新的儒學體系,即理學和心學,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得到鞏固。(4分)
(5)明清時期:經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的批判繼承,構筑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其正統(tǒng)地位受到批判。(4分)
1.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經濟領域出現(xiàn)的“新的因素”是指
A.農業(yè)耕地增加
B.手工業(yè)得到發(fā)展
C.商業(yè)城市日益繁榮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
2.下列關于日本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的說法有誤的是
A.天皇、將軍、大名、武士屬統(tǒng)治階級
B.幕府與藩國并存
C.士、農、工、商屬被統(tǒng)治階級
D.強化統(tǒng)治,鞏固中央集權
3.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開始動搖的事件是
A.美國入侵日本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
C.大鹽平八郎起義
D.《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
4.在閉關鎖國政策下,與外國通商的港口城市是
A.長崎B.大阪
C.江戶D.京都
5.下列對近代日本鎖國政策的表述,錯誤的是
A.有利于防止外國殖民勢力滲透
B.目的在于維護日本獨立
C.是日本落后的原因之一
D.禁止一切外國船只來日本
6.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給日本帶來的大影響是
A.抵制了外國對日本的侵略
B.維護了日本的獨立
C.促進了日本經濟快速發(fā)展
D.造成了日本的落后
強化提高
7.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這些歷史現(xiàn)象說明日本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
A.已成為推動改革的政治勢力
B.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發(fā)展資本主義
C.不滿幕府統(tǒng)治,要求改革社會現(xiàn)狀
D.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8.下列關于對閉關鎖國時期日本社會狀況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經濟停滯不前
②日本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③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商業(yè)城市繁榮起來
④出現(xiàn)富甲日本的大商人
⑤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9.下列條款有利于歐美吾家約吏竹工業(yè)品大量傾銷日本的是
A.領事裁判權B.片面惠國待遇
C.議定關稅制度D.建立租界
10.《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使美國獲得的權益不包括
A.向京都派駐軍隊
B.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
C.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
D.美國享受今后日本給予外國的一切權益
課外延伸
11.閱讀以下材料:
16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同日本發(fā)展貿易。……對外貿易限制在長崎一港進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壟斷,至此完成了鎖國。……在鎖國期間,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和基督教沒有關系的荷蘭。荷蘭把現(xiàn)在的印度尼西亞當作殖民地,以巴達雅亞(雅加達)作為東印度公司的根據(jù)地,在長崎設立了分公司。荷蘭向幕府保證不傳播基督教,商船一到長崎,即由商船船長向幕府提交“荷蘭風向書”,報告海外的情況,一直到幕府末年,荷蘭始終采取阻撓其他歐洲國家同日本進行貿易的政策。
請回答:
(1)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16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來到日本”,當時西方國家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2)根據(jù)材料分析,鎖國政策下的日本為何“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荷蘭”?
(3)聯(lián)系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能在日本實行兩百多年?
12.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川幕府統(tǒng)治下,日本社會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統(tǒng)治階級,上至將軍、大名,下至一般武士,都屬于“士”這一等級;農民占全國人口80%,他們世世代代為領主耕種,把收獲的大部分交給領主,還要負擔各種雜役和勞役;工商業(yè)者大都住在城市,他們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歧視;處在社會底層的是“賤民”,他們只能從事一些當時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yè)。
——人教版教科書選修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怎樣的政治狀況?
(2)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對日本社會有何影響?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結果如何?
(4)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高考猜想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也強烈地沖擊著幕藩統(tǒng)治者。將軍和大名的生活日益腐化奢侈,購買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貨幣,單靠出賣“年貢米”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就向豪商們借債。據(jù)估計,1790年的債務總額高達6000萬兩黃金,年息300萬石米。一些大名因負債太多,只得讓債主購買武士身份,給予“帶刀”特權和參與藩政的權利。將軍和大名因財政支絀,減少或發(fā)不出武士的祿米,使武士的生活陷于困境,不少下級武士淪落到無處安身的地步,成為“浪人”。其中一部分浪人被迫從事當時被認為卑賤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一部分浪人放棄武士身份,去做教師、醫(yī)生、作家等。下級武士的淪落和向資產階級的轉化,為明治維新準備了。
材料二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黃金和白銀的比價是1:5,而國際市場上卻是1:15或16,也就是日本的白銀價比國際市場上要貴三倍多。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2)面對材料二所述這種狀況,西方商人采取了什么舉動?
(3)材料一、二中的這些變化給日本封建秩序和日本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14.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的國際環(huán)境,你怎樣看待這一政策?
【答案】
1.D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是資本主義萌芽。
2.C本題考查學生對日本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階級結構理解能力。士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而它們屬統(tǒng)治階級。
3.C日本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是武士,大鹽平八郎是中下級武士,他領導的武裝起義,日本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開始動搖。
4.A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與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5.D鎖國政策下的日本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
6.D本題主要考查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日本鎖國政策的實行,幾乎完全隔斷了日本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聯(lián)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以至于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這一政策沒有達到抵制外來侵略,維護日本獨立的目的,也沒有促進日本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強化提高
7.D本題為材料選擇題,注意分析材料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的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他們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反映了伴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8.D閉關鎖國時期的日本社會,雖然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但經濟也在緩慢發(fā)展,因此①表述是錯誤的,排除有①的選項。
9.C議定關稅制度使日本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外國廉介工業(yè)品的輸入。
10.A該題意在考查考生否定選擇能力。B、C、D三項是美國在日本獲得權益,符合題干“不包括”之意的是A項。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立足點是從材料中進行提煉和分析,注意與世界史聯(lián)系起來。第(3)問的難度較大,首先從內外因兩方面分析,內因中從政治、經濟、國情和具體政策分析,組織答案。
答案:
(1)新航路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活動。
(2)荷蘭信奉新教,與基督教沒有關系。
(3)第一,日本封建社會經濟特點即自然經濟的影響。第二,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維護了封建制度。第三,島國的地理位置,加上推行嚴格的鎖國政策,多次頒布鎖國令,隔斷了日本與外界的聯(lián)系。同時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夠充分,無力打破日本的閉關鎖國局面。
12.【解析】解題關鍵是把握材料及圖片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實行等級制度;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的是日本手工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遭到列強入侵的情況。第(1)、(2)、(3)題可結合所學知識組織答案。第(4)題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總結。
答案:
(1)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把全國所有的人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
(2)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影響:①促使自然經濟目益解體;②引起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等級秩序的變化,動搖幕府統(tǒng)治基礎;③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加劇了日本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
(3)黑船事件。強迫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了日本的大門,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
(4)*幕府統(tǒng)治,趕走外國侵略勢力,進行社會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以日本商業(yè)經濟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為依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要讀懂材料,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條、逐句分析材料。第(1)題注意從材料中概括、歸納,注意材料中商品經濟發(fā)展對統(tǒng)治者中將軍、大名、武士的影響。第(2)題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3)題注意題干中的限制,“材料一、二”及“封建秩序和日本社會”。
答案:
(1)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沖擊著幕藩統(tǒng)治者。將軍、大名生活腐化奢侈;中下級武士生活陷于困境;部分下級武士觀念轉變,開始從事其他行業(yè);下級武士逐漸向資產階級轉化,為明治維新準備了。
(2)西方商人利用日本市場和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的差額,用銀元在日本大量套購黃金。
(3)材料一: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沖擊幕府統(tǒng)治和等級制度,加劇了幕府統(tǒng)治的危機,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日本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加劇了日本社會危機。材料二:這使日本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經濟混亂,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14.【解析】該題考查了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實行鎖國政策的國際環(huán)境及對其評價。17世紀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時,西方列強沿著新航路到亞洲進行殖民活動,日本已成為荷蘭等國獵取的對象,結合這一背景分析鎖國政策實行的原因,并對這一政策作出全面的評價。
答案:
國際環(huán)境: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殖民侵略。
評價:鎖國政策保護了本國民族的獨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但它的實行幾乎完全割斷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lián)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日本的內外危機埋下了隱患。